Ⅰ 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時間和標志是什麼
以原子能、電子計算機、空間技術和生物工程的發明和應用為主要標志。
第三次工業革命:20世紀四五十年代到現在。以原子能、電子計算機、空間技術和生物工程的發明和應用為主要標志,涉及信息技術、新能源技術、新材料技術、生物技術、空間技術和海洋技術等諸多領域。
第三次工業革命:20世紀四五十年代到現在。以原子能、電子計算機、空間技術和生物工程的發明和應用為主要標志,涉及信息技術、新能源技術、新材料技術、生物技術、空間技術和海洋技術等諸多領域。
Ⅱ 簡述世界三次工業革命的意義和內容
內容:
世界三次工業革命也稱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原子能、電子計算機、空間技術和生物工程的發明和應用為主要標志,涉及信息技術、新能源技術、新材料技術、生物技術、空間技術和海洋技術等諸多領域的一場信息控制技術革命。
意義:
世界三次工業革命也稱第三次科技革命不僅極大地推動了人類社會經濟、政治、文化領域的變革,而且也影響了人類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人類的衣、食、住、行、用等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也在發生了重大的變革。
加劇了資本主義各國發展的不平衡,使資本主義各國的國際地位發生了新變化;使社會主義國家在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抗衡的斗爭中,貧富差距逐漸拉大,促進了世界范圍內社會生產關系的變化。
(2)第三次工業革命形成了什麼擴展閱讀:
歷史背景
從20世紀四五十年代,開始的新科學技術革命,以原子能技術、航天技術、電子計算機技術的應用為代表,還包括人工合成材料、分子生物學和遺傳工程等高新技術。這次科技革命被稱為「第三次科技革命」。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出現,即是由於科學理論出現重大突破,一定的物質、技術基礎的形成,也是由於社會發展的需要,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和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各國對高科技迫切需要的結果。
Ⅲ 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成果有哪些
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成果:原子能技術、航天技術、電子計算機、人工合成材料、分子生物學和遺傳工程等。
1945年美國,原子彈爆炸;
1946年美國,電子計算機誕生;
1947年美國,晶體管問世;
1954年蘇聯,第一座核電站建成;
1957年蘇聯,第一顆人造衛星上天;
1960年美國,激光器出現;
1961年蘇聯,東方號載人宇宙飛船環繞地球一周安全返回地面;
1969年美國,「阿波羅11號」登月;
1972年美國,重組DNA生物基因工程成功;
1977年,超大規模集成電路投入使用;
1981年美國,第一架太空梭升天;
1996年英國,克隆羊「多利」成功;
1999年美國,首次成功製造出人工DNA分子;
2000美、日、法、德、英、中公布人類基因工作草圖。
(3)第三次工業革命形成了什麼擴展閱讀
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意義
從歷史上第一次工業革命和第二次工業革命來對比,蒸汽機的發明極大的提高了人類勞動生產率,電力的發明直接改變了人類幾千年的生活習慣,而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意義,更加偉大,空間技術的開創,讓人類探索太空從夢想變成了現實,人類已經從自足自滿的求生狀態上升到了,探求自我及宇宙來源的精神追求層面上。
第三次工業革命帶來的科技成果,更多的運用在了第三產業上,深刻影響了人類的衣、食、住、行、用等生活體驗方面,極大的提高了人類的精神世界,豐富了人類的社會生活。
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意義,還有另外一面,就是加深了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不平衡。因為技術壁壘,也進一步加劇了世界的貧富差距。但是可以預見的是,科技進步是全人類的共同願望,而利用科技進步造福全人類,拉進世界各國人民的距離,也是科技界的共同願景。
Ⅳ 三次工業革命分別是什麼
第一次工業革命是指18世紀60年代從英國發起的技術革命,是技術發展史上的一次巨大革命,它開創了以機器代替手工勞動的時代。這不僅是一次技術改革,更是一場深刻的社會變革。
第二次工業革命是指19世紀中期,歐洲國家和美國、日本的資產階級革命或改革的完成,促進了經濟的發展。19世紀60年代後期,開始第二次工業革命。人類進入了「電氣時代」。第三次工業革命20世紀四五十年代到現在。
有人認為工業革命在1750年左右已經開始,但直到1830年(庚寅年),它還沒有真正蓬勃地展開。大多數觀點認為,工業革命發源於英格蘭中部地區。英國工人哈格里夫斯發明了珍妮紡紗機;18世紀末19世紀初,英國人瓦特改良了蒸汽機,所以工業革命的開始的標志為哈格里夫斯發明的珍妮紡紗機,而工業革命的標志是瓦特改良蒸汽機。
但蒸汽機不是瓦特發明的,而是瓦特改造的。由一系列技術革命引起了從手工勞動向動力機器生產轉變的重大飛躍。隨後工業革命傳播到英格蘭再到整個歐洲大陸,19世紀傳播到北美地區。後來,工業革命傳播到世界各國。
相關信息
由於機器的發明及運用成為了這個時代的標志,因此歷史學家稱這個時代為「機器時代」(the Age of Machines)。18世紀末19世紀初,英國人瓦特改良蒸汽機之後,由一系列技術革命引起了從手工勞動向動力機器生產轉變的重大飛躍。
隨後向英國乃至整個歐洲大陸傳播,19世紀傳至北美。一般認為,蒸汽機、煤、鐵和鋼是促成工業革命技術加速發展的四項主要因素。英國是最早開始工業革命也是最早結束工業革命的國家。
Ⅳ 第一,第二,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分別是什麼
第一次工業革命成果:蒸汽機,火車,輪船。
時間:18世紀60年代——19世紀中期(人類開始進入蒸汽時代)。
蒸汽動力在古希臘化時代的古埃及已為人們所知道,甚至得到應用,但是,僅僅用於開關廟宇大門。不過,在英國,為了從礦井裡抽水和轉動新機械的機輪,急需有一種新的動力之源。結果引起了一系列發明和改進,直到最後研製出適宜大量生產的蒸汽機。
第二次工業革命成果:電力,發電機,電動機,內燃機,汽車,飛機,有線電報,電話。
時間:19世紀下半葉——20世紀初(人類開始進入電氣時代,並在信息革命、資訊革命中達到頂峰)。
1896年,古利埃爾莫·馬可尼發明了一台不用導線就能發射和接收信息的機器。20世紀初,是設計出「流水線」。亨利·福特因為發明了能將汽車零件運送到裝配工人所需要的地點的環形傳送帶,獲得了名聲和大量財產。
第三次工業革命成果:原子能,電子信息,生物工程,合成材料,計算機。
時間:20世紀後半期,約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人類進入科技時代,生物克隆技術的出現,航天科技的出現,歐美有稱為21世紀系統與合成生物學將引發第三次工業革命,也即生物科技與產業革命)。
(5)第三次工業革命形成了什麼擴展閱讀:
工業革命首先出現於工廠手工業最為發達的棉紡織業。
1733年,機械師凱伊發明了「飛梭」,大大提高了織布的速度,紡紗頓時,供不應求。
1765年,織工哈格里夫斯發明了「珍妮紡織機」的出現首先在棉紡織業引發了發明機器,進行技術革新的連鎖反應,揭開了工業革命的序幕。
從此,在棉紡織業中出現了螺機、水力織布機等先進機器。不久,在採煤、冶金等許多工業部門,也都陸續有了機器生產。隨著機器生產越來越多,原有的動力如,蓄力、水力和風力等已經無法滿足需要。
1785年,瓦特製成的改良型蒸汽機的投入使用,提供了更加便利的動力,得到迅速推廣,大大推動了機器的普及和發展。人類社會由此進入了「蒸汽時代」。
隨著工業生產中機器生產逐漸取代手工操作,傳統的手工業無法適應機器生產的需要,為了更好地進行生產管理,提高效率,資本家開始建造工房,安置機器雇傭工人集中生產,這樣,一種新型的生產組織形式—工廠出現了。
工廠成為工業化生產的最主要組織形式,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機器生產的發展,促進了交通運輸事業的革新,為了快捷便利地運送貨物、原料,人們想方設計地改造交通工具。
1807年,美國人富爾頓製成的以蒸汽為動力的汽船試航成功。 1814年,英國人史蒂芬孫發明了「蒸汽機車」。1825年,史蒂芬孫親自駕駛著一列托有34節小車廂的火車試車成功。從此人類的交通運輸頁進入一個以蒸汽為動力的時代。
1840年前後,英國的大機器生產基本上取代了傳統的工廠手工業,工業革命基本完成。英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工業國家。
Ⅵ 三次工業革命分別是什麼
三次工業革命是人類歷史上三次重大的科技革命,它們分別以蒸汽機、電力和信息技術為核心,推動了人類社會的飛速發展。以下是三次工業革命的簡介:
1.第一次工業革命(18世紀60年代-19世紀40年代)
第一次工業革命起源於18世紀60年代的英國,主要特徵是蒸汽機的發明和應用。蒸汽機作為一種動力源,廣泛應用於紡織、采礦、冶金等工業領域,極大地提高了生產效率。這次工業革命還帶來了鐵路和輪船等新的交通工具,使人們的出行變得更加方便、快捷。
2.第二次工業革命(19世紀60年代-20世紀初)
第二次工業革命發生在19世紀60年代的歐洲和美國,以電力和內燃機的發明和應用為核心。電力的廣泛應用使得許多行業擺脫了對蒸汽動力的依賴,提高了生產效率。內燃機的發明帶來了汽車、飛機等新型交通工具,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此外,第二次工業革命還促進了化學、石油、電信等新興產業的發展。
3.第三次工業革命(20世紀四五十年代-至今)
第三次工業革命始於20世紀四五十年代的美國,主要特徵是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和應用。計算機、互聯網等技術的創新和普及,使得信息處理和傳遞變得極為方便、快捷。此外,第三次工業革命還涉及生物技術、新能源、航天科技等領域的重大突破,為人類社會帶來了深遠的影響。
三次工業革命對人類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它們不僅推動了科技的飛速發展,還改變了人類的生產、生活方式,提高了生活質量。然而,工業革命在帶來巨大利益的同時,也引發了環境污染、資源緊張等問題,這些問題需要我們在發展中不斷加以解決。
Ⅶ 三次工業革命分別是什麼時候
第一次工業革命:機械化
時間:18世紀60年代至19世紀中期(大約1760年至1850年)
特點:在這一時期,詹姆斯·哈格里夫斯發明的「珍妮紡織機」標志著工業革命的開始。瓦特改良的蒸汽機提供了更為可靠的動力源,推動了機器的廣泛應用和工業生產方式的革命。這一時期,工廠系統得到確立,人類社會迎來了「蒸汽時代」。此外,1807年,富爾頓成功試航了以蒸汽為動力的汽船;1814年,史蒂芬孫發明了蒸汽汽車;1825年,史蒂芬孫的蒸汽火車成功試車。這些事件均標志著交通運輸業的變革。到了1840年,英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工業化國家。
第二次工業革命:電氣化
時間:19世紀70年代至20世紀初(大約1870年至1900年)
特點:隨著內燃機的發明和電力的廣泛應用,第二次工業革命迅速展開。電力成為新的動力源泉,推動了汽車、輪船、飛機等交通工具的飛速發展。同時,電話和電報的普及極大地加快了信息的傳播速度。1866年,西門子製成發電機;19世紀七八十年代,電氣時代到來,電燈、電話、電影放映機等電器產品紛紛問世。內燃機的應用也促進了石油工業的興起。從1870年至1900年,石油產量從80萬噸激增至2000萬噸。
第三次工業革命:自動化
時間:20世紀50年代至今(大約1950年至今)
特點:第三次工業革命帶來了原子能、航天技術、電子計算機、人工材料和遺傳工程等高科技領域的飛速進步。計算機技術的發展特別是互聯網的普及,將全球每個人緊密聯系在一起。工業生產中,機器人的應用變得越來越普遍。1957年,蘇聯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1969年,美國宇航員阿姆斯特朗實現了人類登月。中國在1970年發射了自己的第一顆人造衛星,並在宇航領域取得了顯著成就。電子計算機技術自1946年第一代電子管計算機問世以來,已發展到2010年代的第四代大規模集成電路計算機。
第四次工業革命:智能化
時間:尚在發展階段,德國在2010年通過《高技術戰略2020》提出工業自動化作為重點發展領域。
特點:第四次工業革命以物聯網技術和大數據為核心,目標是實現生產的高度自動化。越來越多的機器人開始替代甚至完全取代人工,實現「無人工廠」。盡管自動化極大地解放了人力,但也引發了關於高度智能機器人可能對人類產生不利影響的擔憂。智能工廠、智能生產、智能家電、人機交互、3D技術、網路通訊、物聯網、資源整合、移動互聯網、數字化製造、大數據革命、機器自組織、雲計算和高度數字化是這一時期的主要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