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為啥第二次工業革命後英國就落後了
19世紀,英國的資本家又把他們豐厚的壟斷利潤投向美國,使美國成為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領導者,形成強大的鋼鐵、化學、汽車工業,而英國卻成為二流工業國,不但落後於美國,甚至落後於德國和日本。
在向帝國主義階段過渡時期,英國經濟還在繼續發展。它的一些傳統部門,如造船業、金融業在世界上仍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它的新興工業部門如化學、電氣等發展也很快。但就其經濟總體而言,它與美國和德國相比,就相對落後了,被美、德趕上並超過。英國的工業產值在世界工業總產值中的比重,由1870年的32%,降到1913年的14%,喪失了它19世紀中期以來在世界工業中的壟斷地位。
對於英國經濟發展緩慢的原因,生活在今天的學生應該比較容易理解。第一是背著沉重的舊包袱。英國是老牌資本主義國家,是工業革命的母國,英國的很多工廠都存在百年之久,企業設備陳舊。當後起的國家採用新技術和新設備時,英國還在使用舊機器設備。因為,在資本家看來,拆毀舊的還可以繼續使用的機器設備,換上新的機器設備是不劃算的,這就阻礙了英國工業的進步。第二是殖民地的作用。英國擁有廣大的海外殖民地,殖民地是資本投資的最好場所。殖民地人民生活水平低,勞動力便宜,原料價格低廉,工業利潤大。因此,資本家寧願把大量資本輸往國外,而不願用於更新國內企業的生產設備和技術。19世紀末20世紀初,英國的資本輸出佔世界的第一位,一戰前的幾年中,英國每年在殖民地和國外的投資額與在本國的投資額是六與五之比。資本輸出給英國帶來驚人利潤,僅1912年就達17600萬英鎊。英國雖然工業生產在資本主義世界的地位下降了,但還是很繁榮的,其繁榮是建立在對殖民地的榨取上的,殖民地對英國的興衰具有極大的意義。因此,英國被稱為「殖民帝國主義」。
2. 二戰中國工業為什麼落後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中國其實還是一個半殖民地的國家。那麼,像這樣的半殖民地或前殖民地國家,其實很難發展出成熟、獨立、全面的工業體系。算上全世界,能夠成功完成工業化,實現經濟獨立、快速、穩定發展的前殖民地國家其實也並不多。而之所不多和無法達到的主要原因有一下這些:
1、這類國家普遍缺乏獨立主權。即使他們獲得了獨立,也很難避免西方國家的干涉和控制,所以他們在經濟發展方面更有可能依賴西方國家。
2、這類國家很難獲得和平穩定的建設環境。總的來說,要麼是中央權力的衰落,地方勢力的割據,日復一日的爭斗,要麼是強國直接或間接控制國家政治,而且總是打壓的很厲害。
3、由於政治動盪和中央政府的衰落,這些國家很難統一思想,集中精力調動資源,控制資源配置,以發展經濟。對於曾經的殖民國家來說,通過開明專制的方式,適當地集中力量,統一思想,形成凝聚力,將有助於迅速完成工業化,甚至實現經濟發展的奇跡和反擊。
4、一個國家要想從殖民狀態中脫穎而出,從更中立的角度打破西方世界的敵視、封鎖、控制和壟斷,那麼就必須滿足一定的硬條件,比如國土面積大、人口多、資源齊全、儲量豐富等。顯然,很多國家天生就沒有這樣的條件。
所以說,在我國民國時期,這個既不擁有獨立主權,也不存在穩定環境,思想還不統一,即便是中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資源豐富,也很難完成工業化。事實上,中國近代實現工業化的機會只有兩個。一個自然是共和時期,我們確實成功地建立了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正在向工業化的目標邁進。另一個機會是晚清,但遺憾的是,舊秩序在辛亥革命期間被推翻了,但是卻沒有及時完成新秩序的重建,使得原本希望完成工業體系建設的中國,進入了長達37年的混亂無序。
3. 二戰時期中國的工業為什麼很落後後來是怎麼追上來的
二戰時期的中國工業落後是因為中國當時多年的戰亂當中,沒有發展工業的機會,而且本來就落後,後來能夠追趕,是因為國家動用一切人力物力集中發展工業, 才能有今天的成果。
三、集中一切人力物力發展工業
雖然工業落後,但是國家還是要建設,於是國家集中了一切人力物力,將目標放在了工業上。所謂預先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如果想讓其他的行業通過發展,那麼必須要有一個堅實的工業基礎,所以在全國人民的努力下,中國的工業終於追上了世界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