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汽車工業水平有多強
由於國內的汽車工業開始較晚,使得國產汽車在技術性能工藝上都要落後於西方國家,經過改革開放這些年的大力發展,自主品牌們奮起直追,在生產製造方面也取得了重大的進步,中國的汽車製造商從來沒有停下過追求的腳步。
如今的中國汽車工業,已經快速的成長成為世界汽車圈裡一隻不可忽視的力量,我們在儲備了大量的基礎和經驗之外,還投入大量的財力物力到自主研發創新中去,中國汽車工業水平已經今非昔比,所以今天,筆者藉此機會跟大家盤點一下,3款最能代表中國汽車工業高水準的車型,每一輛單獨拎出來,站上世界頂級舞台,都不會輸給任何一家大牌車企!
1、ARCFOX GT
e-SEED GT(參數|圖片)概念跑車,採用最新的Dragon Face 2.0家族設計語言,新版「BYD」車標,前臉採用U形飾條,飾條延伸至兩端和大燈相連。扁平的車頭和前艙蓋延伸下來的線條打造了一個線條富有美感並十分犀利的封閉式前臉。側面,採用了溜背式設計,並且採用雙色車身,個性並且更具活力。
同時巨大的車門還採用了鷗翼式的開啟方式。內飾則呈現出強烈的未來感。上、下層次分明的儀表檯布置了高度智能化的車機系統三屏互聯。
該車將搭載由2.0T發動機和150馬力的電動機組成的插電式混動系統,而四驅版車型還將在後橋使用476馬力的電動機。百公里加速時間有望短至2.9秒。作為一款接近量產的概念跑車,其預計將於2020年上市。
這三款車型各自代表了中國汽車在新能源、技術儲備、賽車化和市場化等各方面的能力愈加強大。無論是ARCFOX-GT、紅旗L5還是比亞迪e-seed gt,已經顛覆了過往消費者的對自主品牌的固有印象,完全成為中國品牌在汽車領域的標桿。
② 中國目前的工業水平、精密技術和計算機技術都比俄羅斯先進,為什麼軍工卻趕不上俄羅斯
軍工厲害不代表其他產業都厲害,譬如在俄羅斯中國製造的汽車和電器就充斥著俄羅斯市場,前蘇聯的汽車老廠拉達近些年與國外巨頭合作也推出了幾款汽車,但是性能和質量明顯是不如中國車的。蘇聯時期對軍工的投資是極其巨大的,再加上當時蘇聯是超級大國,吸引了很多高端人才。蘇聯解體之後俄羅斯的軍工水平可謂一蹶不振,最近新推出的T50在設計和工藝上看著跟我們的殲20也就是半斤八兩。至於精密技術,本人有一位同學在彼得堡國立大學的精密機械和光學學院,據說他們學院的一位Кандидат наук去參觀了成飛的生產線之後回國贊不絕口。而且他們教學時所用的機床最高端的全是德國的dmg、其次還有沈陽機床廠的機床,你應該聽說過中國的大型沖壓設備出口美國,五軸聯動機床出口德國,這點俄羅斯目前是辦不到的。還有計算機技術俄羅斯也是比不上中國的,實際上這個領域是美國一家獨大,人家是信息技術的先導,其他國家都得靠邊站。
但是中國目前軍工落後於俄羅斯是很現實的問題,蘇聯的軍事工業可以與美國並駕齊驅,而我國目前生產美蘇30年前的武器裝備尚有很大困難。我國現代軍事人才畢竟很欠缺,而且我們沒有經歷過大規模的工業化戰爭,在武器裝備的研發製造上缺乏經驗。
③ 近代中國第一有哪些
近代中國出現了多個“第一”,這些“第一”標志著中國在科技、教育、交通和工業等多個領域的突破與發展。以下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近代中國“第一”。
第一段,科技方面的“第一”。1909年,中國自主設計和建造的第一條鐵路——京張鐵路全線通車。這條鐵路由詹天佑主持修建,是中國人自行設計和施工的第一條鐵路干線,打破了外國人對中國鐵路修建的壟斷,極大地提升了中國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此外,20世紀初,中國還出現了第一部自製蒸汽機車,名為“龍號機車”,開啟了中國鐵路機車製造的歷史。
第二段,教育領域的“第一”。1898年,京師大學堂成立,這是中國近代第一所國立大學,也是當時中國的最高教育行政機關。京師大學堂的創辦,標志著中國教育近代化的開端,為中國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對中國的現代化進程產生了深遠影響。此外,1917年,北京大學還推出了中國第一部現代學術刊物——《北京大學月刊》,推動了學術交流和思想解放。
第三段,交通通訊的“第一”。1872年,中國第一條電報線路在上海至南翔間架設成功,拉開了中國電信事業的序幕。電報作為一種新型的通訊方式,極大地提高了信息傳遞的速度和效率,對中國的社會經濟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同時,19世紀70年代,中國還出現了第一艘自製蒸汽輪船——“黃鵠號”,標志著中國造船業和航運業的進步。
第四段,工業發展的“第一”。1861年,曾國藩創辦的安慶內軍械所製造了中國第一台蒸汽機,這是中國工業近代化的重要里程碑。蒸汽機的出現,為中國的工業生產提供了新的動力來源,推動了工業革命的進程。此外,1881年投產的開平煤礦是中國第一個使用機械開採的煤礦,其生產效率和技術水平均達到了當時的國際先進水平,標志著中國煤炭工業的崛起。
這些“第一”不僅代表了近代中國在各個領域取得的顯著成就,也展示了中國人民在逆境中奮發圖強、勇於創新的精神風貌。它們是中國近代化進程中的重要里程碑,對中國的社會經濟發展和民族振興產生了深遠影響。同時,這些“第一”也激勵著我們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繼續堅持創新驅動發展,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
④ 我國連續11年位居世界第一製造業大國,我國的製造工業有多強大
"中國製造"一詞,始於20世紀50年代,中國工業化程度大大提高,綜合國力迅速增強,在中國製造的許多工業產品上,也開始出現"中國製造"四個大字,並隨著中國向世界輸出援助而出現,這就是"中國製造"四個字的由來,體現了中國人民堅定不移地走工業化道路的偉大成就。在中國,有大量的工業產品,如飛機、大炮、坦克、汽車、各種工業母機、冶金等,零部件的生產基本上都是在國內完成的,只是生產能力和自主研發能力還有待進一步提高,這不僅是當時的任務,而且也是今後我們必須堅持不懈。
在全球化時代,工業生產能力是全球配置的,通俗地說,零部件來自世界各國,哪個國家的零部件質量好,價格最低,即所謂的“性價比”最合適,就用哪個國家的,這樣生產出來的產品,不僅性能好,而且市場大,對各國經濟發展具有很強的帶動性。目前,中國製造的一些工業製成品,在全球化的條件下,不可能全部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國產化,即所有零部件,哪怕是一個小小的螺絲釘,都要堅持立足國內,如果一味地發展,那就意味著中國不再堅持全球化。外國公司的優勢產品也一定會加入中國製造,目的就是取長補短,相互促進,共同進步,為世界提供最好的產品。
“全球化”並不意味著中國只能生產產業鏈上的低端產品,絕對不能,如果中國一直處在產業鏈的中下游階段,那麼在中美貿易、中歐貿易中,中國順差絕對不會超過美國、歐盟,也沒有理由頻繁揮動關稅大棒。在國際市場上,中國的工業製成品具有很強的競爭力,這是西方國家所無法比擬的。
⑤ 中國哪些產業和世界製造強國
對於我國進口金額最高的13類工業品上下游進行了大致的梳理,從宏觀的角度可以理解為啥政府花這么力氣推動集成電路、半導體、面板等產業的發展,從行業中觀角度可以理解我們在這幾大行業的競爭態勢和供需格局,從企業微觀角度可以看到我們國內相關企業與世界同行業公司對比的優勢和不足,找到進步的方向和著手點,對於我們做投資算是一次不錯的梳理,希望能給大家一些啟發,歡迎交流探討
然而亨通集團相當大一部分是做光纖光纜的。
我們不看亨通這種做光纖光纜為主的企業,中國最大的電子零部件企業是歌爾股份,2016年營收為193.5億人民幣,和京瓷有大約5倍的差距。同樣的還有瑞聲科技,2016年營收為155億人民幣,和京瓷的差距為6倍。但是歌爾聲學和瑞聲科技都是做聲學器件的。
如果純看做電容,電阻之類電子元件的中國企業,例如法拉電子,順絡電子,艾華集團,都只有十幾億人民幣的規模,風華高新,三環集團規模大點,風華高新2016年營收也就是27.7億,三環集團2016年營收28.9億人民幣。
我們對比下日本六大電子零部件企業之一的村田製作所,2017年預計營收為12250億日元,大約752億人民幣,差距在26倍。
中國進口的第十一大工業品是醫療器械,2016年進口184.05億美元。
中國進口的第十二大工業品是鋼材,沒錯作為世界第一鋼鐵大國,依然有部分鋼材需要進口,2016年進口131.5億美元,說多也不多,說少也不少。汽車用的鋼板進口的比較多,主要是有些在華外資車企也有固定的國外供應商。
另外還有農業機械,2016年我們進口了進口了120.78億美元.
基本上,中國進口比較多的工業品,主要就是這13類,其他還有天然和合成橡膠87.1億美元,其中合成橡膠有部分是高端產品。
另外新聞上比較關注的機床,進口的金額並不高,2016年我們總共進口才75. 1億美元,因為我國一年整個市場機床消費金額為275億美元,對外依賴度還是比較大的,進口依賴度27.3%。
另外網路上經常提到的工程機械,我國進口很少,2016年進口33.2億美元,反而出口高達169.6億美元,順差136.4億美元。
還有一個國民非常關注的工業機器人,這個市場其實很小,2016年預計全中國市場容量大約285億人民幣左右,就算100%進口,也就是40多億美元,更何況去年國產機器人呈現爆炸式增長的態勢。
通過對進口工業品的整理,我們可以看出什麼呢,我們進口的工業品,有技術含量而且金額比較高的,集成電路2271億美元,液晶顯示面板318.5億美元,航空器203億美元,汽車整車和零部件746.1億美元,儀器儀表449.6億美元,電子零部件200.1億美元,醫葯品220.9億美元,自動數據處理設備278.3億美元。
集成電路,汽車,儀器儀表,液晶面板四大類的進口金額遙遙領先,金額全部在300億美元以上,分別占我國工業製品進口金額的11773.3億美元的19.3%,6.3%,3.8%,3.5%和2.7%,合計高達32.1%
其他的200億美元級別的有醫葯品,自動數據處理設備,航空器,電子零部件,分別佔比例為1.9%,2.4%,1.7%,1.7%,合計為7.7%
從上面的數據可以看出,這九類產品,集成電路的進口金額就相當於其他八類之和。
另外還有鋼材進口了131.5億美元,農業機械進口了120億美元。
這些產業目前升級情況如何呢?
1、毫無疑問國家最重視的是金額最高,佔了工業品進口五分之一的集成電路,
這個產業伴隨著中國下游電子品牌的崛起,已經開始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勢,當然由於基數太低,落後會是長期現象,我們要做好長期作戰的心理准備,我會寫專文介紹。
2、汽車和零部件產業我不太擔心,未來十年是中國自主品牌大逆襲的十年,國產零部件產業也必然隨著自主品牌崛起,今年一季度國產汽車零部件公司業績全部在猛漲。
3、同樣受到國產電子品牌的帶動,國產面板份額在飆升,而液晶面板的進口正在迅速下降,2012年頂峰的超過500億美元,2016年已經下降到318億美元,京東方凈利潤在連創新高
4、航空器大家也知道,ARJ21已經商用,C919也在試飛了,未來五年可以商用。未來是可以預期的,但是這個產業和集成電路一樣,要做好10年,20年長期競爭的准備。
5、電子零部件產業,我國由於下游品牌的崛起,帶動國產電子元器件在以20%的速度增長,平均四年翻一倍,但是這個產業同樣基數低,還需要時間,這個我也會花時間寫。
6、儀器儀表,大家都知道,我國科研儀器高度依賴進口,2016年我國規模以上儀器儀表公司的總收入才9355.4億,而進口高達450億美元,超過3000億人民幣,2016年我國儀器儀表公司收入增長為9.1%,利潤增長8.2%,而進口下降了1.13%,形勢是在向好的一面發展,但是差距還非常大,進口替代的空間廣闊。
7、醫葯品工業,我國2016年國產醫葯製造業的企業收入為2.806萬億人民幣,增長為9.7%,利潤增幅更高達13.9%,而進口醫葯品+原料為超過290億美元,增長為1.92%,國產的增長快於進口,也處於進口替代提升的趨勢。
8、醫療器械2016年我國市場規模為3700億人民幣,增長20.1%,而2016年進口為184億美元,增長為6.28%,進口的增長慢於國內市場的增長速度,說明進口替代也在進行中。
9、自動數據處理設備(計算機及其零部件),2016年我國出口高達1374億美元,下降9.8%,進口為273.8億美元,下降1%左右。巨額順差。
10;、還有鋼材,我國2016年鋼材產量超過11億噸,而進口只有1300多萬噸,主要來自日本,韓國等,進口依賴度只有1%,而日韓的進口,很多也是用於在華車企用鋼。
11:、國產農機
2016年中國農機工業增加值增速7.7%,2016年全國規模以上農機企業主營業務總收入4516.39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了5.8%。規模以上農機企業實現利潤總額255.24億元,比上年增加了3.51億元,增幅僅為1.39%
農機在去年是屬於不景氣的,表現為利潤增長慢,但是收入增長仍然有5.8%,相比下農機進口金額去年下滑了7.6%,仍然在不斷進行進口替代。
當然還是那句話,差距還是很大,體現高端產品需要進口。
從上面可以看出什麼呢,我國進口金額最高的13類工業品(不考慮初級形狀塑料和銅材這兩個技術含量較低的),全部在快速的進行國產化替代,由於有的工業品進口比例高,有的進口比例低,因此國產化替代的速度各有不同。
有的工業品,國產化程度很低,例如儀器儀表,醫療器械,進口依賴度都在30%以上,航空器裡面的大型民用航空目前甚至國產幾乎為0,
而集成電路則是重中之重,不僅金額最大,而且進口比例高達90%以上。
另外我們一直關注的機床工業,2016年我國機床消費金額為275億美元,國產機床產業收入總體增長3.6%,達到229億美元,進口為75億美元,下降12.8%,進口比例為27%,
機床工業作為國民眼中慘兮兮的產業,仍然在有條不紊的逐步進行國產化替代,雖然這個有條不紊,在我看來還是太慢了。
http://news.momo35.com/2017/02/23093669032.html
除了這些進口工業品大類外,
我國還進口了很多初級工業品,例如2016年進口紙漿122.4億美元,紡織紗線和織物167.4億美元,礦物肥料和化肥24.1億美元等等,這些初級工業製品,很多是來自資源國家的初級工業工廠的產出,我國進口是合理的,中國的發展還是要讓世界雨露均沾比較好,這也是中華文明實現和諧世界人類大同應該有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