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幾次工業革命崛起的國家有哪些
第一次工業革命中走在世界前列的是英國;第二次工業革命中走在世界前列的是德國美國和日本 。
第一次工業革命是指18世紀從英國發起的技術革命是技術發展史上的一次巨大革命,它開創了以機器代替手工勞動的時代。這不僅是一次技術改革,更是一場深刻的社會變革。
18世紀末,工業革命逐漸從英國向西歐大陸和北美傳播。後來,有擴展到世界其他地區。
第二次工業革命是指19世紀中期,歐洲國家和美國、日本的資產階級革命或改革的完成,促進了經濟的發展。19世紀60年代後期,開始第二次工業革命。人類進入了「電氣時代」。
第二次工業革命中,英國固守第一次革命的成果,逐步落後,被美德超過。
Ⅱ 為什麼「工業革命」首先在英國爆發,而不是其他國家
英國最先具備了工業革命的前提和條件,所以它首先在英國而不在其他國家發生。
前提:資產階級統治已經在英國確立起來。
條件:
1、資產階級剝削本國勞動人民和殖民掠奪、販賣黑奴來的大量錢財都轉化為資本,使工業革命有了雄厚的資本。
2、資產階級大規模地進行圈地運動,許多被剝奪土地的農民成為雇傭工人,這就為工業革命的進行提供了充足的廉價勞動力。
3、英國本土煤、鐵資源十分豐富,更多的原料則是從廣大的海外殖民地掠奪來的,這就使得它進行工業革命擁有豐富的資源和原料。
4、英國擁有廣大的海外殖民地,不僅為英國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廉價的充足原料,也為英國提供了廣大的銷售市場。
工業革命對西方的影響:
1、引起社會結構的重大變革,使社會日益分裂為兩大對立階級——工業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
2、自由主義取代重商主義。
3、標志世界市場的初步形成。
4、促進近代城市的興起,城市進程加快,人口迅速增長,人們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發生改變。
5、中英鴉片戰爭,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英國因為工業革命更加強大,法國因為工業革命也在歐洲保持地位,普魯士更加強盛,奧地利、俄羅斯、西班牙則日益衰落。
Ⅲ 第二次工業革命國家順序
第二次工業革命並非嚴格按照某一特定順序在各個國家發生,但可以從一些關鍵發明和技術應用的時間線來大致推斷各國參與這一進程的相對順序。
德國: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中扮演了重要角色。1866年,德國人西門子發明了發電機,標志著電氣時代的開始。隨後,德國在內燃機、汽車製造等方面也取得了顯著進展。
美國:緊隨德國之後,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中取得了重大突破。19世紀70年代,美國人貝爾發明了電話,極大地推動了電訊事業的發展。此外,美國在石油開采、石油化工以及內燃機的應用等方面也取得了重要成就。
英國:雖然英國在第一次工業革命中處於領先地位,但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中,其步伐相對較慢。不過,英國仍然在電氣化和內燃機的應用方面做出了貢獻,只是相對於德國和美國來說,其進展可能稍顯滯後。
日本:在第二次工業革命期間,日本也積極參與其中。隨著明治維新的進行,日本在經濟、科技等方面取得了快速發展,尤其是在電氣化、工業化以及軍事現代化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果。
其他國家:除了上述主要國家外,其他國家如法國、義大利等也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中有所貢獻。這些國家在不同領域取得了不同的進展,共同推動了全球科技和經濟的發展。
需要注意的是,由於歷史發展的復雜性和多樣性,以上順序僅為大致推斷,並不代表各國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中的確切參與順序或貢獻大小。
Ⅳ 三次工業革命對比表(時間,國家,影響,領域,代表等)
一、第一次工業革命
時間:18世紀60年代中期
國家:英國
影響:開創了以機器代替手工工具的時代,引發深刻的社會變革
領域:生產技術、社會關系
代表:蒸汽機
二、第二次工業革命
時間: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
國家:主要發達資本主義國家
影響:世界進入「電氣時代」,工業重心由輕紡工業轉向重工業
領域:電氣、化學、石油等新興工業部門
代表:發電機、電動機、內燃機
三、第三次工業革命
時間:20世紀四五十年代以來
國家:全球范圍
影響:產生新型工業,推動第三產業發展,引發信息控制技術革命
領域:信息技術、新能源技術、新材料技術、生物技術等
代表:電子計算機、原子能、航天技術
四、第四次工業革命
時間:20世紀後期
國家:全球范圍
影響:系統生物科學與技術體系的形成,新能源經濟的發展
領域:系統科學、計算機科學、納米科學等
代表:系統生物科學與技術、新能源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