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距離中國品牌汽車真正「登陸太空」還有多久
作者:胡珂
2018年2月6日16點45分,在經歷了兩次臨時推遲之後,首次試射的「重型獵鷹」號火箭,從美國肯尼迪國家航天中心成功發射升空。
親手締造這一切的人物,埃隆馬斯克在地面興奮地歡呼。
「重型獵鷹」的成功發射,標志著馬斯克的航天事業進入一個全新的階段:距離實現星際旅行,開辟太空資源的夢想又往前邁進了一大步。
更具現實意義的是,「重型獵鷹」竟然成功地將一輛午夜櫻桃紅Roadster跑車送入太空。這輛車頂棚大開,播放著大衛?鮑伊的「Space Oddity」,並由一個穿著SpaceX宇航服的宇航員模型 「駕駛」。這與當年我國東方紅衛星,播放著「東方紅」的樂曲進入太空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他們都在宇宙中傳播人類的訊號。
為什麼要把一輛車送入太空?這其實是馬斯克的無心插柳,當初僅僅是因為火箭需要測試載重能力,用汽車的成本遠遠低於高價值衛星。然而,這卻給特斯拉帶來了意外的,極其重磅的營銷效果。
對普通人來說,相比遙不可及的星際旅行,特斯拉跑車顯然距離我們要近的多。對於當時正准備在市場上大幹一番的特斯拉而言,再沒有比沖出地球,走向宇宙,更適合作為新生品牌的爆點事件。
特斯拉從此一炮打響,紅遍全球,這場被無數人關注傳播的事件,被譽為是21世紀迄今為止最成功的汽車營銷。這也給所有汽車從業者一個新的啟發:不能每天埋頭盯著自己那點地上的事兒,也要抬頭看天,大膽創新。
或許是受到了特斯拉的啟發,近年來,不少的汽車企業將目光著眼宇宙,有的選擇命名火箭,打上企業LOGO,還有的選擇攜手航空航天科研機構,聯合開展深度合作。實質上,都屬於隔岸觀火式的跨界營銷。
究其原因,車企真正下場親自發展航天事業,註定只屬於極少數車企才敢有的動作。對於所有哪些心懷夢想的汽車人來說,我們何時能將中國品牌汽車送入太空?
這一次,又是吉利給了我們希望。
4月24日,在中國航天日之際,吉利官宣戰略投資時空道宇,積極布局商業航天領域,打造天地一體化出行生態。短期內聚焦發展近地軌道衛星,積極拓展航空航天事業。
相比家喻戶曉的吉利,「時空道宇」是一個陌生的名字。公開信息顯示,這家位於杭州本土的航天科技公司,由吉利集團一手打造成立,屬於吉利科技集團的一級新興戰略子公司,團隊核心技術成員均來自於國家航天體系內,擁有多年衛星研發經驗,主要從事商業衛星製造和運營。
這也意味著,吉利將成為繼特斯拉之後,全球第二家造車和造星並行的企業。
根據規劃,時空道宇的雙星預計將於今年6月進行星箭合體試驗,並在年內將發射兩顆低軌衛星。
或許有人會說,吉利發展航天事業是不務正業。
實際上,航空航天,尤其是衛星系統,與汽車產業聯系相當緊密。未來,汽車產業的智能化,數字化和網聯化,都離不開衛星技術。人們每天常用的導航,背後是高精度衛星定位技術的支撐;未來的智能駕駛,V2X智能交通等領域,更離不開衛星技術的高精度,大數據;作為高精尖工業的代表,航空航天事業的發展,也將反哺汽車製造業,大幅提高汽車產品的製造水準和技術含量。
一句話,吉利造衛星,既不是突發奇想,更不是自我膨脹,而是出於對未來中國汽車產業,乃至整個中國製造業的前瞻思考和責任擔當。
在這個未來充滿變數的時代,絕大多數汽車企業都在為明天的生計發愁。吉利還能如此自信,拓展太空布局,根源於李書福是一個有夢想,有追求的企業家。
正是在李書福的操盤下,近年來,吉利投資了不少非汽車領域的業務。
從曹操專車到大數據,從飛行汽車到航空航天,從錢江摩托到金融教育。吉利集團早已經不是一家只會造車的企業。高質量多元化的發展,為吉利集團帶來全新的活力,前所未有的運動,極客,科技等屬性源源不斷注入吉利集團,這也讓吉利品牌從汽車行業中快速脫穎而出。
這條路徑告訴我們,如果永遠囿於汽車產業領域,局限在同質化的產品和方向,很難擺脫國外品牌的壓制,更難以實現超越。
科技創新,萬物開放,吉利發展路徑充分說明,我們必須真正打開眼界,重新思考未來。
當吉利開始造衛星,我堅信,中國品牌汽車真正沖入太空,就在不遠的將來。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⑵ 一個火箭相當於幾個汽車那麼快
沒有可比性,武器火箭彈不知道多快,但航天火箭發射初速度每秒7.9公里,中段11.2公里每秒,到達宇宙最高速16.7每秒公里,從這方面看航天火箭運載速度最高每小時1002公里,比汽車最高速那還是快了4-6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