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工業光魔公司的歷史發展
1975年,《星球大戰》開拍。影片中有大量的特效,由於當時這方面的人才分散各處,水平難以保證製作出理想的效果,於是他在加州范努斯市選擇了一間舊倉庫,在那兒誕生了ILM。ILM已成為目前全球第一大特效製作公司。
當時,好萊塢連特效「部門」都很少見。為了拍攝《星球大戰》,他開創了電影特效行業。構成「工業光魔」的人員堪稱「三教九流」,有些是搞建築的,有些是做模型的,有些是拍廣告的,有些是玩機械設計的。幾乎沒一個人從事過電影。但也有好處:這個朝氣蓬勃的團體充滿了嬉皮精神,完全逃出體制限制。在早期工業光魔辦公的大庫房內,盧卡斯和他的團隊開始了改變世界的《星戰》之旅。
與其說它開啟了特效電影時代,不如說「星戰」本身就是好萊塢電影特效變遷的歷史
當斯皮爾伯格決定開拍科幻巨制《世界大戰》後,他聯系的第一個人並不是湯姆·克魯斯,而是工業光魔(Instrial Light & Magic)的丹尼斯·穆倫。斯皮爾伯格想確認丹尼斯是否有空能和他一起完成《世界大戰》的特效工作。從《第三類接觸》開始,經過20年的合作,丹尼斯已經成為了斯皮爾伯格最信賴的特效製作師。
電影界對視覺特效的高度重視,始於1977年第一部《星球大戰》的成功。1976年,喬治·盧卡斯為拍攝第一部《星球大戰》,專門成立了自己的特效公司工業光魔。那個時候,好萊塢還沒有一家專門製作特效的公司,甚至大型製片公司里也沒有獨立的特效部門--製片公司的老闆們為了節約開支,早就取消了特效部門,也沒人專心研究特效。而如今在好萊塢,挑選一名合適的特效主管已經和挑選男主演一樣重要。
統計影史上最賣座的20部影片,會發現他們不是視覺特效大片就是CG製作的動畫片。電影工業的格局已經因特效而徹底改變。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星戰」系列與光魔的發展,也是世界電影特效的發展。
1977年的《星球大戰》是電影史上有記錄的,第一部使用動作控制攝像機拍攝的電影。在這部電影里,盧卡斯還創造了多項意義深遠的發明:他發明的一個機械裝置,可以把實拍畫面和後期合成畫面輕松地協調成同步,這把多少年來只能靠手工硬塗膠片記述的效率一下提高了幾十倍。這個機械裝置對電影工業的發展,絕對是里程碑式的。
1982年光魔發明了一項名為「源序列」的電腦處理方法,並應用在科幻電影《星際迷航:可汗之怒》上,該片出現了電影史上第一個完全由電腦生產的場景。
1985年光魔在電影《年輕的福爾摩斯》中,製作了電影史上第一個電腦生成的角色「彩色玻璃人」,這也為星戰前傳里眾多虛擬角色的製作打下了基礎。
1989年光魔為科幻經典《深淵》製作了影史上第一個電腦三維角色,這為《星戰前傳》里製作Yoda大師打下進一步的基礎。
光魔在1991年為《魔鬼終結者2》創作的T1000成了影史上第一個電腦生產的主角。諷刺喜劇《飛躍長生》為光魔帶來了第五尊奧斯卡獎。
最突出的成就大概就是1994年的《侏羅紀公園》了,影史上第一次出現了由數字技術創造的,能呼吸的有真實皮膚、肌肉和動作質感的角色。
隨後,光魔的技術越來越先進,想像力更廣闊,創造了影史上無數第一,立體卡通人物(《變相怪傑》)、能說話的真人(《鬼馬小精靈》)也相繼出現真人電影里。
《星球大戰》視覺特效的成功不僅僅體現在技術製作上,其觀念上的突破對電影工業的推動作用也非常巨大。在第一部《星球大戰》里,盧卡斯首次推出「二手未來」(used future)概念。在此之前電影里涉及到的未來世界,都非常干凈漂亮整潔,一切都像是從工廠剛剛生產出來的。《星球大戰》里第一次將高科技表現得有真實感,累年的建築外表早已經破敗不堪,用過的飛船表面坑坑窪窪,酒吧里聚集了佩戴著各式舊武器的各類生物……觀眾們一下子覺得很有親近感和親臨感。雷德利·斯科特就承認,《星球大戰》「讓我終於明白如何讓未來產生質感」。他後來依此思路拍攝了《異形》和《銀翼殺手》。《銀翼殺手》里那座破敗的未來城市,如今已成為電影史上設計的經典。
在數字技術已相當成熟的前提下,《星戰前傳》依然在技術角度走在了業界前面。《前傳1》超過70%的場景是由數字合成。《前傳2》成為影史第一部完全由數字拍攝的電影。《前傳3》里100%的戲都在室內拍攝完成,所有自然景觀都是後期疊加而成。
值得一提的是,ILM內部一個叫「計算機動畫小組」的組織,專門研究全3D動畫,但是盧卡斯先生對這種技術不感興趣,他對創造照片級真實的電影特效更有興趣。1986年他賣掉了這個電腦部門給史蒂夫喬布斯,該部門後來發展成了如今動畫製作的大腕--皮克斯動畫工作室。皮克斯則從另外一個角度改變了動畫電影的格局。 《侏羅紀公園》成為影史上第一次出現由數字技術創造的,能呼吸的有真實皮膚,且有肌肉和動作質感的角色。隨後,光魔的技術越來越先進,想像力更廣闊,創造了影史上無數第一,立體卡通人物(《變相怪傑》)、能說話的「真人」(《鬼馬小精靈》)也相繼出現在真人電影里。如今好萊塢影片中70%的特效都由光魔完成。《加勒比海盜》、《綠巨人》、《龍卷風》、《拯救大兵瑞恩》等諸多特效均出自其手。
在數字技術已相當成熟的前提下,《星戰前傳》依然在技術方面走在業界前沿。《前傳1》超過70%的場景由數字合成;《前傳2》成為影史第一部完全由數字拍攝的電影;《前傳3》里100%的戲都在室內拍攝完成,所有自然景觀都是後期疊加的。值得一提的是,盧卡斯曾經在光魔內部成立了一個電腦部門,專門研究電腦技術對特效的幫助。
在最新的「星戰」影片中,「工業光魔公司」召集了1650人共同進行打造。共有65位真人演員扮演的角色和42個由計算機「製造」的角色。該公司動用四分之一的監督來同時分擔負責這部電影。每一位監督都要負責多個動作與視效的鏡頭畫面。最終,在電影中,光劍打鬥再次升級,大場面的戰爭場景也是前所未有的壯闊,大量從未在銀幕中亮相的飛行器都快速地粉墨登場,也出現了大型戰艦互射這樣令人血脈賁張的爽快鏡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2001年早期,正當西西里島的埃特納火山噴發時,《星戰前傳3》劇組就迅速前往那裡,進行了非同一般的「旅行」,拍攝了火山熔岩從山口噴出並四處流淌的景象。在電影中可以看到,這組非常關鍵的鏡頭被用在阿納金墜落時的情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