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未來有哪些新型汽車
燃料電池汽車用燃料電池代替蓄電池產生電能,從而供電給車上的電動機使其運轉。
燃料電池與蓄電池不同,必須從電池外部源源不斷地向電池提供燃料,燃料一般用天然氣、甲烷、煤氣等含氫化合物。
太陽能汽車是太陽光照在太陽能電池上,太陽能電池將太陽的光能轉換成電能,電能驅動汽車上的電動機。
風力汽車也屬於一種環保汽車。它是一種完全以風力作為動力的新型汽車,這種風力汽車是由美國工程師戴維•伯恩斯設計發明的。該車設計新穎、構思巧妙、輕便靈活,是綠色汽車家庭中的一朵奇葩。
會飛的汽車車身和一般汽車相似,但車門部分多了兩個可折疊翅膀。在陸地行駛的時候,翅膀折疊,想飛行的時候,翅膀就會張開。汽車就如同變形金剛一樣,在很短的時間內變成一架小型飛機。
水陸空多用汽車是一種神奇汽車,是汽車家族中的新成員。既可以和普通汽車一樣在陸上行駛,也可以伸出翅膀在天空中飛行,還可以像船一樣在水上航行,如果潛入水底,它還能像潛水艇一樣在水下航行。
㈡ 很多人想知道未來汽車什麼樣子,這幾款車給出了答案
小時候,我們總會暢想,未來會是什麼樣子。
也許機器貓的時光機、任意門真的會成為現實?也許汽車會像阿童木那樣,可以在天上飛?再或者……會不會有太空來客真的造訪?
唯一的壞消息是,寶馬官方已經確認i3將會在2024年停產,難道這台寶馬在純電動領域的「開國元勛」就會這么沒了?相信到時候也會相應的繼任車型出現,也許會給我們帶來更大的驚喜。
總的來說,汽車的未來一定是屬於電動化的,而且由於電動汽車的一些固有屬性,純電動的城市代步車肯定是未來的一大發展方向。這三台車雖然兩台還沒有在國內上市,一台的壽命也不多了,但是我相信,在此之後,我們可以看到這種「城市精靈」類的小車會有大發展。
聲明:本文圖片來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侵權
「關注我的車家號有機會贏精美小禮品」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㈢ 世界上主要的汽車比賽都有哪些
首先我們來說開輪式賽車。
開輪式賽車實際上就是我們通常說的方程式,集大成者當然是F1,但是除了為F1外,還有很多精彩的方程式賽事,其中首推GP2,GP2是國際汽聯的2級方程式賽事,F1的親弟弟,07年以後進入F1的車手大部分都是來自GP2。GP2由於車的規格統一,實力相近,更多的是車手的對抗,而且參賽車手都比較年輕,所以對抗激烈,以F1的標准來看甚至有些瘋狂,像F1賽場上以駕駛風格狂暴著稱的馬爾多納多和格羅斯讓都是在GP2的比賽中培養出了這樣的風格。
此外美國的indycar,日本的super formula,都是很好看的方程式比賽,規格各有不同,但整體速度都和GP2相當。indycar特有的環形賽道上舉辦的indy500比賽更是別具特色,看多了F1,看看indy 500換換胃口也是很不錯的選擇。
說完方程式,再來說說房車賽。
房車賽現在被分成了兩大流派,一種是以DTM為代表的套殼原型車賽,還有一種是以BTCC為代表的量產改裝車賽。
先來說DTM,我們看見的DTM,是一群奧迪RS5,寶馬M3,賓士C級在賽場上跑,但是除了長得有點像外,這三輛賽車跟量產車一樣的地方就只剩下大燈了。這些賽車都是在規則的嚴格限制下專門打造的,專為一項比賽而生的賽車,所以有個說法稱DTM為帶殼子的F1。在比賽方面,DTM也比較接近方程式,拼走線,對碰撞的敏感度很高,而且容錯率較低,沖出去很可能就回不來了。
除了DTM以外,日本的SUPER GT也是類似的套殼原型車比賽,而且去年SUPER GT的GT500組別還與DTM做了規格上的統一,未來兩種賽車同場競技也很有可能。
BTCC代表的是另一種相對平民草根的路線。賽車由量產車改裝而來,使用量產車的車身和一部分結構。雖然不如DTM的馬力大速度快,但是精彩程度更勝一籌,有更多的接觸和對抗,還有很多精彩的救車,賽車的種類也多,而且都是福克斯,科魯茲之類的平民車,更有親切感。
與BTCC相似類型的還有國際汽聯舉辦的WTCC,國內的CTCC等,但是參與度和激烈程度都不如BTCC。
除了方程式和房車賽以外,運動車賽也是場地賽車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其中主要包括了原型車和GT賽車,而最著名的當屬勒芒24小時耐力賽。
勒芒的比賽是以24小時內的跑的圈數來決定勝負的,所以車的速度,穩定性,油耗,維修的方便性,甚至耐撞都是非常重要的,這里也成了各大廠商展示技術的戰場。如今的勒芒分為原型車組和GT組,兩個組別同時在場上跑,然後分組計算成績。雖然技術含量不低,比賽的平均速度也很快,但是對於普通觀眾來說勒芒的可看性並不高,看24小時全程幾乎不可能,往往場上誰領先都看不出來,但是勒芒的精彩之處在於,這是個總能誕生很多故事與傳奇的比賽。60年代福特復仇法拉利,70年代保時捷917橫掃車壇,80年代的群雄爭霸,90年代馬自達轉子逆襲,個個都是賽車歷史上的經典好故事,而去年保時捷回歸勒芒原型車組,日產明年也會加入,又一大波新故事來襲,所以要是覺得比賽不好看就去看故事吧。
除勒芒外原型車的主要賽事就是WEC世界耐力錦標賽,GT賽車主要參加WEC和FIA GT1的賽事(這兩個賽事的GT組別規則略有不同),此外保時捷卡雷拉杯,蘭博基尼寶珀挑戰賽等廠商舉辦的,使用GT規格的賽事也可以算是GT賽事。
說完了各項場地賽,就該說拉力賽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WRC和達喀爾拉力賽。
WRC全稱世界拉力錦標賽,每年有十幾站的比賽,覆蓋亞歐美大洋各大洲,道路也有冰雪地,砂石地,柏油路等。不過由於都在野外進行,說以無法直播,大多數人只能通過集錦來關注,但是即便如此,拉力賽帶來的感官刺激,也是其他比賽遠遠比不了的。此外,在國內拉力賽也有不錯的發展,國內的CRC也具有一定的水平。
要說起WRC,就不得不提到GROUP B,1980年到1986年的GROUP B可以算得上人類歷史上最瘋狂的賽車運動,幾乎沒有限制的規則下,各大汽車廠商創造出了一群機械野獸,讓無數觀眾為之瘋狂,血脈噴張,也引發了數次嚴重的事故,短短7年,GROUP B就走到了盡頭,留下一句WRC is for boys,GROUP B was for man。
達喀爾拉力賽是另一項廣為人知的拉力賽事。最早的達喀爾拉力賽是從巴黎啟程,坐船穿過地中海,從摩洛哥登陸,然後一路穿過沙漠和戈壁,到達塞內加爾首都達喀爾的玫瑰湖畔。而近幾年來,由於非洲的戰亂嚴重影響力賽事的安全,組委會將比賽搬到了南美,但是條件依舊艱苦,賽程依舊漫長,精彩程度也不遜從前。沙漠中的比賽考驗的不僅是車手的技術,更多的是耐力和意志力。從賽車的角度來說,達喀爾分汽車組,摩托車組和卡車組,其中摩托車組和卡車組都是在量產車基礎上改裝而來,而汽車組分T1和T2兩個組,T2組是量產車改裝,而T1組則是像DTM賽車一樣的獨立開發的套殼原型車。此外達喀爾也是目前我國人參與最多的國際高級別賽事。
除去這些比賽之外美國的NASCAR也是非常具有影響力的汽車賽事。環形跑道,鋼管賽車,沒有復雜的彎道走線,更沒有各種電子輔助設備,甚至賽道上的爭端也不會像F1一樣等賽會裁決,而是用拳頭說話,這就是NASCAR。
上述的是比較傳統的賽事,而近幾年又有一些新的玩法出現,最主要的就是漂移賽和RALLYCROSS。
漂移賽最先興起於日本,土屋圭市創立了D1 GP,之後傳到美國有了drift formula,現在國內也有了CDC(中國漂移錦標賽),此外還有WDS(號稱世界漂移系列賽,但水分略大),其中D1 GP水平最高,影響最大。漂移賽不以速度作為評價標准,而是注重動作姿態,可以看作是汽車比賽中的藝術體操。
RALLYCROSS也是一種近年來流行的比賽方式,可以算是拉力賽與場地賽的結合,把拉力賽搬進體育場,多輛車同場競技,帶給觀眾超強的感官刺激,目前規模影響最大的是美國的global rallycross。
㈣ 2021上海車展「奧斯卡」:未來已來的十大概念車
車展上的概念車,就像是皇冠上的明珠一樣熠熠生輝。因為它們所承載的意義不是討好消費者,而是在一個特定的時間節點內,告訴消費者未來我們可能會采用什麼樣的設計、理念、思路。
這對於消費者來說並不重要,每個人不會花費太多的時間關注哪家廠商的設計會發生哪些變化。但對於媒體而言,這卻是非常好的前瞻機會。每一輛概念車並不只是簡單的負責「帥、酷、美」,而是蘊含著廠商的每一個試探性動作。比如奧迪希望下一代A6的大燈組換個設計,那官方就要提前放出概念車考察大眾對於這個設計的接受程度,然後綜合考慮之後再做決定。
本屆上海車展,各大廠商就展出了很多不同風格、不同性格的概念車。其中有的頗具夢幻色彩,有的極具超現實主義,那麼這些新車都預示著廠商會有哪些不同的設計理念誕生呢?本篇文章,咱們就來一探究竟。
●奧迪A6 e-tron concept
【本文來自易車號作者e創智聯,版權歸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轉載請聯系作者。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與易車無關】
㈤ 賽車分為那幾種(級別)
賽車的分類和簡介賽車運動分為兩大類,場地賽車和非場地賽車。
場地賽車顧名思義,就是指賽車在規定的封閉場地中進行比賽。它又可分為方程式賽、轎車賽、運動汽車賽、GT耐力賽、短道拉力賽、場地越野賽、直線競速賽等。非場地賽車基本上的比賽場地不是封閉的,主要分拉力賽、越野賽及登山賽、沙灘賽、泥地賽等等。
下面讓我們一起看看不同賽事的特點。
方程式汽車賽
這是汽車場地比賽的一種。賽車必須依照國際汽車聯合會制定頒發的車輛技術規則規定的程式製造,包括車體結構、長度和寬度、最低重量、發動機工作容積、汽缸數量、油箱容量、電子設備、輪胎的距離和大小等。
各級方程式賽車的製造程式不同。屬於方程式汽車比賽的項目有:F1、 F-3000、 F-3、亞洲方程式、無限方程式、福特方程式、雷諾方程式、卡丁車方程式等。
一級方程式賽車(F1/Formula 1)
格蘭披治一級方程式(Grand Prix Formula One 簡稱:F1)大獎賽是目前世界上速度最快的、費用最昂貴、技術最高的比賽, 也是方程式汽車賽中最高級別的比賽。世界上首次舉行賽車場上的賽車是1900年在法國的默倫。現代世界一級方程式錦標賽是於1950年在英國銀石賽車場開始的, 現在每年舉行16場比賽,由國際汽車聯合會安排比賽。
其最初的定義為「一種至少有四個不在一條線上的輪子的車輛,其中至少有兩個輪子用於轉向,至少有兩個輪子用於驅動」。更為具體的定義則是指氣缸容積3.5公升,約600馬力,最高時速315公里的方程式賽車。這里的「方程式」取一定格式的含義,即嚴格規定賽車的重量、長、寬、輪胎的距離及大小等。在所有的方程式賽車中,一級方程式賽車是級別最高級的。
所謂「方程式」賽車是按照國際汽車運動聯合會(FIA)規定標准製造的賽車。這些標准對「方程式」賽車的車長、車寬、車重、發動機的功率、排量、是否用增壓器以及輪胎的尺寸等技術參數都作了嚴格的規定。 F1大賽的統籌工作,均由FIA安排。他們負責制訂車賽的規則,擬定比賽時間表和選擇賽車的場地等。
FIA要求F1賽車採用排量為3L、12缸以下、不加增壓器的自然吸氣式發動機。F1賽車的底盤採用碳化纖維為製造,重量很輕,很堅固。車賽的底盤很低,最小離地間隙僅有50-70毫米。與普通的汽車相比,F1賽車有許多獨特的地方,它的車身細而長,車身高度很低,寬大的車輪極為顯眼,而且是完全暴露的,即所謂「開式車輪」(Open Wheel)。
每輛F1賽車都是世界著名汽車廠家的精心傑作。一輛這種賽車的價值超過七百萬美元,甚至不亞於一架小型飛機的價值。F1汽車大賽,不僅是賽車手勇氣、駕駛技術和智慧的競爭,在其背後還進行著各大汽車公司之間科學技術的競爭。福特汽車公司就形象地把汽車大賽比作「高科技奧運會」。在汽車大賽中推出的新型賽車,從設計到製造都凝聚著眾多研製者的心血,並代表著一家公司乃至一個國家的高科技最新水平。汽車大賽還是各國科技人才素質的較量。據悉,德國約有2000多名專業人才直接從事賽車的設計、製造和研究工作、美國約有1萬人;而日本則最多,估計近2萬人左右。
所有參加F1大賽的車手,都是經過千挑萬選的世界車壇的精英。每一位車手在躋身F1大賽前,都必須經過多個級次的選拔,例如小型車賽、三級方程式(F3)車賽等等,堪稱過五關、斬六將,而要成為世界冠軍,更非易事。他必須身經百戰,集賽車技術、天賦及鬥志於一身。
根據FIA的有關規定,每年全世界能有資格駕駛世界F1賽車的車手不超過100名。所有駕駛F1賽車的選手,都必須持有FIA簽發的「超級駕駛執照」;每年只有少數的優秀車手有資格參加決賽。
F1大賽每年都要選擇地理條件迥然不同的16個賽場。有的選在高原上,那裡空氣稀薄,用以考驗車手的身體素質;有的則是街道串成的賽道,那裡路面相對狹窄曲折,車手弄不好就會撞車;有的賽車場就顯得路面寬闊,但也有上下坡考驗車手的技術;還有的賽車場建在樹木蔥郁的森林中,那裡跑道起伏大,車手很難控制賽車。由於賽車經常出現意外,FISA要求所有主辦國的賽車場必須有足夠的草地緩沖區。各賽場的救護人員也必須分布在全場的每一個角落,爭取在出事的一剎那,跑進現場,進行搶救。
每一賽車都需在車賽前三天進行試車,然後根據試車圈速排列起跑位次。通常在試車的時候,共有28-30輛賽車參加計時,但最終只取前26輛賽車參加比賽。正式比賽開始,各車手按排位從相繼不遠的起跑位置出發。進入前6名可得分。第一名是10分,第二名是6分,第三到第六分別是4到1分。
三級方程式汽車賽(F3/Formula 3)
方程式汽車場地比賽項目之一。使用的賽車是四輪外露的單座位純跑道用方程式賽車, 外形與一級方程式賽車相類似,但體積較小, 最低重量為455公斤, 配備4汽缸、工作總容積為2公升的自然吸氣式汽油發動機,輸出功率約170馬力。
方程式3000(F3000/Formula 3000)
3.0公升方程式汽車賽。方程式汽車場地比賽項目之一。設有國際大獎賽等比賽。使用的賽車是四輪外露的單座位純跑道用方程式賽車, 裝備8汽缸、工作總容積為3公升的自然吸氣式汽油發動機,輸出功率約475馬力。
雷諾方程式(Formula Renault)
雷諾方程式 2000 是世界上著名及最普及的一種方程式賽車,該項賽事是由法國雷諾集團推廣發展起來的,方程式賽車由義大利 TATUUS 公司製造,該類單座賽車的馬力為 200HP, 最高時速可達到一小時 260 公里。雷諾方程式 2000 賽車的良好性能和價錢的完美結合保證了其在全世界的普及程度,這種 2000 型的賽車每年製造超過 700 輛。雷諾 2000 方程式賽車給全世界的熱衷賽車運動的年輕人提供了一個駕駛技能和身體心理狀態適應的學習及提高的環境,為他們走向該項運動的頂級賽事 F1 ,成為未來之星做下鋪墊。雷諾方程式 2000 賽事從 2000 年起舉辦至今,短短的四年裡,已經成功地把雷克南(邁凱倫車隊),馬薩(索伯車隊)及克萊恩(美洲虎車隊)推向 F1 的大舞台。
亞洲方程式(Formula ASIA)
方程式汽車場地比賽項目之一,限在亞洲地區開展。使用的賽車是四輪外露的單座位純跑道用方程式賽車, 車身規格與三級方程式相似, 配備1台" 福特 "4汽缸工作總容積為2公升的自然吸氣式汽油發動機, 輸出功率約160馬力。近年來出現了寶馬亞洲方程式,是亞洲比較流行的方程式賽車。
拉力賽
汽車拉力賽的道路狀況十分復雜,每一段特殊路段為一個賽程,例如一個賽程全是曲折蜿蜓的山路,另一個賽程則是陰暗森林中的泥路。拉力賽的路線都是一致的,但並不同時出發,而是一輛接著一輛,每一輛賽車在不同階段都由裁判員記錄下所需時間,總時間最短的便是勝利者。
大型拉力賽的車隊往往由幾十名隊員和多種運輸工具組成,其中有負責傳遞信息的摩托車、裝載備用部件的卡車、醫療用車,甚至有時還有直升飛機。
賽車不同於街道上行駛的普通汽車,雖然外觀一樣,但參加國內比賽的汽車要求是年產量在2500輛以上的小轎車,並且至少有兩套改裝:安全改裝和技術改裝。
WRC世界拉力錦標賽介紹
在世界各國舉行達十四分站的「世界拉力錦標賽」(World Rally Championship),簡稱WRC。拉力賽一詞取自英文「 Rally」,有集結的意思。它表示參賽車輛必須嚴格按照比賽 資料中規定的行駛路線,在規定的時間內,到達每一個封閉 路段或維修區域等地點進行規定的比賽和規定時間的維修等 項目。由於比賽不僅考驗車手的水平,還要考驗領航員的配合、車輛的性能以及維修的力量。因此,無輪對於選手還是 車隊都是一項無比復雜的綜合性考驗。拉力賽的賽段為各種 臨時封閉後的普通道路,包括山區和丘陵的盤山公路、沙石 路、泥濘路、冰雪路等,也有無法封閉的沙漠、戈壁、草原 等地段。拉力賽是採取間隔發車的形式,世界一級種子選手 發車間隔為1分鍾,其他選手為2分鍾。參賽車輛均為各大汽 車廠家年產量超過2500輛的原型轎車,只是必須經過不同程 度的改裝方可參賽。無限制改裝的稱為A組車,除了保留外型 和原廠標志以外,幾乎所有的部件都可以改裝。經過A組標准 改裝的賽車,如同坦克一般結實,但費用昂貴,一般都是由 汽車廠商直接贊助的職業賽車隊才能達到。所謂職業賽車隊 就是和那些著名的NBA球隊、足球隊一樣,不論選手還是工作 人員,每年的工作任務就是參加比賽,並依靠比賽的收入生 活。有限制改裝的稱為N組賽車,它只允許進行安全改裝和有 限的性能改裝,引擎內部必須維持民用車的標准,不允許改 動。由於N組改裝費用相對較少,因此多為業余車隊和個人選 手使用。業余車隊和個人參賽的選手等人員,平時都有自己 固定的職業,只有在比賽時才會出現在賽車場內。
以上的A組、N組或S組賽車,是可以在普通道路上行駛的。每輛賽車必須同時搭乘一名車手,和一名領航員。車手只管開車,充分發揮自己高超的駕車水平,而領航員的工作就要復雜得多,既要在比賽期間安排好一些生活瑣事,而且還要在比賽時為車手指明每一天比賽的正確方位和路線,並在賽段里及時、准確地提供前方的路況,以便車手在看不見前方路況的前提下,可以准確地操作。可以說,一對配合默契的選手,領航員就是車手視線的延伸,不論前方是彎道還是陡坡,只要領航員報得及時准確,車手一樣可以放心地駕車。比賽時採取單車間隔出發,跑完規定的十幾至二十幾個賽段後,根據所有賽段的時間總和結合在各個集結點有無超時或提早報到等情況的處罰記錄,時間最少者獲勝。因此,拉力賽的記分方式也是最復雜的。如果將F1賽車與拉力賽車相比,前者車速較高,直線可達300公里以上,但車輛始終是老老實實呆在地上行駛的。而拉力賽一般最高的平均時速達到一百多,直道時也能達到200多公里。雖然車速沒有F1快,但是車輛駛過時會帶起滾滾煙塵,而且還會出現跳躍、側滑、沖水等漂亮的畫面,更具有欣賞性。另外,拉力賽要求車手的駕駛技術非常全面,不僅要有在柏油路面高速駕駛的技術,還要具備沙石路、泥濘路、土路、冰雪路等各種復雜路況上的高速駕車本領。所以,拉力賽對駕駛者的考驗是其它賽事選手所沒有的。因此,拉力賽的特殊魅力是吸引許多選手參加的一個重要原因。
拉力賽主要分為兩種主要形式:一種為由甲地出發,到達乙地結束,歷時五六天甚至十幾、二十幾天的直線型、長距離馬拉松拉力賽(格拉納達-達喀爾拉力賽、555港京拉力賽和巴黎-莫斯科-烏蘭巴托-北京拉力賽都屬於這類比賽),這類比賽每年只舉辦一次,每次持續五天至二十幾天不等;另一種為每天行駛的方向不同但均返回同一地點、歷時兩到三天的錦標賽系列賽事,這類比賽每年在不同國家和地區舉辦數場或十幾場。如果把每天的出發和返回的地點看作一個圓心,那麼每天行駛的路線都是以這個圓心而向外輻射的,其形狀如同梅花一般,因此,這一類的拉力賽又稱為「梅花型」拉力賽,WRC便是這類比賽。WRC全年在世界各國舉十四站比賽,每個分站產生一對車手和領航員分站冠軍,全年各分站成績總積分最高的一對車手和領航員賽手成為當年度的WRC世界冠軍。
直線競速賽(Drag Racing)
汽車場地比賽項目之一。比賽按不同車型及發動機工作容積分為 12 - 14 個級別,在兩條並列長1500米、 各寬15米的直線柏油跑道上進行,實際比賽距離為 1/4英里或1/8英里。比賽時每 2 輛車為1組,實行淘汰制,分多輪進行,直至決出冠軍。採用定點發車方法,加速行進,通過電子儀器測量從發車線到終點線的行駛時間評定成績。
使用特別設計製造的活塞式或噴氣式專用賽車,以汽油、甲醇或煤油為燃料,車重500- 1000公斤。其中"高級酒精發燒友(TAFC)"級的發動機容積達8930CC,輸出功率2500馬力, 速度達382公里/小時;「三角架高級燃料車(TFD)」級的發動機容積為8127CC,輸出功率5000馬力,速度可達460公里/小時;「噴氣發燒友」級的發動機輸出功率達10000馬力。
耐久賽(Grand Touring Car)
亦稱「GT賽」。汽車場地比賽的一種。為長時間耐久性汽車比賽。比賽車輛分旅行車和運動原型車兩類,並根據發動機的工作容積分為若干級別。比賽中每車可設 2- 3 名駕駛員,輪流駕駛。
每年國際汽車耐力系列賽分為11站, 在世界各地舉行。比賽一般進行8- 12小時, 以完成圈數的多少評定成績。 較著名的比賽有:法國勒芒( Le Mans) 24小時耐久賽、日本鈴鹿(Suzuka) 8小時耐久賽。
印地車賽(Indy Car)
汽車場地比賽的一種。設有世界錦標賽。該車賽起源於美國, 原為美國汽車協會主辦的錦標賽。1978年由18支印地車隊聯合成立了「印地錦標賽賽車隊有限公司", 建立了賽事管理機構舉辦系列車賽,制訂了獨特的比賽規則。1979年舉辦了第一次比賽,成為不受國際汽車聯合會管轄的汽車比賽。
比賽使用車輛的整體結構類似一級方程式的四輪外露式單座位純跑道用賽車,但使用8汽缸、工作容積為 2.6- 3.4 公升以甲醇為燃料的渦輪增壓式發動機, 輸出功率700~850馬力。依不同的比賽場地比賽距離為320公里至800公里不等。
卡丁車賽(Karting)
汽車場地比賽項目的一種。分方程式卡丁車、國際A、B、C、E級和普及級六類, 共12個級別。使用輕鋼管結構,操縱簡單,無車體外殼,裝配100CC、 125CC或 250CC汽油發動機的4輪單座位微型賽車, 重心低,在曲折的環型路線上行駛,比賽速度感強。
卡丁車是世界方程式賽車的最初級形式, 始於1940年。由於許多著名的一級方程式賽手都是從卡丁車起步的,因此卡丁車被視為「F- 1」的搖籃。
創紀錄賽(Land-Speed Record-LSR)
在某個場地或路段以單車出發創造最高行駛速度記錄的汽車活動。按汽車發動機的工作容積分A - J共10個級別。
現今以輪胎驅動的汽車的最高速度記錄是1965年11月由賽默兄弟( Summer Brother )創造的,時速達660公里/小時; 以噴氣式發動機為動力驅動的汽車最高速度記錄是1983年由英國人理查德·諾貝爾( Richard Noble )駕駛他自己設計的 Thrust II 車在美國內華達州西北的鹽湖上創造的,時速達1019.89公里/小時。其發動機的輸出總功率為60000馬力。
越野賽(Rally Cross)
汽車道路比賽項目之一。是在一個國家的公路和自然道路上舉行的允許對該國進行考察的汽車比賽。經過幾個國家的領土、總長度超過10,000公里或跨洲的比賽稱馬拉松越野賽。除國際汽聯特別批准外,越野賽的賽程不得超過15天,比賽必須在白天進行。採用單車發車方式。 比賽每經過10個階段後至少休息18個小時。
每階段的行駛距離自定, 但每個賽段的最大長度, 越野賽規定不超過350公里, 馬拉松越野賽規定不超過800公里。 必須使用在國際汽聯注冊的全輪驅動汽車參賽。
1996年國際汽聯首次對越野賽實行世界盃賽制,其中較著名的比賽有巴黎-達喀爾越野賽、突尼西亞國際汽車賽、巴黎至莫斯科至北京馬拉松汽車越野賽、 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沙漠挑戰賽等。
㈥ 全球有哪些賽車比賽,要介紹全些
這樣一來熱刺隊在積分榜上繼續占據著頭名的位置,鄰近的幾個省份倒是都有自己的甲A和甲B隊伍,
請不要發違法消息,是違法的行為
㈦ 屬於未來占據重要地位的汽車將有哪些
電動汽車、氫燃料汽車、太陽能汽車、燃氣汽車、混合動力汽車、燃油汽車等在未來仍會多元共存,新能源汽車會逐漸占據主導地位,燃油汽車也將更加高效節能。
㈧ 未來先進的汽車有哪些
電動車和油電混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