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汽車產業 > 蘇聯農業怎麼變成工業

蘇聯農業怎麼變成工業

發布時間:2025-08-23 11:21:24

A. 蘇聯社會主義工業化的特點

蘇聯在20世紀20年代末至40年代初實施了社會主義工業化政策,這一政策標志著蘇聯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的轉變。以下是蘇聯社會主義工業化的主要特點:
1. 國家主導的計劃經濟體制:蘇聯實行了五年計劃,通過國家計劃經濟體制,對資金、人員、資源、技術和物資進行統一管理和分配,以實現工業化的有序和高效率。
2. 大規模的工業設施建設:在這一時期,蘇聯迅速推進了冶金、煤炭、機械製造、電氣和化學工業等領域的發展,以實現工業生產的自主可控。
3. 重視科學技術發展:蘇聯在工業化過程中高度重視科技和科學研究,建立了大規模的技術培訓體系,並從國外引進先進技術和專家。
4. 國際主義合作:蘇聯在工業化建設中得到了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援助,同時也向這些國家提供技術支持和幫助,形成了國際主義的互助合作網路。
5. 巨大的社會成本:蘇聯在追求工業化的過程中,付出了巨大的社會成本。在農村地區,政府採取了極端的措施,犧牲了農業以支持工業。同時,大量工業項目的建設也對環境造成了嚴重破壞。
6.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影響:在二戰期間,蘇聯不僅在軍事上投入巨大,也對工業化進程造成了影響。戰爭消耗了大量資源,但也為蘇聯提供了技術人才和工業基礎設施的機遇。
綜上所述,蘇聯社會主義工業化雖然為蘇聯帶來了經濟上的巨大成就,但同時也帶來了巨大的社會、環境和經濟代價。

B. 俄國工業化進程 歷史

1. 蘇聯的工業化是在社會主義建設的框架下,從農業國向工業國的轉型過程,始於1926年,到1930年代末基本完成。
2. 1925年12月,聯共(布)第十四次代表大會確立了社會主義工業化的方針。
3. 到了1926年,蘇聯國民經濟基本恢復至戰前水平,即1913年的水平,但依然是一個經濟相對落後的國家,工業尤其是重工業的發展嚴重不足,技術與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相比存在較大差距。
4. 為了加強國防、維護國家獨立,以及利用新技術改造包括農業在內的整個國民經濟,蘇聯急於在短時間內實現工業化。
5. 蘇聯工業化的一個顯著特點是重工業的優先發展。斯大林堅信,工業化核心在於重工業的發展,即生產資料的生產和本國機器製造業的壯大。
6. 在資金分配上,蘇聯優先支持重工業,頭兩個五年計劃中,重工業投資分別佔全部投資的84.2%和82.8%。
7. 重工業的發展速度遠超輕工業和農業。在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重工業、輕工業、農業的年遞增速度分別為28.5%、11.7%和-2.9%;第二個五年計劃期間,分別為19%、14.8%和4.6%。

C. 蘇德戰爭爆發前為推進工業化建設,蘇聯採取了哪些決策和措施

蘇聯真正推進工業化是從1928年開始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起步。到1940年蘇德戰爭爆發,工業產值超過英、法、德,躍居歐洲第一位,同時,農村也實現了機械化。
1. 蘇聯的工業化

背景:國民經濟恢復基本完成後,蘇聯仍然是一個只能輸出農產品、輸入機器裝備的落後農業國。

目的:為了用現代技術改造落後的工業農業,為了增強國防力量以維護民族獨立,為了給社會主義建立強大的物質技術基礎。

情況:

1925年12月召開的聯共(布)「十四大」通過了社會主義工業化的方針,決定把蘇聯從農業國變為工業國。這次大會,標志著有計劃、大規模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時期的開始。

社會主義工業化是在十分艱難困苦的歷史條件下進行的。國際上蘇聯受到帝國主義的包圍和威脅,國內原有的經濟文化和技術基礎十分落後,資金又十分短缺,而且社會主義工業化在人類歷史上是史無前例的事業,沒有成功的經驗可供借鑒。蘇聯黨和人民在社會主義工業化的道路上勇於探索,開拓前進。

從1928年至1985年,除1941年蘇聯衛國戰爭爆發,第三個五年計劃被迫中斷外,完整地執行了10個五年計劃,取得了巨大成就。1932年,「一五」計劃完成時,蘇聯的工業產值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已達到70%,已從農業國變成了工業國,建立了獨立的國民經濟體系。同時,工業的社會主義成分佔了99%以上。據蘇聯官方統計, 「二五」計劃的完成,蘇聯的工業總產值躍居歐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1927年末,蘇聯的工業生產達到並超過第一次世界大戰前最高水平。然而,以落後的個體小農經濟為基礎的農業,不能適應工業的迅速發展。

2. 農業集體化

1927年12月,聯共(布)「十五大」通過了逐步開展農業集體化的方針。1929年,在蘇聯全國范圍內,開展了大規模的農業集體化運動。1930年1月,聯共(布)中央的決議指出:農業集體化的基本形式是享有土地使用權和主要生產資料公有的集體農庄。決議要求在運動中堅持農民自願參加的原則。1933年1月,聯共(布)中央宣布:「把分散的個體小農經濟納入社會主義大農業的軌道的歷史任務已經完成」。農業集體化的實現,為蘇聯農業機械化、現代化開辟了廣闊道路,為蘇聯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創造了條件。

「十五大」後,問題逐漸暴露出來。1928年初,蘇聯發生了糧食收購危機,農業豐收,國家收購上來的糧食卻比上年同期減少了近二百萬噸。斯大林認為,糧食收不上來是富農反抗造成的。於是,斯大林一方面採取強制措施,強迫富裕農民把多餘的糧食按固定價格賣給國家,違抗者的糧食和農具將被沒收,本人被判處徒刑。另一方面,開始推行農業集體化的政策。第二年斯大林決定用行政手段加快農業集體化進程,強迫廣大農民加入集體農庄,對富農採取消滅的政策。

農業集體化雖然暫時有利於工業發展,為蘇聯工業化的實現提供了條件,但存在著嚴重的問題和錯誤。它違背了農民自願加入的意願,與當時農村生產力水平低下的狀況不相適應,從而破壞了農業生產力,使農業生產長期停滯落後,嚴重阻礙了蘇聯經濟的發展。

3. 蘇聯社會主義改造和建設中的嚴重問題。

第一、片面強調優先發展重工業,造成農業和輕工業的長期落後,最終又制約了重工業的發展,30年代末至40年代初,蘇聯工業生產增長速度明顯下降;片面強調產值和產量,造成產品單調,質量低劣,使許多產品無人問津,大量積壓。經濟粗放發展,效益低下,國家資源大量消耗和浪費。五年計劃的制定和實施往往受國內外政治形勢和領導人意志的影響,非經濟的方法對計劃的實施起了消極作用,高度指令化和過分集中妨礙各地區、各企業的積極性,商品貨幣關系處於受限制、受排斥狀態,工農間、城鄉間缺少多種多樣的流通渠道。

第二、其次,忽視輕工業的發展造成消費品的供不應求,影響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第三、國家為了積累資金,從農民身上取走的東西太多,使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受到極大損害。

如何看待蘇聯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成就及失誤

為了解決國內的經濟困難和政治危機,蘇俄放棄了從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的設想和實踐,實施了新經濟政策。新經濟政策的實施,使俄國的工農業生產逐漸恢復到戰前的水平。之後在社會主義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的過程中又取消了新經濟政策,建立起了高度集中的經濟政治體制。

它的出現同當時蘇聯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是基本適應的。在歷史上起過積極的作用。它曾使蘇聯在二三十年代取得巨大的成就。但是,這種制度有它嚴重的缺點和弊端,後來越來越嚴重地阻礙了蘇聯國民經濟的發展和政治體制的改革,致使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得不到發揮。而這些弊端和政策上的錯誤長期以來得不到糾正,以致影響了東歐等社會主義國家,最後成為導致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的重要原因之一。

蘇俄(聯)社會主義建設過程,本身即是一個探索實踐過程,就不可避免地會出現許多問題和失誤。但蘇聯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中的失誤及挫折只說明「蘇聯模式」的失敗,並不說明社會主義運動的失敗。相反,蘇聯在社會主義建設中取得的成就,改革開放後中國取得的舉世矚目的成就,證明了社會主義制度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無比的優越性。

D. 蘇聯由農業國變為工業國的標志是

1925年12月召開的聯共(布)「十四大」通過了社會主義工業化的方針,決定把蘇聯從農業國變為工業國。這次大會,標志著有計劃、大規模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時期的開始。
社會主義工業化是在十分艱難困苦的歷史條件下進行的。國際上蘇聯受到帝國主義的包圍和威脅,國內原有的經濟文化和技術基礎十分落後,資金又十分短缺,而且社會主義工業化在人類歷史上是史無前例的事業,沒有成功的經驗可供借鑒。蘇聯黨和人民在社會主義工業化的道路上勇於探索,開拓前進。
從1928年至1985年,除1941年蘇聯衛國戰爭爆發,第三個五年計劃被迫中斷外,完整地執行了10個五年計劃,取得了巨大成就。1932年,「一五」計劃完成時,蘇聯的工業產值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已達到70%,已從農業國變成了工業國,建立了獨立的國民經濟體系。同時,工業的社會主義成分佔了99%以上。據蘇聯官方統計, 「二五」計劃的完成,蘇聯的工業總產值躍居歐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閱讀全文

與蘇聯農業怎麼變成工業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寶馬燃油系統有多少個感測器 瀏覽:80
智建工業園屬於哪個街道哪個社區 瀏覽:533
汽車雨刮器壞了怎麼檢修 瀏覽:964
汽車底盤基本組成有哪些 瀏覽:531
什麼是工業廢氣處理設備 瀏覽:127
工業開發資質如何辦理 瀏覽:83
屬於原料主導型工業是什麼原因 瀏覽:348
6萬收的奧迪車車販子賣多少 瀏覽:119
奧迪a8d3如何開鎖 瀏覽:654
蘇聯農業怎麼變成工業 瀏覽:95
寶馬老款8缸x5機腳怎麼換 瀏覽:307
韓國為什麼能工業化 瀏覽:249
奧迪里的老大是哪個 瀏覽:915
奧迪和賓士哪個好省油 瀏覽:870
奧迪q2雨刷怎麼開 瀏覽:764
賓士sclass怎麼開啟提升模式 瀏覽:323
16年寶馬f800多少錢 瀏覽:981
賓士s級十年為什麼滲油 瀏覽:1004
寶馬x3鑰匙菱形圖案是什麼 瀏覽:493
陶家工業園什麼地方可以配鑰匙 瀏覽: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