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兒童佝僂病有哪些症狀,預防措施有哪些
表現症狀: (1)一般症狀:早期出現睡眠不安、夜驚、好哭、煩躁、病情進展後可見全身肌肉鬆弛、肝脾大、腹部突出、多汗、貧血、發育遲緩等。 (2)頭部:顱骨軟化,多見於6個月以內的小兒,在頂骨或枕骨中心用手指按壓,有乒乓球樣彈性感覺。方顱,前囟門特大,閉合延遲(可延至2歲以上)。出牙晚,10個月以上還不生乳牙,且牙質不堅。 (3)胸部:肋骨與肋軟骨交界處膨大,稱為「肋骨串珠」。胸骨前突,胸腔前後徑增大,稱為「雞胸」。胸廓沿膈肌附著處內陷成溝,稱為郝氏溝。 (4)脊柱:多向後凸,偶為側彎。 (5)四肢:腕部尺、橈骨骺端膨出,成鈍圓形隆起,稱佝僂病性手鐲。下肢彎曲,形成X形腿、O形腿、軍刀腿等。 怎樣預防: 預防小兒佝僂病首先要預防先天性佝僂病。孕母要多食含鈣豐富的食物,多曬太陽;其次,小兒出生後多到戶外活動,多曬太陽,只要是暖和的天氣,都可把小兒抱到戶外。冬天中午前後陽光充足,戶外活動時應讓幼兒露出手、臉;夏天則應在蔭涼處,避免暴曬。注意不要讓孩子隔著玻璃曬太陽,因為玻璃阻擋了陽光中的紫外線。另外,提倡母乳喂養,因母乳中鈣、磷比例適宜,但乳類中維生素D含量極少,要及時增服濃縮魚肝油。人工喂養時,更要注意及早增服魚肝油。服用時要遵醫囑,不能認為魚肝油是補品,多多益善。過多服用可致維生素D中毒。在缺少維生素D時,補充鈣劑是無用的。
Ⅱ 十個月的寶寶半夜總是醒怎麼回事
十個月的寶寶頻繁夜間醒來,多考慮是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同時還會伴隨夜間出汗,多哭鬧搖頭,肋緣外翻,馬鞍頭等這樣的表現,建議每天上午補充魚肝油,一定要服用治療量,維生素d3的量要達到800單位,服用一個月之後改為400單位。400單位是維持量,用於每天生長發育的需求,有促進鈣吸收的作用,同時還需要補鈣。每天要曬太陽至少一個小時,而且要合理的添加輔食。
Ⅲ 什麼是馬鞍頭
是一種病症。
馬鞍頭(頭頂中間凹下,像馬鞍狀 ) ,是佝僂病的一個明顯特徵。孩子缺鈣會影響整個身體的骨骼發育,影響較明顯的是胸骨、顱骨和四肢。正常情況下,鈣吸收均勻時顱骨較正常,不均勻時會造成頭顱較大,囟門閉合慢。對正常兒童來講,一般1~1.5歲時前囟門會自然閉合,但缺鈣的話前囟門就不會正常閉合而繼續生長,在缺鈣較重時就會造成馬鞍頭的出現。
(3)寶寶馬鞍頭怎麼辦擴展閱讀
1、適當曬太陽
經過紫外線的照射,可以有效促進皮膚內貯存的7-脫氫膽固醇,經過光的化學作用再轉化為維生素D3。太陽光照射,可使皮膚貯存維生素D3備用,不會使維生素D過量。曬太陽時不要隔著玻璃窗,陽光中的紫外線很少能穿透玻璃窗。而且,要盡量多露出皮膚,增加皮膚對VD的合成。
2、口服鈣劑
鈣劑的制劑很多,家長可選擇含鈣量較豐富的無機鈣,如碳酸鈣,乳酸鈣,入口即化,有專門針對嬰兒的補鈣套裝,每天定量給孩子服用。一般從出生後半個月到1個月開始服用,一直服到2歲半或3歲。補鈣時一定要同時補充VD,促進鈣在腸道的吸收和利用。
避免把鈣劑放到牛奶、米湯或稀粥等食物中,食物中的植酸會影響鈣吸收,導致體內鈣吸收下降。鈣劑最好在兩餐之間服用,這樣可使鈣被體內更好利用,進餐時服用容易影響鈣的吸收率。
Ⅳ 馬鞍頭和方顱哪個嚴重
寶寶缺鈣的話,會有夜驚、枕禿、出汗多,嚴重的話會表現為馬鞍型頭、方顱
手打不易,僅供參考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為了你的身體健康著想,請盡量多休息
正常飲食 適當運動 戒掉不良生活習慣
健康才是人生最大的財富
Ⅳ 尋回滿族姓氏
滿族的姓氏主要是繼承其先世金代女真人的姓氏。滿族的主要姓氏,如瓜爾佳氏(關)、富察氏(富、傅)、那拉氏(那、郎)、費莫氏(馬)、鈕祜祿氏(南、郎、鈕)、赫舍哩氏(赫、何)、完顏氏(王、汪)、烏庫氏(吳、烏)、尼瑪察氏(馬)、穆顏氏(穆)、烏雅氏(烏、吳)、舒穆祿氏(舒、蘇、徐)、夾谷氏(佟、仝、童)、覺羅氏(趙、舒、鄂、金、羅、洪、肇、海、湯)等,基本都被後來的滿族沿續使用。
清代中期以後,在漢族文化的影響下,滿族開始逐漸改變滿族姓氏。首先將滿語姓冠以漢字姓,爾後,滿族人的名字才逐漸按漢族習俗命名取氏,徹底改變了滿族「稱名不稱姓」、「父子不同姓」的文化習俗。
一、滿族姓氏的源起
滿族姓氏的源流與變化,同滿族社會發展緊密相連。滿族的氏族組織「穆昆」是社會的基本單位。八旗制度建立初期,一個穆昆編為一個牛錄,人數較少的穆昆被編成半個牛錄,較大的穆昆被編成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牛錄,牛錄額真(即佐領)由穆昆達(穆昆達,滿語,譯成漢語為家族長,即族長)擔任。但是,氏族組織哈拉、穆昆的傳統影響仍然相當大。哈拉,滿語,漢譯為姓,即姓氏,源於氏族父系血親集團。八旗的牛錄額真中勛舊佐領和世管佐領可以世襲,襲職時除履行其它必要的手續外,必須得有譜書為證。因此,滿族的家庭觀念就越來越強烈,世代不泯,哈拉、穆昆(姓氏)顯得十分重要。
1.滿族姓氏是由作為圖騰崇拜的動植物而來。散居於長白山、英額、琿春等地的鈕祜祿氏,鈕祜祿其意為狼,狼為本氏族部落的圖騰崇拜物,後遂取同音漢字郎為姓。世居遼陽的尼瑪哈氏,尼瑪哈,其意為魚等。
2.滿族更易原來的多音節姓氏的漢字姓。滿族冠以漢字姓,皆為單姓。女真人以被賜予漢字姓為榮,更多的滿族人則只冠以漢字姓,而不用漢語名。直到明末,甚至清代,仍有許多女真人、滿族人未冠漢字姓,依舊使用女真、滿族姓氏。本溪市明山區牛心台瓜爾佳氏(關)墳碑文記關氏自順治初年由吉林烏拉街遷至牛心台,即冠關字姓,其家譜亦記順治時期即冠關字姓。早期加入滿族共同體的漢人,則在自己姓下加上「佳」或「爾佳」,使漢姓變成滿語多音節姓氏,以示與漢姓有別。這里的「佳」字,滿語發音為「葉」。清晚期,滿族在漢文化影響下,則自覺不自覺地改變原來的姓氏,冠漢字姓的就極為普遍了。而加入滿族的原漢人,也去掉了姓後的「佳」或「爾佳」,恢復了原來的漢姓,如李佳改為李,馬佳改為馬等。
3.滿族冠漢字姓。在清末以後,滿族姓氏出現了任意姓,甚至有的冠以母族或親朋之姓,從而違背了冠姓規律。如滿族洪姓,原為愛新覺羅氏,其後本支後裔因系「紅帶子而冠以洪姓(紅字為姓)」。清前至清末,清皇室嫡裔系黃帶子,宗室覺羅系紅帶,逐出宗室的系紫帶。另有一洪姓滿族本姓索佳,族中有人犯「誅族」之罪,跑出的一人穿白衣為家人戴孝,紀念家中死去的人,有人問及其姓氏,他急促間答為白姓(因穿孝服),後有女出嫁,辦紅喜事,覺得白姓戴白孝犯忌,遂改為洪(紅)姓至今。而另有一洪姓,其遷居遼東的始祖名「洪雅」,其子孫即以其父名之第一字「洪」為姓。但是,不管其姓氏名稱源流如何,這些滿族的主要姓氏,都是「女真族社會構成的血緣團體」。
4.元明之際,由於戰事頻繁,社會動盪,桓仁等地居住近200年的建州女真古倫氏、夾谷氏,即阿哈出與猛哥帖木兒兩大支人逐漸強大,並吞滅、融合其它宗族女真人,遂成為建州女真的大姓。明代末期,又成為女真的統治者,並自詡為「愛新覺羅」氏,清朝建立後,又成為皇族姓氏。這個時期,胡里改部中的奚灘氏(喜塔拉氏)、奧屯氏(鄂屯氏)、甫亦莫氏(費莫氏)、乞石烈氏(赫舍里氏)等,遷移至綏芬河、圖們江流域及朝鮮東北部定居,這些姓氏後來都成為滿族的主要姓氏。在本溪地區明清形成的滿族姓氏主要有關、趙、高、朴、鄧、翁、駝、佟等。
二、滿族姓氏的命取
滿族各主要姓氏都有各自的族源,各自的遷移歷史,各自的姓氏演變特點以及獨特的命取特點,其規律有如下幾種。
1.以部為氏。即以部族名稱為本氏族人之姓(哈拉)。道光七年任黑龍江副都統的多隆阿,其先世隸屬尼瑪察部,多隆阿族人即以部名尼瑪察為本氏族之姓,即尼瑪察哈拉。努爾哈赤的一等大臣費英東的先人本屬金代的瓜爾佳部,其族人即姓瓜爾佳,蘇完部的珠察,即姓蘇完瓜爾佳,安圖部的內莫昏則姓安圖瓜爾佳,扈什哈哩部的姓扈什哈哩氏(關)。《八旗通志·列傳》與《皇朝通志·氏族略》均有以部為氏的載錄。
2.以地為氏。即以居住地名為氏族之姓,這種情況,在滿族姓氏命取規律中較多。如《福陵覺爾察氏譜書》中說:「如我覺爾察氏,有可述焉。溯自始祖索爾火,於明世中葉遷於長白山覺爾察地方,踐土而居,因以為氏。」此外,以地名為氏的還有寧古塔氏、佟佳氏、棟鄂氏、馬佳氏、馬蘇里氏等。
3.沿用舊姓。即以舊姓為氏。滿洲氏族沿用金朝舊姓的共27氏,沿用遼朝舊姓的1氏,沿用元朝舊姓的7氏。如清前五大臣之一的額亦都姓鈕祜祿氏,鈕祜祿即遼朝的敵烈氏,金朝的女奚烈氏,元時的亦乞烈氏,明時的鈕祜祿氏;明時的朱胡氏等。此外,還有赫舍里氏、烏庫里氏、尼瑪察氏、烏雅氏、穆顏氏以及博都里氏等。
4.受賜姓氏。系皇帝賜予的姓氏,不是原部族的姓氏。如清初大臣兵部尚書那木泰本姓舒穆祿,一等大臣扈爾漢本姓佟佳,佐領卓納本姓納喇,滿平阿本姓兆佳,清太祖努爾哈赤皆因戰功賜之姓覺羅氏,佟佳氏扈爾漢的後裔今有居吉林省,現在姓「佟趙」,即將原佟氏與賜姓覺羅(趙)姓組合成新的復姓「佟趙」氏,副都統布恕庫本姓溫徹亨氏,清太宗皇太極賜其姓烏魯氏,鑾儀衛冠軍使薩哈連本姓納喇氏,太宗皇太極賜姓赫舍哩氏,改入大學士希福族中。瓜爾佳氏大學士車克,清太祖皇太極賜姓覺羅。賜予姓氏在滿族姓氏中並不多。
5.更改姓氏。這種姓氏的來源多因分居、承嗣、遷徙異地而更改姓氏,取新的姓氏,這種情況比較少見。如伊爾根覺羅氏,因族眾繁多,分東西兩寨居住,居東寨的改姓巴雅喇氏,居西寨者改姓蒙鄂羅氏。輝發部長拜音達里本姓伊克達里,後因依附呼蘭人納喇氏嘎揚嘎土墨圖,而改姓納喇氏。類似這種情況的還有烏靈阿氏、烏蘇氏、塔塔爾氏等。
6.隨名姓。隨名姓是身份地位低的人,自己有姓或無姓,而姓了主人或身份地位高的人的姓,但並不否認,也不更改自己原來的姓。如,康熙年間,聲名赫赫的佟鳳彩,任過十餘年湖南、四川、貴州、河南等省的巡撫,參與過平定「三藩」,其家庭原本姓孫。他的祖父孫景祿是八旗漢軍統領佟養性手下的一個小頭目,因有功於佟養性,才被佟養性允姓佟氏,遂成為滿族八大姓之首姓,立時提高了身份地位,成為佟氏名門望族中的一員。其孫才得以借佟姓而連任清廷高官。
7.諧音取姓。滿族的姓氏多音節,諧音取姓即是取其中的一個音節作為姓氏,或者與某漢字姓音相近的漢字為姓。如寧古塔氏,冠以「寧」或「劉」字姓,乃因「寧古塔」漢譯為「六」,與劉音相近,「寧」音直用為「寧」姓。舒穆祿氏冠以「舒」(蘇)或「徐」姓,塔塔拉氏冠以「唐」姓,西克特哩氏冠以「西」姓,奇德哩氏冠以「祁、齊」姓,佟佳氏冠以「佟」姓外(去了「佳」字),又諧音冠以「董」姓,輝和氏冠以「何」姓。
8.以父祖名漢字首字為姓。桓仁縣棟鄂氏冠漢字姓何、董,清初五大臣之一的何和禮第八世孫名重格者,任山東某知府,人稱「重(從)大人」,其孫即以「重(從)」為姓,後因嫌重(從、蟲)不好聽,就在「重」字上加上草字頭,改姓「董」;棟鄂,諧音為「董」姓,但何和禮之裔又以其名之首字「何」為姓,還有以棟鄂的「鄂」為姓者。棟鄂氏康熙時有名席爾達者,其後裔即以「席」為姓,席爾達之四世孫成全,以「成」為姓,其子女彬琇、彬瑆、彬璋,即以「成」為姓。還有墨勒哲勒氏冠漢「葛」姓,亦為諧音姓。牛心台鎮大南溝村伊爾根覺羅氏(趙)是順治時自海西女真的烏拉地方撥來本溪牛心台,其二世祖的一支又自牛心台遷至紅臉溝,因其長得臉紅而名地名,又因其長得高大,習稱為「高大個」,其子孫即以「高」為姓,趙、高二姓異宗同祖不同姓,形成今天本溪滿族二姓。南芬區薩克達氏滿族中始祖因功賜「薩克達·翁艾」之官名,其子孫即以官名「翁」字為姓,其一支以「佟」為姓,一支以「禮」為姓,另有一支以「駝」為姓。一姓成翁、佟、禮、駝四氏。南芬區橋頭鎮興隆村齊氏是滿族大姓棟鄂氏,清代名將彭春叔弟的後裔,據《清史列傳》彭春傳與《遼陽碑刻志》等載,彭春是清初五大臣之一的何和禮棟鄂氏後裔,坐落在遼陽的彭春墓碑亦說自己為「東阿氏」。齊氏始祖齊錫是彭春的叔弟,齊錫的子孫即以「齊」字為姓。齊錫的另一支子孫居遼陽,則以「紅」為姓。而居於今北京市懷柔區喇叭溝門鄉的彭春的子孫以彭春名首字「彭」為姓。居北京的席爾達之裔以「席」、「成」為姓。因此而知,何和禮之一支即冠以五個姓氏。南芬區橋頭鎮代家堡子代姓滿族,有「關、代」二姓同祖不同宗,說「關代二姓不分」。
9.以意相同相近的漢字為姓。這是將滿語譯成漢語,取其意相同或相近之漢字或漢姓為姓,如巴顏氏,巴顏,漢意為富有,即取「富」字為姓。倭赫氏,倭赫,漢意為石頭,即取「石」字為姓。畢拉氏,畢拉,漢意為江、河,即以「何」為姓。哈斯呼氏,哈斯呼,漢意為左,即取「左」為姓。敖屯氏,敖屯,漢意為槽盆(家用木製用具),即諧意為「曹」姓等。
10.復用漢字姓。早期加入滿族共同體的漢族人,為適應滿族多音節姓氏習俗,便效法滿族的多音節姓,在本漢字姓下加「佳(家)」或「爾佳」而成為復姓,如李佳氏本姓李、章佳氏本姓章、佟佳氏本姓佟、馬佳氏本姓馬、黃佳氏本姓黃、孫爾佳氏本姓孫,等等。清廷遜政後,這些本來為漢人者,則又復用漢姓。
此外,還有其它一些滿族冠漢字姓的情況,如以身份作為姓氏的伊爾根即為自由民,其身份略高於包衣(滿語,即奴僕),伊爾根覺羅實際即是以身份作為姓氏,也有堅持不冠漢字姓,仍保持原滿族姓。
三、 滿族姓名的民族特徵
歷史上,在冠漢字姓之前,滿族人的名字極具民族文化特徵。其特徵可以劃分為如下幾種。
1.以動物名稱起名。滿族人尤其是早期滿族人十分喜歡用各種動物名或動物身體的某個部位來給新生兒命名,這跟漢族人命名絕不相同。有的漢族人僅給幼兒取乳名時,用動物名取名,如「狗兒、狗剩、馬柱子」等小名。同時,給此兒取大名(或謂學名),而小名(乳名)僅在家中使用,由親屬的長輩人或成年人呼之。滿族人給兒童用動物名或動物某部位名命名,如清太祖努爾哈赤,努爾哈赤,漢語意為「野豬皮」,努爾哈赤的父母希望自己的大兒子長成人後,能象森林中的野豬一樣勇猛無敵,象野豬皮(厚,堅韌)一樣堅韌不拔,耐穿耐磨,希望他將來成為英勇無畏、百戰無敵的人。努爾哈赤的弟弟舒爾哈齊,意是「小野豬」,另一弟弟雅爾哈齊,其意是「豹皮」。努爾哈赤之子多爾袞,意思是「獾子」,孫子杜度,意思是「山鳩」。努爾哈赤孫子福臨皇帝的長子名牛鈕,意思是「眼珠」。清初名將正黃旗人舒穆祿氏楞格里,意思是「碩鼠」。這些為新生兒取名的方式代表了女真人和清初滿族人給孩子起名字的古老習俗,是滿族人命名取氏的一種基本方式。
2.以普通物品名稱起名。這種情況也不在少數。如阿蘇,意思是「網」;哈爾哈,意思是「鞋幫」;博爾晉,意思是「馬鞍頭」;穆哈連,意思是「彈丸」;海蘭,意思是「榆樹」;博洛,意思是「涼帽」;布拉,意思是「荊棘」;費揚古,意思是「小指」;齊集,意思是「海參」;尼滿,意思是「山羊」;阿庫里,意思是「魚皮衣」;鄂博,意思是「界標」等。
3.用數字起名。有兩種情形,即一是用滿族語的數字取名,一是用漢語的數字取名,這也是滿族取名的習慣、方式和特徵。如,雅蘭地方正藍旗人葛濟勒氏之名伊拉奇,意思是「第三」;輝發地方正藍旗人赫舒里氏之名伊拉奇,意思亦為「第三」;額赫庫倫地方鑲白旗人富察氏蘇色,意思是「五十」;乾隆朝鑲白旗人章佳氏那丹朱,意思是「七十」;長白山地方正白旗人鈕祜祿氏烏雲珠,意思是「九十」;哈達地方鑲藍旗包衣明安,意思是「一千」。在滿族譜書中,以及《八旗滿洲氏族通譜》中,可以查出許許多多這類用滿語數字命名的人,說明滿族有喜歡用數字命名的習俗。清代以後,有許多滿族人又喜歡用漢語數名詞取名字,從四十一到九十八,幾乎每個數詞都是許多人的名字。而最大的則是富察氏的「一百八十三」,此名字可能是滿族人用漢語數字命名中數量最大的人名詞,它是父母與祖父母四人年齡之和。
4.用形容詞起名。滿族人名中帶有「阿」字的名字特別多,「阿」字相當於漢語中的「的」字,「阿」的讀音「nɡɡa」,漢語中無此音,即以「阿」字為替代。《八旗滿洲氏族通譜》和《八旗通志》及滿族譜書中,人名尾帶有「阿、布、額、格」等字的相當多,僅《八旗滿洲氏族通譜》中帶「阿」字的名字大約有上千個,這是滿族人名字的一個重要標志。
5.用動詞使動性用法起名。以這種方式取名的多是早期滿族人,如福州將軍正藍旗人富察氏之古尼音布,其名的漢語意是「使意志堅強」;鑲紅旗人瓜爾佳氏之伊裡布,其名的漢語意是「使站起」;正白旗人之西喇布,其名的漢語意是「使繼承」,等等。滿族人用這種動詞使動性用法取名的特徵有三:一是由滿語語音表達滿語語意,二是用漢字轉寫時可寫成兩個或兩個以上漢字形式的滿族人名,三是名字中不包括姓氏。
6.滿漢詞素合成的滿族人名。滿漢詞素結合式的滿族人名,其特點是由兩個漢字組成,一般是第一個字是漢語詞素,第二個字是滿語詞素。這類名字在《八旗滿洲氏族通譜》、《八旗通志》及滿族家譜中比較多。如用漢語數詞後加「格」字,或用其它漢語詞素後加「格」字的都極多見。用漢語數詞後加「格」字的,自二至九的都有,如《福陵覺爾察氏譜書》中,漢語數詞二、三、四、五、六、七、八(此譜中無「九格」)後加「格」的人名;用其它漢語詞素後加「格」字的為數也不少,如滕格、樓格、佛格、托格、德格、黑格等。這些別具特色的滿族人名,其它民族沒有。
7.半漢化的滿族人名。滿族人名開始漢化時只按漢語漢字的意思來取名,後來姓與名也連用連寫。入關後,滿族人取名即開始普遍漢化,而且從統治階級、皇室首先開始。如清王朝定鼎北京後的第一代帝王福臨,其名即是漢化,「福臨」就是「洪福來臨」的縮寫。滿族人名漢化甚至可以追溯到清前進占遼沈地區時期。其它滿族貴族與平民百姓的滿族名字在清中期以後逐漸漢化。如《伊爾根覺羅氏宗譜》,其始祖外木布於努爾哈赤時自長白山來歸,其後裔第五世(約為康熙晚期至雍正初年)即以漢語取名:如秦太、永太。至第六世,漢語名漸多:保金、保龍、保虎、保德、明德、富成、保成、天印、富德、常德等,自第九世至今(第十四世)則全部是漢語名字。
四、滿族的改名習俗
中國人有改名習俗。一是自己改,二是別人給改。這種改名習俗,滿族自其先人時即已有之。為什麼要改名,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原來的名字犯忌諱,或是由帝王貴族給改名。改名之故與方式有如下幾種。
1.御賜。唐開元中唐皇曾賞賜滿族先世黑水靺鞨部長姓李名獻誠,李獻誠之家相沿以為貴。1403年(明永樂元年),建州衛首任指揮使阿哈出,「明賜姓名李誠善」,其子釋加奴「賜姓名李顯忠」,「所屬昝卜賜姓名張志義,阿剌失賜姓名李從善,可捏賜姓名郭以誠」。這是滿族先世御賜改名最早的記錄。清前期,投歸努爾哈赤的棟鄂氏倫布,努爾哈赤賜名魯克素。
2.因避諱改名。避諱,這是中國特有的風俗。民國以前,凡君主與尊長的名字不得直書或直說,必須用其它方法迴避之。避諱是一種復雜的歷史現象。避諱改名,歷史悠久,早在春秋時即已存在。自春秋時宋武公以後歷代皆有避諱改名的現象,而且越避越多,越避越復雜。因姓與音或諧音帝王的名,則為避諱而改名,甚至封建帝王不喜歡的字也得避諱,連天上的神仙也得避諱。滿族人名中因避諱而改姓改名的相當多。道光時江蘇高郵縣的史求,科舉本內定一甲第一名,呈皇上審批,皇帝一看「第一史求」,因史求之名與「死囚」諧音,便心中不悅,當即勾去不取,而將第二甲第九名戴蘭芬點為頭名狀元,其意大清朝「天長第九(天長地久),戴戴(與代代諧音)蘭芬」,大吉大利。名字避諱在封建時代忽視不得的。戴蘭芬因名而大魁天下,平步青雲。
3.出嫁改名。在中國古代,女子的姓比名字重要,出嫁後往往將夫姓與己姓聯稱,而成為新的名,如王女嫁張男,則名為「張王氏」,其本名則漸無人知曉。努爾哈赤元妃佟春秀,婚後由瑪法改名為哈哈納扎青。
4.其它原因改名。建州右衛阿古都督王杲,原本名阿突罕,漢人呼之,滿語語音脫落,而成「阿突」,諧音為「阿古」,人稱阿古都督。15歲時,遼東巡撫張學顏又為其取漢名王杲,於是阿突罕便以阿古、王杲載入文獻。後來他屢屢寇邊,明廷絕市,他又改名科勺入市。清初大臣佟佳氏佟圖賴,本名佟盛年,是為漢名,後改滿名圖賴,人又呼其為佟圖賴,成為漢滿結合名。
Ⅵ 如何改善十個月寶寶夜醒頻繁這件事
尿不濕該換了,睡眠環境太嘈雜,衣服包被過多或過少,蚊蟲叮咬,更換了一個睡眠環境地點,這些都會導致寶寶入睡困難,睡眠差。多數健康的嬰兒從3個月開始,生理上已經有具備睡整教的能力。從6個月開始,大部分孩子就可以一覺睡到大天亮,無需餵食。但是我們從研究表明,這個年齡段的孩子25%-50%的仍然也有夜醒。
寶寶已經十個月了,已經可以斷夜奶了,斷了夜奶的話晚上就不會老找奶吃,也要看寶寶是母乳喂養還是奶粉喂養。如果是母乳喂養的話,看媽媽情況需不需要斷奶,頻繁夜醒的次數是一晚幾次,12點到早上6點算夜奶,分清楚夜醒原因,有時候是渴了,有時候是外面有較大的聲音之類的,然後看夜奶喝的奶量,如果跟白天平時喝的一樣多。
Ⅶ 寶寶十一個月患有佝僂病怎麼辦,後期補鈣會有好轉嗎
治療的目的在於控制活動期,防止骨骼畸形,應採取綜合性治療措施:
一般性治療:提倡母乳喂養,無母乳者可使用維生素D強化奶粉,及時添加含維生素D豐富的食物,如動物肝臟、蛋黃、魚子等,多到戶外活動,多曬太陽,活動期患兒勿久坐、久站、早走,以防止骨骼發生畸形,活動期患兒特別是在治療後,運動功能恢復較快,此時要限制過多的活動,以防出現畸形。
維生素D制劑:可以採用口服法或大劑量突擊療法。
方法適用對象
口服法初期患兒每天口服維生素D35000~1萬IU,激期每天1~2萬IU,持續1月後改為預防量。一般佝僂病患兒
大劑量突擊療法維生素D330萬IU肌注,可根據病情注射1~3次,間隔2~4周,末次肌注後1月預防量口服。拒絕口服者,重症患兒或並發肺炎、腹瀉、急性傳染病。
鈣劑:維生素D治療期間應同時補充鈣劑,特別是使用大劑量突擊療法時,有過手足ま?⒉∈坊?個月以內的小嬰兒,肌注維生素D之前宜先補充鈣劑2~3天,以免肌注維生素D後,鈣大量沉積骨骼,引起血鈣降低,誘發低鈣抽搐。
不要著急,先找醫生看看,按照醫生說的去做,相信寶寶很快會康復的,祝寶寶早日康復
Ⅷ 生活中,寶媽如何給寶寶補鈣才是最有效的
寶寶在嬰幼兒時期是一生中成長發育最快的一個階段,鈣正是幫助寶寶成長發育的一個重要的營養物質。人體中的骨骼和牙齒99%的組成成分都是鈣物質,同時鈣還是調節我們身體機能的重要物質,所以及時補鈣無論是對成人,還是寶寶都是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