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臨沂市蘭山區的郵政編碼是多少
臨沂市蘭山區的郵政編碼是276002
② 臨沂電校在哪裡
學校地址:山東臨沂市蘭山區北環路西段(汪溝鎮駐地東1000米,京滬高速臨沂北出口東500米)
招生熱線:0539-8532618 8530909 學校辦公室電話:0539-8531218 郵編:273408
③ 山東郵政編碼是什麼
地 區 郵政編碼 長途區號 地 區 郵政編碼 長途區號
濟南市 250000 0531 聊城市 252000 0635
臨清市 252600 0635 德州市 253000 0534
淄博市 255000 0533 濱州市 256600 0543
東營市 257000 0546 濰坊市 261000 0536
諸城市 262200 0536 青州市 262500 0536
煙台市 264000 0535 威海市 264200 0631
青島市 266000 0532 泰安市 271000 0538
萊蕪市 271100 0634 新泰市 271200 0538
濟寧市 272100 0537 曲阜市 273100 0537
荷澤市 274000 0530 臨沂市 276000 0539
日照市 276800 0633 棗庄市 277100 0632
藤州市 277500 0632
④ 介紹臨沂蘭山區
蘭 山 區 基 本 情 況
(2006年8月)
臨沂市蘭山區位於山東省東南部,地處聯結長三角、環渤海經濟圈的新歐亞大陸橋東橋頭堡樞紐位置,轄7鎮4街道,377個村53個社區,一處省級工業園和一個縣級商城管委會。面積660平方公里,人口92萬人,流動人口30萬人。是臨沂市委、市政府所在地和全市政治、經濟、文化、商貿中心,全國科技工作先進區、全國法制宣傳教育先進區、省級文明區、平安山東建設先進區、全省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模範區、全省雙擁模範區、全省人口與計劃生育優質服務先進區、全省外經外貿工作先進單位、全省發展民營經濟先進區、全省農業產業化先進區、全省教育工作示範區、全省基礎教育工作先進區。2005年度經濟社會綜合評價指數在全省121個縣(市、區)排名第10位、指數增幅居第3位,成為山東省縣域經濟發展先進單位。
歷史文化悠久。蘭山區是省級重點歷史文化名城,駐地臨沂城,始建於魯哀公3年(公元前492年),至今有2490多年的歷史,境內有《孫子兵法》漢墓竹簡博物館、書聖王羲之故居、「至孝」王祥故里等多處文化古跡,素有「魯南古城秀,琅琊名士多」之美譽。
區位優勢獨特。蘭山區東瀕黃海,西通中原,南鄰蘇皖,北依泰岱;區內公路、鐵路、航空等交通網路四通八達,京滬高速公路、膠新鐵路縱貫南北,日東高速公路、兗石鐵路橫跨東西,327、205、206國道和數條省際幹道縱橫交織。臨沂飛機場已開通國內20多個城市的航線。
人居環境優越。蘭山區城水相依,具有最適宜的人居環境。全年平均氣溫14.1℃,氣候溫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沂河、祊河、涑河等多條河流穿境而過,擁有水面36平方公里。自然條件得天獨厚,茶山、孝河和羲之園風景區別具特色,人與自然和諧統一。
商貿物流發達。蘭山區是聞名全國的商貿批發城。擁有各類大型專業批發市場68處,市場經營戶4萬多家,從業人員逾10萬人,日客流量20萬人次,年交易額425億元。近年來積極運用現代物流理念改造提升批發市場,大力發展現代經營業態,電子商務、期貨貿易、會展經濟、網上交易日趨活躍,一座現代化的中國商貿城正在崛起。
產業特色鮮明。蘭山區民營經濟在山東省領先。有板材、食品、有色金屬、機械等八大優勢特色產業,是全國最大的肉製品加工基地、板材生產基地,電解銅生產加工能力國內名列前茅。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值佔GDP的95%,位居山東省第一。有3個鎮街道進入全國首屆小城鎮綜合發展水平1000強。有4家企業(金鑼集團、金升有色集團、翔龍集團、大陸集團)進入中國民企500強,3家企業(金鑼集團、山松生物、億利達集團)在境外上市。有金鑼、金升等國家和省級高新技術企業21家,名牌產品、著名商標18件,「金鑼及圖」商標被評為中國馳名商標。
經濟發展迅速。蘭山區以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圍繞建設「中國物流名區、山東經濟強區、人居環境佳區」,積極實施「依城興區、工業強區、商貿富區、開放活區」戰略,抓重點,育亮點,攻難點,全區經濟社會實現又快又好發展。2005年完成GDP215億元,增長26%;財政總收入12億元,其中地方財政收入超過7億元,分別增長36%和59%;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4:62:34。今年上半年完成GDP117億元,同比增長22%;1—7月份完成地方財政收入4.4億元,增長50.38%,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產值272.43億元,增長39.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93.04億元,增長15.62%,批發市場成交額267.83億元,增長10.7%;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99.58億元,增長51.9%。
目前,蘭山區正以「爭先進位創百強」為目標,牢牢把握「站在新起點、實現新跨越、力求新突破」這個主題,進一步強化措施,努力在發展現代物流、集約發展工業、擴大招商引資、提升城市功能、建設新型農村、搞好文化旅遊產業、構建和諧社會等方面取得更大成效,推動全區經濟社會更快更好發展,力爭用2—3年時間躋身全國百強縣區。努力把蘭山區建設成為開放富裕文明美麗的「大臨沂、新臨沂」標志區,聚集輻射能力強大的區域經濟發展核心區,城鄉統籌、工商共榮、區強民富的科學發展示範區。
蘭山區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沂源猿人」的發現,可以把沂、沭河流域的歷史上推到四五十萬年以前。1982年5月,考古工作者在臨沂城東鳳凰嶺清理戰國至漢代墓葬時,驚喜地發現了細石器。這表明,在距今1~2萬年前,遠古人民便在沂河兩岸繁衍生息,創造著人類文明。
新石器時期的文化遺址主要為6000多年前的大汶口文化和4000多年前的山東龍山文化。1979年,臨沂城南盛庄街道王家三崗遺址,出土了石斧、石鐮、石箭頭、骨器和大量陶器。陶器中有橙色三鑿形實足陶:夾砂灰陶背壺、黑陶鏤孔豆、高柄鏤孔黑陶杯等,屬於大汶口文化的中晚期實物;1980年在蘭山區朱保村內的龍山文化遺址,出土文物18件,其中有蛋殼黑陶鏤孔高柄杯5件;1973年夏,臨沂城東相公鎮大范庄遺址60餘座墓葬中,出土石鏟、石鏃、陶器等文物1000多件。在725件陶器中,有夾砂灰陶494件、泥質黑陶212件、夾砂白陶14件、夾砂紅陶5件、為壺、杯、碗、鼎、等器具。其中蛋殼黑陶高柄鏤孔杯和陶規,既屬於大汶口文化晚期,又具有山東龍山文化早期的特徵。這些文物足以證明,遠古時期這里的文化就已很發達。
大約和山東龍山文化處於同一個發展階段,山東地區出現了一些傳說中的部落。主要者一是諸夏族,二是東夷族。諸夏族傳為黃帝、炎帝和顓頊帝的後裔,居住今魯南、魯西南地區;臨沂則是「東夷」之地。東夷的祖先是太 (伏羲氏),他教民漁獵、制嫁娶、作八卦。另一始祖是少xxx ,他以「鳥名官」,郯國即其後代。東夷人與諸夏人融合成華夏人,斷而形成為漢族。
文字發明以前,文學藝術活動是集體的、口頭的,又是和其他藝術互相結合的。甲骨文發現證明,我國早在3000多年前,已經存有文字記載的歷史文獻。蘭山區目前雖然沒有發現甲骨文,但東夷人使用文字卻很早:1963年和1979年,考古工作者對毗鄰的莒縣陵陽河遺址兩次發掘,在出土的陶尊上,發現了26個圖象文字。這些文字的年代早於甲骨文近千年。這可充分說明,包括蘭山區在內的東夷文化是多麼輝煌!
奴隸社會代替氏族社會後,青銅器成為奴隸社會的高度文明標志。1963年,今屬羅庄區的冊山鎮晏駕墩遺址東南「老崖頭」,出土了一批西周至春秋早期的青銅器,計有圓柱足鼎1件,馬蹄式足鼎2件,盤、罌、罍各1件。銅匝內心有10餘字的銘文,被確定為邾國之遺物。據《臨沂縣志·金石》記載,境內曾出土有銘文77字的青銅器「陳逆簠」1件。銅的熔點為1083℃,它的製造,無疑是在龍山文化陶業技術基礎上的升華。
周滅商後,封邦建國,臨沂城北南坊街道之古城,即為當時禹國之都。系子爵,xxx姓,夏後氏後裔,春秋歸魯國,戰國入楚國。因此,蘭山區古文化除繼承、發展東夷文化外,兼具魯、楚文化之風格。同時,又深受齊國文化的影響。
臨沂何時產生鐵器?從齊國有鐵官設置推斷,約在春秋晚期,古「鐵」字作「xxx」,想必是東夷人最早使用鐵器的緣故。春秋末,開始使用牛耕。隨著城市出現,商業發展起來。據《春秋》記載,「哀公三年……城啟陽。」啟陽即今臨沂城,文字可考歷史現已有2480多年!
戰國秦漢時期,這里文化空前繁榮。1972年4月,臨沂銀雀山一號漢墓出土了《孫子兵法》、《孫臏兵法》等10餘部先秦古籍;二號漢墓出土了《漢武帝元光元年歷譜》,成為新中國考古十大發現之一。1976年5月,在臨沂金雀山九號漢墓中,出土了漢代帛畫1幅,與長沙馬王堆漢墓的T型帛畫同樣價值連城。1978年5月,蘭山區南坊街道洪家店劉疵墓出土了由1140塊玉製成的金縷玉衣,結構精美。漢代畫像石在蘭山區遺存豐富,其藝術風格多樣,涉及的內容十分廣泛,既有對現實社會生活的寫真,亦有浪漫主義的神話,諸如《田獵畫像》、《車馬畫像》、《執器造像》、《伏女傳經畫像》等均栩栩如生;而歷代碑刻,如《集柳碑》、《北齊北徐州興復寺碑》、《隋橋像碑》、《隋密洪範等橋像碑》等皆書法精美。此外,各個時期的石器、骨器、陶器等也有大量出土。所有這些,都反映出蘭山區文化的燦爛歷史。
英才輩出 蘭山區英才輩出,代有人傑。古往今來,涌現了眾多的文化賢達,堪稱人文薈萃之地。春秋時期,這里的文士開始崇尚儒學,如孔子的弟子高柴,即為蘭山區李官鎮南高里村人。儒學的興起和戰國時的百家爭鳴,有力地推動了文化的發展。
西漢時期,漢武帝在政治思想領域里實行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儒學對我國政治、思想、文化產生了巨大影響。儒家經典《詩》、《論語》、《尚書》、《易》、《春秋》、《禮》和《孝經》,在本地迅速傳播。臨沂人王吉是西漢著名的經學家。西漢解釋《春秋》的經文著作有《公羊傳》、《穀梁傳》、《左氏傳》、《鄒氏傳》和《夾氏傳》,王吉是唯一能講《鄒氏傳》的學者。當時《論語》有今文經本《齊論》、《魯論》和古文經本《古論》3種,傳《齊論》者以王吉與貢禹最著名,傳《魯論》則以王吉之子王駿和蘭陵人蕭望之著名。王駿著有解釋《魯論》的《魯王駿說》20篇問世。兩漢時期儒學名人的涌現,標志著臨沂文化的發達。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臨沂文化史上光輝燦爛的歲月。明代張溥編《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中,就有臨沂人文集13部,占總數的13%。這個數字,足可說明總是。但這一時期的文化繁榮,當以下列3個方面為代表。
在文學方面,王戎、顏延之、顏竣、王微、王僧達、王儉、王融、王筠、王籍、顏協、王規、王褒、顏之推為佼佼者:王戎以散文顯於西晉文壇,與著名詩人阮籍等6人,被稱為「竹林七賢」;王僧達以詩文著稱,著有文集10卷;王儉善詩文,死後謚號「文憲公」;王融的散文大多陳述政見,詩歌注重聲律,與沈約等為「永明體」代表作家,有《王寧朔集》;王籍系梁著名詩人,其詩句「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至今膾炙人口;王褒稱霸於北周文壇,有《王司空集》;顏之推對經、史、文學和音律均有高深造詣,所著《顏氏家訓》,譽滿海內外。
在史學方面,以王准之、王韶之、王xx之等為代表:王准之的尊祖父王彪之,對江左舊事非常熟悉,記錄的「舊事」密藏於青色箱櫃之中,稱「王氏青箱學」。王准之既通《青箱學》,又精《禮傳》,撰有《儀注》行世;王韶之有高尚史德,所撰《晉安帝陽秋》,真實地記載了東晉至劉宋初年的史實;王xx之著有《齊職儀》50卷。
在書法等藝術方面,除王羲之父子外,王xx、王珣、王僧虔、王志亦久負盛名。王 xx乃著名政治家王導的從弟,好學能文,多才多藝,工書畫,善音樂,號稱「江東書畫第一」和「書聖」;王珣時稱「草聖」,其書《伯遠帖》,與王羲之《快雪時晴帖》、王獻之《中秋帖》,共稱「三希」珍品;王僧虔在齊代書壇堪稱「第一」,其子王志,梁代即稱「書聖」。倘若只認為王羲之是「書聖」,豈不謬乎?
從東晉至南北朝,全國的文化中心南移江左。在文化上有卓績者,大都是隨司馬睿渡江的世族大家子弟,其中主要為王氏和顏氏。臨沂籍名賢及其異彩紛呈的文化,是我國文化藝術寶庫里的閃光瑰寶。
隋文帝統一全國,結束了南北朝以來長期分裂、混亂的局面。隋代在文化上有貢獻的臨沂籍人,大多是由江左回到北方的。其中以王胄著名。王胄初仕陳,陳亡後供隋職,以文詞為煬帝器重。隋煬帝對王胄的詩作了很高的評價:「氣高致遠,歸之於胄;詞清體潤,其在世基;意密理新,惟庾(信)自直。過此者未可以言詩也。」王胄有文集10卷行世。
唐代著名訓詁學家顏師古,系琅琊臨沂顏氏後裔。唐太宗曾命他考定《五經》、撰寫《五禮》和為班固的《漢書》作注。顏師古有集60卷,其《漢書注》、《急就章注》、《匡謬正俗》等著作,是研究中國古代史的重要參考書。顏師古之重孫顏真卿,是唐著名書法家。他的書法藝術,在我國書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顏真卿善於吸取各書家之長,一變古法,自成一格。其楷書端莊敦厚,氣勢雄渾;行書遒勁鬱勃,圓熟而不媚俗,世稱「顏體」,與柳公權並稱「顏柳」,深受歐陽修、蘇軾等名家推崇。
宋、金、元時期,此間人文不可與先前同語。究其人才寥落的原因,主要乃是戰亂頻仍、經濟落後、文化遭到摧殘的緣故。從明代起,開始有了新的轉機:明孝宗時大臣陳玉,工詩,有懷古詩《諸葛武侯祠》、《纜夫謠》等傳世。其後,萬曆年間的禮部主事周京,著有《金城集》、《吳越游稿》和《賁園集》。周京還擅長書法,他習趙孟xx書風並參以歐陽詢筆意,所書之碑文,「人摹拓為法帖」。
清代及民國時期,蘭山區人文載入國史者較少,但從方誌中看,可謂人才濟濟:乾隆壬午舉人王中溥,著有《卷石齋文集》、《樵誨軒詩稿》;乙酉舉人李天經,著有《消寒集》、《吾過集》、《讀左便》;城內劉金銘著有《青盛堂全書敘目》、《經史學治譜》、《古今理學淵源譜》、《古今文學會通譜》等;彭蘭琪著《幾緘宗教》、《國本政談》等;陸華川著《念貽堂詩稿》;夏侯先著《諸子評林學說》、《晚香集》……值得提及的是,清雍正年間,著名畫家李方膺曾任本地知縣。李方膺系「揚州八怪」之一,擅長畫松、竹、梅、菊及魚蟲。他的繪畫藝術對臨沂畫壇有著深刻影響。
民國初年,有識之士,開展了以提供民主、科學、新文學的新文化運動。1916年,李淑九、劉敢臣創辦《東魯日報》;繼之,夏侯先創辦《教育月刊》,陳大鈞創辦《通訊社》,「所以廣播見聞,代表輿論,鼓吹文明,助流政教者也。」無疑對此間文化發展起著推動作用。
新中國成立後,勞動人民當家作主。蘭山人民在共產黨領導下,以勤勞、勇敢和智慧,創造出豐富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清代文史學家趙翼所說的「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只有在領導社會主義的國度里,才能真正成為現實。
革命傳統 蘭山人民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從鴉片戰爭前夕至抗日戰爭時期,發生在這里的重大斗爭即有10餘次。
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蘭山群眾便把打擊官府和地主得來的錢財散發給貧苦百姓。同治元年(1852年)十二月,捻軍首領李成率起義軍攻打臨沂城,捕殺貪官污吏。甲午戰爭期間,蘭山人民積極組織大刀會,「阻止歐洲人向內地入侵」。義和團運動中,蘭山縣民眾展開了反對外國侵略者的斗爭,砸毀了南關的耶酥教禮拜堂和西關的德國天主教堂部分物品,迫使外國傳教士倉皇逃到海口避難。
「五四」運動期間,為了聲援北京學生的愛國運動 ,臨沂城各學校師生紛紛舉行罷課,學生和工商界人士300多人,舉行了遊行示威,並進行罷市和查封、燒毀日貨。1922年11月,西部山區農民500餘人,手持木棍,匯集到臨沂縣公署門前,反抗重稅壓榨。1925年9月,臨沂八區人袁永平和臨沂城南七里溝村人侯六合以「反奉」為號召,組織「紅槍會」,攻佔了臨沂城。1932年5月,臨沂五中、三鄉師等學校學生與部分市民,砸毀了國民黨臨沂縣黨部大門樓上「以黨治國」的橫匾。1933年7月,廣大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舉行著名的蒼山暴動。1941年8月,臨沂城人民在日偽盤踞的城內,搗毀「洋行」進行暴動……著名革命老區的蘭山人民,為民主革命的勝利和新中國的誕生,作出了很大的貢獻。這些革命傳統,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得到了光大和發展。
⑤ 蘭山區臨西三路與金二路交匯處的郵編是多少
山東省臨沂市蘭山區臨西三路與金二路交匯處的郵編是276002;
臨沂市蘭山區位於山東省東南部,地處中國東部地區南北交匯地帶和長三角、環渤海兩大經濟區的中間地帶,是臨沂市委、市政府所在地,是臨沂市政治、經濟、文化和商貿中心。下轄4個街道、7個鎮、1個工業園,總面積839平方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