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淮南的政治
2010年全年地區生產總值達到603.5億元,增長13%。三次產業比為7.3:65.7:2。
2011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709.5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2.1%。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55.9億元,增長3.1%;第二產業增加值461.4億元,增長14.5%;第三產業增加值192.2億元,增長9.3%。三次產業比例由上年的7.9∶64.3∶27.8變化為7.9∶65.0∶27.1。人均地區生產總值30400元(摺合4825美元),比上年增加4113元。
2012全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781.8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2.7%。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60.6億元,增長5.6%;第二產業增加值501.1億元,增長13.6%;第三產業增加值220.1億元,增長12.3%。三次產業比例由上年的 7.9∶65.0∶27.1調整為7.8∶64.0∶28.2。人均GDP達33489元(摺合5328美元),比上年增加3089元。居民消費價格上漲2.2%,漲幅比上年回落3個百分點;商品零售價格上漲2.2%,比上年回落2.7個百分點;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下降4.0%,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下降3.3%,分別比上年回落7.6個和11.8個百分點。淮南市財政收入達163.8億元,同比增長18%。
2015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788.18億元。 建國前,由於舊的生產關系束縛了生產力的發展,加上天災人禍,農業生產水平低下,1949年糧食單產僅45公斤,農民人均總產值150元。
建國初期,實行土地改革,開展互助合作運動,人民政府又頒布和制定了一系列有利於發展生產的政策、法令,大大地解放了生產力。1949~1957年,糧食產量增長了21.4%,農業總產值增長了30.2%。
50年代中期以後,由於激進的生產關系變革,生產力遭到破壞。1963年農業總產值比1957年下降53%,糧食產量下降57.4%,只相當於1949年的76%。60年代後期,由於擴種水稻,糧食產量有所回升。
建國以來,市郊農業生產總體上取得了較快的發展,主要農副產品產量成倍增長。1990年與1949年相比,糧食總產從5.71萬噸增加到26.82萬噸,增長了3.7倍;油料作物總產從1415噸增加到4083噸,增長了1.89倍;大牲畜年末存欄數從20371頭增加到53854頭,增長了1.64倍;生豬年飼養量從1751頭增加到122361頭,增長了68.88倍;山、綿羊年飼養量從9635頭增加到57817頭,增長了5倍;水產品總量從295噸增加到4901噸,增長了15.61倍;農業總產值(按1980年不變價計算)從2848萬元增加到16414萬元,增長了4.76倍,平均年遞增4.36%
2012年糧食種植面積203313公頃,比上年增長1.5%;棉花種植面積885公頃,油料種植面積4845公頃,分別減少4.5%,4.2%;蔬菜種植面積26552公頃,增長4.1%。 糧食總產量133.8萬噸,比上年增長5.0%,其中夏糧產量59.4萬噸,增長6.2%;秋糧產量74.4萬噸,增長4.1%。
2012年主要肉類總產量8.6萬噸,比上年增長5.3%。全年出欄生豬47.9萬頭,增長5.8%;出欄牛4.7萬頭,增長7.4%;出欄羊25.8萬只,增長4.8%;出欄家禽2122萬只,增長5.8%。年末淮南市農業機械總動力178.6萬千瓦,比上年增長2.8 %。各式拖拉機113864台,下降3.8%;聯合收割機4544台,增長16.3%。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純)140753噸,增長 4.8%;農村用電量78756萬千瓦時,增長8.8%。有效灌溉面積104.7千公頃,新增0.23千公頃;節水灌溉面積58.8千公頃,新增5.8公頃。2011年冬至2012年春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完成土石方1401萬立方米,完成市級重點水利工程11項,整修圩堤9公里,綜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320公頃。年末,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43家,新增78家。其中,省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25家,新增6家;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家。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各種所有制形式的工業企業不斷涌現,通過新建、擴建,淮南市企業規模不斷擴大,工業設備不斷更新,生產能力大幅度增加。1985年工業普查資料反映,80年代設備佔31.8%,其中進口設備佔3.5%;70年代設備佔45.2%,其中進口設備佔5.5%;60年代設備佔15.8%,50年代設備佔4.3%。淮南解放初期,僅有煤礦、電廠、麵粉廠以及碾米、手工卷煙等8個工業企業,1949年工業總產值3382萬元,其中地方工業總產值僅470萬元。1978年底,淮南市工業企業發展到276個,工業總產值發展到10.75億元(1980年不變價)。到1990年底,淮南市工業企業已發展到1000多家,工業總產值為44.5億元。同時,重工業過重,輕工業過輕的狀況得到較大改善,淮南市已建立起造紙、紡織、醫葯、日用橡膠、食品等輕工業生產體系。1990年底,輕工業企業已發展到449家,年產值16.3億元;輕重工業的比率1978年為29.2:70.8;1990年為36.65:63.35,輕重工業的比例關系逐步趨於合理。
煤炭工業
淮南為中國億噸煤基地、華東火電基地和煤化工基地的「三大基地」,華東地區的工業「心臟」。
經濟以重工業為主,煤工業為支柱產業。已探明的煤炭儲量為444億噸。到2010年底煤炭產量將達到1億噸左右,是中國13個億噸煤炭煤炭基地之一。
煤炭工業企業有:瓦斯治理國家工程研究中心、淮南礦業集團 、國投新集集團、皖北煤電集團、淮浙煤電有限公司、淮滬煤電有限公司等。
電力工業
華東電力基地,電力工業發達。截至2009年底,淮南的發電裝機總容量已達到1000萬千瓦,到2020年,將建成裝機總容量將達到2000萬千瓦時的火電三峽。是「皖電東送」的「領軍主力」。
電力企業有:大唐淮南洛河電廠 、中電投淮南平圩電廠 、大唐淮南田家庵電廠、淮南田集發電廠(淮滬煤電有限公司)、淮南鳳台發電廠(淮浙煤電有限公司)等。
化工工業
化工企業有:中安聯合煤化有限責任公司(年產170萬噸甲醇項目)、淮化集團(神舟系列飛船推進劑提供者)等。
裝備製造業
裝備製造業有電子工業部第八研究所、比塞洛斯淮南(世界最大煤機企業)、發揮凱盛重工、舜立機械、長壁煤機等龍頭企業,通過引進和專業配套,培育一批中小企業,形成合作密切、產業鏈長、關聯性強的煤機裝備製造產業集群;依託陝西重卡集團年產5萬輛新能源專用車項目,將淮南打造成輻射華東地區特種工程運輸車輛製造基地。「十二五」期間,將煤機裝備、工程運輸機械等裝備製造業發展成為淮南市第四大支柱產業。形成以煤機裝備、印後裝備、石化機械裝備為優勢特色、工程運輸機械加工製造為新增長點的四大產品體系,推動裝備製造業跨上一個新台階。到2015年,裝備製造業銷售收入力爭達到400億元。 明清時期,市境沿淮有洛河、石頭埠兩座具有一定規模的走集,因水陸交通便利,商業一度比較繁華。洛河鎮屬於懷遠縣東南鄉的重要集鎮。30年代初,田家庵已發展成為淮河流域一座有影響的商埠,大通、九龍崗因煤礦的開發,形成工礦鎮,商業初具雛形。30年代中期,淮南鐵路建成通車,田家庵作為煤炭輸出港口的地位進一步加強,遂形成了田家庵、大通、九龍崗「淮南三鎮」。至40年代,田家庵的商業已達七八百戶。
1952年,淮南市個體私營商業總戶數已由1949年的1145戶,發展到3426戶。從1953年開始分兩步走,對淮南市私營商業進行了社會主義改造,到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後,淮南市僅有200餘戶不便歸口的個體商販維持經營,初步形成國營和供銷合作商業兩分天下的局面。1976~1990年,商品銷、調出總額20.94億元,平均年商品銷、調出總額1.39億元,是1976年商品銷、調出總額的2.1倍,平均每年增長9.7%。國營商業經過調整結構、改革管理模式,實行政企分開,以國營商業為主體,多種經營形式、多種渠道、開放式的流通體制逐步形成。截至1990年,外貿市場已發展到16個國家和地區。
2012年,淮南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累計256.5億元,增長15.8%。進出口總額累計3.5億美元,增長46.1%,增幅安徽省第8。其中出口完成2.45億美元,增長167.5%,增幅連續8個月居安徽省第1;進口完成1.04億美元。引進外商直接投資1.9億美元,增長47%,增幅安徽省第5。境外投資800萬美元,實現零突破。對外工程承包新簽合同額3.64億美元,總量安徽省第3;增長180.5%,增幅安徽省第2。完成營業額2.0億美元,總量安徽省第3;增長43.9%,增幅安徽省第4。淮南市消費品市場總體平穩增長,城鎮市場零售額233.9億元,增長16.0%;農村市場零售額22.6億元,增長14.5%。分行業看,批發和零售業零售額226.6億元,增長16.2%;住宿和餐飲業零售額29.9億元,增長12.4%;限額以上商貿流通企業263家,比上年凈增124家。2012年,淮南市限額以上商貿流通企業中有31家銷售額超1億元,比2011年增加5家。其中銷售額1億~5億元的24家,5億~10億元的3家,10億元以上的4家。31家企業累計實現銷售額178.8億元,占淮南市限額以上商貿流通企業的82.8%。淮南市限額以上餐飲企業和個體經營戶73家,其中法人企業23家,個體戶50家,比上年增加42家。2012年實現餐費收入4.6億元,增長27.5%,拉動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0.4個百分點。淮南市供銷社、糧食、石油、煙草專賣增幅平穩。
『貳』 淮南萬泰電子怎麼樣
萬泰電子挺不錯的。
在淮南這個主要以煤電化為主的重工業城市,萬泰電子這家民營企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一步步發展壯大起來很不容易。
萬泰電子主要從事礦用電子設備的研發及生產,在上海也成立自己的研發中心,產品自主創新性強,有一定的核心技術,目前正在積極改制,有可能會成為淮南本地最早的上市的民營企業。
『叄』 安徽省淮南市經濟狀況怎麼樣環境人文怎麼樣
隨著近幾年國際和國內能源市場的走俏,煤炭價格的抬升,作為國內重要煤電化生產基地的淮南經濟形勢發展很好,這些年GDP穩居全省第四,步入安徽經濟發展第一方針,在崗職工人均年收入去年也突破了兩萬,位居全省第一。淮南作為一個重工業城市,環境治理問題自然不得不面對,最近幾年礦業集團十分注重新建礦井的綠化以及老礦井的改造工作,有些新建礦井簡直就是一座大花園,根本看不出煤會的痕跡,平圩、田家庵、洛河等大型電廠也把關閉小機組和脫硫工作擺在了前面,淮化集團在正在著手建設新廠區和現有設備的技改工作,更何況淮南擁有歷史悠久風景秀美的國家4A級旅遊風景區--八公山以及人稱「華東白洋淀」的焦崗湖,在這大好形勢下,全市人民正努力創建全國文明衛生城市。人文方面,兩千年前,便誕生了至今璀璨中華文明的煌煌巨著--《淮南子》,著名的中國國際豆腐文化節已在淮南連續成功舉辦了十四屆,今年12月也將舉辦首屆中國國際少兒藝術節,新落成的市體育文化中心和規劃中的山南新區奧林匹克體育中心遙相呼應。此外,我市現有安徽理工大學、淮南師范學院、淮南聯合大學、安徽工貿職業技術學院、淮南職業技術學院等高校,在校大學生近十萬,文教事業蒸蒸日上。hoho,上面說的有點刻板了,不過都是事實,雖然還有很多的不足,不過淮南230萬人民歡迎LZ來淮南作客,實地體會一下,看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