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汽車服務 > 汽車三個變革的方向有哪些

汽車三個變革的方向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3-04-12 22:14:45

❶ 簡述汽車發展史上的三次重大變革

第一次革命:木頭到鐵板,馬車到汽車讓我們從汽車誕生開始談起。卡爾本茨發明的汽車,可謂是一輛能夠跑動的三輪「馬車」。至於它的車身材料,則是大量的木材。但是由於發動機過於笨重,為了能更好的承載發動機的重量並且提高車輛的可靠性。

「維克托得亞」牌汽車將車身、車架等大部件都改用了鋼板和鋁板等材料製作,至於車輛的其他大部分用料還是造價低廉的鐵皮配合輕巧的軟頂設計。即使這樣,當時的車輛也是非常高級的。

第二次革命:tin錫片讓造車更EASY隨著生產方式的改變。

車身材質也在發生變化。但是由於當時模具的問題,加上鋼板等材料成本又太高,整體重量也不適合當時車輛的馬力。種種原因下,他們選擇了使用tin錫片來做壓模,再進行焊接與組裝。這樣不僅降低了材料與生產成本。還能保證汽車的產量。

第三次革命:強韌鐵皮金屬車身新寵人們對車輛品質方面的要求越來越高,推動著車輛技術的進步,讓人們成功的找到了tin錫片的替代品。鐵皮材質成為車企的新寵,車輛的整車車身用料基本都為鐵皮材質。

包括前杠和後杠也都選用了鐵板作為設計材料。再到後來,德國人提出將車身劃分為剛性區域和吸能變形區域,對於剛性區域,採用高強度的加工金屬,而吸能變形區域就會用較為輕質吸能的材質,譬如塑料製品等。既降低了成本,又能很好的保證車輛安全。

❷ 汽車工業的三次變革分別是

一、第一次變革——流水線大批量生產

1892年,美國查爾斯.杜里埃和弗蘭科.杜里埃兄弟製造出美國第一輛以汽油機為動力的器車。

1903年,福特汽車公司成立;1908年,通用汽車公司成立,推動了世界汽車工業的發展。

提到福特汽車公司,自然想到T形車。由於這種汽車的外形像T字,責成職位T形車。T形車可說是將家庭轎車神化變為現實的第一種車型。

在T型車出現以前,汽車是為少數人生產的奢侈品。為製造理想的大眾化汽車,1908年福特公司推出T型車。T型車的出現,是汽車從有錢人的專利品以變而成為大眾化的商品,在長達20年的T型車生產期間,T型車被稱為「運載整個世界的工具」。

1913年,福特公司在汽車城底特律市建成了世界上第一條汽車裝配流水線,使T型車成為大批量生產的開端,汽車裝配時間從12.5h縮短到1.5h。從1908年到1927年,T型車共生產了1500多萬輛,這一車型累計產量記錄直到1972年才被德國甲殼蟲型汽車打破。售價從開始的一輛850美元,最後降到360美元。1915年,福特一個公司的汽車年產量就佔美國汽車公司總產量的70%,而當時生產汽車歷史較長的德、英、法等歐洲各國的汽車總產量也不過是美國產量的5%。

由於亨利.福特僅注重生產成本,不重視產品改進,十多年生產的T型車顯得單調、簡陋。到1927年,帶有豪華飾件的通用公司的雪佛蘭型汽車贏得了用戶普遍歡迎,終於擊敗了壟斷汽車市場20年的福特T型車,使他最終退出了汽車舞台。

二、第二次變革——汽車產品多樣化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歐洲人就已經開始對美國汽車的一統天下不滿。但是,由於當時歐洲的汽車公司尚不能一大批量生產、降低售價與美國汽車公司競爭。於是,以新穎的汽車產品,例如發動機前置前驅動、發動機後置後驅動、承載式車身、微載式車身、微型節油車等,盡量適應不同的道路條件、國民愛好等要求,與美國汽車公司抗衡。因此,形成了有汽車產品單一到多樣化的變革。針對美國車型單一、體積龐大、油耗高等弱點,歐洲開發了多姿多彩的新型車。例如:嚴謹規范的賓士、寶馬;輕盈典雅的法拉力、雪鐵龍;雍容華貴的勞斯萊斯、美洲虎、神奇的甲殼蟲、風靡全球的「米尼」等車形紛紛亮相。多樣化的產品成為最大優勢,規模效益也得以實現。

到1966年,歐洲汽車產量突破1000萬輛,比1955年產量增長5倍,年均增長率為10.6%,超過北美汽車產量,成為世界第二個汽車工業發展中心。到1973年,歐洲汽車產量有提高到1500萬輛。世界汽車工業有由美國轉回歐洲。

三、第三次變革——精益的生產方式

世界汽車工業的第三次變革發生在日本。日本汽車工業起步較晚,日本第一大汽車公司及豐田汽車公司和第二大汽車公司即日產汽車公司均創建於1933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日本政府頒布了《汽車製造業企業法》,表明對發展汽車工業給與支持。二戰中,日本政府關閉了美國在日本所建立的汽車製造廠。二戰後,日本不允許外國到日本建廠造車。盡管如此,在20世紀50年代,日本的汽車工業仍然發展緩慢。進入20世紀60年代以後,經濟型轎車的生產在日本逐年增加。1960年,日本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為500美元,1966年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突破了1000美元,為汽車普及創造了條件。同時,日本各汽車公司及時推出物美價廉的器車,其售價與20世紀50年代中期相比下降了30%~50%,於是日本出現了普及汽車的高潮。日本稱1966年為普及私人汽車的元年。

同時,以豐田汽車公司公司為代表的幾家汽車公司,將「全面質量管理」和「及時生產系統兩種新型的管理機制應用於汽車生產。前者要求工人承擔更多的責任,把產品質量放在首要位置。後者要求做好技術服務,推行精益生產方式。兩者緊密結合,相輔相成,推動了日本汽車工業的高速發展。

1973年,日本汽車出口量達到200萬輛;1977年,日本汽車出口量達到400萬輛;1980年,日本汽車出口量猛增到600萬輛。

由於日本實現了汽車國內銷售量和出口量雙高速增長,迎來了日本汽車工業的發展,創造了世界汽車工業發展的奇跡。日本豐田汽車公司的「車道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豐田車」和日產汽車公司「古有千里馬,今有日產車」的廣告實現了美好的願望。1960年,日本汽車產量僅為16萬輛,遠遠低於當時美國和西歐各主要汽車生產國的水平。但到1967年,汽車產量達到1100萬輛,超過美國汽車產量,躍居世界第一位,日本成為繼美國、歐洲置後的世界上第三個汽車工業發展中心,即世界汽車工業有發生了從歐洲到日本的第三次轉移。

❸ 汽車史上經歷了哪三次改革

1914年美國福特汽車公司安裝的汽車裝配流水線帶來了汽車工業史上的第一次變革。
2.第二次變革發生在本世紀50年代。當時歐洲內部關稅壁壘逐漸拆除,使歐洲市場空前繁榮,有力地推動了汽車製造工業的發展。
3.本世紀60年代末,日本汽車工業出現奇跡,生產出物美價廉的汽車,使得世界汽車工業發生第三次變革

❹ 59、簡述汽車發展史上的三次重大變革

第一次技術革命始於18世紀60年代,它的主要標志是蒸汽機的發明。它帶動的主要工業產業有:棉紡織工業、鋼鐵工業。 第二次技術革命開始於19世紀70年代,它的主要技術標志是電氣化。主要的工業部門有:電力、化學、石油開采和加工、汽車與飛機製造等工業。 第三次技術革命開始於20世紀50年代,它的主要技術標志是原子能、微電子技術、電子計算機、遺傳工程等領域取得的重大突破。由此興起的新興產業有:電子工業、核工業、航天工業、激光工業、高分子合成工業等。

❺ 想知道汽車以後的發展方向是什麼

無人駕駛化、單座微型化、萬物互聯化,也將是汽車以後的三個發展方向。
第一:汽車新能源化:
汽車新能源化,主要包括四大類型:混合動力電動汽車(HEV)、純電動汽車(BEV)、燃料電池電動汽車(FCEV)、其它新能源汽車等。
目前,全世界各國都已經開始實施全面禁售燃油車的計劃,例如荷蘭、挪威將在2025年正式禁售燃油車;德國、印度將在2030年正式禁售燃油車;中國將在2035年全面禁售燃油車;英國、法國將在2040年正式禁售燃油車等等,下圖為北汽新能源ARCFOX ECF Concept概念車。

第二:汽車無人駕駛化:
汽車無人駕駛化,可以讓出行更安全。最新消息,由網路Apollo(阿波羅)與一汽紅旗聯合打造的中國首批L4乘用車也已完成長沙路試。截止目前,網路的L4級自動駕駛汽車路途測試里程目前已突破200萬公里;谷歌的無人駕駛汽車在自動模式下路途測試里程也已經完成了130萬多英里。盡管「汽車無人駕駛」目前還處在初級階段,但相信不久的將來技術全面突破後,定將大放異彩!下圖為意柯那Icona Nucleus無人駕駛概念車。

第三:汽車單座微型化:
隨著城市「交通擁堵、停車難」等問題日益凸現,毫無疑問中大型汽車(五座、七座)已佔用了太多的城市道路資源和停車場資源,只有未來汽車發展更趨向於「單座微型化」,才能解決由汽車造成的一系列「城市病」的問題。2019年第89屆日內瓦國際車展上展現的「雷諾Twizy」,作為最小的全能城市通勤車,或許就是未來汽車發展趨向於「單座微型化」的典型代表吧!

第四:汽車萬物互聯化:
汽車萬物互聯化,將以汽車為核心載體,通過人車交互,萬物互聯,讓汽車變得更聰明、更智能,並賦予汽車一定的「視覺、聽覺、觸覺」,甚至是人類的部分情感。汽車也不再是冰冷的交通工具,而是我們親密無間的夥伴和朋友。下圖為展現未來汽車社會願景的概念車——通過人工智慧技術建立人車夥伴關系的豐田「TOYOTA Concept-愛i」。

綜上所述,汽車未來的發展,離不開新「四化」(新能源化、無人駕駛化、單座微型化、萬物互聯化),汽車也將由人類的交通工具,演變成為人類的親密朋友。

❻ 世界汽車工業有哪四次變革

在100餘年的汽車工業發展史中,世界汽車工業經歷了3重巨大變革.第一次變革是美國福特汽車公司推出T型車,發明了汽車裝配流水線,使世界汽車工業的重心從歐洲轉向美國.第二次變革是歐洲通過多品種的生產方式,打破了美國汽車公司在世界車壇上的長期壟斷地位,使世界汽車工業的重心從美國又轉回歐洲.第三次變革是日本通過完善生產管理體制,形成精益生產方式,全力發展物美價廉的經濟型轎車,日本成了繼美國、歐洲之後世界第三個汽車工業發展中心.

一、第一次變革——流水線大批量生產

1892年,美國查爾斯.杜里埃和弗蘭科.杜里埃兄弟製造出美國第一輛以汽油機為動力的器車。

1903年,福特汽車公司成立;1908年,通用汽車公司成立,推動了世界汽車工業的發展。

提到福特汽車公司,自然想到T形車。由於這種汽車的外形像T字,責成職位T形車。T形車可說是將家庭轎車神化變為現實的第一種車型。

在T型車出現以前,汽車是為少數人生產的奢侈品。為製造理想的大眾化汽車,1908年福特公司推出T型車。T型車的出現,是汽車從有錢人的專利品以變而成為大眾化的商品,在長達20年的T型車生產期間,T型車被稱為「運載整個世界的工具」。

1913年,福特公司在汽車城底特律市建成了世界上第一條汽車裝配流水線,使T型車成為大批量生產的開端,汽車裝配時間從12.5h縮短到1.5h。從1908年到1927年,T型車共生產了1500多萬輛,這一車型累計產量記錄直到1972年才被德國甲殼蟲型汽車打破。售價從開始的一輛850美元,最後降到360美元。1915年,福特一個公司的汽車年產量就佔美國汽車公司總產量的70%,而當時生產汽車歷史較長的德、英、法等歐洲各國的汽車總產量也不過是美國產量的5%。

由於亨利.福特僅注重生產成本,不重視產品改進,十多年生產的T型車顯得單調、簡陋。到1927年,帶有豪華飾件的通用公司的雪佛蘭型汽車贏得了用戶普遍歡迎,終於擊敗了壟斷汽車市場20年的福特T型車,使他最終退出了汽車舞台。

二、第二次變革——汽車產品多樣化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歐洲人就已經開始對美國汽車的一統天下不滿。但是,由於當時歐洲的汽車公司尚不能一大批量生產、降低售價與美國汽車公司競爭。於是,以新穎的汽車產品,例如發動機前置前驅動、發動機後置後驅動、承載式車身、微載式車身、微型節油車等,盡量適應不同的道路條件、國民愛好等要求,與美國汽車公司抗衡。因此,形成了有汽車產品單一到多樣化的變革。針對美國車型單一、體積龐大、油耗高等弱點,歐洲開發了多姿多彩的新型車。例如:嚴謹規范的賓士、寶馬;輕盈典雅的法拉力、雪鐵龍;雍容華貴的勞斯萊斯、美洲虎、神奇的甲殼蟲、風靡全球的「米尼」等車形紛紛亮相。多樣化的產品成為最大優勢,規模效益也得以實現。

到1966年,歐洲汽車產量突破1000萬輛,比1955年產量增長5倍,年均增長率為10.6%,超過北美汽車產量,成為世界第二個汽車工業發展中心。到1973年,歐洲汽車產量有提高到1500萬輛。世界汽車工業有由美國轉回歐洲。

三、第三次變革——精益的生產方式

世界汽車工業的第三次變革發生在日本。日本汽車工業起步較晚,日本第一大汽車公司及豐田汽車公司和第二大汽車公司即日產汽車公司均創建於1933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日本政府頒布了《汽車製造業企業法》,表明對發展汽車工業給與支持。二戰中,日本政府關閉了美國在日本所建立的汽車製造廠。二戰後,日本不允許外國到日本建廠造車。盡管如此,在20世紀50年代,日本的汽車工業仍然發展緩慢。進入20世紀60年代以後,經濟型轎車的生產在日本逐年增加。1960年,日本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為500美元,1966年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突破了1000美元,為汽車普及創造了條件。同時,日本各汽車公司及時推出物美價廉的器車,其售價與20世紀50年代中期相比下降了30%~50%,於是日本出現了普及汽車的高潮。日本稱1966年為普及私人汽車的元年。

同時,以豐田汽車公司公司為代表的幾家汽車公司,將「全面質量管理」和「及時生產系統兩種新型的管理機制應用於汽車生產。前者要求工人承擔更多的責任,把產品質量放在首要位置。後者要求做好技術服務,推行精益生產方式。兩者緊密結合,相輔相成,推動了日本汽車工業的高速發展。

1973年,日本汽車出口量達到200萬輛;1977年,日本汽車出口量達到400萬輛;1980年,日本汽車出口量猛增到600萬輛。

由於日本實現了汽車國內銷售量和出口量雙高速增長,迎來了日本汽車工業的發展,創造了世界汽車工業發展的奇跡。日本豐田汽車公司的「車道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豐田車」和日產汽車公司「古有千里馬,今有日產車」的廣告實現了美好的願望。1960年,日本汽車產量僅為16萬輛,遠遠低於當時美國和西歐各主要汽車生產國的水平。但到1967年,汽車產量達到1100萬輛,超過美國汽車產量,躍居世界第一位,日本成為繼美國、歐洲置後的世界上第三個汽車工業發展中心,即世界汽車工業有發生了從歐洲到日本的第三次轉移。

四、第四次變革——全球汽車產業正在往新興市場轉移
全球汽車產業第四次轉移已成為共識,新興汽車市場的崛起導致全球汽車巨頭投資區域已經發生變化,中國和新興市場成為布局重點。

❼ 汽車史上三次重大變革是什麼,各有何特點

在100餘年的汽車工業發展史中,世界汽車工業經歷了3重巨大變革.第一次變革是美國福特汽車公司推出T型車,發明了汽車裝配流水線,使世界汽車工業的重心從歐洲轉向美國.第二次變革是歐洲通過多品種的生產方式,打破了美國汽車公司在世界車壇上的長期壟斷高銷地位,使世界戚春遊汽車工業的重心從美國又轉回歐洲.第三次變革是日本通過完善生產管理體制,形成精益生產方式,全力發展物美價廉的經濟型轎車,日本成了繼美國、歐洲之後世界第三個汽車工業發展中心. 一、第一次變革——流水線大批量生產。1892年,美國查爾斯.杜森胡里埃和弗蘭科.杜里埃兄弟製造出美國第一輛以汽油機為動力的器車.

❽ 在汽車外形演變過程中,經歷了哪些形狀的車型演變汽車誕生100多年來,經歷了哪三次重大變革

19世紀90年代末人們起頭嘗試把流線型插手到車身設計中去,並浮現了肆胡最早的空氣動力學汽車——炮彈形車還有船型車等;在汽車誕生之初,由於車速很低根本沒有考慮汽車行駛歷程中空氣阻力的問題,汽車車身設計都是沿用馬車的造型改造;70年帶中代細部最優化車身80年代整體最優化(形體最優化)車身。流線型時期:
應該是從空氣動力學方面來答吧!?你的問題規模太廣、能給一個具體的車型嗎長尾流線型階段蠢雹山——合成型車身即j型車浮現,從j型觀點一直至二戰結束這一時期被稱為「j型車時代」;20世紀初期浮現了「飛艇型」和「淚滴型」;斷尾流線型階段——k型車及l型車浮現;

❾ 汽車的變革經歷了哪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汽車快速發展階段,19世紀末到20世紀30年代。世界上有20餘家汽車公司相繼成立,汽車生產組織形式由家螞塌庭作坊式過渡到大規模標准化和流水線生產,(標志性事件1913年美國福特首先採用流水線生產T系列車型)。

第二階段是汽車發展的全盛時期,從20世紀30年代到20世紀70年代初。主要標志是德國大眾甲殼蟲汽車風靡全球,日本汽車工業迅速崛起。

這個時期的汽車技術主要是向高速舒適方面發展,50年代轎車的功率已經可以達到280千瓦最,高車速達到時速200公里以上,並且採用流線型車身,前輪獨立懸架液力自動變速器,動力轉向,動力制動,全輪驅動,低壓輪胎,子午線輪胎等相繼出現。

帶三階段是汽車企業兼並改組時期,20世紀70年代以後至今世界汽車年產量穩定在5.6千萬輛,由於發達國家汽車保有量趨於飽和,汽車生產過剩,市場競爭激烈,扮亮各大汽車公司通過參股、控股、轉讓、兼並加速了汽車工業的國際化和高度壟斷。

在這個時期內韓國加速崛起汽車工業也從60年代開始起悶缺圓步,沿著配件裝配,零部件國產化自主開發的發展道路成功的實現了質的跨越。



(9)汽車三個變革的方向有哪些擴展閱讀:

中國汽車工業的發展

1984年北京吉普成立,是我國第一個合資汽車廠。先後引進先進技術100多項,1950到1992年42年從0到年產100萬輛。

從年產100萬輛到200萬輛用了8年,從年產200萬輛到300萬輛用了2年時間,從年產300萬輛到400萬輛用了1年,2008年底,年產量達到937萬輛,這期間存在的問題品牌基本上來自於國外,自主開發能力弱。



❿ 汽車史上的三次重大變革是什麼

1886年真是不同尋常的一年,這一年,德國人卡爾·賓士研製的0.9馬力的三輪汽車取得了帝國專利證書,同年,另一名德國人戴姆勒也試駕了他發明的四輪汽油汽 車,從此,汽車開始改變這個世界。

從卡爾·賓士製造出的第一輛三輪汽車以每小時18公里的速度,到現在加速到時速100公里只需要三秒鍾的超級跑車,一百年來,汽車業經歷了三次變革:1914年美國福特汽車公司安裝汽車裝配流水線,帶來了汽車工業史上的第一次變革;50年代戰後的經濟繁榮使汽車業進入了前所未有的黃金時期,給汽車帶來了第二次變革;到60年代末,日本汽車工業出現奇跡,物美價廉的汽車使汽車工業發生了第三次變革。

閱讀全文

與汽車三個變革的方向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長治有哪些輕工業單位 瀏覽:218
奧迪車上配什麼 瀏覽:92
寶馬發電機怎麼判斷好壞 瀏覽:906
賓士進口車一般要等多久可以提車 瀏覽:742
工業2模組怎麼導電 瀏覽:294
寶馬車兩萬公里保養什麼 瀏覽:360
賓士新e200L剎車片多久換 瀏覽:48
南京萬達茂離哪個客運汽車站近 瀏覽:969
淘寶上賓士減震器怎麼樣 瀏覽:495
奧迪如何檢查漏不漏電 瀏覽:61
寶馬奧迪a8買哪個配置 瀏覽:284
寶馬車型低音怎麼調 瀏覽:76
無錫奧迪a3怎麼樣 瀏覽:271
賓士汽車內備什麼 瀏覽:449
三鄉鎮平東工業區有什麼廠 瀏覽:940
汽車後尾板如何拆卸 瀏覽:564
賓士e保養a1怎麼取消 瀏覽:358
賓士新款s買什麼版本最好 瀏覽:628
賓士兩座敞篷多少錢一輛 瀏覽:262
汽車空調沒搭鐵怎麼辦 瀏覽: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