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一張圖,人人都能看懂的全國產業分布格局
以往我們看統計數據,面對密密麻麻的數字,對於大多數非專業人士來說是不是一臉懵呀。即使有圖表,往往也僅展示單項指標,無法綜合展現出各地區的差異。為了能更直觀地讀懂統計數據,了解全國地區間產業結構與分布情況,下面就以《2020年中國統計年鑒》中數據為依據,用示意圖的方式為大家展示全國各地區的經濟總況與產業分布情況。
各地區的位置大致按照實際擺放,代表各地區方塊的顏色深淺反映相應地區GDP的高低。每一柱狀圖代表一項經濟指標,同一指標可在不同地區間進行比較。首先,看各地區的GDP水平,前三分別是廣東、江蘇和山東,這三個省份GDP之和約相當於全國GDP三分之一。而且可以看出GDP高的地區一產、二產、三產在全國都屬前列。
再看農牧業,黑龍江、河南、山東糧食產量名列前三,其中黑龍江的稻穀與玉米的產量位居全國首位,小麥的主產地是河南、山東。可以說以上三省是我國的「糧倉」一點不為過。
相比於糧食的較為集中的趨勢,那麼經濟作物就體現出一些各具特色的特點來。如黑龍江的豆類、新疆的棉花、內蒙的甜菜、河南的油料作物、廣西的甘蔗、雲南的煙葉、福建的茶葉等等。
最後來看工業產量,原煤與焦碳的主產區基本都在北方,內蒙、山西、陝西、河北和山東占據絕大部分。發電量前四分別是山東、內蒙、江蘇、廣東,發電量佔全國28%。製造業中明顯是廣東獨占鰲頭,其次是江蘇。西部省份中,四川、重慶在微型計算機製造方面也雙雙位列全國前列。而集成電路製造方面仍然是以台灣、江蘇等南方省份為主,而甘肅卻是西北省份中在半導體製造業中的一枝獨秀。
② 「中國兵器」是干什麼的
人祥高敏民兵器工業是我黨最早創建的軍事工業部門,也是新中國國防科技工業的搖籃。 1931年,中央軍委在江西興國創建了我黨歷史上第一個兵工廠—官田兵工廠,由此揭開了新中國軍事工業的新篇章。 在革命戰爭年代,廣大兵工戰士不怕犧牲、艱苦奮斗,涌現出一批以「中國保爾」吳運鐸為代表的英雄模範,為革命戰爭取得勝利做出了重要貢獻。 新中國成立後,兵器工業抽調了大批管理幹部和技術人員,支援航空、航天、船舶、電子等國防工業部門的創建和發展,為新中國國防工業建設奠定了基礎。 中國兵器工業集團公司是1999年7月根據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關於深化國防科技工業體制改革的重大決策, 在原中國兵器工業總公司的基礎上改組設立的。集團公司不僅是我國陸軍武器裝備的主要研製、生產基地, 同時也為海軍、空軍、二炮等諸兵種以及武警、公安提供各種武器彈葯和裝備,是我國國防現代化建設的戰略性基礎產業。 集團公司組建以來,全系統上下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科技謹枝創新和改革調整為動力,抓住機遇,迎難而上,堅定不移地實施「精幹軍品主體、放開民品經營、發展高新技術、培育核心業務」的戰略方針,緊緊圍繞建設有國際競爭力大公司和高科技現代化兵器工業兩大戰略任務,大力度培育和發展兵念脊器高科技、海外戰略資源開發和軍民結合高新技術產業,大力度推進和實施改革脫困與結構調整,在改革發展上成功實現了「四大跨越」,開創了發展兵器高科技的新時代,迎來了兵器工業的新輝煌。一是軍品發展實現了由傳統兵器向高科技兵器的跨越,二是民品發展實現了由無行無業到重點打造三大軍民結合高新技術產業的跨越,三是國際化經營實現了由傳統進出口貿易到現代化國際化經營的跨越,四是集團公司實現了由扭虧脫困向持續發展、科學發展的跨越。自2004年以來連續5年獲A級中央企業,2008年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450億元、利潤總額45億元,總資產達到1700億元左右,員工30萬人,開創了兵器工業科學發展的新局面。 (其實我也是網路搜的「中國兵器」找的~~主要是沒看懂你問的是啥- -)
麻煩採納,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