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日本澳大利亞俄羅斯英國美國法國德國工業比較
上述國家各有所長,綜合來說美國,日本最強,德國,法國,英國,俄羅斯次之。澳大利亞屬於不入流,其工業基本跟上述國家不可同日而語。
美國主要是在高科技製造業:如航空航天,計算機與通訊科學,半導體與軟體,醫學與生命科學,核科學,材料科學,化學工業,機械製造。
日本是緊緊追著美國的工業科技第二強國,高端製造業非常強大:冶金與機械製造,汽車製造,核能,材料科學,半導體,智能機床,智能機器人,造船業都十分發達;
德國的高端製造業毫不遜色與美日,但在新興高科技領域落後於美日等國:機械製造,電氣工程,汽車製造,冶金工業,機床,化學工業,造船業;
法國的工業主要體現在:航空航天,核能,電力
英國的工業主要是:航空航天;
這里要特別提下俄羅斯:俄國繼承了原蘇聯的大部分優勢資產,其工業潛力不容小視,俄羅斯的工業基礎雄厚,門類齊全,原蘇聯時期就建立了十分完善並獨立於歐美的工業體系與標准,且有些方面還處於世界領先地位,目前主要在以下方面具有較明顯優勢:軍工,航空航天,核科學。
㈡ 請介紹一下法國的經濟,政治,法律,文化,科技自然等背景
法國
The French Republic
資料類型:WTO成員國 區域:歐洲
法蘭西共和國位於歐洲西部,面積551602平方公里,人口5640萬,其中法蘭西人佔90%,此外還有布列塔尼人、巴斯克人、科西嘉人,通用法語。90%的居民信奉天主教,其他主要信奉基督新教、伊斯蘭教、猶太教。首都巴黎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法國的主要自然資源有鐵、煤、鉀鹽、鋁土。
法國是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之一,其經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受到破壞,戰後恢復迅速,1949年達到戰前水平,目前是西方第四大經濟強國,1990年國內生產總值為11802.3億美元,人均國民生產總值17030.7美元。從工業生產看,法國居西方國家第6位,其工業生產總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26%,工業人口占勞動力的19%。在工業中,製造業占最大比重,工業就業人數的4/5在製造業。通訊設備、汽車及運輸設備、宇航、核能、軍火、食品加工都是法國重要的工業部門。法國缺乏能源和礦產資源,石油幾乎全部需要進口,天然氣和重要礦產品的大部分也依賴進口。法國農業很發達,是世界最大的農產品出口國之一,農業已成為法國最大的出口創匯部門。農用面積佔全國總面積的56%,農業產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6%,農業人口占總勞動力的6.7%。主要農產品有小麥、大麥、玉米、馬鈴薯、葡萄。在農業中畜牧業一直超過種植業,其豬肉、牛肉的產量居西歐首位,奶、酒、飲料也大量出口。
法國是世界第四齣口大國,主要出口機械、汽車、化工產品、鋼鐵、農產品、食品、服裝、化妝品、軍火。進口石油、天然氣、有色金屬及其他原材料,同時也進口專用設備、日用消費品、電器等其他商品。法國60%以上的貿易是同歐共體國家進行的,主要貿易對象有德國、義大利、英國、美國。1991年法國進口額為2317.99億美元,出口為2170.15億美元,法國與發達國家的貿易大多有逆差。
中法1964年建交,兩國貿易關系發展較早,但在1979年前數量不大,50年代年平均貿易額不到60萬美元,1964年後雖有大幅度增長,也不過600多萬美元,1985年中法貿易額達9.46億美元,1990年上升到23.28億美元。1991年有所下降,為23.25億美元,其中我方出口 7.35億,進口15.90億美元,逆差較大。逆差的原因,一方面是我國產品在質量、包裝、品種等方面的問題,另一方面是受法方配額限制及反傾銷和其他貿易保護主義措施的影響。我國主要從法國進口成套設備和技術、機械、化工產品、農產品。向法國出口大部分是農副產品、輕工產品、紡織品,也有部分機械、化工產品、醫葯。法國是我國在歐洲的第二大貿易夥伴,在發達國家中居第四位,近些年來,法國已成為我國進口設備及技術的主要市場之一,比如我國從法國引進的十五萬門程式控制電話交換機,電力機車設備微電子技術、電冰箱技術、空中客車飛機、核電站設備及水泥廠、卷煙廠設備等,中法在合資、合作、補償貿易等方面關系正不斷發展。
㈢ 請談談法國的軍工技術,軍工產品,以及法國的軍隊狀況,裝備和他軍事領域的國際地位好嗎
法國軍工在調整中壯大 法國從戴高樂時期起就奉行獨立自主的政策,重視國防科研工作。到20世紀 60年代初,已建成了多層次、多學科和較完整的國防科研與試驗體系。到70年代末期,法國已成為世界軍事電子工業強國,其產值和出口額在西方國家僅次於美國,居歐洲第一位。冷戰後法國制定了新的國防科技工業發展戰略,旨在縮小規模,保留軍工核心能力,走歐洲一體化之路,近年來其發展勢頭令世人矚目。 ●自主發展核工業,用核威懾確保大國地位 法國作為核大國,其發展軍事核工業的目的是建立一支獨立的有限核力量,從而威懾敵方不敢輕易進攻法國。法國核武器品種比較齊全,不但能生產出原子彈、氫彈,而且能夠製造出中子彈;據外電報道,法國目前儲備了大約有450件核武器。 法國堅持把核威懾的可靠性建立在可持續進行二次打擊的能力上,因而法國擁有隨時處於戰備狀態的海上實戰導彈核潛艇,目前僅有兩艘,2004年,新一代核潛艇總數將達到3艘。核潛艇總數到2008年7月將增加到4艘,第4艘核潛艇將首次攜帶總重量為56噸、可攜帶多枚熱核彈頭,射程約6000公里的 M51導彈。為了加強空中核打擊能力,法國用攜帶改進型空對地中程導彈的「狂風」戰斗機,在安全射程內隨時可對地面或海上目標發動攻擊。 從1960年2月到1996年年底,法國共進行了198次核試驗。尤其是1991年7月試驗中止以前為了加速試驗一種小型、加固,在重新進入大氣層時具有更好的穿透力的 T N75彈頭,法國曾突擊進行了一系列核試驗,積累了對潛射核彈頭進行最後鑒定的能力。此後,便轉入了用模擬化的臨界核實驗來保障核武器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以維護國家核威懾能力以及保持國防工業的核心能力與技術潛力。 ●打造「巨艦」,增強軍工企業競爭力 法國國防工業面對的主要國際競爭對手是美國。法國的劣勢是明顯的,如整體國力相對有限、國內市場小、企業規模小等。法國採取的對策一是爭取政府的支持保護,尤其在科研投入和擴大出口方面。二是強強聯合,優勢互補。法國在促進歐洲國防工業聯合方面發揮積極作用,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法國進入結構體制大調整時期,調整方向主要是歐洲化,即實行歐洲跨國聯合或兼並,使國家航空工業向歐洲航空工業轉化。三是組成專業化的集團,通過歐洲工業的跨國合並,在各航空航天領域建立起在規模能力上能與美國大公司競爭的專業化的大公司集團。現今,歐洲國家已經形成跨國的大型集團公司,與美、俄的競爭能力正日益加強。 ●調整改革,精心打造「國家隊」 近年來,國際局勢趨向緩和,軍事訂貨大減,軍火市場競爭更加激烈。法國為此進行國防工業調整改革,一是鼓勵企業按專業合並,創建「國家隊」。以提高科研和生產水平,增強國際競爭能力。二是實施大改組計劃。主要是針對國營大型企業的。法國政府的意圖是利用原子能工業集團的財力和原子能總署的智力資源去幫助處於困境的湯姆遜民用電子工業。它反映了法國政府為振興電子工業的努力。三是實行私有化。法國是國有化為主的國家,但許多國有企業大量虧損。因此,在歐洲私有化浪潮的影響下,以有利於市場競爭和利潤最佳化為目的,法國開始了它的國防工業私有化計劃。在財政部的領導下,建立了國防工業私有化委員會,制定了國防工業私有化的進程,明確了首批實施私有化的企業。與此同時,他們還加強了國防工業私有化的管理,限制國外公司的收購和控股,以保證國防工業保密和獨立性的特殊要求。四是鼓勵出口。法國政府鼓勵企業在滿足本國需要的同時,開辟國外軍貿新天地。由於政府實行多種優惠政策支持,使法國軍貿現今居世界第三。 ●軍民兼容,將軍事技術根植於民用技術沃土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軍用技術和民用技術之間的界限越來越模糊。除了核武器領域,純軍事性的技術已經很少,這就為發展軍民兩用技術提供了可能和良機。在日益增多的與國防有關的衛星、電子元器件、計算機、電信顯示領域中,民用市場已成了發展的主要動力。因此,法國也越來越重視將民用技術應用到軍事系統中。 在利用軍用技術開發民品方面,法國政府為工業部門提供諸多方便,如對於同一工廠同時開展軍品和民品生產,除國家安全方面的限制和軍用規范外,沒有設置法律條例和會計制度上的障礙。這樣就為一些國防合同商利用研製軍用產品的核心技術開發民品創造了條件。例如法國國家航空發動機研製公司就准備利用裝在「狂風」戰斗機上 M88發動機的核心技術,開發一種新的民用航空發動機。為了更好地開發兩用技術或使軍用和民用技術相互轉化利用,一些國防承包公司正在建立軍民用統一的設計小組,利用同樣的計算機輔助設計軟體,這樣有利於設計工程師從軍用項目轉向民用項目,或從民用項目轉向軍用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