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定陶鎮發展
定陶鎮的發展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積極實施對外開放和吸引外資策略:
提供土地使用權和建設支持:
稅收優惠政策:
減免行政事業性收費:
實行特殊保護措施:
維護公平競爭環境:
支持高科技產業發展:
⑵ 定陶縣經濟概況
在2011年,定陶縣的經濟表現穩健,地區生產總值達到了85.6億元人民幣,顯示出其經濟活力。產業結構呈現出較為均衡的發展態勢,其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分別佔51.2%和25.4%,較前一年增長了11.5個百分點,顯示出服務業和製造業的強勁增長。地方財政收入實現了4.37億元,年均增長率達到驚人的20.5%,顯示出政府財政的穩健增長。
農村經濟也有所提升,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了6500元,年均增長12.5%,顯示了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穩步發展。城鎮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2780元,同比增長12.3%,反映了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了50億元,年均增長率保持在19.8%,表明消費市場的活躍度增強。
金融方面,金融機構的存款余額為73億元,貸款余額為42億元,顯示出金融市場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在工業領域,全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量達到163家,2011年主營業務收入總計186億元,利稅總額19.5億元。其中,主營業務收入過億元的企業有74家,利稅過千萬的企業有55家,體現了企業的強勁盈利能力,上繳稅金過千萬元的企業更是達到了4家,顯示了定陶縣企業的納稅貢獻。
定陶古稱陶,又名陶丘,是一座歷史悠久的中原古城,早在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人類就在這里漁獵耕種,繁衍生息。自春秋至西漢800多年間,一直是中原地區的水陸交通要道和古代重要都會,享有"天下之中"的美譽。堯、舜時期為古陶國。公元前12世紀,周武王封其六弟振鐸為曹伯,建曹國,都陶丘。據《史記》載:春秋末期,范蠡助越滅吳後, 輾轉至陶,遂在此定居經商,"十九年間,三致千金",被後人尊為「商界鼻祖」,死後葬於陶。《漢書·地理志》:"禹貢陶丘在縣西南,有陶邱亭。據《說文解字》:"定,安也。"定陶之名由此而始。
⑶ 定陶縣國家稅務局機構設置一覽表
以下是定陶縣國家稅務局的機構設置詳情:
作為內設的行政機構,辦公室屬於正股級。
同樣為內設機構,稅政管理科的級別也是正股級。
負責稅務徵收,該科同樣為內設,級別相同。
關注人力資源和教育培訓的內設科室,股級正。
內設監督機構,股級正。
負責稅務規劃與統計,股級正。
提供直接服務的內設機構,股級正。
直屬的稅務稽查機構,股級正。
作為事業單位,承擔信息技術支持,股級正。
負責城區及定陶鎮一般納稅人的稅務管理工作,副科級。
服務定陶(煙台)工業園區、南王店鄉及城區個體戶,副科級。
覆蓋張灣鎮和馬集鎮,副科級。
服務仿山鄉和杜堂鄉,副科級。
負責冉固鎮和黃店鎮的稅務事務,副科級。
涵蓋陳集鎮、孟海鎮和半堤鄉,同樣為副科級。
⑷ 定陶縣現任領導
定陶縣的現任領導包括縣委副書記兼縣長陳寶華,他負責財政、審計、稅務等全面工作。自2005年2月至現今,陳寶華擔任縣委副書記,期間還曾代理縣長,後正式就任。
常委常務副縣長張繼爭協助陳寶華管理常務工作,並分管財政、審計、稅務等領域。他擁有豐富的政績,自1990年起在多個鄉鎮和縣一級的崗位上歷練,直至2012年起擔任常委常務副縣長。
常委副縣長牛繼紅主要負責農業、林業等事務,以及統籌「三農」工作。他1990年起在東明縣任職,後調任定陶縣,擁有超過20年的行政管理經驗。
副縣長孔祥坤負責公安、司法和社會治安等事務,同時協調市場管理。李廣根則專注於工業經濟、科技、商務、電力等領域,並負責節能降耗工作。盛冬梅則負責城鄉建設、規劃及城市管理等具體事項。
最後,副縣長沙向東負責文化、教育等社會事務,包括老齡、體育和旅遊等項目,以及對台工作。這些領導共同協作,推動定陶縣的各項工作順利進行。
定陶古稱陶,又名陶丘,是一座歷史悠久的中原古城,早在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人類就在這里漁獵耕種,繁衍生息。自春秋至西漢800多年間,一直是中原地區的水陸交通要道和古代重要都會,享有"天下之中"的美譽。堯、舜時期為古陶國。公元前12世紀,周武王封其六弟振鐸為曹伯,建曹國,都陶丘。據《史記》載:春秋末期,范蠡助越滅吳後, 輾轉至陶,遂在此定居經商,"十九年間,三致千金",被後人尊為「商界鼻祖」,死後葬於陶。《漢書·地理志》:"禹貢陶丘在縣西南,有陶邱亭。據《說文解字》:"定,安也。"定陶之名由此而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