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邵东县经济概况
邵东县以其活跃的经济和繁荣的市场闻名,被誉为“商贸之城”和“百工之乡”。县内拥有多个专业市场,如全国百强的邵东工业品市场,以及廉桥药材市场,后者是全国三大药材市场之一,被称作“南国药都”。此外,还有湘中地区规模最大的家电城和眼镜城等,构建了以骨干企业为引领,工业园区为基地,产业集团为纽带,专业市场为销售网络的多元化经济格局。
县内经济体系完善,拥有12个专业批发市场和58个乡镇集贸市场,如中南地区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邵东县工业品市场,经营规模宏大,日均客商流量众多。廉桥药材市场更是国际知名,其产品畅销国内外50多个国家和地区。工业方面,县内乡镇企业、个体私营企业发展迅速,形成了多个工业小区和专业村,产品种类丰富,其中部分产品荣获省级和部级优秀产品称号。
民营经济在邵东县占据主导地位,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2008年至2010年间,全县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均实现显着增长,产业结构优化,实现了农业、工业和商业贸易的转型。工业经济尤其活跃,如打火机、五金、中药材等产业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被评为全省新型工业化先进县。同时,服务业、旅游业和外向型经济也得到了快速发展,邵东县在多个省级评选中名列前茅。
2011年,邵东县经济继续保持强劲增长,生产总值、各产业产值、财政收入和消费市场均有显着提升,对外贸易出口也实现了两位数的增长。这些成就体现了邵东县经济的持续繁荣和市场活力。
邵东县地处湘中腹地,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历史悠久。1952年2月16日,邵东县从原邵阳县析出,属邵阳专(地)区。1983年改属邵阳市至今。近年来,县委、县政府以富民强县为目标,大力实施“兴工强县”、“兴工旺商”发展战略,县域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邵东先后被确定为湖南省民营经济改革与发展试验区、全省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县、全国民政工作先进县、全国科普工作示范县、全省首批承接产业转移重点基地县等荣誉称号。
⑵ 邵东的经济情况怎样
俯瞰邵东大地,经济建设如火如荼,一片生机;展望未来,一个产业协调、功能齐全、开放富庶的新邵东将崛起于湘中大地。
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随着农业产业的推进,农村经济从单一种养经济向种养、加工、工贸、劳务输出多元经济发展。以市场为导向,全县将逐步形成10万亩黄花菜基地、20万亩中药材基地、170万头生猪基地、30万亩优质稻基地、9万亩渔业基础、5万亩精品水果基地、6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农产品产量和商品率将大幅度提高。基地农产品产值将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30%以上。围绕商品基地,各种类型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不断出现,产品系列化,形成规模效益。随着劳动力市场发展和完善,劳务输出将成为邵东农村剩余劳力转移的一条重要途径,劳务输出收入将占农民收入的20%以上。
产业化推动区域经济向纵深发展
通过“兴工强县”战略的实施,邵东工业将成为县域经济的支柱,二产业增加值占全县生产总值的比重将由现在的提高到50%。工业布局趋于合理,龙头、骨干企业的支撑效应将进一步呈现。焦碳、打火机、服装针织、小五金、铝制品、皮具、农产品加工等七大产业竞相发展,做大做强,为邵东经济的腾飞插上翅膀。
焦碳产业在中南五省独占鳌头,以高品位、高质量享誉省内外,五年内可实现年产量200万吨,向国家提供税收2亿元。
打火机出口到中欧、非洲、亚洲等国际市场,占全县出口额的70%,为全县第一大出口产业。将提高档次,扩大产量,预计提供税金将增加到1亿元。
小五金产业在突破传统生产工艺落后,产品产量将有一个飞速发展,成为邵东出口的第二大产业,提供税金可达2亿元。
黄花、中药材将进入日本、港澳等国家和地区,成为邵东第三大出口产品,将提供税收5000万元以上。
其他产业在国际市场的配额也会越来越大,品质也会不断提高,成为外向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温州格局、邵东格局逐步形成
温州系沿海地区,邵东属内陆地区,两地的区位、环境迥然不同,但共同点是流通活跃。流通拉动了消费,流通促进了生产,流通带动了外向型经济的发展。邵东的市场,正在向高品位、高档次发展。现已动工兴建的“中国·邵东(国际)皮具工贸园”,占地500亩,分为生产加工区、皮具和原材料经营区、服务区三大部分,将建成展示交易大厅及门店700多间,原材料经营门店160间。该工贸园投入使用后,可形成生产产值、商务贸易值各10亿元以上,出口额可达1亿元以上,成为国际性的皮具加工、贸易中心。邵东流通网络延伸到了全国各地乃至国际市场,吸引众多厂家到邵东设立代理商,邵东的企业也纷纷外出设立销售点,自营出口的产品连年增加。温州、邵东的联线贸易形成,加快了两地间的信息、技术交流和资金融通。“浙江温州”、“湖南邵东”,将成为飘扬在县域经济领域里两面交相辉映的旗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