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河南西平县属于哪个市
西平县不在山东,而是在河南省,属于河南省驻马店市下辖县。
西平县:河南省驻马店市下辖县,位于河南省中南部,北接漯河市源汇区,南望驻马店市,东临上蔡县,西部与平顶山市舞钢市毗邻。南距武汉300公里,北距新郑国际机场130公里,位于郑州及武汉两大都市“一日经济圈”内。京广铁路、京珠高速公路、107国道纵贯全境。属于驻马店市。
1991年被批准为对外开放县,1994年被农业部定为“乡镇企业东中西部合作示范工程试点”县,2002年被河南省评为创建省级文明卫生城市先进县。2009年“国家科技富民强县试点县”。
2018年9月25日,获得商务部“2018年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荣誉称号。2019年11月,入选第二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2019年12月,入选“2019年国家园林县城”,全国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单位。
B. “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共建美丽乡村
2013年,农业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意见》,这一举措标志着我国美丽乡村建设征程的开启。同年,河南省依据中央政策,发布了《河南省财政厅关于发挥一事一议财政奖补作用推动美丽乡村建设试点的实施意见》和《河南省美丽乡村建设试点项目申报指南》,这些政策文件是美丽乡村建设自上而下落实的具体体现。同时,社会各阶层也开始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和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性,自下而上的美丽乡村建设也在积极探索中,使得我省乡村面貌得到了显着改善。
自上而下的美丽乡村建设模式已经取得了丰硕成果。我省通过建立“竞争立项、标准管理、环境整治、运行维护、绩效考评”的机制,确立了小城镇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发展特色产业、扶贫搬迁、传统村落保护等多种美丽乡村建设模式。项目制和试点制的方式有效激发了基层的活力,2013年至2016年间,共确定了562个美丽乡村建设试点项目,通过省财政的引导,带动了社会资金投入试点项目。2017年,启动了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县竞争立项工作,31个县被确立为美丽乡村示范县。这些示范县的建立,标志着我省的美丽乡村建设进入了由点到面的新阶段,乡镇政府所在村和重点中心村的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显着提升,镇村人口集聚效能不断增强。2017年,我省还出台了关于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模式创新与美丽乡村建设试点申报立项的通知,驻马店遂平县获批开展相关试点工作。2018年以来,我省通过垃圾治理、污水处理、厕所革命、村容村貌提升等一系列措施,明显提升了全省农村人居环境水平,完成了637万户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3%,95%以上的行政村生活垃圾得到了有效治理,群众满意度保持在80%以上。
我省的美丽乡村建设成果也得到了国家的认可。例如,“信阳市光山县净居寺名胜管理区扬帆村村庄规划”入选了第一批全国村庄规划示范名单;汝州市蟒川镇、巩义市竹林镇等11个镇被列入第二批全国特色小镇名单;在2017年的全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示范村名单中,我省有3个保障基本示范村、4个环境整治示范村和3个美丽乡村示范村上榜;2020年,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县名单中,商丘市永城市和信阳市光山县被推荐;农业农村部推荐的特色休闲美丽乡村中,我省有8个村入围。
自上而下的美丽乡村建设主要依靠国家及地方财政资金支持,以项目制竞争为主要手段,通过上级制定政策和下级落实执行,激发了基层组织的创业精神,激励了村民挖掘特色产业和文化,以“以点带面”的方式改善了农村的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
而自下而上的美丽乡村建设模式则是这一进程的重要补充。它主要依托民间资本,以社会贤达参与为主,通过低成本、高标准、人性化的方式对乡村环境进行美化,对乡村人文进行净化。这一模式不仅提升了乡村原住民的幸福感,也增加了城市居民的价值感,促进了城乡之间的要素流通,是值得推广的一种模式。下文将以几种常见的模式为例进行分析。
首先,发展旅游和民宿经济带动美丽乡村建设。例如,孟州市莫沟村通过村民返乡创业,挖掘当地山水资源和地坑窑洞,发展乡村旅游和民宿经济,举办传统文化大讲堂,吸引了大量游客,丰富了乡村文化活动,给乡村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信阳市平桥区郝堂村80%的年轻人返乡创业,以独特的自然环境、古老村落、民俗风情为村魂,使村庄融入大自然,使“田园变公园、农区变景区、农房变客房”,入选了全国美丽宜居村庄。
其次,经营有机循环农场促进美丽乡村建设。例如,新乡市原阳县小刘固村通过农场主李卫和日本专家川崎广人的努力,改造原来的养猪场,发展有机循环农场。川崎在农场办公室的窗户上贴着“白天不喝白酒”“不抽烟不吐痰”“打扫厕所要勤快”等标语,通过躬身示范,使附近的村民养成了自觉打扫庭院,讲究卫生,爱护环境的习惯。农场的贡献有:通过培训业务吸引外地人来小刘固参观学习;蔬菜大棚依靠有机肥和人工养护,通过电商平台销售产品,给村民提供就业机会;制作堆肥和液肥供村民免费使用,村民贡献原料。小刘固农场目前挂牌“循环农业示范农场”,农场的循环农业逐渐改善了当地生态,这个黄河边的贫困村庄也吸引了大雁、白鹭等动物的归栖,贫困村变得人美、景美、产业美。
以上是社会人士通过动用资金,驱动产业发展的方式改善乡村面貌的例子。产业发展也是美丽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为了进一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我有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继续推进自上而下的美丽乡村建设,改善乡村的人居环境和自然生态环境,服务广大农村居民。同时,鼓励和动员各方力量自发地参与自下而上的美丽乡村建设,改善那些政策覆盖不到的乡村区域,比如荒山、无人居住的古村落等,服务社会需求。
其次,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拓宽宅基地、耕地、集体建设用地流转范围,延长流转周期,做好产权认证和保护,扩大市场范围。鼓励社会资本到农村开展有机种植、现代林业、现代畜牧业,搭建平台促进大型家庭农场和小型农场合作,在采购、种植、销售等环节使用统一渠道,降低产业成本。制定措施扶持有机循环农业的发展,鼓励资本在乡村开展康养产业、旅游休闲产业。同时,做好农村地区违法建设的监管,通过卫星数据等手段,杜绝资本大兴土木、建设楼堂会馆、违法建设别墅等。通过“自下而上”的方式见缝插针式地发展农村产业经济,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产业支撑。
第三,引导科技赋能美丽乡村建设。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数字农业、数字乡村建设,推进农业遥感、物联网、5G、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应用,提高农业生产、乡村治理、社会服务等信息化水平;参与农业农村信息基础设施投资、基础数据资源体系和重要农产品全产业链大数据中心建设;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建设,推进优质特色农产品网络销售,促进农产品产销对接。通过“自下而上”的方式引导金融科技公司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科技支撑。
第四,鼓励官员、企事业单位的退休人员、外出务工人员以“新乡贤”的身份参与乡村建设。新乡贤是传递新旧文化的“转换器”,他们可以利用自身的人格魅力来感染周边的人,用喜闻乐见的方式传递国家政策和现代知识,凝聚人心;新乡贤也是缓和社会冲突的“安全阀”,他们可以利用较高的群体地位化解村民之间及村民和政策之间的矛盾。因此,制定具体的政策鼓励贤达人士归隐乡村,解决其在乡村生活中的具体困难,这有助于美丽乡村建设中“治理文明”的全面完成。
总之,美丽乡村建设中要重视条件的差异性,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不搞一刀切,不搞大拆大建,更多地注重村庄的特色与个性,因势利导,推动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村庄形态与生态环境的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