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汽車產業 > 農業的工業化是什麼

農業的工業化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4-03-25 21:27:36

❶ 工業化是什麼意思

工業化是工業或第二產業產值。

工業化通常被定義為工業或第二產業產值在國民生產總中比重不斷上升的過程,以及工業就業人數在總就業人數中比重不斷上升的過程。

工業發展是工業化的顯著特徵之一,但工業化並不能狹隘地僅僅理解為工業發展。因為工業化是現代化的核心內容,是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轉變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工業發展絕不是孤立進行的,而總是與農業城市化和服務業發展相輔相成。

(1)農業的工業化是什麼擴展閱讀:

中國最早的工業化思想可以追溯到1840年鴉片戰爭失敗之後以洋務運動為代表的近代工業思想,洋務運動標志著中國工業化的開端。雖然辛亥革命後中國也逐步形成了一些現代工業的基礎,但幾經戰爭破壞。

到1949年幾乎沒有留給新中國多少經濟遺產,當時中國的經濟基礎甚至落後於同期的印度。我國真正意義上的大規模工業化進程是在新中國成立以後開啟的。

新中國成立以後,中國開始了偉大的社會主義工業化進程,這一進程可以劃分為改革開放前和改革開放後兩大歷史時期,分別是計劃經濟體制下的社會主義工業化道路時期以及市場經濟體制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工業化道路時期。

❷ 工業化的重要意義

問題一:工業化的意義 所謂工業化,主要是指工業在一國經濟中的比重不斷提高以至取代農業,成為經濟主體的過程。簡單的說就是傳統的農業社會向現代化工業社會轉變的過程。這一過程的特徵主要是農業勞動力大量轉向工業,農村人口大量向城鎮轉移,城鎮人口超過農村人口。工業化是現代化的基礎和前提,高度發達的工業社會是現代化的重要標志。中國實現工業化的任務,是第一個五年計劃提出來的,從「一五」計劃算起,我國為實現工業化已經奮鬥了半個世紀,把一個落後的農業大國建設成為擁有獨立的、比較完整的、並有一部分達到現代化水平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但是,中國的工業化任務還沒有完成,總體上看現在還處於工業化中期階段。突出表現在:農業現代化和農村城鎮化水平較低,農村人口在全社會勞動力和總人口中佔50%左右;產業結構層次低,競爭力不強,工業特別是製造業的技術水平還不高,服務業的比重和水平同已經實現工業化的發達國家相比還有相當大的差距。工業化的任務不完成,現代化就難以實現。因此,繼續完成工業化,仍然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重要而艱巨的歷史任務。

問題二:為什麼說工業化在經濟發展中發揮決定作用? 工業化的兩點含義:(1)工業化意味著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一國藉助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源,逐步提高加工原料以製成消費品與資本品和提供勞務的能力。(2)工業化意味著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經濟結構發生重大變化,表現為製造業和服務業在國民收入和就業人口中的比重逐漸上升,農業在國民收入和就業人口比重逐漸下降。發展經濟學中論證工業化的必碰粗要性和重要性的理論主要有:(1) 恩格爾法則:在經濟增長過程中相對擴大。工業化是經濟增長的必須結果。可以設想,工業化又將大力促進經濟增長。(2) 劉易斯人口流動模式:把農業剩於勞動轉移到工業部門中去,有助於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更有利於工業資本的積累,使整個社會生產力上升實現工業化。簡單地說工業化是二元經濟結構改造的必由之路。(3) 貿易條件惡化論:在發展中國家初級產品對製成品的貿易條件有不斷惡化的趨勢。為了扭轉這一趨勢。改變自己在國際貿易的不利地位,發展中國家必須努力發展自己的工業,以代替進口的工業品。(4) 聯系效應論:應當把資本合理投 *** 系效應最強或較強的產業,農業部門的聯系效應較弱,而工業部門特別是資本品工業部門的聯系笑虧鎮效應較強,因此,為了取得合乎願望的經濟發展效果,實現現代化目標,發展中國家必須努力發展工業,進行工業化。

問題三:社會主義工業化的意義 1、實現工業化,是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不可逾越的歷史階段。2、新型工業化道路是以信息化帶動的工業化,是以科技進步為動力,以提高經濟效益和市場競爭力為中心的工業化,是同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相結合的工業化,是充分發揮我國人力資源優勢的工業化。3、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是從中國國情和世界經濟發展情況出發,既遵循工業化客觀規律,有體現時代特點的工業化道路。它是在對我國經濟發展階段作出准確定位的基礎上,加快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必然選擇。4、推進經濟結構調整的增長方式,是實現我國經濟持續發展協調健康發展的重要著力點。5、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必須確實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是保持我國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一個帶有全局意義的根本性轉變。

問題四:大力發展工業的意義 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強調兩點:

1、這是生產力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必然結果。從社會生產力的迅速發展促進了為生產服務的第三產業的發展;第一、二產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為第三產業提供了勞動力來源;居民消費水平的提高和消費結構的變化為第空陸三產業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科技水平的提高推動了第三產業的發展;國際經濟技術交流推動了第三產業的發展等五個方面論證。

2、它的發展程度已成為衡量現代經濟發展程度的主要標志。

在經濟發達國家,第三產業在國民生產總值中所佔的比重很大,並且繼續呈上升趨勢,已經成為這些國家最龐大的產業部門。第三產業的就業在發達國家持續上升,尤其是在二戰之後,上升趨勢更為明顯,說明發達國家工業化已趨於成熟,並開始邁進所謂「後工業化社會」。

我國第三產業的狀況:與其他國家橫向比較,我國第三產業相對滯後,第三產業在GNP和GDP中所佔比重較低,不僅遠遠低於發達國家水平,甚至低於發展中國家的平均水平,而且就業人員在總就業人數中所佔比重比較低。與我國第一、二產業在GNP和GDP中所佔比重的縱向比較,第一產業比重下降,自1978年到1997年,20年間下降了近10個百分點。第二產業穩中波動,無論是上升還是波動變化趨勢都不大。第三產業的產值比重是基本上呈現上升趨勢,改革開放20年間,上升了近9個百分點。可見,中國的產業結構在不斷調整之中,朝著合理的方向發展。

我國加快發展第三產業的重要意義:這一內容是本框題的重點內容。書中從三個角度論述了我國發展第三產業的意義:第一、加快發展第三產業可以有效推進我國的工業化和現代化。人類生產活動發展的歷史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以農業和畜牧業為主;第二個階段以工業的大規模發展為標志,即所謂工業化階段;第三個階段以資本和勞動力大量湧入信息業和各類技術服務業等為特徵,即現代化階段。我國現在仍然是一個農業大國,面臨著加快工業化和現代化進程的雙重任務,必須大力發展第三產業。第二、加快發展第三產業可以擴大就業,保證社會安定。就業問題既是一個經濟問題,又是一個政治問題,這個問題解決不好,直接關繫到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進程,關繫到社會的穩定。我國現在一年的犯罪率高於建國後十年的犯罪率,就說明了這一問題。第三、加快發展第三產業,可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問題五:發展新型工業化的意義 第一,有利於促進我國產業結構的升級和產業競爭力的提高。第二,有利於保證我國經濟與人口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第三,有利於擴大就業,充分發揮我國的人力資源的優勢。第四,有利於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

問題六:我國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原因和重大意義是什麼? 新型工業化道路 *** 十六大提出的我國實現工業化的新道路。工業化是工業(特別是製造業)在國民經濟中比重不斷上升的過程,是傳統的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轉變的過程。工業化是現代化的基礎和前提,高度發達的工業社會是現代化的重要標志。在新的科技革命突飛猛進、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資源環境問題越來越嚴重的情況下,我國必須突破傳統工業化模式,走一條有時代發展特點、符合客觀規律和我國國情的新型工業化道路,才能確保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 十六大報告指出,實現工業化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艱巨的歷史性任務。信息化是我國加快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必然選擇。要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路子。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必須發揮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的重要作用,注重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改善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要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形成以高新技術產業為先導、基礎產業和製造業為支撐、服務業全面發展的產業格局。要優先發展信息產業,在經濟和社會領域廣泛應用信息技術。要正確處理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傳統產業、資金技術密集型產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的關系。

問題七:@為什麼中國必將成為發達工業化國家 通過新型工業化道路,中國能夠較快地基本實現工業化,這將使世界工業化人口增加一倍,共享工業化成果;極大程度遏制南北差距拉大。從世界范圍看,中國基本實現工業化具有重大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首先,就控制人口增長數量而言,中國在工業化進程中控制人口增長的舉措及其成就9熏是對世界的巨大貢獻。按20世紀70年代的生育率計算,中國實行計劃生育近30年來共少出生了3.38億人,這意味著如果沒有中國的貢獻,世界60億人口日(1999.10.12)將提前四年到來。按國際通用標准,目前人口基數龐大的中國的人口增長率在世界各國中已處於低增長率的行列,這在很大程度上緩解全球人口問題的巨大壓力。其次,中國實現工業化,將使世界工業化人口增加一倍。據中國社科院人口研究所專家預測,2020年中國人口將達14.8億人,世界總人口將增至77.3億人,中國佔世界人口的比重由現在的21%降為19.1%。目前工業化國家的人口不到全球總人口的20%,由於工業化國家人口增長率較低而廣大發展中國家則較高,到2020年這些工業化國家的人口總數佔比也不會超過20%。考慮到中國正處於工業化中後期且GDP增速在發展中國家中首屈一指,中國完全有可能在發展中國家中率先實現工業化。這就是說,單一個中國實現工業化,就使將近20%的世界人口實現工業化,這是中國對世界的巨大貢獻。最後,中國實現工業化將使世界工業化人口再增十幾億,對南北差距拉大無疑具有重大的遏製作用。從總體上看,南北差距是在不斷擴大的,其主要原因是占發展中國家絕大多數的欠發達國家經濟狀況在惡化。據聯合國統計,1980年北方國家的GDP是南方國家的3.6倍,目前差距擴大到4.1倍;從個人收入看,1960年富國與窮國差距為31∶1,目前為74:1。特別嚴重的是,目前發展中國家中經聯合國批準的最不發達國家已從1971年的25個增至目前的49個。雖然從發展中國家分化出來的新興工業化國家和石油出口國,以及20世紀90年代以來亞洲一些發展中國家(中國除外)的經濟增長迅速,皆有助於制約南北差距進一步拉大,但制約作用仍然有限。因此,中國這個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實現工業化,無疑將對南北差距拉大具有重大的遏製作用。二中國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是對已有工業化道路深刻反思的結果,對世界其他發展中國家特別是其中的大國具有重大借鑒意義。在人口、資源、環境問題日益成為全球性問題,嚴重威脅著世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的情況下,包括中國在內的所有發展中國家應當對迄今已有的工業化道路進行認真反思。中國走新型工業化道路,至少體現三個向度的反思:第一、對發達國家工業化道路的反思。發達國家工業化道路的主要特點是:在實現工業化過程中特別是快速發展時期,大多數是以能源高消耗、環境破壞為代價,即「先發展,後治理」;注重機械化和自動化,與此問時出現了嚴重失業問題;往往遇到嚴重的資金瓶頸、技術瓶頸和市場瓶頸;都是在工業化之後推行信息化。顯然,在人口、資源、環境等全球性問題日趨惡化、新科技革命和信息化浪潮席捲全球的新國際環境里,這種特點的工業化道路是難以重復的,發展中國家必須找到一種新的發展道路。中國努力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是在充分考慮中國國情和世界經濟發展趨勢、深刻反思發達國家工業化道路的基礎上,通過實踐摸索出來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工業化道路。通過這條全新道路,中國完全可以在工業化過程中推進信息化,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從而發揮後發優勢,加速度推進工業化進程。在實現工業化的過程中,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強調處理好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之間的關系。同......>>

問題八:論述中國得工業化發展歷程 判斷工業化發展階段的主要依據
(一)劃分工業化階段的經典理論
經濟發展過程中,產業結構呈現出一定的規律性變化,即第一產業的比重不斷下降;第二產業比重是先上升,後保持穩定,再持續下降;第三產業比重則是先略微下降,後基本平穩,再持續上升。
對此現象,國外經濟學家錢納里、庫茲涅茲、賽爾奎等人,基於幾十、上百個國家的案例,採取實證分析的方法,得出了經濟發展階段和工業化發展階段的經驗性判據,進而得出了「標准結構」。不同學者對發展階段的劃分不盡相同,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錢納里和賽爾奎的方法,他們將經濟發展階段劃分為前工業化、工業化實現和後工業化三個階段,其中工業化實現階段又分為初期、中期、後期三個時期。判斷依據主要有人均收入水平、三次產業結構、就業結構、城市化水平等標准(見表1)。
具體而言,完成工業化進入後工業化階段的主要標志是:人均GDP超過11170萬美元(2005年美元,購買力平價);農業在三次產業結構中的比重小於10%,而且第三產業的比重高於第二產業;農業就業人口比重小於10%;城市化水平超過75%。進入工業化後期的標志是:農業在三次產業結構中的比重小於10%,但第二產業的比重仍然大於第三產業;農業就業人口比重為10%-30%;城市化水平為60%-75%。
按此標准,美國完成工業化並進入後工業化階段的時間是1955年,當年工業(不包括建築業)比重為39.1%,達到最高值。日本、韓國進入相同階段的時間分別為1973年、1995年,工業比重的最高值分別為36.6%、41.9%。
此外,工業內部結構也發生顯著變化。工業化初期,紡織、食品等輕工業比重較高,之後比重持續下降;工業化中期,鋼鐵、水泥、電力等能源原材料工業比重較大,之後開始下降;工業化後期,裝備製造等高加工度的製造業比重明顯上升。對工業內部結構的變化,德國經濟學家霍夫曼提出了「霍夫曼定理」――在工業化進程中,霍夫曼比率或霍夫曼系數(消費品工業的凈產值與資本品工業凈產值之比)是不斷下降的,特別是進入工業化中期,霍夫曼比率小於1,呈現出重化工業加速發展的階段性特徵。
需求結構、供應結構和比較優勢的變化是造成結構變化的根本原因。從需求的角度來看,消費是沿著衣食住行以及非物質消費的方向升級;從供給和比較優勢的角度來看,一個國家要素稟賦優勢是沿著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知識升級。消費和供給兩方面的共同作用使得經濟增長呈現出農業―輕工業―能源原材料工業―高加工度工業―服務業的變化軌跡。
(二)經典理論面臨的挑戰
上述劃分工業化發展階段的經典理論,是基於幾十年前的時代背景得出的經驗性結論。而新的時代特徵卻對經典理論形成了一定的挑戰,主要有:
一是全球化的影響。上世紀90年代以來不斷向縱深發展的全球化浪潮,使得國際產業分工轉變為產業鏈的垂直分工,市場的邊界得到了極大的擴展。發達國家主要從事研發、設計、品牌以及管理組織的環節,這些環節多屬於服務業;而發展中國家特別是新興經濟體主要從事加工和組裝,這些環節多屬於製造業。全球化使得發達國家形成了服務於全球的服務業,使其服務業比重更高;新興經濟體形成了服務於全球的製造業,其製造業比重也更高。這樣,就在一定程度上偏離了經典理論的「標准結構」。
二是產業分工細化的影響。更多地體現在服務業不斷地從製造業部門分離出來,形成了獨立且服務於製造業的服務業新門類,例如,出現了大量的獨立設計、研發、創意公司,使得相關的服務業得到快速發展。此外,專業分工的細化產生了對生產 *** 業的大量需求。例如,對第三方物流、商務咨詢等服務需求的快速增長。最後,現代產業形態還出現了製造業服務化的特點。這樣......>>

問題九:推進新型建築工業化具備什麼意義 新型建築工業化是一種整合設計、生產、施工等整個建築產業鏈的可持續發展的新型生產方式,是建築業的發展方向。當前我國正處於經濟轉型發展的關鍵時期,我國建築業更是面臨著發展理念更新、生產方式變革、生產成果轉化的重要任務,在這重要的歷史時期,推進新型建築工業化具有重要意義:
一是實現建築施工從「建造」到「製造」的跨越,實現一種高效、低碳和環保要求的建築業生產方式的變革;
二是有效地提高建築業的科技含量,降低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促進建築業產業結構的優化和升級,推動建築業發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效益型和科技型的轉變;
三是通過模塊化設計、工廠化製造、集成化施工,形成建築工廠化生產和施工能力,顯著提高建築業的勞動生產率,同時 更有力地保證安全和質量。

❸ 農業的工業化(農業的現代化),工業的農業化,大家談談!

這是經濟發展的必然現象,土地上本來就承載不了那麼多農民,農業也不需要那麼多勞動力,隨著農業現代化程度的提高,其對勞動力的需求一直在減少。雖然中國的耕地在減少、農業從業人口在減少,但是中國農業卻年年豐收,這主要得益於農業基礎設施和科學技術的貢獻,也是農業現代化的體現。

中國正處地劇烈的城市化進程之中,這是其它國家發展過程中也曾經經歷過的,但是不同之處在於,中國的社會發展太快,城市化進程也非常迅猛。越來越多的人在城裡工作,城市是消化勞動力的主要場所,農民進城也是再自然不過的了。變農民為市民,引導農民從事其它行業是中國人口就業的必然之路,實際上,現在的中國從事農業生產、以農業為主要收入來源的人口已經很少了,但是由於受城鄉二元結構的制約,在中國農民的定義仍然局限於戶口標准,這已經完全脫離實際了!

傳統化石燃面臨資源枯竭的窘境,當然事實沒有那麼嚴重,各種化石燃料仍有很大潛力,但在可以預見的未來,核能、太陽能、風能等新能源的比重會不斷增大,各種清潔的、可再生燃料是未來的能源的發展方向之一,以乙醇為主要介質的生物燃料必將在未來扮演重要角色,所以農業也是未來燃料的一個重要來源,在巴西生物燃料已經佔到了很大的比重,在我國乙醇柴油也有廣泛的使用。但是生物能源的開發並不意味著會消耗大量勞動力,因為現在的生物燃主要來源於甘蔗和桔桿等,這類作物要麼本身就是農業的廢棄物,要麼適合於大規模機械化的種植,不像蔬菜那樣需要精工細作,因而不應把生物燃料的開發作為解決農民就業問題的重點。

❹ 什麼是農業國工業化理論

農業國也需要工業化發展,主要體現在農業生產工具,如自動捕撈船,自動收割機,智能大棚等等,其次也體現在農產品加工體系(此部分屬工業),如秸稈和畜禽糞便用來發電,秸稈和樹枝能做碳,動植物脂肪能做生物柴油,天然樹脂和天然橡膠,水果做酒精等等。

❺ 什麼叫工業化完成的標志是什麼

工業化通常被定義為工業或第二產業產值在國民生產總值中比重不斷上升的過程,以及工業就業人數在總就業人數中比重不斷上升的過程。工業發展是工業化的顯著特徵之一,但工業化並不能狹隘地僅僅理解為工業發展。因為工業化是現代化的核心內容,是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轉變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工業發展絕不是孤立進行的,而總是與農業城市化和服務業發展相輔相成。所謂工業化,主要是指工業在一國經濟中的比重不斷提高以至取代農業,成為經濟主體的過程。簡單的說就是傳統的農業社會向現代化工業社會轉變的過程。這一過程的特徵主要是農業勞動力大量轉向工業,農村人口大量向城鎮轉移,城鎮人口超過農村人口。

❻ 工業化是什麼意思

工業化是利用應用科學以發展工藝技能的過程。

工業化通常被定義為工業(特別是其中的製造業)或第二產業產值(或收入)在國民生產總值(或國民收入)中比重不斷上升的過程,以及工業就業人數在總就業人數中比重不斷上升的過程。工業發展是工業化的顯著特徵之一,但工業化並不能狹隘地僅僅理解為工業發展。

因為工業化是現代化的核心內容,是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轉變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工業發展絕不是孤立進行的,而總是與農業城市化和服務業發展相輔相成。

工業化特點

現在中國還提出新型工業化的概念,所謂新型工業化,就是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就是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工業化道路。與傳統的工業化相比,新型工業化有兩個突出的特點。

一是以信息化帶動的數盯、能夠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工業化,以科技進步和創新為動力,注重科技進步和勞動者素質的提高,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以質優價廉的商品爭取更大的市場份額。二是能夠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工業化,要強調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強調處理好經濟發展與人口、源運資源、環境之間的關系。降低資源消耗,減少環境污染,提供強大的技術支撐。

以上內容參考薯裂和:網路—工業化

❼ 下列哪些體現了現代農業發展的工業化( )

下列哪些體現了現代農業發展的工業化( )?
b.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拓展農業發展空間

❽ 農業現代化過程中的工業化、城鎮化、產業化、信息化、現代化研究

我國提出工業化、城鎮化、產業化、信息化、現代化的五化目標已經被黨的十七大確定為國家戰略,農業現代化與五化都有關系,但是核心是工業化和信息化的融合,沒有信息化條件下的工業化、城鎮化就無法實現農業的現代化。

綜觀世界發達國家的發展道路,可以明顯看出,當工業發展到達一定水平和階段後,許多國家都選擇了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發展模式。與歐美工業化國家的路徑不同,日韓與我國同屬東亞,在擺脫落後農業、農村的生產方式、生活模式方面,其特點有許多相似之處。

工業反哺農業是農村現代化的牽引車。自1960年代初至今40多年間,日韓兩國雖面臨著不同的國內外形勢,分別走過一段曲折的道路,但推進農業及農村現代化的決心和規劃始終未變。從韓國的「新村運動」到「漢江奇跡」,從日本的「國民經濟倍增計劃」到目前推行的各項農政改革,日韓兩國政府都付諸巨大精力和財力解決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

工業反哺農業是實現農業和農村現代化的牽引車。以國民經濟的強勁增長和雄厚的財力為後盾,最大限度地支持和保護農業,是工業化國家扶持農業的通常做法。日韓兩國都用以工促農和以城帶鄉的實踐,取得了明顯的效果。

日本國家財政對農業的支持力度和保護程度是所有發達國家中最高的。若再加上地方政府預算支出,日本財政支農資金超過農業GDP總額。2003年日本用於農業的預算23667億日元,約折人民幣1690.5億元,比我國2001年農業預算1457億元高16%。而當年日本耕地面積為476萬公頃,農戶298萬戶,若將此預算折攤到耕地和農戶,則每畝達2,368元,每戶達56,728元人民幣。日本農業政策本身含金量高,政府每推行一項政策必然配套一定量的資金,這也是農業政策兌現率較高的主因。

日韓推行的以工哺農政策及其取得的豐碩成果,引發了我們一系列思考,深切感到十六大以來黨中央先後提出的城鄉統籌戰略、「兩個趨向」重要論斷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戰略十分英明,意義深遠。深刻認識和正確把握這些重要論斷和戰略,適時調整經濟和社會發展戰略,加大工業對農業、城市對農村的支持力度,不僅是工業化國家的成功經驗和普遍做法,也是我國推進現代化建設的必由之路。

加強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建設。提高農民組織化水平是實現農業與農村現代化的基礎。在日本和韓國,把農戶連起來的組織就是農業協同組織(簡稱「農協」)。農協是日韓農業經營體制的一大特色和骨幹力量,在發展農村經濟,提高農業、農村及農民地位,推進農業現代化等方面,起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日韓農協制度有以下五個突出特點:一是法律引路;二是政府扶持;三是組織嚴密;四是功能齊全;五是實力雄厚。

通過中日韓三國對比,我們深深感到,在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建設方面,我國與日韓兩國相比存在巨大的差距。雖然我國已確立了農戶家庭承包經營的合理體制,但我國農戶戶均經營規模還不及日韓的1/3,如此超小規模的經營,如何進一步發揮組織保障體制和機製作用,至今仍未破題。實踐證明,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作用,基層政府不能替代,農業產業化的龍頭企業也難以取代。雖然我國相繼建立了一些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但目前還遠遠不成氣候。農業經營體制長期未能理順,已成為推進農村各項改革和發展的瓶頸,必須增強我們的憂患意識,加快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建設步伐。這也是日韓推進農業和農村現代化經驗給我們的最大啟示。

日韓經驗給我們的思考。2006年是新農村建設的開局之年,日韓兩國在幾十年農村建設過程中積累的許多有益經驗給我們帶來了思考。要切實為農民解決最緊迫的實際問題。農民是建設新農村的主體,必須讓他們充分參與,見到利益,得到實惠,切忌把長官意志強加給農民,日韓兩國在建設農村中最成功的經驗是政府適時推行優惠政策,將工業引入農村,為農民提供兼業機會,提高農民收入。

要引導社會各方面力量共同參與農村建設。日韓兩國十分重視城鄉互動和交流,城裡不少的企業、機關、學校等都與農村建立了合作關系。韓國繼「新農村運動」後,又於2004年開始推行「一廠一村」運動,即城裡的公司企業自願與鄉村建立合作交流關系,對其進行「一幫一」支援,正在迅速擴展成為全社會參與的支農運動。這項運動得到了盧武鉉總統的首肯,並由農林部列為2005年的重點方針,現已列入五年規劃。目前,「一廠一社」逐步由人員交流向資金物資援助為主轉變,並計劃將「一廠一村」逐步擴大為「一校一村」、「一小區一村」、「一店一村」、「一機關一村」,更大范圍加大反哺農村的力度。我國遼寧省大連市正在開展的「廠村結合」也收到了良好效果。

要建設具有田園特色的新農村。日韓兩國在推進農村建設中,尤其注意如何將農村的優良傳統與現代化有機結合起來。我國在建設新農村過程中,必然將對舊村進行重新規劃,而在制定規劃時,必須力戒將城市規劃原封不動地進行復制,要充分吸取小城鎮建設中的教訓,力求使新農村保持現代田園景色。

要盡快培養新農村的管理人才。農村建設既包括諸如基礎設施等方面的硬體建設,又包括教育、文化、衛生、管理等軟體建設。日韓農村建設中除重視提高農民素質外,還十分注意對村級幹部的培訓,以提高其管理水平。日本通過政府及農協兩個途徑培養大量農村管理幹部,從而使農村管理井然有序。

要著重解決山區農村建設問題。中日韓三國均有相當數量的山區農村。而與平原地區農村相比,山區尤其是深山區農村建設相當滯後,難度更大。日韓兩國在進行山區農村建設時,著重抓通路、通水、通電,為山區農民改善自然環境,打造發展山區特色經濟的平台。在我國新農村建設中,中西部尤其是山區農村是重點和難點地區,如何加大對山區農村的建設力度,使這些農村既改善了條件,又發展了經濟,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大課題。

要為新農村建設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為了推進農村建設,日韓兩國均出台了許多法律與政策,為全面推行農村建設保駕護航。日韓農業經濟學家普遍認為,農村建設比城市建設更為復雜,是一項艱巨的系統工程,必須有相應的制度保障,否則,農民會認為政府只是在空喊口號。

❾ 農業現代化過程中的工業化、城鎮化、產業化、信息化、現代化研究

我國是個農業大國。根據世界農業的走勢和我國農業發展現狀,專家認為未來我國農業生產將呈現五大趨勢: 從"平面式"向"立體式"發展。利用各種農作物生產過程中的"時間差"和"空間差"進行各種綜合技術的組裝配套,充分利用土地、光照和作物、動物資源,形成多功能、多層次、多途徑的高產高效優質生產模式。 從純農業向綜合企業發展。以集約化、工廠化生產為基礎,以建設人與自然相協調的生態環境為長久的目標,集農業種植、養殖,環境綠化,商業貿易,觀光旅遊為一體的綜合企業,引發了"都市農業"的興起。 從單純生產向種植、養殖、加工、銷售、科研一體化發展。變單純的生產企業為繁殖、養殖、生產、貯藏、加工、銷售一條龍產業化企業。甚至許多企業都有自己的研究機構,研究項目,興起了一批產業化的龍頭企業。 從機械化向電腦自控化、數字化方向發展。農業機械化的發展,在減輕體力勞動,提高生產效率方面起到了重大作用。電子計算機的應用使農業機械裝備及其監控系統迅速趨向自動化和智能化。計算機智能化管理系統在農業上的應用,將使農業生產過程更科學、更精確。帶有電腦、全球定位系統(GI),地理信息系統(GIS)及各種檢測儀器和計量儀器的農業機械的使用,將指導人們根據各種變異值況實時實地採取相應的農事操作,這些賦予農業數字化的含義。 從土地向工廠、海洋、沙漠、太空發展。生物技術、新材料、新能源技術、信息技術使農業脫離土地正在成為現實,實現了工廠化,出現了白色農業,藍色農業,甚至在未來出現太空農業。

「十五」計劃對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提出了四個方面的具體指標:
農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降到13%以下。隨著經濟發展,農業增加值下降是個必然趨勢,但是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地位不會隨之下降,對整個國民經濟的支撐反而越來越大。今年一段時期面臨的重要突出問題是,在農業佔GDP的比重不斷下降過程中如何加強和鞏固農業的基礎地位。

畜牧業占農業增加值的比重要提高到35%以上。發展畜牧業對於調整農業結構、促進農業進一步發展、擴大農業市場、增加農業經濟效益、增加農民收入、改善人民食物結構都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十五」期間,再轉移4000萬農業剩餘勞動力。前幾個五年計劃中,農業剩餘勞動力的轉移主要靠鄉鎮企業的發展,而現在則主要通過農民流動進城解決就業。

農民人均純收入平均每年要增長5%。

這四個指標既論述了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又強調了農業的結構調整,還論述了人口布局、勞動力布局、就業格局的變化,人民收入的增長問題,這四個指標涵蓋量非常大,既讓人感到振奮,難度也很大。

關於農業現代化。現代化過程是個繼續發展,繼續演進的過程。農業現代化也是一個不斷發展的、動態的概念。學習國外的現代化不能照抄照搬其外在形式,而要把握內在實質,根據本國的國情展開。研究農業現代化一定要和當前所處的階段緊密地結合起來,我國正處在工業化任務尚未完成,而信息化時代已經到來的階段。在農業現代化過程中,既要利用工業化的直接成果,又要大規模地採用信息化的手段來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在新形勢下研究農業現代化一定要把握住時代的脈搏、階段的特點,瞄準國際市場,瞄準國際水平,根據各地農業發展不同的歷史背景、自然條件來制定規劃、綱要、指標。

目前我國在運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農業的技術路線方面,必須注意到我國農業技術結構的現狀和農村經濟的條件,技術路線的執行應能促進技術結構的優化。在技術結構上,我們應建立多元復合型的農業技術結構;在技術路線上,應選擇以生物技術、有機技術為導向,以工程技術為輔的綜合型農業技術路線。在綜合發展中突出重點,抓住農業技術創新向高新技術方向發展的突破點,積極穩妥地推進農業技術創新和農業產業化。
(二)大力發展精細農業 採用精細形態生產方式的原因,首先是土地、水、能源等自然資源日益醫乏,為了經濟地利用各種有限資源,只能採取四大密集:技術密集、勞力密集、資金密集和生態密集的手段。其次,運用精細形態的生產方式,可以在過去不能或很難從事農業生產的土地或空間進行生產。例如,乾旱缺水、山地陡坡、鹽漬灘塗乃至沼澤荒漠地區,都可以用水栽法轉變為生產基地。水栽法不用土地,而是用營養液,在控制環境的條件下進行生產。這樣,不但延長了生產季節,也擴大了生產的空間。中東一些炎熱、乾旱、缺水的地區,過去不能生產新鮮的蔬菜,目前已經用水栽法解決了問題。第三,發展中國家在工業化過程中,如果採用精細形態的農業生產方式,創造出高科技、高收入的農業,就一定會吸引青年紮根農村,使農村成為真正大有可為的廣闊天地。第四,精細形態的農業,在交通方便、風光秀麗的地區,只要稍加裝備、經營,就可以成為觀光農業和休閑農業中心。這樣,既可增加收入、促進農產品銷售,又可以讓城市居民領略田園風光;牧歌情調。

閱讀全文

與農業的工業化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工業空調價格多少 瀏覽:489
青海工業鹽一般采購多少錢 瀏覽:656
沈陽寶馬3系哪裡有賣 瀏覽:100
賓士gl配件同比價格能高出多少 瀏覽:558
工業化會導致哪些問題 瀏覽:789
長沙市哪裡招汽車消售 瀏覽:665
寶馬車牌照架廣告如何去除 瀏覽:344
羅龍工業園區到安福駕校多少公里 瀏覽:300
賓士只打開門怎麼上車 瀏覽:93
汽車油泵多少錢一般 瀏覽:721
汽車廠做機修前景如何 瀏覽:118
汽車防凍液哪裡買 瀏覽:70
青島哪裡有賓士豪華房車 瀏覽:428
到菜園壩汽車站怎麼走 瀏覽:134
北京賓士從生產到客戶手上需要多久 瀏覽:15
月薪四千五多久能買奧迪q3 瀏覽:94
賓士a200l氛圍燈怎麼關掉 瀏覽:486
翔安區工業如何 瀏覽:424
奧迪無框車門4開有哪些 瀏覽:147
長布村大鴻工業園有哪些五金廠 瀏覽: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