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汽車產業 > 城步縣有什麼工業園區

城步縣有什麼工業園區

發布時間:2025-08-02 03:17:54

① 邵陽市有幾個區人口分別是多少面積分別是多少

邵陽是一座歷史古城,西周召伯,甘棠布政;春秋白善,壘土築城,距今已有 2500 余年了。邵陽,舊名寶慶,位於湘中而偏西南。北障雪峰之險,南屏五嶺之秀,資水橫貫,邵水交匯,盆地珠連,丘陵起伏。自西漢置縣,為郡為州為府,為一方之重鎮。北鄰婁底,南界永州,上通雲貴,下接長衡。自古為交通要道,商埠中心,經濟發達,文化昌明。

邵陽現為省轄市,轄 8 縣 1 市 3 區(即邵東縣、新邵縣、邵陽縣、隆回縣、洞口縣、新寧縣、綏寧縣、城步縣、武岡市和大祥區、雙清區、北塔區),人口 740 萬,為湖南之最;面積 2.1 萬平方公里,居全省第二,其中市區面積為 411 平方公里。邵陽人傑地靈,英才輩出;人文薈萃,文化底蘊深厚;山奇水秀,資源豐富;民風純厚,氣候適宜;工業門類齊全,產業基礎完備。邵陽屬國家 「 西部大開發 」 、 「 中部崛起 」 戰略覆蓋區,也是湖南省實施 「 中部崛起 」 戰略的中心區域。

早在新石器時代,境內即有先民棲息屯居。秦代,今境內分屬長沙郡及黔中郡。西漢初,始置昭陵縣。吳寶鼎元年 (266 年 ) ,分零陵郡北部都尉轄地置昭陵郡,治今城區,為境內建郡之始。西晉太康元年 (280 年 ) ,更昭陵為邵陵,移郡治於資江北岸。唐代設邵州,與邵陽縣在今城區同城而治。宋崇寧五年 (1106) ,分邵州西部置武岡軍。南宋寶慶元年 (1225 年 ) ,理宗趙晌登極,用年號命名曾領防禦使的封地,升邵州為寶慶府,寶慶之名始於此。元代設寶慶、武岡 2 路。明初設寶慶、武岡 2 府,後降武岡為州。中華民國 2 年 (1913 年 ) ,廢寶慶府,設寶慶縣,境內各縣隸湘江道;民國 11 年直隸於省。民國 17 年,寶慶縣復名邵陽縣。民國 26 年,在邵陽縣城設置湖南省第六行政督察專員公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 1949 年 10 月設置湖南省邵陽區督察專員公署;同時建立邵陽市,隸邵陽縣。 11 月,邵陽區督察專員公署更名為行政專員公署。翌年 7 月,邵陽市升格為縣級市。 1955 年 4 月,邵陽區行政專員公署更名為邵陽專員公署。 1968 年 2 月,邵陽地區革命委員會成立,邵陽專區改稱邵陽地區。 1977 年 7 月,邵陽市升格為省轄市,仍由中共邵陽地委、地區革委會代管; 10 月,分邵陽地區東北部置漣源地區。 1980 年元月,邵陽市由省直隸。 1986 年元月,國務院批准撤銷邵陽地區建制,實行市領導縣體制。 1994 年 3 月,撤銷武岡縣建制,設置武岡市,武岡市由邵陽市代管。 1995 年,撤區並鄉建鎮,全市共轄 8 縣 1 市 3 區。全市有 199 個鄉鎮, 80 個鄉級鎮, 5819 個行政村。全市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 325 人,較全省平均密度高出 38 人。中、東部人口稠密,西南部山區人口稀疏。邵陽又是湖南少數民族人口較多的省轄市,除漢族外,繁衍生息著苗、瑤、回、侗、土家、壯、仫佬、滿、布依、拉枯、黎、彝、白等 39 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人口 39. 38 萬人,佔全市總人口的 5. 94 %。建有 1 個苗族自治縣 ( 城步苗族自治縣 ) , 25 個民族鄉。

邵陽境內山環水復,風光秀美,景色宜人,旅遊資源豐富。有被譽為 「 山水甲桂林 」 的丹霞地貌崀山風景名勝區;有八十里南山的江南草原風光;有全國七十二佛地之一的武岡雲山;有原始次生林綏寧黃桑自然保護區。市區有 「 雙清秋月 」 、 「 龍橋鐵犀 」 、 「 六嶺春色 」 、 「 佘湖雪霽 」 、 「 神灘晚渡 」 、 「 山寺曉鍾 」 、 「 洛陽仙洞 」 、 「 白雲樵隱 」 、 「 岳平雲頂 」 、 「 桃洞流香 」 等 「 寶慶十二景 」 ,多點綴於資江兩岸,環布市區。由雙清公園、水府廟小游園和東塔公園連綴而成的城區風景區,兼有人工之美和自然之秀。市郊附近的溶洞亦為奇觀,構造奇特,兼有地下暗流,風趣萬千。近幾年,來邵陽旅遊、考察的中外客商和遊人與日俱增。

邵陽境內辟有新寧崀山、城步南山、武岡雲山、新邵白水洞等風景區, 60 多個旅遊景點。全國道教 七十二福地之一的武岡雲山歷來香火鼎盛。有兩華聳翠、一瀑飛濤、仙橋橫漢、杏塢藏春等 10 景,野生動植物品種繁多,被辟為國家森林公園。城步南山象一塊碧綠的翡翠鑲嵌在湘西南邊睡,芳草如茵,牛羊成群,既具北國草原的雄渾,又不失江南草山的靈秀,為回歸綠色旅遊的最佳生態環境。新寧崀山系典型的丹霞地貌景觀,集奇峰、幽谷、碧水、丹崖於一體,方圓達 100 平方公里,紫霞洞曲徑通幽,駱駝峰高聳入雲,牛鼻寨的 「 天下第一巷 」 鬼斧神工,堪稱 「 亞洲第一 」 的仙人橋渾然天成。登八角寨遠眺,群峰幽谷,丹崖秀水,盡收眼底;泛舟扶夷水上,澄江如練蜿蜒於百里畫廊。全國著名經濟學家厲以寧至此油然感慨: 「 一線天梯驚煞人,幽谷深處凈無塵;新寧別有奇峰在,不讓武陵獨占春。 」

邵陽更是一方人文薈革之區。 「 衣冠王化染,耕鑿古風同 」 。邵陽開化甚早,民風淳厚,智慧勤勞,尚武崇文,文明綿遠,代有才人。唐代胡曾,工詩味史;車氏一家,才俊滿門;清代魏源,倡師夷制夷之說;民元蔡婿,有護國倒袁之勛。比及民國,志士接踵。御外侮而謀解放,表國平沙場獻身;求真理而競自由,尹如圭血寫春秋。他們都是邵陽人傑,千古風流,民族精英。 新中國成立後,人民作主,百廢俱興。中國共產黨領導,艱苦創業,改舊貌而換新顏;移風易俗,建文明而樹新風。彩圖重繪,山河一新,淪桑巨變,欣欣向榮。際此改革開放,更是千帆競發,城鄉經濟飛騰,悠悠古城,百業勃興。

境內山地、丘陵、崗地、平原各類地貌兼有,大體是 「 七分山地兩分田,一分水、路和庄園 」 。 1990 年,全市土地總面積 3131.4 萬畝,其中耕地 639. 19 萬畝,居全省第二位;耕地中有水田 430.28 萬畝。除盛產水稻、雜糧外,經濟作物和傳統土特產品種繁多。寶慶苡米、陡嶺煙葉、龍牙百合、武岡銅鵝、雪峰蜜桔、新寧臍橙、邵東黃花、隆回辣椒等久負盛名,蜚聲省內外;茶葉、西瓜、黃豆、花生、生薑、大蒜、蘭麻、蠶桑、甘蔗、葯材等出產頗豐。柑桔、黃花菜、苡米等作物產量為全省之冠;烤煙產量居全省第二位。全市被定為湖南省的山丘經濟開發區。

邵陽位於南嶺山脈、雪峰山脈與雲貴高原余脈三大植物區系交會地帶,是湖南四大林區之一,高等植物有 245 科, 792 屬, 2826 種。其中用材林樹種 210 種,以杉木、馬尾松和闊葉用材林為大宗。經濟林樹種 432 種,楠竹、油茶、油桐、漆樹、板栗、烏柏、白蠟樹、山蒼子樹等成片分布。受國家重點保護的珍稀樹種有 60 種,一級保護的銀杉,二級保護的資源冷杉、銀杏、鍾尊木、連香樹、鵝掌揪、香果樹、水青樹、蓖子三尖杉等,為國內特有的孑遺樹種。城步沙角洞的銀杉群落,新寧、城步的資源冷杉群落,綏寧黃桑的長苞鐵杉群落,是研究江南地域古生物學的活標本。茂密的森林是野生動物良好的棲息環境和繁衍場所,境內有野生脊椎動物 397 種,分屬 5 綱, 33 目, 102 科。受國家一、二級保護的珍稀動物有金錢豹、雲豹、華南虎、水鹿、黃腹雉角、紅腹錦雞、黿、大鯢等 36 種。已建立綏寧黃桑、武岡雲山、新寧舜皇山和紫雲、萬峰山 4 個省級自然保護區和一批縣級自然保護區。 1990 年,全市林地面積為 1588.89 萬畝,活立木總蓄積量達 2843 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為 42.7 %。其中綏寧縣活立木蓄積量 1050 萬立方米,人均 32. 94 立方米,森林覆蓋率為 67.7 %,均居全省各縣之首,有 「 神奇的綠洲 」 之譽。長期以來,境內除盛產木材、楠竹、茶油、桐油、生漆等大宗林產品外,松脂、玉蘭片、白蠟、五倍子、山蒼子油、棕片、竹麻等林副產品行銷省內外。境內不僅有莽莽林海,而且有茫茫草山。草山草場有 114.04 萬畝,連片分布 10 萬畝以上的有城步南山、十萬古田和新寧黃金 3 處, 1^-10 萬畝的有 56 處。城步苗族自治縣西南境是江南有名 的山地草原區,其中八十里大南山,總面積 23 萬畝,已建設成為中國南方最大的現代化山地牧場,是全省的種畜牧草良種繁育基地和奶肉牛商品基地。

境內礦產資源較為富足,已發現的礦藏有煤、鐵、錳、鎢、銻、金、銀、鉛、鋅、硫鐵、石膏、大理石、輝綠岩、優質石灰岩等 74 種。礦藏地有 644 處,其中大型礦床 23 處,中型礦床 33 處,小型礦床 61 處。非金屬礦藏蘊藏量大,品位高。石膏礦遠景儲量 4.4 億噸,工業儲量 1.229 億噸,儲量、產量均居全省各地州市前列,邵東縣是全國八大石膏礦產地之一。優質石灰岩礦、大理石礦為省內優勢礦種;硫鐵礦、冰洲石礦、優質白雲岩礦在省內享有盛名。煤礦工業儲量 1.417 億噸,遠景儲量 1.447 億噸。金屬礦藏比較集中地分布於隆回、新邵、邵東、新寧等縣。

境內河川水系發育,水域面積為 111. 9 萬畝,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為 168.3 億立方米,其中河川徑流量 157.44 億立方米。人均佔有水資源 2749 立方米。水能資源理論蘊藏量 144. 73 萬千瓦,可開發利用量 68.77 萬千瓦。水能資源集中分布於西南部城步、綏寧等山區縣。

根據國家、湖南省產業發展政策精神,結合本市實際, 「 十一五 」 期間,邵陽市工業產業重點扶持有比較優勢的機冶、食品、造紙工業;鞏固發展有一定基礎的紡織、化工、建材工業;著力培育現代中葯、電子材料等新興產業。以 60 家重點企業為依託,以 20 種 ( 類 ) 拳頭產品為紐帶,以 100 個重點項目為載體,實現工業快速發展。一是重點扶持有比較優勢的機冶、食品、造紙工業 。 二是鞏固發展有一定基礎的紡織、化工、建材工業。 三是著力培育現代中葯、電子等新興產業。經過 「 十一五 」 發展,使我市工業基本形成幾個有特色、有實力的支柱行業。到 2010 年末,以上八大行業規劃投入 185 億元,工業總產值要達到 500 億元左右,佔全市工業總產值的 86% 。重點行業及重點企業的集中度大大提高。全市要著重支持 60 家重點企業,使之在未來 5 年期間登上不同的台階。到 2010 年,力爭湖南三一汽車、邵東鋁業、亞華南山、湘窯酒業、合力化纖、邵東焦化、豫湘工貿 7 家企業產值達到 10 億元以上,其中 1 ~ 2 個企業達到 20 ~ 30 億元;力爭邵陽紡織機械公司、神風動力、省一紙板、多元印機、隆回湘豐紙業、綏寧聯紙、寶興科肥、傻牛食品、長城水泥公司等 18 家企業產值達到 5 億元 — 10 億元;力爭邵陽液壓、邵陽恆遠資江水電、辰州銻廠、山立水電、通達汽零、華寶食品等 35 戶企業工業產值達到 1—5 億元。對二十種 ( 類 ) 優勢拳頭產品要實行強化性調整,予以重點扶持,即:紡織機械、印刷機械 ( 含折頁機 ) 、液壓件 ( 系統 ) 、攪拌車、中小型水輪發電機組、神風發動機、奶製品、名優曲酒、罐頭食品、紙及紙板、硝酸系列產品、精細化工產品、鄰、對硝基氯苯系列、粘膠纖維、棉紡織品、長城水泥、錳系列產品、鋁壓延製品、丙戊酸系列、甾體激素等。 ( 摘自《邵陽市工業發展 「 十一五 」 規劃要點》 )

近年來,隨著四條高速公路不斷建成投產,以及邵永鐵路的建成營運,邵陽交通條件快速改善,通過鐵路、高速公路和其它交通路網,東銜西接,連南通北,交通十分方便,物流非常順暢,正發展成為湘中腹地新的交通樞紐,並跨入全國第二批交通樞紐城市。境內有洛湛、湘黔、婁邵 3 條鐵路; 320 、 207 國道橫貫全境,省道 217 線已全線改建為高等級公路,東接衡陽;上瑞高速穿境而過,邵陽至湘潭、長沙已實現全程高速,距長株潭經濟圈 1 小時,距省會長沙核心經濟圈 2 小時;邵懷高速公路已與 2007 年底建成通車,邵陽至常德、邵陽至永州、邵陽至衡陽高速公路已開工建設, 2008 年前後陸續通車。 邵衡高速通車後,邵陽至廣州行程僅 6 個小時,成為邵陽經濟注入珠江三角洲新的 黃金通道。寶慶科技工業園內骨幹道路路網為二縱六橫,邵陽大道為園區中軸線,兩端與上瑞高速公路互通並南抵火車南站;財神路直達火車集裝箱貨運站(僅 0.5 公里)。目前,邵陽市正在爭取張家界經新寧到桂林高速公路、包茂高速公路經綏寧樂安的立項。同時將在十一五期改造國省道 793.35 公里,實現市到各縣市全部通二級以上公路。 「 十一五 」 末,所有縣市區通高速公路或高速公路連接線、市到各縣市二級以上公路相連、農村公路的通行能力顯著提高,建成暢通高效的 「 三橫六縱一連 」 主骨架路網,實現各縣市一小時上高速、兩小時到市區的目標。

② 邵陽工廠歷史

1.邵陽歷史

中文名稱:邵陽市外文名稱:Shaoyang City別名:昭陵,邵州,寶慶行政區類別:地級市所屬地區:中國中南下轄地區:大祥區,雙清區,北塔區等 *** 駐地:邵陽市大祥區城北路東面6號電話區號:0739郵政區碼:422000地理位置:湖南省西南部面積:20829平方公里,排湖南第3位人口:常住人口2010年707萬,湖南第2位方言:邵陽話、湘語、西南官話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著名景點:崀山,白水洞,雙清亭,北塔,南山,雲山,黃桑,虎形山-花瑤機場:邵陽武岡機場火車站:邵陽站、邵陽南站、高鐵邵陽北站車牌代碼:湘E行政代碼邵陽,地處中國中南部,湖南省西南,原名昭陵、寶慶,邵陽古城建於春秋時代,踞資江之上游,邵水之北,始稱白公城。

邵陽是湖南省次中心城市,國家「三線」建設時期老工業基地,湖南現代工業的發源地;素為「上控雲貴,下制長衡」的交通要塞,為湘中及湘西南文化中心和商品集散地。邵陽歷史悠久,風景如畫,人文薈萃,民族風情與自然景觀交相輝映,楚文化與梅山文化相得益彰,是湖湘文化的重要發祥地。

邵陽轄三區一市八縣,總面積20829平方千米。:430500。

2.為什麼說邵陽是湖南最大的地級市

邵陽市位於湘中偏西南,處於資水上游。

東鄰衡陽,南接永 州、桂林,西與懷化交界,北同婁底毗連。東西橫距234公里, 南北縱距168公里,總面積20829平方公里,佔全省總面積的 9.8%,總人口 720餘萬,現轄邵東、新邵、隆回、洞口、綏寧、新寧、邵陽、城步苗族自治縣等八縣和武岡市及雙清區、大祥區、北塔區三區。

全區有一個苗族自治縣,20個民族鄉,居住著苗、瑤、回、侗、土、滿、壯、白等39個少數民族42萬多人。因此, 無論從國土面積,還是從人口來講,都是湖南最大的地級市。

3.湖南邵陽古老的歷史

邵陽行政建制歷史悠久,距今已有2500餘年歷史。

相傳春秋魯哀公時代(公元前494-477),楚王族白公善在今市大祥區地帶築城防守,人稱白公城。秦代,今市境分屬長沙郡及黔中郡地。

西漢初,始設昭陵縣,屬於長沙國零陵郡,縣治設今市大祥區,為境內有縣級建制之始。吳寶鼎元年(266),分零陵郡北部都尉置昭陵郡,境內建郡自此開始。

西晉太康元年(280),武帝司馬炎因避其父司馬昭之諱,改昭陵郡為邵陵郡,改昭陵縣、昭陽縣為邵陵縣、邵陽縣,「邵陽」之名由此始。 南宋理宗趙殉當太子時,曾封為邵州防禦使,他做皇帝後年號「寶慶」(1225年),就把邵州升為寶慶府,用以紀念自己的潛龍之地,所以邵陽又有「寶慶」之稱。

寶慶之名沿襲700餘年。民國2年(1913),廢寶慶府,設寶慶縣,境內各縣隸湘江道;民國11年廢道制,各縣直隸於湖南省。

民國17年,寶慶縣復名邵陽縣。民國26年(1937),湖南省第六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設邵陽。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49年10月3日成立湖南省臨時 *** 邵陽區督察專員公署,並成立邵陽市,隸邵陽縣。1950年7月12日明確為縣級市,11月更名為湖南省人民 *** 邵陽區行政專員公署,轄邵陽、新化、武岡、城步、新寧、隆回6縣。

翌年7月,邵陽市升格為專轄市。1952年,境內分置新邵、邵東、洞口3縣,並劃益陽專區湘鄉、雙峰、漣源3縣隸邵陽專區,共轄12縣1市。

1955年4月,邵陽區行政專員公署更名為邵陽專員公署。1956年11月,撤銷城步縣,設置城步苗族自治縣。

1958年增領綏寧縣,邵陽專區共轄14個縣(市):邵陽市和邵東、新邵、邵陽、隆回、洞口、武岡、城步、新寧、綏寧、新化、漣源、雙峰、湘鄉縣。1965年,湘鄉縣劃隸湘潭專區。

1968年2月,邵陽專區改稱邵陽地區。1977年,邵陽地區一分為三:7月28日,邵陽市升格為省轄市,仍由邵陽地區代管;10月,分置漣源地區(今婁底地區),邵陽地區僅轄邵陽、隆回、洞口、武岡、綏寧、城步、新寧7縣。

1980年元月,邵陽市由省直隸,轄東、西、橋頭和郊區4區;1983年又增領邵東、新邵。1986年1月,經國務院批准實行市管縣,撤銷邵陽地區建制,邵陽市便成為全省最大的市,轄邵東、新邵、洞口、隆回、綏寧、城步、武岡、新寧、邵陽9縣和東、西、橋頭、郊區4區。

1987年橋頭區並入東區。1994年3月,撤銷武岡縣建制,設置武岡市,武岡市由邵陽市代管。

1995年,各縣撤區並鄉建鎮。1997年東區、西區、郊區區劃調整,並改稱雙清區、大祥區、北塔區。

現全市轄8縣1市3區,即邵東縣、新邵縣、邵陽縣、隆回縣、洞口縣、綏寧縣、新寧縣、城步苗族自治縣、武岡市和雙清區、大祥區、北塔區。2002年末,全市共有94個鎮,103個鄉(其中21個民族鄉),18個辦事處,326個居委會,5571個行政村。

4.邵陽的歷史..

邵陽市,史稱「寶慶」,資江與邵水交匯穿城而過,是一座具有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古城。

早在新石器時代,境內即有先民棲息屯居。春秋末期楚國大夫白善在此築城,稱白公城,屬楚地。

秦始皇統一中國,分全國為三十六郡,邵陽屬長沙郡,東漢末屬零陵郡。三國初屬蜀,後入吳。

三國吳寶鼎元年(公元226年),分零陵北部為昭陵郡,郡治設今邵陽市。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司馬炎平定東吳,為避其父司馬昭之諱,改昭陵為邵陵。

移郡治於資江北岸。唐代設邵州,與邵陽縣在今城區同城而治。

宋崇寧五年 (1106) ,分邵州西部置武岡軍。南宋理宗趙均作太子時,曾被封為邵州防禦使。

南宋寶慶元年 (1225 年 ) ,理宗登極,用年號命名曾領防禦使的封地,升邵州為寶慶府,寶慶之名始於此。元代設寶慶、武岡 2 府。

明初設寶慶、武岡 2 府,後降武岡為州。中華民國 2 年 (1913 年 ) ,廢寶慶府,設寶慶縣,境內各縣隸湘江道;民國 11 年直隸於省。

民國 17 年,寶慶縣復名邵陽縣。民國 26 年,在邵陽縣城設置湖南省第六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 1949 年 10 月設置湖南省邵陽區督察專員公署;同時建立邵陽市,隸邵陽縣。 11 月,邵陽區督察專員公署更名為行政專員公署。

翌年 7 月,邵陽市升格為縣級市。 1955 年 4 月,邵陽區行政專員公署更名為邵陽專員公署。

1968 年 2 月,邵陽地區革命委員會成立,邵陽專區改稱邵陽地區。 1977 年 7 月,邵陽市升格為省轄市,仍由 *** 邵陽地委、地區革委會代管; 10 月,分邵陽地區東北部置漣源地區。

1980 年元月,邵陽市由省直隸。 1986 年元月,國務院批准撤銷邵陽地區建制,實行市領導縣體制。

1994 年 3 月,撤銷武岡縣建制,設置武岡市,武岡市由邵陽市代管。 1995 年,撤區並鄉建鎮,全市共轄 8 縣 1 市 3 區。

全市有 199 個鄉鎮, 80 個鄉級鎮, 5819 個行政村。全市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 325 人,較全省平均密度高出 38 人。

中、東部人口稠密,西南部山區人口稀疏。邵陽又是湖南少數民族人口較多的省轄市,除漢族外,繁衍生息著苗、瑤、回、侗、土家、壯、仫佬、滿、布依、拉枯、黎、彝、白等 39 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人口 39. 38 萬人,佔全市總人口的 5. 94 %。

建有 1 個苗族自治縣 ( 城步苗族自治縣 ) , 25 個民族鄉。

5.邵陽市工業區

邵陽地區的工業園,現在最主要有:(一),是邵陽市的白馬(?)工業園。

從高叢山瀏陽村到火車南站的邵陽大道一帶,規模氣勢都很大,面積又寬,已經建起了好多企業,包括三一集團的一個生產基地。(二),就是邵東的國際物流商貿園(國家級重點),不過嘛,我認為去邵東工業園區,似乎更好。

別小看邵東這個縣,汽車長途客運西南無任何縣城可比,邵東的物流又特別發達,物流線路遍布全國任何一個縣城,商貿更是聞名,經濟穩居西南第一。兩個工業區相距最短只有二十來公里,交通方面邵東邵陽差不多,人工工資,房價地價邵東邵陽也差不多,稅收方面也基本一樣,但是邵東在某些方面更為寬松,老百姓最為富裕。

你自己去邵東或者邵陽現場考察,並且去跟邵東或者邵陽招商局洽談了解情況。一旦創定會馬到成功,財源滾滾。

6.邵陽的歷史..

邵陽以縣治位於邵水之北得名。

「邵」字本為「昭」,因晉代避司馬昭諱改為「邵」。 邵陽行政建制歷史悠久。

距今已有2500多年歷史,市境鴻古開啟,歷史代遠年長。早在新石器時代便有先民棲息屯居。

城步西岩上朝園、武岡鄧元泰上頭園、隆回高坪小坳、邵陽縣塘田市水西、邵東牛馬司天子坪等多處文化遺址的發掘,較為系統地勾勒出先民們篳路藍縷開拓山林曠野的進程。 周朝其地屬荊州;春秋戰國時期屬楚,雄溪(今巫水)流域為南楚與百越相交之域。

相傳春秋魯哀公時代(公元前494-477),楚王族白公善在今市西區地帶築城防守,人稱白公城。秦代,今市境分屬長沙郡及黔中郡地。

西漢初,始設昭陵縣,屬於長沙國零陵郡。縣治設今市西區,為境內有縣級建制之始。

三國初屬漢。222年地屬東吳,226年吳國置昭陵郡,隸荊洲。

轄昭陵縣、昭陽縣、夫夷縣、都梁縣、高平縣、新城縣六縣。其後在資江流域,相繼建立都梁、夫夷、昭陽3個侯國。

吳寶鼎元年(266),分零陵郡北部都尉置昭陵郡,治今市西區,境內建郡自此開始。西晉太康元年(280),武帝司馬炎因避其父司馬昭之諱,改昭陵郡為邵陵郡,改昭陵縣、昭陽縣為邵陵縣、邵陽縣。

「邵陽」之名由此始。移郡治於資江北岸北塔灣。

並把新城縣並入邵陽縣,分都梁為武岡縣、建興縣、都梁縣,加上邵陵、邵陽、夫夷、高平,於是邵陵郡所轄增為7個,改隸湘州。後相繼被改為建州(隋末)、南梁州(唐初)、邵州(唐太宗貞觀十年636)和敏州。

境內西南部巫水流域,自漢至隋為「無陽五溪蠻」地,先後屬鐔城、舞陽、龍標縣。隋廢邵陵郡,一域之內單立邵陽一縣。

唐代設邵州,轄邵陽、武岡2縣。武岡縣治今城步儒林鎮;邵州與邵陽縣自此在今市西區同城而治,歷千餘年。

宋初,武岡縣治從城步儒林鎮移今武岡城。崇寧五年(1106),置武岡軍。

南宋理宗趙殉當太子時,曾封為邵州防禦使,他做皇帝後年號「寶慶」(1225年),就把邵州升為寶慶府,用以紀念自己的潛龍之地,所以邵陽又有「寶慶」之稱。寶慶之名沿襲700餘年。

元代設寶慶、武岡2路。明初設寶慶、武岡2府,後降武岡為州,寶慶府領武岡、邵陽、新化、城步、新寧1州4縣,經清代沿襲至中華民國初年。

民國2年(1913),廢寶慶府,設寶慶縣,境內各縣隸湘江道; 民國11年廢道制,各縣直隸於邵陽市。民國17年,寶慶縣復名邵陽縣。

民國26年(1937),邵陽市第六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設邵陽,轄邵陽、武岡、城步、新化、新寧5縣。 民國36年坼邵陽縣增設隆回縣。

辛亥革命時成立湖南軍 *** 寶慶分府。1938年至1949年屬邵陽市第六督察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49年10月3日成立邵陽市臨時 *** 邵陽區督察專員公署,並成立邵陽市,隸邵陽縣。 1950年7月12日明確為縣級市,11月更名為邵陽市人民 *** 邵陽區行政專員公署,轄邵陽、新化、武岡、城步、新寧、隆回6縣。

翌年7月,邵陽市升格為專轄市。 1952年,境內分置新邵、邵東、洞口3縣,並劃益陽專區湘鄉、雙峰、漣源3縣隸邵陽專區,共轄12縣1市。

1955年4月,邵陽區行政專員公署更名為邵陽專員公署。1956年11月,撤銷城步縣,設置城步苗族自治縣。

1958年增領綏寧縣,邵陽專區共轄14個縣(市):邵陽市和邵東、新邵、邵陽、隆回、洞口、武岡、城步、新寧、綏寧、新化、漣源、雙峰、湘鄉縣。 1965年,湘鄉縣劃隸湘潭專區。

1968年2月,邵陽專區改稱邵陽地區。1977年,邵陽地區一分為三:7月28日,邵陽市升格為省轄市,仍由邵陽地區代管;10月,分置漣源地區(今婁底地區),邵陽地區僅轄邵陽、隆回、洞口、武岡、綏寧、城步、新寧7縣。

1980年元月,邵陽市由省直隸,轄東、西、橋頭和郊區4區; 1983年又增領邵東、新邵、洞口、隆回、綏寧、城步、武岡、新寧、邵陽9縣和東、西、橋頭、郊區4區。 1986年2月,經國務院批准實行市管縣,撤銷邵陽地區建制,邵陽市便成為全省范圍最大的市。

1987年橋頭區並入東區。 1994年3月,撤銷武岡縣建制,設置武岡市,武岡市由邵陽市代管。

1995年,撤區並鄉建鎮,全市共轄8縣1市3區,包括邵陽縣、邵東縣、新邵縣、隆回縣、武岡市、洞口縣、綏寧縣、新寧縣、城步縣和北塔區、大祥區、雙清區。全市有199個鄉鎮,80個鄉級鎮,5819個行政村。

[編輯本段]八、人口民族 邵陽歷史悠久,已發現的古人類聚落遺址出土文物表明,境內先民的活動屯居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 至唐代,邵州出現第一次人口增長高峰。

唐貞觀十三年(639),邵州所轄邵陽、武岡兩縣只有2856戶、13583人,至天寶元年(742),邵州人口發展到17073戶、71644人。100餘年間,人口增加4.27倍。

宋崇寧元年(1102),邵州轄邵陽、新化、武岡3縣共98861戶、21.816萬人。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寶慶路(轄邵陽、新化縣)、武岡路(轄武岡、新寧、綏寧縣)共14.9516戶、48.2968萬人。

自明中葉至清初,人口流向是「湖廣鎮四川」,寶慶府居民大量遷往四川等地。明萬曆六年(1578),寶慶府轄邵陽、新化、武岡、新寧、城步5州縣,降為20638戶,22.1207萬人。

清代,朝廷獎勵墾荒。

7.邵陽市有多少年歷史

邵陽市地處湘中偏西南,為半山半丘陵區,屬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全市現轄八縣一市三區。總面積為20886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為411平方公里。人口700多萬,漢族佔94.06%,有39個少數民族。全市建有1個苗族自治縣,25個民族鄉。面積2.1萬平方公里,約佔全省的1/10,是具有2500年歷史的古城。邵陽人傑地靈,物華天寶。第一個「睜眼看世界」的魏源和討袁護國英雄蔡鍔就是這片古老土地哺育出的無數英才中的傑出代表;自然資源豐富,氣候宜人,雪峰蜜桔、新寧臍橙、寶慶辣椒等久負盛名;崀山、南山、雲山等旅遊景區的迷人景觀則令世人仰目。

邵陽市,史稱「寶慶」,資江與邵水交匯穿城而過,是一座具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古城。早在春秋末期楚國大夫白善在此築城,稱白公城,屬楚地。秦始皇統一中國,分全國為三十六郡,邵陽屬長沙郡,東漢末屬零陵郡。三國初屬蜀,後入吳。三國吳寶鼎元年(公元226年),分零陵北部為昭陵郡,郡治設今邵陽市。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司馬炎平定東吳,為避其父司馬昭之諱,改昭陵為邵陵。南宗理宗趙均作太子時,曾被封為邵州防禦使。登極做皇帝,升邵州為寶慶府,寶慶之名始於此。寶慶之名經明、清兩朝一直沿用到民國初年。民國十七年(公元1928年)改寶慶為邵陽。1949年解放,1950年成立邵陽市。為地轄市。1972年改為省轄市,仍歸地區代管。1977年7月改為省轄市,由省直接管理。1986年初,邵陽地區和邵陽市合並。

③ 求常德,邵陽,岳陽,這三個市的區政府單位,地址,聯系電話,等詳細資料,越多越好,謝謝

永州市區(零陵區、冷水灘區)是湖南省四大歷史文化名城、十大旅遊勝地、二級鐵路樞紐、二級公路樞紐、三級航空樞紐、獵豹汽車零配件生產基地;是黃蓋、懷素、李達、秦光榮的故鄉;是柳宗元、歐陽修、陸游、徐霞客筆下描繪的神奇地方。

城區面積廣大,外來人口不多也不少,氣候宜人適合修養身心,環境優美受污染小,因位居廣西廣東交界門戶,經濟增長很快,在各方面的發展都有很大的上升空間。

湖南省永州市(漢語拼音:Yongzhou Shì,英語:Yongzhou City )。原名 零陵地區,簡稱永州,雅稱「瀟湘」,別稱「竹城」。
[編輯本段]2地理位置:
湖南省永州市,位於湖南省西南部,湘江經西向東穿越零祁盆地,瀟水由南至北縱貫全境。永州市東接郴州市,東南抵廣東省清遠市,西南達廣西區賀州市,西連廣西區桂林市,西北挨邵陽市,東北靠衡陽市。 地理坐標為東經111°06′-112°21′、北緯24°39′-26°51′。南北相距最長245千米,東西相間最寬144千米。 總面積22441.43平方千米(即2.24萬平方千米),總人口580萬人(2009年);其中永州市轄區面積3200平方千米,市轄區總人口110萬(2009年),市轄區城市人口40多萬。

[編輯本段]3行政區劃:
永州市現轄永州市區(零陵區、冷水灘區)及祁陽縣、東安縣、雙牌縣、道縣、寧遠縣、新田縣、藍山縣、江永縣、江華瑤族自治縣。 共九縣二區。
永州市人民政府原位於永州市零陵區徐家井街道瀟水中路,現遷於永州市冷水灘區梅灣街道逸雲路1號。
永州市零陵區 面積1986平方千米,人口60萬。郵政編碼425100。區人民政府駐南津中路。
永州市冷水灘區 面積1222平方千米,人口50萬。郵政編碼425000。區人民政府駐梧桐路。
祁陽縣 面積2519平方千米,人口102萬。郵政編碼426100。縣人民政府駐浯溪鎮。
東安縣 面積2211平方千米,人口59萬。郵政編碼425900。縣人民政府駐白牙市鎮。
道 縣 面積2441平方千米,人口67萬。郵政編碼425300。縣人民政府駐道江鎮。
寧遠縣 面積2508平方千米,人口74萬。郵政編碼425600。縣人民政府駐舜陵鎮。
江永縣 面積1633平方千米,人口25萬。郵政編碼425400。縣人民政府駐瀟浦鎮。
藍山縣 面積1807平方千米,人口35萬。郵政編碼425800。縣人民政府駐塔峰鎮。
新田縣 面積1004平方千米,人口37萬。郵政編碼425700。縣人民政府駐龍泉鎮。
雙牌縣 面積1739平方千米,人口17萬。郵政編碼425200。縣人民政府駐瀧泊鎮。
江華瑤族自治縣 面積3216平方千米,人口46萬。郵政編碼425500。自治縣人民政府駐沱江鎮。
----------------------------------------------------------------------------------------------------------------------------------

永州市區行政區劃簡慨:
湖南省永州市區原名湖南省零陵縣,位於湖南省西南部,永州地區北部,東接祁陽縣,南靠雙牌縣,西抵廣西區全州縣及東安縣,北挨衡陽祁東縣. 永州市轄區總面積3200平方千米,其中城區面積50多平方千米;市轄區戶籍人口110萬(2009年),其中城區戶籍人口40多萬。 截至2009年9月9日,永州市區轄10個街道、19個鎮、6個鄉、2個開發園區;市區總共878個村(社區)。其中永州市零陵區轄4個街道、8個鎮、4個鄉;共545個村(社區)。永州市冷水灘區轄6個街道、11個鎮、2個鄉、2個開發園區;共333村(社區)。 分別是:徐家井街道辦事處\朝陽街道辦事處\南津渡街道辦事處\七里店街道辦事處\梅灣街道辦事處\菱角山街道辦事處\肖家園街道辦事處\楊家橋街道辦事處\梧桐街道辦事處\鳳凰街道辦事處\\郵亭圩鎮\接履橋鎮\菱角塘鎮\富家橋鎮\黃田鋪鎮\珠山鎮\石岩頭鎮\水口山鎮\仁灣鎮\花橋街鎮\普利橋鎮\牛角壩鎮\高溪市鎮\黃陽司鎮\上嶺橋鎮\竹山橋鎮\伊塘鎮\嵐角山鎮\蔡市鎮\\大慶坪鄉\石山腳鄉\凼底鄉\梳子鋪鄉\珊瑚鄉\楊村甸鄉\\馬坪農業開發區\冷水灘工業園區.
[編輯本段]4市情概況:
永州市是湖南省下屬的地級市,為湘西南口岸城市,位於中國黃金線中南段,東連郴州市,東南界廣東省清遠市,西南接廣西區賀州市,西挨廣西區桂林市,西北鄰邵陽市,東北達衡陽市,位於五嶺北麓,湘粵桂三省區結合部。永州是沿海的內地,內地的前沿,是湖南直達兩廣、兩南(海南、大西南)和港澳的主要通道。207國道、322國道,永藍高速公路即二廣高速公路永州段(由省道1830線永連公路升級改造而成),衡昆高速公路,湘桂鐵路,洛湛鐵路都貫穿全境及九條省道在境內縱橫交錯。永州零陵機場已開通長沙、海口、廣州、深圳航線。衡昆高速公路、二廣高速、洛湛鐵路與湘桂鐵路在永州市區(零冷城區)形成新的鐵路樞紐。正在規劃中的貴(陽)福(州)鐵路將橫貫永州地區中部。
永州古稱零陵郡,因舜帝南巡崩於寧遠九嶷山而得名。隋初設置永州總管府。又因瀟水與湘江在城區匯合,永州自古雅稱「瀟湘」。1995年11月,經國務院批准,撤銷零陵地區,設立地級永州市。 永州自古便是華中、華東地區通往廣東、廣西、海南及西南地區的交通要塞,也是湖南對外開放的重要門戶,素有「南山通衢」之稱。「距水陸之沖,當楚粵之要,遙控百蠻,橫連五嶺,梅庚綿亘於其前,衡岳鎮臨於其後」,鎮東北可入中原腹地,控制西南扼廣西邊陲之咽喉,據東南握廣東海濱之通道,故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是湖南唯一與兩廣接壤的地區,永州市區(即零冷城區)到廣州僅500多公里,南六縣距廣州僅400多公里,是「沿海的內地,內地的前沿」。
永州是一本書,其歷史文化底蘊非常深厚。據權威專家的最新研究成果表明:永州是世界稻作農業之源、中國陶瓷工業之源、中華文明道德之源。舜的開明治國、任人唯賢,柳宗元深刻的惜民愛民思想,周敦頤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和「出污泥而不染」的高風亮節,「女書」的神秘莫測和瑤文化的千姿百態,以及道縣玉蟾岩文物的出土,永州遠古文化的出現,無一不豐富中華文化的寶庫。永州山水,融「奇、絕、險、秀」與美麗傳說於一體,匯自然情趣與歷史文化於一身。柳子廟、永州文廟、浯溪碑林、九嶷山舜帝陵、祁陽文昌塔、三聖湖、陽明山、舜皇山、江華瑤城、湘源溫泉等已成為新的旅遊熱點。

[編輯本段]5歷史沿革:
零陵、永州是兩個重要的古地名。永州在隋朝以前稱零陵。隋朝以後,永州、零陵成為一地二名,泛指今天的地級永州市,特指今天永州市區(即零陵區和冷水灘區)。
漢代 名零陵郡,泉陵侯國(東漢改名泉陵縣)為零陵郡郡治,治所在今永州市零陵區徐家井街道.
三國 名零陵郡,泉陵縣為零陵郡郡治,治所在今永州市零陵區徐家井街道。
晉代 名零陵郡,泉陵縣為零陵郡郡治,治所在今永州市零陵區徐家井街道。
隋文帝時期 名永州總管府,零陵縣為永州總管府府治,治所在今永州市零陵區徐家井街道。
隋煬帝時期 名零陵郡,零陵縣為零陵郡郡治,治所在今永州市零陵區徐家井街道。
唐代 名永州,零陵縣為永州州治,治所在今永州市零陵區徐家井街道。
五代十國時期 名永州,零陵縣為永州州治,治所在今永州市零陵區徐家井街道。
宋代 名永州,零陵縣為永州州治,治所在今永州市零陵區徐家井街道。
元代 名永州路,零陵縣為永州路路治,治所在今永州市零陵區徐家井街道。
明代 名永州府,零陵縣為永州府府治,治所在今永州市零陵區徐家井街道。
清代 名永州府,零陵縣為永州府府治,治所在今永州市零陵區徐家井街道。
民國 名湖南第九行政督察區、湖南第七行政督察區,零陵縣皆為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駐地,駐地在今永州市零陵區徐家井街道。
共和國(1949年10月--1984年6月) 名永州專區、零陵專區、零陵地區,零陵縣皆為專區專員公署駐地和地區行政公署駐地,駐地在今永州市零陵區徐家井街道。
共和國(1984年6月到1995年11月)名零陵地區,〈縣級〉永州市為零陵地區行政公署駐地,駐地在今永州市零陵區徐家井街道。
共和國(1995年11月--2000年5月)名〈地級〉永州市,永州市芝山區為永州市人民政府駐地(1995年11月--2000年5月<實際為1997年8月>為市人民政府駐地),駐地在今永州市零陵區徐家井街道。
共和國(2005年6月--至今)名〈地級〉永州市,永州市冷水灘區為永州市人民政府駐地(2000年5月<實際為1997年8月>至今),駐地在今永州市冷水灘區梅灣街道。
(1)先秦時期
原始社會末期,今永州地區屬三苗國的江南地。
夏商至西周時期,今永州地區屬荊州之域。
春秋戰國時期,今永州地區屬楚國南境。
(2)秦代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實行郡縣制,設長沙郡,置零陵縣.即長沙郡零陵縣.
(3)漢代
西漢漢武帝元朔五年六月壬子,即公元前124年農歷六月二十六日,封長沙王劉發之子劉賢為泉陵侯,置縣級泉陵侯國.
漢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析長沙國置零陵郡。零陵郡轄7縣4侯國:7縣是:零陵縣(今廣西全州縣、興安縣、灌陽縣地)、營道縣(今寧遠縣南)、泠道縣(今寧遠縣、新田縣地)、始安縣(今廣西桂林市區、臨桂縣、陽朔縣、靈川縣、永福縣地)、營浦縣(今道縣及雙牌縣南部分地)、洮陽縣(今廣西全州縣、資源縣地)、鍾武縣(今衡陽縣地);4侯國是:泉陵侯國(今永州市零陵區、永州市冷水灘區、祁陽縣、祁東縣、東安縣及雙牌縣部分地,治所在今永州市零陵區城區)、都梁侯國(今洞口縣、武岡市、綏寧縣、城步縣一帶)、夫夷侯國(今邵陽縣、新寧縣一帶)、舂陵侯國(今寧遠縣北、新田縣、祁陽縣部分地)。郡治零陵縣(治所在今廣西全州縣西南部的鹹水鄉)。元封五年(前106年),郡上設州,零陵郡屬荊州。 西漢零陵郡,郡治零陵縣(今廣西全州縣、興安縣、灌陽縣地,治所在今廣西全州鹹水),即荊州零陵郡零陵縣。
新莽王朝時,改泠道縣為泠陵縣,改營道縣為九疑亭。零陵郡改名九疑郡,轄地未變。
東漢光武帝建武元年(25年),恢復泠道、營道縣名。復名零陵郡,改泉陵侯國為泉陵縣,將零陵郡治所移至泉陵縣城.(今永州市零陵區、永州市冷水灘區、祁陽縣、祁東縣、東安縣及雙牌縣的一部分,治所在今永州市零陵區城北1千米處),此時零陵郡轄區也有所擴大。除原來的7縣3侯國(西漢初元四年<前45年>,舂陵侯國並入泠道縣)外,還增加了湘鄉縣(今湘鄉市、雙峰縣等地)和昭陽侯國(今邵東縣地)、烝陽侯國(今邵東縣、衡陽縣地)2侯國,共計8縣5侯國。即:泉陵縣(今永州市零陵區、永州市冷水灘區、祁陽縣、祁東縣、東安縣及雙牌縣的一部分),零陵縣(今廣西全州縣、興安縣、灌陽縣地)、營道縣、泠道縣、始安縣、營浦縣、洮陽縣、湘鄉縣;重安侯國(原鍾武縣永建三年即公元128年改名重安侯國)、都梁侯國、夫夷侯國、昭陽侯國、烝陽侯國。 東漢零陵郡,郡治泉陵縣(治所在今永州市零陵區城北1千米處),即荊州零陵郡泉陵縣。 東漢末年,荊州牧 劉表 於建安三年(198年)攻佔零陵,零陵郡屬劉表勢力范圍。建安十三年(208年)赤壁之戰後,劉備代劉表領荊州牧,零陵郡屬劉備勢力范圍。
(4)三國
三國時,蜀昭烈帝章武三年(223年),劉備病故,零陵郡地入東吳。孫吳時期,零陵郡地域開始減小。甘露元年(265年),分零陵郡西南部置始安郡,今廣西桂林市轄區、臨桂縣、陽朔縣、興安縣、靈川縣、永福縣等縣地從零陵郡分出。吳寶鼎元年(266年)分零陵郡南部置營陽郡,郡治營浦縣(今道縣);分零陵郡北部都梁侯國、夫夷侯國、昭陽侯國置昭陵郡;同時將湘鄉縣、重安縣(原鍾武縣)、烝陽侯國 3個縣(侯國)劃入衡陽郡。 零陵郡轄6縣:泉陵縣(今永州市零陵區、永州市冷水灘區、東安縣及雙牌縣的一部分,治所在今永州市零陵區城北1千米處)、祁陽縣(今祁陽縣地)、永昌縣(今祁東縣地)、零陵縣(今廣西全州縣地)、洮陽縣(今廣西全州縣、資源縣地)、觀陽縣(今廣西灌陽縣地)。 三國東吳零陵郡,郡治泉陵縣(今永州市零陵區、永州市冷水灘區、東安縣及雙牌縣的一部分,治所在今永州市零陵區城北1千米處),即荊州零陵郡泉陵縣。 營陽郡轄營浦縣、營道縣、舂陽縣(吳鳳凰元年(272年),析泠道縣置舂陽縣)、泠道縣4個縣。 三國東吳營陽郡,郡治營浦縣(今道縣,治所在今道縣道江鎮),即荊州營陽郡營浦縣。 所以三國孫吳時期零陵郡一分為五:零陵郡\營陽郡\始安郡\昭陵郡\衡陽郡.
(5)晉代(西晉 南北朝、東晉 十六國)
西晉太康元年(280年),廢營陽郡入零陵郡。永熙元年(290年)置應陽縣(今東安縣,治所在今東安縣蘆洪市鎮).永嘉元年(307年)置湘州,零陵郡屬湘州。東晉永和年間(345~356年),析零陵郡復置營陽郡。改舂陽縣為舂陵縣。義熙十二年(417年),零陵、營陽二郡屬荊州。南北朝時期,梁 天監十四年(515年),改營陽郡為永陽郡;陳 改永陽郡為營州永陽郡。 即荊州零陵郡泉陵縣(郡治泉陵縣,治所在今永州市零陵區城北)和荊州永陽郡<營州永陽郡>營浦縣(郡治營浦縣,治所在今道縣西北).
(6)隋代
隋文帝開皇九年(589年)廢零陵郡和永陽郡,置永州總管府,府治泉陵縣,同年將泉陵縣(今永州市零陵區、永州市冷水灘區及雙牌縣的一部分,治所在今永州市零陵區城北1千米處)、永昌縣(今祁東縣地)、祁陽縣(今祁陽縣地)、應陽縣(今東安縣)4個縣地合並,更名零陵縣(治所在今永州市零陵區城北1千米處).永州總管府區域較零陵、永陽2郡有所擴大,謝沐縣(今江永縣)、馮乘縣(今江華縣、廣西富川縣地)2縣從臨賀郡劃入。隋永州總管府,府治零陵縣(治所在今永州市零陵區城北1千米處),即永州總管府零陵縣。
隋煬帝大業三年(607年)又改永州總管府為零陵郡,郡治零陵縣. 應陽縣(今東安縣)並入零陵縣. 至此,零陵郡轄5縣:零陵縣(今永州市零陵區、永州市冷水灘區、祁陽縣、祁東縣、東安縣地及雙牌縣部分,治所在今永州市零陵區城北1千米處)、湘源縣(今廣西全州縣、資源縣、灌陽縣地)、永陽縣<並營浦、謝沐二縣為永陽縣>(今道縣、江永縣地)、營道縣<隋開皇九年(589年),舂陵縣、泠道縣並入營道縣>(今寧遠縣、新田縣地及祁陽縣部分地)、馮乘縣(今江華縣、廣西富川縣地)。隋末大業十三年(617年),蕭銑改營道縣為梁興縣。 隋零陵郡,郡治零陵縣(治所在今永州市零陵區城北1千米處).即零陵郡零陵縣。
(7)唐代
唐武德四年(621年)廢零陵郡,分置永州、營州。以零陵郡之梁興縣(原營道縣,今寧遠、新田地及祁陽部分地)和永陽縣(原營浦、謝沐二縣地)二縣置營州. 改永陽縣為營道縣; 改梁興縣為唐興縣<長壽二年(693年)改為武盛縣,神龍元年(705年)復為唐興縣。天寶元年(742年),改唐興縣為延唐縣(今寧遠縣、新田縣地及祁陽縣部分地)>; 析馮乘縣置江華縣. 武德五年,改營州為南營州。貞觀八年(634年),改南營州為道州。貞觀十七年,撤道州並入永州。上元二年(675年),復置道州。開寶元年(742年),改永州為永州零陵郡,改道州為道州江華郡,改營道縣為宏道縣.乾元元年(758年),廢郡名,復稱永州、道州。廣德二年(764年),置湖南觀察使,湖南之名自此始,永州、道州屬之。到代宗大歷二年(767年),永州轄4縣:零陵縣(今永州市零陵區、永州市冷水灘區、東安縣和雙牌縣部分地)、祁陽縣(今祁陽縣、祁東縣地)、湘源縣(今廣西湘源縣地)、觀陽縣(析湘源縣置,今廣西灌陽縣地);唐永州,州治零陵縣(治所在今永州市零陵區城區),即湖南觀察使永州零陵縣。 道州轄5縣:宏道縣(原永陽縣地,今道縣地)、延唐縣(原唐興縣地,今寧遠縣大部、新田縣及祁陽縣部分地)、江華縣(今江華縣地,治所設在寒亭<今江華縣沱江鎮>)、永明縣(析永陽縣置,原謝沐縣地,今江永縣地)、大歷縣(大歷二年(767年)析延唐縣置大歷縣,今寧遠縣北部、新田縣地及祁陽部分地)。唐道州,州治宏道縣(治所在今道縣道江鎮),即湖南觀察使道州宏道縣。
(8)五代十國
五代時期,後唐天成二年(927年)馬殷建立楚國,永、道二州屬馬氏楚國勢力范圍。後周廣順元年(951年),南唐滅楚,永、道二州地入南唐。後周世宗時,授周仁逢為武平軍節度使兼侍中,「盡領湖南之地」,永州、道州屬周仁逢領地。後周時,分永州的洮陽縣(今廣西全州縣、資源縣地)、湘源縣(今廣西全州縣、資源縣、灌陽縣地)、灌陽縣3縣置全州。至此,永州僅轄零陵縣(今永州市零陵區、永州市冷水灘區、東安縣和雙牌縣部分地)、祁陽縣(今祁陽縣、祁東縣地)2縣。五代永州,州治仍然在零陵縣(治所在今永州市零陵區城區),即永州零陵縣。道州仍轄5縣,即:宏道縣(今道縣地)、延熹縣(後晉天福七年(942年),改延唐縣為延熹縣,今寧遠縣大部、新田縣及祁陽縣部分地)、江華縣(今江華縣地)、永明縣(今江永縣地)、大歷縣(今寧遠縣、新田縣及祁陽縣部分地)。五代道州,州治還是在宏道縣(治所在今道縣道江鎮),即道州宏道縣。 永、道二州的區域大體相當於今永州市零陵區、永州市冷水灘區、祁陽縣、祁東縣、東安縣、雙牌縣、道縣、寧遠縣、新田縣、江華縣、江永縣等地。
(9)宋代(北宋 遼 西夏、南宋 金 西夏)
北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分全國為13道,永、道二州屬江南西道。 淳化五年(994年),改屬荊湖路。至道三年(997年),改屬荊湖南路。兩州的轄地與縣名有所變動。建隆三年(962年),改宏道縣為營道縣.乾德元年(963年),改延熹縣改名寧遠縣。宋乾德三年(965年),撤銷大歷縣(今寧遠縣北部、新田縣地及祁陽部分地),並入寧遠縣(今寧遠縣、新田縣地及祁陽部分地)。雍熙元年(984年)升東安場(原應陽縣地)為東安縣。至此,永州轄零陵縣(今永州市零陵區、永州市冷水灘區)、祁陽縣(今祁陽縣和祁東縣地)、東安縣(今東安縣地)3個縣,宋永州,州治零陵縣(治所在今永州市零陵區城區),即荊湖南路永州零陵縣;道州轄營道縣(今道縣地)、寧遠縣(今寧遠縣地)、永明縣(今江永縣地)、江華縣(今江華縣地)4個縣。宋道州,州治營道縣(治所在今道縣道江鎮),即荊湖南路道州營道縣。
(10)元代
元朝確立行省制度,省下設路(州)、縣。原永州、道州分別改稱永州路、道州路,隸屬湖廣行省湖南道。
元永州路,路治零陵縣(治所在今永州市零陵區城區),即湖廣行省湖南道永州路; 元道州路,路治營道縣(治所在今道縣道江鎮),即湖廣行省湖南道道州路.
(11)明代
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路為府。永州路、道州路分別改稱永州府(府治零陵縣,治所在今永州市零陵區城區)和道州府(府治營道縣,治所在今道縣道江鎮),隸屬湖廣行省。洪武九年(1376年),將道州府降為道州<府治營道縣從此廢除省入>,隸屬永州府。同年,改湖廣行省為湖廣承宣布政使司,永州府屬之。崇禎十二年(1639年),析寧遠縣的新田堡置新田縣。至此,永州府轄7縣1州。即:零陵縣、祁陽縣(今祁陽縣和祁東縣)、東安縣、寧遠縣、永明縣(今江永縣)、江華縣、新田縣、道州(今道縣和雙牌縣南部)。明永州府,府治零陵縣(今永州市零陵區、永州市冷水灘區及雙牌北部,治所在今永州市零陵區城區) ,即湖廣承宣布政使司永州府零陵縣。
(12)清代
清順治元年(1644年),分湖廣承宣布政使司為湖廣左承宣布政使司和湖廣右承宣布政使司,永州府屬湖廣右承宣布政使司。康熙三年(1664年),改湖廣右承宣布政使司為湖南省,永州府屬湖南省衡永郴桂道。 永州府轄7縣1州:零陵縣(今永州市零陵區、永州市冷水灘區及雙牌北部)、祁陽縣(今祁陽縣和祁東縣)、東安縣、寧遠縣、新田縣、江華縣、永明縣(今江永縣)及道州(今道縣和雙牌縣南部). 清永州府,府治零陵縣(今永州市零陵區、永州市冷水灘區及雙牌北部,治所在今永州市零陵區城區) ,即湖南省衡永郴桂道永州府零陵縣。

看到了未來!晴天霹靂、

④ 湖南永州的資料

[編輯本段]1市名簡介:

湖南省永州市(漢語拼音:Yongzhou Shì,英語:Yongzhou City )。原名 零陵地區,簡稱永州,雅稱「瀟湘」,別稱「竹城」。
[編輯本段]2地理位置:
湖南省永州市,位於湖南省西南部,湘江經西向東穿越零祁盆地,瀟水由南至北縱貫全境。永州市東接郴州市,東南抵廣東省清遠市,西南達廣西區賀州市,西連廣西區桂林市,西北挨邵陽市,東北靠衡陽市。 地理坐標為東經111°06′-112°21′、北緯24°39′-26°51′。南北相距最長245千米,東西相間最寬144千米。 總面積22441.43平方千米(即2.24萬平方千米),總人口580萬人(2009年);其中永州市轄區面積3200平方千米,市轄區總人口110萬(2009年),市轄區城市人口40多萬。

[編輯本段]3行政區劃:
永州市現轄永州市區(零陵區、冷水灘區)及祁陽縣、東安縣、雙牌縣、道縣、寧遠縣、新田縣、藍山縣、江永縣、江華瑤族自治縣。 共九縣二區。
永州市人民政府原位於永州市零陵區徐家井街道瀟水中路,現遷於永州市冷水灘區梅灣街道逸雲路1號。
永州市零陵區 面積1986平方千米,人口60萬。郵政編碼425100。區人民政府駐南津中路。
永州市冷水灘區 面積1222平方千米,人口50萬。郵政編碼425000。區人民政府駐梧桐路。
祁陽縣 面積2519平方千米,人口102萬。郵政編碼426100。縣人民政府駐浯溪鎮。
東安縣 面積2211平方千米,人口59萬。郵政編碼425900。縣人民政府駐白牙市鎮。
道 縣 面積2441平方千米,人口67萬。郵政編碼425300。縣人民政府駐道江鎮。
寧遠縣 面積2508平方千米,人口74萬。郵政編碼425600。縣人民政府駐舜陵鎮。
江永縣 面積1633平方千米,人口25萬。郵政編碼425400。縣人民政府駐瀟浦鎮。
藍山縣 面積1807平方千米,人口35萬。郵政編碼425800。縣人民政府駐塔峰鎮。
新田縣 面積1004平方千米,人口37萬。郵政編碼425700。縣人民政府駐龍泉鎮。
雙牌縣 面積1739平方千米,人口17萬。郵政編碼425200。縣人民政府駐瀧泊鎮。
江華瑤族自治縣 面積3216平方千米,人口46萬。郵政編碼425500。自治縣人民政府駐沱江鎮。
----------------------------------------------------------------------------------------------------------------------------------

永州市區行政區劃簡慨:
湖南省永州市區原名湖南省零陵縣,位於湖南省西南部,永州地區北部,東接祁陽縣,南靠雙牌縣,西抵廣西區全州縣及東安縣,北挨衡陽祁東縣. 永州市轄區總面積3200平方千米,其中城區面積50多平方千米;市轄區戶籍人口110萬(2009年),其中城區戶籍人口40多萬。 截至2009年9月9日,永州市區轄10個街道、19個鎮、6個鄉、2個開發園區;市區總共878個村(社區)。其中永州市零陵區轄4個街道、8個鎮、4個鄉;共545個村(社區)。永州市冷水灘區轄6個街道、11個鎮、2個鄉、2個開發園區;共333村(社區)。 分別是:徐家井街道辦事處\朝陽街道辦事處\南津渡街道辦事處\七里店街道辦事處\梅灣街道辦事處\菱角山街道辦事處\肖家園街道辦事處\楊家橋街道辦事處\梧桐街道辦事處\鳳凰街道辦事處\\郵亭圩鎮\接履橋鎮\菱角塘鎮\富家橋鎮\黃田鋪鎮\珠山鎮\石岩頭鎮\水口山鎮\仁灣鎮\花橋街鎮\普利橋鎮\牛角壩鎮\高溪市鎮\黃陽司鎮\上嶺橋鎮\竹山橋鎮\伊塘鎮\嵐角山鎮\蔡市鎮\\大慶坪鄉\石山腳鄉\凼底鄉\梳子鋪鄉\珊瑚鄉\楊村甸鄉\\馬坪農業開發區\冷水灘工業園區.
[編輯本段]4市情概況:
永州市是湖南省下屬的地級市,為湘西南口岸城市,位於中國黃金線中南段,東連郴州市,東南界廣東省清遠市,西南接廣西區賀州市,西挨廣西區桂林市,西北鄰邵陽市,東北達衡陽市,位於五嶺北麓,湘粵桂三省區結合部。永州是沿海的內地,內地的前沿,是湖南直達兩廣、兩南(海南、大西南)和港澳的主要通道。207國道、322國道,永藍高速公路即二廣高速公路永州段(由省道1830線永連公路升級改造而成),衡昆高速公路,湘桂鐵路,洛湛鐵路都貫穿全境及九條省道在境內縱橫交錯。永州零陵機場已開通長沙、海口、廣州、深圳航線。衡昆高速公路、二廣高速、洛湛鐵路與湘桂鐵路在永州市區(零冷城區)形成新的鐵路樞紐。正在規劃中的貴(陽)福(州)鐵路將橫貫永州地區中部。
永州古稱零陵郡,因舜帝南巡崩於寧遠九嶷山而得名。隋初設置永州總管府。又因瀟水與湘江在城區匯合,永州自古雅稱「瀟湘」。1995年11月,經國務院批准,撤銷零陵地區,設立地級永州市。 永州自古便是華中、華東地區通往廣東、廣西、海南及西南地區的交通要塞,也是湖南對外開放的重要門戶,素有「南山通衢」之稱。「距水陸之沖,當楚粵之要,遙控百蠻,橫連五嶺,梅庚綿亘於其前,衡岳鎮臨於其後」,鎮東北可入中原腹地,控制西南扼廣西邊陲之咽喉,據東南握廣東海濱之通道,故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是湖南唯一與兩廣接壤的地區,永州市區(即零冷城區)到廣州僅500多公里,南六縣距廣州僅400多公里,是「沿海的內地,內地的前沿」。
永州是一本書,其歷史文化底蘊非常深厚。據權威專家的最新研究成果表明:永州是世界稻作農業之源、中國陶瓷工業之源、中華文明道德之源。舜的開明治國、任人唯賢,柳宗元深刻的惜民愛民思想,周敦頤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和「出污泥而不染」的高風亮節,「女書」的神秘莫測和瑤文化的千姿百態,以及道縣玉蟾岩文物的出土,永州遠古文化的出現,無一不豐富中華文化的寶庫。永州山水,融「奇、絕、險、秀」與美麗傳說於一體,匯自然情趣與歷史文化於一身。柳子廟、永州文廟、浯溪碑林、九嶷山舜帝陵、祁陽文昌塔、三聖湖、陽明山、舜皇山、江華瑤城、湘源溫泉等已成為新的旅遊熱點。

[編輯本段]5歷史沿革:
零陵、永州是兩個重要的古地名。永州在隋朝以前稱零陵。隋朝以後,永州、零陵成為一地二名,泛指今天的地級永州市,特指今天永州市區(即零陵區和冷水灘區)。
漢代 名零陵郡,泉陵侯國(東漢改名泉陵縣)為零陵郡郡治,治所在今永州市零陵區徐家井街道.
三國 名零陵郡,泉陵縣為零陵郡郡治,治所在今永州市零陵區徐家井街道。
晉代 名零陵郡,泉陵縣為零陵郡郡治,治所在今永州市零陵區徐家井街道。
隋文帝時期 名永州總管府,零陵縣為永州總管府府治,治所在今永州市零陵區徐家井街道。
隋煬帝時期 名零陵郡,零陵縣為零陵郡郡治,治所在今永州市零陵區徐家井街道。
唐代 名永州,零陵縣為永州州治,治所在今永州市零陵區徐家井街道。
五代十國時期 名永州,零陵縣為永州州治,治所在今永州市零陵區徐家井街道。
宋代 名永州,零陵縣為永州州治,治所在今永州市零陵區徐家井街道。
元代 名永州路,零陵縣為永州路路治,治所在今永州市零陵區徐家井街道。
明代 名永州府,零陵縣為永州府府治,治所在今永州市零陵區徐家井街道。
清代 名永州府,零陵縣為永州府府治,治所在今永州市零陵區徐家井街道。
民國 名湖南第九行政督察區、湖南第七行政督察區,零陵縣皆為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駐地,駐地在今永州市零陵區徐家井街道。
共和國(1949年10月--1984年6月) 名永州專區、零陵專區、零陵地區,零陵縣皆為專區專員公署駐地和地區行政公署駐地,駐地在今永州市零陵區徐家井街道。
共和國(1984年6月到1995年11月)名零陵地區,〈縣級〉永州市為零陵地區行政公署駐地,駐地在今永州市零陵區徐家井街道。
共和國(1995年11月--2000年5月)名〈地級〉永州市,永州市芝山區為永州市人民政府駐地(1995年11月--2000年5月<實際為1997年8月>為市人民政府駐地),駐地在今永州市零陵區徐家井街道。
共和國(2005年6月--至今)名〈地級〉永州市,永州市冷水灘區為永州市人民政府駐地(2000年5月<實際為1997年8月>至今),駐地在今永州市冷水灘區梅灣街道。
(1)先秦時期
原始社會末期,今永州地區屬三苗國的江南地。
夏商至西周時期,今永州地區屬荊州之域。
春秋戰國時期,今永州地區屬楚國南境。
(2)秦代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實行郡縣制,設長沙郡,置零陵縣.即長沙郡零陵縣.
(3)漢代
西漢漢武帝元朔五年六月壬子,即公元前124年農歷六月二十六日,封長沙王劉發之子劉賢為泉陵侯,置縣級泉陵侯國.
漢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析長沙國置零陵郡。零陵郡轄7縣4侯國:7縣是:零陵縣(今廣西全州縣、興安縣、灌陽縣地)、營道縣(今寧遠縣南)、泠道縣(今寧遠縣、新田縣地)、始安縣(今廣西桂林市區、臨桂縣、陽朔縣、靈川縣、永福縣地)、營浦縣(今道縣及雙牌縣南部分地)、洮陽縣(今廣西全州縣、資源縣地)、鍾武縣(今衡陽縣地);4侯國是:泉陵侯國(今永州市零陵區、永州市冷水灘區、祁陽縣、祁東縣、東安縣及雙牌縣部分地,治所在今永州市零陵區城區)、都梁侯國(今洞口縣、武岡市、綏寧縣、城步縣一帶)、夫夷侯國(今邵陽縣、新寧縣一帶)、舂陵侯國(今寧遠縣北、新田縣、祁陽縣部分地)。郡治零陵縣(治所在今廣西全州縣西南部的鹹水鄉)。元封五年(前106年),郡上設州,零陵郡屬荊州。 西漢零陵郡,郡治零陵縣(今廣西全州縣、興安縣、灌陽縣地,治所在今廣西全州鹹水),即荊州零陵郡零陵縣。
新莽王朝時,改泠道縣為泠陵縣,改營道縣為九疑亭。零陵郡改名九疑郡,轄地未變。
東漢光武帝建武元年(25年),恢復泠道、營道縣名。復名零陵郡,改泉陵侯國為泉陵縣,將零陵郡治所移至泉陵縣城.(今永州市零陵區、永州市冷水灘區、祁陽縣、祁東縣、東安縣及雙牌縣的一部分,治所在今永州市零陵區城北1千米處),此時零陵郡轄區也有所擴大。除原來的7縣3侯國(西漢初元四年<前45年>,舂陵侯國並入泠道縣)外,還增加了湘鄉縣(今湘鄉市、雙峰縣等地)和昭陽侯國(今邵東縣地)、烝陽侯國(今邵東縣、衡陽縣地)2侯國,共計8縣5侯國。即:泉陵縣(今永州市零陵區、永州市冷水灘區、祁陽縣、祁東縣、東安縣及雙牌縣的一部分),零陵縣(今廣西全州縣、興安縣、灌陽縣地)、營道縣、泠道縣、始安縣、營浦縣、洮陽縣、湘鄉縣;重安侯國(原鍾武縣永建三年即公元128年改名重安侯國)、都梁侯國、夫夷侯國、昭陽侯國、烝陽侯國。 東漢零陵郡,郡治泉陵縣(治所在今永州市零陵區城北1千米處),即荊州零陵郡泉陵縣。 東漢末年,荊州牧 劉表 於建安三年(198年)攻佔零陵,零陵郡屬劉表勢力范圍。建安十三年(208年)赤壁之戰後,劉備代劉表領荊州牧,零陵郡屬劉備勢力范圍。
(4)三國
三國時,蜀昭烈帝章武三年(223年),劉備病故,零陵郡地入東吳。孫吳時期,零陵郡地域開始減小。甘露元年(265年),分零陵郡西南部置始安郡,今廣西桂林市轄區、臨桂縣、陽朔縣、興安縣、靈川縣、永福縣等縣地從零陵郡分出。吳寶鼎元年(266年)分零陵郡南部置營陽郡,郡治營浦縣(今道縣);分零陵郡北部都梁侯國、夫夷侯國、昭陽侯國置昭陵郡;同時將湘鄉縣、重安縣(原鍾武縣)、烝陽侯國 3個縣(侯國)劃入衡陽郡。 零陵郡轄6縣:泉陵縣(今永州市零陵區、永州市冷水灘區、東安縣及雙牌縣的一部分,治所在今永州市零陵區城北1千米處)、祁陽縣(今祁陽縣地)、永昌縣(今祁東縣地)、零陵縣(今廣西全州縣地)、洮陽縣(今廣西全州縣、資源縣地)、觀陽縣(今廣西灌陽縣地)。 三國東吳零陵郡,郡治泉陵縣(今永州市零陵區、永州市冷水灘區、東安縣及雙牌縣的一部分,治所在今永州市零陵區城北1千米處),即荊州零陵郡泉陵縣。 營陽郡轄營浦縣、營道縣、舂陽縣(吳鳳凰元年(272年),析泠道縣置舂陽縣)、泠道縣4個縣。 三國東吳營陽郡,郡治營浦縣(今道縣,治所在今道縣道江鎮),即荊州營陽郡營浦縣。 所以三國孫吳時期零陵郡一分為五:零陵郡\營陽郡\始安郡\昭陵郡\衡陽郡.
(5)晉代(西晉 南北朝、東晉 十六國)
西晉太康元年(280年),廢營陽郡入零陵郡。永熙元年(290年)置應陽縣(今東安縣,治所在今東安縣蘆洪市鎮).永嘉元年(307年)置湘州,零陵郡屬湘州。東晉永和年間(345~356年),析零陵郡復置營陽郡。改舂陽縣為舂陵縣。義熙十二年(417年),零陵、營陽二郡屬荊州。南北朝時期,梁 天監十四年(515年),改營陽郡為永陽郡;陳 改永陽郡為營州永陽郡。 即荊州零陵郡泉陵縣(郡治泉陵縣,治所在今永州市零陵區城北)和荊州永陽郡<營州永陽郡>營浦縣(郡治營浦縣,治所在今道縣西北).
(6)隋代
隋文帝開皇九年(589年)廢零陵郡和永陽郡,置永州總管府,府治泉陵縣,同年將泉陵縣(今永州市零陵區、永州市冷水灘區及雙牌縣的一部分,治所在今永州市零陵區城北1千米處)、永昌縣(今祁東縣地)、祁陽縣(今祁陽縣地)、應陽縣(今東安縣)4個縣地合並,更名零陵縣(治所在今永州市零陵區城北1千米處).永州總管府區域較零陵、永陽2郡有所擴大,謝沐縣(今江永縣)、馮乘縣(今江華縣、廣西富川縣地)2縣從臨賀郡劃入。隋永州總管府,府治零陵縣(治所在今永州市零陵區城北1千米處),即永州總管府零陵縣。
隋煬帝大業三年(607年)又改永州總管府為零陵郡,郡治零陵縣. 應陽縣(今東安縣)並入零陵縣. 至此,零陵郡轄5縣:零陵縣(今永州市零陵區、永州市冷水灘區、祁陽縣、祁東縣、東安縣地及雙牌縣部分,治所在今永州市零陵區城北1千米處)、湘源縣(今廣西全州縣、資源縣、灌陽縣地)、永陽縣<並營浦、謝沐二縣為永陽縣>(今道縣、江永縣地)、營道縣<隋開皇九年(589年),舂陵縣、泠道縣並入營道縣>(今寧遠縣、新田縣地及祁陽縣部分地)、馮乘縣(今江華縣、廣西富川縣地)。隋末大業十三年(617年),蕭銑改營道縣為梁興縣。 隋零陵郡,郡治零陵縣(治所在今永州市零陵區城北1千米處).即零陵郡零陵縣。
(7)唐代
唐武德四年(621年)廢零陵郡,分置永州、營州。以零陵郡之梁興縣(原營道縣,今寧遠、新田地及祁陽部分地)和永陽縣(原營浦、謝沐二縣地)二縣置營州. 改永陽縣為營道縣; 改梁興縣為唐興縣<長壽二年(693年)改為武盛縣,神龍元年(705年)復為唐興縣。天寶元年(742年),改唐興縣為延唐縣(今寧遠縣、新田縣地及祁陽縣部分地)>; 析馮乘縣置江華縣. 武德五年,改營州為南營州。貞觀八年(634年),改南營州為道州。貞觀十七年,撤道州並入永州。上元二年(675年),復置道州。開寶元年(742年),改永州為永州零陵郡,改道州為道州江華郡,改營道縣為宏道縣.乾元元年(758年),廢郡名,復稱永州、道州。廣德二年(764年),置湖南觀察使,湖南之名自此始,永州、道州屬之。到代宗大歷二年(767年),永州轄4縣:零陵縣(今永州市零陵區、永州市冷水灘區、東安縣和雙牌縣部分地)、祁陽縣(今祁陽縣、祁東縣地)、湘源縣(今廣西湘源縣地)、觀陽縣(析湘源縣置,今廣西灌陽縣地);唐永州,州治零陵縣(治所在今永州市零陵區城區),即湖南觀察使永州零陵縣。 道州轄5縣:宏道縣(原永陽縣地,今道縣地)、延唐縣(原唐興縣地,今寧遠縣大部、新田縣及祁陽縣部分地)、江華縣(今江華縣地,治所設在寒亭<今江華縣沱江鎮>)、永明縣(析永陽縣置,原謝沐縣地,今江永縣地)、大歷縣(大歷二年(767年)析延唐縣置大歷縣,今寧遠縣北部、新田縣地及祁陽部分地)。唐道州,州治宏道縣(治所在今道縣道江鎮),即湖南觀察使道州宏道縣。
(8)五代十國
五代時期,後唐天成二年(927年)馬殷建立楚國,永、道二州屬馬氏楚國勢力范圍。後周廣順元年(951年),南唐滅楚,永、道二州地入南唐。後周世宗時,授周仁逢為武平軍節度使兼侍中,「盡領湖南之地」,永州、道州屬周仁逢領地。後周時,分永州的洮陽縣(今廣西全州縣、資源縣地)、湘源縣(今廣西全州縣、資源縣、灌陽縣地)、灌陽縣3縣置全州。至此,永州僅轄零陵縣(今永州市零陵區、永州市冷水灘區、東安縣和雙牌縣部分地)、祁陽縣(今祁陽縣、祁東縣地)2縣。五代永州,州治仍然在零陵縣(治所在今永州市零陵區城區),即永州零陵縣。道州仍轄5縣,即:宏道縣(今道縣地)、延熹縣(後晉天福七年(942年),改延唐縣為延熹縣,今寧遠縣大部、新田縣及祁陽縣部分地)、江華縣(今江華縣地)、永明縣(今江永縣地)、大歷縣(今寧遠縣、新田縣及祁陽縣部分地)。五代道州,州治還是在宏道縣(治所在今道縣道江鎮),即道州宏道縣。 永、道二州的區域大體相當於今永州市零陵區、永州市冷水灘區、祁陽縣、祁東縣、東安縣、雙牌縣、道縣、寧遠縣、新田縣、江華縣、江永縣等地。
(9)宋代(北宋 遼 西夏、南宋 金 西夏)
北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分全國為13道,永、道二州屬江南西道。 淳化五年(994年),改屬荊湖路。至道三年(997年),改屬荊湖南路。兩州的轄地與縣名有所變動。建隆三年(962年),改宏道縣為營道縣.乾德元年(963年),改延熹縣改名寧遠縣。宋乾德三年(965年),撤銷大歷縣(今寧遠縣北部、新田縣地及祁陽部分地),並入寧遠縣(今寧遠縣、新田縣地及祁陽部分地)。雍熙元年(984年)升東安場(原應陽縣地)為東安縣。至此,永州轄零陵縣(今永州市零陵區、永州市冷水灘區)、祁陽縣(今祁陽縣和祁東縣地)、東安縣(今東安縣地)3個縣,宋永州,州治零陵縣(治所在今永州市零陵區城區),即荊湖南路永州零陵縣;道州轄營道縣(今道縣地)、寧遠縣(今寧遠縣地)、永明縣(今江永縣地)、江華縣(今江華縣地)4個縣。宋道州,州治營道縣(治所在今道縣道江鎮),即荊湖南路道州營道縣。
(10)元代
元朝確立行省制度,省下設路(州)、縣。原永州、道州分別改稱永州路、道州路,隸屬湖廣行省湖南道。
元永州路,路治零陵縣(治所在今永州市零陵區城區),即湖廣行省湖南道永州路; 元道州路,路治營道縣(治所在今道縣道江鎮),即湖廣行省湖南道道州路.
(11)明代
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路為府。永州路、道州路分別改稱永州府(府治零陵縣,治所在今永州市零陵區城區)和道州府(府治營道縣,治所在今道縣道江鎮),隸屬湖廣行省。洪武九年(1376年),將道州府降為道州<府治營道縣從此廢除省入>,隸屬永州府。同年,改湖廣行省為湖廣承宣布政使司,永州府屬之。崇禎十二年(1639年),析寧遠縣的新田堡置新田縣。至此,永州府轄7縣1州。即:零陵縣、祁陽縣(今祁陽縣和祁東縣)、東安縣、寧遠縣、永明縣(今江永縣)、江華縣、新田縣、道州(今道縣和雙牌縣南部)。明永州府,府治零陵縣(今永州市零陵區、永州市冷水灘區及雙牌北部,治所在今永州市零陵區城區) ,即湖廣承宣布政使司永州府零陵縣。
(12)清代
清順治元年(1644年),分湖廣承宣布政使司為湖廣左承宣布政使司和湖廣右承宣布政使司,永州府屬湖廣右承宣布政使司。康熙三年(1664年),改湖廣右承宣布政使司為湖南省,永州府屬湖南省衡永郴桂道。 永州府轄7縣1州:零陵縣(今永州市零陵區、永州市冷水灘區及雙牌北部)、祁陽縣(今祁陽縣和祁東縣)、東安縣、寧遠縣、新田縣、江華縣、永明縣(今江永縣)及道州(今道縣和雙牌縣南部). 清永州府,府治零陵縣(今永州市零陵區、永州市冷水灘區及雙牌北部,治所在今永州市零陵區城區) ,即湖南省衡永郴桂道永州府零陵縣。

⑤ 邵陽在哪裡

邵陽市,史稱「寶慶」,資江與邵水交匯穿城而過,是一座具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古城。早在春秋末期楚國大夫白善在此築城,稱白公城,屬楚地。秦始皇統一中國,分全國為三十六郡,邵陽屬長沙郡,東漢末屬零陵郡。三國初屬蜀,後入吳。三國吳寶鼎元年(公元226年),分零陵北部為昭陵郡,郡治設今邵陽市。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司馬炎平定東吳,為避其父司馬昭之諱,改昭陵為邵陵。南宗理宗趙均作太子時,曾被封為邵州防禦使。登極做皇帝,升邵州為寶慶府,寶慶之名始於此。寶慶之名經明、清兩朝一直沿用到民國初年。民國十七年(公元1928年)改寶慶為邵陽。1949年解放,1950年成立邵陽市。為地轄市。1972年改為省轄市,仍歸地區代管。1977年7月改為省轄市,由省直接管理。1986年初,邵陽地區和邵陽市合並。解放三十多年來,邵陽市行政建制頻繁變化,是國民經濟和其他各項事業飛速發展的必然結果。邵陽市山河毓秀,民風淳樸。明代吳童有邵陵詩雲:「南楚雄邊百粵親,山川無異土風淳,踏歌樵婦黃茅髻,負載徵人百葛巾」。由於受中原文化影響,開化甚早,人文薈萃,英才輩出。如唐代著名詩人胡曾,有竭力支持鄭和出使西洋的明代都御史兼兩廣總督的李敏,資產階級改良主義的先驅、進步思想家魏源,輿地學家、音韻學家和漢學家鄒漢勛;戊戌變法運動的積極支持者樊錐;民族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先驅蔡鍔和譚人鳳,反對帝國主義文化侵略、敢於和一切惡勢力做斗爭的賀金聲,新民主主義革命前期,全國聞名的女革命活動家雷瑜,當代著名的史學家呂振羽,音樂家、作曲家賀綠汀等都是邵陽人的優秀代表。位置:邵陽市位於湖南省西南部。面積:2.1萬平方公里人口:700多萬行政區劃:轄邵東縣、新邵縣、洞口縣、隆回縣、城步縣、新寧縣、綏寧縣、武岡市等八個縣市和雙清、大祥、北塔三個區。概貌:邵陽市位於湖南省西南部,為半山半丘陵區,屬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全市現轄8縣1市3區。總面積為20886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為411平方公里。景觀:雙清公園、城南公園、東塔、水府廟、寶慶十二景。邵陽市境內山環水復,風光秀美,景色宜人,旅遊資源豐富。有被譽為「山水甲桂林」的丹霞地貌莨山風景名勝區;有八十里南山的江南草原風光;有全國七十二佛地之一的武岡雲山;有原始次生林綏寧黃桑自然保護區。市區有「雙清秋月」、「龍橋鐵犀」、「六嶺春色」、「佘湖雪霽」、「神灘晚渡」、「山寺曉鍾」、「洛陽仙洞」、「白雲樵隱」、「岳平雲頂」、「桃洞流香」等景觀。其中如雙清亭,地處資江砥磯上,與北塔夾江對峙,大有雲帶鍾聲穿林去,月移塔影過江來之神韻;桃花洞庭湖和無底洞,構造奇特,兼有地下暗流,風趣萬千。 住宿 港龍大廈地址:邵陽市邵東縣港龍路1號 0739-26188888 ★★★ 莨泉賓館邵陽市新寧縣莨鎮0739-4702116 ★★★ 金龍賓館邵陽市東風路311號0739-5223188 ★★ 邵陽白公城賓館邵陽市城北路62號 交通 邵陽是湘西南的交通樞紐,上海至昆明的320國道和內蒙至梧州的207國道交匯於市區。全市所有鄉鎮和80%的行政村都通了公路,形成了以320、207國道為主幹的運輸網路。公路總里程達6000餘公里,鐵路運輸通過婁邵線通達全國各地,並開通了直達廣州的特快列車。水路通航河道7條,航道達800餘公里。規劃修建的洛湛鐵路邵(陽)冷(水灘)段和上(海)瑞(麗)高速公路邵陽段、邵東軍民兩用機場,正在緊張的勘察設計施工。預計到本世紀未,將形成"三橫六縱一連"的公路主骨架,發達的鐵路交通,初具規模的航空運輸。市區溝通東西南北。 美食 在武岡,民國27年,北門口一代亦開始生產豆腐,品種有水豆腐、烘乾豆區腐、油炸豆腐、鹵香乾豆腐、包豆腐等。今天,木瓜橋夏宏時的桂子油豆腐,高橋戴四德的二干豆腐,都別有風味,四鄉聞名。寶慶豬血丸子,亦稱血粑,是邵陽的傳統食品,始於清康熙年間,民間歷代相傳,至今已有好幾百年的歷史。寶慶豬血丸子的主要原料是豆腐,先用紗布將豆腐中的水分濾干,然後將豆腐捏碎,再將新鮮豬肉切成肉丁或條狀,拌以適量豬血、鹽、辣椒粉、五香粉以及少許麻油、香油、味精、芝麻等佐料,攪拌勻後,做成饅頭大小橢圓形狀的丸子,放在太陽下曬幾天,再掛在柴火灶上讓煙火熏干,煙熏的時間越長,臘香味越濃。也有做一鐵架,架下用火爐焚燒鋸木屑、糠皮、谷殼或木炭熏烤,此種熏法特別講究火候,不能過急過猛,否則口味不佳。丸子熏干後即可食用。豬血丸子色、香、味俱佳,臘辣可口,增進食慾,且易於保藏,至少半年內不會變質,同時還攜帶方便,煮熟切成片即可食用,是宴客時一道開胃的冷盤。南省邵東縣素有「黃花之鄉」的美譽。黃花的學名叫萱草,中國古代常用「萱庭」、「萱堂」來代言母親,因而民間稱黃花菜為「母親花」。因其顏色金黃,形狀細長,所以又叫「金針花」。黃花既有較高的營養價值,由是一種美麗高雅的觀賞植物。邵東出產的黃花菜,被列為全國八大名貴蔬菜之一。經中國醫學科學院測定,邵東黃花中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鈣、磷、鐵、胡蘿卜素、核黃素的含量,都高於西紅柿等常見的蔬菜。據《本草綱目》記載,黃花有利胸膈、安五臟、通乳健胃、輕身明目等功效。在人們的餐桌上,常用黃花做湯、燒肉,味道十分鮮美;產婦的食譜也少不了黃花蒸鯽魚、黃花燉雞這兩道菜

閱讀全文

與城步縣有什麼工業園區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賓士4s舊車退牌要多久 瀏覽:337
開寶馬x3q5哪個外觀大氣 瀏覽:557
蘇州工業園區買什麼鞋 瀏覽:699
寶馬奧迪哪個好修 瀏覽:78
賓士a級一次加油多少好 瀏覽:424
微型加油小汽車有哪些 瀏覽:291
08款奧迪a6駐車燈怎麼關 瀏覽:769
奧迪98年收購哪個公司 瀏覽:584
奧迪A4新車貸款多少沒有利息 瀏覽:918
思域0到100和奧迪a4哪個快 瀏覽:704
奧迪怎麼調儀表盤款式 瀏覽:769
寶馬318機油燈歸零在哪裡 瀏覽:323
奧迪a6的稅多少錢 瀏覽:510
汽車瀏覽記錄如何刪除 瀏覽:883
如何開發工業線束業務 瀏覽:29
汽車被手噴漆怎麼去除 瀏覽:541
工業相機信號如何接 瀏覽:433
民族工業如何提升地位 瀏覽:610
賓士s和g級哪個好 瀏覽:793
卡羅拉汽車裝具包括哪些 瀏覽: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