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汽車產業 > 後工業社會指什麼時候

後工業社會指什麼時候

發布時間:2025-08-02 21:33:29

① 工業社會初期指什麼時候

工業社會【instrial society】是人類歷史發展的一個階段, 學者丹尼爾·貝爾對把人類歷史劃分為三個階段:前工業社會、工業社會和後工業社會。工業社會是指以工業生產為經濟主導成分的社會。是繼農業社會或傳統社會之後的社會發展階段。有時又稱現代社會。以輕工業為主的是工業社會前期;以重工業為主的是工業社會後期;從時間上大約是蒸汽機出現之後到20世紀70,80年代電子信息技術廣泛應用之前。工業社會以經濟增長為軸心,同經過加工的自然界競爭,機器是資源,企業主是社會的統治人物。

② 後工業化是什麼意思

後工業化是指服務業的產值和就業超過工業和農業。

後工業化是1973年由美國著名的社會學家丹尼爾·貝爾提出的。他分析了後工業社會的五大特徵,並都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得到了檢驗。

後工業社會的第一個最簡單的特點是大多數勞動力不再從事農業或製造業,而是從事服務業。經濟方面的標志是由商品生產經濟變為服務經濟;職位方面的標志是專業和技術階段處於優先地位;在決策方面,則是創造新的「知識技術」。

(2)後工業社會指什麼時候擴展閱讀:

服務業經濟活動最基本的特點是服務產品的生產、交換和消費緊密結合。由此而形成了其經營上的特點:

1、范圍廣泛。由於服務業對社會生產、流通、消費所需要的服務產品都應當經營。因此,在經營品種上沒有限制。服務業可以在任何地方開展業務,因而也沒有地域上的限制。在社會分工中,是經營路子最寬、活動范圍最廣的行業。

2、綜合服務。消費者的需要具有連帶性。如旅店除住宿外,還需要有通訊、交通、飲食、洗衣、理發、購物、醫療等多種服務配合。大型服務企業一般採取綜合經營的方式;小型服務企業多採取專業經營的形式,而同一個地區的各專業服務企業必然要相互聯系以形成綜合服務能力。

3、業務技術性強。

4、分散性和地方性較大。服務業多數直接為消費者服務,而消費是分散進行的。因此服務業一般實行分散經營。各地的自然條件和社會條件的不同,經濟、文化發展的一定差別,特別使一些為生活服務的行業,地方色彩濃厚,因而服務業又具有較強的地方性。

③ 如何理解後現代化

後現代主義起源於西方發達國家。根據韋氏辭典,後現代(postmodern)指20世紀中葉在西方藝術、建築和文化等領域興起的思潮,它分析現代社會的種種問題和危機,反對現代化運動的哲學和實踐,主張復興傳統要素和技術。

有些後現代主義者傾向於對現代思想的否定和解構,有些後現代主義者比較重視後現代社會的建設和創造。有些後現代主義者把社會發展分成三個階段,即傳統社會、現代社會和後現代社會;但是,他們關於"後現代"的時間涵義,沒有形成一致意見。

後現代化理論
幾乎與現代化理論研究同步,西方學者對發達工業國家未來的發展進行研究,並提出了許多種新理論。例如,後資本主義社會(達倫多夫,1959)、後工業社會(貝爾,1973)、後現代主義(Lyotard,1984;Rose, 1991;格里芬,1997)、後現代化理論(Crook,1992;Inglehart,1997)、知識社會(萊恩,1966)、信息社會、網路社會和數字化社會等,其中,後工業社會和後現代主義是與經典現代化理論緊密相關的,後現代化理論則與經典現代化理論相對應。
在20世紀50年代末,美國社會學家丹尼爾·貝爾就產生了後工業社會的思想,1973年正式出版《後工業社會的來臨》一書。他認為,人類社會的發展分為前工業社會、工業社會和後工業社會三個階段,在今後30年至50年間,發達工業國家將進入後工業社會。
後現代主義起源於西方發達國家。根據韋氏辭典,後現代(postmodern)指20世紀中葉在西方藝術、建築和文化等領域興起的思潮,它分析現代社會的種種問題和危機,反對現代化運動的哲學和實踐,主張復興傳統要素和技術。有些後現代主義者傾向於對現代思想的否定和解構,有些後現代主義者比較重視後現代社會的建設和創造。有些後現代主義者把社會發展分成三個階段,即傳統社會、現代社會和後現代社會;但是,他們關於"後現代"的時間涵義,沒有形成一致意見。有些學者認為,後現代是一種文化思潮,不是一個時間概念;有些學者把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歷史階段稱為"後現代階段",有些學者提出"後現代時代"。後現代思潮在政治、經濟、社會、科技等領域都有反映。
後現代化理論是西方學者提出的一種社會發展理論。它認為,社會經濟的發展不是直線的,70年代以來,發達國家社會發展方向發生了根本轉變,已經從現代化階段進入後現代化階段。美國密執根大學教授殷格哈特(Inglehart,1997)把1970年以來先進工業國家發生的變化稱為後現代化。他認為,後現代化的核心社會目標,不是加快經濟增長,而是增加人類幸福,提高生活質量。
殷格哈特教授是世界價值觀念調查項目(World Values Surveys)委員會的執行主席,參加該項目的80名專家對43個國家進行了問卷調查,該項調查覆蓋全球70%的人口。世界價值觀念調查共進行了三次,分別是1981~1982年,1990~1991年,最近的一次調查是在1995~1998年完成的。
最近的調查結果顯示,有些國家如奈及利亞,剛剛開始現代化;有些國家如中國,正加速進行現代化;有些國家如韓國,接近於從現代化向後現代化的轉折點;有些國家, 如英國、德國和美國,已經進入後現代化;北歐國家(瑞典、挪威、丹麥、芬蘭等)和荷蘭基本是後現代社會。

④ 請指教:後工業化社會與去工業化社會有什麼區別

所謂「後工業化時代」,就是以高新技術產業為支撐、為主體的時代。

現代主義的生存土壤是商品生產為目的的工業社會,後現代主義則是把後工業化社會作為時代背景。

後工業社會是美國社會學家D·貝爾創造的名詞,他在《後工業化社會的來臨》中用以描述20世紀後半期工業化社會中所產生的新社會結構,他認為這種結構將導致美國、日本、蘇聯以及西歐在21世紀出現一種新的社會形式。

那麼,是否就可以斷言後工業社會只存在於資本主義國家呢?

貝爾所謂後工業社會的「軸原理」是說「理論知識的中心地位是社會革新和政策形成的根源」。從經濟方面來說其標志是由商品生產經濟變為服務經濟;從職業方面來說,專業和技術階級處於優先地位;在決策方面,是創造新的「知識技術」。而這些,恰恰就是目前中國社會發展中的幾個重要特徵。對此,也許我們可以解釋:由於技術變革,而把馬克思主義者賦予工人階級的作為社會變革的歷史代理人的作用取代了,而且這種取代正如歷史發展一樣是不可逆轉的,後工業化必將來臨。

後工業化社會是後現代主義文化思潮的寬大溫床。伴隨著歷史劇變,人們難免對舊有的意識形態和價值觀產生厭倦、懷疑、甚至嘲笑,他們不再認為對社會的發展負有責任,寧願將個人生活置於隨心所欲、紛亂無序的狀態中。中心變成多元,永恆成為變遷,絕對變成相對,整體成了碎片……後現代主義並非只是西方的文化現象,它對我們的沖擊已無可避免。

⑤ 工業社會與後工業社會的差別

1、經濟結構從商品生產經濟轉向服務型經濟
任何國家的經濟,隨著逐步工業化,各產業的生產率將發生變化,從而必然會產生大多數勞動力轉向製造業的發展趨勢;隨著國民收入的增加,對服務業的需求越來越大;相應地,勞動力又將向服務業方面轉移。因此,後工業社會首要的也是最簡單的特徵就是:大多數勞動力不再從事農業和製造業,而是從事服務業。服務業指的是除上述兩種產業之外的商業、財經、交通、衛生、娛樂、科研、教育和行政工作等等。
2、職業分布以技術階層的崛起為特徵
區別後工業社會的第二個方面,是職業分布的變化。所謂職業分布,不僅指人們在何處工作,還指他們從事何類工作。隨著服務型經濟的發展,工作重心轉向辦公室、教育機構和政府部門,自然引起職業向"白領職員"轉移。
3、軸心原則是理論知識日益成為創新的源泉和制定社會政策和依據
工業社會是生產商品、協調人相機器關系的社會。後工業社會則是圍繞知識,為了創新和變革,實施社會控制和指導而組織起來的社會;這樣也就形成了必須從政治上加以管理的新型社會關系和新型結構。
4、未來方向是技術控制和技術評價
根據新的技術預測模式,後工業社會有可能掌握進行社會變革的新手段,這就是對技術的發展進行規劃和控制。當社會依賴技術和創新的程度越高,社會體系中有害的「不定因素」也就隨之增加。但是,新的預測方法和計劃規劃技術的產生,有可能開創經濟史上的新階段,即預先自覺地規劃技術變革,從而減少未來經濟的不定因素。
5、決策方式使新的「智能技術」誕生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要處理的問題越來越復雜。18世紀和19世紀的科學家們所處理的問題大多是雙變數或三變數、四變數問題。而科學進程的下一階段,是對大量變元的整序,例如,統計力學中的分子運動,保險業捐算表中的平均壽命,人口遺傳學中的遺傳分布,等等。社會科學中還有「一般人」問題一智力分布、社會流動率等等。

⑥ 什麼是後工業時代

明確提出和界定「後工業社會」概念的是丹尼爾·貝爾。他把人在歷史劃分為三個階段:前工業社會、 工業社會和 後工業社會。不同的社會是依據不同的中軸建立起來的。前 工業社會以傳統主義為軸心,意圖是同自然界競爭,土地是資源,地主和軍人擁有統治權。(從時間上大約是蒸汽機出現之前) 工業社會以經濟增長為軸心,同經過加工的自然界競爭,機器是資源,企業主是社會的統治人物。(從時間上大約是20世紀70,80年代電子信息技術廣泛應用之後)而 後工業社會以理論知識為中軸,意圖是人與人之間知識的競爭,科技精英成為社會的統治人物。科技專家之所以擁有權力,全憑他們受的專業教育與技術專長。
後工業時代的特點:
(1)經濟結構從商品生產經濟轉向服務型經濟任何國家的經濟,隨著逐步工業化,各產業的生產率將發生變化,從而必然會產生大多數勞動力轉向製造業的發展趨勢;隨著 國民收入的增加,對服務業的需求越來越大;相應地,勞動力又將向服務業方面轉移。因此, 後工業社會首要的也是最簡單的特徵就是:大多數勞動力不再從事農業和製造業,而是從事服務業。服務業指的是除上述兩種產業之外的商業、財經、交通、衛生、娛樂、科研、教育和行政工作等等。
(2)職業分布以技術階層的崛起為特徵區別後工業社會的第二個方面,是職業分布的變化。所謂職業分布,不僅指人們在何處工作,還指他們從事何類工作。隨著服務型經濟的發展,工作重心轉向辦公室、教育機構和政府部門,自然引起職業向"白領職員"轉移。拿美國的職業結構來說,直到1956年,白領職員總數才第一次超過藍領工人總數。此後這兩者的比例進一步擴大,到1970年已經超過5:4。然而最令人吃驚的變化是專業和技術職員的增長,這部分職員的增長率是從業人員總數增長率的2倍。還有一項統計數字更能說明全貌,這就是科學家和工程師人數。他們是 後工業社會的關鍵集團。整個技術階層人數的增長率是勞動力總數增長率的2倍,而科學技術人員的增長率則是勞動力總數增長率的3倍。
(3)軸心原則是理論知識日益成為創新的源泉和制定 社會政策和依據工業社會是生產商品、協調人相機器關系的社會。後工業社會則是圍繞知識,為了創新和變革,實施社會控制和指導而組織起來的社會;這樣也就形成了必須從政治上加以管理的新型社會關系和新型結構。
當然,知識對任何社會的運轉都是必需的。但是 後工業社會的不同之處,在於知識本身的特徵發生了變化。理論知識占居主導地位,成為制定決策,指導變革的決定力量。理論的重要性超過了經驗,知識被編碼成抽象的符號系統(就如同一個公理化系統),使之能用以描述迥然不同的經驗。
當今任一現代社會,都依賴於創新和對變革實行社會控制。實施社會控制,使社會產生了計劃和預測的需要。正是由於人們對創新的性質看法有了這個變化,才使理論知識變得無比重要。在現代社會中,一個領域的發展,日益取決於理論工作的進展。理論工作把已有知識有序化(編碼化),並指出用經驗來驗證的途徑。實際上,理論相知識日益成為社會的戰略資源即軸心原則。而學校、研究所和智力部門正日益成為新型社會的軸心機構。
(3)未來方向是技術控制和 技術評價根據新的技術預測模式, 後工業社會有可能掌握進行社會變革的新手段,這就是對技術的發展進行規劃和控制。當社會依賴技術和創新的程度越高,社會體系中有害的「不定因素」也就隨之增加。但是,新的預測方法和計劃規劃技術的產生,有可能開創經濟史上的新階段,即預先自覺地規劃技術變革,從而減少未來經濟的不定因素。

閱讀全文

與後工業社會指什麼時候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湖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風氣怎麼樣 瀏覽:418
奧迪a6怎麼取消自動遠光 瀏覽:263
佛山市工業公關有多少獎勵 瀏覽:593
賓士e63多少排量 瀏覽:401
汽車是如何主動降噪的 瀏覽:450
在深圳汽車空氣濾芯可以多久換 瀏覽:981
大亞灣為什麼工業那麼少 瀏覽:387
奧迪a6l哪個輪胎適合 瀏覽:445
汽車門把手發黃是怎麼回事 瀏覽:732
寶馬怎麼會燃 瀏覽:716
汽車都包含什麼車 瀏覽:417
鄭州輕工業大學什麼時候開始軍訓 瀏覽:627
酸奶是如何工業化生產的 瀏覽:300
汽車密封膠條用什麼膠水能粘住 瀏覽:961
a股工業指數怎麼選 瀏覽:487
汽車前大燈被刮蹭怎麼處理 瀏覽:303
汽車證書哪個最好 瀏覽:271
晉城市工業區在哪個區 瀏覽:251
廣東工業發達的地區有哪些 瀏覽:697
光澤到杭州汽車經過哪些地方 瀏覽: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