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近代民族工業發展較快的行業
辛亥革命後至19世紀20年代頭一二年,私人資本主義工業呈現了快速發展的狀態。
「革命就是解放生產力」。辛亥革命成功後,封建君主專制的推翻,資產階級共和國的建立,極大地激發了資本主義投資建廠、振興實業的熱情。提倡實業建設的社會團體紛紛建立,提倡工業建設的雜志、報紙紛紛出版,新的私人資本企業更是如雨後春筍般涌現,幾乎每天都有新公司注冊,令實業部應接不瑕。據農商部統計。辛亥革命前後歷年設立的資本額在10 000元以上的民用工礦企業:1911年為40家,資本額576萬元;1912年為85家,資本額1 038萬元,1913年為79家,資本額1 358.7萬元;1914年102家,資本額l 486.8萬元。革命後的設廠數為革命前的兩倍半①。
然而,辛亥革命畢竟是一場不徹底的資產階級革命,它所產生的對社會生產力的推動作用是有限的,如果沒有其他重大因素發揮作用,由革命引發的新一輪發展實業熱潮不會持續太久。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顯著改變了中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生存條件和外部環境,加之國內外各種因素的作用,推動了辛亥革命後私人資本主義工業發展的浪潮繼續高漲。
棉紡織、火柴、機器製造等行業在大戰期間因進口銳減而獲得快速發展。其中,以棉紡織業的發展最為顯著。「一戰」爆發前,中國棉紡織業受英國產品的壓抑,步履維艱,發展甚慢。「一戰」爆發後,英國忙於戰爭,向中國出口的棉紗數量明顯減少。進口日紗想乘機取而代之,但受到了抵制外貨運動的有力鉗制。進口棉紗的銳減,引起了國內棉紗價格的猛烈上漲,但棉花價格和工人工資的上漲幅度不大,這就給生產廠家帶來了豐厚利潤。以全國平均計算,廠家每生產一包16支棉紗,1915年尚虧損3.13兩,1919年已有盈利50.55兩之多②,各紗廠無不獲利萬千。於是棉紡織行業出現了一個擴大生產、更新設備的熱潮。據統計,全國華商紗廠擁有紗錠數量1914年為50.2萬枚,1921年猛增到123.8萬枚,布機數量1914年為2 566台,1921年達到6 675台③。實收資本從1913年的1 423萬余元,迅速上升到1921年的9 842萬元,增加了六倍之多④。在利潤積累較快、資本較為充裕的條件下,不少紗廠對廠房建築和技術設備進行了更新改造,其中最重要的是改蒸汽引擎為電力馬達,不但節省了燃料費用,還使原來使用人力的工序改用動力。經過一戰及其後幾年的發展,棉紡織行業的面貌發生了比較大的變化。
麵粉,榨抽、銻鎢開采等部門在大戰期間因出口大增而加速發展,其中麵粉業尤為顯著。「一戰」爆發前,我國為麵粉入超國,1915年起開始出超,出超1.92萬擔,1918年猛增至200萬擔,1920年達到344.98萬擔,總計1920年出口麵粉396萬余擔,是1913年出口量的33.14倍⑤。麵粉價格也呈上升趨勢,上海市場每包麵粉的價格1914年為21.08元,1915年上升到2.;2元,1920年再上升到2.75元⑥,而小麥價格由於產量穩定增長,市場供應充足,反而呈下降趨勢。這就給麵粉業帶來了高利潤,麵粉業由此迅速發展起來,新的機器麵粉廠不斷出現。1914年至1921年累計新創辦麵粉廠100家,資本總額2341.3萬元,日產能力達229 453包⑦。老廠也不斷增添設備,擴大生產。截止1921年,全國實存麵粉廠總計137家,資本總額3286.9萬元,日產能力312 643包⑧,形成了中國機器麵粉業發展的最好時期。
「一戰」時期出口增加的原因,一方面是各帝國主義國家忙於戰爭,無暇生產,許多物資依賴進口,外國洋行紛紛向中國采購,促成了中國產品在國外市場的暢銷。另一方面,由於世界金融貨幣體系的變革,發生了金貴銀賤的現象,1915年銀價降到從未有過的低谷,倫敦每盎司大條銀價由1912年合28.03便士,下降到合23.69便士⑨。中國雖無本位貨幣,但主要通貨為銀幣,出口按銀元計價,利潤大增。也帶動了出口的發展。1916年以後銀價回升,但國外物價水平也不斷高漲,仍然有利於出口。同時,由於進口貨價位高昂,也有利於民族工業品的國內銷售。
民族工業得以發展的另一個因素是抵制外貨運動的持續不斷,外貨受到沉重打擊,國貨得以不斷暢銷。南洋兄弟煙草公司創建於1905年抵制美貨運動的高潮中,1915年正式向中國政府注冊。在廣大民眾爭買國產卷煙的愛國熱潮推動下該公司獲得迅速發展,1918年增資為500萬元,1919年再擴大為1 500萬元,銷售額由1912年的43萬余港元增加到1921年的2 800萬港元,同期的公司盈利也由5.2萬港元增加到400餘萬港元,成為當時全國最大的民族資本卷煙企業。
總之,「一戰」期間及其後的幾年間,是中國私人資本主義工業高速發展的時期。1914年至1920年私人產業資本平均年增長率為10.54%,一些主要行業的增長率更高,麵粉業為22.8%。卷煙業為36.7%,棉紡織業為17.4%。至1920年,私人資本的產業資本總額已達5.8億元。經過這一時期的發展,中國私人資本主義工業獲得長足進步。
㈡ 中國民族工業發展歷程
1、近代民族工業的興起時期
19世紀六七十年代,在外資企業的刺激和洋務派創辦工業的影響下,中國出現了第一批由私人投資的近代工業。著名企業有:上海發昌機器廠、廣東繼昌隆繅絲廠、天津貽來牟機器磨坊等。
2、近代民族工業的初步發展時期
從甲午戰爭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民族工業的發展出現了第一個高潮。甲午戰爭後,帝國主義列強加強對華資本輸出,進一步破壞了中國的自然經濟,為民族工業的發展創造了客觀條件。
3、近代民族工業的進一步發展時期
1912年~1922年特別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出現了一個「短暫的春天」,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專制統治,一戰期間,歐洲各帝國主義國家暫時放鬆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
4、近代民族工業的顯著發展時期
1927年~1936年,南京國民政府同前期,近代民族工業又出現了一個短暫發展時期,中國人民的反帝愛國運動一浪高過一浪,廣大群眾抵制洋貨,提倡國貨的行動。
5、近代民族工業陷入困境時期
20世紀30年代後期至40年代末,近代民族工業陷入困境,日益萎縮。抗日戰爭時期,日本空前野蠻的洗劫和破壞使淪陷區民族工業受到毀滅性打擊;抗戰勝利後,國民黨發動反共反人民的內戰,極大地破壞了經濟發展;國民政府的惡性通貨膨脹政策,使民族工業遭到致命的打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