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河源市東源縣徐洞工業區有什麼廠招工
華康啊,做玩具的,工資每月兩千左右,包住不包吃,每天八個鍾班,偶爾加班,每個星期兩天假,有些部門沒這么多假,假不多的部門工資都很高。(望採納)有不懂的可以追問。
2. 河源仙塘蝴蝶嶺工業園工廠多嗎
多雹陪。河源是一源殲蠢個地區包括五縣一區:東源縣、連平縣、和平縣、龍川縣、紫金縣以及源城區,河源每個縣都有工廠如東源縣蝴蝶工業園其中源城區最多光高新區就大大小小的企業就有100多個如西可、西品精密、永改備勤、富德康、合駿、航嘉、普益、豪勁、中光電、皓吉達、美晨等,因此河源仙塘蝴蝶嶺工業園工廠多。
3. 東源縣的經濟
東源縣委、縣政府堅持實施「工業立縣、農業穩縣、旅遊旺縣、旺城擴城、教育強縣、和諧穩定和固本強基」七大戰略,積極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把全縣規劃分為三個經濟片區:205國道和高速公路沿線鄉鎮為工業經濟區,重點開展招商引資,發展外源型經濟;東片鄉鎮為資源經濟區,重點利用當地礦產資源進行深加工,發展內源型經濟;萬綠湖庫區鄉鎮為生態保護區,重點發展生態農業、生態林業和生態旅遊業。努力打造工業大縣、旅遊強縣、生態名縣;以打造「後發東源」為目標,搶抓國際產業和珠三角產業轉移的機遇,大力推進經濟發展,取得了巨大成效,經濟建設和社會各項事業取得了顯著成效,實現了多年財稅綜合增長率排在全省67個山區縣的前列,六項主要經濟指標綜合得分名列河源市前茅的目標。
2010年,東源縣完成地區生產總值59.55億元,比上年增長(下同)12.2%。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0.17億元,比上年增長6.5%,第二產業增加值33.21億元,增長17.0%,第三產業增加值16.89億元,增長11.6%;實現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3.07億元,增長18.0%,財政綜合增長率在全省排名第48位,與上年比前移12位;實現工商稅收5.27億元,比上年增長32.7%,其中鄉鎮稅收4.72億元,佔全縣總稅收89.6%,有8個鄉鎮稅收1000萬元以上。對外貿易持續增長,實現外貿進出口總額2.28億美元,比上年增長36.4%。經濟結構調整步伐加快,三次產業比例由2009年17.3∶53.2∶29.5調整為2010年16.9∶55.1∶28.0;工業成為經濟發展的主導,旅遊產業不斷壯大,農業穩定發展。
2011年全縣完成生產總值73.6億元,比上年增長(2010年不變價,下同)15.6%,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2.3億元,增長4.8%;第二產業增加值40.0億元,增長22.2%;第三產業增加值21.3億元,增長10.5%。實現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4.0億元,增長36.6%,財政綜合增長率在全省山區縣排名第16位、全市排名第3位。實現稅收收入7.3億元,增長31.3%。實現利用外資3000萬美元,增長48.4%。經濟結構調整步伐加快,一二三產業比例從2010年的16.9∶55.1∶28.0調整為16.7:54.3:29.0。實施富縣強鎮戰略成效初顯,有10個鄉鎮稅收超1000萬元,其中仙塘鎮、澗頭鎮實現超億元目標。 東源縣糧食作物主要有水稻、紅薯、玉米、小麥、蠶豆、豌豆等。東源縣(區)經濟作物種類較多,種植歷史悠久,主要有花生、甘蔗、大豆、木薯等。
水稻是東源縣主要糧食作物,常年種植面積40萬畝。通過不斷推廣優良品種,應用規范化栽培技術,開展病蟲害綜合防治,水稻產量逐年上升。1999年,全縣水稻種植面積44.17萬畝,總產20.85萬噸,總產首次突破20萬噸大關。2001年開始,實行農業結構調整,擴大經濟作物種植,調減水稻種植面積,全縣水稻總產穩定在18萬噸以上。2004年晚造由於受乾旱和寒露風影響導致減產,水稻全年種植39.22萬畝,總產15.7萬噸。
紅薯1988年,全區種植面積5.1萬畝,總產5109噸,畝產僅99公斤(5∶1折稻穀計算)。1989~1991年,每年種植面積穩定在5萬畝以上,畝產增至117公斤。隨著紅薯品種的不斷改良,推廣先進技術,1997年畝產達到297公斤,總產首次突破1萬噸。2001年畝產307公斤,總產達1.4萬噸,是歷年紅薯畝產最高的年份。
玉米1988~1990年,郊區玉米種植零星分散,多種於輋壩地及菜園地,種植面積和產量較少。1990年種植面積8631畝,畝產53公斤,總產456噸。1995年開始,東源縣組織實施省人大「一鄉一品」議案項目,分別在燈塔和黃田鎮建立1000畝以上玉米高產示範點。2000年,全縣玉米種植面積4.68萬畝,畝產226公斤,總產1.06萬噸,為歷年玉米種植面積和產量最高的年份。2004年種植玉米3.37萬畝,總產0.72萬噸。
小麥、蠶豌豆1988~1992年,郊區小麥每年種植面積穩定在1.5萬畝以上,總產1000多噸。1993年後,種植面積和產量逐年減少,2002年種植面積僅1252畝,總產137噸。蠶豌豆種植以冬種為主,種植面積和產量比較穩定。蠶豌豆常年種植面積3.6萬畝,畝產108公斤,總產約3892噸。
東源縣立足縣情,積極推行農業結構調整戰略,大力抓好農業綜合開發,農業經濟保持每年遞增6%以上。按照「抓龍頭、辦基地、創名牌、突特色」的工作思路,東源縣形成了一批優質農產品品牌:望郎回板栗、仙湖茶、霸王花米粉、客家釀酒、蜂蜜等。
2009年,該縣進入廣東省40個產糧大縣行列。農業產業化進程加快,現代農業發展格局初步形成,被認定為省級農業綜合開發縣。實施東江上游特色水果產業帶項目,共種植板栗、檸檬1.5萬畝,建立板栗、茶葉、油茶、檸檬、葯材等特色農業基地10個,全縣水果種植面積達34萬畝。新增兩個市級專業鎮,農業龍頭企業增至31家,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增至387家,帶動農戶3萬多戶參與農業開發與生產,戶均增收2800元。大力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打造了綠保油茶、大葉山靈芝、康禾貢茶等一批名牌產品。
2010年,全縣農業總產值16.75億元,比2005年(下同)增長40.8%;糧食種植面積48.7萬畝,總產20.05萬噸,其中水稻種植面積41.8萬畝,總產19.14萬噸,畝產458公斤;人均純收入6138元,增長58%。 1988年,郊區有工業企業168家,其中國有工業19家,集體工業148家,其他1家。年工業總產值8131萬元,占工農業總產值的26.2%。
20世紀90年代後,東源縣(郊區)逐步進行工業體制改革,縣內工業所有制結構發生變化,民營經濟快速發展。至2004年,全縣工業企業形成多成分、多層次經濟類型的工業結構。
2010年,東源縣實現全社會工業總產值103億元,比上年增長20.8%。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98.43億元,比上年增長21.7%。加大投入,完善工業園區建設,承接珠三角產業轉移,全縣工業園區規劃面積50.5平方公里,年內已開發建設19.3平方公里,落戶企業221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由58家增至65家。
2011年,新簽約項目20個,合同投資總額72億元。成功引進投資28.8億元的道格拉斯陶瓷、投資20億元的風力發電以及一批石英石、石灰石、瓷土等資源深加工項目,以石英石深加工、旋窯水泥、新型環保陶瓷等新材料產業集聚步伐加快。工業園區建設取得新跨越,實現園區工業生產總值60.4億元。深圳鹽田(東源)產業轉移園被省政府正式認定為省級產業轉移園。全年實現全社會工業總產值121億元,增長16.8%,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14.9億元,增長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