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工場手工業是什麼意思
工場手工業是指在資本主義體系下,以手工藝為基礎的生產方式。大約在16世紀中葉至18世紀末期,這一生產方式在歐洲占據了主導地位,通常被稱為工場手工業時期。
這一生產方式的誕生主要有兩種形式。首先是混成工場手工業,即資本家將不同工種的手工藝者聚集在同一工廠內,通過分工合作來生產單一產品。例如,一個馬車工場可能包括專門製作馬具、鐵器、木製品、服裝和進行塗裝的不同工匠。他們各自為馬車的不同部分提供專門勞動。
另一種形式是有機構成的工場手工業,資本家在這一模式下會組織大量從事相同手工藝的工人,在生產的不同階段實施分工操作,共同完成產品。以制針工場為例,部分工人可能僅負責制針生產中的一道工序,如打孔或磨光。
盡管工場手工業基於手工勞動,但它與簡單的協作不同,它以分工為基礎的協作模式帶來了獨特的優勢:
1. 工人長期從事單一工作,使身體適應特定操作,總結經驗,減少因更換位置或工具而造成的浪費,從而以更少的力氣和時間完成任務。
2. 分工促進了工具的專業化,這不僅有利於工具的簡化與改進,也為機器的誕生提供了物質基礎。
3. 分工減少了不同生產階段之間的空間距離和轉移所需的時間與勞動力。
4. 分工使生產過程在空間上變得並列,而在時間上連續。
5. 分工使得工人的勞動成果成為他人的勞動起點,每個工人能夠在必要的時間內專注於自己的職能,從而提高了勞動強度。
工場手工業推動了資本的積累和擴大了資本的剝削范圍,同時也將工人塑造成不完整的個體,抑制了他們的志向和才能,使勞動完全服從於資本。盡管分工提高了勞動生產率並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但這種生產力屬於資本,它為資本家創造了更多的相對剩餘價值。工場手工業成為生產相對剩餘價值的一種手段。
在資本主義的發展過程中,工場手工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它受制於手工藝和手工工具的技術限制,提升勞動生產率的能力是有限的。因此,它逐漸被新的生產方法和組織形式所取代,逐步過渡到機器大工業。
B. 中國古代手工業的發展有哪些特徵
中國古代手工業發展的特徵
《高中歷史課程標准》要求「列舉古代中國手工業發展的基本史實,認識古代手工業發展的特徵」.中國古代手工業發展有哪些特徵呢?許多同學感到很難全面認識,在此,筆者進行粗淺的分析,希望對廣大同學的學習有所幫助.
第一,歷史悠久,並且不斷發展進步.
遠古時期的陶藝,紡織和玉器製作等已經表現出相當高的工藝水平,如半坡人面網文盆、龍山文化中的玉器.在原始社會晚期,手工業就從農業中分離出來,成為獨立的生產部門.商周時期青銅鑄造技術相當成熟.春秋戰國時期,鐵器鑄造成為重要的生產部門.漢代的煉鐵、鑄鐵和制鋼業、絲織業及造紙業的發展,是當時經濟繁榮的主要標志之一.魏晉南北朝時期,出現灌鋼法,這成為古代最先進的制鋼方法,成功燒紙出的白瓷,是制瓷技術的重大突破.隋唐五代時期,出現緙絲技藝,制瓷業成為獨立的生產部門.宋元時期,宋代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元代黃道婆發明腳踏三錠紡車,燒制出青花和釉里紅.明清時期,棉紡織業成為新興的手工業部門,燒制出鬥彩、五彩瓷、粉彩和琺琅彩.
第二,多種經營方式長期並存,其中官營手工業長期占統治地位.
在商周時期,手工業由官府經營,即所謂「工商食官」.春秋戰國時期隨著土地私有制的確立和小農經濟的形成,開始出現專業的私營手工業和家庭手工業,此後,官營手工業、專業的私營手工業和家庭手工業成為古代中國手工業的三種主要經營形態,呈現出長期並存的格局.官營手工業資金雄厚、規模經營、分工細致、組織形式嚴密,對產品質量要求較高,管理嚴格,推動了手工技藝的提高,代表中國古代生產技藝的最高水平.從西周到明代前期,官營手工業一直占據主導地位.
第三,古代手工業的發展與農業經濟密不可分,且始終處於農業經濟的從屬地位.
除了受資源、交通限制較大的礦業外,歷史上發達的手工業區都分布在農業上精耕細作地帶.如前期的黃河中下游地區,後期的長江中下游地區.精耕細作的農業地帶能提供與農業息息相關的中國傳統手工業大量的原料,如紡織業、製糖業、制茶業、釀酒業等,此外,手工業的發展也有利於農業經濟的發展,如金屬冶煉業的發展,尤其是冶鐵業和冶鋼業的發展,極大地促進了農業生產工具的改進,推動了農業經濟的發展.盡管中國古代手工業很發達,但由於統治者推行重農抑商政策等原因,在手工業與農業相結合的場合,手工業服務於農業,始終處於農業經濟的從屬地位.
第四,手工業的區域分工和專業化水平受商品經濟活躍程度的影響.
早期手工業的發展和布局受自然資源分布影響較大,隨著交通運輸條件的改善,商業的發展,區域性和全國性統一市場的形成,手工業的發展突破了原料產地的限制,產品走向全國,這些都為手工業專業化生產中心的出現提供了條件.如宋代溫州「地不宜桑而織紉工,不宜漆而器用備」(《永樂大典》).明清時期,《天工開物》載:「凡倭緞製造起東夷,漳泉海濱效法之,絲質來自川蜀,商人萬里販來,以易胡椒歸里.」景德鎮制瓷業也是「工匠來八方,器成天下走」.可見,如果沒有活躍的商品經濟,統一的國內市場,各地區的手工業分工及專業性手工業的發展是不可想像的.
第五,手工業的發展與社會生活的變遷相互影響.
宋代在造紙業大發展的基礎上,雕版印刷得到普及,民間印書業繁榮,南方出現眾多私人刻書中心,過去「難得」的書籍作為商品周流天下,唾手可得,《百家姓》、《千字文》一類識字課本的流行,使民間教育有了很大普及,識字率提高,學術下移,促進了民間文化藝術的繁榮和發展.隨著文化的發展,為了節省印刷費用,提高印刷效率,社會迫切要求改進雕版印刷技術,推動了活字印刷術的誕生.
第六,手工業中心分布地區與經濟重心的南移呈相應變化.
大約到南宋時期,我國古代經濟重心完成了從北方到南方的轉移.隨著經濟重心的南移,有不少手工業部門、手工品的主要產地也從北方轉移到南方.以絲織業為例,西周至唐代,中國的絲織業中心都在北方,基本以長安為中心.南宋時代,蘇州、杭州、成都等地設置織錦院(官營絲織業機構),各有織機數百架,工匠數千人.民間私營作坊更多,生產大量精美絲織品,如武康與安吉的絹紗、鵝脂棉,均屬上品,嘉善魏塘的宓家所織畫絹,遠近聞名.這些表明絲織業中心由北方轉移到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