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上海臨港工業園區中有哪些單位
臨港新城以獨一無二的區位優勢和戰略地位,成為上海未來發展最有力的助推器。東海大橋將洋山深水港和臨港新城聯為一體,滬蘆高速、城市軌道、郊區環線、A20、兩港大道、浦東鐵路等城市快速交通網使臨港新城與上海各區縣之間僅咫尺之遙。臨港新城是未來上海中心城區的重要輔城、上海經濟發展重心東移戰略的大舞台和後勁所在。 海港新城分為主城區和產業區(包括主產業區、重裝備產業區、物流園區和綜合區)。主城區是以5.6平方公里的滴水湖為中心的城市綜合生活服務區,規劃面積約為100平方公里,其中城市建設面積約為50平方公里,湖中點綴著三座島嶼(星級酒店商務工作之島,娛樂休閑主題公園之島、遊艇碼頭體育活動之島),沿湖以環狀、放射狀的形式向外擴展,形成城市生活環帶、城市公園景觀環帶和都市居住生活環帶,居住人口50~60萬人。產業區是以產業開發為主的功能區塊,面積約200平方公里,其中城市建設面積約為120平方公里,居住人口近50萬人。產業區是現代裝備製造業的主體部分,並以現代裝備產業、出口加工和高科技產業為核心,其中重裝備產業區和物流園區是建設國際集裝箱樞紐港的重要依託,是集倉儲、運輸、加工、貿易、保稅、臨港工業、分撥、增值和國際商貿功能於一體的國際經貿平台
② 什麼是臨港工業區
很多地方都有叫臨港工業區的,都是靠鄰江河海港口的工業區。
③ 什麼叫臨港工業
從字面意思應該指臨近港口(或者依靠港口)發展的企業或者工業帶。
參考,日本的臨港工業。
日本既缺資源,又多地震。唯一的有利條件是海岸線長,多優良海灣,全國海岸線長約3萬公里,平均每平方公里國土有90米海岸線。日本人面對國家資源的貧乏,便最大限度地利用自己的優良海灣和漫長的海岸線,興建了一系列海港和海岸工業帶;又針對其陸地面積小的特點,圍繞港口大量填海造陸,在沿海地帶填就了連綿數百公里長的海岸工業用地。
這種以港口建設為中心的臨海工業地帶,擁有各種深水碼頭和專業碼頭,使大型油船、礦石船等原料船長驅直入,為原燃料的大量進口和製成品出口創造了有利條件,既降低成本,又提高效率,增強了競爭能力。
日本擁有龐大的商船隊,是世界上最大的海運國家,更使日本能自如地揚長避短,克服工業原料的缺乏,又滿足大量製成品出口的需要。不可否認,高度發達的港口海運業,是日本發展成一個"經濟巨人"的必要條件。
在日本漫長的海岸線中,以經濟最發達的"三灣一海"(即東京灣、伊勢灣、大阪灣、瀨戶內海)利用海岸線最為充分。這片長達1000公里的海岸,基本上都已建成了人工海岸。據1975年統計,自然海岸已所剩無幾,東京灣只剩下10.5%,伊勢灣7.9%,大阪灣1.5%,大逐灘18.5%。
東京灣港口群地理位置優越,是個掩護極好的袋狀海灣,袋口寬僅8公里,向內陸延伸80公里,造成水深浪小的港灣環境。日本已把這個袋狀海灣建成了港口群。沿著東京灣海岸帶兩翼伸延100餘公里,港口密布,工廠林立,構成日本最大的港口工業區和城市集團。在這個大港口群中包括著東京、川崎、橫濱、橫須賀、千葉、君津等六大港口。其中,千葉、橫濱、川崎都是世界上排在前列的港口。現在全世界吞吐量在1億噸以上的特大港口有10個,而日本竟佔了5個(千葉、神戶、橫濱、名古屋、川畸),東京灣內就有3個。整個東京灣港口群吞吐能力已達5億噸以上,在世界上首屈一指。
大阪灣港口群包括大阪、界泉、神戶、姬路、和歌山、下津六大特定重要港口,年吞吐總能力也在5億噸左右。
現以神戶港為代表加以說明:神戶扇形港灣水域面積近57平方公里,港內水深10米以上。陸岸33公里幾乎全為碼頭和突堤碼頭,大大提高了海岸線的利用率,加上兩個新造的人工島,全部泊位超過250個。在人工島上以集裝箱泊位為主。神戶港緊貼貨源腹地,1986年的貨物吞吐量為1.58億噸,僅次於鹿特丹港,現已取代橫濱成為日本最大的商港,有40餘條航線通往世界各地。
日本的煉油、石油化工、鋼鐵、造船等工業都分布在東京灣以南的沿太平洋的帶狀工業地帶上,且都是建造在填海造陸的土地上,形成巨大的臨海工業帶。如占日本鋼鐵總產量96%的14個大型鋼廠,都建在臨海區,石油化學工業全部建在海岸工業地帶的填海造陸區。
"京濱"工業帶,是沿著東京灣西岸,包括東京、川崎、橫濱等城市的海灣地帶。在這條寬五六公里,長六十餘公里的帶狀地區內分布著千人以上的大型工廠有200多家,工業產值佔全國的40%。曾被稱為世界第二大港的日本橫濱港,以臨港工業為特徵,1970年建成了最大的碼頭,全長5435米,26個泊位,可同時停靠24艘海輪和7艘集裝箱船。與橫濱港相伴形成的京濱工業帶,布滿了重工業和化學工業,向橫濱的南北兩翼發展,北部一直同工業重鎮川崎相連,南部從根岸灣通過填海造地向金澤一帶擴展,一些煉油廠、鋼鐵廠、造船廠、電機廠相繼建立起來,並相應修建了專用碼頭。
"京葉"工業帶,在東京灣的東側。1955年以前這里還都是自然海岸,經過二十多年的填海造陸均已形成人工海岸。現在已形成一個長約60多公里,寬5公里,分布著一系列大型企業的地區,有2座大型煉鋼廠、2家大型煉油廠和4家大型石油化工廠。其中干葉煉油廠居全國第2位,君津鋼鐵廠是世界10大鋼廠之一。
作為日本四大工業區之一的阪神工業地帶,是相當典型的臨港大工業區。在這50多公里長的碼頭群背後,寬度1-3公里的狹長地帶里,分布著6000多家工廠。日本的大企業如川崎重工、三菱重工、神戶制鋼、川崎齒輪、三菱電子等都在這里設有大廠。1970年後又在填海而成的人工島上興建了一批鋼鐵、造船等大型企業,如三菱、川崎兩大重工造船廠。
圍繞著伊勢灣沿岸名古屋港發展起來的中東經濟圈,也是日本四大工業區之-的"中京工業區"的核心。汽車、鋼鐵、機械、石油化工等都分布在這一港灣地區。豐田汽車的大本營基地就在這里,有11個泊位專營或兼營汽車出口業務。
獺戶內海沿岸的鋼鐵生產能力為7000萬噸/年,等於法、英、義大利的總和。煉油和乙烯生產能力同整個英國相近。因此可以說日本的"三灣一海"港灣地區,不僅是日本工業最集中的地區,同時也是全世界生產力最發達、最集中的地區。
◆日本臨港工業區發展的經驗
日本臨港工業善於在優良的港灣用地上布置最經濟合理的工藝流程,許多工廠的生產流水線都是由海輪進料,經過港口上緊湊的自動流水生產線再到船邊吐出產品,整個大生產過程都在大港口上完成了,把周轉過程減少到最低限度,縮短了生產運轉的時間,具有極高的效率。
如果用"運輸是生產的繼續"這一基本觀念來衡量,那麼這種自動化生產流程,實際上已通過遠洋巨輪延伸到世界最佳原料產地和最相宜的消費地區,因而造成最佳、最有效的工業生產基地。
日本臨港工業區的建設,既依託港口建設作先導,又圍繞著港口作歸宿,因而大型港口藉助巨型海輪使日本成為工業原料、燃料的供給基地和成品出口基地。
臨海工業帶使港口改變了原來單一運輸的功能,港口成了最有效率的優良的工業生產基地。事實證明,港口和臨海工業區的結合是日本創造巨大生產力的源泉,是日本這個資源貧乏的國家躍升為世界上第二個經濟大國的基本成因。
例如,日本第二大鋼鐵企業--京濱制鐵所扇島鋼鐵聯合企業,上世紀七十年代初為了適應國際化大生產的需要,建造了兩端有深水碼頭並適應鋼鐵流水生產線長度的人工島嶼,形成了一個寬2公里、長3公里兩端有深水碼頭的大型鋼鐵生產基地。原料碼頭水深多為14米,最深水位為17-18米,25萬噸級的巨輪從澳大利亞、巴西運載礦石、煤炭在此靠泊。這些原料經過3公里的流水作業線產出鋼材,便到了島嶼另一端的深水碼頭,直接裝船運往世界各地。1988年這個企業生產鋼材為800萬噸,相當於我國當年鞍鋼和攀枝花兩個鋼城所生產鋼材的總和。
以往國際經濟一體化,大多從國際貿易開始,然後擴展到金融領域。而上世紀六十年代臨港工業的崛起,經濟一體化事實上已發展到"原料產地→海洋運輸→臨港工業製造→多種運輸途徑→進入不同區域市場"這種大生產和大運輸相結合,再配上全球承運人的完善服務和全球金融信貸體系的服務,結合全球電訊、電腦網路的即時信息溝通,促成了一種完善的規模巨大的生產方式。
這種生產方式是商務流、超大量物流、信息流的有機結合和統一,而超大量物流的規模決定了高效益。
這種生產方式自然形成了以臨港工業為核心不分國界的世界化大生產的格局,隨著它的巨大效益,愈來愈被廣泛採用和發展,應該說這種生產運輸及其產品流通模式是在全球規模範圍內運行的,即它所利用的原料往往是地球上優質價廉的原科,在全球范圍內的巨量運輸,使用著全球范圍內檔次相宜的勞動力,生產著面向全球的消費用品。這都是世界化大生產的實際內涵。
④ 2013年山東政府工作報告的"四區三園","四大臨港產業區"分別具體指什麼
新的產業布局為「 四點、 四區、 一帶」。即圍繞東營、濱州、濰坊、萊州四個港口,規劃建設四大臨港產業區,形成山東省北部沿海經濟帶。
文章出自國家「十五」 計劃綱要中發展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部分。
以下是相關信息,如果要詳細了解,可網路國家「十五」計劃綱要。(望採納)
發展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首度列入國家「十五」 計劃綱要,始自 2001年。當時,國家計委作出如下說明:在這一生態完整、資源密集、基礎條件成熟、行政獨立的典型地區,集中力量、重點突破、取得經驗、快出效益,進而輻射帶動整個黃河三角洲地區的建設和發展。
「以『高效生態經濟區』定位黃三角開發,是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探索一種全新的經濟增長模式。」3月26日,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國家部委聯合調研組組長杜鷹指出,黃三角高效生態經濟區建設在全國具有示範意義,這個問題能否解決好,關系著黃三角的歷史地位和發展前景。
全新的經濟增長模式
土地、水、能源等經濟發展支撐要素,正對山東省生產力布局產生深刻影響。
據山東省發改委調查,我省土地利用率已達89%,遠高於全國 72.6%的平均水平。人均年水資源佔有量344立方米,僅為全國人均佔有量的14.7%。尤為嚴峻的是,一次能源消費結構中,煤炭、石油佔比高達98%以上,在用電高峰期和國際石油價格高企時,已經出現企業拉閘限電、生產成本大幅飆升等現象,對經濟平穩發展形成嚴峻挑戰。
「探索科學增長模式,保持可持續發展,刻不容緩。」省發改委副主任李永健認為,高效經濟和生態經濟有機組合,是破解現有發展困局,升級增長方式的根本出路。黃河三角洲的自然稟賦,決定其必須定位發展「高效生態經濟」。
何謂「高效生態經濟發展模式」?省政府調研室如此描述:在區域內微觀生產環節,從原料獲取、生產全過程到產品回收,體現環境友好型特徵;宏觀組織結構上,形成由清潔生產的企業組成的循環經濟產業鏈;產業發展布局上,發育為若干生態園區組成的生態產業群落。即綜合考慮自然資源組合特點、生態和經濟條件、區域經濟增長等,實現高效開發與生態保護雙重目標。「目前,黃三角地區生態經濟基礎良好,探索高效生態經濟增長模式,成本最小,顯效最快。」李永健說。
黃河三角洲開發不同於早先的珠三角和長三角開發,代表了新時期區域發展模式的全新取向。杜鷹指出,這種開發模式不僅是山東自身經濟增長模式的提升,也將對我國其它地區走高效生態經濟發展之路產生示範與帶動。
建成全國高效生態經濟區樣板
3月24日至31日,國家25部委78人組成的聯合調研組,分7個小組對黃河三角洲基礎設施、水利等進行全方位調研。「此番調研不是另起爐灶,而是對去年4月山東省政府發布的『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發展規劃』進行修訂、完善、提升,使其更符合國家戰略發展需要。」
杜鷹表示,在國家戰略層面加快推進黃河三角洲開發建設,必須按照經濟形態高級化、產業結構生態化、經濟體系運轉高效化的要求,對2.65萬平方公里上的現有生產力進行梳理與布局。
新的產業布局為「 四點、 四區、 一帶」。即圍繞東營、濱州、濰坊、萊州四個港口,規劃建設四大臨港產業區,形成山東省北部沿海經濟帶。
黃三角地區西起大口河河口,東至萊州虎頭崖,連接萊州灣和渤海灣,灘平岸直,適宜集中聯片規模化開發。按照集中集約用海構想,到2020年,該區域將投資5200億元,建設四處用海區域:即在萊州灣東南岸的萊州岸段,重點發展鹽及鹽化工、海上風能產業,成為黃三角新能源基地;萊州灣西南岸的濰坊岸段,重點發展臨港先進製造業、海洋化工業、綠色能源產業、房地產業、海上機場等,建成黃三角的海上新城;萊州灣西海岸的東營岸段,重點發展海洋石油開發配套產業、商務貿易業,將東營城區建設成為黃三角真正的濱海石油城;渤海灣南岸的濱州岸段,重點發展海洋化工、海上風電產業、中小船舶製造業、物流產業,形成濟南都市圈最近出海口和渤海灣海洋化工產業基地。
現代產業體系是黃三角開發的核心支撐。圍繞「高效、生態、規模、創新」總體要求,農業方面,重點加快以中低產田改造為重點的農業綜合開發和以沼氣為主的農村新能源開發,打造優質糧棉高效生產基地、綠色果品蔬菜生產基地和綠色生態畜牧基地。工業方面優先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優化發展石油化工、鹽化工、煤化工業,提升發展紡織、造紙等傳統產業,大力發展循環型產業。
以現代物流、生態旅遊和金融保險業為重點,黃三角服務業發展面向京津冀、環渤海和東北亞。到 2020年,黃三角地區將建設19個現代物流園區;共推「神奇黃河口、生態大濕地、夢幻石油城、武聖故里、世界風箏之都、循環經濟典範和黃金海岸」旅遊主題;組建黃三角開發銀行,打造東營、濱州兩大區域金融中心。
漁業是黃三角地區的重要支柱產業。在現代漁業發展上,從 2009 年到2020年,投資300億元實施漁業資源修復和標准化生態魚塘治理工程,建設6000公頃以上健康養殖示範區 10處,發展對蝦、海參、梭子蟹、鮃鰈魚、貝類等特色品種,培育漁業龍頭企業 20家,使漁業總產值達到1100億元。
以環境容量優化區域布局,到 2020年,黃三角地區單位GDP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均比 2010 年累積下降30%,生態系統多樣化得到有效保護和提升,建成國際知名的濕地自然保護區。
國家聯合調研組認為,在發展目標指向上,黃三角將建成山東省最重要的農業經濟區、現代物流區、高新技術創新示範區和全國最重要的高效生態經濟區。
為土地高效開發與資源型城市轉型探路
目前,環渤海地區正成為引領全國經濟增長的第三極。 渤海北岸已規劃提出遼寧沿海經濟帶,享有東北老工業基地轉型的優惠政策;西岸的天津濱海新區已上升為國家新的經濟區,享受金融、 產業基金等重大優惠;黃三角所處的南岸發展滯後,影響了環渤海地區整體經濟實力提升。
800多萬畝未利用地是黃三角的優勢,也是環渤海南岸的潛力所在。「國家在此設立『未利用地直接開發為建設用地』試點區,對黃三角開發至關重要。」山東省發改委主任費雲良認為,將那些難以開發為耕地的未利用地,在山東建設用地總規劃指標外,單獨切塊下達規劃、計劃指標,直接開發為建設用地;同時,在未利用地區域內設置「飛地工業園區」,試行建設少佔耕地補償激勵機制,將從總體上減少國家耕地佔用,加快黃三角開發進程。
地處黃三角核心地區的東營市,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50% 、市級財政收入的 60% 依賴石油工業,是個典型的資源型城市。東營市委書記張秋波告訴記者,在黃河三角洲 811萬畝未利用土地中,東營占 400多萬畝,並擁有黃河每年新造地2萬多畝,「 如果國家給予石油接續產業發展准備金等扶持,1300平方公里臨港產業區將成為東營新的發展支撐,極大降低轉型成本」。
在高效生態經濟區率先建立環境優化、經濟增長的發展模式,需要在資源綜合開發與節約利用、生態效益補償等方面進行體制機制創新,這也需要國家在資源稅分成比例、批准建立排放權交易市場、建立自然保護區生態補償機制等方面給予重點傾斜。
⑤ 臨港工業區的介紹
江蘇省射陽縣臨港工業區位於射陽縣城東部沿海,射陽港港口。其前身是省級射陽外向型農業綜合開發區,為策應江蘇省新一輪沿海開發戰略,於2006年7月更名為射陽縣臨港工業區。射陽縣臨港工業區是1995年經省政府批准成立的省級農業開發區。天津臨港工業區是國家發改委規劃的國家級循環經濟示範區,是天津濱海新區規劃九大功能區之一、十大戰役之一。臨港工業區總規劃面積約200平方公里。
⑥ 什麼是臨港產業帶
臨港產業帶即臨港經濟區
該區擁有魯南經濟帶惟一出海口,與山東半島城市群和蘇北兩大經濟板塊緊密相連。日照港是我國綜合運輸體系的重要樞紐和沿海主要港口之一,是魯南擴大開放、參與經濟全球化的戰略資源,是山東省南部及其他內陸腹地外貿物資、能源、化工、糧食、水泥、礦石、木材幹線大港和集裝箱支線港,區內交通網路完善,商貿物流發達,具備發展臨港經濟的得天獨厚條件。
規劃建設魯南臨海產業區。加快魯南經濟帶開發,必須搞好載體建設。要通過建立合理的利益補償機制,打破行政區域限制,依託港口資源優勢,在日照臨海地區劃出一塊區域,規劃建設魯南臨海產業區,實行產業集中布局、聯合共同開發,著力構築臨港產業體系。規劃范圍覆蓋嵐山區和日照經濟開發區及東港區的全部地域。重點打造鋼鐵及配套產業、能源、石油化工和精細化工、糧油加工、漿紙製造、造船、水產及食品、木材加工、汽車發動機及關鍵零部件、物流倉儲加工產業等「十大功能板塊」,建成產業集群優勢明顯、生產力布局合理、科教支撐有力、生態環境優良,工業區、港區、城區、物流區有機融合的山東南大門「黃金產業帶」。
突出發展商貿物流業。積極培育「中國商貿名城」,形成分工明確、優勢互補、綜合競爭力強的市場群體,把臨沂建成功能齊全的物流基地和重要的區域性物流樞紐城市。發揮商貿流通和區位資源優勢,依託龍頭企業,積極發展配套關聯項目,帶動中小企業群體化發展,加快發展農產品加工、工程機械、紡織服裝、化工、建材、醫葯、木材加工等優勢產業集群。
⑦ 什麼是臨港工業區(定義)
臨港工業區顧名思義,是圍繞國家級港口建立的國家級(省級)生態示範區,目前中國有兩個臨港工區,江蘇省射陽縣臨港工業區和天津臨港工業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