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雲里山人指的哪位畫家什麼年代的
雲里山人指的是:胡寶利 ,當代畫家。
胡寶利,1955年出生,祖籍山東萊陽。1978年在沈陽魯迅美術學院國畫系學習。1989年任中央民族出版社美術編輯室主任,2000年任中國美術家協會展覽部主任。現為中國國家畫院專業畫家、藝術交流中心主任。文化部中國少數民族文化藝術基金會美術委員會主任,文化部藝術市場評估委員會委員,文藝報美術專刊藝術顧問,清華大學繼續教育學院特聘教授。首師大美術學院客座教授。
1989年赴日本東京、札幌舉辦個展並講學,1991年在台北舉辦個展,九十年代後在北京舉辦個人畫展三次,部分作品被國內外美術館、紀念館收藏。中央電視台、東京電視台和札幌電視台都進行過電視個人專訪,《人民日報》、《北京日報》、《北京晚報》等數十家報刊作過專題報道。出版有《胡寶利西山風情中國畫作品選》、《胡寶利中國畫人物精品集》、《胡寶利山河頌國畫集》等。
Ⅱ 中國著名的山都有哪些
中國著名的山有:
1.武夷山
喜馬拉雅山藏語為"雪的故鄉"。位於青藏高原南巔邊緣,是世界海拔最高的山脈,其中有110多座山峰高達或超過海拔7350米。
是東亞大陸與南亞次大陸的天然界山,也是中國與印度、尼泊爾、不丹、巴基斯坦等國的天然國界,西起克什米爾的南迦-帕爾巴特峰(海拔8125米)。
東至雅魯藏布江大拐彎處的南迦巴瓦峰(海拔7782米),全長2450km,寬200~350km
Ⅲ 三山五嶽是指什麼
「三山五嶽」的提法,在我國很早就出現了。今天的五嶽,指東岳泰山、北嶽恆山、中嶽嵩山、西嶽華山和南嶽衡山。但歷史上的五嶽是有變遷的。漢武帝就以今安徽潛山縣的天柱為南嶽,今河北曲陽縣的大茂山為北嶽。在封建割據時期,還有一些地方政權在所屬管轄區內另封五嶽。如三國吳末帝孫皓封今江蘇宜興縣的離里山為中嶽,又封其南的荊南山為南嶽等。五代閩帝王延鈞封今福建寧德縣的霍童山為東岳,永泰縣的高蓋山為西嶽等。唐朝時南詔統治雲南,則以境內點蒼山為中嶽、烏蒙山為東岳、無量山為南嶽、玉龍山為北嶽、高黎貢山為西嶽。
東岳泰山
關於三山的說法有幾種。江蘇省南京市西南長江東岸,有三峰排列,南北相連,稱為三山。詩人李白《登金陵鳳凰台》有「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鷺洲」的詩句。江蘇省鎮江市長江江濱和江中的金山、焦山、北固山夾江相峙,世稱金口三山。還有一種流傳最廣的說法是,認為三山也就是三神山。古代傳說的東海中有蓬萊、方丈、瀛洲三山,為神仙所居,總稱「三神山」,山上有長生葯,宮殿都是用黃金白銀建造的。《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齊人徐芾等上書,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萊、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請得齋戒與童男女求之。於是遣徐芾發童男女數千人人海求仙人。」
我們現在所說的三山五嶽,是泛指祖國的名山。
Ⅳ 雲中美人霧里山的雲中美人是指
晚霞,日落。
新四軍軍部舊址紀念館,位於環境優美的涇縣雲嶺鎮,是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雲嶺東接涇雲公路,南依青弋江,風景秀麗,葉挺有詩贊曰雲中美人霧里山,立馬懸崖君試看。
葉挺將軍有詩雲雲中美人霧中山,這個山指的就是新四軍軍所在地雲嶺,遠看不清楚,感覺如臨仙境一樣。
Ⅳ 長相思里山一程,水一程指的是什麼
長相思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夜深千帳燈。
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
」山一程,水一程」,寫出旅程的艱難曲折,遙遠漫長。詞人翻山越嶺,登舟涉水,一程又一程,愈走離家鄉愈遠。這兩句運用反復的修辭方法,將「一程」二字重復使用,突出了路途的漫漫修遠。
創作背景:康熙二十年,三潘之亂平定。翌年三月,玄燁出山海關至盛京告祭祖陵,納蘭性德扈從。詞人由京城(北京)赴關外盛京(沈陽)途中,出關時冰雪未銷,千山萬水,對於生於關內,長於京城的性德而言,一切都是那麼荒涼,那麼寂寞,於是不由人思念親人朋友,作者有感而發,填下這首《長相思》。改詞抒寫詞人羈旅關外,思念故鄉的情.
Ⅵ 風水裡山向的意思是指山是後面 向是前面么 可以這么理解么 例如子山
墳或房後面的叫山,前面的叫向。山向,也叫坐向。
Ⅶ 我國著名的三山五嶽是哪裡嗎
三山五嶽,成語,泛指名山或各地。三山是指旅遊勝地聞名的黃山、廬山、雁盪山,五嶽指泰山、華山、衡山、嵩山、恆山;也有一種說法認為三山是傳說中的蓬萊(蓬壺)、方丈山(方壺)、瀛洲(瀛壺)三座仙山。三山五嶽在中國雖不是最高的山,但都高聳在平原或盆地之上,這樣也就顯得格外險峻。東、西、中三岳都位於黃河岸邊,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是華夏祖先最早定居的地方。三山處於南方,相對於中原稍遠,繼五嶽之後成名,反映了華夏民族的南向擴展和中原文化的傳播。
五嶽:
中國名山首推五嶽。五嶽是遠古山神崇拜、五行觀念和帝王封禪相結合的產物,它們以象徵中華民族的高大形象而名聞天下。以中原為中心,按東、西、南、北、中方位命名,「五嶽歸來不看山」。五嶽稱華夏名山之首,有景觀和文化雙重意義。五嶽各具特色:東岳泰山之雄,西嶽華山之險,南嶽衡山之秀,北嶽恆山之奇,中嶽嵩山之峻,早已聞名於世界。
泰山是「五嶽」之首,有「中華國山」、「天下第一山」之美譽,又稱東岳,中華十大名山之首,位於山東泰安,有數千年精神文化的滲透和渲染以及人文景觀的烘托。於1987年被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遺產名錄,中國首例自然文化雙重遺產項目。文化遺產極為豐富,現存古遺址97處,古建築群22處,對研究中國古代建築史提供了實物資料。
東岳泰山巍峨陡峻,氣勢磅礴,被尊為五嶽之首,號稱「天下第一山」,被視為崇高、神聖的象徵,故有「五嶽獨尊」之說。「天高不可及,於泰山上立封禪而祭之,冀近神靈也。」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千古
流傳。「重於泰山」、「泰山北斗」,泰山其實已經作為漢族傳統文化積淀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泰山東望黃海,西襟黃河,汶水環繞,前瞻聖城曲阜,背依泉城濟南,以拔地通天之勢雄峙於中國東方,以五嶽獨尊的盛名稱譽古今。中華民族的精神象徵,華夏歷史文化的縮影。
泰山的風景名勝以主峰為中心,呈放射形分布,歷經幾千年的保護與建設,泰山拔起於齊魯丘陵之上,主峰突兀,山勢險峻,峰巒層疊,形成「一覽眾山小」和「群峰拱岱」的高曠氣勢。
泰山多松柏,更顯其庄嚴、巍峨、蔥郁;又多溪泉,故而不乏靈秀與纏綿。縹緲變幻的雲霧則使它平添了幾分神秘與深奧。它既有秀麗的麓區、靜謐的幽區、開闊的曠區,又有虛幻的妙區、深邃的奧區;還有旭日東升、雲海玉盤、晚霞夕照、黃河金帶等十大自然奇觀及石塢松濤、對松絕奇、桃園精舍、靈岩勝景等十大自然景觀,宛若一幅天然的山水畫卷;人文景觀,其布局重點從泰城西南祭地的社首山、蒿里山至告天的玉皇頂,形成「地府」、「人間」、「天堂」三重空間。岱廟是山下泰城中軸線上的主體建築,前連通天街,後接盤道,形成山城一體。由此步步登高,漸入佳境,而由「人間」進入「天庭仙界」。
泰山風景區內,有山峰156座,崖嶺138座,名洞72處,奇石72塊,溪谷130條,瀑潭64處,名泉72眼,古樹名木萬余株,古遺址42處,古墓葬13處,古建築58處,歷代刻石2500餘處,石窟造像14處,近現代文物12處,文物藏品萬余件。其中城子崖遺址、現存最早的石塔-四門塔、大汶口遺址、靈岩寺、岱廟、千佛崖石窟造像、龍虎塔、九頂塔、馮玉祥墓,唐大觀峰石刻,北齊經石峪金剛經,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華山是我國著名的五嶽之一,海拔2154.9米,位於陝西省西安以東120公里歷史文化故地渭南市的華陰市境內,北臨坦盪的渭河平原和咆哮的黃河,南依秦嶺,是秦嶺支脈分水脊的北側的一座花崗岩山。憑藉大自然風雲變換的裝扮,華山的千姿萬態被有聲有色的勾畫出來,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5A級旅遊景區。
西嶽華山,五帝時稱「太華」,夏商時稱「西嶽」,雅稱「華岳」。據清代著名學者章太炎先生考證,「華夏」、「中華」皆藉華山而得名。「自古華山一條路」,險居五嶽之首。華山風景名勝區位於陝西華陰縣,為五嶽之西嶽。北瞰黃河,南依秦嶺,雄踞關中平原東部秦晉豫三省交匯處,南峰落雁、東峰朝陽、西峰蓮花、北峰雲台、中峰玉女五峰環峙,高擎天空,「遠而望之若花狀」,故有其名。
由於華山太險,所以唐代以前很少有人登臨。歷代君王祭西嶽,都是在山下西嶽廟中舉行大典。《尚書》載,華山是"軒轅皇帝會群仙之所"。《史記》載,黃帝、虞舜都曾到華山巡狩。據記載,秦昭王時命工匠施鉤搭梯攀上華山。魏晉南北朝時,還沒有通向華山峰頂的道路。直到唐朝,隨著道教興盛,道徒開始居山建觀逐漸在北坡沿溪谷而上開鑿了一條險道,形成了"自古華山一條路"。
華山以其峻峭吸引了無數瀏覽者。山上的觀、院、亭、閣、皆依山勢而建,一山飛峙,恰似空中樓閣,而且有古松相映,更是別具一格。山峰秀麗,又形象各異,如似韓湘子趕牛、金蟾戲龜、白蛇遭難……。峪道的潺潺流水,山澗的水簾瀑布,更是妙趣橫生。並且華山還以其巍峨 180度看華山挺拔屹立於渭河平原。東、南、西三峰拔地而起,如刀一次削就。唐朝詩人張喬在他的詩中寫道:"誰將依天劍,削出倚天峰。"都是針對華山的挺拔如削而言的。同進華山山麓下的渭河平原海拔僅330-400米,而華山海拔2154.96米,高度差為1700多米,山勢巍峨,更顯其挺拔。
衡山,又名南嶽,是我國五嶽之一,位於湖南省衡陽市南嶽區,海拔1300.2米。由於氣候條件較其他四岳為好,處處是茂林修竹,終年翠綠;奇花異草,四時飄香,自然景色十分秀麗,因而又有「南嶽獨秀」的美稱。清人魏源《衡岳吟》中說:「恆山如行,泰山如坐,華山如立,嵩山如卧,惟有南嶽獨如飛。」這是對衡山的贊美。
五嶽之中,唯獨衡山雄踞南方。《述異記》稱南嶽系盤古左臂變成的。南嶽稱為衡山,因它位處星度二十八宿的軫星之翼,「度應璣衡」,像衡器一樣,可以稱量天地的輕重,能夠「銓德鈞物」,所以定名叫「衡山」。又因軫星旁有一小星,曰「長沙星」,這顆星主管人間壽命。而衡山古屬長沙。借名伸義,所以衡山有「壽岳」之稱。後人祝壽,時常稱頌為「壽比南山」,其來源就是從這兒借喻的。
南嶽衡山地臨湘水之濱,林木蒼郁,景色幽秀,享有「五嶽獨秀」的美名。衡山位於湖南省衡山縣,是五嶽之南嶽,自古天下聞名,尤以壯美的自然風光和佛、道兩教形成的人文景觀著稱。
山西恆山
原名高是山、玄武山、崞山,後附會北嶽恆山故事,明後期建北嶽廟,清順治被定為北嶽。與東岳泰山、西嶽華山、南嶽衡山、中嶽嵩山並稱為五嶽,揚名國內外。1982年,恆山以山西恆山風景名勝區的名義,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名單。位於山西省渾源縣城南10公里處,距大同市62公里。其中,倒馬關、紫荊關、平型關、雁門關、寧武關虎踞為險,是塞外高原通向冀中平原之咽喉要沖,自古是兵家必爭之地。主峰天峰嶺在渾源縣城南,海拔2016.8米,被稱為「人天北柱」,「絕塞名山」,「天下第二山」。
北嶽恆山則山勢陡峭,溝谷深邃。深山藏寶,如著名的懸空寺便隱匿其中。相傳四千年前舜帝巡狩至此,因見其山勢雄偉,遂封為北嶽。秦時「奉天下名山十二」,泰山之次便是恆山。
河北恆山
明代以前北嶽,今大茂山,亦名恆山、常山、玄岳、神尖、毋恤台、神仙山等,位於河北省阜平縣西北70里,海拔1989米;北嶽廟在曲陽。稱「天下第二山」(秦時「奉天下名山十二」,泰山之次便是恆山)「並州鎮山」(古代並州包括山西河北大部),道家洞天福地(三十六小洞天之第五洞天),位居北直隸名山之首(《讀史方輿紀要》)。
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曲陽知縣田蘭廣重修北嶽廟竣工,他在撰寫的《重修北嶽廟之碑記》中說:「大茂在邑之西北,崔蟯截糶,巍然見百里之外」。等等此類記載頗多。北嶽廟內還有一塊金大安二年(公元1210年)保留下來的《北嶽恆山圖》碑刻,至今也有700多年的歷史。此圖描繪了北嶽恆山的區域范圍,以及河流山脈分布情況及曲陽城的部分地理情形。
趙簡子曾通過假稱在恆山埋寶符選繼承人;秦始皇第四次東巡迴咸陽是過恆山,漢武帝曾在恆山上埋元玉。傳說道人於吉曾在上曲陽泉水上的得《太平經》,即恆山腳下泉水,張角學之未精,發動黃巾起義。八仙之一張果老出沒恆山,他是唯一被載入正史的神仙,唐玄宗賜號「通玄先生」。《道教神仙》載,茅山派師祖茅盈於西漢武帝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至恆山修道。漢朝東方朔曾嘆「凌恆山其若陋兮,聊愉娛以忘憂。」元朝詩人元好問證大茂山為北嶽的詩句:「大茂維岳古帝孫,太撲未散真巧存」。詩人對於恆山的描寫,他們大多使用形象思維,認為「山為地之勝,山為地之靈」。有了勝靈之山的蘊育,也就有了「人傑地靈」之說。由於山有靈性,古人信然,所以好山之人多將其引為知己。賈島、劉因、趙秉文、王世貞、顧炎武等眾多文化名人曾游歷恆山留下詩詞和文章。
梁勇先生在《再論北嶽恆山地望及其歷史變遷—兼與王暢同志商榷》一文中指出:宋遼對峙時期,古恆山成為戰爭要地,北嶽的一系列標志性人文景觀喪失殆盡,加上恆岳主峰距離北嶽廟尚有百里之遙,官員祭祀只到北嶽廟而不到恆山,金代析曲陽北部置阜平縣後,北嶽恆山與北嶽廟分屬不同縣份,導致人們對於北嶽恆山的淡忘
中嶽嵩山橫跨滎陽、新密、鞏義、登封、偃師、伊川、洛陽等市縣,全長60多公里。主體部分在登封境內,分東西兩部分,東為太室山,西為少室山。太室山主峰為峻極峰,海拔1494米,少室山最高峰為連天峰,海拔1512米,兩山各有36峰,合稱嵩山72峰。
嵩山的形成已有35億年的歷史,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遠在距今25億年、18億年、8億年之間,嵩山地區先後發生過劇烈的「嵩陽運動」、「中嶽運動」、「少林運動」三次全球性前寒武紀造山、造陸運動,最終形成了今天絢麗多姿、奇特秀美、峻幽迷人的自然景觀。
嵩山以其居中而冠五嶽,以其古老而蘊奧秘,地質稱五代同堂,松柏幃萬世綠裝,夏禹疏九河以分洪荒,周公測天地以建聖制,漢武幸太室山呼萬歲,唐宗賜少林禪武盛傳,則天臨峻極登封告成,乾隆謁岳廟詩揚太少,許由避堯隱於箕山,李聃寫道經遁於嵩高,達摩創禪宗於少林,二程演儒理於嵩陽,中嶽千古文明,河山十方浩氣,俱匯中嶽。
嵩山,五嶽之中。五嶽是中國最有名氣的名山,不僅風景好,也是歷代皇帝祭天封禪的地方,更是神仙相聚對話的洞天福地。嵩山最為古老,早在36億年前,地球其它地方還沉睡海底時,它就橫空出世,傲然成陸。而且,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有「嵩高惟岳,峻極於天「的名句。
橫卧中原腹地的嵩山,嵩山古稱外方,又稱嵩高,屬伏牛山脈,其主體在今河南登封縣境內,東鄰省會鄭州,西鄰九朝古都洛陽。周平王東遷洛陽後,以嵩山位於中央,是為天地之中,故定嵩山為中嶽。嵩山主要由太室、少室二山組成,山體從東至西橫卧,蜿蜒70公里,故有「中嶽如卧」之說。嵩山風景名勝區由少林寺、中嶽廟、嵩陽書院、觀星台、三岳寨、白沙湖六大景區組成。嵩山之頂名曰峻極,海拔1491.7米,古有「峻極於天」之說。
三皇五帝都曾在此生息繁衍,炎黃祖源,三代都地。嵩陽書院乃儒家文化聖地;少林寺是禪宗祖庭,少林武術馳名中外。嵩山不同於其他四山者,似乎突出在一個「奧」字上:自然景色奇麗,奧妙無窮。太室如龍眠,少室似鳳舞,三十六峰雄渾奇秀,更有奇特的地質地貌,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地層匯聚一處,成為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地質「五世同堂」的「天然地質博物館」。2010年位於嵩山地區的「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成功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嵩山作為天地之中的理念被全世界認可。
傳說中的「三山」即海上的「三神山」,因為是神仙居住的地方,格外受到古人的神往。《史記·秦始皇本紀》載:「齊人徐福等上書,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萊、方丈、瀛洲」。從此以後海中三神山的名字,便在古代小說、戲曲、筆記中經常出現,然而它是傳說,不存在的。後人為了延續三山五嶽的美麗神話,就在五嶽之外的名山中間選擇新的三山,廣為流傳的三山是:安徽黃山、江西廬山、浙江雁盪山。然而,另有一說為:安徽黃山、江西廬山、四川峨嵋山。國際上大部分認可的是第一種說法,因為峨眉山本身是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一般不把它重復列為三山之一。
黃山位於安徽省南部黃山市。為三山五嶽中三山的之一,有「天下第一奇山」之美稱。為道教聖地,遺址遺跡眾多,傳軒轅黃帝曾在此煉丹。徐霞客曾兩次游黃山,留下了「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的感嘆。李白等大詩人在此留下了壯美詩篇。中國最美的、令人震撼的十大名山之一。「奇松」、「怪石」、「雲海」、「溫泉」被稱為黃山四奇。黃山是著名的避暑勝地,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和療養避暑勝地。1985年入選全國十大風景名勝,1990年12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名錄》,生態保護完好,動植物眾多!
廬山(Mount. Lu)地處江西省北部鄱陽湖盆地,九江市廬山區境內,瀕臨鄱陽湖畔,雄峙長江南岸,三山五嶽中三山之一。山體呈橢圓形,典型的地壘式長段塊山約25公里,寬約10公里,綿延的90餘座山峰,猶如九疊屏風,屏蔽著江西的北大門。以雄、奇、險、秀聞名於世,素有「匡廬奇秀甲天下」之美譽。巍峨挺拔的青峰秀巒、噴雪鳴雷的銀泉飛瀑、瞬息萬變的雲海奇觀、俊奇巧秀的園林建築,一展廬山的無窮魅力。廬山尤以盛夏如春的涼爽氣候為中外遊客所嚮往,是久負盛名的風景名勝區和避暑游覽勝地。歷代題詩極多,李白《望廬山瀑布》尤為著名。
Ⅷ 東北話里山場子、水場子是指干什麼
水場子用來運木材的 水運通道 當時沒有林場沒有火車 沒有好的運木材的交通工具 就主要通過水路運輸 將砍下的木材紮成筏子 順水而下運木材. 人們早早就意識到將樹木穿成木排順江漂送很是方便,在這里,產生了木材採伐和漂送的行業。 叢中採伐漂送行業,自然要結成幫伙形成排群往下漂流。負責採伐的稱「木把」,負責放排的叫「木幫。木把和木幫們的工作也分別稱作山場子和水場子。山場子從每年的陰歷九月開始到第二年三月結束,這段時間是森林採伐的黃金季節,木把們一冬天都在伐木,大樹伐完,運下山,山場子就結束了。山場子結束叫「掐套」,掐套是有儀式的,木把們要帶著紅紙、鞭炮、豬頭到廟上,去祭奠保佑他們平安的山神爺,掐套結束,水場子就開始了,水場子首先要穿排,排頭最寬8米,全長65米左右。穿完排就進入了漫長的放排時間,放排的總大把頭為「頭棹」,頭棹要對山水之間的各種幫規習俗了如指掌,特別是江風、水勢、天氣、鳥獸、地俗、人情等都要有足夠的了解,他需有平定的一切的歷練。 採伐與漂送,這是同殘酷的大自然進行殊死的捕斗,山場來冬難熬,水場子更是置身風口浪尖;弄不好就會葬身江底。
Ⅸ 各位大蝦,麻煩告訴一下「浙江省富陽鹿山工業園區」在那,在什麼路附近,或者在富陽的什麼位置 拜求
浙江省富陽鹿山工業園區在富陽市西南面,320國道邊上,離富陽城區10km,鹿山街道轄區內。在富陽西站乘坐富陽公交507路(富陽-湯家埠)、509路(富陽-上里山)到蔣家村,即到達園區邊緣,507還會有杭州廣安汽車電器有限公司、日月電器集團幾個在園區里的停靠站。網路地圖
Ⅹ 五嶽是哪五嶽
五嶽指泰山、華山、衡山、嵩山、恆山。
1、泰山
泰山,又名岱山、岱宗、岱嶽、東岳、泰岳,為中國著名的五嶽之一,位於山東省中部,綿亘於泰安、濟南、淄博三市之間,總面積2.42萬公頃。
主峰玉皇頂海拔1545米,氣勢雄偉磅礴,有「五嶽之首」、「五嶽之長」、「五嶽之尊」、「天下第一山」之稱。是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世界地質公園,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
泰山是山東丘陵中最高大的山脈,地層為華北地台典型基底和蓋層結構區,南部上升幅度大,蓋層被風化掉了,露出大片基底——泰山雜岩,即太古界泰山群地層,其絕對年齡25億年左右,是中國最古老的地層之一。北部上升幅度小,蓋層保存著典型的華北地台上發育的古生代地層。
泰山地貌分為沖洪積台地、剝蝕堆積丘陵、構造剝蝕低山和侵蝕構造中低山四大類型,在空間形象上,由低而高,造成層巒疊峰、凌空高聳的巍峨之勢,形成多種地形群體組合的地貌景觀。
2、華山
華山(Mount Hua)古稱「西嶽」,雅稱「太華山」,為中國著名的五嶽之一,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中華」和「華夏」之「華」,就源於華山。
位於陝西省渭南市華陰市,在省會西安以東120千米處。南接秦嶺,北瞰黃渭,自古以來就有「奇險天下第一山」的說法。華山是第一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地質公園。
華山山脈是深成侵入岩體的花崗岩渾然巨石,頂部是粗粒(粒徑5毫米)斑狀花崗岩;中部是中粒(粒徑2—5毫米)花崗河長岩及片麻狀花崗岩。
據地質科學工作者用放射性同位素測定,華山花崗岩形成期距今約12100萬年左右,華山山脈地區的地殼發生活動,在受擠壓、褶皺和破裂的過程中,岩漿開始沿著裂縫向表層地殼上升侵入,在3—6千米深處冷卻,凝結成岩。
3、衡山
衡山(Mount Heng),又名南嶽、壽岳、南山,為中國「五嶽」之一,位於中國湖南省中部偏東南部,綿亘於衡陽、湘潭兩盆地間,,主體部分位於衡陽市南嶽區、衡山縣和衡陽縣東部。
衡山的命名,據戰國時期《甘石星經》記載,因其位於星座二十八宿的軫星之翼,「變應璣衡」,「銓德鈞物」,猶如衡器,可稱天地,故名衡山。
衡山在幾億余年的漫長地質年代中,經受了各種內外營力的相互作用,形成了今日的以峰林狀花崗岩斷塊孤立中山的地貌特點。南嶽區范圍內,海拔高度超過1000米的山峰20座,海拔500-1000米高的山峰17座。
眾多的山峰聚集在不到40平方千米的范圍內,構成了群峰突起的峰林狀山體景觀,凡超過1000米高的山峰均是燕山期花崗岩呈岩基岩株狀產出,經內外營力長期塑造的結果。這群「南天柱石」聳立於海拔不到100米的湘中地區,顯出山更高、坡更陡、谷更深。
南嶽總體坡度多在30°-40°之間,在報信嶺一帶,其相對高度竟達700-900米。南嶽衡山山體的主要部分為侵蝕一剝蝕地貌,南嶽衡山主體周圍的丘陵地帶剝蝕一侵蝕地貌,沿河及山麓地帶的河流出口處為侵蝕一堆積地貌。
4、嵩山
嵩山,古稱「外方」,夏商時稱「崇高」、「崇山」,西周時成稱為 「岳山」,以嵩山為中央左岱(泰山)右華(華山),定嵩山為中嶽,始稱「中嶽嵩山」。
嵩山位於河南省西部,地處登封市西北部,西鄰古都洛陽,東臨古都鄭州,屬伏牛山系。介於東經112°56′07″~113°11′32″,北緯34°23′31″~34°35′53″。
嵩山地區位於華北地台南緣,嵩箕台隆東南部,地層層序比較清楚,基底和蓋層地層發育齊全。
嵩山地區的基底構造以褶皺為主,斷裂次之。構造線方向近南北或東西,北東稍有偏移,為一些密集、緊閉、形態復雜的同斜線狀褶皺以及伴隨褶皺而生成的東西——南東向和近東西向的三組斷裂。蓋層構造以斷裂為主,褶皺次之,先褶後斷。
構造線方向近東西,與基底構造成正交疊加。蓋層褶皺平緩開闊,斷裂以近東西、北東——南西向和北西——南東向三組發育,前者最早,分為正斷層,後者最晚,並經分期活動,性質也較為復雜。
5、恆山
恆山,亦名「太恆山」,古稱玄武山、崞山,高是山,玄岳。其中,倒馬關、紫荊關、平型關、雁門關、寧武關虎踞為險,是塞外高原通向冀中平原之咽喉要沖。主峰天峰嶺在渾源縣城南,海拔2016.1米。
恆山,中華五嶽之北嶽。其山脈祖於陰山,發脈於管涔山,止於太行山,沿東北走向蜿蜒而來,奔騰起伏,橫亘塞上,東西綿延五百里,錦綉一百零八峰。
恆山主峰天峰嶺位於渾源縣境內,海拔2016.1米,號稱「人天北柱」、「絕塞名山」,疊嶂拔峙,氣勢雄偉,被譽為北國萬山之宗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