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工業生產 > 新工業革命你了解多少

新工業革命你了解多少

發布時間:2022-11-07 05:46:53

Ⅰ 工業革命是什麼

一、工業革命含義:

18世紀60年代,在英國資本主義生產中,大機器生產開始取代工場手工業,生產力突飛猛進的發展,在生產領域中、社會領域中都引起根本性變化。

二、工業革命的前提和條件

1、前提

1688年資產階級統治在英國確立,18世紀資本主義制度進一步發展,社會穩定。

2、條件

①勞動力——圈地運動為其提供了自由的勞動力 。

②資本——通過海外貿易、殖民掠奪、販賣黑奴等活動,積累大量資本

③技術——手工工場日益興旺,生產技術進一步發展。

④市場——「日不落」殖民帝國的建立,海外貿易市場擴大(直接和必要條件)

(1)新工業革命你了解多少擴展閱讀

工業革命的進程

1、工業革命開始——標志

機器的發明和使用——18世紀60年代珍妮機問世

2、工業革命進入新階段(工業革命的關鍵)——蒸汽機的改良和廣泛使用,人類社會進入蒸汽時代。

(1)動力革新:1785年瓦特改良蒸汽機,推動機器的普及和發展。

(2)交通運輸的發展:美國人富爾頓——汽船;英國人史蒂芬孫——蒸汽機車。

3、英國工業革命的完成——標志

1840年前後,大機器工業基本取代了工場手工業。

4、工業革命的拓展

19世紀中期,法國、美國等也相繼完成了工業革命。


Ⅱ 工業革命的原因、影響、意義及啟示

原因:

1,18世紀時英國的工場手工業的生產已經不能滿足市場的需要。

2,資產階級統治在英國確立,為英國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奠定了基礎。

3,英國資產階級統治一方面積極發展海外貿易,進行殖民統治,積累了豐富的資本,擴展了廣闊的海外市場和最廉價的原料產地。

4,進一步推行「圈地運動」,獲得了大量的廉價勞動力,蓬勃發展的工場手工業,積累了豐富的生產技術知識,增加了產量,但還是無法滿足不斷擴大市場需要,於是,一場生產手段的革命呼之欲出。

影響:

1,提高了生產力,鞏固了資本主義各國的統治地位。隨著資產階級力量的日益壯大,他們希望進一步加強自身的經濟和政治地位。

2,要求進一步解除封建壓迫,實行自由經營,自由競爭和自由貿易。

3,生產組織形式發生變化,機器為主的工廠製取代了手工工場。

4,引起社會結構的改變,出現工業資產階級與工業無產階級,引發新的社會問題。

意義:

1,工業革命極大地提高了生產力,鞏固了資本主義各國的統治。

2,工業革命引起了社會結構的重大變革,使社會日益分裂為兩大對立階級-工業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

3,工業革命還促進了近代城市的興起。

4,工業革命大大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間的聯系,改變了世界的面貌,最終確立了資產階級對世界的統治。

5,率先完成了工業革命的英國,很快成為世界霸主,奴役當地人民,加劇了當地的貧困落後,是東方從屬西方

6,同時,他們也在客觀上傳播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生產方式,猛烈沖擊著舊思想和舊制度。

啟示:

發展經濟必須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促進社會的共同富裕;在經濟發展過程中要注意對自然環境的保護。

(2)新工業革命你了解多少擴展閱讀

工業革命的重大發明:

1,飛梭。

飛梭實際上是安裝在滑槽里帶有小輪的梭子,滑槽兩端裝上彈簧,使梭子可以極快地來回穿行。所以飛梭的發明使織布速度變快。它大大提高了織布效率。

飛梭於1733年被鍾表匠約翰·凱伊發明,大大提高了織布效率,也刺激了對棉紗的需求。

2,珍妮機。

18世紀中期,大英帝國商品越來越多地銷往海外,手工工場的生產技術供應不足。為了提高產量,人們想方設法改進生產技術。在棉紡織部門,人們先是發明了一種叫飛梭的織布工具,大大加快了織布的速度,也刺激了對棉紗的需求。

18世紀60年代,織布工詹姆士·哈格里夫斯發明了「珍妮機(Spinning Jenny)」的手搖紡紗機。「珍妮機」一次可以紡出許多根棉線,極大地提高了生產率。

3,蒸汽機車。

利用蒸汽機,把燃料(一般用煤)的化學能變成熱能,再變成機械能,而使機車運行的一種火車機車。1814年,英國人喬治·斯蒂芬森發明了第一台蒸汽機車,從此開始,人類加快了進入工業時代的腳步,蒸汽機車成為這個時代文化和社會進步的重要標志和關鍵工具。

Ⅲ 新工業革命將帶來哪些變化它對中國製造業帶來哪些挑戰和機遇

最近幾年,經常可以看到新聞報道上我國的高鐵,汽車,大飛機,手機等等產品有多麼大的進步。事實上,其中的很多關鍵零部件都是外包的。外包是一種速成方式,但中國企業的外包跟外企的外包有著本質區別。外企是把自己不屑於乾的流程外包給中國企業,而中國企業則是將自己不會乾的流程外包給外企。巴西、墨西哥等拉美國家30年前就享受過中國當今高速的發展速度,但由於沒有及時通過技術創新實現產業升級,至今還在充當發達國家製造基地的角色。

新的工業技術革命,會拉大我國和先進製造業國家的差距。
機遇也有很多。發達國家向更高端升級,留下的不屑於做的產業就是我們的市場。
挑戰嘛,太多了。現在的年輕人,熱衷於互聯網和金融行業,製造業少有人問津,吸引不到優秀的人才,製造業升級沒有人力資源基礎,向高端製造業發展無從談起。

Ⅳ 工業革命是什麼對社會構成產生了什麼影響

工業革命有時又稱產業革命(近年來一些學者認為這兩個概念之間有區別1),指資本主義工業化的早期歷程,即資本主義生產完成了從工場手工業向機器大工業過渡的階段。是以機器取代人力,以大規模工廠化生產取代個體工場手工生產的一場生產與科技革命。

有人認為工業革命在1750年左右已經開始,但直到1830年,它還沒有真正蓬勃地展開。大多數觀點認為,工業革命發源於英格蘭中部地區。18世紀中葉,英國人瓦特改良蒸氣機之後,由一系列技術革命引起了從手工勞動向動力機器生產轉變的重大飛躍。隨後傳播到英格蘭到整個歐洲大陸,19世紀傳播到北美地區。

一般認為,蒸汽機、焦炭、鐵和鋼是促成工業革命技術加速發展的四項主要因素。

在瓦特改進蒸氣機之前,整個生產所需動力依靠人力和畜力。伴隨蒸氣機的發明和改進,工廠不再依河或溪流而建,很多以前依賴人力與手工完成的工作自蒸氣機發明後被機械化生產取代。工業革命是一般政治革命不可比擬的巨大變革,其影響涉及人類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使人類社會發生了巨大的變革,對人類的現代化進程推動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把人類推向了嶄新的蒸汽時代。

工業革命對19世紀科學發展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以前的科學研究很少用於工業生產,隨著工業革命的發展長大,工程師與科學家的界限越來越小,更多的工程師埋頭做科學研究。以前的科學家多是貴族或富人的子弟,現在則有許多來自工業發達地區和工人階級的子弟成為了科學家。他們更加對化學和電學感興趣,這也促進了這些學科的發展。

這個術語最早是由恩格斯提出來的,指18世紀後期到19世紀前期發生在英國的從手工生產轉向大機器生產的技術、經濟變革,後來逐漸擴散到世界各國。工業革命是資本主義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階段,它實現了從傳統農業社會轉向現代工業社會的重要變革。工業革命是生產技術的變革,同時也是一場深刻的社會關系的變革。從生產技術方面來說,它使機器代替了手工勞動;工廠代替了手工工場。從社會關系說,它使社會明顯地分裂為兩大對立的階級——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17、18世紀,英法等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勝利,為生產力的發展掃清了道路,資本主義工場手工業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發明,為向機器大工業過渡准備了條件。隨著市場的擴大,以手工技術為基礎的工場手工業不能滿足市場的需要,資產階級為追求利潤,廣泛採用新技術。工業革命18世紀60年代開始於英國,首先從棉紡織業開始,80年代因蒸汽機的發明和使用得到了進一步發展。繼英國之後,法、美等國也在19世紀中期完成工業革命。它極大地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鞏固了新興的資本主義制度,引起了社會結構和東西方關系的變化,對世界歷史進程產生了重大影響。後來也有一些學者提出「多次工業革命」說,例如,19世紀後期的第二次工業革命,20世紀後半期的第三次工業革命。

工業革命前後的一些重要發明 時間 發明人 發明

1712年 英國人湯姆斯·牛考門獲得了稍加改進的蒸汽機的專利權

1764年 詹姆士·哈格里夫斯 珍妮紡紗機

1778年 約瑟夫·勃拉姆 抽水馬桶

1796年 塞尼菲爾德 平版印刷術

1797年 亨利·莫茲萊 螺絲切削機床

1781年 詹姆斯·瓦特 改進了牛考門蒸汽機,現代蒸汽機成型

1812年 特列維雪克 科爾尼鍋爐

1815年 漢·戴維 礦工燈

1844年 成廉·費阿柏恩 蘭開夏鍋爐

Ⅳ 工業革命概況,特點和影響

第一次工業革命
18世紀從英國發起的技術革命是技術發展史上的一次巨大革命,它開創了以機器代替手工工具的時代。這場革命是以工作機的誕生開始的,以蒸汽機作為動力機被廣泛使用為標志的。這一次技術革命和與之相關的社會關系的變革,被稱為第一次工業革命或者產業革命。從生產技術方面來說,工業革命使工廠制代替了手工工場,用機器代替了手工勞動;從社會關系來說,工業革命使依附於落後生產方式的自耕農階級消失了,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形成和壯大起來。

時間
18世紀60年代~19世紀中期。

地域
西歐 、北美。

英國工業革命
英國是工業革命的發源地。英國工業革命從18世紀60年代開始,到19世紀40年代基本完成。工業革命從英國開始不是偶然的,這是有深刻政治前提、社會經濟前提和科學技術前提的。
興起原因:
17世紀中期的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推翻了英國的封建專制制度,建立了資產階級和土地貴族聯盟為基礎的君主立憲制度,從而成為世界上第一個確立資產階級政治統治的國家。資產階級利用國家政權加速推行發展資本主義的政策和措施,促進了工業革命各種前提條件的迅速形成。
資產階級通過大規模地對外掠奪以及在國內實行的國債制度和消費稅政策,積累了巨額財富,為工業革命提供了所必須的貨幣資金;大規模的圈地運動,為工業革命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勞動力和廣闊的國內市場。
工場手工業的蓬勃發展,培養了大批富有實踐經驗的熟練工人,為機器的發明和應用創造了條件;自然科學的發展及其成就,特別是牛頓的力學和數學,為機器的產生奠定了科學理論基礎。
蓬勃發展的工場手工業,積累了豐富的生產技術知識,增加了產量,但仍然無法滿足不斷擴大的市場需求。於是,一場生產手段的革命呼之欲出。

工業革命首先出現於工場手工業最為發達的棉紡織業。1733年,機械師凱伊發明了飛梭,大大提高了織布速度,棉紗頓時供不應求。1765年,織工哈格里夫斯發明了「珍妮紡紗機」,大幅度增加了棉紗產量。「珍妮紡紗機」的出現首先在棉紡織業中引發了發明機器、進行技術革新的連鎖反應,揭開了工業革命的序幕。此後,在棉紡織業中出現了騾機、水利織布機等機器。不久,在採煤、冶金等許多工業部門,也都陸續有了機器生產。
隨著機器生產的增多,原有的動力如畜力、水力和風力等已經無法滿足需要。1785年,瓦特製成的改良型蒸汽機投入使用,提供了更加便利的動力,得到迅速推廣,大大推動了機器的普及和發展。人類社會由此進入「蒸汽時代」。
隨著工業生產中機器生產逐漸取代手工操作,一種新型的生產組織形式——工廠出現了。

1840年前後,英國的大機器生產已基本取代了工廠手,工業革命基本完成。英國成為世界第一個工業國家。

工業革命的擴展
歐洲其他國家雖然也有傑出能乾的工人,也有具有發明精神的人,但這些國家缺乏發展機器工業所需要的資金、勞動力和市場,以及保證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政治、文化等條件。

在1789年,法國爆發了大革命,廢除了封建統治階級的特權,為資本主義工業化掃除了障礙。拿破崙當政後,十分重視科學技術的發展,為法國的工業革命(18世紀末17世紀初~19世紀中期)創造了條件。此後,德國、美國、日本等國也紛紛加入工業革命的行列,到19 世紀末,這些國家先後都完成了工業革命。

工業革命的影響
經濟領域:生產力極大的提高。
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
工業結構發生了變化。
政治領域:是東方開始從屬於西方。
工業革命前後的一些重要發明 時間 發明人 發明

1712年 英國人湯姆斯·牛考門獲得了稍加改進的蒸汽機的專利權

1764年 詹姆士·哈格里夫斯 珍妮紡紗機

1778年 約瑟夫·勃拉姆 抽水馬桶

1796年 塞尼菲爾德 平版印刷術

1797年 亨利·莫茲萊 螺絲切削機床

1781年 詹姆斯·瓦特 改進了牛考門蒸汽機,現代蒸汽機成型

1807年 富爾頓 蒸汽輪船

1812年 特列維雪克 科爾尼鍋爐

1814年 斯蒂芬森 蒸汽機車

1815年 漢·戴維 礦工燈

1844年 成廉·費阿柏恩 蘭開夏鍋爐

工業革命對社會的改造作用
工業革命對社會的改造作用,常常超過了政治革命,只是在形式上不似政治革命那樣出現強烈的沖擊波和引起局勢的大動盪。生產力的超乎人們意料的大發展,工廠製取代手工工場的巨變,展現出資本主義社會機制的一種新的而貌,帶動著整個社會快速地演變。幾十年下來,就使得以農業與鄉村為主體的經濟體制變成了以工業與城市為主體的經濟體制,大規模地改變著人的生活和國家的經濟地理狀況。新城市的興起,舊城市的改觀,人口由農村流向城市的大趨勢,國家向城市化社會邁進的走向,工業產值遠遠超過農業產值的現象,如此等等,都使得身處其境的普通人和當政者大為驚訝,有悲有喜,但卻只能去適應,決計無法阻攔。

這種全面深刻的社會變化,說到底就是人類社會從農業文明轉向工業文明的表現,後者比前者更加顯露出創造與進取的精神,奮力競爭的意識,更具有挑戰性。它以不可逆轉的氣勢,改變著人們的傳統習俗、價值取向,乃至擇業的標准。在這個社會轉折的進程中,伴隨著嚴重的剝削與壓榨,「幾家歡樂幾家愁」的狀況甚為鮮明。於是,社會結構、階級結構都發生了變化,組合成一些新的社會利益群體。其中,最重要的當然是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這兩大階級的形成。

工業資產階級比起工場手工業時期由商人組成的資產階級,有著更強的進取精神和在自由競爭中求發展的意識。它以使用機器的產業為依託而取得的成就,也遠非舊日的資產者所能比擬。工業對農業的改造能力,吸收自由勞動力的容量,對整個社會的影響,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都使資本主義在世界歷史的潮流中扮演了主角,迅速改變著資本主義與前資本主義力量的對比。19世紀資產階級性質的革命和改革風起雲涌,席捲全球,到世紀中葉就初步形成了資本主義的世界體系,正是這種歷史巨變的體現。封建的和封建以前的社會制度是無可奈何花落去,只能讓位給資本主義。

無產階級即產業工人的隊伍,是又一個全新的社會利益群體。它與過去的手工工場工人不同,沒有小塊土地,沒有傳統的生產工具,也不帶任何的宗法色彩,是純然的僱傭勞動者。使用機器生產的勞動條件和由機器聯結的集中勞動環境,使他們具有了集中、團結、紀律性強的特點。為時不久,他們就逐漸意識到了自己這個群體是同命運和具有共同願望與要求的。這就是通常所說的階級意識,知道自己屬於同一個群體。後來經過科學理論的引導,才會體會到階級覺悟的概念。當然這只是那些先進的工人。工人作為一個社會群體起來斗爭,爭取自己的利益和社會地位,從而形成為一股歷史潮流,為世界歷史增添了新的內容。正是這股潮流推動了意識形態領域中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隨著社會主義與工人運動的逐步結合,這股潮流也日益壯大起來,成為19世紀並行交錯的歷史大潮之一。

兩大社會階級的形成和發展,機器工業對手工業的排擠,使以往的中等階級發生了分化和改組。所謂中等階級,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小資產階級,包括小企業主、小店東、手工工匠、商販等等。他們中的少部分,在機器大工業的排擠下遭到破產,大量被迫受雇於工廠,成為工人階級的組成部分。多數人則還繼續存在,但是有不少人感到岌岌可危,面臨破產的威脅,更多的人雖還沒有面臨危機,但瞻望前景也頗感擔憂。因而也形成為另一個社會利益群體,渴望在社會巨變中求得一席之地,竭力為維護和提高社會地位而斗爭。19世紀小資產階級社會主義流派為數眾多,其根源就在於此。其中,無政府主義傾向大抵上反映的是破產者的情緒;而極力宣傳保留小私有制的學說,則常是小資產階級憂心忡忡地體現。小資產階級熱衷於參加民主運動,也是出於爭取提高社會地位的願望。

=============================
第二次工業革命

時間:19世紀70年代-20世紀初

1870年以後,科學技術的發展突飛猛進,各種新技術、新發明層出不窮,並被迅速應用於工業生產,大大促進了經濟的發展。這就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當時,科學技術的突出發展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即電力的廣泛應用、內燃機和新交通工具的創制、新通訊手段的發明。

第二次工業革命以電力的廣泛應用為顯著特點。從19世紀六七十年代開始,出現了一系列電氣發明。德國人西門子製成發電機,比利時人格拉姆發明電動機,電力開始用於帶動機器,成為補充和取代蒸汽動力的新能源。電力工業和電器製造業迅速發展起來。人類跨入了電氣時代。

19世紀早期,人們發現了電磁感應現象,根據這一現象,對電作了深入的研究。在進一步完善電學理論的同時,科學家們開始研製發電機。1866年,德國科學家西門子製成一部發電機,後來幾經改進,逐漸完善,到19世紀70年代,實際可用的發電機問世。電動機的發明,實現了電能和機械能的互換。隨後,電燈、電車、電鑽、電焊機等電氣產品如雨後春筍般地涌現出來。

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又一重大成就是內燃機的創制和使用。19世紀七八十年代,以煤氣和汽油為燃料的內燃機相繼誕生,以煤氣和汽油為燃料的內燃機誕生,90年代柴油機創製成功。內燃機的發明解決了交通工具的發動機問題。1885年,德國人卡爾.本茨成功地製造了第一輛由內燃機驅動的汽車。內燃機車、遠洋輪船、飛機等也得到迅速發展。內燃機的發明,還推動了石油開采業的發展和石油化工工業的產生。

早期汽車

20世紀初,以內燃機為動力的飛機飛上藍天,實現了人類翱翔天空的夢想。隨著內燃機的廣泛使用,石油的開采量和提煉技術也大大提高。1870年,全世界只生產了大約80萬噸石油,到1900年已猛增到2000萬噸。

早期飛機

第二次工業革命期間,電訊事業的發展尤為迅速。繼有線電報出現之後,電話、無線電報相繼問世,為快速地傳遞信息提供了方便。從此,世界各地的經濟、政治和文化聯系進一步加強。

第二次工業革命同第一次工業革命相比,具有以下三個特點:

首先,在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許多技術發明都來源於工匠的實踐經驗,科學和技術尚未真正結合;而在第二次工業革命期間,自然科學的新發展,開始同工業生產緊密地結合起來,科學地推動生產力發展方面發揮了更為重要的作用,它與技術的結合使第二次工業革命取得了巨大的成果。

其次,第一次工業革命首先發生在英國,重要的新機器和新生產方法主要是在英國發明的,其他國家工業革命發展相對緩慢;而第二次工業革命幾乎同時發生在幾個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新的技術和發明超出了一國的范圍,其規模更加廣泛,發展也比較迅速。

第三,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始時,有些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如日本尚未完成第一次工業革命,對它們來說,兩次工業革命是交叉進行的。它們既可以吸收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技術成果,又可以直接利用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新技術,這些國家的經濟發展速度也比較快。

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影響可以從4個方面來說:

首先,新能源的大規模應用,如電力,煤炭等,這些新能源的直接促進了重工業的大踏步前進,使大型的工廠能夠方便廉價的獲得持續有效的動力供應,進而使大規模的工業生產成為可能,並為之後的經濟壟斷奠定了基礎。

其次,內燃機的發明解決了長期困擾人類的動力不足的問題。內燃機的發明又促進了發動機的出現,發動機的發明又解決了交通工具的問題,推動了汽車,遠洋輪船,飛機的迅速發展,使人類的足跡遍布了全世界,也讓各個地區的文化,貿易交流更加便利。

第三,通訊工具的發明。自從19世紀70年代美國人貝爾發明了電話之後,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就不在局限與面對面的談話。

最後,化工業的迅猛發展。炸葯的發明,大大促進了軍工業的進步,並最終導致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從煤炭中提取各種化合物,塑料,人造纖維先後被投入實際生活。

上述的四種發明,對第二次工業革命產生了決定性的作用,人類開始通過科學研究來獲得純粹的知識,然後又反過來促進理論的應用。

Ⅵ 工業革命的作用和意義

18世紀的歐洲工業革命歐洲各國在18世紀已先後取得了資產階級革命的勝利,擺脫了阻礙生產力發展的封建羈絆。資本的原始積累使資本家獲得了大量金錢,使成千上萬農民破產為「自由的」勞動者。工場手工業的發展和分工的擴大,使大批熟練工人在技術改進上積累了經驗,使應用機器生產成為可能。17、18世紀的科學技術,為生產的發展提供了許多發現和發明。在這種情況下,英國和相繼而起的其他一些國家,開始了工業革命。
18世紀的工業革命首先是從工作機或工具機開始的。這時的機器系統由三個部分組成,它們是工作機、動力機以及傳動機械。工作機直接作用於勞動對象並使之變為產品,從技術進化的歷史看,人們首先是把加工勞動對象的過程機械化,然後再根據機械的性質和工作阻力大小採用適當的動力推動它。紡織業在很長時期里是英國工業的重要部門,紡織工作機的發明、改進和推廣是英國工業革命的起點。
18世紀英國的紡織業發展很快,紡織技術不斷改進。1733~1738年間,當時還不到30歲的鍾表匠凱伊(1704~1774年)發明了「飛梭」,改變了過去用手穿梭的落後的織布操作方式,提高了織布效率。但是,隨之帶來的是紡紗難以適應織布的要求。1738年,英國人惠特製成的滾輪式紡紗機,紡出了「不用手指」的棉紗,揭開了18世紀工業革命的序幕。1760年,織布工人哈格里夫斯(1720~1778年)把原來水平旋轉的單錠紡車改造為立式的由多個紗錠構成的新型紡紗機——珍妮機,把引紗和捻紗的操作機械化,使紡紗效率提高了十幾倍。1771年,理發師阿克萊特(1733~1792年)利用木匠海斯的設計製成了一種利用水力帶動的滾筒紡紗機。珍妮機紡出的線精細但不結實,水力紡紗機紡出的線堅實但不均勻。童工出身的克倫普頓(1753~1827年)在1785年綜合二者的優點,設計了紡線既結實又均勻的紡紗機——「Mule」,即騾機。這種騾機有300~400個紗錠,效率很高,它是近代工業革命中的重大發明。騾機的出現使織布能力又落後於紡紗,1785年,牧師卡特賴特(1743~1823年)又發明了自動織布機。在18世紀末,英國的紡織工業已基本上用機器代替了手工操作,把紡織工業推向了一個新階段。
紡織技術的改革引起了一系列的連鎖反應。由於在紡織部門中使用機械提高了生產效率和競爭能力,增加了利潤,其他的部門中的資本家也紛紛仿效,把利用新的工作機作為聚財之道。而且,由於社會分工之間的聯系,紡織技術的進步必然要求其他方面生產技術的相應改變。有了機器紡紗、機器織布,就要求機械化的凈棉、梳棉,機械化的漂白、印染,機械化的起重、運輸,要求有生產各種機械化裝備的原料和加工技術,要求有力學、機械工藝學、化學等方面的研究。正如恩格斯所說:「隨著紡紗部門的革命,必然會發生整個工業的革命。……我們到處都會看出,使用機械法和普遍應用科學原理是進步的動力。」由蒸汽驅動的工業上通用的動力機的發明和應用是18世紀工業革命的第二階段。隨著紡織機和其他新的工作機的出現,要求動力機也要有所變革。工業革命起源於工作機的改變,發展於動力機的更新。
瓦特(1736~1819年)發明新的蒸汽動力機,是工業革命中最重大的事件。瓦特採取了精密加工、油潤滑和設置絕熱層等措施,改進了紐可門蒸汽機,使熱效率提高到300%以上。隨後他又經過多年的研究、試驗,在1782年研製成功了具有連桿、飛輪和離心調度器的雙向蒸汽機,使蒸汽機可以把直線運動變為連續而均勻的圓周運動,因此可以經過傳動裝備帶動一切機器運轉,從而給整個工業和交通運輸業提供了一種可靠的通用動力機。從此,動力機、傳動裝置、工作機組成了機器生產的一個完整的大系統,這是人類生產技術的一次重大飛躍,是認識和利用自然力的一個大突破。
開始用機器製造機器,是18世紀工業革命的第三階段。在製造蒸汽機、紡織機和槍炮的推動下,18世紀末期的機械加工技術也有新的進展。在制鎖、制槍支中開始實行了可以互換零部件的標准化方法。英國機械師莫茲利(1771~1831年)在1794年發明了車床上的移動刀架,在1797年製成了安放在鐵底座上帶有移動刀架的車床。莫茲利把原來用手握持的刀具安裝在機架上並使之沿著車床的中心軸線平行滑動,這種自動刀架車床可以方便、迅速、准確地加工直線、平面、圓柱形、圓錐形等多種幾何形狀的部件,使車床真正成為機器製造業自身的工作機。滑動刀架這一簡單的發明是機械技術史上的重大創造,在19世紀中葉英國出版的《全國的工業》一書中認為,滑動刀架「對機器使用的改良和推廣所產生的影響,不小於瓦特對蒸汽機的改良所產生的影響。採用這種附件的結果是,各種機器很快地完善和便宜了,而且推動了新的發明和改良」。機械化操作的金屬切削機床可以用來製造各種行業的工作機和動力機,也可以用於自己製造自己,它是工業革命中名副其實的工作母機,它的出現標志著機器製造業進入到一個嶄新的階段。
1786年以後,蒸汽機的製造帶來了冶鐵業的繁榮。此時,機器大工業已代替了家庭手工業和工場手工業。1835年英國棉紡織業已有23.7萬工人,毛紡織廠已達1300個,工人7.1萬人。
生產的增長,國內市場的擴大,對交通運輸部門提出了新的要求。火車的發明從根本上解決了陸路交通問題。1825年斯托克頓達靈頓鐵路通車;1830年利物浦和曼徹斯特被鐵路連接起來。到19世紀50年代,英國的主要鐵路干線均已完成。19世紀上半葉,雖然帆船在遠洋航行上還處於極盛時代,但蒸汽機在船舶上的使用已獲成功。1812年在多佛爾和加萊間已有了輪渡。1838年蒸汽輪船「天狼星」號和「大西洋」號橫渡大西洋成功。
工業革命中的技術進步不僅是生產力的巨大發展,而且是從根本上動搖舊世界的強大杠桿。在18世紀中葉以前,封建經濟仍有相當的實力,個體農業、個體手工業仍然存在,工場手工業的一些工匠同時又是小生產者或與小生產者有著種種社會聯系。在這種條件下,封建王朝的勢力就比較容易把歷史拉向後退,更有可能把復辟的願望變成復辟的行動。機器大工業徹底瓦解了封建的自然經濟,在庄園主的領地上建立了大批工廠、礦山,使個體農民和手工業者成為僱傭勞動者並使他們不能再保持同農村的宗法聯系,資本主義大中城市不斷增多(18世紀的歐洲有22個人口超過10萬的城市,到19世紀末則有147個),鐵路和電報把它們聯結起來,並控制了社會的經濟命脈。由於有了這一切,封建勢力的復辟就成為根本不可能的事了,封建舊世界的社會經濟基礎已經喪失殆盡,它的王朝一去不復返了。

Ⅶ 新工業革命技術包括哪幾項

新工業革命是有五大支柱,或者說是五大標志性的新技術群,它們是:
以計算機與通信為核心的信息技術。包括移動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機器人等新技術。
以綠色能源為核心的能源技術。包括太陽能、風能、頁岩油氣等非傳統油氣、分布式智能電網、儲能等新技術。
以基因工程和細胞工程為核心的生物技術,包括轉基因、幹細胞、生物醫葯等新技術。
以新製造方法為核心的製造業技術,包括3D列印、工業機器人等新技術。
以新型材料為核心的材料技術,包括碳纖維和石墨烯等新技術。

Ⅷ 新工業革命將帶來哪些變化

1、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綠色工業革命的目標首先是實現碳排放的「脫鉤」,這包括三方面的內容:

一是促使已有的「黑色」或「褐色」能源「綠化」,即採用能耗更低、更清潔的方式使用化石能源,使單位能耗的污染強度下降;

二是促使化石能源的使用與經濟產出之間「脫鉤」,盡量減少化石能源在經濟生產和消費中所佔的比重;

三是促進非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綠色能源的大幅上升,並促進這類能源的利用最終占據主導地位。

2、促進從生態赤字轉向生態盈餘

21世紀第一個十年,中國就確立了「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的基本方向,率先制定了含有綠色發展指標的國家規劃

(8)新工業革命你了解多少擴展閱讀

18世紀中葉以來,人類歷史上先後發生了三次工業革命,發源於西方國家及衍生國家,並由他們所創新所主導。

第一次工業革命所開創的「蒸汽時代」(1760-1840年),標志著農耕文明向工業文明的過渡,是人類發展史上的一個偉大奇跡;

第二次工業革命進入了「電氣時代」(1840-1950年),使得電力、鋼鐵、鐵路、化工、汽車等重工業興起,石油成為新能源,並促使交通的迅速發展,世界各國的交流更為頻繁;

並逐漸形成一個全球化的國際政治、經濟體系;兩次世界大戰之後開始的第三次工業革命,更是開創了「信息時代」(1950-);

全球信息和資源交流變得更為迅速,大多數國家和地區都被捲入到全球化進程之中,世界政治經濟格局進一步確立,人類文明的發達程度也達到空前的高度。第三次信息革命方興未艾,還在全球擴散和傳播。

閱讀全文

與新工業革命你了解多少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賓士gl470拖拽模式怎麼解除 瀏覽:489
綿陽哪裡有鋁型材工業平台 瀏覽:538
汽車減配在哪裡看 瀏覽:980
賓士的esq在哪裡 瀏覽:779
工業園區准入節能規劃公司有哪些 瀏覽:520
煙台昌隆汽車配件有限公司在哪裡 瀏覽:131
奧迪q5後面怎麼吹暖風 瀏覽:776
工業互聯網跨界農業怎麼樣 瀏覽:803
奧迪哪個系列有天窗 瀏覽:44
寶馬車從沈陽運蘇州要多久 瀏覽:710
汽車噴漆砂眼是什麼原因 瀏覽:626
汽車加氣站歸什麼部門監督 瀏覽:202
成熟工業園如何實現工業40 瀏覽:97
寶馬車門裡面拉手怎麼蓋上 瀏覽:773
如何製作簡易汽車限速器 瀏覽:806
汽車空調泵管道如何清洗 瀏覽:744
汽車大燈黑膜哪裡有賣的 瀏覽:571
12年福建賓士製冷劑加多少 瀏覽:574
奧迪a5首付30萬月供需要多少 瀏覽:637
電動汽車如何擴裝續航鋰電池 瀏覽: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