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一五計劃期間有什麼成就
中華人民共和國一五計劃期間,建成寶成、鷹廈等三十多條鐵路,建成武漢長江大橋,使南北鐵路貫通,建成康藏、青藏、新藏公路,溝通了西藏與內地的聯系。十年建設時期,新修鐵路8000多公里,建成蘭新、包蘭等鐵路。「文革」時期,建成成昆、湘黔鐵路,建成南京長江大橋,但由於動亂,交通運輸堵塞,1975年鄧小平進行整頓,交通堵塞現象才消除。改革開放新時期,建成大秦、京九、青藏鐵路等。航空從無到有,發展迅速。
② 第一個五年計劃的成就是什麼
工業成就鞍山鋼鐵公司無縫鋼管廠等三大工程,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沈陽第一機床廠,飛機製造廠。交通成就新建寶成、鷹廈等鐵路30餘條,川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繼通車密切了祖國內地與邊疆地區的聯系,1957年,武漢長江大橋落成。
第一個五年的概括
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工業基礎很薄弱尤其是重工業連一輛拖拉機都不能製造,為了有計劃地進行社會主義建設,我國制定了第一個五年計劃簡稱一五計劃,一五計劃開始的時間是1953年到1957年底一五計劃的任務基本完成。
一五計劃主要任務是集中主要力量發展重工業,建立國家工業化和國防現代化的初步基礎,相應地發展交通運輸業、輕工業、農業和商業,相應地培養建設人才,一五計劃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主要集中在工業和交通運輸業兩方面。
五年計劃是中國國民經濟計劃的重要部分,屬長期計劃,主要是對國家重大建設項目、生產力分布和國民經濟重要比例關系等作出規劃為國民經濟發展遠景規定目標和方向。
③ 『一五』計劃的成就
1、春第一汽車製造廠。958年製造出新中國第一輛東風牌小轎車和第一輛紅旗牌高級轎車。一汽的建成,開創了中國汽車工業新的歷史。
2、沈陽第一機床廠。1935年建廠,稱三菱機器株式會社(滿洲國)。1953年——1955年,作為國家156項重點建設工程之一(國家投資舊幣6113萬元),引進前蘇聯機床製造與管理技術,實施全面改建。
3、沈陽飛機製造廠。中華人民共和國一家飛機製造企業。
4、鞍山鋼鐵公司。1953年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國家集中力量建設鞍鋼。
1、寶成鐵路。1952年7月1日在成都動工,1954年1月寶雞端也開工,1956年7月12日,南北兩段在甘肅徽縣黃沙河接軌通車,1958年元旦全線交付運營。寶成鐵路寶雞至鳳州段是中國的第一條電氣化鐵路。
2、鷹廈鐵路。是中國東南部地區重要的鐵路干線。它北起江西鷹潭,南至福建廈門,全長694公里。它在鷹潭與浙贛鐵路交匯。鷹廈鐵路於1954年動工興建,1957年竣工通車,曾經長期是進入福建的唯一鐵路線。
3、青藏公路。這條公路於1950年動工,1954年通車。西寧市至格爾木市段路線計長782公里,其中屬於平原和微丘區的里程為564公里,屬於重丘區的里程為218公里。全段海拔為2200~3800米。格爾木市至拉薩市段計長1161公里,其中屬於平丘區的里程為1013公里,在重丘區為148公里。全段海拔在4000米以上。
4、川藏公路。從1950年4月開始,經過11萬軍民的艱苦修建,北線於1954年12月正式通車,2000多名軍民為此付出了生命。
5、武漢長江大橋。位於武昌蛇山和漢陽龜山之間的江面上,是中國在萬里長江上修建的第一座橋梁,被稱為「萬里長江第一橋」,在中國橋梁史上具有重要意義。
第三、農業生產獲得較大的發展。
1957年農業總產值完成原計劃101%,比1952年增長25%,平均每年增長4.5%。糧食產量1957年達到3900億斤,比1952年增長19%;棉花產量為3280萬擔,比1952年增長25.8%。糧食和棉花年平均增長速度,分別為3.7%和4.7%。五年內全國擴大耕地面積5867萬畝。1957年全國耕地面積達到16.745萬畝,完成原定計劃101%。五年內全國新增灌溉面積21.810萬畝,相當於1952年全部灌溉面積的69%。
五年內施工的工礦建設項目達一萬多個,其中大中型項目有921個,比計劃規定的項目增加227個,到1957年底,建成全部投入生產的有428個,部分投入生產的有109個。
蘇聯幫助我國建設的156個建設項目,到1957年底,有135個已施工建設,有68個已全部建成和部分建成投入生產。我國過去沒有的一些工業,包括飛機、汽車、發電設備、重型機器、新式機床、精密儀表、電解鋁、無縫鋼管、合金鋼、塑料、無線電等,從無到有地建設起來,從而改變了我國工業殘缺不全的狀況,增加了基礎工業實力。
1957年工農業總產值達到1241億元,比1952年增長67.8%。1957年的國民收入比1952年增長53%。1957年工業總產值超過原計劃21%,比1952年增長128.5%。原定五年計劃工業總產值平均每年增長14.7%,實際達到18%。
1957年手工業總產值比1952年增長83%,平均每年增長12.8%。1957年的鋼產量為535萬噸,比1952年增長近3倍,原煤為1.31億噸,比1952年增長98.596,發電量為193億度,比1952年增長164.4%。機床產量達2.8萬台,比1949年增長17.7倍;棉布為50.6億尺,比1952年增長3296,糖86萬噸,比1952年增長92%。
④ 列舉一五計劃期間中國取得的主要建設成就。(至少六項)
鞍鋼建成投產。
長春一汽。
沈陽第一機床廠。
武漢長江大橋建成通車。
川藏、青藏、新藏公路通車。
1957年生產鋼
535萬噸,原煤
1.3億噸,糧食1.95億噸。社會總產值平均每年增長11.3%,工農業產值平均每年增長11.1%,農業為4.5%,工業為
18%(其中輕工業12.9%,重工業25.4%)。在工農業總產值中,工業總產值的比重由1949年的30%上升到1957年的56.7%,經濟結構發生很大變化,為中國工業化奠定了初步基礎。五年中,工業全員勞動生產率增長52.1%,農業勞動生產率增長11.9%,工業物質消耗降低2.3%,每百元產值提供利潤17.1元;國民收入平均每年增長8.9%。全國城鄉居民消費水平平均每年增長4.2%,其中,農民3.2%,職工4.9%。同時,完成了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為生產力發展創造了更有利的條件。
⑤ 一五計劃取得重工業成就
A
⑥ 一五期間我國取得哪些成就
一、通過「三大」改造,實現了生產資料公有制,社會主義制度基本建立。
二、第一個五年計劃提前完成,初步建立了合理的工業布局,奠定了工業化的初步基礎。
第一個五年計劃,簡稱「一五」計劃(1953—1957),是在黨中央的直接領導下,由周恩來、陳雲同志主持制定的,1955年7月經全國人大一屆二次會議審議通過。至1957年,「一五」計劃超額完成了規定的任務,實現了國民經濟的快速增長,並為我國的工業化奠定了初步基礎。
工業發展說明
1957年工農業總產值達到1241億元,比1952年增長67.8%。1957年的國民收入比1952年增長53%。1957年工業總產值超過原計劃21%,比1952年增長128.5%。原定五年計劃工業總產值平均每年增長14.7%,實際達到18%。
1957年手工業總產值比1952年增長83%,平均每年增長12.8%。1957年的鋼產量為535萬噸,比1952年增長近3倍,原煤為1.31億噸,比1952年增長98.596,發電量為193億度,比1952年增長164.4%。
機床產量達2.8萬台,比1949年增長17.7倍;棉布為50.6億尺,比1952年增長3296,糖86萬噸,比1952年增長92%。
以上內容參考 網路—第一個五年計劃
⑦ 我國「一五」期間取得了哪些成就「一五」建設成就有什麼重要意義「一五」成就的主要原因
成就:①工礦業成就突出,建成500多個重要項目。②農業生產也按計劃完成。③交通運輸成就很大,新建鐵路30多條;武漢長江大橋建成,康藏、青藏、新藏公路建成。④隨著經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進一步得到改善。
原因:①黨的正確領導:公布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選派優秀幹部到工業路線上去,培養成為領導骨幹。②國家正確的方針政策指導,完成了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③中國人民高漲的勞動熱情、工人展開勞動競賽和技術革新運動;科技工作者大顯身手;各行各業大力支援工業建設。
意義:①建立了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初步基礎,為我國的經濟建設開辟了廣闊前途。②開辟了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改造的道路。③積累了社會主義有計劃建設的寶貴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