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奧運馬術用的馬是不是汗血寶馬
馬術比賽一般用的都是歐洲的溫血馬,擅長跳躍,又性格溫和,不是什麼汗血馬。
B. 古代傳說中的「汗血寶馬」到底真的存在過嗎
汗血寶馬今何在?
馬依照體型可分為四類:一型馬多產於歐洲西北部,身高在1.2米至1.3米之間,可以生活在森林地區,能耐潮濕;二型馬生活於北歐亞高原地區,身高在1.4米至1.5米之間,體格健壯,耐寒冷;三型馬生活於中亞地區,身材最為高大,屬於草原馬;四型馬產於西亞地區,身材較矮小,耐乾旱。
C. 傳說中的「汗血寶馬」真的可以日行千里嗎
汗血寶馬的故事流傳了二千多年,傳說它能「日行千里,夜行八百。」
傳說它奔跑時前脖部位流出的汗是血色的。
那麼,汗血馬真的存在嗎?為何「流汗如血」?是否真的「日行千里」?
汗血寶馬的歷史要追溯到漢武帝時期了。
漢武帝將汗血寶馬稱為「天馬」,並賦《天馬歌》:「天馬徠,從西極,涉流沙,九夷服。」
為了得到汗血寶馬,武帝兩次發兵大宛國,最終得到汗血寶馬。
有了汗血寶馬,大大提升了戰鬥力,大漢王朝擊敗了匈奴,穩定了邊關,建立了西域都護府,才有了後來的新疆。
三國演義中,呂布的坐騎赤兔馬,據說就是汗血寶馬,能日行千里,還能夜走八百。
因此有「人中有呂布,馬中有赤兔」之說。
金庸大師的武俠小說中,郭靖有一匹汗血寶馬,溫馴聰明,日行千里,自帶「高級范兒」。
在現實生活中,汗血寶馬確實存在,但非常少見,純種的汗血寶馬全世界只有2000多匹。
汗血寶馬學名阿哈爾捷金馬,是世界上最古老最純正的馬種之一,產於土庫曼,距今已有3000多年歷史。
土庫曼是世界上唯一一個將馬形象置於國徽中的國家,國徽正中間就是一匹金色汗血寶馬,想進口汗血寶馬必須得有土庫曼總統令。
汗血寶馬有頭細頸高、四肢修長、體態勻稱、步態輕盈、神態威嚴等特點,以形態優雅、通人性著稱,是馬屬中的絕對「美男子」。
因皮膚較薄,奔跑時血液在血管中流動容易被看到,給人「流血」的錯覺,因此得名汗血寶馬。
汗血寶馬爆發力、耐力也很強。
據測算,汗血寶馬在平地上跑完一公里僅需67秒。
1935年曾創造84天跑完阿什哈巴德至莫斯科4300公里行程的記錄,迄今未被打破。
值得一提的是,在穿越卡拉庫姆沙漠的三天內,所有的汗血寶馬未做任何停歇,也未進水進食,但最後均平安抵達終點莫斯科。
正是由於其高貴的體態、出色的品質,汗血寶馬曾作為馬其頓大帝、成吉思汗等諸多帝王的坐騎,見證了無數的歷史演變、滄海桑田。
為了能把純種汗血寶馬引進中國,新疆野馬集團董事長陳志峰先後十幾次到土庫曼考察。
2009年,野馬集團從土庫曼進口23匹汗血寶馬,開創了我國批量引進汗血寶馬的先河。馬兒們目前生活在烏魯木齊野馬古生態園的汗血寶馬基地。
野馬古生態園位於烏魯木齊市中心昆明路158號,野馬大廈後面的鯉魚山上。
野馬古生態園佔地200畝,是國內唯一的硅化木、隕石、古胡楊保護基地,是我國最大且唯一的集汗血寶馬繁育、展示、訓練、表演比賽及馬術健身、休閑度假等為一體的標准型、國際化、綜合性基地。
基地擁有成年馬89匹、新出生小馬8匹。
遊客可以在基地觀賞精湛的馬術表演比賽,品味傳奇的汗血寶馬文化,還可以參觀馬廄、喂馬,隨資深教練學習專業馬術。
朋友告訴我,基地養殖的汗血寶馬都住著上下兩層樓的「別墅」,每天享用著金貴的營養餐,還能享受到桑拿按摩、造型設計、家庭醫生等服務。
D. 名馬不只汗血寶馬,世界各地名貴馬種賞析
世界名馬賞析
馬是高貴而又有靈性的動物,它是人類忠實的夥伴,它在人類的歷史上不斷變換著自己的角色,從挽馬到戰馬,再到賽馬,從沒有離開過人類的視線,那就來賞析一下世界各地的名貴馬種。
首先介紹馬的種類:
按照馬的品種的個性與氣質,分為熱血馬、冷血馬與溫血馬三大類。(此分類方式,和馬血液的溫度或體溫毫無關系)。
熱血馬是最有精神的馬,也是跑得最快的馬,通常用來作為賽馬。
冷血馬具有龐大的身軀與骨架,安靜、沉穩,通常用來作為工作馬。
溫血馬不管在體型、個性與脾氣上,溫血馬介於熱血馬與冷血馬之間,是由熱血馬與冷血馬雜交育種出來的品種,通常用來作為騎乘用,馬術運動所。
阿拉伯馬(Arab)
產地:中東阿拉伯半島地區
血類:熱血馬
在阿拉伯半島沙漠氣候中孕育出的名貴馬種,它有獨一無二的頭部特徵,高貴而且靈敏,在沙漠中成長使它富有耐力和速度,阿拉伯馬在歷史上因戰爭及貿易而由中東散布至世界各地,並且用來混種,差不多所有現今的騎乘馬都有阿拉伯馬的血統,比如英國純血馬。
柏布馬(Barb)
產地:北非摩洛哥
血類:熱血馬
柏布馬(Barb or Berber)的家鄉在古時候北非的巴巴利(Barbary)地區,也就是現在的摩洛哥、阿爾及利亞、利比亞、突尼西亞。現今在阿爾及利亞的康斯坦丁(Constantine)與摩洛哥皇室都有很大的繁殖場。和阿拉伯馬(Arab)一樣,它在馬的品種培育上佔有不容否認的重要地位,然而他卻較不為人知,不像阿拉伯馬那麼出名。柏布馬最初被帶到歐洲時,常常被歐洲人誤認為是阿拉伯馬,因為北非的居民也是穆斯林,也說阿拉伯語。一個有名的例子就是英國純血馬(Thoroughbred)的祖先之一「Godolphin Arabian」,其實它是一匹柏布馬。
純血馬(Thoroughbreds)
產地:英國
血類:熱血馬
純血馬以中短距離速力快稱霸世界,創造和保持著5000米以內各種距離速力的世界紀錄,近千年來沒有其它一個品種馬速力超過它。其祖先可以追溯到三匹祖公馬,它們的名字分別是Darley Arabian, Godolphin Arabian和Byerly Turk(「達雷阿拉伯」、「哥德爾芬巴布」和「培雷土爾其」)。 而這三匹馬是以備受尊重的三位英國馬主命名,他們分別是Thomas Darley、Godolphin勛爵和Roberty Byerly上尉。
汗血寶馬(Akhal-teke)
產地:土庫曼
血類:熱血馬
音譯為阿哈爾捷金馬,是土庫曼的國寶級馬種,當今世界上有3種純種馬:汗血馬、阿拉伯馬和英國馬。其中汗血馬是最純的馬種,阿拉伯馬和英國馬都有汗血馬的血統和基因。汗血馬皮膚細膩,因其奔跑時脖頸部位流出的汗中有紅色物質,鮮紅似血,因此稱之為汗血馬。汗血馬從古至今繁衍生息,從未斷過血脈,在土庫曼、俄羅斯、哈薩克、烏茲別克都有阿哈爾捷金馬,總數量為3000匹左右,其中2000多匹都在土庫曼。聽說中國境內純種此馬11匹。
漢諾威馬(Hanoverian)
產地:德國
血類:溫血馬
在世界的溫血馬品種中,屬歐洲的最好,而歐洲屬德國,而德國又屬漢諾威馬最為有名。突出的運動天賦使它在世界大賽中屢屢奪魁,有著戰無不勝王者形象。自2001世界體育用馬育種聯合會和國際馬聯實施評級排名機制以來,漢諾威馬一直被評為國際盛裝舞步賽事中最成功的馬種。2008年以前漢諾威馬登記協會在盛裝舞步賽中一直保持第一的位置,自從2008年北京奧運會荷蘭溫血馬一舉成功之後,荷蘭溫血馬登記協會(KWPN)佔了領先的地位。
荷蘭溫血馬(Dutch Warmblood (KWPN))
產地:荷蘭
血類:溫血馬
這是個新的品種,荷蘭在1958年才開始有血統登記簿,然而現在已成為世界上最成功、最流行、最受歡迎的馬術競賽與騎乘用馬。荷蘭溫血馬可說是二十世紀的新產品,有別於二十世紀以前就有的溫血馬,它是專門為了馬術競賽用而培育出來的溫血馬。雖然這是荷蘭人所創算是一個歐洲品種,因為除了荷蘭之外,還有英國、西班牙、法國和德國的血統。荷蘭溫血馬只有短短的歷史,但已在大西洋兩岸建立起名聲,並且常常成為國際賽事中的贏家。有許多國家的馬術代表隊在奧運與世界盃馬術比賽中,都是騎著荷蘭溫血馬分別為自己的國家贏得獎牌。
特雷克納馬(Trakehner)
產地:德國
血類:溫血馬
別名東普魯士馬,特雷克納馬是非常高大的馬,通常有163到173公分高。是溫血馬,但它具有許多純血馬與阿拉伯馬的血統,又有重型馬與小型馬的血統。像這樣的混血,創造出速度與跳躍的能力,以及敏捷的身段。強壯且完美的腿,輪廓分明的肌腱,在膝蓋與飛節上方有很好的肌肉。
安達盧西亞馬(Andalusian)
產地:西班牙
血類:溫血馬
安達盧西亞馬是西班牙馬的後裔,而且是世界最優秀的馬種之一。「安達盧西亞馬」一名來自西班牙南部的一個名叫「安達盧西亞」的省,在那裡有培育該馬的種馬場。同是一種馬,在西班牙,這種馬叫「純種西班牙馬」,西班牙語為Pura Espa Ola,簡稱PRE;在西班牙以外,卻以「安達盧西亞馬」聞名於世。安達盧西亞馬具備驕傲與勇敢的氣概,以及馴良與易與人親近的氣質,這就是安達盧西亞馬的特色,因此安達盧西亞馬不僅是西班牙小孩最慣常騎乘的馬匹,也是在各種表演與遊行場合中,能夠同時展現爆發力與翩翩風范的馬兒。
利皮扎馬(Lipizzaner)
產地:西班牙
血類:熱血馬
除了阿拉伯馬(Arabian)與純血馬(Thoroughbred)之外,利皮扎馬也許是世界上最出名的馬。它的名聲來自於奧地利維也納的西班牙馬術學校,而西班牙馬術學校名字的來源,並不是因為它建立於西班牙,也不是它提倡西班牙騎術,只是因為利皮扎馬的祖先來自於西班牙。利皮扎馬是近四百年來所出現極具代表性的優秀品種,這個優異的品種,不僅流露出美麗高貴的氣質,而且還難能可貴地兼具了勇敢、氣力、能力、溫馴的脾氣、以及聰明的智慧。
如今,即使利皮扎馬不僅只會出現在原本的奧匈帝國境內了,然而目前全球的純種利皮扎馬仍不到3000匹,每一年也只有微量的幼馬出生,可以想見這是一個多麼稀有的品種。
佩爾什馬(Percheron)
產地:法國
血類:冷血馬
重型馬中最文雅的品種,祖先曾在公元8世紀載過法國騎士,粉碎了穆斯林對歐洲的侵略。它們的四肢短小強壯,身體寬而結實,動作靈活,又能刻苦耐勞。佩爾什馬有不少阿拉伯血統,它發源與諾曼底的拉佩爾什的石灰岩地區。公元732年,法國開始使用東方馬的血統。隊佩爾什馬最具影響力的血系是經由阿拉伯的異種雜交,這個品種沒有喪失力量和體型的大小。
夏爾馬(Shire)
產地:英國
血類:冷血馬
世界上最高貴的挽用馬,也是世界上力量最大體型最大的馬。這種馬可以拉動5噸的重物。現在英國的一些啤酒場依然讓它們工作。肩高常在2米以上,從頭頂到底至少2.6米,重達一噸以上。最高記錄一點八噸。他腳上長有細細的長毛,好象帶有「護腳套」。 夏爾馬最早出現在英國是1066年,作為英國傳統的良種馬,夏爾馬曾經是英國歷史畫面中最常見的一道風景。
奧爾洛夫快步馬(Orlov trotter)
產地:俄國
血類:溫血馬
快步馬的代表品種 。原產俄國 ,由奧爾洛夫-捷司門斯基等人用阿拉伯馬與其他品種雜交育成。對中國三河馬等品種形成影響較大。本品種相對來講比較晚熟,在比賽中速度比俄國快步馬和美國快步馬要慢。但是本品種具有廣泛的適應性,適用於各種馬術馬賽,如,盛裝舞步等古典馬術運動。奧爾洛夫快步馬一直是世界最優秀的快步馬品種之一,奧爾洛夫是斯拉夫民族自主繁育的第一個優良馬匹品種,是俄羅斯國家的象徵,是民族的驕傲。
三河馬
產地:中國呼倫貝爾
血類:溫血馬
三河馬外貌清秀,體質結實,動作靈敏,具有奔跑速度快、挽力大、持久力強等特點,是優良的乘挽兼用型馬。與河曲馬、伊犁馬並稱為中國三大名馬的內蒙古三河馬,是俄羅斯後貝加爾馬、蒙古馬及英國純種馬等雜交改良而成的,至今已有上百年的馴養歷史,主產於內蒙古呼倫貝爾三河地區,因此得名。
原產中國內蒙古呼倫貝爾市(地級)的額爾古納市(縣級)和大興安嶺以西的濱洲沿線。因當地有三條河流(海拉爾河、克魯倫河、哈拉哈河)而得名。
腓特烈斯堡馬(Frederiksborg)
產地:丹麥
血類:溫血馬
它是高雅而積極的騎乘馬和高品質的軍用戰馬主要來源。丹麥自古就有馬的貿易。在14世紀霍爾斯坦(在1864年以前為丹麥的領地)的西多會,有僧侶用最好的西班牙馬與大型德國母馬雜交,其中一個成果是丹麥的腓特烈斯堡馬。
塞拉法蘭西馬(Selle Francais)
產地:法國
血類:溫血馬
塞拉.法蘭西馬是法國的溫血馬,是歐洲各種競賽馬中最堅強和最多用途的一種。它具有高度勇敢的性格,適合跳躍,並能夠在越野賽和各種比賽中進行競爭。體高1.60米。在十九世紀, 諾曼的育種者從 英國進口了 純血馬和混血的雄馬來與他們自己的諾曼馬進行雜交育種,這就是現在的法國的快步馬和塞拉•法蘭西等品種的祖先。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這種馬又用快步馬、純血馬、阿拉伯和盎格魯-阿拉伯馬進行培育。
E. 汗血寶馬出自哪裡
汗血馬的原產地在土庫曼。史記中記載,張騫出西域,歸來說:「西域多善馬,馬汗血。」故在中國,兩千年來這種馬一直被神秘地稱為:「汗血寶馬」。全世界汗血馬的總數量非常稀少:一共只有3000匹左右,其中有2000多匹在土庫曼。因此被土庫曼奉為國寶,並將汗血馬的形象繪制在國徽和貨幣上。外國專家曾對汗血馬的「汗血」現象進行過考察,認為「汗血」現象是受到寄生蟲的影響。目前(2008年)我國共有汗血寶馬8匹,5匹在長春
F. 中國馬術表演的馬是汗血寶馬嗎
不是呢,中國的汗血馬寶寶去年才出生,北京有一匹,交配後產下的5匹寶寶都很健康,很快就能站立了,將來會長高,東北那邊好象有純血的汗血馬,也是還很小,要出戰還要等幾年呢!這些汗血馬都是土庫曼送給中國的,在那裡現在還有兩千多匹,所以汗血馬不是傳說,而現在已經證明了,汗血馬身上流紅色液體並不是寄生蟲,是什麼原因現在還是個迷,而且是屬於非常適合駕馭並且比賽的溫血馬,性格很開朗,很喜歡和人親近,也適合長途奔襲,所以也不是熱血馬!希望將來的馬術比賽中,中國能騎著本民族的馬出戰!不知道汗血馬和伊犁馬交配出的後代怎麼樣,都是很珍貴很美好的馬啊!
G. 傳說中的「汗血寶馬」真的可以日行千里嗎
我覺得這是加上了一定的誇張的說法,雖然汗血寶馬確實比一般的馬匹出色,速度也很快,但是要達到日行千里的速度恐怕還是有點誇張了,在史書上有記載說一匹汗血寶馬每天能夠走四千多公里的路程,還會流出一種鮮紅色像血液一樣的汗,但是對於這個數據,很多人都保持著一種懷疑的態度。
在現代社會中,汗血寶馬依然存在,但是全世界的汗血寶馬的數量都是很少的,據說只有2000匹左右,應該也算得上是珍稀動物了吧,有人也給汗血寶馬做了測試,發現汗血寶馬能夠在陸地上達到一分鍾跑完一公里左右的距離,但是日行千里這種說法,依然未被證實。
H. 新疆昭蘇縣被譽為中國天馬之鄉,當地的馬術競技類比賽的規則是怎樣的
馬術比賽需要騎師和馬匹配合默契,考驗馬匹技巧、速度、耐力和跨越障礙的能力。奧運會的馬術比賽分為盛裝舞步賽、障礙賽和三日賽三項,每項均設團體和個人金牌,共產生6枚金牌。馬在歷史上與人類有非常親密的關系,是人類的運輸和交通工具。當中,馬在歐洲有貴族的象徵,騎馬對歐洲人而言不但是一種藝術:最高極致、結合了騎師與馬匹之間的調教,更是一門學問。馬術比賽需要騎師和馬匹配合默契,考驗馬匹技巧、速度、耐力和跨越障礙的能力。
I. 今天的汗血馬在什麼地方
今天汗血馬的產地主要在土庫曼及其周邊地區,在古代這些地區都屬於大宛國的領地。土庫曼國總統曾送給我國一匹汗血寶馬,據說該馬的父親身價曾達千萬美元之巨。
汗血寶馬,體型高大優美,頭細頸高,四肢修長,輕快靈活。汗血馬的奔跑速度非常快,跑完1000米只需1分05秒,僅比世界公認的速度最快的英國純血馬慢5秒,不愧曾是歷史上最好的名馬。
目前我國的名馬有:地方土種馬和雜交培育馬兩大類。地方土種馬包括生活在內蒙古錫林郭勒地區的蒙古馬和新疆的哈薩克馬;雜交培育馬包括內蒙的三河馬和新疆的伊犁馬。
蒙古馬體態粗獷結實,頭重額寬、四肢粗壯,蹄質結實。蒙古馬的生命力極強,能生存在極其惡劣的條件下。哈薩克馬則屬於草原型馬種,體態輕盈,耳短,頸細並上揚,胸窄,後肢常呈刀狀和外向。
新疆自古有伊犁馬、巴里坤馬和焉耆馬三大名馬。伊犁馬是「天馬」(大宛馬)的後代,適宜於騎乘;巴里坤馬是「神馬」(胭脂馬)的後代,體型矮小,但和蒙古馬一樣具有良好的耐力和速度,適於貨運;焉耆馬則是一種很獨特的馬,從小就練就了走沼澤如履平地的本領,所以特別適宜騎乘,舊時多用於驛道。
清乾隆年間伊犁就成立了供軍需用馬的馬場,其規模是全疆第一的。伊犁馬場現有4000多匹馬,多是騎乘性輕型馬,主要銷往各大城市的馬術俱樂部。
J. 中國有多少汗血寶馬
汗血馬的神話流傳了一千多年。傳說它前脖部位流出的汗呈血色;史書記載汗血馬「日行千里」,又名「大宛馬」、「天馬」,為了得到它,漢武帝兩次派兵遠征西部……
近日,一位日本專家宣稱,他在中國新疆天山意外發現了汗血馬的蹤跡,並拍下此馬「汗如鮮血」的照片,在東京大學舉行的馬匹研究會上,他正式向世人公布這一發現。
消息傳出,立即引起中國專家的反應。
■中國還有「汗血寶馬」嗎?
4月30日,日本馬匹研究人員清水隼人在東京大學舉行的馬匹研究會議上,公布他在中國新疆天山附近發現「汗血寶馬」的證據。根據他拍下的照片顯示,那匹馬肩膀流出鮮血一樣的液體。據說,他是去年8月在天山西部發現了「汗血寶馬」。
清水說,那匹馬在高速疾跑後,肩膀位置慢慢鼓起,並流出像鮮血的汗水。這與我國漢代司馬遷所著《史記》中記載,「汗血寶馬」不但能日行千里,更會從肩膀附近位置流出像血一樣的汗液極為吻合。
對於日本人的發現,日前,中國農科院畜牧所馬匹專家王鐵權研究員接受記者專訪時說:「汗血寶馬並沒有消失,而是一直存在的。」他說:「土庫曼和俄羅斯現在還有上千匹汗血寶馬,只不過在當地汗血馬被稱為阿哈馬。」
我國養馬史專家謝成俠教授曾對汗血馬進行過專門考證。據謝先生弟子、南京農業大學畜牧專家鄭亦輝教授說,謝先生從產地名稱、體形等特徵考證了汗血馬就是大宛馬,即現在的阿哈馬。1951年,我國曾從前蘇聯引進種馬,其中包括52匹阿哈馬。這群阿哈馬飼養在內蒙古錫林格勒盟的種馬場。公母自然繁殖並做了部分雜交改良。1958年,王鐵權前去考察,見到的阿哈馬體形輕細優美,全身密生長毛,彎曲的頸部,特有的伸長高舉步法,顯得高貴出眾。
對於日本人在新疆發現「汗血寶馬」,王鐵權研究員認為,純種阿哈馬都有登記,但在土庫曼和伊朗一帶存在不少無登記的「土種」和「原科」阿哈馬,在新疆馬術隊和內蒙古的牧場都飼養有百餘匹阿哈馬,因此日本人發現的汗血馬可能是流入我國的「土種」阿哈馬或雜種阿哈馬。
■「流汗如血」,是傷氣,是寄生蟲,還是視覺誤差?
傳說中汗血馬頸部上方流的汗像鮮血一樣。記者向新疆農業大學努爾江教授問及此事時,他很吃驚:「阿哈馬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的騎兵馬,解放後新疆曾引進過許多匹,但我從沒聽說過它流的汗像鮮血一樣,更沒有親眼見過。」
馬在高速奔跑時體內血液溫度可以達到45℃到46℃,但它頭部溫度卻恆定在與平時一樣40℃左右。據此,有關動物專家猜測:汗血馬毛細而密,這表明它的毛細血管非常發達,在高速奔跑之後,隨著血液增加5℃左右,少量紅色血漿從細小的毛孔中滲出也是極有可能的。
但王鐵權研究員說,阿哈馬「流汗如血」只是極個別的現象。據說外國專家都曾對汗血馬的「汗血」現象進行過考察,認為「汗血」現象是受到寄生蟲的影響。清朝人德效騫在《班固所修前漢書》一書中解釋:說穿了,這只不過是馬病所致,即一種鑽入馬皮內的寄生蟲,這種寄生蟲尤其喜歡寄生於馬的臀部和背部,馬皮在兩個小時之內就會出現往外滲血的小包。傳說,土庫曼有一條神秘的河,凡是喝過這里河水的馬在疾速奔跑之後都會流汗如血,如今這條河卻無從尋找。這種「寄生蟲」到底是何方神聖現在也無人知曉。對此,有些學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南京農業大學鄭亦輝教授認為,「寄生蟲說」很難成立。如果是寄生蟲引起了汗血寶馬流汗如血,那它為什麼不隨時流汗如血,而偏在疾速奔跑之後流?中國農業大學教授劉少伯在50年代、60年代、90年代曾多次到新疆專門對中亞馬種進行飼養、馴化等方面的考察,他說:「馬汗一般是白色的,呈泡沫狀,不可能像血一樣。」
鄭亦輝教授提出了一種猜測:流汗如血僅僅是一種文學上的形容。馬出汗時往往先潮後濕,對於棗紅色或栗色毛的馬,出汗後局部顏色會顯得更加鮮艷,給人感覺是在流血,而馬肩膀和脖子是汗腺發達的地方,這就不難解釋為什麼汗血寶馬在疾速奔跑後肩膀和脖子流出像血一樣鮮紅的汗。
■汗血馬日行千里?
為什麼汗血馬能夠成為一種世界名馬?王鐵權說,在土庫曼,馬匹數量不多,但有豐富的牧草及糧食飼馬,是一種技術含量高的集約飼養方式,並按馬質進行個體騎乘訓練。在中亞養馬是一個精細個體管理,而蒙古馬的管理,是一種半野生的粗放飼養方式。
據記載,汗血馬能夠日行4000公里。許多專家對此質疑。鄭亦輝教授說,即使古代計程單位是今天的十分之一,馬一天跑400公里,在今天看來也是不可能的。
劉少伯教授認為,「日行千里,夜行八百」只是傳說。一般的馬只能日行150公里左右,最多日行200多公里。中國古代利用快馬傳遞軍事信息的驛站,號稱「五百里加急」,恐怕最長的驛站也沒有250公里。
現在公認,速度最快的馬是純血馬,1分鍾能跑1000米,但這樣的速度只能在訓練場或賽馬場堅持一兩分鍾,時間一長,馬就可能累死。汗血馬奔跑速度較快,跑完1000米僅需1分零5秒,並且此馬體態十分優美,精神飽足。
對現代人來說,汗血寶馬只是史書上的一種傳奇,但世界各國的研究者都試圖重新發現或培育出新的「汗血寶馬」,利用原有阿哈馬種速度快、體質好等優點與別的馬雜交,生產出良種賽馬。新疆野馬飼養繁殖中心的動物專家就提出用野公馬與本地的哈薩克母馬進行雜交,獲得新的馬種培育出「汗血寶馬」,但因缺少科研經費,這一計劃至今仍無法實施。
■漢武帝為汗血馬發起兩次遠征
為爭奪汗血馬種,中國漢代發生過兩次血腥戰爭。漢武帝派百餘人的使團,帶著一具用黃金做的馬模型前去大宛國,希望以重禮換回大宛馬。經過4000多公里陸地行軍,到達大宛國首府貳師城(今土庫曼阿斯哈巴特城)。大宛國王愛馬心更切,不肯以大宛馬換漢朝的金馬。漢使歸國途中金馬在大宛國境內被劫,漢使被殺害。漢武帝大怒,作出武力取馬的決定。
公元前104年漢武帝命李廣利率領騎兵數萬人,到達大宛邊境城市郁城,但並未攻下,只好退回敦煌。回來時人馬只剩下十分之一二。3年後,漢武帝再次命李廣利率軍遠征,帶兵6萬人,馬3萬匹,牛10萬頭,還帶了兩名相馬專家前去大宛國。此時大宛國發生政變,與漢軍議和,允許漢軍自行選馬,並約定以後每年大宛向漢朝選送兩匹良馬。漢軍選良馬數十匹,中等以下公母馬3000匹。經過長途跋涉,到達玉門關時僅余汗血馬1000多匹。
從漢朝一直到解放前,甘肅山丹縣一直是大軍馬場,汗血馬、烏孫馬、大宛馬的引進繁殖都曾在這里進行。劉少伯教授說,中國自古很講究馬的選種、雜交。汗血馬體形好、聽話、快速、適於長途行軍。曾有這樣的史話,漢軍與外軍作戰中,汗血馬上陣,敵方人數眾多,刮目相看。久經嬌養的汗血馬,認為這是表演的舞台,作起舞步表演。對方用的是蒙古馬,見汗血馬高大、清細、勃發,以為是一種奇特的動物,不戰自退。汗血馬從漢朝進入我國一直到元朝,曾興盛上千年,但是到後來消失無蹤。對此王鐵權認為,引進的汗血馬有公馬也有母馬,進行繁殖是可行的,引入汗血馬的是漢武帝,而到唐代末年仍然存在,但是由於中國的地方馬種在數量上占絕對優勢,任何引入馬種,都走了以下的模式:引種—雜交—改良—回交—消失。
鄭亦輝教授認為,汗血馬雖然速度較快,但是它體形纖細,在古代冷兵器時代,大將騎馬作戰更願意選擇粗壯的馬匹,這也是汗血馬在中國消失的原因。同時,古代作戰用的馬匹多數被閹割,使一些優秀的戰馬失去了繁殖後代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