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工業革命的原因、影響、意義及啟示
原因:
1,18世紀時英國的工場手工業的生產已經不能滿足市場的需要。
2,資產階級統治在英國確立,為英國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奠定了基礎。
3,英國資產階級統治一方面積極發展海外貿易,進行殖民統治,積累了豐富的資本,擴展了廣闊的海外市場和最廉價的原料產地。
4,進一步推行「圈地運動」,獲得了大量的廉價勞動力,蓬勃發展的工場手工業,積累了豐富的生產技術知識,增加了產量,但還是無法滿足不斷擴大市場需要,於是,一場生產手段的革命呼之欲出。
影響:
1,提高了生產力,鞏固了資本主義各國的統治地位。隨著資產階級力量的日益壯大,他們希望進一步加強自身的經濟和政治地位。
2,要求進一步解除封建壓迫,實行自由經營,自由競爭和自由貿易。
3,生產組織形式發生變化,機器為主的工廠製取代了手工工場。
4,引起社會結構的改變,出現工業資產階級與工業無產階級,引發新的社會問題。
意義:
1,工業革命極大地提高了生產力,鞏固了資本主義各國的統治。
2,工業革命引起了社會結構的重大變革,使社會日益分裂為兩大對立階級-工業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
3,工業革命還促進了近代城市的興起。
4,工業革命大大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間的聯系,改變了世界的面貌,最終確立了資產階級對世界的統治。
5,率先完成了工業革命的英國,很快成為世界霸主,奴役當地人民,加劇了當地的貧困落後,是東方從屬西方
6,同時,他們也在客觀上傳播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生產方式,猛烈沖擊著舊思想和舊制度。
啟示:
發展經濟必須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促進社會的共同富裕;在經濟發展過程中要注意對自然環境的保護。
(1)兩次工業革命給人類帶來什麼啟示擴展閱讀
工業革命的重大發明:
1,飛梭。
飛梭實際上是安裝在滑槽里帶有小輪的梭子,滑槽兩端裝上彈簧,使梭子可以極快地來回穿行。所以飛梭的發明使織布速度變快。它大大提高了織布效率。
飛梭於1733年被鍾表匠約翰·凱伊發明,大大提高了織布效率,也刺激了對棉紗的需求。
2,珍妮機。
18世紀中期,大英帝國商品越來越多地銷往海外,手工工場的生產技術供應不足。為了提高產量,人們想方設法改進生產技術。在棉紡織部門,人們先是發明了一種叫飛梭的織布工具,大大加快了織布的速度,也刺激了對棉紗的需求。
18世紀60年代,織布工詹姆士·哈格里夫斯發明了「珍妮機(Spinning Jenny)」的手搖紡紗機。「珍妮機」一次可以紡出許多根棉線,極大地提高了生產率。
3,蒸汽機車。
利用蒸汽機,把燃料(一般用煤)的化學能變成熱能,再變成機械能,而使機車運行的一種火車機車。1814年,英國人喬治·斯蒂芬森發明了第一台蒸汽機車,從此開始,人類加快了進入工業時代的腳步,蒸汽機車成為這個時代文化和社會進步的重要標志和關鍵工具。
㈡ 說說兩次工業革命出現的時間,成果,核心技術分別標志人類進入什麼時代以及給我們那些有益的啟示
第一次工業革命始於18世紀60年代,至19世紀中期結束。這場革命帶來了以下成果:
1. 生產力的大幅提升和社會物質生活的豐富。
2. 社會結構的變化,催生了工業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兩大對立階級。
3. 資產階級力量的壯大,逐步戰勝封建勢力,掌握政權。
4. 工人階級覺悟的提升,開始了為改變命運而斗爭。
5. 日常生活和價值觀念的轉變,以及城市化的興起。
6. 全球聯系的加強,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技術的傳播,世界面貌的改變,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初步形成。
核心技術是蒸汽機,它標志著人類進入了「蒸汽時代」。
第二次工業革命始於19世紀70年代,持續至20世紀初。這次革命以電力的廣泛應用為標志:
1. 電力開始用於驅動機器,成為蒸汽動力的補充和替代。
2. 電力工業和電器製造業迅速發展。
3. 科學技術的進步主要體現在電力應用、內燃機和新交通工具的創制、新通訊手段的發明等方面。
19世紀早期電磁感應現象的發現和電學理論的完善,促使發電機的研製。1866年,西門子製成了發電機,經過改進,到19世紀70年代實際可用的發電機問世。電動機的發明實現了電能和機械能的轉換,隨後電氣產品如電燈、電車等紛紛涌現。
核心技術是內燃機,它將人類帶入了「電氣時代」。
兩次工業革命的啟示包括:
積極啟示:
1.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2. 重視科學在生活中的作用。
3. 科技興國。
消極啟示:
1. 需要關注科技進步對社會和環境的影響。
2. 在追求經濟發展的同時,應重視社會公正和工人權益。
3. 必須採取措施以防止環境污染和資源過度消耗。
㈢ 第二次工業革命給了我們什麼樣的良好啟示呢
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啟示有:首先,科學技術是巨大的生產力,推動著人類社會的快速發展。在第二次科技革命中,電磁感應的發現以及發電機和電動機的發明使電力得以實際應用。我們說,電力具有傳輸速度快、傳輸損耗小、遠距離傳輸和根據用戶需求分配能源的優點。一旦被發現,它將很快成為工廠機器生產的主要動力。同時,電的發明和廣泛應用給人們的生產和生活帶來了巨大的變化。它催生了一大批新的工業部門,從根本上改變了資本主義生產的面貌,極大地改善了人們的生活。
20世紀90年代以後內燃機的出現和廣泛應用,不僅為汽車和飛機工業的發展提供了可能,也促進了石油工業的發展。汽車和飛機逐漸成為主要的交通工具。它們的發明和應用極大地拓展了人們的生活空間,加強了各地區人民之間的交流,促進了交通運輸的快速發展。此外,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人們開始從煤中提取化學產品,如氨、苯和人造燃料。熟料、絕緣材料、人造纖維和無煙火葯也被發明並投入使用。冶金、造船、機械製造、交通和電信等原始工業部門的技術創新加快。
㈣ 說說兩次工業革命出現的時間,成果,核心技術分別標志人類進入什麼時代以及給我們那些有益的啟示
第一次工業革命
時間:18世紀60年代~19世紀中期。
成果:第一次工業革命的 主要成果,即是工業革命的積極影響。
1、大幅度提高了社會生產力,豐富了物質生活。
2、引起了社會結構的變化,產生了對立的兩大新興階級——工業無產階級和工業資產階級。
3、極大地增強了資產階級的 力量,使資產階級逐漸戰勝封建勢力,掌握政權。無產階級逐漸覺悟,他們要改變自己受剝削、受壓迫的命運,開始起來進行斗爭。
4、改變了人們的日常生活和價值觀念,城市化開始興起。
5、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間的聯系,客觀上把資本主義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生產方式傳播到了世界各地,改變了世界面貌。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初步形成。
核心技術:蒸汽機
標志人類進入「蒸汽時代」
第二次工業革命:
時間:19世紀70年代-20世紀初
成果:第二次工業革命以電力的廣泛應用為顯著特點。從19世紀六七十年代開始,出現了一系列電氣發明。德國人西門子製成發電機,比利時人格拉姆發明電動機,電力開始用於帶動機器,成為補充和取代蒸汽動力的新能源。電力工業和電器製造業迅速發展起來。人類跨入了電氣時代。當時,科學技術的突出發展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即電力的廣泛應用、內燃機和新交通工具的創制、新通訊手段的發明。 19世紀早期,人們發現了電磁感應現象,根據這一現象,對電作了深入的研究。在進一步完善電學理論的同時,科學家們開始研製發電機。1866年,德國科學家西門子製成一部發電機,後來幾經改進,逐漸完善,到19世紀70年代,實際可用的發電機問世。電動機的發明,實現了電能和機械能的互換。隨後,電燈、電車、電鑽、電焊機等電氣產品如雨後春筍般地涌現出來。
核心技術:內燃機 電力
時代:即電氣時代
兩次工業革命的啟示:積極啟示:1、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2、重視科學在生活中的作用3科技興國
消極啟示:環境保護
㈤ 結合兩次工業革命,談談工業革命留給我們怎樣的啟示
工業革命留給我們的啟示主要有以下幾點:
科學技術是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
兩次工業革命都極大地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提高了社會生產效率,從而促進了社會的整體進步。這啟示我們,科學技術是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應當持續投入研發,推動科技創新。
工業化進程需要注重環境保護:
工業革命在帶來經濟繁榮的同時,也引發了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這提醒我們,在工業化進程中必須注重環境保護,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協調發展。
科技進步應服務於人類福祉:
工業革命的成果極大地改善了人類的生活條件,但同時也帶來了一些社會問題,如物種滅絕加快、人身安全受威脅等。這啟示我們,科技進步應當服務於人類的整體福祉,而不是成為危害社會的工具。
需要平衡科技發展與社會倫理:
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一些新興技術可能引發倫理道德上的爭議。因此,在推動科技進步的同時,也需要關注社會倫理問題,確保科技發展與社會倫理的協調一致。
持續創新是保持競爭力的關鍵:
工業革命的歷史表明,只有不斷創新,才能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這啟示我們,無論是國家還是企業,都需要持續投入研發,推動技術創新,以保持自身的競爭力。
㈥ 第二次工業革命對我們有什麼啟示
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啟示:
一、科學技術是巨大的生產力;
二、在發展新科技的同時注意保護環境;
三、我們要學習科學家勇於創新,努力探求科學奧秘的精神品質。
第二次工業革命中,電力的廣泛應用,使人類由「蒸汽時代」進入「電氣時代」,電器產品深入到生產生活多個領域;
汽車和飛機的發明和使用,促進交通運輸事業更大發展;極大地提高了生產力,引起社會生活的深刻變化。
(6)兩次工業革命給人類帶來什麼啟示擴展閱讀:
第一和第二兩次工業革命給我們帶來的好處和便利:
第一次工業革命是在18世紀60年代的時候在英國發生的工業革命,是技術為主導的,各種機器工具的主要發明人大部分是一些能工巧匠而不是科學家,這也是和其他幾次工業革命最大的不同之處。
1765年,織工哈格里夫斯夫婦發明了「珍妮紡織機」為開始,之後就展開了宏大的工業革命時代。我們要感謝瓦特改良的蒸汽機,1785年改良蒸汽機之後,我們的生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蒸汽時代來臨了。
工場變成了工廠,社會分成了企業家和勞動人民兩部分,王公貴族也都成企業家了,資本主義發展的非常迅速,1807年,美國人富爾頓製成的以蒸汽為動力的汽船試航成功。
還有1814年,英國人史蒂芬孫發明了「蒸汽機車」。這也是我們後來輪船和火車的雛形。封建階級進一步瓦解,無產階級的斗爭更加嚴峻且激烈,為緊接著的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到來創造了條件。
第二次工業革命在19世紀中期開始20世紀初期結束,在1831年的時候,法拉第就發現了電磁感應現象,為之後的電氣時代奠定了基礎,1866年的西門子發明了發電機,電力資源開始正是被人們接受,第二次工業革命是科學和技術的緊密結合,是時代的必然趨勢。
第二次工業革命給我們帶來了汽車飛機的雛形,還有愛迪生的燈泡,給人們帶來了光芒,同時各種自然資源的利用達到了非常高的水平,內燃機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