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汽車產業 > 蘇聯的工業如何發展

蘇聯的工業如何發展

發布時間:2024-05-20 16:37:21

㈠ 斯大林是如何讓蘇聯成為世界上強大的工業國之一的

第一個5年計劃期間,俄國建立了近1500個大型企業,其中有第聶伯比電站、庫茲涅茨克鋼鐵公司,烏拉爾機械廠及化學機械廠、汽車廠、農機廠、拖拉機廠等,第一個五年計劃從1929~1932年,用了4年零3個月。

第二個5年計劃調整了工業布局,在燃料和原料產區建立重工業基地,以減少運輸壓力。在一些大城市中建立大型工廠,在斯大林格勒僅用11個月的時間就建成了一座宏偉的拖拉機廠,在烏拉爾建立國防工業,正因為有這樣雄厚的重工業基地,蘇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才免遭毀滅性的打擊,才有能力最終戰勝德國法西斯。

通過工業化,蘇聯的工業增長確實很快,到1937年,蘇聯的工業總產值已超過德、英、法三國,躍居歐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在工農業比重中,工業已佔到77.4%,蘇聯已經成了世界上強大的工業國之一。

㈡ 斯大林領導蘇聯的工業化建設主要採取了什麼措施

主要採取了大力發展重工業的措施。
本題是考查蘇聯為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所採取的主要措施。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核心是集中力量發展重工業,經過兩個五年計劃,1937年蘇聯工業總產值歐洲第一,世界第二.蘇聯由一個經濟落後的農業國,發展成為世界一流的工業強國,實現了社會主義工業化.為後來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㈢ ,蘇聯工業化特點是什麼坪價蘇聯工業

根據發動工業化的主體,世界大國實現工業化的道路大體上可以分為三種:第一種是民間發動的工業化,以美國為典型的,以市場經濟為主,漸進式的從輕紡工業到重工業、機器製造業,再發展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以電子、核子、化工、航天等組成的新興工業。經歷的時間較長,比較協調,效益較好。第二種是政府發動的工業化,以前蘇聯為典型的,以計劃經濟為主,有領導有計劃地以高速發展重工業為中心,建立起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其特點是:速度快,對鞏固國防有利,但投入多,又忽視農業、輕工業,使經濟發展不夠協調,影響了人民生活的提高和改善。第三種是民間和政府共同發動的工業化,以德國和日本為代表,其特點是民間和政府各取所長,優勢互補。一、前蘇聯模式的特點所謂前蘇聯模式,即是政府發動的工業化,就是由政府指定規定,運用行政力量籌措資金和興辦企業而推動的工業化。它的一個顯著特徵就是表現為一種突變性或革命性,在不太長的時間內較迅速地建立了國內的現代工業化體系,而這種突變特徵,是由這些國家所處的歷史背景所決定的。前蘇聯開始工業化時,世界上已經有了一大批國家先行完成了工業化。這樣,一方面,工業化國家的存在給後起國造成了迅速實現工業化的迫切性,後起國為了追趕先進國而不得不求助於政府的力量。另一方面,工業化國家又為後起國利用先進的生產技術和工業化經驗提供了可能性。後起國可以藉助政府的力量來學習、引進和模仿先進國的生產技術和工業組織。中國、印度、巴西3國在不同程度上都採取了前蘇聯的實現工業化的道路。從前蘇聯、中國、印度實行計劃經濟及在一定程度上實行計劃經濟的巴西來看,其工業化道路的共同特點是:(一)高速優先發展重工業和基礎工業。前蘇聯主要是由於當時國際政治環境所迫,中國、印度、巴西3國則是由於追求經濟獨立、擺脫殖民地、半殖民地經濟羈絆的願望。其優點是,贏得了時間,打下了經濟發展的基礎,鞏固了國防。其缺點是,經濟發展不夠協調,忽略了農業、輕工業的發展,影響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二)從工業發展速度來分析,前蘇聯在二戰前及二戰後發展速度是快的,但是忽略了經濟結構的調整,生產的發展主要靠外延方式,不注重工業技術設備的更新。折舊的時間太長,新的科技發明不能得到及時推廣應用。因此,在60年代中期以後,特別在70-80年代,工業結構中的矛盾日益嚴重,工業發展的速度也顯著下降,新興工業的建立和發展,傳統工業的技術改造,都顯著地與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拉開了差距,使前蘇聯經濟形成了嚴重停滯局面。中國工業發展上的問題,與前蘇聯大致相同,但更突出的是大起大落,有的時期過分投資,增長速度過快,有的時期只好被迫調整。印度的工業發展速度,經過一段時期之後,因為整個經濟發展不夠協調,被迫調整下降,或往往完不成計劃的指標。巴西工業發展,除了重工業與農業、輕工業的關系不協調外,還受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影響。使得80年代的發展陷入低谷,高通貨膨脹的問題始終得不到妥善解決,外債的包袱一直很重。(三)在一個很長時期內,前蘇聯、中國、印度和巴西4國的工業經濟發展,均以進口替代為主這樣做,有利於建立自己獨立的工業體系,滿足本國國內市場的需要,減少對外國經濟的依賴。但是,缺點是沒有積極介入世界經濟和世界市場,不能適時調整經濟結構,不斷更新技術及設備,參與國際分工及競爭,跟上世界工業發展的步伐和新水平。(四)由於高速優先發展重工業和基礎工業的需要,前蘇聯、中國、印度、巴西4國的政府在經濟發展中都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而且都以建立國有企業為主要依靠。前蘇聯、中國的國有化程度都非常高,並在相當時期內生產關系越發單一化。印度、巴西雖然側重於國有企業,控制國家的經濟命脈,但又相應地實行混合經濟,復制私營企業的發展,巴西還鼓勵外資企業的發展。中國在80年代以後,才鼓勵私營企業和外資企業的發展。前蘇聯、中國和印度長時間內實行基本上閉關自守的政策,沒有對外開放和積極介人世界經濟,使自己的工業化造成了很大的損失。在進行了以上共性的分析之後,接著將就幾個單獨的國家分析各自工業化道路中的經驗和教訓。二、前蘇聯工業化道路中的經驗和教訓「十月革命」以後的前蘇聯,也研究過美國工業化的道路,認識到這條道路的優越性的一面,但又看到資本主義剝削的另一面。更重要的是,這種漸進的工業化,需要逐步積累,逐步發展,需要經歷相當長的歷史時期。而前蘇聯「十月革命」後所面臨的經濟困境和惡劣的國際政治環境,使工業化道路的選擇,成為關繫到前蘇聯存亡的問題。經過激烈的辯論和斗爭,他們最終選擇了高速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指導方針。歷史的實踐證明,前蘇聯雖然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做出了許多犧牲,但畢竟在短時期內,實現了工業化,趕上了資本主義工業發展的步伐。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俄國,基本上還是一個落後的封建農業國。1913年,工業產值在工農業產值中僅佔40%。國內戰爭結束時的1920年,前蘇聯的工業產值僅為1913年的13.8%,重工業被破壞得最為嚴重。前蘇聯從1928年開始第一個五年計劃建設,到1941年6月蘇德戰爭爆發,德國法西斯進攻前蘇聯,時間只不過是短短的13年多一點。就在這個短短時期內,前蘇聯依靠自己的艱苦奮斗,建立起以重工業為中心的完整的工業體系。從工業化開始的1926年到1940年,前蘇聯整個工業增長了10.7倍,年平均增長速度為17.8%,其中重工業增長了18.4倍,年平均增長速度為21.9%。前蘇聯一躍為當時世界第二位工業強國。應該說,前蘇聯這種高速優先發展重工業的工業化道路,是在特殊條件下,適應特殊需要的一種經濟發展戰略。其顯著缺點是,農業、輕工業的相對落後,影響了人民生活水平的相應提高。為了高速發展重工業,長期以來從農業拿得多,給得少,影響了農業的發展。整個工業從1926年到1940年增長了10倍多,而農業從1926年到1953年,僅增長了21.5%。如果考慮到耕地面積的增加及其他因素,實際上農業比過去更差,1953年的糧食總產量還低於1913年。農業的落後,不能不影響到輕工業的發展,因為許多輕工業的原料是來自農業。再加上,前蘇聯對輕工業的投資也很少,長期以來,輕工業的投資只佔總投資的5%左右,最高也沒有超過7%。而對重工業的投資占投資總額的比重均在30%左右,有時甚至高到40%。如果說,這種指導思想和實際畸形發展的結果,在戰前,還是可以原諒的話,那麼戰後長時期內沒有扭轉這種重重、輕農、輕輕的局面,則是一個極大的失誤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前蘇聯除了繼續發展其重工業以外,在採掘工業方面,特別是在石油工業、天然氣工業的發展中及航天工業中,取得顯著的成就。噴氣式飛機和人造衛星是前蘇聯首先發明創造的。70年代,由於西方經濟危機及其蘇聯石油、天然氣工業的大發展,前蘇聯曾從出口燃料中獲得巨大利益及外匯,但是仍然把大量投資投向重工業、軍事工業,形成了前蘇聯工業中軍事工業與之有關的重工業的產值,幾乎佔了工業總產值的2/3。但是,人民並沒有得到應得的實惠。前蘇聯形成了一種畸形的局面,人造衛星可以上天,航天站可以長期停留在太空,但是人們得不到豐富多彩的各種吃穿用的農產品和工業品,還要從外國進口大批的糧食和輕工業品。由此可見,前蘇聯的工業化的新發展,有兩個顯著的問題,一是仍然優先發展重工業,沒有使輕工業和農業與之協調發展。二是在先進科技的運用上顯著地落後於美國及其發達資本主義國家。

㈣ 蘇聯的工業化有何特點

優先發展重工業
斯大林認為,不是發展任何一種工業都是工業化,工業化的中心,工業化的基礎,是發展重工業(燃料、金屬等等),就是發展生產資料的生產,發展本國的機器製造業。因此,蘇聯在資金分配上,側重支持重工業。頭兩個五年計劃用於重工業的投資佔全部投資的84.2%和82.8%。重工業的發展速度大大高於輕工業和農業。重工業、輕工業、農業各自的年遞增速度,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分別為:28.5%、11.7%、-2.9%;第二個五年計劃期間分別為:19%、14.8%、4.6%。

高速度
斯大林一直強調高速度發展工業,並以此作為社會主義比資本主義優越的標志之一。蘇聯在工業化期間工業發展的年平均速度為17~20%,生產資料生產的增長速度幾乎達到30%。

資金積累靠國內
斯大林提出,工業化的資金來源要「靠自己」,認為資本主義可以靠掠奪殖民地,收集「追加」的資本,靠戰爭向外國勒索賠款,靠奴役性的借外債。社會主義國家不能採取這些辦法,而只能靠自己國內的積累,靠節約。蘇聯通過社會主義革命,消滅了國內外資本家的剝削,擴大了資金積累的源泉。工業化的成就又增加了新的積累源泉。國家通過農產品義務交售、機器拖拉機站的實物報酬、農業稅以及工農業產品剪刀差等途徑也為工業化積累了一部分資金。在蘇聯工業化時期,積累基金占國民收入的26~29%。
重視技術和人材
斯大林先後提出"技術決定一切"、「幹部決定一切」兩個口號,強調必須使自己成為專家。當時蘇聯下大力量開辦各種學校培訓幹部,派出大批人員到國外學習先進技術,到1940年工業已擁有93萬名工程技術幹部。同時用重金聘請外國的專家,1932年在蘇聯工作的約有 2萬名各國的專家和技工,其中不少是擔任過總工程師等職務的第一流技術專家。這對於改變技術落後的面貌,加快工業化進程起了重要的作用。

鼓勵群眾的首創精神
蘇聯在工業化時期,開展了以掌握新技術為特點的、以提高勞動生產率為目標的全國性的社會主義勞動競賽,特別是1935年冬開展的斯達漢諾夫運動,調動了廣大職工的積極性與創造性。

蘇聯以比較快的速度,實現了社會主義工業化。工業產值和農業產值的比例1913年為42:58,1926年為38:62,1929年工業比重第一次超過農業,比例為54.5:45.5,到1940年達到85.7:14.3。在工業中,重工業和輕工業的比例1913年為33:67,1925年為43.4:56.6,1932年為53.4:46.6,到1940年達到61.2:38.8。蘇聯在30年代末已成為世界上的工業強國之一。但在工業化過程中也存在著一些問題,主要是:農業、輕工業、重工業比例關系不協調,經濟效益差,國家財政負擔過重,人民生活特別是農民生活提高得不快,市場供應緊張,並形成了一套管理過分集中的經濟體制。

㈤ 蘇聯社會主義工業化的背景、措施、成就及意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背景:1924年列寧逝世以後,蘇聯人民在斯大林的領導下,為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而努力奮斗。
措施:1928——1937年,蘇聯先後完成了第一(1928——1932年),第二(1933——1937年)個五年計劃,重點發展重工業。
成就:在兩個五年計劃期間蘇聯的工業總產值超過法、英、德,躍居歐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意義:第一、第二兩個五年計劃完成後,蘇聯由傳統的農業國變成強生的工業國,國防力量也大為加強。

㈥ 蘇聯是如何「奇跡般地變成了一個工業化強國」的

已解決問題 收藏 轉載到QQ空間 20世紀30年代,蘇聯社會主義工業化有何突出特點 [ 標簽:社會主義 工業化,蘇聯,工業化 ] _|.黑栢配≒ 回答:1 人氣:1 解決時間:2008-06-29 18:00 滿意答案蘇聯用現代科學技術裝備工業,並用它去裝備農業和國民經濟的其他部門,使機器大工業在社會主義國民經濟中占優勢地位的過程。1925 年12 月俄共(布)「十四大」通過了實行社會主義工業化的總路線,確定把蘇聯從一個輸入機器裝備的國家變成生產機器裝備的國家。1926—1928 年,是蘇聯工業化的初級階段。在此期間,一方面進行工業建設,另一方面探索工業化的道路,制定發展國民經濟的五年計劃。在如何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的方針政策問題上,黨內進行了不同意見的爭論,最後確立了斯大林的主張作為黨的指導思想。這就是:優先發展重工業,實行統一計劃,集中管理,實行高積累、高速度,迅速消滅非社會主義經濟成份。1927 年12 月,聯共(布)「十五大」通過「關於制定國民經濟五年計劃的指示」的決議,指出計劃應注意消除國民經濟中的不平衡現象,正確處理工業與農業、重工業與輕工業、積累與消費等比例關系,但強調高速發展重工業。根據決議精神,並考慮到某些無法預測的客觀條件,國家計委起草了兩個「一五」計劃(1928—1932)的方案即最高方案(又稱最佳方案)和最低方案(又稱初步方案)。最高方案比最低方案的指標高20%。在領導機關審查討論時,布哈林、李可夫等人贊成最低方案,主張工農業的均衡發展,但遭到斯大林的批判。1929 年4 月,黨的第十六次代表會議討論並通過了最高方案,5 月經蘇維埃第五次代表大會批准。計劃規定,國民經濟總投資為6469500 萬盧布。經過蘇聯人民的艱苦努力,「一五」計劃提前9 個月完成。1932 年工業總產值比1928 年增長了102%,工業在工農業總產值中的比重達70.7%,但消費資料生產只完成計劃的73.5%,農業產量下降到歷史上最低水平。從1933 年起開始實施「二五」計劃(1933—1937)。計劃規定國民經濟總投資為1375 億盧布,並要完成整個國民經濟的技術改造。考慮到農輕重比例嚴重失調的情況,計劃把發展輕工業放在重要地位。計劃規定工業年平均增長率為16.5%,其中輕工業為18.5%,重工業為14.5%。「二五」計劃也提前9 個月完成。在「二五」計劃期間有4500 個工業企業投入生產,工業產量比1932 年增加120%。但由於種種原因,輕工業和農業分別只完成計劃的85.4%和76.9%,而重工業完成121.3%,因此農輕重比例失調情況沒有解決。經過兩個五年計劃的建設,蘇聯基本上完成了國民經濟的技術改造,形成了一個門類比較齊全的工業體系,消滅了工業中的非社會主義成份,使蘇聯的工業總產值由原來的世界第五位和歐洲第四位躍居為世界第二位和歐洲第一位。

閱讀全文

與蘇聯的工業如何發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汽車加速扭矩和馬力有什麼區別 瀏覽:417
美國主要工業中心城市是什麼 瀏覽:953
東莞塘廈鎮有哪些大的工業區 瀏覽:592
上海哪裡租寶馬比較好 瀏覽:241
賓士s級換電池後電腦如何匹配 瀏覽:75
寶馬3缸抖動怎麼辦 瀏覽:45
什麼情況汽車會丟失首保 瀏覽:842
寶馬740後窗怎麼開 瀏覽:913
國網電動汽車服務有限公司多少人 瀏覽:63
木瀆萊克工業園屬於哪個社區 瀏覽:782
第1次工業革命是如何影響埃及的 瀏覽:524
工業相機售後待遇怎麼樣 瀏覽:287
五里工業區屬於泉州哪裡 瀏覽:744
汽車爆缸多久修好 瀏覽:57
工業水車怎麼擺 瀏覽:613
買寶馬什麼時間段買最劃算 瀏覽:647
廣東省奧迪4s店有哪些 瀏覽:632
四季款汽車坐墊如何安裝 瀏覽:562
賓士車放音樂為什麼慢 瀏覽:686
賓士c保養都是怎麼保養 瀏覽: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