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925年蘇共十四大會議確定了什麼樣的經濟方針
1925年12月,蘇共十四大會議確定了實行社會主義工業化的經濟方針。
2. 在第一個五年計劃其間,為什麼要重點發展重工業
1、國家剛剛建立不久,為了以防和應對帝國主義的外來侵略,鞏固國防,滿足國家戰爭的戰時需求,這是軍事原因也是最主要的原因;
2、新中國剛剛建立在國際上僅僅得到了蘇聯的支持,為了不被孤立,新中國暫時與蘇聯結盟,接受蘇聯的一部分發展模式,把自己變成蘇聯的「社會主義小兄弟」,從而能先在國際上穩住腳跟,再圖發展,這是政治原因;
3、當時的中國積貧積弱,力量十分不有限,集中力量只能優先發展一種產業。而幾千年來中國一直是一個農業大國,輕工業從清末開始也有一定的基礎和規模,就是重工業幾乎沒有,因此如果再不發展重工業就沒有一個初具規模的工業體系,就更不能發展好經濟。而且在當時的國際環境之下無論從軍事、政治方面都是指向重工業,是最迫在眉睫的,這是經濟發展的要求,是根本原因。
五年計劃,是中國國民經濟計劃的重要部分,屬長期計劃。主要是對國家重大建設項目、生產力分布和國民經濟重要比例關系等作出規劃,為國民經濟發展遠景規定目標和方向。
第一個五年計劃,簡稱"一五"計劃(1953-1957),是在黨中央的直接領導下,由周恩來、陳雲同志主持制定的,1955年7月經全國人大一屆二次會議審議通過。至1957年,"一五"計劃超額完成了規定的任務,實現了國民經濟的快速增長,並為我國的工業化奠定了初步基礎。
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制定與實施標志著系統建設社會主義的開始。
3. 毛澤東提出的關於重工業輕工業和農業的發展順序
毛澤東提出了以農業為基礎,以工業為主導,以農輕重,為序發展國民經濟的總方針,以及一整套「兩條腿走路」的工業化發展思路,即重工業和輕工業同時並舉,中央工業和地方工業同時並舉,沿海工業和內地工業同時並舉,大型企業和中小型企業同時並舉,等等。
4. 為什麼我國一五計劃也要優先發展重工業
一個國家重工業的發展規模和技術水平,是體現其國力的重要標志。我國一五計劃優先發展重工業的原因如下:
1、當時內戰過後,經濟遭到重創,為恢復國民經濟
2、朝鮮戰爭引發的中共領導人對國家安全和國際地位的憂慮擔心
當時剛建立新中國,西方國家一直對是社會主義充滿敵視,重工業有助於加強國防建設,從而保家衛國,保障國家政治獨立。發展重工業可以盡快改變我國工業十分落後的面貌,
3、蘇聯工業化道路成功的示範效應
對於剛建立的新中國,中國領導人還未找到很好的辦法去建設社會主義,所以照搬蘇聯模式,著重發展重工業。
五年計劃,是中國國民經濟計劃的重要部分,屬長期計劃。主要是對國家重大建設項目、生產力分布和國民經濟重要比例關系等作出規劃,為國民經濟發展遠景規定目標和方向。
第一個五年計劃,簡稱「一五」計劃(1953—1957),是在黨中央的直接領導下,由周恩來、陳雲同志主持制定的,1955年7月經全國人大一屆二次會議審議通過。至1957年,「一五」計劃超額完成了規定的任務,實現了國民經濟的快速增長,並為我國的工業化奠定了初步基礎。
(4)哪個會議要發展重工業擴展閱讀
抗美援朝戰爭,斷絕了與美國等西方國家可能發生的聯系,毛澤東等領導人痛切地感到,短期內打開與美國等西方國家的封鎖已變得不可能。要使國家真正實現獨立、富強,必須迅速地建立起比較完整的、自成體系的工業結構,必須把重工業擺在突出的位置上。
1952年7月中央書記處連續召開多次會議。認真研究了中國工業化建設的方針,確定以建設重工業基礎為五年計劃的中心環節。同時,決定周恩來、陳雲、李富春等組成中國政府代表團前往蘇聯,就「一五」計劃中需要蘇聯援助的141個工業項目問題進行商談,中心環節是重工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