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地級市有哪些地方
地級市有:
1、華北地區:
(1)河北省(11個):石家莊市、張家口市、承德市、唐山市、秦皇島市、廊坊市、保定市、滄州市、衡水市、邢台市、邯鄲市。
(2)山西省(11個):太原市、大同市、朔州市、忻州市、陽泉市、晉中市、呂梁市、長治市、臨汾市、晉城市、運城市。
(3)內蒙古自治區(9個):呼和浩特市、呼倫貝爾市、通遼市、赤峰市、巴彥淖爾市、烏蘭察布市、包頭市、鄂爾多斯市、烏海市東北地區。
(4)黑龍江省(12個):哈爾濱市、黑河市、伊春市、齊齊哈爾市、鶴崗市、佳木斯市、雙鴨山市、綏化市、大慶市、七台河市、雞西市、牡丹江市。
(5)吉林省(8個):長春市、白城市、松原市、吉林市、四平市、遼源市、白山市、通化市。
(6)遼寧省(14個):沈陽市、鐵嶺市、阜新市、撫順市、朝陽市、本溪市、遼陽市、鞍山市、盤錦市、錦州市、葫蘆島市、營口市、丹東市、大連市。
2、華東地區:
(1)江蘇省(13個):南京市、連雲港市、徐州市、宿遷市、淮安市、鹽城市、泰州市、揚州市、鎮江市、南通市、常州市、無錫市、蘇州市。
(2)浙江省(11個):杭州市、湖州市、嘉興市、紹興市、舟山市、寧波市、金華市、衢州市、台州市、麗水市、溫州市。
(3)安徽省(16個):合肥市、淮北市、亳州市、宿州市、蚌埠市、阜陽市、淮南市、滁州市、六安市、馬鞍山市、蕪湖市、宣城市、銅陵市、池州市、安慶市、黃山市。
(4)福建省(9個):福州市、寧德市、南平市、三明市、莆田市、龍岩市、泉州市、漳州市、廈門市。
(5)江西省(11個):南昌市、九江市、景德鎮市、上饒市、鷹潭市、撫州市、新余市、宜春市、萍鄉市、吉安市、贛州市。
(6)山東省(17個):濟南市、德州市、濱州市、東營市、煙台市、威海市、淄博市、濰坊市、聊城市、泰安市、萊蕪市、青島市、日照市、濟寧市、菏澤市、臨沂市、棗庄市。
3、中南地區:
(1)河南省(17個):鄭州市、安陽市、鶴壁市、濮陽市、新鄉市、焦作市、三門峽市、開封市、洛陽市、商丘市、許昌市、平頂山市、周口市、漯河市、南陽市、駐馬店市、信陽市。
(2)湖北省(12個):武漢市、十堰市、襄樊市、隨州市、荊門市、孝感市、宜昌市、黃岡市、鄂州市、荊州市、黃石市、咸寧市。
(3)湖南省(13個):長沙市、岳陽市、張家界市、常德市、益陽市、湘潭市、株洲市、婁底市、懷化市、邵陽市、衡陽市。
設立標准:
1、市區從事非農產業的人口25萬人以上,其中市政府駐地具有非農業戶口的從事非農產業的人口20萬人以上。
2、工農業總產值30億元以上,其中工業產值佔80%以上。
3、地區生產總值在25億元以上。
4、第三產業發達,產值超過第一產業,在地區生產總值中的比例達35%以上。
5、地方本級預算內財政收入2億元以上,已成為若干市縣范圍內中心城市的縣級市,方可升格為地級市。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地級市
Ⅱ 安慶的地理
安慶地區地貌大致分為中山、低山、丘陵、台地(崗地)、平原幾個部分。
中山主要分布於岳西、潛山、太湖、宿松境內,均屬大別山系。低山是區內分布最廣的一種山地類型,成因也十分復雜。分布於桐城——潛山——太湖深斷裂西北側的多為斷塊山;懷寧、宿松境內的低山,多為侵蝕低山;少部分為溶蝕低山,它們都屬大別山支脈。
丘陵的海拔大都在300~500米之間。一亞類起伏較大,相對高大於100米,脈絡清晰,延伸較遠,北東走向,可稱高丘陵。主要分布在大別山前桐城——潛山——太湖南北側,岳西縣天堂鎮西側;另一亞類起伏度小,相對高度小於100米,切割破碎,走向多變,隨河谷流向而變,通常稱低丘陵。主要分布於太湖縣花涼亭水庫周圍,潛山縣野寨、古井、牌樓等鄉,桐城市童鋪、新安、姚榜三角地帶,懷寧縣七里湖和皖埠水庫鄰近地區。
區內台地海拔一般小於150米,相對高30~80米左右,分布於宿松、太湖、望江、懷寧等縣的沿湖地帶。平原分布於長江沿岸及其支流華陽河、皖河、堯渡河、秋浦河、青通河等下游地帶,以及龍感湖、大官湖、黃湖、泊湖、武昌湖、破罡湖、菜子湖、等湖濱地區。 在對1000多個礦(床)點、礦化點的普查和詳查中發現,境內礦種主要有銅、鐵、金、銀、鉬、鉛、鋅、鈷、鎳、鈾、硫鐵礦、石灰石、大理石、花崗石、重晶石、硅灰石、白雲石、紅柱石、磷、玻璃石英、石墨、瓷土、硅線石、金紅石、藍晶石、透輝石、透閃石、蛇紋石、煙煤、無煙煤、石煤、泥炭、天然氣、礦泉水等。探明儲量的主要有銅礦、鐵礦、鉛鋅礦、金礦、銀礦、鎢鉬礦、鈷礦、煤礦、石煤、磷礦、硫礦。
安慶市有各類礦產資源70餘種,其中非金屬礦藏中肥料、建築材料、化工原料、美術工藝原料等種類儲量大,品種全,品質優,為全省之最。安慶市各地均有礦點分布,其中懷寧較多。懷寧金屬礦、非金屬礦、能源礦等均較豐富。 安慶市內種植業可分為糧食作物與經濟作物兩大類,糧食作物有水稻和旱糧作物如麥類、豆類等,經濟作物有油料、棉花、茶葉、蠶桑、麻類等。
安慶地區土地總面積為20420.3平方公里(摺合3063.02萬畝),其中可利用生產用地為2239.46萬畝,占土地總面積的73%(包括耕地、園地、林地、草地、可利用水面),按農業人口平均,每人佔有可利用土地4.08畝;非農用土地面積為823.56萬畝,占土地總面積的27%。區內生物種類繁多,資源豐富,其中栽培農作物品種520多個,木本植物品種800多個,畜禽品種20多個,淡水魚類84種,還有數千種野生動植物。
建國前,在封建社會制度的束縛下,大部分土地為地主階級佔有,農民被剝削,受壓迫,進行帶有強制性的勞動。同時由於生產方式原始,耕作技術粗放,因而安慶地區的農業十分落後。1949年,全區農業總產值只有3.10億元(折新幣),糧食總產量僅54.3萬噸,平均畝產90.5公斤;油料總產1.76萬噸,平均畝產25.5公斤;棉花總產1660噸,平均畝產6公斤。廣大農民生活極為貧困,常年處於飢寒交迫之中。
建國後,進行土地改革和生產關系的調整,解放了農業生產力;同時大力推廣農業生產技術,不斷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從而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39年來,安慶地區農業發展大體可分為三個階段:1950~1957年,糧棉油等種植業產量得到大幅度增長。這一階段,完成了土地改革,開展了農村互助合作運動,推動了農業生產的發展。1957年,全區糧食總產113.65萬噸,比1949年增長109.3%;棉花總產24.74萬擔,增長645.5%;油料總產47.9萬擔,增長35.5%。1958~1978年,農業生產處於長期徘徊局面。這一階段由於「左」傾錯誤思想的指導,片面強調生產關系變革,隨意改變基本核算單位,推行平均主義,從而導致農業生產多年徘徊不前。20年間,農業總產值平均年遞增速度只有1.7%。1979~1988年,農業進入全面發展的新階段。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農村普遍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正確執行了「決不放鬆糧食生產,積極開展多種經營」的生產方針,合理調整農業內部生產結構,從而出現了農林牧副漁各業持續增長、農業經濟效益和農產品商品率顯著提高的新局面。
1987年全區糧食總產213.1萬噸,比1978年增長16.2%,比1949年增長292%;1987年棉花總產4.41萬噸,比1978年增長80%,比1949年增長230%;1987年油料總產8.64萬噸,比1978年增長116%,比1949年增長400%;1987年出欄肥豬146.35萬頭,比1978年增長40%,比1949年增長960%;1987年全區農業總產值為16.17億元,比1978年增長51%,比1949年增長420%;1987年全區農村人均收入369元,比1978年增長338%,凈增284.8元。另外,農民隨著收入增加、消費水平改善,消費質量也有顯著提高。農村在社會經濟技術和物質方面均具有一定基礎,為今後農業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
截至2009年,安慶市建立市、縣兩級糧食儲備制度。實施水稻、棉花產業提升行動,糧食總產增長13.7%,棉花總產增長52.1%。畜牧漁業推廣生態、規模養殖,肉類和水產品總產量分別增長18.1%和18.9%。共培育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50個,其中國家級4個、省級40個,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發展到512個。農村土地流轉加速,規模經營面積超過100萬畝,集約化水平全省領先。加強農民技能培訓和轉移就業服務,農民工資性收入占純收入比重提高到40%。加大扶貧開發力度,減少貧困人口54萬。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加強,建成沿江泵站14座,完成中小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41座,建成「村村通」公路4533公里,解決71.6萬農村人口安全飲水問題,農村沼氣發展到9.18萬戶。新農村示範村鎮建設扎實推進,村莊規劃整治取得實效。實施退耕還林、長江防護林、血防造林和沿江濕地保護等生態建設工程,森林覆蓋率由34.5%提高到36%。 早在東漢年間,境內已有采礦、冶煉、磚瓦、陶瓷、土紙和絲棉織品的生產。唐、宋時期,貴池、宿松等地的冶銅、鐵、鉛業較發達。李白《秋浦歌》中「爐火照天地,紅星亂紫煙」,就是描繪貴池一帶冶煉工場的情景。南宋時,造紙業開始興盛,貴池的白麻紙在唐、宋兩代均為貢品。鑄錢場所則分布於貴池、懷寧和宿松,以江南永豐監和江北同安監(今銅陵市樅陽縣會宮鎮境內)最享聲譽。鐵、竹、木農具及生活用具製造的歷史也很久遠,潛山竹席和竹編在漢代就銷往國外。明、清時期,境內繅絲、紡織、釀酒、食品業發展迅速,到民國初年,機織土布已年產數十萬米。
安慶工業起步於1861年,就囊括了中國近代工業中官辦、官督商辦和商辦3種典型形態。清咸豐十一年(1861年),湘軍首領曾國藩在安慶南庄嶺一帶,創設安慶內軍械所,雲集了諸如徐壽、華衡芳、李善蘭等中國一流的科學家,為中國最早的官辦「洋務」之一,開創了近代中國機械工業和造船工業。當年創辦的安慶軍械所是全國最早的近代機械工業,次年建造了我國第一台蒸氣汽機和第一台機動船。安徽的第一座發電廠、第一座自來水廠、第一家電報局、第一個圖書館、第一所大學、第一張報紙都誕生在這里。安慶在安徽最早創辦郵政局(1875)、電報局(1875)、電廠(1907)和自來水廠(1910)。光緒三年(1877年),安徽首家以機器採煤的池州煤礦,為官督商辦企業,共經營14年。其後,又相繼出現20多家礦業公司。光緒三十至三十四年,為安慶近代工業發展高潮時期,源長織布公司、萬新煉蠟公司等11家商辦工業陸續開辦。20世紀20年代中期及抗日戰爭以後,安慶工業曾出現短暫的高漲,但很快又復歸衰落。
安慶近代工業因政治、經濟環境動盪,資本投入重商重利、產業配置脫離本地資源優勢,以及近代工業的技術先進性未能充分顯現等緣故,故就整體而言,其消沉與興盛幾乎是相伴出現的。抗日戰爭以後的十幾年間,安慶民族工業趨於凋敗,經濟日漸衰落。1949年,工業總產值221.9萬元。
建國以後,國家對私營工業實行委託加工、計劃訂貨和統購包銷,對個體手工業採取組織聯營、聯產聯銷等辦法,促使了區內工業的復甦。到第一個五年計劃末的1957年,全區工業總產值達1.16億元,比1949年增長了2.1倍。
1958年,區內工業管理體製作第一次大調整,興建了一批小化肥、小農機、小煤窯、小水泥、小鋼鐵等「五小」工業。由於「大躍進」時期的政策失誤,到「二五」計劃末期,工業總產值卻降至9173萬元。後經貫徹中共中央關於「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到1965年,工業總產值又上升為1.34億元。
「文化大革命」的10年間,全區工業發展十分緩慢。起初3年,工業生產處於全面動亂與停頓狀態。直到1970年,工業管理體制進行第二次大調整,重新強調發展地、縣兩級的「五小」工業,故當年實現工業總產值1.39億元,1975年上升到2.98億元。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全區逐步推行經濟體制改革,對工業企業實行整頓和技術改造,擴建和新建一批輕工企業,同時大力發展鄉鎮企業。1987年,全區工業企業(包括鄉辦)共有2060個,職工13.3萬人。當年實現利潤總額8876萬元,其中獨立核算的全民、集體所有制和鄉鎮企業分別為4700萬元、2749萬元和1427萬元。
截至2012年全年全部工業增加值592.7億元,比上年增長19.8%。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455.1億元,增長21.2%。在規模以上工業中,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增加值102.5億元,增長3.5%;集體企業6.4億元,增長16.1%;股份制企業292.9億元,增長25.0%;外商及港澳台投資企業26.2億元,增長30.5%。重工業增加值267.6億元,增長16.7%;輕工業增加值187.4億元,增長28.4%。
安慶市規模以上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達到298.67,比上年提高34.24個百分點。實現銷售收入1726.3億元,增長40.9%;實現利稅165.9億元,增長22.4%,其中利潤80.4億元,增長31.8%。 安慶地區商業歷史悠久。北宋時,舒州人「善商賈」。南宋後期,安慶為府、縣(懷寧)治所,城中「商賈輻輳,百貨駢闐」,為長江北岸商業重鎮。清初定為安徽省會,商業更為發達,除省、縣城外,一些重要集鎮也逐漸繁榮。如桐城縣樅陽鎮(今銅陵市樅陽縣樅陽鎮)為縣之首鎮,系6縣水口,「百貨攸集」;桐城縣青草塥,在豐水季節為皖西、鄂東土特產的集散地;懷寧縣石牌鎮為潛山、太湖、宿松的通道,常年「商賈雲集,貿易興旺」。
乾隆、嘉慶年間,徽州人在安慶一帶經商甚多,時稱「徽幫」或「徽商」。安慶城較大的錢庄、當鋪、綢緞庄、布店、紙坊、茶葉店、南貨店皆為徽商開設,他們資金雄厚,經營行業廣泛,掌握著金融及大批物資,操縱了市場。區內桐城、潛山、太湖、宿松、望江、貴池、東流等縣,均有徽商開設的店鋪或與徽商有貿易往來。
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中英續議通商行船條約》簽訂,安慶成為對外商埠。英、美、日、德等國商品源源不斷涌來,區內城鄉幾乎無貨不「洋」,國貨則遭排斥和淘汰。
民國初期,安慶城有商店1100多家,被列為安徽四大市場之一;池州城內有錢庄、布店、日雜商店800多家;宿松縣城關有商店500多家;岳西縣衙前有商店60餘家;至德、東流共有商戶2100多家;懷寧石牌鎮有大小商店800多家。
抗日戰爭時,安慶及沿江集鎮為日軍侵佔,隨即成立了「安慶物資統制委員會」,並開設「洋行」,用來控制經濟、壟斷市場。抗日戰爭勝利後,部分老店復業,商業稍有復興。但不久內戰發生,通貨日益膨脹,貨幣貶值,商業又陷入黯淡境地。到民國38年(1949年)3月,全區有私營商戶14577戶,從業人員22908人,年營業額為5837萬元(折新人民幣)。
建國後,區內商業幾經曲折而逐步興旺起來。1950年專區成立煙酒專賣管理處及百貨、土產、糧食、花紗4個專業公司和供銷合作社,在廣大農村普遍建立了商業網點,逐漸形成了國營商業體系。1956年完成對私營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實現了全行業公私合營和小商販的合作化。1958年實行「大躍進」,國營商業和供銷社合並,合作商店升為國營,商業網點減少,集貿市場被取消,使全區商業遭受嚴重挫折。1961年恢復供銷社系統和合作商店,增加了網點。1962年執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開放了一部分集貿市場。到「文化大革命」時,因全面限制商業經濟的發展,集貿市場再度關閉,商業戰線又遭破壞。
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實行改革、開放、搞活政策,區內逐漸建立起以國營商業為主導的「三多一少」(多種經濟成份,多種經營方式,多渠道,少環節)的商品流通新體制。國營、新老集體、私營、個體、聯營各種類型商業都得到發展,促使了商品流通領域的興旺發達。到1987年底,全區商業批發站、公司、商店、貿易中心和新老集體、私營、個體等商業企業達6萬余個,從業人員121691人(含鄉村32725人),社會商品零售總額達155862萬元,比1949年分別增長4.1、5.3和26.6倍。
截至2009年,安慶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由114.5億元增加到243億元,年均增長16.2%。金融機構存、貸款余額達748億元和372億元,凈增453億元和146億元。進出口總額由1.6億美元增加到5.2億美元,年均增長26.7%。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278.9億元,是前五年3.34倍。
Ⅲ 安慶市一個什麼樣的城市
安慶(Anqing,Anking),又稱宜城,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安慶是安徽省省轄市、安徽省新興工業城市,總人口約604萬,其中市區約73萬人,面積1.54萬平方千米,轄迎江區、大觀區、宜秀區三區,桐城市一縣級市,宿松、樅陽、太湖、懷寧、岳西、望江、潛山七縣,共三區一市七縣。人口主要為漢族。南宋置安慶府。元改為路。明初改寧江府,後又復改安慶府。清及民國為安徽省治所,1912年置懷寧縣。1949年析懷寧縣城區及近郊設安慶市。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盛產水稻、棉花、油料、麻類、茶葉、柑橘、蠶桑等農作物以及家禽、家畜和水產品。礦產有大理石、石灰石、銅、磷礦石等。水能資源豐富。安慶是桐城派文學與黃梅戲的發祥地,是以石油、化工、輕紡、食品為主體經濟的中等工業城市。市花為月季,市樹為香樟。旅遊點以「五山二湖」(潛山天柱山,樅陽浮山、宿松小孤山、岳西司空山、市郊大龍山、花亭湖、石塘湖)為主。太平天國後期著名的安慶保衛戰、1907年徐錫麟刺殺清安徽巡撫恩銘、1908年11月馬炮營起義、1912年孫中山主持焚毀英商偷運的鴉片等,均發生在這里。
地理位置、人口區劃
安慶市位於長江下游北岸, 皖鄂贛三省交界處,是長江下游的第一個城市,也是萬里長江安徽段的第一個城市,東與安徽省池州市、銅陵市隔江相望,南以長江與江西省九江市相連,西界湖北省黃梅、蘄春、英山三縣,北接安徽省六安市、巢湖市。
安慶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薛家崗和張四墩等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見證了安慶的祖先自古就在這片美麗富饒的土地上繁衍生息。
東周時期安慶是古皖國所在地,安徽省簡稱「皖」即由此而來。南宋紹興十七年(1147)改舒州德慶軍為舒州安慶軍,「安慶」自此得名。安慶城始建於公元1217年,至今已有近800年的歷史。東晉詩人郭璞曾稱「此地宜城」,故安慶又別名「宜城」。
從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到民國二十六年(1938),安慶一直是安徽省省會和全省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中國較早接受近代文明的城市之一。清咸豐十一(1861)年曾國藩創辦的安慶內軍械所,製造了中國第一台蒸汽機和第一艘機動船;清光緒年間陳獨秀在安慶舉辦藏書樓演說、創辦《安徽俗話報》,第一次試舉起「新文化」的旗幟;光緒三十三年(1907)、三十四年(1908)先後發生在安慶的徐錫麟巡警學堂起義和熊成基炮馬營起義,接連打響了辛亥革命第一槍和新軍起義的第一槍;安徽省的第一座發電廠、第一座自來水廠、第一家電報局、第一部電話、第一條官辦公路、第一個飛機場、第一個現代圖書館、第一所大學、第一張報紙……都誕生在這里。安慶素有「文化之邦」、「戲劇之鄉」、「禪宗聖地」的美譽。是《孔雀東南飛》、「大喬小喬」、「不越雷池一步」、「六尺巷」等著名故事的發生地,是統治中國文壇近三百年的「桐城派」的故里,是京劇鼻祖程長庚為代表的徽班成長的搖籃,是黃梅戲形成和發展的地方,也是中國新文化運動先驅陳獨秀、佛教領袖趙朴初、道教領袖陳攖寧、「兩彈元勛」鄧稼先、中國「計算機之父」慈雲桂、「將軍外交家」黃鎮、「雜技皇後」夏菊花、通俗小說大師張恨水等影響中國、聞名世界的傑出人物的故鄉。古皖文化、禪宗文化、戲劇文化和桐城派文化在這里交相輝映,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地方文化。
安慶生態優良,環境優美,是國家園林城市。安慶城北枕龍山,南臨長江,西依皖河,東接石塘、破罡諸湖,獅子山、鳳凰山、菱湖、秦潭湖等鑲嵌其間,整個就像是一座大園林。城北的大龍山—石塘湖風景區,山景、水景、石景、樹景、洞景融為一體,別具特色;城西的陳獨秀陵園,林郁山靜,幽雅肅穆,令人嘆止;城南沿江岸建設的外灘公園、橋頭公園綿延近十公里,形成一條靚麗的風景線;城內的「世太史第」、「探花第」、「太平天國英王府」等古建築,保持了典型的明清建築風貌;特別是歷史悠久的菱湖公園與近年建設的蓮湖公園、市民公園、大湖風景區已連成一片,總面積近五平方公里,堪與杭州西湖媲美;建設在景區內的文化廣場、黃梅戲藝術中心、鄧石如碑館、黃梅閣、血衣亭、日本櫻花園、徽派盆景園、黃鎮紀念館和科技館、體育館、圖書館等建築物,以及程長庚、鄧石如、嚴鳳英、鄧稼先、陳延年等塑像,更是增添了一層文化的氛圍。城區綠化覆蓋率已達3 8.2 6%,綠地率達3 5.6 6%,人均公共綠地面積為8.O3平方米。
安慶山川秀美,物產豐饒,是中國優秀旅遊城市。不僅有天柱山、花亭湖等國家4A級風景名勝區,有大龍山、小孤山、浮山、白崖寨、鷂落坪、妙道山、薛家崗等數十處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自然保護區、國家森林公園、國家地質公園或國家文物保護單位,而且是黃山、九華山、廬山等世界著名風景區之間的交通樞紐。潛山縣境的古南嶽天柱山,一柱擎天,萬岳歸宗,以雄奇靈秀著稱;岳西縣境的司空山,為佛教禪宗二祖慧可「遁跡修禪」之處,是著名的佛教聖地;宿松縣境的小孤山,聳立大江之中,世稱「海門天柱」;「白崖寨」則有「南國小長城」之名;樅陽縣境的浮山,幻若水上蓬萊,是典型的火山地質公園;市區的迎江寺振風塔,塔影橫江,有「過了安慶不說塔」之譽。安慶交通便捷,旅遊服務設施齊全。住宿優雅方便,傳統食品和風味小吃自古聞名。鰣魚、鱭刀魚、大閘蟹、墨子酥、油酥餅、桐城豐糕、懷寧貢糕、江毛水餃、雞湯炒米等特色食品讓人回味無窮,望江挑花、潛山舒席、宿松蠟染、岳西翠蘭茶葉等傳統工藝品或土特產品令人愛不釋手。滬蓉、東香、安合、合銅黃等高速公路干線、1 0 5、2 0 6、3 1 8三條國道和合九鐵路在市境交匯,已建成通車的安慶長江公路大橋和建設中的安慶鐵路大橋,跨江與建設中的南京——安慶城際鐵路、沿江高速公路、安慶——景德鎮高速公路連接。安慶天柱山民航機場先期已開通至北京、上海、廣州、廈門等航線,目前又在擴建之中。安慶集公路、鐵路、水運、航空為一體的立體交通網路已經形成。賓館酒店等旅遊配套環境設施非常齊全,主要的賓館酒店有:在建的五星級:馬山賓館、碧桂園鳳凰城、天柱山養生酒店、天柱第一城等;四星級的有:安慶大酒店、 安慶迎賓館、皖源國際大酒店、全力古井假日大酒店等;三星級的有:安慶賓館、恆華大酒店、潛陽國際大酒店、皖城假日大酒店、天柱國際大酒店、樂天然賓館等。星級賓館酒店主要集中在安慶市區和潛山縣城及天柱山景區等地。
安慶充滿生機,蓄勢待發,是一座潛力巨大、大有希望的城市。安慶區位優勢明顯,地處皖鄂贛三省交界處,是溝通三省並連接上海、武漢兩大經濟區的紐帶,是3000噸級海輪入江的終點港口。建國以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三十年來,安慶作為全國重要的糧棉油、水產品和畜禽生產基地,作為安徽省重要的石油化工、汽車零部件製造和紡織加工業基地,又被省列為皖江開發的重點開放城市之一,社會經濟事業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2006年,全市地方生產總值達490億元,財政收入達45億元。農業繼續保持較高的發展水平,工業初步形成了石油化工、輕紡、建材、機械四大支柱產業,涌現了安慶石化、華茂、環新、海螺、全力、鴻潤等一大批國內外知名企業。基礎教育成為品牌,文化衛生事業穩步發展,城市供水、供電、供氣、公共交通通訊和商業服務等基礎設施有了很大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明顯提高。安慶已與世界上1OO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貿易往來關系,出口商品達2 0 O多種。
新的一年,在全面實施「十一五」規劃、建設和諧安慶的征途上,安慶市委市政府決心圍繞建設「千億安慶」、「活力安慶」、「和諧安慶」和文化強市的目標,以追趕跨越、奮力崛起為主題,以改革開放、自主創新為動力,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深入實施「五大戰略」,強力推進「3231」工程,加快結構調整,轉變增長方式,提高發展質量,改善人民生活,扎扎實實推進和諧社會建設,保持和擴大經濟社會發展的良好勢頭,進一步加快建設全面小康社會進程。安慶人民正以前所未有的熱情投身於改革和建設事業。
黃梅之鄉
[編輯本段]
黃梅戲的基本常識
黃梅戲唱腔委婉清新,分花腔和平詞兩大類。花腔以演小戲為主,富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和民歌風味,多用"襯詞"如"呼舍"、"喂卻"之類。有"夫妻觀燈"、"藍橋會"、"打豬草"等;平詞是正本戲中最主要的唱腔,常用於大段敘述,抒情,聽起來委婉悠揚,有"梁祝"、"天仙配"等。 現代黃梅戲在音樂方面增強了"平詞"類唱腔的表現力,常用於大段抒情、敘事,是正本戲的主要唱腔;突破了某些"花腔"專戲專用的限制,吸收民歌和其他音樂成分,創造了與傳統唱腔相協調的新腔。黃梅戲以高胡為主要伴奏樂器,加以其它民族樂器和鑼鼓配合,適合於表現多種題材的劇目。
二、語 言
黃梅戲語言以安慶地方語言為基礎,屬北方方言語系的江淮方言。其特點為----唱詞結構在整本戲多為七字句和十字句式。七字句大多是二、二、三結構,十字句大多是三、三、四結構。有時可根據需要以七字、十字句為框架,字數可壓縮或增擴,曲調則常使用垛句。花腔小戲的唱詞靈活多變,有三至七字不等,中間常夾雜多種口語化無詞意的字。句數不一定為偶數有時奇數句重復最後一句便成偶數。唱念方法均用接近普通話的安慶官話唱念。整本戲中用韻母念、官話唱,小戲說白則用安慶地方的鄉音土語,唱腔仍用官話唱。
Ⅳ 安徽桐城的GDP總量是多少
桐城市 國內生產總值 統計表發表年份統計對象數字全文快照來源文獻1996桐城市時期年平均遞增高出13.2個百分點1995年,全縣國內生產總值達30.5億元,比1990年增長1.9倍,平均年遞增24.2%,比「七五」時期年平均遞增高出13.2個百分點.五年間,經濟總量持續增長,國內生產總值提前兩年完成了「八五」計劃,提前八年實現了總量翻兩番的戰略目標。查看 來源:「八五」時期桐城縣經濟發展綜述, 欄目:區縣經濟概況,《安慶經濟統計年鑒》(1996年)1996桐城市平均年遞增24.2%1995年,全縣國內生產總值達30.5億元,比1990年增長1.9倍,平均年遞增24.2%,比「七五」時期年平均遞增高出13.2個百分點.五年間,經濟總量持續增長,國內生產總值提前兩年完成了「八五」計劃,提前八年實現了總量翻兩番的戰略目標。查看 來源:「八五」時期桐城縣經濟發展綜述, 欄目:區縣經濟概況,《安慶經濟統計年鑒》(1996年)1996桐城市比1990年增長1.9倍1995年,全縣國內生產總值達30.5億元,比1990年增長1.9倍,平均年遞增24.2%,比「七五」時期年平均遞增高出13.2個百分點.五年間,經濟總量持續增長,國內生產總值提前兩年完成了「八五」計劃,提前八年實現了總量翻兩番的戰略目標。查看 來源:「八五」時期桐城縣經濟發展綜述, 欄目:區縣經濟概況,《安慶經濟統計年鑒》(1996年)1996桐城市達30.5億元1995年,全縣國內生產總值達30.5億元,比1990年增長1.9倍,平均年遞增24.2%,比「七五」時期年平均遞增高出13.2個百分點.五年間,經濟總量持續增長,國內生產總值提前兩年完成了「八五」計劃,提前八年實現了總量翻兩番的戰略目標。查看 來源:「八五」時期桐城縣經濟發展綜述, 欄目:區縣經濟概況,《安慶經濟統計年鑒》(1996年)1996桐城市比上年增長39.8%1995年,全縣國內生產總值30.5億元(現價),比上年增長39.8%.工農業總產值「.6億元,增長56.4%.財政收人1.008億元,增長38.1%,總支出9933萬元,增長39,1%,其中科、教、文、衛事業費支出4911.4萬元,增長27.1%。查看 來源:概況, 欄目:桐城縣,《安慶年鑒》(1996年)1996桐城市增長56.4%1995年,全縣國內生產總值30.5億元(現價),比上年增長39.8%.工農業總產值「.6億元,增長56.4%.財政收人1.008億元,增長38.1%,總支出9933萬元,增長39,1%,其中科、教、文、衛事業費支出4911.4萬元,增長27.1%。查看 來源:概況, 欄目:桐城縣,《安慶年鑒》(1996年)1996桐城市30.5億元1995年,全縣國內生產總值30.5億元(現價),比上年增長39.8%.工農業總產值「.6億元,增長56.4%.財政收人1.008億元,增長38.1%,總支出9933萬元,增長39,1%,其中科、教、文、衛事業費支出4911.4萬元,增長27.1%。查看 來源:概況, 欄目:桐城縣,《安慶年鑒》(1996年)1997桐城市35億元1996年,全市國內生產總值35億元(現價),按可比口徑計算比上年增長16.5%。查看 來源:概況, 欄目:桐城市,《安慶年鑒》(1997年)1998桐城市實現40.5億元全市國內生產總值實現40.5億元,比上年增長15環,工業總產值78億元,增長39.1環。查看 來源:桐城市, 欄目:縣(市)區概況,《安慶年鑒》(1998年)1998黃鋪鄉6563萬元1997年,全鄉國內生產總值6563萬元,工農業總產值508。查看 來源:概況, 欄目:黃鋪鄉,《桐城年鑒》(1998年)
Ⅳ 中國有哪些知名的工業城市
通過2006年全國城市GDP排名,如果當中數據真實的話,可以看出這些城市的綜合經濟實力。
01上海市:10297+12.0%| 18645 8342 滬
02北京市: 7720+12.0%| 19978 8620 京
03廣州市: 6068+14.7%| 19850 7788 粵
04深圳市: 5684+15.0%| 22567 粵
05蘇州市: 4820+15.5%| 18532 9316 蘇
06天津市: 4338+14.4%| 14283 7942 津
07重慶市: 3486+12.2%| 11570 2874 渝
08杭州市: 3441+14.3%| 19027 8460 浙
09無錫市: 3360+15.0%| 蘇
10青島市: 3207+15.7%| 15116 6500 魯
11佛山市: 2927+19.3%| 18800 8000 粵+2
12寧波市: 2864+13.4%| 19693 浙-1
13南京市: 2774+15.1%| 17538 7070 蘇-1
14成都市: 2750+13.8%| 12789 4905 川
15東莞市: 2624+19.1%| 25320 10530 粵+3
16武漢市: 2590+14.8%| 12360 4748 鄂+1
17大連市: 2568+16.4%| 13350 6900 遼-2
18沈陽市: 2483+16.5%| 11651 5709 遼-2
19煙台市: 2402+17.0%| 魯+1
20唐山市: 2362+14.8%| 冀-1
21濟南市: 2185+15.7%| 魯
22哈爾濱: 2094+13.5%| 11230 4405 黑+1
23石家莊: 2064+13.2%| 11495 4486 冀-1
24鄭州市: 2002+15.7%| 11800 5476 豫+1
25長春市: 1934+13.1%| 11350 4480 吉-1
26泉州市: 1901+15.0%| 15972 6606 閩
27溫州市: 1834+13.3%| 浙
28長沙市: 1791+14.8%| 13924 5438 湘
29南通市: 1758+15.7%| 14058 6100 蘇+1
30濰坊市: 1721+16.5%| 魯+1
31紹興市: 1678+13.2%| 浙+1
32福州市: 1660+12.2%| 閩-3
33淄博市: 1645+15.8%| 13794 魯
34大慶市: 1618+11.4%| 14791 3610 黑
35常州市: 1560+15.0%| 16650 8000 蘇
36 台州市 1467.50 14.5
37 濟寧市 1456.10 16.5
38 東營市 1450.3 17.0
39 西安市 1450.00 12.8
40臨沂市: 1405+16.3%
41徐州市: 1400+15.0%
42威海市: 1369+15.9%
43嘉興市: 1343+13.7%
44邯鄲市: 1338+14.9%
45洛陽市: 1332+15.6%
46滄州市: 1282+15.2%|
47金華市: 1229+13.3%|
48昆明市: 1203+12.3%|
49南陽市: 1201+13.5%|
50保定市: 1185+10.4%|
51南昌市: 1185+ |
52鹽城市: 1174+15.1%|
53廈門市: 1162+16.7%|
54鞍山市: 1160+16.5%|
55揚州市: 1101+15.2%|
56合肥市: 1074+17.5%|
57中山市: 1034+20.2%|
58鎮江市: 1025+15.2%|
59泰安市: 1012+16.5%|
60包頭市: 1010+ |
61泰州市: 1003+15.1%|
62德州市: 1003+16.4%|
63太原市: 1000+12.2%|
64惠州市: 933+16.3%|
65茂名市: 930+15.5%|
66江門市: 921+15.3%|
67呼和浩特 900+ |
68南寧市: 862+15.1%|
69聊城市: 840+17.3%|
70濱州市: 829+17.4%|
71鄂爾多斯 800+ |
72刑台市: 790+13.0%|
73湛江市: 770+12.8%|
74湖州市: 761+13.9%|
75棗庄市: 758+16.4%|
76珠海市: 750+14.6%|
77汕頭市: 741+11.6%|
78岳陽市: 734+12.4%|
79吉林市: 725+15.0%|
80常德市: 724+12.1%|
81廊坊市: 720+15.0%|
82漳州市: 717+13.1%|
83許昌市: 717+14.9%|
84焦作市: 699+15.7%|
85宜昌市: 695+12.2%|
86周口市: 678+12.2%|
87襄樊市: 675+12.0%|
88衡陽市: 672+12.3%|
89平頂山: 672+15.8%|
90烏魯木齊 654+14.0%|
91淮安市: 652+14.5%|
92商丘市: 647+13.1%|
93安陽市: 645+15.6%|
94蘭州市: 638+12.0%|
95新鄉市: 633+14.5%|
96桂林市: 627+17.7%|
97柳州市: 619+13.7%|
98株洲市: 605+12.3%|
99貴陽市: 603+14.7%|
100臨汾市: 592+13.8%|
101 信陽市: 586+13.6%|
102 駐馬店: 571+13.0%|
103 綿陽市: 561+13.9%|
104 衡水市: 549+ |
105 郴州市: 546+ 8.3%|
106 德陽市: 539+14.0%|
107 荷澤市: 538+17.1%|
108 曲靖市: 537+15.5%|
109 連雲港: 527+15.1%|
110 肇慶市: 526+14.5%|
111 盤錦市: 513+ 7.0%| 12205
112 九江市: 506+13.7%|
113 日照市: 505+16.9%|
114 安慶市: 496+ |
115 揭陽市: 488+14.8%|
116 咸陽市: 484+ |
117 蕪湖市: 480+15.5%|
118 寶雞市: 477+13.0%|
119 克拉瑪依 473+ 9.0%|
120 開封市: 472+13.1%|
121 齊齊哈爾 472+12.0%|
122 松原市: 470+
123 錦州市: 462+ |
124 長治市: 460+11.5%|
125 營口市: 457. 7+18.9%|
126 撫順市: 457. 5
127 濮陽市: 456+15.8%|
128 延安市: 453+16.2%|
129 三明市: 452+13.1%|
130 龍岩市: 449+12.5%|
131 赤峰市: 441+21.3%
132 宜春市: 440+13.2%|
133 荊州市: 438 |
134 榆林市: 436+17.0%|
135 宜賓市: 428+13.6%|
136 莆田市: 423+ |
137 湘潭市: 422+13.2%|
138 宿遷市: 420+ |
139 永州市: 418+11.8%|
140 通遼市: 415+22.0%|
141 馬鞍山: 415+16.0%|
142 清遠市: 414+27.3%|
143 玉溪市: 413+ |
144 玉林市: 413+13.5%|
145 三門峽: 412+16.5%|
146 邵陽市: 410+11.4%|
147 孝感市: 404 |
148 黃石市: 401 |
149 達州市: 400+12.8%|
150 南充市: 397+13.6%|
Ⅵ 誰知道懷寧
懷寧縣地處安徽省西南部,長江下游北岸,大別山南麓前沿。東靠安慶市,西鄰天柱山,南連望江,北接桐城。縣域面積1276平方公里,轄20個鄉鎮241個村(社區),人口69萬。下轄15鎮,5個鄉:
鎮:高河鎮、石牌鎮、月山鎮、洪鋪鎮、茶嶺鎮、金拱鎮、三橋鎮、黃墩鎮、江鎮鎮、小市鎮、臘樹鎮、黃龍鎮、公嶺鎮、平山鎮、馬廟鎮。
鄉:涼亭鄉、秀山鄉、清河鄉、雷埠鄉、石鏡鄉
懷寧,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早在20—70萬年前,就有人類在這方熱土上居住勞作,繁衍生息,創造了獨具特色的原始文明。目前境內已發現舊石器文化遺存12處,各類各時代文化遺址130處。自東晉義熙年間(405-418)建縣以來,懷寧至今已有1600多年歷史。南宋景定元年(1260)懷寧縣城隨安慶府遷至宜城(今安慶市),府、縣同城而治長達690餘年;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安徽布政使司自江寧移至安慶府,省、府、縣同城達190年,史稱懷寧為安徽的「首府首縣」。1998年,國務院批准懷寧縣人民政府駐地由石牌鎮遷至高河鎮。2002年1月,懷寧縣政府領導機關遷址高河。
縣城變遷 懷寧山川秀美,地理位置顯赫,境內有由北向南的崇山峻嶺,兩側為平崗及水網交錯的復雜地形,能攻能守,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歷史上,懷寧縣城屢經變遷,自東晉建縣以來,縣城搬遷足有十餘次之多,成為安徽乃至中國歷史上奇特的「遷城現象」。
首址梅城東晉義熙年間(405-418)始置懷寧縣時,縣治梅城(今潛山縣梅城),為原漢皖縣地。在設懷寧縣的同時,又於漢廬江郡的南部另設晉熙郡,下轄懷寧、新冶、南樓煩和陰安4縣,晉熙郡治亦設於梅城,郡、縣同城而治。此後,盡管州、郡屢經變更,但州、郡治所均在懷寧縣城。直至南宋嘉定十年(1217)第一次搬遷之前,懷寧縣城(今潛山縣梅城)一直為州、郡、府治所在地。
移治皖口 懷寧縣城的第一次變遷,是南宋嘉定十年(1217)四月。當時,金軍南下破光州(今河南潢川),為防金軍入侵,安慶知府黃干奏請朝廷,在「盛唐灣宜城渡之陰」(今安慶市)建築新城,安慶府由梅城搬遷至此,以備戰守。同年,懷寧縣治亦同時移至皖口(今安慶市大觀區山口鄉)。
遷治宜城 懷寧縣城的第二次變遷,是南宋景定元年(1260)三月。為防禦蒙古軍,沿江制置大使馬光祖復築宜城,懷寧縣治隨安慶府從皖口遷宜城附郭,從此府、縣同城,地域全屬懷寧縣,一直延續到清末。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安徽布政使司自江寧移治安慶府,自此安慶為安徽省治,懷寧縣城亦省垣所在,省、府、縣同城而治。
定治石牌 懷寧縣城的第三次變遷,可謂反反復復。1938年,日軍入侵安慶,縣治由安慶先後遷至三橋、石牌,抗戰勝利後,又由石牌遷回安慶。1949年4月23日,安慶解放,以懷寧縣城及下屬4鎮再建安慶市,懷寧縣治又相繼遷駐洪鋪、石牌。1950年5月撤銷市建置,市區劃歸懷寧縣,成立懷寧縣城關區,縣政府又由石牌遷來安慶。10月7日恢復安慶市,懷寧縣城於12月11日遷出安慶,定治石牌。
新城高河獨秀公園一角[1]
遷駐高河 懷寧縣城的第四次變遷,是世紀之交。1998年經國務院批准同意,懷寧縣人民政府駐地由石牌鎮遷至高河鎮。2002年1月,懷寧縣城實現整體搬遷。
編輯本段懷寧名人懷寧,人傑地靈,俊才輩出。明代有被譽為「文武雙雄」的文狀元劉若宰、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武狀元王來聘;清代有被康有為譽為「千年一人」的書法篆刻大師鄧石如,近現代有中國共產黨主要創始人、「一大」到「五大」總書記陳獨秀、「一代完人」王星拱,當代有「兩彈元勛」鄧稼先、「麥地詩人」海子等。懷寧是戲曲之鄉、教育之鄉、文化之鄉,是「京劇之父」徽劇的發源地,京劇的重要發源地之一,全國地方劇種之首——黃梅戲的發源地,我國「長詩之聖」、千古愛情絕唱《孔雀東南飛》的故事也發生在這里。
鄧石如鄧石如(1743—1805),清代篆刻家、書法家,鄧派創始人。初名琰,字石如,避嘉慶帝諱,遂以字行,後更字頑伯,因居皖公山下,又號完白山人、笈游道人、鳳水漁長、龍山樵長,安徽懷寧人。少好篆刻,客居金陵梅鏐家八年,盡摹所藏秦漢以來金石善本。遂工四體書,尤長於篆書,以秦李斯、唐李陽冰為宗,稍參隸意,稱為神品。性廉介,遍游名山水,以書刻自給。有《完白山人篆刻偶存》。
鄧稼先
鄧稼先
鄧稼先(1924—1986),安徽省懷寧縣人,書法大師鄧石如的六世孫,中國傑出的科學家、中國「兩彈」元勛,先後畢業於西南聯合大學和美國普渡大學,獲物理學博士學位,1950年回到祖國;他參加組織和領導我國核武器的研究、設計工作,是我國核武器理論研究工作的奠基者之一;從原子彈、氫彈原理的突破和試驗成功及其武器化,到新的核武器的重大原理突破和研製試驗,均做出了重大貢獻;作為主要參加者,其成果曾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和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鄧稼先被稱為「中國原子彈之父」。
陳獨秀陳獨秀(1879-1942),原名慶同,官名乾生,字仲甫,號實庵。中國新文化運動的發起人和旗幟,中國文化啟蒙運動的先驅,五四運動的總司令,中國共產主義運動的先行者,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及首任總書記,中共一大至五大期間黨的最高領袖。
編輯本段人文景觀懷寧,鍾靈毓秀,物華天寶。境內「為眾山之祖」的獨秀山與天柱山遙相競奇,孤峰兀立,笑傲天穹,堪稱
孔雀東南飛影視基地[1]
一絕。國家級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孔雀東南飛」文化園也坐落於懷寧,園內有孔雀台、焦劉墓等大量歷史遺跡;懷寧還有乾隆牡丹、安徽龜化石遺址、王家山新石器遺址等諸多人文景觀;其中省級文物「金雞碑」,被譽為古代戲劇的活化石,中國電影界「金雞獎」由此得名;另外,境內還有鐵硯山房、陳獨秀墓、海子故居等豐富的旅遊資源。懷寧縣歷來被稱為「魚米之鄉」,擁有耕地48萬畝、山場50萬畝、水面18萬畝,是全國商品糧基地縣、全國商品豬基地縣、全國農業產業化試點縣、全省畜牧業十強縣。境內有銅、鐵、無煙煤、大理石、花崗石、石灰石等30多種礦產,其中石灰石的探明儲量達30億立方米。
編輯本段交通區位
懷寧縣區點陣圖
懷寧,區位優越,交通便捷。素有「瀕長江、襟江淮、控鄂贛」之稱,合九、合安鐵路,滬蓉、濟廣、合安高速公路,206、318國道,212、209省道穿境而過,安慶火車西站、石門湖碼頭坐落境內,安慶民航機場、長江貨運碼頭亦緊鄰縣境。懷寧距天柱山民航機場、長江貨運碼頭不到1個小時的車程,為皖西南重要的交通樞紐之一。
編輯本段名優特產懷寧貢糕:懷寧貢糕是安徽省懷寧縣傳統名特產品,相傳此糕在大
懷寧貢糕[2]
明永樂年間曾做為貢品上貢給皇帝朱棣品嘗,因此得名為"貢糕"。至今已有500多年生產歷史。該產品潔白柔軟,香甜味美,是老少皆宜的營養食品,在省內外享有盛名,暢銷全國各地。懷寧貢糕生產廠家眾多,其中品質最為上乘的是懷寧縣食品廠生產的頂雪貢糕,因其色如高山之巔白雪,故名「頂雪糕」。頂雪貢糕選料講究,做工精細,主要原料採用本地出產的優質糯米,佐以精細白糖、麻油、桔餅、核桃仁、紅綠絲,經過精炒、細磨、潤潮、清蒸、切片等多道工序精製成。該產品外觀潔白,質地柔軟,香甜適度,酥鬆可口,營養豐富。當地群眾將頂雪貢糕視為吉慶的象徵,每逢佳節喜慶,互相饋贈,以示糕(高)為糕(高)去之吉祥寓意。頂雪貢糕是「安徽省旅遊指定產品」。
編輯本段經濟發展懷寧,民風淳樸,環境優良。著眼於打造「平安懷寧」、「活力懷寧」、「魅力懷寧」,懷寧投資硬、軟體環境得到明顯優化。先後獲得「浙商(省外)投資潛力城市」、「安徽省平安縣」、「全國金融生態縣」、「全國綠化模範縣」、「全國平安建設先進縣」、「中國民間文化藝術(黃梅戲)之鄉」、「中國面點師之鄉」等多項殊榮。連續5年躋身「全國最具投資潛力中小城市百強」,兩度躋身「安徽省投資環境十佳縣」,縣經濟開發區被評為「全省十佳開發區」,懷寧正日益成為國內外客商競相投資的熱土。
懷寧,生機勃發,魅力無限。近年來,懷寧縣緊扣「三年倍增、躋身十強、全面達小康」發展目標,圍繞「百億懷寧、十億財政」目標任務,積極搶抓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全面啟動建設重大機遇,以扎實開展創先爭優活動為動力,進一步解放思想、硬化舉措,經濟社會保持了平穩較快發展態勢。2011年實現縣內生產總值135億元,同比增長15.1%;財政一般預算收入15.84億元,超全年目標16個百分點,增長39.84%;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92億元,增長26%;規模工業總產值190億元,增長40.7%。!
這是一個新的起點,這是一次新的跨越。懷著「十一五」豐收的喜悅,邁著「十二五」前行的腳步,「懷抱天下、寧靜致遠」的懷寧兒女正張開熱情的雙臂,竭誠歡迎四海賓朋、五湖客商前來觀光旅遊、投資興業、共謀發展!
懷寧的明天會更好!
講了這么多希望采乃
Ⅶ 安慶工業是不是很差
安慶最著名的產業,安慶石化。所以講安慶的化工業是比較強的。
Ⅷ 為什麼安慶近現在的發展這么差
年來,安慶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經濟總量不斷擴大,全市生產總值在2005年達到429.64億元。從區域劃分上看,安慶城區經濟和縣域經濟成為推動全市經濟發展的兩駕馬車。目前,安慶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所面臨的任務更加艱巨。作為安慶經濟發展主力的城區經濟,在未來的發展中能否繼續發揮其重要的影響和帶頭作用,是關繫到全市經濟能否再上新台階的關鍵。
一、安慶城區經濟發展的特點
長期以來,城區作為安慶政治、經濟、社會、科技、文化的中心區域,在安慶經濟發展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別是近十年來,隨著安慶社會經濟地位的不斷提高,處於城市中心的城區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更顯突出。同時,城區從適應經濟發展的實際需要出發,在區域的定位、產業的結構、發展的重點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進行了相應的整合,形成了城區發展的特色。
(一)經濟密度高
經濟密度指的是每平方公里土地所創造的地區生產總值,從一定意義上說,它代表了一個地區的經濟效率。伴隨著城區經濟總量的進一步放大,城區的經濟實力明顯增強,對全市經濟發展的貢獻程度明顯上升。到2005年城區GDP達143億元,佔全市的比重為33.3%。2005年城區總人口為73.05萬人,人口密度為889人/平方公里,經濟密度為1742萬元/平方公里,在馬蕪銅宜四地中名列第二,是安徽省經濟密度較高的地區之一。是華東地區重要的人流、物流、商流、信息流的中心之一,2005年對全省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3.13%。
(二)二三產業比重大
目前,安慶城區是安徽省重要的石油化學工業、汽車零部件製造業、紡織加工業基地。是皖西南及華東地區的重要交通樞紐,隨著城市化和工業化的加速推進,城區獨特的資源優勢不斷加速集聚,產業結構特點更加明顯。城區的產業結構特徵明顯,呈現為「二、三產業共同主導,以二產業為主」的發展格局。2005年,城區二、三產業比例達到96.2%,其中二產業達到49.2%的水平,高出全市平均水平(41.1%)8.1個百分點,三產業為47.0%,高出全市平均水平(38.1%)8.6個百分點,2006年1—8月份城區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佔全市的比重為54.1%。安慶城區的這種產業結構體現了「工業強市」的指導思想,與加快宜城發展要求是一致的。
(三)城市功能較完善
安慶的高校、科研院所和研發機構絕大多數集中在城區,使城區具有顯著的人才、科技、研發、教育資源優勢,帶動和促進了城區以技術密集型為主的新興產業的迅速發展。綜合服務功能日趨完善,教育、醫療、衛生等事業蓬勃發展。在全市商貿流通業發展中,城區起著主導地位。2005年城區實現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在全市的比重達40.8%,目前已形成了以城區為主體的商貿流通發展格局,吸引著周邊城市的消費。物流的集聚度和輻射力全面提升。
二、制約安慶城區經濟發展的因素
在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和城區自身的發奮、進取之下,安慶城區經濟獲得快速發展,對全市經濟的發展作出了突出的貢獻。但在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城市化和工業化進程的加快,城區經濟發展的優勢逐漸喪失,一些制約發展的因素開始顯現,經濟發展的後勁受到挑戰。
(一)自身發展的制約
由於城區石油化工在整體經濟中的比重較大,其他行業經濟實力整體較弱,經濟容易受到個別大企業影響而產生波動。特別是工業,近年來,由於受到國際原油價格的強烈振動以及安慶石化減產、檢修等影響,使得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減慢。今年1—8月份城區規模工業增加值同比僅增長8.5%,比全市縣域規模以上工業增速還低15.1個百分點。
(二)發展空間的制約
隨著城區經濟密度的迅速增加,城區經濟發展和城市生態環境容量之間的矛盾越來越突出,城市開發建設的成本不斷提高,制約著城市綜合競爭力的提升和可持續發展。由於城區土地資源日益稀缺,進一步縮小了外延擴張空間,同時地價的不斷攀升,造成商務成本的增加,給項目的引進造成困難,資本集聚的壓力不斷加大。
(三)利益格局的制約
經濟發展過程中產業鏈的延伸、產業結構的調整、各種生產要素的優化、規模的擴張、項目的選址等,需要超越地域的界限來進行配置和組合。而目前城區由於對自身利益的考慮,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這種超越地域發展的客觀要求。利益之爭所帶來的經濟發展之爭,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經濟的發展。由於利益的制約帶來了行政效率低,管理成本大,短期行為嚴重等問題,制約著經濟發展和環境的改善。
(四)發展理念的制約
世界發達國家和國內先進城市在城區發展方面積累了許多成功的經驗。與其對照,安慶市城區在發展的理念、思路和方法上還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現在發展的思路不夠開闊,起點不高,創新意識不強。局限於本地區局部利益、眼前利益的多,著眼全局、考慮長遠的少。回顧安慶市城區的發展軌跡,在感受其不斷發展壯大歷程的同時,也感受到城區在發展的思路和舉措方面還是比較滯後,創新性的大的舉措比較少,傳統的做法、傳統的套路比較多。
(五)產業趨同的制約
城區的發展過程雖然有著基本相同的途徑,但這並不意味著必須完全按照相同的方式去發展。目前安慶市各城區在經濟的發展方式基本上大同小異,普遍是「二產為主,二三並舉」的經濟發展大格局,各區之間的發展特色不鮮明,即使有一些「亮點」,尚構不成發展的主流。因此各城區在大的產業發展框架下,產業趨同現象比較明顯。產業趨同現象的存在,嚴重製約城市生產要素資源的有效配置,使得城區難以通過互補而取得發展,影響了經濟效益的提高。
(六)社會成本的制約
城區作為安慶的「中心」,在以其區位優勢獲得諸多利益的同時,也為全市承擔了大量的社會責任,並由此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城區的發展。如:為這些企業(單位)的發展提供了大量的服務,如教育、醫療等,但從中得到的收益很小。
三、對安慶城區經濟的總體思路和戰略定位的思考
(一)總體發展思路
全面貫徹科學發展觀,統籌城區經濟發展。以優化城市生產力布局和規劃為導向,加速生產要素和服務功能向城區集聚,促進城區經濟總量擴張;以發展現代型經濟形態為導向,實現產業發展提檔升級,提高城區經濟增長質量;以大力發展民營經濟為導向,鼓勵創業,擴大就業,加快富民進程;以創新政府管理和服務為導向,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建設經濟繁榮、人民富裕、環境優美、人人嚮往的新興現代化城市,為全市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作出新貢獻。
(二)發展戰略定位
立足全市經濟和社會發展,著眼於東向發展和「工業強市」發展戰略,努力加速各類生產要素的集聚與擴散,使城區成為安慶經濟增長的核心區,輻射全市,以帶動全市經濟的發展。突出科技創新、制度創新和管理創新,實現經濟形態、發展載體、富民和就業模式的創新,使城區成為創新發展的示範區;優化城區經濟結構,強化城區綜合服務功能,使城區成為體現城市現代文明與繁榮的標志區。
四、加快安慶城區經濟的建議
(一)充分認識大力發展城區經濟的重要性
城區是城市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最集中的體現,是城市綜合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前,安慶市正處於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時期,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進程加快,城市規模急速擴張,資源和要素快速集聚,經濟形態和發展模式加速轉變。更快更好地發展城區經濟,對於安慶市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將起著關鍵的作用。
(二)加強對城區經濟工作的領導
要積極扶持城區企業發展,加強對城區經濟工作的領導。各區領導要重視城區經濟工作,把發展城區經濟作為一項重要任務列入工作日程。各職能部門要積極扶持城區企業的發展,為區街企業在促進生產發展、融通資金、選拔人才等方面創造一個寬松的環境。
(三)營造良好的城區經營環境
要加快城區經濟發展步伐,為城區經濟發展營造一個良好的經濟環境十分重要。要營造一個良好的經濟發展環境,首先要加大硬環境的投入,努力完善基礎設施,吸引外來投資者來城區投資辦廠辦店。其次努力抓好軟環境建設,必須在各級各部門中樹立「支持城區經濟發展,就是支持全市經濟發展;幫助城區解決經濟發展中的問題,就是幫助全市解決經濟發展中的問題」的全局觀念,營造有利於城區經濟健康發展的良好環境。
(四)協調市直和城區之間的發展,努力進行資源整合
要樹立城區經濟發展由「區屬經濟」向「區域經濟」轉變的新思維,協調市直和城區之間的發展,努力跳出市直與城區、城區與城區之間各自為政、平面化推進的套路。在充分考慮各方利益的前提下,通過資源的整合,形成一個功能界限明顯的功能性區域。在市場選擇和統籌規劃的基礎上,通過不斷的調整,形成有相應的產業結構和城區形態與之相配套,功能-產業-形態既有差異、又融為一體的新的城市形態格局,最大限度地避免單一經濟增長擴張所帶來的小而全和產業趨同化等一系列弊端,從而在不同的區位發展出若干個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功能性中心區。 在進行的資源整合、產業轉移、輻射融合的過程中,最大的障礙是如何破解行政隸屬關系的界限,最大的挑戰是如何處理好各方的利益關系。因此在加快市區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應牢牢抓住「互惠互利」這一關鍵,形成既有分工又有聯系,優勢疊加、劣勢互補、產業協調的區域綜合經濟體,使各利益體成為城區發展的原動力。
Ⅸ 桐城的經濟
桐城民營經濟發達,產業特色鮮明。2013年,全市有個體工商戶和私營企業15000餘家,從業人員超過10萬人,個私企業完成工商稅收佔全市總量的75%,8家民營企業進入全省50強,15家企業進入全省200強。擁有中國馳名商標8件,省著名商標37件。
2013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10億元,增長13%;財政收入22.5億元,增長17.9%;固定資產投資190億元,增長18.7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0億元,增長14.3%;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190元,增長13.1%;農民人均純收入11000元,增長12.2%。
2014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17.5億元,增長9.5%;財政收入22.66億元,增長0.5%;規模工業增加值124億元,增長13.1%;固定資產投資221.4億元,增長1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7.1億元,增長13%;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953元,增長10.1%;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713元,增長13.1%。 桐城市經濟數據表(單位:億元)年份固定資產投資規模工業總產值地區生產總值財政收入2010122.6 205.1 118 11.3 2011160 285 170 15.7 2012160385196.619201319043821022.5 桐城人民世世代代從事農桑稼穡活動,勞而不輟。在長期的封建社會里,土地為私人佔有,農民不斷失去土地而成為佃農。1949年,全縣共有耕地71.74萬畝,佔全縣人口56.25%的貧農和雇農,僅佔全縣耕地的13.77%。耕作制度落後,復種指數極低,全縣糧食總產量13860萬斤,人均275斤,而廣大勞動人民的實際擁有量更少,生活長期處於極端艱難困苦之中。
建國初,經過土地改革,組織互助組,成立初級社,興辦高級社,幾千年的封建土地私有制度被徹底消滅。農業生產力獲得解放,農民生活得到顯著改善。石河鄉翻身合作社艱苦奮斗、一年翻身的事跡曾受到毛澤東主席的高度贊揚。在生產關系變革的同時,大力推行低產改高產、遲熟改早熟、單季改雙季等一系列耕作制度的改革,使桐城縣成為安徽省推廣雙季稻成果最為顯著的典型。1958年,實行人民公社化,生產中瞎指揮、浮誇風、共產風泛濫,農村經濟遭到很大破壞。60年代初期,國民經濟經過「調整、鞏固、充實、提高」,農業生產重又得到新的發展。1965年,全縣糧食總產41080萬斤,成為安徽省第一個糧食畝產超過《全國農業發展綱要(草案)》規定指標的縣。1971年,全縣糧食總產50540萬斤,又成為安徽省第一個糧食畝產超千斤的縣。後由於盲目學大寨,隨意改變生產關系,片面強調以糧為綱,農業經濟發展又趨緩慢。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全面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充分調動了農民積極性,農業經濟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1986年桐城被列為國家商品糧生產基地。1987年,全縣農業總產值1.6億元,占工農業總產值5.17億元的31%。糧食總產56280萬斤,人均777斤。經濟作物中,棉花總產252.6萬斤,油料1799萬斤,茶葉22.54萬斤,留蘭香種植面積4000畝,被列為國家留蘭香油生產基地。從1953年糧、油、棉實行統購統銷到1987年,桐城共向國家提供商品糧437722萬斤,年均12506萬斤,為支援國家建設作出了應有的貢獻。
清代,縣內森林茂密。民國時期歷經戰亂,森林面積有所減少。建國初,全縣森林面積90萬畝,覆蓋率40%,木材蓄積量100萬立方米。經過1954年洪災後伐林墾荒,1958年大煉鋼鐵毀林燒炭,「文化大革命」期間亂砍濫伐,木材蓄積量銳減。為挽回損失,保持生態平衡,縣委、縣政府把領導全縣人民植樹造林,作為重要工作常抓不懈。到1987年,全縣先後建立鄉、村林場134個,森林面積54萬畝,覆蓋率達25%。
縣內地表徑流豐富,水系通江,構成多種多樣的魚類生存環境。建國前,漁業生產一般是野生繁殖、天然捕撈。建國後,大力開發人工繁殖和專業捕撈,使水產資源優勢逐步轉化成商品優勢和經濟優勢。1987年,全縣有國營和集體養殖場40個,專業漁隊2個,養殖水面5.5萬畝,水產品總產量683.6萬斤,漁業總產值442萬元。桐城畜牧業發展迅速。1987年,全縣生豬存欄量22.21萬頭,畜牧業總產值3030萬元,占農業總產值的18.9%。
2011年桐城農業總產值達36億元,是2006年1.3倍。糧食生產連續8年豐產豐收,糧食總產達40.1萬噸,桐城市先後3次榮獲「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市)」稱號。農業產業化進程加快。糧油、畜牧、水產三大主導產業和茶葉、棉繭、園林三大特色產業基本形成,新增國家級龍頭企業1家、省級7家、安慶市級25家,建成綠色水稻標准化基地31.6萬畝、花卉苗木基地1.6萬畝、漁業名特優新品種養殖基地9萬畝、畜牧業標准化養殖小區20個。農機化水平再上台階,農機總動力達45.8萬千瓦。土地流轉規范有序,流轉面積達20萬畝。農業基礎設施逐步完善。牯牛背水庫和21座小型水庫除險加固工程全面完工,大沙河流域整治工程穩步實施。耕地保護和土地保障發展能力持續加強。實施國家和省級土地開發整理項目6個,建設規模6.8萬畝;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項目9批次,面積9000畝,桐城市榮獲「全國基本農田保護工作先進單位」稱號。
2013年實現農業總產值44.2億元,增長6%,糧食產量達41.2萬噸。實現農產品加工業產值130億元,增長10%。新增綠色食品7個,「樂健」成為中國馳名商標,「桐城小花」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獲准注冊。建設花卉苗木基地4.2萬畝。新型經營主體不斷涌現,現有家庭農場137家、專業大戶1500戶、農民專業合作社322家、產業化龍頭企業172家,新增土地流轉面積達2萬畝,完成12座小型水庫除險加固工程,修建當家塘2768口,農機總動力達49.9萬千瓦,糧食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65.7%。
2014年糧食產量42.25萬噸,農產品加工企業產值達133.7億元,新增部級畜禽標准化養殖示範場1家、水產養殖示範場1家。農業適度規模經營面積持續擴大,全市土地流轉總面積42萬畝。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達2100多家,新增國家級示範社2家。 明清時期,桐城工業僅有一些小型手工作坊,零星分布於四鄉八鎮。民國18年後,縣內相繼興辦小型發電廠和碾米廠。1949年,全縣有工業企業2842家,其中個體手工業2783家;總產值466萬元,占工農業總產值的9.80%。經過「一化三改造」,集體和地方國營工業興起。1957年,全縣有集體所有制工業企業11家,年產值287萬元,佔全縣工業總產值的24.83%;國營工業企業17家,年產值595萬元,佔全縣工業總產值的51.47%。其後,歷經「大躍進」、「文化大革命」的挫折和折騰,工業經濟時興時衰,發展極不穩定。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實行改革開放,工業經濟得到迅速發展。1984年,全縣有鄉鎮企業8525個,從業人員65451人,產值1.49億元,居安徽省各縣前列。此後,鄉鎮企業產值以每年平均凈增1億元的高速持續增長,逐步形成了以集體企業、工業企業、骨幹企業為主,區、鄉、鎮、村、聯戶、家庭辦企業多層次並立,種植、養殖、工業、交通、建築、商業、飲食服務多元並存,地區之間均衡發展的經濟格局。其中工業企業在鄉鎮企業中佔主導地位。陶瓷、豬鬃、羽絨、內燃機配件等產品已銷往國際市場,電子陶瓷基片、景泰藍、玻璃纖維塗塑窗紗和葯物衛生紙等產品填補了省內空白,塑料噴霧器、紅磚、電刷等被評為省鄉鎮企業優質產品。1987年,全縣有鄉鎮企業16964家,其中年產值超百萬元的骨幹企業39家;從業人員102634人;產值4億元,占工農業總產值的77%。鄉鎮企業以其雄厚的實力與農業、工業構成了三足鼎立之勢;全縣有鄉以上工業企業387家,工業總產值3.57億元,佔全縣工農業總產值的69%。
2011年,桐城工業總產值達380億元,是2006年5倍,年均增長37.9%。規模企業總數達到297家,其中年銷售收入超億元70家、超10億元2家;11家企業稅收過千萬元。規模以上工業完成總產值284億元,年均增長43.2%;實現增加值75億元,年均增長39.5%。擁有中國馳名商標6件、中國名牌產品1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11家、高新技術產品21個。
2013實現規模工業總產值438億元,增長11.9%;實現規模工業增加值107億元,增長10.9%。新增規模企業65家,總數達348家。完成工業投資125億元,其中技改投資69億元,實施技術改造項目93項。實現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77億元,高新技術產業產值65億元。「兩化」融合進一步推進,新增智慧企業30家。新認定國家高新技術企業6家,國家重點新產品2項。
2014年,實現規模工業總產值519.4億元,增長14.2%。產業轉型升級步伐加快。完成工業投資157.7億元,增長18.5%;技改投資115.7億元,增長51.4%。 桐城商業,在宋代即已相當興旺,「里多富饒,人善商賈。」明清時期,縣城、樅陽、湯溝、孔城、青草、練潭等處商賈雲集,百貨俱全。建國前,商品主要由私商自由經營。1953年開始對私營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全縣共組成合作商店(組)219個,同時大力發展國營和供銷合作商業。1956年,全縣社會商品零售總額達1793萬元。「大躍進」和「文化大革命」中,商業經濟體制幾經變動,最後出現了國營商業獨家經營、流通渠道單一的局面。1978年後,改革商業經濟體制,開放集市貿易,商業經濟獲得新的繁榮。1987年,全縣國營、集體商業網點1438個,個體有證商戶7182戶,從業人員1.78萬人,社會商品零售總額1.91億元。在改革開放的形勢下,對外貿易也得到迅速發展,出口商品已發展到輕工、紡織、五金、糧食、土特產等34個品種,遠銷到美國、日本、南斯拉夫、埃及、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
2011年桐城實現服務業增加值37億元,是2006年1.7倍,年均增長10.9%。「萬村千鄉市場工程」、「新網工程」積極推進,家電、汽車、摩托車下鄉和家電以舊換新工作扎實開展,累計銷售產品16萬台件、兌現財政資金4800萬元。對外經貿穩步發展。自營進出口企業達187家,外貿進出口總額達1.38億美元,年均增長18%。
2013年,桐城實現三產服務業增加值44億元,增長8%。
2014年進出口總值2億美元,增長7.5%,2家企業成為省級電子商務示範企業,完成房地產開發投資11.6億元,4家建築企業晉升一級資質,銀行業金融機構增至11家。年末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288.1億元,比年初增加30.1億元;各項貸款余額165.9億元,比年初增加15億元。
Ⅹ 淮南和安慶兩個城市,哪個城市經濟比較發達
這張圖是2017年中國產業研究院對於安徽省各市gdp總量的排行榜,從圖表來看安慶比淮南經濟發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