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汽車工業地域特點
1.工業區位因素,工業地域的形成條件與發展特點
工業區位的主要因素:土地、水源、原料、燃料(動力)、交通運輸、勞動力、市場、政策等。
工業地域的形成——工業集聚而形成的地域
自發形成的工業地域 規劃建設的工業地域
形成 以生產工序上的工業聯系為基礎,以降低生產成本為目的而自發在地理空間上相互靠近 把生產工序上聯系密切的工廠布局在一起而形成的工業地域 在櫃掛工業用地上,先建成基礎設施,再吸引投資者建廠
工業聯系 生產工序上的工業聯系密切 生產工序上的工業聯系密切 空間和信息共同利用的工業聯系
發展潛力 多為傳統工業,結構較單一,改造困難 經濟、環境效益較高 經濟、環境效益較高
舉例 傳統工業區一般為自發形成的工業地域 上海金山為石化工業區 我國許多地方的經濟開發區
二、 工業分散與工業地域聯系
1、 工業分散,一是老工業區的發展趨於飽和狀態,使新建企業不得不遷出老工業區;二是由生產聯系的工業企業之間的分散現象,是為了充分發揮各地的區位優勢而形成的。
2、 形成 為了充分發揮不同的區域優勢,一些有相互協作關系的工廠並不要求集聚,有些工業企業所需要的零部件也不能在同一地區發展,這就形成了工業分散現象
表現 體積小、重量輕、價值昂貴的零部件生產企業與產品組裝工廠之間相距較遠
產品結構復雜、零部件種類繁多復雜產品生產,其各種零部件生產廠家也可以分布在許多地方,形成跨地區、跨國的網路企業
優勢 充分利用各地區的區位優勢,降低生產成本,提高工作效益
結果 引發了工業低於聯系,促進了地域之間人員、物資和信息的流動
動力 現代化交通運輸方式以及現代化的通信技術和手段
1、 傳統工業
概念 一般是發展歷史比較長久的工業地域,大多是在豐富的煤、鐵資源基礎上,以煤炭、鋼鐵、機械、化工、紡織等傳統工業為主,以大型工業企業為核心,逐漸發展起來的工業地域
典例 德國的魯爾工業區、英國中部工業區、美國東北部工業區、日本的太平洋沿岸工業地帶、俄羅斯的歐洲中部和北部工業區
地位 在各國以致世界工業發展過程中起過重要作用,目前仍是本國發展新型工業的重要支撐點
問題 普遍面臨原料和能量消耗大、運輸量大、污染嚴重的問題
發展 30世紀50年代後,尤其是70年代以來,傳統工業區經濟開始衰落,為此,各國採取多種措施對其進行改造
2、 傳統工業區特點:時間早;結構重;區位優;規模大;經歷久
二、 新工業區
1、「新工業」兩種典型形式:
①新發展起來一傳統工業為主的工業地域 義大利東北部、中部
②以高新技術為龍頭發展起來的工業地域,德國南部、美國的「矽谷」、日本「硅島」(九洲島)
3、 時間新、地區新、形式新、部門新
5、 新工業區特點:
小——以中小企業為主;
輕——以輕工業為主,生產成本低廉、工業考究、質地優良、款式新穎的新工業產品
同——集中大量同類或相關企業
專——生產高度專業化,企業僅從事單一專業化生產
散——企業分布在小城鎮,甚至農村,實行家庭包工形式,生產過程分散。
6、 工業小區:加強專業化、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增強競爭力
8、 高技術工業的主要特點:
① 小噢內工業人員具有高水平的知識和技能,其中科學家和工程師占較大比例
② 增長速度比傳統工業快得多,並且處在不斷的變化中,產品更新換代的周期較短
③ 研究開發費用在銷售額中所佔比例提高
④ 產品面向世界
工農業生產地域類型與工農業生產關系
工農業區位優勢選擇以及交通運輸與自然、社會經濟、政策等因素關系緊密,成為近年來高考的高頻考點,近幾年的考試多是給出材料(文字或圖表),多角度的進行考查,形成題組。工農業生產地域類型與工農業生產關系密切,是高考的一個新熱點,材料多以圖表形式出現,聯系當地的氣候、地形、土壤、水源、礦產資源、交通、市場、政策等條件,一般具有分值高、綜合性強的特點。本部分內容常常突出多種能力的考查,如重視計算能力、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分析比較評價能力等的考查,要重視中外工業地域的比較和評價能力的訓練
1.農業的區位因素對農業布局的影響
2.農業布局的區位選擇:(1)充分考慮自然條件,因地制宜,結合氣候、地形、土壤、水分等條件分析該地適宜種植什麼作物。(2)充分考慮到社會經濟條件的需要,主要是應優先考慮市場區位,如臨近城市需要什麼樣的農產品,再考慮到交通運輸條件的評價(包括運費、保鮮可能性與運時等)。(3)注重某種農業布局對區位因素的特殊需求,綜合核算經濟效益,如乳牛業、園藝業對交通、花卉對水源的需求。(4)由於社會經濟的發展,還要注意區位因素的變化。
3.農業區位因素的改造與實例:(1)農業科學技術尤其是生物技術對氣候的改造和合理利用。例如溫室農業、大棚育秧、雜交品種的推廣使農作物的區位范圍擴大。(2)低窪地、丘陵山地、黃土高原等對地形的改造與立體農業的發展。主要形式有基塘農業,魚塘-台田農業,丘陵山區的林地-梯田-魚塘,黃土高原的打壩於地與梯田等,都是對不利的地形條件加以改良。再進行立體農業的綜合開發。(3)改良土壤,使之適宜農業發展,提高產量。如東北的沼澤土改良,黃淮海鹽鹼地的治理,南方山區紅壤的改良等。(4)開發水源,合理利用水資源,對於乾旱地區農業發展的影響,包括節約用水,引水灌溉。如河西走廊、河套平原,寧夏平原,南疆綠洲農業。(5)城市、工礦區(市場區位)與面向城市的農業類型。如園藝業和乳畜業。(6)鄉鎮企業的發展和交通運輸條件的改善.故市場對農業區位的影響在地域上大為擴展。 ⑴影響工業的區位因素
4.自然因素──工業生產除採掘業(必須是自然資源豐富的地方)外,一般受自然因素影響很小,土地和水源為一般工廠所必需。有的工廠,對環境質量有較高的要求,如集成電路廠需要潔凈的空氣,釀酒廠對水質要求很高;經濟因素──原料、動力、市場、交通、勞動力、技術、地價、社會協作等,工廠傾向於設在成本低而收益大的地區。不同的工業部門,主導因素不同,布局趨向也就不一樣;社會因素──國家政策(促進就業、社會進步、區域均衡發展,加強民族團結、鞏固國防等)、個人偏好、工業慣性等;環境因素──盡量減少對環境的污染,對於污染嚴重的工廠,要根據風向和水流方向合理布局。城市工業微觀布局的基本原則:主要考慮地價、交通運輸條件以及對城區環境的影響,規模大、污染嚴重的工廠,應遠離城區;規模小、幾乎無污染的工廠,可以布局在城區內;居民區和工業區之間,最好用衛生防護帶(綠地、大片的水面)隔離。
⑵工業區位因素的變化
原料地對工廠區位的影響逐漸減弱,市場對工廠區位的影響正在逐漸加強。工業原料的運入、產品的運出,都需要交通運輸。隨著交通運輸技術與手段的進步,運費在產品成本結構中的比重不斷下降。在一些發達國家,交通運輸不再成為影響工業區位的主要因素。信息通信網路的通達性作為工業區位因素的重要性越來越突出。在工業生產機械化、自動化不斷解放體力勞動的同時,工業對勞動力技能的需求逐漸增加,因此,勞動力素質對工業區位的影響力在逐漸增加。
⑶工業的集聚與分散 許多工廠為了共同利用基礎設施(空間聯系)、生產協作(生產聯系、投入-產出聯系)或交流信息(信息聯系)而發生近距離集聚現象,從而形成工業地域。集聚的好處是:擴大總體生產能力,降低成本,提高利潤,獲得規模效益;工業分散的原因有三種情況:①老工業區工業過度密集,地價、工資上漲,資源緊張、污染嚴重,促使新的工廠到其他條件較適合的地區發展;②電子元器件廠(技術密集型)和電子裝配廠(勞動密集型)之間,由於布局趨向不同而發生分散;③跨國公司在全球尋找最優區位,復雜產品如汽車的生產,整車廠與眾多的配件生產廠家形成了一個全球一體化生產網路。
② 高中地理 必修二 工業聯系都有哪些 怎麽區分
我說2個例子 一個是紡紗廠的沙送到織布廠製成布 織布廠的布送到印染廠染色 染好送到制衣廠去加工成服裝 這是投入產出的聯系 新教材把他稱為工序上的聯系
第二種就是現在的許多經濟開發區 政府不地圈好 吧路修好 然後給出幾年免稅的政策 這時候資本家就來了賺錢 這樣的工廠布局在一起就是空間利用上的聯系
信息上的聯系新教材已經刪掉
③ 物聯網和工業的聯系體現在哪些方面
關於這個問題yyseoer顧問表示物聯網和工業的聯系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機對機通信。機對機通信(m2m)是將數據從一台終端傳送到另一台終端,也就是機器與機器的對話。但從廣義上m2m可代表機器對機器、人對機器、機器對人、移動網路對機器之間的連接與通信,它涵蓋了所有實現在人、機器、系統之間建立通信連接的技術和手段。
2.信息物理融合系統。信息物理融合系統cps是一個綜合計算、網路和物理環境的多維復雜系統,通過3c技術的有機融合與深度協作,實現大型工程系統的實時感知、動態控制和信息服務。cps實現計算、通信與物理系統的一體化設計,可使系統更加可靠、高效、實現協同,具有重要而廣泛的應用前景。
④ 汽車與國家的工業發展水平有什麼樣的聯系
存在間接聯系,汽車發明後,人們對汽車需求不斷增加,汽車工業發展迅速,由於使用化石燃料的汽車越來越多,對環境造成污染。
隨著汽車工業規模不斷擴大,加上科學發展技術創新,對燃料的使用效率漸漸提高,使用新能源的汽車也開始出現,汽車的邊際污染量會越來越小。
工業發展水平,指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一定時期中工業生產所達到的高度。包括工業增長速度,工業產品的數量、質量、品種、規格等內容。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國民經濟的發展水平。工業發展水平受資源、技術、資金等因素的制約。
1、汽車行業發展概況
汽車產業是世界上規模最大、最重要的產業之一,其發展水平和實力反映了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和競爭力。汽車產業鏈較長,因此具有關聯度高、涉及面廣、技術要求高、綜合性強、零部件數量多、附加值大等特點,汽車產業已經成為世界各主要工業國家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之一。
(1)國際汽車行業概況
20 世紀後半葉到21 世紀初,新興國家汽車製造業快速發展,而歐洲、美國、日本等汽車強國受金融危機影響較大,汽車製造中心也從歐美逐漸向亞洲等新興市場轉移,世界汽車製造業格局逐步向多極化發展。
⑤ 高中地理自貿區建設的區位條件有哪些如題
工業區位因素分析:
1. 地理位置
2. 資源條件:原料、燃料
3. 農業因素
4. 交通因素(包括交通便捷程度和信息網路的通達度):便於物資、人員、信息交流
5. 市場因素
6. 科技因素
7. 勞動力因素:勞動力價格、素質
8. 歷史因素
9. 政策因素
10. 軍事因素:國防安全需要
11. 個人因素:個人偏好情感(如歸國華僑投資辦廠)
農業區位因素分析【自然因素】
1. 土地:地形、土壤
2. 氣候:光照、熱量、降水、晝夜溫差
3. 水溫(灌溉水源)
【社會經濟因素】
1. 市場
2. 交通
3. 國家政策
4. 勞動力
5. 科技:農產品保鮮、冷藏等技術的發展
6. 工業基礎
農業發展的方向思考角度:
1. 發揮優勢和特色
2. 改造不利、不合理
3. 科技
4. 生態化
5. 經濟
舉例:東北平原地區種植業發展
1. 加強建設全國商品糧基地建設,充分發揮綠色農業優勢,加強大規模機械化作業,提高專業化程度
2. 加強農田水利建設;加強農田防護林建設;保持土壤肥力;改善農業生態環境
3. 加大科技投入,改良品種,改良耕作、灌溉技術,提高單產
4. 生態化:積極開展農業多種經營,進行廢棄物綜合循環利用
5. 延長生產鏈,發展農產品加工
棉花種植業:區位條件
1. 光照充足、熱量豐富、晝夜溫差大
2. 灌溉便利,土壤肥沃
3. 多晴朗天氣,便於後期採摘
分布:黃河及長江中下游地區、南疆埃及尼羅河沿岸印度德干高原中西部中亞(烏茲別克)美國密西西比河流域
種植園農業區位條件:
1. 氣候濕熱,雨熱同期
2. 水源充足,土壤肥沃
3. 交通便利,勞動力豐富廉價
分布:東南亞、南亞
主要農作物(單一):
天然橡膠、咖啡、可可、茶、油棕、劍麻、煙草、熱帶水果
港口建設的區位條件分析【自然條件(決定港口位置)】
1. 水域條件:港闊水深(等深線密集,有利於停泊靠岸避風)
2. 陸域/築港條件:陸地地質穩定、地形平坦、坡度適當(有利於安排建築用地、港口設備)
【社會經濟敏凱條件(影響港口興衰)】
1. 經濟腹地條件:經濟腹地是否廣闊、客貨流量大小、腹地經濟性質(經濟腹地的廣闊與否影響著客貨流量;客貨流量影響著港口的興衰;腹地經濟性質決定港口性質)
2. 城市依託(交通便利;為港口提供人力物力財力的支持)
3. 政策條件:對外開放地區建成自由貿易港
鹽場形成的區位條件
1. 氣候:氣溫高、降水少、多風、日照強,有利於蒸發
2. 地形:面積廣闊的平坦海灘、淤泥質海岸
漁場形成的區位條件
1. 地形:面積廣闊的大陸架(陽光直射、光合作用強、餌料豐富)
2. 溫帶海域:氣溫變化大、海水上泛
3. 河口處:河流帶來豐富的營養鹽類
4. 洋流:(交匯流或上升流)海水上泛,帶來海底營養鹽類,餌料豐富
影響城市的區位因素【自然因素】
1. 地形(地勢平坦、土壤肥沃,便於農耕,有利於交通聯系,節約建設投資,人口集中;熱帶地區城市分布在高原上;山區城市分布在河谷、開闊的低地)
2. 氣候(中低緯地區溫暖,沿海地區濕潤)
3. 河流(供水、運輸功能)
4. 資源條件
【社會經濟因素】
1. 交通條件
2. 政治因素
3. 軍事因素
4. 宗教因素
5. 科技因素
6. 旅遊因素
商業中心、商業網點形成的區位因素
1. 便利的交通條件(設立原則:交通最優)
2. 較強的商品生產能力、穩定的商品來源
3. 廣闊的市場或經濟腹地
交通運輸路線的選線原則【自然方面】
1. 地形(平坦:對選擇限制少;起伏大:若需開山、築洞、架橋,工程難度大;若沿等高線延伸,延長里程;河流湍急,不利航運)
2. 地質(喀斯特地貌:防塌陷、滲漏;地質不穩定:加固地基、避開斷層)
3. 氣候(公路、鐵路:防暴雨、洪澇、凍土、泥石流;水運、航空:防大霧、大風)
4. 土地(少佔耕地,尤其是良田)
【社會經濟方面】
1. 人口(盡量多地通過居民點、鐵路車站、碼頭等,使更多人受益。)
2. 里程和運營時間(盡量縮短里程,以節省運營時間;適當照顧沿線重要經濟點。)
3. 其他(盡量遠離重要文物古跡、注意生態環境保護)
衛星發射基地選址的區位條件【自然條件】
1. 氣象條件:需要天氣晴朗
2. 緯度:地球自轉的線速度
3. 地勢:開闊平坦
【人文條件】
1. 人口:地廣人稀
2. 交通:交通便利
3. 軍事:符合國防安全需要
航空港選址的區位條件【自然條件】
1. 地形:有平坦開闊、坡度適當的地形,以保證排水
2. 地質:有良好的地質條件
3. 氣候:少雲霧
【社會經濟條件】
1. 交通條件:與市內有便利的交通聯系
2. 經濟:建在經濟發達的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