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株洲三個中車哪個好
株洲車輛廠和株洲機車廠同屬中國中車集團,車輛廠主要生產鐵路貨運車輛,機車廠主要生產鐵路機車。
就二家工廠的生產規模和工業產值而言,機車廠要大於車輛廠,機車產業是株洲市的一個支柱產業。
就二家工廠的歷史來說,機車廠始建於民國時期,當時是一個機車修理廠,新中國成立後,改造為株洲機車廠,開始生產機車,他是中國電力機車的搖籃,中國第一台電力機車即出自該廠;而車輛廠則是新中國成立後建設的,在知名度上,機車廠也要大於車輛廠。
就技術含量上而言,自然是機車的技術含量高於車輛,特別是現在高鐵製造已成為中國的一張名片,株洲機車廠(全稱株洲電力機廠)是中國高鐵製造的核心工廠,掌握著核心技術,比車輛製造的科技含量要高出一籌。
也因此,株洲機車廠在中國工業中的地位要高於株洲車輛廠,行政級別也高於株洲車輛廠。
B. 湖南主要的支柱產業是哪些
非金屬礦物製品業、化學原料和化學製品製造業、煙草製品業、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農副食品加工業、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專用設備製造業等7個行業的增加值占湖南省規模工業增加值的比重在5% 以上,為湖南省工業的支柱行業。
改革開放以來,湖南工業產業結構不斷優化,逐步由傳統重化工業向高端製造、初級產品工業向高附加值工業、勞動密集型產業向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業演變。
70年來,湖南省鋼鐵、有色、石油化工、機械、建材、食品等傳統工業行業由小到大,汽車、電子通信、軌道交通等新興工業行業從無到有,逐步建立起門類較為齊全的工業體系。湖南省工業企業已涵蓋39個工業大類行業、193個中類行業、584個小類行業。
(2)株洲的支柱工業有哪些擴展閱讀
新中國成立70年以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下,湖南歷屆省委、省政府帶領全省人民,在探索社會主義建設的征程上凝心聚力,在堅韌前行的改革進程中攻堅克難、薪火相傳。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湖南經濟社會實現了跨越式發展。
新中國成立初期,農業為湖南的主要支柱產業,經過70年的努力,全省產業結構由典型的農業經濟逐步發展為以農業為基礎,第二、三產業共同帶動經濟發展格局。全省三次產業結構由1952年的67.3:12.3:20.4調整優化為2018年的8.5:39.7:51.8。
黨的十八大以來,湖南大力發展高技術產業和先進製造業,積極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新動能加快孕育發展,產業高端化持續推進,高加工度工業和高技術產業加快發展,佔比提升,成為工業增長的重要引擎。
C. 株洲近代發展尤其是工業發展的歷史~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五十年來,株洲實現了由一個縣屬小鎮向一座工業新城的跨越。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勤勞勇敢的株洲人民在黨的正確領導下,圍繞「農業安市、企業富市、商貿活市、科教興市、依法治市」市策,實施「開放強市」戰略,發揚「開拓奉獻,創業爭先」的株洲精神,國民經濟和各項社會事業空前發展,綜合實力不斷增強,各條戰線取得輝煌成就。據統計,株洲市改革開放以來二十年的經濟總量超過改革開放以前三十年的3.5倍。1998年,全市完成國內生產總值264億元,財政收入達到19.49億元。近幾年來,株洲市獲得了「全國科教興市先進市」、「全國綠化城市」、「雙擁模範城」和「全國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優秀城市」等榮譽稱號。按照國家統計局對全國219個地級以上城市的綜合實力測算,株洲位居第54位,在湖南省是除省會以外排名最前的城市,進入全國第二類城市之列。株洲市在經濟建設和其它各項社會事業方面取得的主要成就具體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工業建設突飛猛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株洲幾乎沒有工業。「一五」、「二五」計劃時期國家相繼安排了南方動力機械公司、株洲電力機車廠等13個重點項目在株洲興建。這批重點項目的引進布點,不僅構架了工業新城,而且逐步帶動了株洲地方工業、勞服企業、鄉鎮企業和區街工業的發展,從而基本形成了以冶金、機械、化工、建材等重工業為主,電力、煤炭、輕工、紡織、電子、塑料、皮革、服裝、制葯等多業發展的工業格局。現在,全市鄉以上企業已達1800餘個,其中大、中型企業62個;擁有固定資產原值169.17億元,比1949年增加約47萬倍。有色冶金、機械、化工、建材四大支柱產業產值佔全市鄉及鄉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達80%。1998年全市完成工業總產值401億元,為1949年的5200多倍,在全國42個中心城市排名中,株洲綜合實力主要因為工業的快速發展而躍居到第26位。改革開放以來,為了實現經濟體制和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針對株洲國有經濟、重工業和原材料工業比例比重,以及企業產品科技含量和經濟效益低的情況,株洲率先實施了企業勞動、人事、工資三項制度改革等一系列搞好搞活國有企業的措施,一批支撐株洲工業發展的大中型企業又在改革中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被新聞界譽為「株洲現象」。特別是自1994年被列為全國首批「優化資本結構,增強企業實力」城市綜合配套改革試點城市以來,通過實施「三改一加強」、「抓大放小」和資本營運等措施,國有企業轉機建制、工業經濟結構調整以及國有資產的戰略性改組工作均邁出重大步伐。通過進行產權制度改革,全市已累計建立股份制企業1139家(其中注冊股份有限公司16家),注冊資本20億元,吸收增量資本28億元。其中株洲火炬火花塞有限公司、株洲慶雲股份有限公司、南方摩托股份有限公司、湖南華銀電力股份有限公司(株洲電廠)的股票先後上市交易。通過採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兼並、破產、承包、租賃、分塊搞活等多種改制形式對資產進行重組,先後組建了南方摩托集團、國光瓷業集團、湘大實業集團等「三大集團」,千金葯業、火炬火花塞也正朝著集團化方向發展,以有色冶金、化工、鐵路運輸機械為依託的「三大產業群體」逐步形成,南方動力機械公司、株洲電力機車廠、株洲冶煉廠、株洲硬質合金廠、株洲車輛廠、國光公司、湘大公司、千金葯業公司、火炬火花塞公司等企業的利潤佔全市實現利潤總額的90%以上,一批中小企業在改革中成為市場的主體並逐漸走出困境。通過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和實施再就業工程,確保了減員增效、下崗分流和兼並破產等改革工作的順利進行。從社保、財政、企業、社會四個方面籌集資金,保證了離退休職工退休金和下崗職工基本生活費的及時發放。採取政策扶持、成立再就業服務中心、服務隊(站)和積極開展培訓、拓寬就業門路等措施,下崗職工再就業率達到48%。
農村經濟蓬勃發展。自從實行市帶縣體制以來,縣域經濟成為全市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隨著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建立和完善,農民積極性空前高漲,農業生產獲得長足發展。1995年,株洲成為全國第一個雙季稻畝產成建制過噸糧的地級市,並連續四年保持了過噸糧成果。1998年全市農業總產值達到75.19億元,糧食總產量達184.83萬噸,比1950年增加4.6倍;生豬飼養量增加18.54倍;水產品產量增加6.8倍;經濟作物達38.82千公頃。農業結構調整步伐加快。經濟作物產值占種植業產值的比重接近1/3,養殖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接近1/2,二、三產業占農業社會總產值的4/5。鄉鎮企業異軍突起,全市現有鄉鎮企業13.8萬家,從業人員65.8萬人,1998年全市鄉鎮企業增加值達到104億元。農林水利建設步伐加快。株洲已於1993年消滅宜林荒山,1997年實現全面綠化達標,全市森林覆蓋率達53.94%,森林資源蓄積量達1318萬立方米。到1998年,全市擁有各類水利工程11萬余處,其中大型水庫2座,中型水庫13座,小型水庫936座,山塘近10萬處。農田灌溉面積由1950年的126.66萬畝增加到219.64萬畝,旱澇保收面積達200萬畝,旱澇保收率達90%以上。農業機械化、農業現代化水平不斷提高。農業機械總動力已由1950年的5.15千瓦增加到90萬余千瓦,年農機集團承包面積超過40萬畝。科技興農意識不斷增強,全市現有各類農業技術人員1.2萬餘人,農業技術推廣站132個,科技進步對農業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51.3%。
第三產業興旺發達。伴隨一、二產業的發展,株洲市第三產業發展迅速。1998年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93.8億元,比1978年增長22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與國內生產總值之比已達到35.5%。個體私營商業、餐飲業隊伍不斷發展壯大,占據了市場份額的半壁江山,尤其是進入90年代以來,個體商戶平均每年凈增1萬戶,已達到12.69萬戶,比1949年增加了800倍。商業網點已由解放前的幾百個發展到1998年的85600個,共有大小市場320個,連鎖店30多個,累計投資近40億元,涌現出蘆淞服裝大市場、鍾鼓嶺農副產品市場、中南摩托車大市場和攸縣皇圖嶺集貿市場等成交額過億元的現代化市場11個,以及株洲百貨股份有限公司、株洲市煙草公司等達到大中型企業規模的商貿企業101家。一個多渠道、多形式、少環節的流通新格局已經形成。金融保險事業快速向前發展。1998年,全市各項存款年末余額已達167.7億元,城鄉居民儲蓄總額已達1148.5億元,分別比1978年增加79.36倍和223.83倍。保險收入已由1980年恢復之際的182萬元增加到1998年的2.9億元,增加158倍。
城市建設日新月異。株洲的城市建設和工業建設相互促進、比翼齊飛,構成了株洲巨變的精彩華章。經過多年的建設,城市基礎設施日趨完善,日供水能力已達125萬噸,日煤氣供氣量達6.52萬立方米,用氣普及率達92.4%。城市的道路、橋梁、供水管道都隨著城市的擴大不斷延伸。園林綠化、環境保護事業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特別是近年來隨著以城市道路為重點的市政工程、以防洪排漬為重點的保安工程、以環衛、治污、綠化為重點的環境優化工程以及以路燈、燈飾為點綴的亮麗工程和安居工程等五大工程建設的順利開展,整個城市顯現出新的風采。城市通訊事業迅猛發展。1997年完成郵電業務量3.97億元,比1949年增加7928倍。電話交換機總量達到36萬門,電話機裝機總數23萬部,每百人擁有電話6部。全市電話擁有達到27萬戶,其中行動電話達到3.8萬戶,無線尋呼達到11.7萬戶。建成了河西新城區。全國52個國家級高新技術開發區之一的株洲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發展迅速,連續五年保持了30%的經濟增長速度。目前區內有各類企業700餘家,其中高新技術企業58家,截止1998年,累計實現國內生產總值27億元,工業總產值55.03億元,財政收入47.41億元,出口創匯6509萬美元。
對外開放不斷擴大。50年代株洲市積極利用蘇聯及東歐社會主義國家貸款86.86億盧布,創辦了一批骨幹企業。改革開放以來,株洲市又通過利用外資、引進先進的技術、設備和管理,提高了國有企業的素質和效益。特別是近幾年實施的「開放強市」戰略,以企業的開放帶動株洲的開放,株洲市對外開放和與國際接軌的步伐逐步加快,並取得了明顯成效。1998年,合同利用外資5097萬美元,實際到位外資9553.6萬美元,其中直接利用外資到位7016萬美元,利用外國政府貸款2538萬美元。三資企業從無到有,健康發展。德國西門子、加拿大加普惠、日本雅馬哈等三家世界排名100強的著名企業落戶株洲,建有現代化的合資企業。目前正式投入營運的三資企業達114家,出口創匯9000萬美元,上交稅收1.78億元。全市完成進出口總額4.6億美元,比剛成立外貿辦事處的1963年增加75.9倍。出口品種由1963年的20多種增加到160多種,行銷世界70多個國家和地區。經濟外向度由1978年的7.08%提高到14.33%,提高7.25個百分點。1984年,株洲被國家批准為全國33個出口商品綜合生產基地之一,1998年止全市已有51家生產企業獲得了自營進出口權。
D. 請大家介紹下株洲的情況
株洲古稱建寧,公元214年,三國東吳在此設建寧郡。唐太宗貞觀元年,建寧並入湘潭。古時,當地多櫧樹,湘江過而多沙洲,故株洲又稱櫧洲。到南宋紹熙元年(公元1190年)正式定名為株洲。株洲位於湖南省東部,是湖南省「一點一線」區域經濟帶的重要城市,也是全省經濟最發達的長、株、潭「金三角」一隅。株洲有著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這里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熱充足,境內物產資源豐富,為有名的有色金屬之鄉,株洲還是我國南方最大的交通樞紐。
株洲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光榮的革命傳統。中華民族的始祖、農耕文化的創始人炎帝神農氏,就長眠在株洲境內炎陵縣鹿原陂。株洲,地當湘江孔道,南北通衢,歷代既是失爭重地,又為旅遊之所經。風流人物,要聞軼事,代有傳述,名勝古跡,革命勝地,遍布湘、淥、
株洲市位於湖南省東部,是湖南省重點發展的長(沙)株(洲)(湘)潭城市群的重要一極。按照湖南省委、省政府的部署,株洲正與臨近的長沙、湘潭開展「融城」工作,推進經濟一體化。全市現轄株洲縣、醴陵市、攸縣、茶陵縣、炎陵縣等五縣(市)和荷塘區、蘆淞區、石峰區、天元區等城市四區以及國家級株洲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全市總面積11270平方公里,總人口370萬,其中城市建成區面積7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90餘萬。2004年,全市完成生產總值452.48億元,財政總收入33.71億元。
株洲地理交通條件優越,是我國南方最大的鐵路交通樞紐。京廣、浙贛、湘黔三條鐵路干線和106、320國道以及京珠(北京至珠海)和上瑞(上海至雲南瑞麗)高速公路交匯於市區。湘江穿城而過,千噸級船舶可直接通江達海。走高速公路到長沙黃花國際機場僅需40分鍾車程。
株洲是一方古老而又年輕的紅土地。中華民族的始祖炎帝神農氏就安寢在境內炎陵縣鹿原陂,炎帝陵現已成為海內外中華兒女尋根謁祖的聖地。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株洲是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茶陵和炎陵是根據地六縣中的兩縣,共有3萬多位革命志士英勇犧牲。茶陵縣工農兵政府是紅色根據地建立的第一個革命政權。株洲是伴隨著共和國的成長而興起的工業重鎮。建國初期,株洲只是一個7000人的小鎮,經過50多年特別是改革開放20多年來的建設與發展,今日株洲已成為集工業、商貿、旅遊於一體的綜合性城市。
株洲自然和人文資源豐富。全市有林地57.88萬公頃,森林平均覆蓋率為56.6%。市區人均公共綠地8平方米,為全國綠化先進城市。株洲境內動植物品種繁多,珍貴、稀有樹種有40多種,野生葯用植物約1580種。境內湘江、淥江等河流水量充沛,蘊藏著豐富的水能資源。株洲礦產資源豐富,已發現煤、鐵、鋁、鋅、錫、鈾、金、銀、螢石、石膏、高嶺土等40餘種礦產,其中煤炭儲量2億多噸。青山秀水和源遠流長的湘楚文化勾畫出株洲奇麗的自然人文景觀,主要有國家級的炎帝陵風景區、神農谷國家森林公園、酒埠江國家地質公園等風景名勝。全市有各類科學技術人員19萬餘人,聚集了一大批具有國內外先進技術水平的科技專家,多年來在先進技術的引進、消化、吸收和開發方面取得了一大批重大成果。
株洲工業實力雄厚。 「一五」時期,株洲被列為全國8個重點建設的城市之一,一大批重點工業企業先後在此落戶,逐步形成了以有色冶金、機械製造、化工原料等支柱產業為主導,擁有電子、電力、煤炭、陶瓷、煙花、服裝、制葯、食品加工等門類齊全的工業體系。現有大中型企業61家,其中有2家躋身全國工業500,8家進入全國同行業10佳。目前,株洲硬質合金集團是亞洲第一、世界第三的合金生產基地,南方動力機械公司是我國重要的航空工業科研生產基地,株洲電力機車有限公司是我國最大的電力機車生產企業,株洲冶煉集團有限公司是亞洲最大的鉛鋅冶煉基地。近年來,隨著一大批項目竣工投產,新型材料、食品、制葯等十幾個新興產業不斷發展壯大;高新技術產業逐步引領工業發展,高新區形成了「一區三園三基地」的發展格局;株洲先後進入全國製造業信息化工程重點城市、國家新材料成果轉化及產業化基地、國家火炬計劃感測技術產業化基地行列。2004年,全市工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達41.2%,實現凈盈利超過10億元,高新技術產品產值過億元的企業達63家。
株洲城市基礎設施不斷改善。近5年來,全市共投入資金70多億元,完成了50多條城市主次幹道的提質改造及21條特色樣板街的建設,改造和新建了 10個城市廣場,建設了總投資20億元、總里程32公里的城市快速環道。城市供水、排水、治污、供電、供氣、公交等設施不斷改善。
株洲物流優勢不斷顯現。依託優越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條件,株洲物流業迅速發展,現已成為江南重要的物資集散地。全市有各類市場337個,年成交額數百億元,其中成交額過億元的市場有10家。蘆淞服裝大市場、中南摩托車大市場成交額突破100億,吸引了全國20多個省、300多個地市的商家在此投資創業。株洲還是全國33個出口商品綜合生產基地之一。
株洲營商環境不斷優化。政府堅持把優化經濟環境作為第一責任,把改善服務作為第一職責,全市服務意識和辦事效率穩步提高,行政審批事項全部進入政務中心,實行集中辦公,一站式審批。株洲把招商引資作為第一理念,不斷改善投資環境,投資「窪地」效應逐步顯現,吸引了大批境內外客商來株投資興業,西門子、雅馬哈、加普惠等跨國公司先後在株洲「落戶」。華天大酒店、友誼集團、銅鑼灣百貨、「麥當勞」、匯亞商業廣場、新一佳等國內知名商業企業紛紛搶灘登陸。
未來五年,面對國家實施中部崛起戰略的歷史性機遇,株洲市委、市政府審時度勢,決定繼續把「開放強市」作為全市加快發展的首要戰略,按照改造提升傳統產業、著力培育新興產業、壯大做強優勢產業、調整淘汰落後產業的總體產業發展思路,確定了招商投資四大產業重點,熱情歡迎國內外各界朋友來株洲投資興業。
農業及農村。主要包括:優質農產品基地建設,農產品精深加工,林產品精深加工,優質種苗以及先進育苗技術的引進、示範和推廣,農村土地的規模開發與利用,農產品市場開發,農業科技園區建設,農業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建設。
工業。重點包括五個方面機械製造業,醫葯化工行業,有色冶金業,食品加工業,以日用瓷、特種瓷、高檔衛生瓷為主的陶瓷工業,以新材料、電子產業為主的高新技術及新材料產業。
基礎設施。主要包括自來水生產、經營,城市道路橋梁和園林綠化建設維護,文化體育場館等公益設施建設。
商貿流通服務業。主要包括專業市場開發,舊城改造,市區繁華地段商貿零售業,旅遊資源開發、經營和管理。
進入新的時期,株洲市委、市政府將按照黨中央、國務院和湖南省委、省政府的決策部署,繼續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認真學習全國兄弟城市的先進經驗,進一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加快創新,帶領英勇的370萬株洲人民,奮力拚搏,開拓進取,為實現株洲經濟社會新跨越而努力奮斗。
公元214年,三國東吳在此設建寧郡。唐太宗貞觀元年,建寧並入湘潭。古時,當地多櫧樹,湘江過而多沙洲,故株洲又稱櫧洲。到南宋紹熙元年(公元1190年)正式定名為株洲。株洲位於湖南省東部,在東經112.6°--114°,北緯26°--28°之間,是湖南省「一點一線」區域經濟帶的重要城市。在湘東大地的懷抱里,在秀麗的湘、淥、洣水之濱,在一座新興的工業城市-----株洲。 株洲,地當湘江孔道,南北通衢,歷代既是失爭重地,又為旅遊之所經。風流人物,要聞軼事,代有傳述,名勝古跡,革命勝地,遍布湘、淥、洣水之濱。 中華民族始祖炎帝神農氏的陵寢在株洲境內南部 之炎陵縣;唐代大詩人杜甫在他生命的最後兩年,老病孤舟,兩次溯湘江而南,留詩十多首;唐代奇女子、慧眼識英雄的名姬紅拂之墓在株洲境內的醴陵西山,宋代名將岳飛率軍途經茶陵時以槍尖挑禾蔸寫的「光泉」二字,赫然鐫刻在高隴石壁上;宋代大儒朱熹兩次到株洲講學,「朱亭」因他而名;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為茶陵雲陽山、靈岩寺、麻葉洞留下一篇篇日記,記下了株洲的名山勝水;明代大學士、立朝五十年的李東陽,以他為代表的「茶陵詩派」,將故鄉「茶陵」的名字,永遠鐫刻在中國文學史史冊上。 株洲,在中國人民革命史上,更有著光榮的一頁。茶陵、炎陵(原酃縣)是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毛澤東、朱德的第一次見面,是在炎陵縣的十都;紅軍第一次把黨支部建在連上,毛澤東親自主持的紅軍戰士入黨儀式,是在炎陵縣的水口;毛澤東新自批准組建的井岡山第一個縣級紅色政權,是茶陵縣工農兵政府;毛澤東親自主持、作出「撤圍長沙、回師江西、攻取吉安」重大決策,被美國作家史沫特萊稱為「朱德和毛澤東採取了一生中最重大的步驟之一,這一步驟扭轉了中國革命運動中的一次嚴重危機」的紅一方面軍總前委會議,舉行在株洲市徐家橋頭的原協豐長綢布店…… 株洲市現轄炎陵、茶陵、攸縣、醴陵市、株洲縣五縣市和蘆淞、石峰、荷塘、天元四區以及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總面積11400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450平方公里。總人口370萬,其中市區人口70萬。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株洲建成了江南工業重鎮:新中國的第一台航空發動機;第一台電力機車;第一個硬質合金頂錘誕生在株洲。機械、冶金、化工、建材為株洲的四大支柱工業。株洲,在國內領先的產品有50餘種,產量居全國第一的有11項,出口量佔全國第一的有9項,居全國第一流的工藝技術、生產線有8條,獲國家金獎產品質4項,銀獎35項。 主要景點有: 座落於西山半山腰,三面環山,面向淥江。淥江書院一般均是名流掌教。其中突出的有陳夢元。余延燦,張九鉞,羅汝懷,左宗棠等人。民主革命先烈劉揆一,同盟會駐醴陵通訊員潘 more.. 炎帝陵在湖南炎陵縣城西南15公里處的唐田鄉鹿原坡,又稱「天子墳」。炎帝即神農氏,是傳說中遠古時代的部族領袖,姓姜。史稱他教民播種五穀,收獲糧 more... 株州淥江書院 株洲炎帝陵 市轄區 株州淥江書院 茶陵景點之秦人古洞 鐵拐李仙人架樁 醴城西山鴻拂墓 株洲市天台公園 株州市石峰公園 株洲縣 株州空靈岸旅遊風景處 左權將軍紀念碑 攸縣 株洲炎帝陵 攸縣東鄉太陽山 奇比張家界秀比黃龍洞 酒埠江水庫風景區 攸縣山水 茶陵縣 茶陵縣景點 茶陵縣景點大全 炎陵縣 炎帝陵殿 醴陵市 醴陵市仙山公園 醴陵李立三同志故居 醴陵市郊西山靖興寺 醴陵市仙山公園 醴陵仙山公園 。
E. 坐擁北汽、中車等頂級企業,湖南這座三線小城不一般
如果評選中國最可能把新能源汽車產業做好的城市,那一定有 湖南株洲 。
戰亂年代,株洲汽車製造工業便開始萌芽,原本寂寂無名的小鎮被規劃為 「東方魯爾工業區」 ,一時聲名鵲起。
此後,帶著中國動力產業之夢,株洲的 軌道交通、航空動力、汽車工業 三大主導產業日漸強大,從第一台國產電力機車到第一個航空發動機、第一枚對空導彈,都寫下了「株洲」的印記。
百餘年深厚的產業底蘊奠定了株洲在中國動力行業的地位,也在新時代開啟了株洲發展的篇章。
株洲所擅長的軌道交通、汽車工業、航空動力都與當下熱門的新能源汽車產業息息相關。
近年來,株洲以此為基礎勾勒新能源產業版圖,並拓展風電、光伏、氫能等熱門產業, 千億級的產業集群正在形成 。
01
全國第一,在株洲並不是稀奇事兒
動力產業一直是製造業的「心臟」,而株洲恰恰在其中占據了極為重要的位置。
株洲的動力產業至今已經有百餘年的歷史,曾誕生了我國工業史上的200多項第一。
近年來,株洲開始打造 「中國動力谷」 ,軌道交通、航空動力、汽車工業三大產業優勢領跑全國。
在軌道交通領域,株洲被稱為「火車上拉來的城市」。它不僅坐擁 中車株洲所、中車株機 兩大龍頭企業,而且是我國軌道交通產業產值最高的地級市,電力機車產品 市場份額穩居全球第一 。
而作為我國唯一的中小航空發動機的研發生產基地,株洲還占據著國內 直升機發動機90%的市場份額 ,如今航空動力產業園的建設更是帶動著當地航空產業「沖上雲霄」。
在株洲市民中,曾經流傳著一個段子,大抵可以展現當地航空產業繁榮的盛狀——「在其他地方還在排隊考汽車駕照的時候,株洲人已經開始准備學開飛機了。」
當然,株洲的汽車工業也是城市的支柱產業,盡管沒有軌道交通、航空動力發展的時間長,但近幾年隨著 北汽集團 的落戶,株洲的汽車工業正在飛速崛起。
而北汽株洲分公司更是用了短短5年時間,便成為華中地區的「明星企業」,「時代」自主品牌混合動力公交車,市場佔有率排名全國第一。
可以說,在如今中國製造的版圖上,「株洲印記」正越來越多。行業第一、全國第一、世界第一,都是這座城市尋常可見的成績。
02
千億產值,株洲再開新版圖
深厚的產業底蘊留給株洲的不止有過往的榮耀,還有今後的發展。
近年來,株洲以自身資源條件為出發,進軍熱門的新能源產業,並迅速規劃出千億集群的產業版圖。
新能源汽車製造 是株洲重要的發展方向之一。
2008年,北汽南方生產基地落戶株洲,以北汽為龍頭,菲仕電機、江蘇永成等配套企業也紛紛前來落戶。
目前,株洲汽車產業 全鏈條企業達220餘家 ,其中規模以上企業41家,大部分集中在株洲高新區,整體產值超過300億元。
株洲初步構建起了一條 完整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鏈 ,設計研發、零部件到整車製造,再到產業服務等環節已經基本齊備。
除了新能源汽車產業外,株洲的 風電、光伏裝備製造業 上同樣十分搶眼。
尤其是風電產業,以中車株洲所為代表的一眾企業搭建起了富有競爭力的產業鏈布局,從葉片到發電機,從齒輪箱到變流器,從減振器件到塔筒,涵蓋了風電全系列配套產品。
中車株洲所的風機整機、中車株洲電機的發電機、株洲時代新材的抗冰凍葉片等核心部件享譽國際。
當然,對比百餘年的動力產業,新能源產業在株洲還只處於起步階段,未來還有更加廣闊的市場空間等待挖掘。
據此前株洲發布的新能源產業發展規劃顯示,未來5年,株洲將繼續圍繞風電、太陽能、抽水蓄能、生物質能、地熱能、氫能等重點新能源進行發展。
據預計, 到2025年,株洲的新能源產業工業總產值達到1000億元, 形成千億新能源產業集群,拉開城市產業發展的新版圖。
03
氫能來襲,這波熱潮株洲接得住嗎?
7月27日, 《株洲市氫能產業發展規劃(2019-2025)》 發布,氫能正式以城市「支柱型產業」對外亮相。
在全國幾十座規劃氫能產業的城市中,株洲的發展又有何不同之處呢?
從產業規劃來看,株洲算得上中規中矩。按照規劃,株洲將分別打造 「株洲高新區氫能源示範生態產業園」和「清水塘生態工業新城氫燃料電池汽車創新示範產業園」 ,依託集聚效應推動氫能產業發展。
當然,株洲的規劃也極大地顯示了自身的汽車工業優勢,重點發展氫燃料電池汽車製造業,讓這版氫能發展規劃更加落地。
按照規劃,到2025年株洲將形成氫能和燃料電池支柱產業,建成加氫站8座至10座,燃料電池公交大巴生產能力10000輛/年,燃料電池乘用車生產能力10萬輛/年,長株潭城市群公交運營燃料電池車輛5000輛, 全產業鏈工業產值達到800億元。
在氫燃料電池汽車產業中,最關鍵的 電機、電控、電池「三電」設備 是株洲固有的優勢。就連此前略顯短板的電池領域也隨著振邦氫能、德威明興氫能燃料電池技術新項目的落地而加速彌補。
當下,交通領域的應用被視為氫能最可能率先突破的風口,株洲所擁有的深厚的汽車工業基礎,足以令不少城市深感羨慕。
當然,株洲的氫氣來源也十分豐富,無論是工業副產氫還是天然氣重整制氫、電解水制氫等,都具備產業化的空間。
與華北、華南等地區的「狂熱」相比,華中地區的氫能潮似乎來得並不兇猛,這讓株洲的氫能規劃顯得尤為突出。
實際上,除了湖南株洲之外, 湖北武漢 也是華中地區極有代表性的氫能推廣城市。
武漢與株洲的氫能發展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尤其是在氫燃料電池汽車的布局上,都是 依託自身強大的汽車工業基礎,搶占氫燃料電池汽車高地 。
在不久的將來,我們或許可以看到, 湖南株洲、湖北武漢 兩顆「中國氫能汽車明珠」將冉冉升起。
F. 株洲是工業城市
株洲,古稱建寧,湖南省轄地級市。為位於湖南省東部偏北,湘江下游,東接江西省萍鄉市、蓮花縣、永新縣及井岡山市,南連省內衡陽、郴州二市,西接湘潭市,北與長沙市毗鄰。株洲市轄天元區、蘆淞區、荷塘區、石峰區4區,株洲縣、攸縣、茶陵縣、炎陵縣4縣,代管縣級醴陵市,此外設立有雲龍示範區。
株洲是新中國成立後首批重點建設的八個工業城市之一,是中國老工業基地。京廣線、浙贛線和湘黔線在株洲交匯使株洲成為中國最重要的鐵路樞紐之一。株洲是長株潭城市群三大核心之一,是長株潭兩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一部分。此外株洲還擁有國家綠化城市、國家衛生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園林城市等榮譽稱號,從2006年開始,株洲一直保持中部六省非省會城市綜合實力第一的稱號。株洲一直保持中部六省非省會城市綜合實力第一的稱號。
株洲的工業始於20世紀30年代。株洲的交通優勢和區域優勢,雄心勃勃,想打造一個「株洲工業區」。1935年,「株洲機廠」籌備處成立,它是株洲田心機廠的前身,是株洲現代工業的先聲。之後,株洲兵工廠成立。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一五」期間,株洲被列為全國重點建設的8個工業城市之一,國家將前蘇聯援建的156個重點項目中的4項安排在株洲建設,即株洲硬質合金廠、南方動力機械公司、株洲電廠、株洲洗煤廠。「二五」時期又安排興建株洲冶煉廠、株洲化工廠、株洲電力機車廠、株洲車輛廠等20多個中央、省屬企業。1958年前後,圍繞大廠辦小廠,圍繞全民辦集體,株洲掀起大辦工廠的熱潮,100多家市屬企業應運而生,200多家區街企業蓬勃興起,從而奠定了株洲作為新中國的江南工業重鎮的基礎。株洲是在電力機車領域具有一定國際影響力的新興現代化工業城市。在60年的歷程中,株洲在新中國工業發展史上,曾創造了第一台航空發動機、第一枚空空導彈、第一台電力機車、第一塊硬質合金等100多個第一。
株洲形成了以冶金、機械、化工、新材料、生物醫葯、綠色食品和陶瓷等產業為支柱,以國有大中型企業為骨幹,以製造工業為主體,以高新技術為先導的工業體系。
G. 株洲的地理環境
株洲是「十字型」國家級鐵路樞紐,和鄭州並稱「北鄭南株」。市域內主要有株洲站(京廣線客貨運輸特等站)、醴陵站(浙贛線客運二等站)、株洲北站(京廣線貨運、編組特等站)、株洲西站(京廣高鐵客運站一等站)、醴陵東站(滬昆客運專線)、長株潭城際鐵路株洲站(建設中)。2014年7月1日建成通車的吉衡鐵路在株洲南3縣設有攸縣南站、茶陵南站、炎陵站3個客運站
株洲有「火車拖來的城市」之稱,是中國重要的鐵路樞紐之一。京廣、滬昆2大鐵路干線在這里十字交匯,株洲站是中國客貨運輸特等站之一,平均每3分鍾接發列車一次,日接發車達230趟之多。株洲北站是全國最重要的12個路網性編組站之一,同時也為特等站(原雙向三級七場),日均辦理車17000輛,解編12000輛,株洲為鐵路雙特等站城市。
湖南「3+5」城市群城際鐵路中,株洲也成為其樞紐。規劃中,株洲北通長沙、岳陽,西至湘潭、婁底,東往醴陵,南達衡陽,四個方向都銜接著重要城市。其中,已開工建設的長株潭城際鐵路在株洲設白馬壠、時代、雲龍、新株洲、七斗沖五個火車站。2016年12月通車後,株洲市中心坐城際列車到長沙市中心僅僅只需要25分鍾。 株洲公路四通八達,106國道、320國道、211省道、京港澳高速公路(G4)、長株高速公路(S21)、滬昆高速公路(G60)、泉南高速公路(G72)、衡炎高速公路、岳汝高速及規劃中的京港澳高速復線、滬昆高速復線和連接閩南、贛南、湘南的「三南」公路都在境內穿過,全長41.629公里的長株高速公路使得株洲和省會長沙距離更近。
株洲市內已有7座大橋橫跨湘江。株洲將形成」三環七射「的道路格局。現已有株洲大橋、石峰大橋、株洲湘江三橋(建寧大橋)、株洲湘江四橋(天元大橋)、株洲湘江五橋(蘆淞大橋)2012年,株洲啟動湘江六橋(楓溪大橋)的建設。2013年,株洲啟動湘江七橋建設,用於拉通株洲縣與京珠高速的聯系。 株洲北距長沙黃花國際機場僅37公里,經長株高速公路25分鍾可以到達。
此外,正在建設株洲通用機場,位於株洲市東南部的蘆淞區五里墩鄉境內。一期工程按運12飛機使用要求進行設計,可以起降最大起飛重量5500公斤以下的各型通用飛機、直升機,飛行區等級為1B,按晝間目視飛行要求建設,跑道長度為800米,寬30米。通用航空機場是使用民用航空器從事公共航空運輸以外的民用航空活動而使用的機場。包括可供飛機和直升機起飛、降落、滑行、停放的場地和有關的地面保障設施。 《株洲市城市公共交通體系規劃》經株洲市城鄉規劃委員會原則審議通過。根據該規劃,株洲未來將建設4條地鐵線路。2018年將開始修建4條地鐵線路,4條地鐵線呈風車放射狀,共108.6千米。其中1、2號線為主骨架,3、4號線為遠景預留線。1號線起於京廣高鐵株洲西站、止於華強,全長32.7公里,橫向貫通株洲城。2號線起於清水塘、止於淥口鎮,全長30.9公里,縱向貫通株洲城。3號線起於白馬壟站,止於航空城,全長32.8公里。4號線起於金山新城,止於歐洲大道,全長29.4公里。
國家統計局2007年第131期《研究參考資料》發布的2006年中國城市綜合實力評價顯示,株洲城市綜合實力進入全國60強,在全國286個城市中排名第56位,比2002年前進了16位。評價還顯示,除直轄市和31個省會城市外,株洲城市綜合實力在全國非省會城市中位居第33位,在中部六省非省會城市中,株洲城市綜合實力居第一位。 2010年,株洲市委會議宣布株洲市綜合競爭力在中部地區非省會城市繼續保持第一,穩居全省第二。 2012年,湖南日報作「中部非省會城市綜合實力第1 株洲轉型跨越」專題報道。
2013全年實現GDP1960億元,增長10.5%;完成公共財政預算總收入235.6億元,增長10.2%;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500億元,增長30%;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59億元,增長13.6%;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8663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2398元,分別增長10.6%和13%。2013年新型工業化強力推進。不斷強化工業主導地位,加速推進新型工業化工作繼續保持全省先進行列。優勢產業支撐作用進一步凸顯,軌道交通產業產值增長13.5%,全市規模工業增加值增長12.5%,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凈利潤增長17.5%。企業自主創新能力進一步增強,承擔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國家863等重大科技計劃項目15項,軌道交通裝備製造業列入國家首批創新型產業集群試點。成功獲批國家知識產權示範城市,第九次獲評國家科技進步先進城市,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增長16%。園區實力進一步提升,建成標准廠房100萬平方米,園區技工貿總收入增長18.5%。非公經濟發展進一步加快,非公經濟增加值增長11.5%,佔GDP比重達到57%,連續三年獲評全省非公經濟和中小企業發展考核一等獎。建築業實現總產值410億元,增長23.5%。
2013年全面提升農業現代化水平。著力發展規模農業,農業增加值增長3%,農民專業合作社增加到1023家,集體土地流轉率提高到36%,生豬規模化養殖比重達到68%,城鎮蔬菜新擴基地1萬余畝。著力發展加工農業,省級以上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達到21家,農產品加工總產值增長16%。竹木加工、花卉、油茶產業化步伐加快。著力發展科技農業,水稻機械化水平達到66.4%。著力發展品牌農業,新增省著名商標、市級以上品牌53個,麻鴨、白鵝、黃牛等特色農產品的品牌效應不斷擴大。縣域經濟持續壯大。堅持分類指導,培育特色產業,提升縣域綜合實力。經濟總量穩步增長,縣域經濟總量達到989億元,增長10.6%,佔全市經濟總量的比重提高到50.5%。 21世紀以來,株洲市農業產出效益穩步提高,2000年至2011年,農業產值翻了一番;規模化生產發展迅速,區域化生產基本形成,產業化發展強勁,養殖業向標准化規模發展;農業科技進步取得顯著成效,新品種種植和新技術推廣應用面積提高,農民科技應用水平提高;農業生產物質裝備條件進一步改善:農業生產資料投入增加,農業機械化水平提高,農田水利現代化水平提高,耕地保護得到加強、質量得到提升;農業生態環境明顯好轉;農業支持保障環境逐步完善。
到了2012年,全市完成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11.2億元,增長3.9%。其中,農業94.7億元,增長3.5%;林業15.9億元,增長4.3%;牧業81.4億元,增長4.8%;漁業7.7億元,增長3.1%。2012年糧食產量180.7萬噸,增長1.2%;水果產量24.3萬噸,增長8.9%。出欄生豬437.9萬頭,出欄牛羊58.7萬頭,家禽出籠2105.2萬羽,水產品7.9萬噸。年末農業機械總動力277.6萬千瓦,增長6.8%。2012年開工各類水利工程3.1萬處,增長4%,投入資金8億元,增長24.6%。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0平方公里,新增農田有效灌溉面積1300公頃,新增節水灌溉面積900公頃。
株洲的工業始於20世紀30年代。有識之士看到株洲的交通優勢和區域優勢,雄心勃勃,想打造一個「株洲工業區」。1935年,「株洲機廠」籌備處成立,它是株洲田心機廠的前身,是株洲現代工業的先聲。之後,株洲兵工廠成立。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一五」期間,株洲被列為全國重點建設的8個工業城市之一,國家將前蘇聯援建的156個重點項目中的4項安排在株洲建設,即株洲硬質合金廠、南方動力機械公司、株洲電廠、株洲洗煤廠。「二五」時期又安排興建株洲冶煉廠、株洲化工廠、株洲電力機車廠、株洲車輛廠等20多個中央、省屬企業。1958年前後,圍繞大廠辦小廠,圍繞全民辦集體,株洲掀起大辦工廠的熱潮,100多家市屬企業應運而生,200多家區街企業蓬勃興起,從而奠定了株洲作為新中國的江南工業重鎮的基礎。株洲是在電力機車領域具有一定國際影響力的新興現代化工業城市。在60年的歷程中,株洲在新中國工業發展史上,曾創造了第一台航空發動機、第一枚空空導彈、第一台電力機車、第一塊硬質合金等100多個第一。
株洲形成了以冶金、機械、化工、新材料、生物醫葯、綠色食品和陶瓷等產業為支柱,以國有大中型企業為骨幹,以製造工業為主體,以高新技術為先導的工業體系。
2012年工業增加值951.9億元,增長13.4%,工業化率為54.1%。規模工業增加值767.7億元,增長14.6%。從經濟類型上看,國有企業增長5.4%,股份制企業增長15.8%,外商及港澳台投資企業增長8.7%,其他經濟類型企業增長17.7%。從全市規模工業六大支柱產業上看,化學原料及化學製品製造業、非金屬礦物製品業、醫葯食品加工製造業和紡織服裝鞋帽製造業分別實現增加值116.1億元、116.4億元、38.3億元和11.1億元,分別增長15.7%、19.7%、17.2%和22.6%;交通運輸設備製造業和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實現增加值158.2億元和48.9億元,分別增長11%、11.1%。規模工業綜合效益指數為242.2%,實現主營業務收入2092.8億元,增長15.6%;實現利稅178.2萬元,增長21%;實現利潤85.5億元,增長20.5%。企業虧損面為6.3%,增長0.1個百分點。全市「5115」企業實現工業總產值774.6億元,增長14%,佔全市規模工業的33.7%。 全市2012年公共財政預算總收入213.8億元,增長21.9%;財政總收入佔GDP比重達到12.2%,同比提高1個百分點。其中,地方收入135.4億元,增長24%,佔比63.3%;上劃中央收入64.4億元,增長18%,佔比30.1%;上劃省級收入14億元,增長20.9%。全市稅收收入149.9億元,增長21.8%,其中增值稅10.9億元,增長17.9%;營業稅20.7億元,增長 24.7%;企業所得稅5.4億元,增長23.8%;個人所得稅2.5億元,增長2.2%。稅收占財政總收入比重為70.1%,同比回落0.1個百分點。全市財政總支出279.4億元,增長7.7%;一般預算支出22.8億元,增長18.7%。
截至2012年底,全市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為1588.8億元,增長17.1%,同比凈增232.2億元,其中城鄉儲蓄余額為942.5億元,增長18.4%,凈增146.4億元。年末各項貸款余額812.4億元,增長19.5%,凈增132.4億元,其中,中長期貸款總額483.7億元,增長25%,凈增96.7億元;短期貸款余額310.7億元,增長12.2%。全市存貸比為51.1%,提高1個百分點;不良貸款率為3.2%,下降1.6個百分點。
截至2012年底,全市共有證券公司營業部11家,總數居全省第二位,證券交易額為841.3億元,下降17.3%;新開戶數11966戶,同比減少14188戶。全年新增直接融資85.8億元,增長30%;截至2012年底,全市A股上市公司總市值868.6億元。
截至2012年底,全市保險機構有40家,其中,人壽險公司19家,財產險公司19家,保險行業協會1家,中介保險公司1家。各項保費收入31.8億元,增長12%,其中財產保險收入9.6億元,增長14.7%;人身保險收入22.3億元,增長10.9%。各項賠款和給付額9.4億元,增長28.2%,其中財產保險賠付額4.9億元,增長26.6%;壽險賠付4.4億元,增長30.1%。保險賠付比為29.6%,其中財產保險賠付比為15.7%,壽險賠付比為13.7%。 明清年間,江西商人在株洲修建寧碼頭,株洲商業得到發展。木材、茶葉、稻米、肉、蛋、瓷器、鞭炮、夏布、土紙等貿易居湘潭集鎮商業之首。清末民(國)初,隨著粵漢、株萍鐵路的修築與湘江聯網形成水陸交通優勢。株洲鎮居民達3萬余戶,且大都居住於解放街、建寧街一帶。民國14年,中共地下黨員彭松林與友人合資在株洲建寧街開設米店。次年,發動成立株洲商民協會,並出任執行委員長,組建了糧食、南貨、棉布、百貨、縫紉、五金、園林、理發等16個同業公會。民國33年,日軍進犯株洲,大部分房屋被毀。日本投降後,鎮區居民大多在原址重建家園,至1949年,大部分民宅均得以恢復,房屋結構 大部分是木架蔑織牆體,杉皮或小青瓦屋面。
株洲是「商業之都」,蘆淞區小商品市場和服裝鞋帽市場在全國有一定的影響力,被中國紡織工業協會、中國紡織服裝專業市場聯盟、中國商業聯合會等權威組織授予「中國服裝商貿名城」、「全國十大服裝批發市場」、「中國品牌市場」等業界榮譽稱號,規模為中國十大服裝市場第二名。 株洲中心商圈,被媒體譽為「三湘第一商圈」,是湖南最大、歷史最悠久、面積最大、人流最密集的大型商圈,主要由北部的中心廣場商圈與南部的火車站蘆淞市場群組成。中心廣場為株洲城市核心,由東西向主幹道新華西路和南北向主幹道建設路匯合而成。創立於1958年的株洲百貨大樓坐擁中央。年交易額500億元的蘆淞市場群商品豐富,已經是國家級3A景點。
株洲主要的傳統商業街有建設南路、鍾鼓嶺步行街、新華西路、人民南路步行街、徐家橋步行街。主要大型商圈有火車站蘆淞市場群、中心廣場、長江廣場、紅旗廣場、文化路口等。株洲商貿正在形成批發和零售並駕齊驅的格局。
H. 株洲有哪些重工業企業名稱
南車時代集團。430機械廠。田心機械廠(好像解體了)。南方閥門廠。
I. 湖南株洲除了高鐵還有些支柱型企業發展前景如何
你好~! 株洲有:湖南有色的株治,株硬,田心電力機車,南車集團株洲車輛廠,中鹽株化集團,智成化工,唐人神,太子奶,千金葯業,天橋起重,中鐵軌道株橋,華銀電力,株洲旗濱玻璃,南方航空,時代集團,另外在水電天然氣及房地產,醫院有許多好單位哦!. 株洲北部有南車集團(南車電機、南車機車、南車時代)東部有株洲車輛廠,南部有南方航空機械製造公司和608研究所,西部是國家級高新開發區。立足於「長株潭」兩型社會核心區域,發展前景相當不錯! http://finance.qq.com/zt2010/highrailway/index.htm?pgv_ref=aio "火車一響,黃金萬兩."
J. 湖南株洲有沒有以服飾產業為主的園區呢
01,株洲經濟開發區原為建寧經濟開發區,是1994年獲批的省級開發區。2016年4月省發改委批准擴區,面積擴充至475.92公頃,掛牌成立後株洲經濟開發區與雲龍示範區合署辦公,很多旅遊景點相信作為株洲人的你一定去過,比如方特歡樂世界、株洲雲龍水上樂園、奧悅雲龍冰雪樂園等等。
主導產業:軌道交通設備、電子信息、服裝
02,董家塅高科園
主導產業:服飾加工、航空動力以及航空配套為
03,航空、服飾城
其他還有
株洲市蘆淞區新蘆淞服裝(都市)工業園、
株洲僑泰服飾工業園、
康力服裝工業園、
康泰服飾工業園、
新蘆淞白關國際服飾產業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