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橋林街道的行政區劃
北宋時,橋林境內區劃為鄉、鎮,橋林為鎮,名曰石磧鎮,蘭花、陡崗是當時的白馬鄉、遵教鄉部分區域。
明洪武九年(1376年),江浦建縣時,區劃為鄉、里。橋林為石磧鎮,蘭花、陡崗仍屬當時的白馬鄉、遵教鄉。
清雍正四年(1726年),區劃為鄉、保,橋林地域內有南鄉的石磧橋保、常山村保、遵二上保、遵二下保。
民國八年(1919年),實行市、鄉制,橋林為石磧橋市。次年,復為石磧橋鄉。
民國一十八年(1929年),實行區自治制。石磧鄉改為石磧區,(後改為三區),下轄橋東鎮、橋西鎮、橋北鎮、遵東鄉、遵西鄉、遵二下鄉、常山鄉、公子洲鄉。境內還有四區的陡崗鎮、小雍鄉、上陳鄉、大劉鄉、九連檀鄉、三虞鄉、攬沖鄉。鄉、鎮下設閭、鄰,五戶為一鄰,五鄰為一閭。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擴鄉並鎮,廢閭鄰制,行保甲制。橋東鎮、橋西鎮、橋北鎮合並為橋林鎮。地域內有橋林鎮8個保、常山鄉4個保、東平鄉6個保、百子鄉6個保、北三鄉8個保、龍崗鄉6個保。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3月,撤區編並鄉鎮,將東平鄉、公子洲鄉並入橋林鎮,建制為縣屬鎮,轄8保124甲。境內還有原北三鄉、龍崗鄉和百子鄉、九華鄉的部分區域。
1949年4月,江浦縣全境解放,廢保甲制,以區、鄉、村為區劃單位。境內有橋林區的橋林鎮、公子洲鄉、百勝鄉、十里鄉;星甸區的陡崗鄉和浦城區的鎮西鄉部分區域。
1952年5月,橋林地區范圍內各鄉鎮有代表區67個,其中橋林鎮6個、十里鄉6個、百庵鄉7個、公子鄉10個、陡崗鄉9個、七塔鄉6個、雙廟鄉6個、百勝鄉10個、馬騾鄉7個。
1956年3月,撤區並鄉,由公子鄉、馬騾鄉、百勝鄉和鎮西鄉、林東鄉部分合並成立蘭花鄉;由十里鄉、七塔鄉、陡崗鄉(小鄉)、雙廟鄉及百庵鄉部分合並成立陡崗鄉。各鄉下轄高級農業合作社。橋林為縣屬鎮,轄園業、齊心兩個蔬菜合作社。
1958年9月,橋林鎮與蘭花鄉合並,成立紅專人民公社(1961年改稱蘭花公社);陡崗鄉成立超美人民公社(同年10月更名陡崗公社)。公社下轄生產大隊、生產隊。
1961年,蘭花公社轄雙橋、八一、百勝、三合、馬陳、雙豐、蘭花、果場、雙壟、馬騾、五團11個生產大隊;陡崗公社轄大盧、七聯、東橋、山錢、南二、勤豐、西山、西二、雙廟、燕林、高湯、大宋、劉公13個生產大隊。同年7月,橋林鎮從蘭花公社劃出,單獨建鎮,並把蘭花公社雙橋大隊的西街4個生產隊劃入橋林鎮,成立鎮蔬菜大隊,下設6個生產隊(含園業、齊心兩個隊)。
1965年,陡崗公社雙廟大隊劃分為雙豐(1975年更名雙廟)、勝利(1975年改名七塔)兩個大隊。同年,把雙豐大隊的上陳、農業,燕林大隊的小黃、山鄭,高湯大隊的陡崗集、同意6個生產隊並入公社林場。
1970年,陡崗公社劉公大隊劃分為向東、曙光兩個大隊。
1971年,陡崗公社將1965年並入公社林場的5個生產隊劃回原大隊,山鄭生產隊劃到雙豐大隊。
1980年向陽公社(1965年蘭花改向陽)八一大隊劃分為八一、百勝兩個大隊。是年,撤銷果場大隊,其所轄的第一、二生產隊劃入三合大隊,第三、四、五生產隊劃給百勝大隊,第六生產隊劃入蘭花大隊。
1983年,恢復鄉、鎮建制,向陽公社恢復為蘭花鄉,陡崗公社改為陡崗鄉。是年,陡崗鄉七聯大隊劃分成七聯、施周兩個大隊,陡崗街道設立辦事處。
1985年,實行村民自治,生產大隊改為村,生產隊改為村民小組。蘭花鄉轄雙橋、下韓(八一)、三合、百勝、地庵(雙豐)、蘭花、雙壟、北壟、趙壟、四村(註:1985年雙壟大隊分為雙壟、北壟、四村、趙壟四個村)、大方(五團)、馬騾12個村,123個村民小組;陡崗鄉轄大盧、七聯、東橋、施周、山錢、南二、勤豐、西山、西二、雙廟、七塔、燕林、高湯、大宋、向東、曙光16個村,186個村民小組;7月,橋林鎮蔬菜大隊改為西聯村。
1992年11月,撤銷蘭花鄉,其轄區並入橋林鎮。
1999年5月,陡崗鄉陡崗街道成立福音居民委員會,轄7個居民小組。同年下半年,陡崗鄉大宋村與高湯村合並,成立高湯村;七聯村與東橋村合並,成立七聯村;西山村與西二村合並,成立西山村;雙廟村與七塔村合並,成立雙廟村;劉公村與曙光村合並,成立劉公村,村民組由186個並成104個。2000年3月,蘭花村與地庵村合並,成立蘭花塘村;百勝村與三合村合並,成立百合村;雙壟村與北壟村合並,成立雙壟村;趙壟村與四村村合並,成立濱江村。村民組由123個並成73個。同時撤銷西聯村建制,改設西街居民委員會。
2000年4月,撤銷陡崗鄉建制,其轄區並入橋林鎮。
2003年6月,橋林鎮南街居民委員會與北街居民委員會合並,成立南北街居民委員會。
2006年10月,山錢村與西山村合並,成立西山村;施周村與七聯村合並,成立七聯村;燕林村與勤豐村合並,成立勤豐村;馬騾村與蘭花塘村合並,成立蘭花塘村;大方村與百合村合並,成立百合村(其中蘭花塘村、百合村同時增掛社區居民委員會牌子);明因寺、雙橋村與西街居民委員會合並,成立明因寺社區居民委員會;南北街居民委員會與南二村合並,成立石磧社區居民委員會;福音居民委員會與大盧村合並,成立福音社區居民委員會。
2007年7月,撤銷蘭花塘、雙壟、濱江、百合、西山5個村的村建制,改設蘭花塘、雙壟、濱江、百合、西山5個社區居民委員會;保留高湯村、劉公村的村建制,增掛高湯、劉公社區居民委員會的牌子。是年12月,經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銷橋林鎮建制,原轄區設立橋林街道辦事處,管理石磧、明因寺、福音、蘭花塘、雙壟、濱江、百合、西山8個社區居民委員會,高湯、劉公、勤豐、雙廟、七聯5個村民委員會,202個居民和村民小組。 黃砂
橋林境內黃砂資源豐富,南二、勤豐、燕林、西山、高湯、蘭花塘、大方、百合等地地下均蘊藏著黃砂,其中蘭花塘社區境內的黃砂,不僅質地優良,而且藏量豐富。十里常山下的砂礦,從1957年開采以來,至2007年,累計開采達百萬噸以上。砂塘開採到地下14米深,仍未見底,且離地面越深,砂質越好。
石灰石
浮石山(揚子江山)蘊藏大量的石灰石,但石灰石鈣質含量低。1968年,大宋大隊曾進行開采,只能作為一般石料用。
★南京長江沿岸工業區:
南京市浦口區沿江工業區
南京化學工業園
南京鋼鐵集團
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
南京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江寧經濟技術開發區
棲霞經濟技術開發區
雨花經濟技術開發區
馬群工業園
湖熟工業園
祿口工業園
麒麟工業園
南京根據「以江為軸、兩岸聯動、三個圈層」的生產力布局總體框架,將沿江劃分為六大功能區:重化工業區:包括西廠門、卸甲甸、山潘、葛塘、長蘆、瓜埠、玉帶等區域,主要以南京化學工業園、南京鋼鐵集團等大園區、大企業為依託,利用沿江、沿路的有利條件,集約化發展重化工產業。港口經濟區:包括棲霞、堯化、燕子磯、龍潭、靖安等區域,以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出口加工區)為主體,結合金陵石化、棲霞經濟開發區及仙林大學城,以外向型經濟為導向,發展新型製造業。現代都市區:從河西新城區到幕燕地區,建設集城市綜合服務功能與現代化城市景觀為一體的都市區。江北新市區:包括浦口、珠江、高新區等區域,重點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和產業功能培育,加快高新區、泰山地區、珠江地區聯動開發步伐,加大服務業發展建設的強度。工貿產業區:包括西善橋、板橋、江寧鎮、銅井等區域,在已有的冶金、建材等產業基礎上,積極發展都市型產業、物流業、房地產業等。都市生態區:包括烏江和橋林部分區域、江心洲、八卦洲等,建設成生態環境優良的都市後花園。
Ⅲ 南京市浦口區橋林的公墓有哪幾家
橋林沒有,浦口區有的:
1、二龍山墓園
江蘇省南京市浦口區光明路
2、百家山公墓
江蘇省南京市浦口區湯泉鎮泉東村
3、龍王山墓園
浦口區盤城鎮丁解村50號
4、卧龍崗公益性公墓
202縣道
5、頂山公墓
西海路
6、泰山龍壽園公墓
202縣道
7、南京市浦口區星甸鎮竹園山公墓
江蘇省南京市浦口區星甸鎮柯吳公交汽車站右拐
Ⅳ 百度貼吧的橋林是什麼意思
我也看了貼吧的鏈接了,估計現在橋林吧的風格跟這個名字沒多大關系,是在是不好說,問問吧力的老人或許知道! 橋林: 南京十大文明古鎮之一的橋林鎮,建於公元1085年,原名失姬鎮,傳說因西楚霸王項羽敗走烏江,期愛妻虞姬自刎於橋頭而得名,後更名為橋林鎮。位於長江北岸,與南京市區隔江相望,鎮區面積120平方公里,人口4.5萬,鎮區山清水秀,古有「長橋半月」、「明因秋色」、「梨園聽鶯」等十二美景,地貌特徵為丘陵平原各半。 林鎮水陸交通發達便利,區域內有6.5公里長江黃金水道、有板橋汽渡和七壩兩座碼頭,均可停泊五千噸級駁船。312國道、104國道和南京繞高速公路穿境而過,是溝通長江南北的重要通道和交通樞紐。擬建的南京長江三橋即在鎮區內。鎮區距南京市區20公里,距南京祿口國際機場40公里。 橋林鎮基礎設施齊全,推有10KV和35KV兩條供電線路,與華東電網聯接,可保證大規模企業用電。擁有2家自來水廠,水量充足,日供水量二萬立方米。程式控制電話可直接撥國際、國內長途或上網。 橋林鎮自然環境優越、物產豐富。工業有冶金、化工、機械、鑄造、建材、造紙、食品生產、黃砂礦石開采等十多個業。農業有鮮食玉米、甜瓜、蔬菜、草坪、花哉、經濟林果、牧草等優質農林基地。橋林的茶干、調味食品、春玉米等產品享益海內外。
Ⅳ 橋林鎮的交通
橋林鎮水陸交通發達便利,區域內有6.5公里長江黃金水道、有板橋汽渡和七壩兩座碼頭,均可停泊五千噸級駁船。312國道、104國道和南京繞高速公路穿境而過,是溝通長江南北的重要通道和交通樞紐。擬建的南京長江三橋即在鎮區內。鎮區距南京市區20公里,距南京祿口國際機場40公里。橋林鎮是江浦西部地區經濟文化中心,水陸交通便利,水路有石磧河直通長江,可上至蕪湖,安慶,下達南京、鎮江、上海。公路有浦烏省際公路和南京市環城高速公路穿鎮經過,境內公路網路均與此相連。古來工商業較為發達,治西主要貨物集散地。如今鎮境除有七壩汽渡外,更有長江三橋飛架南北,橋林已是南京江北新市區建設中的一個重鎮。橋林鎮是保存得比較完好,基本保持著古樸風貌的小鎮,秦磚漢瓦民居,青石板路面,以及其街道布局,集市貿易,風土人情,都具有古老而純朴的特點。
Ⅵ 橋林街道的建置沿革
商周時代,橋林屬揚州地域。
春秋戰國時期,地在東城。
周靈王十三年(公元前559年)屬楚。
敬王三十四年(前486年)吳王夫差始通江淮,遂屬吳。
元王三年(前473年),越王勾踐滅吳,入越;越亡,仍屬楚。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郡縣天下,屬九江郡東城縣烏江亭地。
漢高帝四年(前203年)改九江郡為淮南國,屬淮南國東城縣烏江亭;後漢屬徐州下邳國東城縣烏江亭。
三國時,地屬東吳,實為吳、魏邊境之棄地。
西晉太康六年(285年),置烏江縣,屬揚州淮南郡烏江縣地。南北朝時期,梁武帝置江都郡,屬揚州江都郡烏江縣地。
隋文帝以州統縣,屬和州烏江縣。
唐代,屬淮南道和州歷陽郡烏江縣地。
宋代,屬淮南西路和州歷陽郡烏江縣地。
元豐八年(1085年),橋林鎮為烏江縣的石磧鎮。
元世祖至元十三年至二十一年(1276年-1284年),屬河南江北行省淮西江北道廬州路,和州烏江縣。
明洪武初年省烏江縣入和州,隸廬州府。洪武九年(1376年),置江浦縣,劃和州石磧鎮、遵教鄉、白馬鄉等四鄉、五鎮入江浦縣,隸應天府。
清順治二年(1645年),屬江浦縣南鄉,隸江南省江寧府;咸豐八年(1858年)太平天國定都南京,洪秀全改江浦縣為天浦省,橋林亦屬之。同治三年(1864年),天浦省復稱江浦縣,橋林復屬江浦縣南鄉。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4月,在縣境西部三戶湯成立國民黨江浦縣政府(俗稱「西政府」),後流寓皖東。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在浦鎮東門成立汪偽江浦縣政府(俗稱「東政府」),橋林設偽區政府。
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1月,中共皖北專員公署建立江(浦)全(椒)辦事處,轄十個區,其中有橋林區(亦稱九華區、星湖區)。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年)8月15日,日軍無條件投降,汪偽政權垮台,中共政權北撤,江浦縣政府還治。橋林屬江浦縣第三區。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撤區並鄉,橋林為縣屬鎮。
1949年2月,中共華東局成立江浦縣人民政府,下轄新橋區等6個區。
1949年4月21日,江浦縣全境解放。月底,縣政府機關從石村廟遷至橋林鎮,6月遷至珠江鎮。8月,新橋區更名為橋林區。
1949年12月2日,中共華東局將江浦縣劃歸南京市,不久,復屬皖北行政公署滁縣專署。
1953年1月,中央人民政府決定將江浦縣由安徽省劃回江蘇省,屬揚州專區。
1956年2月屬鎮江專區。8月撤區並鄉,橋林鎮為縣屬鎮。
1957年1月屬揚州專區。
1958年7月屬南京市。9月,橋林鎮與蘭花鄉合並,成立紅專人民公社。
1961年橋林從紅專公社劃出,仍為縣屬鎮。
1962年屬揚州專區。
1966年,屬六合專區。
1971年,屬南京市。
2002年4月,江浦縣與浦口區合並,成立南京市新的浦口區,橋林鎮屬浦口區。
2007年12月撤鎮改設橋林街道辦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