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查閱有關德國魯爾工業區的信息,說說其哪些發展經驗可供我國東北地區借鑒
一、魯爾區的自然資源和工業發展情況
魯爾區是世界上最大的工業區之一。魯爾區位於德國經濟發展最發達的北萊茵——斯特法倫州(簡稱北威州)的中部,是北威州的5個區之一,包括了11個縣市,其中有多特蒙德、埃森、杜伊斯堡等比較有名的工業城市。魯爾區有全世界最大的內河港口,繁忙的內河航道和歐洲最密集的鐵路網,高速公路四通八達。
二戰以後魯爾區產煤量約佔德國西部總產煤量的90%,鋼產量佔德國西部總量的70%。魯爾區集中了煉鋼、軋鋼、制鐵、煉油、汽車、造船、機器和電器設備製造廠等。20世紀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魯爾區的煤炭開采成本大大高於美國、中國和澳大利亞,加上石油和核電的應用,對煤炭的需求量有所減少。1957年,魯爾區共有141家煤礦,僱傭了50萬以上的礦工。從60年代起,魯爾區的煤開采量逐年下降。由於技術的發展,鋼鐵、汽車、造船業需要的人數較少,鋼鐵生產向歐洲以外的子公司轉移,鋼鐵產量也開始收縮。因此,從60年代開始,魯爾區傳統的煤炭工業和鋼鐵工業開始衰落。煤礦和鋼鐵廠逐個關閉。70年代末期,魯爾區已全面進入了經濟萎縮時期。
二、魯爾區老工業基地改造的成功經驗
(一)以傳統工業為基礎,充實、調整區域產業結構。魯爾區是德國許多大企業總部的所在地,區域產業結構的特點和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大企業產業結構的性質和變動的影響。眾所周知,長期以來,煤、鋼兩大部門一直是魯爾區發展的兩大支柱,因此這兩大部門陷於危機便直接導致魯爾區經濟結構的老化,並使魯爾區的經濟發展速度明顯低於全國平均水平。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在國家的資助下,魯爾區首先採取了對企業實行集中化、合理化的改造過程。煤炭生產就集中在7個大煤礦中。鋼鐵工業也同期進行設備更新和技術改造。關閉和合並老廠,擴建新廠,進行企業內外調整,加強企業內部和企業之間的專業化和協作化。聯邦、州政府及魯爾區煤管協會都想方設法改善魯爾區的投資環境,鼓勵新興工業遷入魯爾區,這類企業已遍及全區,大多是技術精良的中小企業。現在,魯爾區正朝著一個既有強大傳統工業做基礎,又有日漸壯大的新興產業為增長點的多部門的綜合工業區方向發展。
(二)合理讕整區內生產力布局。魯爾區早先的產業布局都以接近原料地為原則。在20世紀60年代區域總體規劃中提出了劃分三個不同地帶,平衡全區生產力布局的設想,並規定在布局新企業時首先考慮安排在邊緣發展地帶,同時控制杜伊斯堡、埃森等大城市的發展,有計劃的從核心地區向外緣遷廠。同時,對傳統產業依據不同的情況實行關、停、並、轉。
魯爾區區域結構的變化同樣集中體現在其城市的職能演變上。魯爾區是一個人口和城市的密集地區,城市的發展經歷了單一的煤礦城市——鋼鐵城市——化工城市——綜合性城市的發展道路;城市規劃也從早期的雜亂無章的無規劃狀態向全面規劃的現代化城市發展。在區域更新過程中,許多城市從原先的單一職能演變成為一專多能的綜合性城市,其中埃森、多特蒙德和杜伊斯堡人口在50萬以上,構成了一個多中心的萊茵——魯爾城市集聚區,人口超過1000萬,為世界主要大城市集聚區之一。
(三)科研與實踐相結合,將科技優勢轉化為生產力。在世界科技史上,德國的工業技術佔有重要的一席,而魯爾區就是德國許多技術發明誕生地,因此科研基礎十分雄厚。面對新的形勢,魯爾區採取了以下措施:首先改革創新,加強科研界與經濟界的合作,把區內的經濟中心和科研中心聯系起來,以加快科研成果的應用。其次,改革傳統教育,創立新興學科,並把高等院校的教育與本地區經濟發展相結合,州政府試圖將魯爾區建成「歐洲高等院校區」。在發展新技術的同時,對傳統工業的全面改造,如建立科學技術革新的信息中心,政府幫助企業,優化向中小企業轉讓技術等,大大加快了將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步伐。
(四)開發工業傳統資源,拓展區域產業新功能。在逆工業化的過程中,魯爾區開始對自身積淀的區域資源進行開發和利用的思考,尤其重視對工業遺產旅遊資源的開發。借鑒英國、瑞典等一些國家的經驗,魯爾區從1989年提出「IBA」計劃,經過長達10年的摸索,走過了一條從零星景點的獨立開發到區域性統一開發的模式,工業旅遊已成為魯爾區的新時尚。從景點開發模式來看,大致有四種具體模式:(1)博物館開發模式。(2)休閑、景觀公園開發模式。(3)購物旅遊相結合的開發模式。(4)傳統的工業區轉換成現代科學園區、工商發展園區、服務產業園區。1998年,區域規劃機構制定了一條連接全區旅遊景點的區域性旅遊路線,這條被稱為「工業遺產之路」的線路,幾乎覆蓋整個魯爾區。
(五)完善環境管理和建議,重塑田園都市風光。長期以來。魯爾區企業各自為政,公害嚴重,環境污染大於國內任何一地。為了根除公害,治理環境污染,州政府投資設立環境保護機構,頒布環境保護法令,統一規劃。第一個行動就是改造河流。建立了完整的供水系統,設立微生物凈水站。另外,全區的煙囪自動報警系統已經全部建起,使大氣污染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在區域總體規劃中制定了營造「綠色空間」的計劃,進行了大規模的植樹造林。現在,魯爾區所在的北威州擁有了1600多家環保企業,成為歐洲領先的環保技術中心。
總之,經過上述調整和改造,魯爾區遠不是一個衰落的工業區,而恰恰相反,保持繼續發展的勢頭,全區GDP約占原聯邦德國GDP的7%左右,相當於葡萄牙或丹麥全國的GDP。魯爾區區域整治的經驗表明,傳統工業區的改造和建設只有不斷創新,與時俱進,順應時代發展潮流,才能充滿活力,走上重新振興之路。
三、如何借鑒魯爾區的成功經驗改造東北老工業基地
德國魯爾工業區和中國東北老工業基地在自然資源、工業發展情況、本國國民經濟中所處的地位,產業結構調整改造的動因等方面具有較多的相似性和較大的可比性。脫胎換骨後的魯爾區工業基地在德國乃至整個歐洲的工業結構和經濟發展中都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魯爾區域創新和持續發展的成功經驗為振興我國東北老工業基地提供了鮮活的樣板。筆者認為,當前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借鑒魯爾區的成功經驗,以便從根本上振興東北地區經濟。
(一)設立調整改造指導委員會。由於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是一向綜合性的治理工程,涉及到諸多部門和地區利益,為協調各方利益,應借鑒德國魯爾區治理經驗,由國家發改委、國資委、國土資源部、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等有關部門,共同成立全國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指導委員會,負責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規劃的制定實施,部門間協調以及資金的管理和效果評價。(原作者:付天海)(二)突出調整改造思路反重點。從魯爾區的經驗看,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的關鍵是地區經濟振興,而不是企業解困。因為只有地區經濟得到振興,產業競爭力得到不斷提高,才能創造出更多的就業機會。今後老工業基地的調整與改造應以制度創新、機制創新、技術創新為突破口,以全面振興地區經濟作為目標,把著重點放在擴大就業,調整結構和提升產業競爭力上。
(三)對衰退企業退出實行授助政策。對衰退企業退出實行援助政策,這是一些發達國家的共同做法。聯邦德國在20世紀60年代針對魯爾區的衰落趨勢,採取了一系列產業專業轉移援助政策,使其走上產業結構多元化的道路。當前町以考慮實行兩類援助政策:一是對煤炭、森工、有色金屬等資源性衰退產業的退出實行援助政策,重點放在因資源枯竭而導致礦井關閉以及相關產業的援助上。二是對那些缺乏競爭優勢,長期虧損,資不抵債的國企退出實行援助政策。
(四)實行國家支持下的就業政策轉移。建議國家在總結遼寧阜新經驗的基礎上,逐步擴大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試點市的范圍。國家應鼓勵這些城市培育和促進就業由資源枯竭或衰退性產業逐步向新興產業轉移,對此,中央應考慮予以一定資金補助,並提供減免稅收、低息、或貼息信貸、加速折舊等政策支持。刺激中小企業、民營企業和外資企業的發展。建立下崗工人再就業培訓制度,為就業轉移創造條件。
(五)支特老工業基地裝備製造業發展。東北地區在機床、航空、汽車、造船、發電設備等重大裝備製造業及零部件工業方面具有較大優勢,有條件建成我國裝備製造業的重要基地。國家在政府采購、買方信貸、賣方信貸、招標投標方面,給老工業基地以較多機會。在重大裝備國產化項目、高技術產業化項目等方面,按照「同等優先,適當放寬」的原則,技術創新和專業化分工協作,逐步向產業集群方向發展,形成完善的產業配套條件和產業鏈體系。
德國魯爾區曾經的衰敗給長期止步不前的東北經濟敲響了警鍾,而魯爾區痛定思痛之後的產業調整和奮力崛起同樣給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振興與改造帶來了很多啟迪。相信在得力的政策扶持和正確的思想指導下,通過大開發戰略,動員外部力量與挖掘東北自身潛力相結合,東北地區在未來的5-10年的時間里完全有可能初步建立和形成相對完善的市場經濟體制,完成以產業升級改造,產業結構調整以及培育新興產業為主體產業開發,以此帶動東北地區老工業基地改造、國有企業改制、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等問題的基本解決,促使東北經濟進入良性循環的快速發展軌道。
㈡ 世界范圍內的化工園區分幾種類型
世界主要化工園區按照地域和產業鏈特點,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種類型:按地域特點,可分為靠近油氣產地的原料產地型和靠近主要消費地區的貼近市場型;按產業鏈特點,可分為石油化工型、天然氣化工型、煤化工型,以及集石油化工、天然氣化工、精細化工、專用化學品和功能性化學品為一體的綜合化工型等。其中,以石油化工型和綜合型園區數量最多,規模也最大,最具代表性。回答後提個建議,如果是報告或論文要用的話,這類問題最好借鑒一些專業的工程項目雜志、期刊里刊登的專題報道或論文。相對與網上查到的文章,專業刊物里發表的文章要更嚴謹,內容也更豐富。比如我的答案,就摘自惠生控股發行的《項目管理》季刊第二期。雜志從多個角度匯集了多位專家國內、外化工園區的建設經驗、規劃等方面介紹,對你們園區規劃應該會有幫助,(可以發郵件或者傳真給《項目管理》的編輯部索取免費雜志。)可以到郵箱[email protected]索取免費雜志。該期主題有:
1、我國化工園區的建設和發展
2、循環經濟在化工園區規劃中的應用
3、化工園區循環經濟建設模式與啟示
4、世界化工園區的成功之路
5、上海化工園區案例
6、南京化工園區案例
㈢ 魯爾工業區二戰德國魯爾工業區
1、魯爾工業區形成的有利條件。2、德國魯爾區衰落的原因及整治措施3、魯爾工業區衰落的原因4、走進歐洲第十一站-德國的魯爾工業區5、魯爾區的區位優勢6、魯爾區是德國最重要的工業區它位於哪裡1、魯爾區的地理位置十分優越。
2、魯爾區有著豐富的煤炭資源。
3、水陸交通便利。
4、魯爾區既是生產中心,又是消費中心。市場廣闊。
魯爾工業區是德國,也是世界最重要的工業區之一。位於德國西部、萊茵河下游支流魯爾河與利珀河之間的地區,在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境內;通常將魯爾煤管區規劃協會所管轄的地區,作為魯爾區(Ruhr-gebiet)的地域界限,其面積4593平方公里,佔全國面積的1.3%。
(3)德國工業園區叫什麼擴展閱讀:
魯爾工業區衰落的原因
1、生產結構單一
魯爾工業區的工業生產集中於煤炭、鋼鐵、電力、機械、化工五大工業部門,其中,煤炭工業和鋼鐵工業是全區經濟的基礎,這樣的生產結構中,如果某一工業部門衰落則將引起全區生產的衰落。
2、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
20世紀50年代後,隨著石油和天然氣的廣泛應用,在世界能源的消費構成中,煤炭的比重逐漸減少,技術的發展使煉鋼的耗煤量逐漸降低,魯爾區的煤炭產量也逐漸減少。
3、世界性的鋼鐵過剩
20世紀50年代以後,產鋼和出口鋼的國家越來越多,世界鋼鐵市場競爭激烈。隨後,20世紀70年代的經濟危機以及鋼產品替代品的廣泛應用,使世界鋼材消耗量急劇減少。世界性的鋼鐵過剩,也導致了魯爾區鋼鐵工業的衰落。
4、老工業區發展趨於飽和狀態
重化工業集聚帶來的環境污染、用地緊張、交通擁擠等問題,迫使許多企業的經濟活動紛紛向德國南部地區轉移,也使魯爾區的工業發展難以為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