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工業生產 > 信息化與工業化在哪個會議提出

信息化與工業化在哪個會議提出

發布時間:2022-12-06 03:11:42

A. 閱讀材料,回答問題。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


(1)①城鎮化是擴大內需的最大潛力,城鎮化有利於促進經濟增長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3分)
②工業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是產業升級的方向和動力,有利於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調帶動轉變。(3分)
③要素的整合將會進一步誘發新的技術創新和流動,有利於促進經濟增長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料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3分)
(2)①存在的問題:居民所得在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中占的比重呈下降趨勢,政府和企業所得佔比呈增加趨勢,國民收入分配結構不合理。(3分)
②對策建議:堅持和完善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保證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中占合理比重;(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逐步提高最低工資標准;建立職工工資和居民收入的正常增長機制);再分配更加註重公平,(建立和完善社會保障機制,促進社會公平)。(6分)
(每點2分,考生提出的其他建議,只要符合題意且言之成理,可酌情給分)。

B. 十八大報告提出的世界"四化"包括哪些內容

十八大報告提出的世界"四化"包括: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要「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這是基於對「四化」的重要性、關聯度和存在問題的科學分析作出的戰略決策。
第一,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相互關聯、不可分割,統一於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過程。我國正處於「四化」深入發展中。「四化」既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戰略任務,也是加快形成新的經濟發展方式,促進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動力。我國已進入工業化中後期,只有工業化和城鎮化這兩個「輪子」相互促進,協調發展,才能不斷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需要相互協調。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都是農村、農業發展的路徑和手段,相互依託,相互促進。僅僅依靠城鎮化,忽視農業現代化,很難從根本上改變農村的落後面貌,而且容易導致農業萎縮和引發「城市病」。
第二,我國「四化」存在融合不夠、互動不足、協調不力的問題。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四化」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協調性不斷增強。但是,按照同步發展的更高要求,還存在明顯缺陷,主要表現:一是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不夠。二是工業化與城鎮化互動不足。三是城鎮化、工業化與農業現代化協調不力,農業現代化明顯滯後。
第三,促進「四化」同步發展。要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一是推動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二是推動工業化與城鎮化良性互動。三是推動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

C. 一個內容為「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的提案在十六大被提出

A proposal named' informationization can facilitate instrialization and instralization in turn can expedite informationization' has been submitted to 16th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D. "信息化帶動工業化 工業化促進信息化"這句話出自哪位偉人之口。誰能談談背景和資料。郵箱:[email protected]

信息化如何帶動工業化

--------------------------------------------------------------------------------

文/宋養琰

在當代,離開網路的發展,離開信息技術,不可能有真正的農業現代化,更不可能有工業的現代化。唯有用先進的網路和信息技術以及其它先進的科技成果,才能改造傳統的農業、傳統的工業,趕上現代文明發展的步伐。

黨的十六大報告在經濟建設方面,提出了抓好關系全局的八個方面的任務。其中第一條,就是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報告指出:實現工業化仍然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艱巨的歷史性任務。信息化是我國加快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必然選擇。而基本實現工業化,大力推進信息化,都是本世紀頭20年經濟建設和經濟體制改革的主要任務。

事實上,在黨的十五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的建議》中就談到:「信息化是當今世界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大趨勢,也是我國產業優化升級和實現工業化、現代化的關鍵環節。」當前,我國尚未完成工業化任務,卻又面臨信息化的挑戰。利用信息化與工業化的內在邏輯關系,使它們實現互動發展,是我國加速信息化的進程,實現我國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結構優化和升級的一條捷徑。其中,信息化如何帶動工業化,是關系國民經濟發展戰略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

一、信息化可以帶動工業化的基本原因

傳統的經濟學家(例如配第、克拉克等)認為,工業化是指工業在經濟和社會發展中逐漸取代農業而成為社會生產力發展的主導力量的過程。如今,工業化有著更為深刻的內涵,其主要特徵已經是對傳統工業的優化升級和現代化改造。而信息化則是指信息資源、信息技術及其產業在國民經濟和社會中的作用不斷加強的過程。它是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新趨勢。如今,發達國家經濟增長中的60%—80%是由信息技術貢獻的,信息已經成為經濟發展的最重要戰略資源。

我國處在尚未完成工業化但已進入工業化高潮的時期,也處在信息化的國際背景下,提出用信息化為龍頭來帶動工業化,其意義是十分深遠的。從歷史的角度看,工業化是信息化的基礎,信息化是在工業化過程中發展起來的;從現實的角度看,不少國家利用先進國家的技術和經驗,實現了跳躍式的發展,或者藉助信息產業實現了本國在國際分工中的更有利位置,愛爾蘭和印度在軟體業的成功就是典型的例證。可見,在信息化氛圍下跨越式地加速我國工業化進程,提高工業化總體質量,高質高效地利用信息技術去改造傳統產業,加速更新換代升級過程,是現階段我國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的基本內涵。

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的根本原因是:信息化能更高效地進行資源配置,極大地提高社會勞動生產率:信息化通過網路等手段構造人類經濟發展的新平台,使經濟全球化迅速擴展;信息化對全球范圍的經濟、政治、軍事、文化以及意識形態產生越來越廣泛和深刻的影響,導致經濟增長方式、經濟體制等各方面的重大變革。具體地說,用最先進的信息技術全面滲入工業生產過程,加速傳統產業的結構調整,其意義遠遠超過一般的技術改造或設備更新。同時,通過創新進一步開拓新型的電子信息技術領域的作用,不斷滿足工業化進程中對新技術和新管理模式日益增長的需求。由此而來的將是在全社會強化對信息、信息化、信息資源和信息技術的認識,樹立靠信息化提高效率、提升效益的理念。可見,用信息化帶動工業化能縮短用高新技術武裝我國產業群和整個工業化的進程,結果也必然會為信息技術本身開辟一個更加廣闊的應用天地。

二、信息化帶動工業化是當今工業化發展的真正出路

當前,利用信息化帶動工業化正是工業化的出路所在。首先,信息化是加快經濟結構調整,推動產業結構轉換和升級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國產業結構不甚合理,地區經濟發展不協調,城鎮化水平低等現象嚴重存在。從三個產業的比例看,1998年為2:5:3,與第三產業占最大比例的現代經濟要求相去甚遠;從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在GDP中佔有的份額看,我國產業結構現代化的程度也是很低的,目前只是20%,而我們的鄰國日本已經達到50%。而發展信息化,對於改變我國的產業結構有巨大影響:一方面,信息產業本身提高了產業內部結構的技術集約度;另一方面,信息產業的帶動作用可以使其他高級產業迅速發展。

第二,信息化改造傳統產業是傳統產業面向國際競爭的前提。我國已加入WTO,各個產業將直接面對國內競爭國際化、國際競爭國內化的雙重挑戰。目前我國入信息化的落後直接導致了傳統產業的競爭力低下。有經濟學家指出,沒有夕陽的產業,只有夕陽的技術。這是有一定道理的。傳統產業的生命力在於現代技術的運用,尤其體現在信息技術的運用。在一定條件下,夕陽產業和傳統產業完全可以煥發勃勃生機。我國傳統產業競爭力低的原因,除了科技投入與創新能力不強外,另一個關鍵原因就是信息產業等高技術產業不發達。

第三,信息化有利於改變我國長期以來在工業化過程中粗放型的增長方式,真正實現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當然,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有很多途徑,如技術創新等。但是,信息化是最關鍵的途徑之一。因為信息化提供了多數行業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技術基礎,使資源的整合和節約成為基本的經濟發展內涵。同時,信息化是一種高附加值、高增長、高效率、低能耗、低污染的社會經濟發展手段,信息資源也是一種「取之不盡」的經濟資源(至少在相對意義上),信息化是我國實現工業可持續發展的條件。

事實上,在當今時代,信息化是工業化發展的唯一出路。2000年6月在北京召開的「21世紀論壇」年會上,世界經濟論壇主席施瓦布提出了發展中國家迎接全球化挑戰的三條建議:發展教育;建立開放的具有競爭力的政策手段;利用互聯網和發展電子商務。現代中國的發展,絕不能離開信息的傳遞和網路的發展。在當代,離開網路的發展,離開信息技術,不可能有真正的農業現代化,更不可能有工業的現代化。唯有用先進的網路和信息技術以及其它先進的科技成果,才能改造傳統的農業、傳統的工業,趕上現代文明發展的步伐。這是唯一正確和科學的發展戰略。

三、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的途徑

加速發展信息產業是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的前提。因為21世紀社會的主導工業不是傳統產業,而是信息產業。目前發達國家中信息產業已經佔到GDP的60%—80%,而且,信息產業的產業關聯度很大,在信息產業內部,以電子計算機和通信技術為龍頭,帶動微電子、半導體、激光、超導等技術的發展,與此相關又帶動一批其他產業如新材料、新能源、機器製造、儀器儀表、生物技術、海洋技術、空間技術和生物工程技術等的迅速發展。在發展信息產業的過程中,尤其要注意利用與信息技術產業有邊緣關系的傳統產業,如光學電子產業、汽車電子產業等,這些傳統工業部門將是信息化最先受益的部門。

在信息產業巨大發展的前提下,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的途徑有:

第一,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工業。我國工業技術裝備水平較為落後,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已很不適應當前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因此改造和提升傳統工業的水平,是信息化推動工業化的首要任務。信息的作用在於在資源整合中創造效益。當前,傳統產業如果抓住計算機技術出現後所引起的數控技術產生的契機,實現產品創新,如果生產過程中能利用智能化、柔性化替代一味的規模生產,那麼傳統產業就能提高國際競爭力。

第二,通過信息技術的發展優化工業「增量」結構。信息技術主要包括計算機技術、微電子技術、軟體技術、光電子技術、現代通信技術、語言處理技術、圖象處理技術、信息基礎設施、終端技術等。將這些先進的高新技術運用到我國工業化進程中,就能夠使工業技術達到世界的先進水平。在工業增量上,注重用信息技術進行裝備,從而使新增工業走上電子化、網路化之路,提高工業「增量」的起點,優化產業結構,實現工業技術的跨越式發展。

第三,利用信息化提高企業管理水平,提高企業效益,增加企業創新和發展的能力。當前,信息管理已經成為企業管理的新課題。管理實踐表明,要提高整個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效果,就必須對信息進行有效的管理。信息管理的主要任務是,識別使用者的信息需要,對數據進行收集、加工、存儲和檢索,對信息的傳遞加以計劃,將數據轉換為信息,並將這些信息及時、准確、適用和經濟地提供給各級主管人員以及其他相關人員。這是一項艱巨、浩繁的任務,需要建立計算機化的管理系統。信息管理有利於企業提高管理的科學性,也是實現企業與市場甚至與客戶緊密聯系的手段。

信息技術要與現代管理技術結合起來,並貫穿於企業開發、生產、銷售和服務的全過程。通過信息集成和資源優化配置,實現物流、信息流和價值流的集成和優化,提高廣大企業的應變能力和競爭能力。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E. 十八大提出新四化是哪四化,內容是什麼

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指出,解決好農業和糧食問題,要放在發展的全局中來統籌。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是實現我國現代化的基本途徑,這「新四化」相互聯系、相互促進。

工業化與信息化是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孿生子」,其深度融合是產業升級的方向與動力;城鎮化蘊含著最大的內需潛力,是現代化建設的載體;而農業現代化則是整個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基礎和重要支撐。我們說要守住管好「天下糧倉」,實質上就是要把好耕地紅線、打牢農業基礎、確保糧食安全。

(5)信息化與工業化在哪個會議提出擴展閱讀:

四化在中國的政治舞台上有特殊的歷史地位。早在1954年召開的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實現工業、農業、交通運輸業和國防的四個現代化」 的任務就提出來。在1964年12月召開的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周恩來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在二十世紀內,把中國建設成為一個具有現代農業、現代工業、現代國防和現代科學技術的社會主義強國。

(5)信息化與工業化在哪個會議提出擴展閱讀:網路-新四化

F. 國家大力推進工業化與信息化融合進程中,首次提出"兩化"深度融合的是什麼時候

國家大力推進工業化與信息化融合進程中,首次提出"兩化"深度融合的是黨的十六大
兩化深度融合是兩化融合的繼承和發展,不是另起爐灶,而是在兩化融合實踐的基礎上,在一些關鍵領域進行深化、提升,例如新一代信息技術應用、產品信息化、企業信息化集成應用和融合創新、產業集群兩化融合、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融合(簡稱「兩業融合」)、培育新興業態等。

G. 走新興工業化道路是在黨的幾大提出的

黨的十六大報告提出了走新型工業化道路,要求「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路子」。這為工業現代化指明了方向,是我國增強綜合實力,提高國際競爭力的有效途徑。

H. 十六大提出的走新型工業化之路的基本內涵是什麼

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從而達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能充分發揮。是從我國實際出發,汲取世界各國工業化的經驗和教訓,立足於當今時代經濟科技發展的新水平,充分發揮自己比較優勢和後發優勢的新型工業化道路。



內容要求

1、科技含量高,就是要充分發揮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的作用,促進科技成果更好地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提高產品的質量和競爭力。

2、經濟效益好,就是要實現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即從主要依靠增加投入、鋪新攤子、追求數量,轉到以經濟效益為中心的軌道上來,通過技術進步、加強科學管理、降低成本,提高勞動生產率。

3、資源消耗低,就是要充分考慮我國人均資源相對短缺的實際,實施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堅持資源開發和節約並舉,把節約放在首位,努力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積極推進資源利用方式從粗放向節約的轉變,轉變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

4、環境污染少,就是要高度重視生態環境問題,從宏觀管理入手,注重從源頭上防止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避免走舊工業化過程中的先污染後治理的老路。

5、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就是要從我國人口多、勞動力資源豐富的實際出發,制定推進工業化的具體政策,處理好發展資金技術密集型產業與勞動密集型產業的關系,堅持走中國特色的城鎮化道路,通過教育和培訓加強勞動力資源的能力。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新型工業化道路

I. 第十八次會議中提出的五化各是什麼

五化: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國防和軍隊現代化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走中國特色軍民融合式發展路子,堅持富國和強軍相統一」, 明確了建設鞏固國防和強大軍隊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戰略任務。同時也進一步明確了國防和軍隊建設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中的地位,指引國防和軍隊建設步入著力提升國家戰略能力、與國家經濟社會建設同步發展的軌道。

與信息化與工業化在哪個會議提出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汽車空調的自動開關在哪裡 瀏覽:694
長安工業與重慶望江哪個好 瀏覽:114
文安縣工業園區有多少行政村 瀏覽:771
什麼是汽車隱形蓋 瀏覽:21
華晨寶馬多久能到4s店 瀏覽:98
合川到紅旗河溝汽車需要多久時間 瀏覽:109
汽車內購怎麼找 瀏覽:647
賓士v商務車電動車門怎麼開 瀏覽:532
寶馬的遠光燈為什麼不亮 瀏覽:606
老寶馬賓士哪個維修貴 瀏覽:736
薩博和寶馬320哪個好 瀏覽:922
賓士換前保險杠多少錢 瀏覽:540
方舟工業熔爐怎麼放平台鞍上 瀏覽:65
汽車定位防盜費在哪裡交 瀏覽:159
奧迪q5地板棉有異味怎麼處理 瀏覽:520
賓士唯雅諾空調膨脹閥在哪裡 瀏覽:951
汽車用品廠家哪裡有 瀏覽:76
寶馬3系專車什麼級別 瀏覽:633
工業互聯網如何提升應急能力 瀏覽:532
汽車流量一般收費多少 瀏覽:707
© Arrange www.stampinkub.com 2012-2022
溫馨提示:資料來源於互聯網,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