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第一次工業革命、第二次工業革命分別起源於哪個國家
第一次工業革命起源於英國,第二次工業革命同時在幾個資本主義國家開始,如法國、德國、英國、美國等。
② 四次工業革命分別在哪個國家
四次工業革命大致從英、美、德、日、蘇、法國家先開始,分別按每次革命分類描述:第一次工業革命,第二次工業革命,第三次工業革命,第四次工業革命。
1、第一次工業革命:
從英國開始,向法、美等國擴展。第一次工業革命(18世紀60年代-19世紀中期),以蒸汽機、汽船、火車為代表,標志著人類進入蒸汽時代,大大密切加強了世界各地之間的聯系,改變了世界的面貌,最終確立了資產階級對世界的統治地位,率先完成了工業革命的英國,很快成為世界霸主。
2、第二次工業革命:
在英、美、德等國同時開始。第二次工業革命(19世紀七八十年代-19世紀末20世紀初),以電力、內燃機、飛機、汽車為代表,標志著人類進入電氣時代,使得資本主義各國在經濟、文化、政治、軍事等各個方面,發展不平衡,帝國主義爭奪市場經濟和爭奪世界霸權的斗爭更加激烈。第二次工業革命,促進了世界殖民體系的形成,使得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最終確立,世界逐漸成為一個整體。
3、第三次工業革命:
在美、蘇、英國。第三次工業革命(二戰後-20世紀70年代),以計算機、原子能、航空航天、遺傳工程為代表,標志著人類進入信息時代,不僅極大地推動了人類社會經濟、政治、文化領域的變革,而且也影響了人類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人類的衣、食、住、行、用等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也在發生了重大的變革。
4、第四次工業革命:
在英、美、日等國。第四次工業革命(21世紀初至今),以人工智慧,清潔能源,無人控制技術,量子信息技術,虛擬現實以及生物技術為主,標志著人類進入綠色能源時代。這是一場全新的綠色工業革命,它的實質和特徵,就是大幅度地提高資源生產率,經濟增長與不可再生資源要素全面脫鉤,與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脫鉤。以歷史視角觀察,用工業化的角度觀察,使人們清晰地認識到,世界第四次工業革命,即綠色革命已經來臨。
③ 兩次工業革命分別是什麼
第一次工業革命:18世紀從英國發起的技術革命,開創了以機器代替手工工具的時代,珍妮紡紗機標志著第一次工業革命的開始。
第二次工業革命:1870年以後,科學技術的發展突飛猛進,各種新技術、新發明層出不窮,並被迅速應用於工業生產,大大促進了經濟的發展。這就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當時,科學技術的突出發展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即電力的廣泛應用、內燃機和新交通工具的創制、新通訊手段的發明。第二次工業革命典型特徵為自動化。
④ 兩次工業革命的起止時間
第一次工業革命:18世紀60年代~19世紀40年代。
第一次工業革命是指18世紀60年代從英國發起的技術革命,是技術發展史上的一次巨大革命,它開創了以機器代替手工勞動的時代。這不僅是一次技術改革,更是一場深刻的社會變革。
第一次工業革命革命是以工作機的誕生開始的,以蒸汽機作為動力機被廣泛使用為標志的。這一次技術革命和與之相關的社會關系的變革,被稱為第一次工業革命或者產業革命。
第二次工業革命:19世紀60年代後期
第二次工業革命是指19世紀中期,歐洲國家和美國、日本的資產階級革命或改革的完成,促進了經濟的發展。19世紀60年代後期,開始第二次工業革命。人類進入了「電氣時代」。
(4)哪個國家先後經歷了兩次工業革命擴展閱讀:
工業革命(The Instrial Revolution )開始於十八世紀六十年代,通常認為它發源於英格蘭中部地區,是指資本主義工業化的早期歷程,即資本主義生產完成了從工場手工業向機器大工業過渡的階段。工業革命是以機器取代人力,以大規模工廠化生產取代個體工場手工生產的一場生產與科技革命。
由於機器的發明及運用成為了這個時代的標志,因此歷史學家稱這個時代為「機器時代」(the Age of Machines)。18世紀中葉,英國人瓦特改良蒸汽機之後,由一系列技術革命引起了從手工勞動向動力機器生產轉變的重大飛躍。隨後向英國乃至整個歐洲大陸傳播,19世紀傳至北美。一般認為,蒸汽機、煤、鐵和鋼是促成工業革命技術加速發展的四項主要因素。英國是最早開始工業革命也是最早結束工業革命的國家。
參考資料:網路-工業革命
⑤ 英國有幾次工業革命
英國一共有2次工業革命。
第一次工業革命是18世紀60年代從英國發起的技術革命,是技術發展史上的一次巨大革命,它開創了以機器代替手工勞動的時代。這不僅是一次技術改革,更是一場深刻的社會變革。
以工作機的誕生開始,以蒸汽機作為動力機被廣泛使用為標志。這一次技術革命和與之相關的社會關系的變革,被稱為第一次工業革命或者產業革命。
第二次工業革命是1870年以後,科學技術的發展突飛猛進,各種新技術、新發明層出不窮,並被迅速應用於工業生產,大大促進了經濟的發展。
從19世紀六七十年代開始,出現了一系列電氣發明。德國人西門子製成發電機,比利時人格拉姆發明電動機,電力開始用於帶動機器,成為補充和取代蒸汽動力的新能源。電力工業和電器製造業迅速發展起來。人類跨入了電氣時代。
英國工業革命興起原因:
17世紀中期的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推翻了英國的封建專制制度,建立了資產階級和土地貴族聯盟為基礎的君主立憲制度,從而成為世界上第一個確立資產階級政治統治的國家。資產階級利用國家政權加速推行發展資本主義的政策和措施,促進了工業革命各種前提條件的迅速形成。
資產階級通過大規模地對外掠奪以及在國內實行的國債制度和消費稅政策,積累了巨額財富,為工業革命提供了所必須的貨幣資金;大規模的圈地運動,為工業革命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勞動力和廣闊的國內市場。
工場手工業的蓬勃發展,培養了大批富有實踐經驗的熟練工人,為機器的發明和應用創造了條件;自然科學的發展及其成就,特別是牛頓的力學和數學,為機器的產生奠定了科學理論基礎。
蓬勃發展的工場手工業,積累了豐富的生產技術知識,增加了產量,但仍然無法滿足不斷擴大的市場需求。於是,一場生產手段的革命呼之欲出。
⑥ 詳細介紹下兩次工業革命
第一次工業革命:
生產方式從手工到機械
組織方式從手工工場到工廠
產業結構從農業向工業轉變
資本主義統治在各國得到鞏固
使資本主義經濟最終戰勝封建經濟
自由資本主義得到發展
工業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成為兩大對立階級
促進了近代城市興起
大大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聯系
英國成為世界霸主
在客觀上把先進的技術和生產方式傳播到了東方,猛烈沖擊著東方的舊思想和舊制度
負面影響:
城市化帶來了環境問題
剝削十分嚴重
東方殖民地半殖民地化進程加速
擴大東西方間差距
第二次工業革命:
極大的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
使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發生了重大變革,工業開始佔主導地位
使經濟思想發生變化,從自由資本主義到凱恩斯主義(國家干預經濟)
使資本主義政治制度在全球得到確立並趨於完善
形成壟斷資產階級,壟斷資產階級控制國家政權
經濟格局發生變化,美國工業總產值上升到世界第一
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最終形成
加劇資本主義國家間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引發新的矛盾,最終導致一戰爆發 對中國的影響一、第一次工業革命和中國的影響
18世紀60年代起,以英國為首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先後進行了工業革命。為滿足工業生產的需要,它們在世界范圍內搶占商品市場,強占原料產地,傾銷工業品,將亞、非、拉廣大地區納入資本主義體系。中國地大物博,資源豐富,而清政府政治腐敗,經濟落後,軍備廢弛,主要資本主義國家把侵略矛頭指向中國,給中國帶來了巨大影響:
1.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兩次鴉片戰爭,使中國由封建社會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並且程度進一步加深。兩次鴉片戰爭給中國帶來了深重災難,造成中國長期貧困落後。
2.中國人民英勇抗爭
兩次鴉片戰爭中,愛國官兵和中國人民不斷抗爭,農民階級掀起了太平天國運動。
3.中國新思想萌發
魏源、林則徐等地主階級開明知識分子,開始注目世界,探求新知,尋求強國禦侮之道,萌發了一股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潮。
4.中國近代化起步
地主階級洋務派發起了洋務運動,客觀上刺激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同時中國近代工業、科技、教育起步,洋務運動是中國近代化的開端。
二、第二次工業革命和中國的影響
19世紀70年代,第二次工業革命興起,西方國家需要在更廣闊的范圍內開展殖民活動,爭奪商品市場、原料產地和投資場所。在全世界領土已被瓜分完畢的情況下,中國則成了它們掠奪的中心,這次工業革命對中國歷史的影響是:
1.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從邊疆危機到中法戰爭、甲午中日戰爭,從強占租界地、劃分勢力范圍、瓜分狂潮到八國聯軍侵華,中國承受著深重災難。《辛丑條約》的簽訂,使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2.中國人民的抗爭和探索
邊疆危機、中法戰爭和甲午戰爭中的愛國官兵英勇抗爭;農民階級的義和團運動;資產階級維新派的維新變法運動;資產階級革命派的辛亥革命。
3.中國民族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
甲午戰爭後簽訂《馬關條約》,使外國在華投資設廠合法化。列強競相對華輸出資本,加劇經濟侵略,客觀上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為維新變法運動和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提供了社會基礎和階級基礎,這是世界歷史發展潮流所產生的必然結果。
4.中國近代科技進一步發展
西方列強的侵略,客觀上也傳播著進步和文明,促進了中國近代科技的發展。
⑦ 第二次工業革命中兩次工業革命交叉進行的有哪幾個國家
主要是俄、日、德、法國、美國、義大利等國家。
這幾國工業革命開始的較晚,那時英美等國的工業革命基本完成,他們可以直接吸取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成果,在此基礎上進行第二次工業革命。
英國是第一次工業革命的領袖,老牌殖民帝國,所以在設備上不願更新,放棄現有的,從而阻礙了第二次工業革命使得自己慢慢衰落,落後於美國、德國。
而德美沒有這種顧慮,2次革命同時進行,接受最新裝備、改革,於是迅速發展,綜合國力快速提升,美德之所以會在19世紀末期快速發展,跟此關系密切。
(7)哪個國家先後經歷了兩次工業革命擴展閱讀:
第二次工業革命影響下,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力量對比發生變化,各國發展的不平衡性加劇。英法等老牌資本主義國家發展相對緩慢。
尤其是英國喪失了「世界工廠」的地位,而美德等國抓住機遇發展迅速,到l9世紀末20世紀初,工業產值超越英法分別位居世界第一、第二位。
面對日益變化的經濟格局,列強要求按照變化的實力重新瓜分世界。
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亞非拉美的絕大多數地區已淪為資本主義國家的原料產地、商品市場和投資場所,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形成,同時標志著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最終確立。
⑧ 參與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國家和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國家
第一次以英國為主,第二次是英法俄德美日多國共同開始
工業革命前後的一些重要發明 時間 發明人 發明
1712年 英國人湯姆斯·牛考門獲得了稍加改進的蒸汽機的專利權
1764年 詹姆士·哈格里夫斯 珍妮紡紗機
1778年 約瑟夫·勃拉姆 抽水馬桶
1796年 塞尼菲爾德 平版印刷術
1797年 亨利·莫茲萊 螺絲切削機床
1781年 詹姆斯·瓦特 改進了牛考門蒸汽機,現代蒸汽機成型
1812年 特列維雪克 科爾尼鍋爐
1815年 漢·戴維 礦工燈
1844年 成廉·費阿柏恩 蘭開夏鍋爐
第二次工業革命
第二次工業革命以電力的廣泛應用為顯著特點。從19世紀六七十年代開始,出現了一系列電氣
發明。德國人西門子製成發電機,比利時人格拉姆發明電動機,電力開始用於帶動機器,成為補充
和取代蒸汽動力的新能源。電力工業和電器製造業迅速發展起來。人類跨入了電氣時代。
19世紀早期,人們發現了電磁感應現象,根據這一現象,對電作了深入的研究。在進一步完善
電學理論的同時,科學家們開始研製發電機。1866年,德國科學家西門子製成一部發電機,後來幾經
改進,逐漸完善,到19世紀70年代,實際可用的發電機問世。電動機的發明,實現了電能和機械能
的互換。隨後,電燈、電車、電鑽、電焊機等電氣產品如雨後春筍般地涌現出來。
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又一重大成就是內燃機的創制和使用。19世紀七八十年代,以煤氣和汽油為
燃料的內燃機相繼誕生,以煤氣和汽油為燃料的內燃機誕生,90年代柴油機創製成功。內燃機的發
明解決了交通工具的發動機問題。1885年,德國人卡爾.本茨成功地製造了第一輛由內燃機驅動的
汽車。內燃機車、遠洋輪船、飛機等也得到迅速發展。內燃機的發明,還推動了石油開采業的發展
和石油化工工業的產生。
早期汽車
20世紀初,以內燃機為動力的飛機飛上藍天,實現了人類翱翔天空的夢想。隨著內燃機的廣泛
使用,石油的開采量和提煉技術也大大提高。1870年,全世界只生產了大約80萬噸石油,到1900年
已猛增到2000萬噸。
早期飛機
第二次工業革命期間,電訊事業的發展尤為迅速。繼有線電報出現之後,電話、無線電報相繼
問世,為快速地傳遞信息提供了方便。從此,世界各地的經濟、政治和文化聯系進一步加強。
⑨ 兩次工業革命的比較(時間、主要國家、發明、特點)共同影響和啟示
兩次工業革命的相關信息的記憶其實沒有那麼復雜!
如果單純記這個時間,其實不怎麼好記的。
你要理出一條線,要從宏觀上把握,兩次工業革命都是極大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第一次工業革命,首先開始在英國,在這里你要注意英國工業革命的背景,最主要的前提便是它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制度的確立又是和英國的資產階級革命有關系的),這樣的話他的時間會在18世紀60年代以後,到1840結束。隨後便是工業革命的推展。還要注意有些國家是兩次工業革命交叉進行的。第一次工業革命對應政治上很重要的史實就是19世紀六七十年代的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這樣宏觀上把握,對時間的記憶有很多好處!第二次工業革命也可以這樣來想,這個時期的發明19世紀中後段,它重要的影響就是壟斷的產生,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進入帝國主義階段(一提到這個,自然而然回想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
歷史的記憶,要有主線,不要單純記史實,否則很容易忘的,費時又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