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國防工業主要分類
國防現代化以現代最先進的科學技術武裝國家的防禦體系。中國的國防現代化包括武裝力量、人民防空、國防科研、國防工業等的現代化。其核心是建設一支強大的現代化、正規化的革命軍隊。
「國防現代化」是一個與世界各國相聯系、相比較的相對概念。它與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相聯系而存在,是對於特定的時間而言的歷史發展過程,因而它也是一個發展的概念,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由於各個國家的社會制度、戰略思想、經濟水平、科技發展、工業基礎以及地理條件等方面存在差異,實現國防現代化的方針、原則、途徑和目標、規模與重點也各不相同。同一個國家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和不同的國際環境下,國防現代化的具體涵義也都有所不同。但提出實現國防現代化的國家,在總體上都是以當代世界發達國家的先進水平作為自己發展的參照系,結合本國國情使國家的國防建設在總體上達到當代世界的先進水平,以適應在現代及未來戰爭條件下保衛國家安全、鞏固與發展國防的需要。
編輯本段國防現代化建設
國防現代化與經濟、科學技術 國家的經濟實力是國防現代化的基礎。國防現代化建設是國家綜合力量的體現。國家的防衛能力依賴於經濟力的發展。國防現代化建設必須以國家經濟建設為基礎,並與國家經濟建設的發展相適應。加強現代化經濟建設,提高整個國家的經濟實力,才能為國防現代化創造更有利的條件和提供更雄厚的物質基礎。國防現代化對國家經濟建設除了具有依賴作用外,還具有促進與保證作用。即能在較大范圍的各個層次上,對國家經濟、政治、科技的發展產生巨大的直接或間接效益,成為國民經濟發展的動力。國防現代化建設是人力 、財力、物力和技術高度集中的領域 ,體現了國家的最先進水平 。因而國防科技和國防工業向民用方面的溢流、擴散和轉移,以及人才、智力、先進管理和軍事設施等多種途徑的軍民兼容的綜合作用和綜合效益,將大大促進國民經濟的高度發展。 科學技術現代化是國防現代化的關鍵。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已經成為當今時代的特徵。在軍事上,科學技術成果的廣泛應用,不僅大大提高了武器裝備的性能和威力,同時也促進了軍人科學文化素質的大大提高。科學技術已經成為軍隊戰鬥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國防現代化是現代科學技術成果的綜合體現,科學技術水平是衡量國防現代化程度的主要標志。國防現代化的需要促進了科學技術的發展。當代重大科技的研究開發,特別是高科技的研究開發,不僅投資多、周期長、風險大,而且需要知識、智力的高度密集。只有在這些方面具有獨特優勢的國防實力,才最有條件承擔。國防現代化的需要,支持了最前沿科學的研究與發展,使最新的科學技術首先在軍事上取得突破與發展。如現代核能技術、信息技術、航天技術、電子計算機技術等高技術成果,都是隨著國防現代化的需要而迅猛發展起來的。
2. 國防工業是指什麼
防工業又稱軍事工業。相對於民用工業而言。指直接為國防建設服務,生產各類軍事武器裝備的工業部門。研製、生產軍事裝備的部門的總稱。它包括槍炮、彈葯、坦克、裝甲車輛、軍事工程機具、軍用飛機、軍用艦艇、軍用電子設備、火箭和導彈、核武器、軍用航天器以及其他軍事裝備等工業企業部門。國防工業是國防經濟的核心,是國防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國防工業的發展有賴於整個國民經濟,特別是基礎工業的發展。它是根據戰爭的需要、隨著生產力的提高和科學技術的發展而發展起來的。中國發展國防工業是為了反對擴張與侵略,保衛領土完整和獨立安全。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後,國防工業從小到大、從低級到高級、從仿製到自行研製,逐步建立了一個門類比較齊全,具有一定的教學、科研、試制和生產能力的國防工業體系。
包括武器裝備、國防交通工具、偵察手段設備、軍事通訊聯絡和指揮系統設備、軍用紡織品等生產部門。一般特點是:耗資巨大,系統復雜,保密性強,技術上處於「高、精、尖」領先地位,對於國家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國家工業體系中佔有特殊地位。它的發展取決於國家的安全需要,並依賴於國民經濟基礎,故國家經濟實力和基礎工業的現代化是國防工業現代化的前提。而國防工業的發展又在技術、基礎材料上帶動國家民用工業的發展。在非戰爭時期,國防工業轉向民用產品生產,會迅速提高工業生產能力、滿足工業產品消費市場的需求。
3. 國防工辦是個干什麼的單位,他都管理哪些工作和部門
主管全國的國防科學技術工業工作的中央人民政府直屬機構。在業務上接受國防科工委、總裝備部的領導和指導。
4. 國防包括哪些方面
包括邊防、海防、空防、天防、網防等。
按歷史時期,分為古代國防、近代國防和現代國防;按性質,分為擴張型國防、自衛型國防;按國防聯系程度,分為聯盟型國防、中立型國防、自主型國防;按國家所處的安全狀態,分為平時國防和戰時國防;按國家的地理環境,分為瀕海國家國防、內陸國家國防和島國國防等。
來源
任何國家自誕生之日起,就要固國強邊,防備和抵禦各種外來侵略,以保障國家安全、維護國家利益、推進國家發展。國防是國家生存與發展的安全保障,關系國家的安危、榮辱和興衰。國家的生存與發展,離不開國家的主權獨立、領土完整、安全穩定和統一。
無論是確保國家的內政不被干涉、主權不被侵犯、領土不被分裂和佔領,還是維護國家的統一、促進國家的長治久安和人民的安居樂業,都不能沒有強大的國防。國防的性質取決於國家的社會制度。國防隨著國家的產生而產生,也將隨著國家的消亡而消亡。國防主要包括國防建設和國防斗爭兩個方面的活動。
國家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物質、精神兩個方面的建設。具體內容有:國防體制建設,武裝力量建設;戰場建設,國防動員建設;邊防、海防、空防、天防和網防建設;國防科技工業建設;國防教育、國防法制建設;國防交通、通信方面的建設等。以軍事斗爭為主,包括與軍事有關的政治、經濟、外交、科技等領域的非軍事斗爭
5. 什麼是國防建設,其內容主要包括哪些
國防建設指的是指為國家安全利益需要,提高國防能力而進行的各方面的建設。包括精神和物質兩個方面的建設。是國家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國防建設的內容主要包括:武裝力量建設:戰場建設,人力物力的多種動員准備:邊防、海防,空防和人防建設,戰略物資的儲備,國防工業建設和國防科學技術研究:對人民群眾和學生進行國防教育和軍事訓練,發展國防體育事業,建立,健全國防法規體系:軍事理論研究,發展軍事科學,制定並完善符合實際的戰略戰術原則:後備力量的建設,以及與國防相關的鐵路、公路、水運、民航、郵電、能源、水利、造林、氣象、衛生、航天等方面的建設。重點是武裝力量建設。
6. 國防資產的管理
國防資產一般由政府及國防工業部門或軍隊實行管理。如國防行政事業部門的資產由國家資產管理部門和國防有關部門進行管理;國防工業資產由國防工業部門和企業實施管理;軍隊營房、軍事設施、軍用物資等由軍隊各級實施管理等。管理的措施主要有:①制定國防資產管理法規。把國防資產管理納入法制的軌道,並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糾。②健全國防資產管理機構。國家設專門資產管理機構或委託有關部門行使國防資產管理職能,對國防資產運營、使用和保值增值負責,如美國的聯邦自然資源開拓局和原子能委員會;義大利的國家參與部和經濟規劃部際委員會;法國的國有經濟部門最高委員會及政府經濟部和預算部;日本政府大藏省理財局及所屬的國有財產總托課等。③建立考核評價和監督體系。包括國防資產產權登記、資產評估、資產轉讓、清產核資,所依據的原則、標准、程序和具體方法等。④實行分類分級管理。對不同類型的國防資產採取不同的管理方法,使其在不同的領域發揮國防、經濟或社會效益。對於非經營性國防資產,主要由國防和軍隊各級行政部門負責使用和維護;對於經營性國防資產,政府或軍隊設立專門管理機構,或直接任命企業領導成員實行管理。
7. 國防建設的基本內容包括哪些內容
國防建設的基本內容主要包括:
1、武裝力量建設;
2、戰場建設,人力物力的多種動員准備;
3、邊防、海防,空防和人防建設,戰略物資的儲備,國防工業建設和國防科學技術研究;
4、對人民群眾和學生進行國防教育和軍事訓練,發展國防體育事業,建立,健全國防法規體系;
5、軍事理論研究,發展軍事科學,制定並完善符合實際的戰略戰術原則;
6、後備力量的建設,以及與國防相關的鐵路、公路、水運、民航、郵電、能源、水利、造林、氣象、衛生、航天等方面的建設。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建設與我國國際地位相稱、與國家安全和發展利益相適應的鞏固國防和強大軍隊,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戰略任務。」這是我國面臨的安全形勢提出的戰略課題,是我國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然要求,是我國國防和軍隊建設的戰略目標。
當前,國際形勢正在發生新的深刻復雜變化。和平、發展、合作的要求和呼聲在上升,但圍繞國際秩序、綜合國力、地緣政治等的國際戰略競爭和矛盾也在滋長,一些國家和地區動盪頻仍,霸權主義、強權政治和新干涉主義有所上升,國際軍事競爭依然激烈,安全威脅的綜合性、復雜性、多變性日益明顯。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我國面臨的生存安全問題和發展安全問題、傳統安全威脅和非傳統安全威脅相互交織,要求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有一個大的發展。這是基於我國面臨的安全形勢作出的重大戰略判斷。
我國始終不渝走和平發展道路,但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安全環境,和平發展必須立足於自身強大,必須有鞏固國防和強大軍隊來保障。
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不斷增長,隨著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和我國同世界的聯系日益加深,保障我國安全和發展利益的范圍越來越寬、領域越來越廣、責任越來越大,國際社會要求我國承擔更多國際安全責任的呼聲和期待也越來越高。
一個日益繁榮強大的中國,不可避免要有日益現代化的鞏固國防和強大軍隊,這是歷史的自然邏輯,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應有之義,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
黨的十八大報告強調,必須堅持以國家核心安全需求為導向,統籌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按照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三步走」戰略構想,加緊完成機械化和信息化建設雙重歷史任務,力爭到2020年基本實現機械化,信息化建設取得重大進展。
必須按照黨的十八大的有關戰略部署,持之以恆推進國防和軍隊現代化,這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戰略任務,是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的客觀要求,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然結果,是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願望和共同責任。
8. 我國國防現代化建設包括哪些方面的內容
一、 國防建設必須與維護國家利益的需要相適應
國家利益基本上可分為安全利益和發展利益,中國的國防建設必須做到「四個著眼於」。
一是著眼於捍衛國家的領土主權,這是國防建設首先要考慮的基本問題。目前我國的領土主權還面臨著祖國統一、陸地邊境領土爭權、海洋劃界和島嶼歸屬等問題要解決。
二是著眼於促進國家的持續發展。當令世界,我國的國際安全環境雖然有了較大改善,但部分領土、領海和海洋權益仍然受到侵犯,還存在局部戰爭的威脅,遏制我國的暗流仍在涌動,甚至不排除我國周邊安全環境形勢發生逆轉的可能性。
三是著眼於保持國家的社會穩定。任何國家的國防力量,都擔負著維護統治階級的政治利益、防止和打擊內外反對勢力顛覆活動的使命,我國作為當今世界上的社會主義大國,更要引起高度重視。
四是著眼於維護國家的國際地位和尊嚴。歷史經驗證明,沒有強大的國防、國家在國際舞台上就沒有發言權,在國際關系中就沒有主動權。以***為代表的第一代黨和國家領導人,在第一個五年計劃啟動時,就對發展國防尖端科技作出了具體部署,1964年至1970年「兩彈一星」計劃的實現,打破了帝國主義的核壟斷和對我國的封鎖,使世界感到震驚,使國際反華勢力感到沮喪,極大地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
二、 國防建設必須與國家經濟建設協調發展
國防建設是國家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與國家經濟建設是密不可分的整體,明確以下兩點很重要。 一是國防建設必須服從並服務於國家經濟建設。經濟是國防的基礎,而國防實力的增強主要是通過提高綜合國力來實現的,沒有強大的化經濟,就沒有強大的理代化國防。二是國家經濟建設必須關照到國防建設的需要。相對於和平時期集中精力搞經濟建設,絕不意味可以忽略或輕視國防現代化建設。在經濟發展的前提下,國防建設要不斷加強。
三、 國防建設必須堅持貫徹積極防禦的軍事戰略
在新形勢下,我國國防建設必須以打贏可能發生的高技術局部戰爭為基點,統籌國防建設。一是針對中國安全環境較復雜的情況,處理好重點和非重點的關系。二是適當增加軍事投入,加快發展軍事高技術,重點研製出能夠制敵的「殺手鐧」。三是加強戰場建設,完善防禦體系。四是有步驟地進行軍隊改革,建立起適應打高技術局部戰爭的體制編制。五是加快人才培養的步伐。
四、 國防建設必須抓以現代化為中心的全面建設 中國歷史悠久,人口眾多,資源雄厚,軍隊有著光榮的革命傳統,這是我國國防建設突出的強項。但是,我國國防現代化建設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還不能滿足國防的需要。中國的國防建設,包括武裝力量、國防科技、國防工業、國防體制、國防動員、國防教育等方面的現代化建設。我們應著重抓好以下兩個方面。一是把武裝力量的現代化作為國防現代化建設的重點。二是把國防科技的現代化作為國防現代化的關鍵。
五、 國防建設必須獨立自主進行決策和組織實施 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無論過去、現在和將來,都是我們的立足點。獨立自主地建設現代化國防,要求在進行國防決策時,要獨立分析國際戰略環境和安全形勢,制定自己的國防政策,建設自己的國防工業和國防科技體系,獨立自主地發展自己的國防力量。但並不排斥對外開放和爭取外援,獨立自主不是閉著自守,我們應積極與有關國家合作,廣泛開展國防外交,有選擇地引進先進的國防科技和管理經驗,增強中國國防自力更生的能力。
六、 國防建設必須依靠全體軍民的共同努力奮斗
全國軍民共建現代化國防,不能只靠軍隊或一兩個部門去抓,必須在黨中央、國務院和中央軍委的統一領導下,黨政軍民通力合作,齊心協力,才能深入持久,卓有成效。「軍民團結如一人,試看天下誰能敵」。
中國的國防現代化主要包括武裝力量、人民防空、國防科研、國防工業等的現代化。國防現代化建設的主要內容有:
(一)繼承和發展毛澤東軍事思想,制定和運用正確的戰略方針和作戰指導原則;
(二)按照集中統一領導的原則,建立完善的國防領導體制和健全的工作制度與工作程序;(三)加強武裝力量建設,確定科學合理的武裝力量的結構和規模,提高武裝力量的質量和水平,實現武裝力量的革命化、現代化和正規化;
(四)發展與整個國民經濟相協調的國防經濟,建立先進的和相應規模的國防科研與國防工業體系;
(五)不斷提高國防科學技術水平,實現武器裝備的高度機械化、電子化、自動化、標准化、通用化、系列化;
(六)建立現代化的軍事指揮系統和國防工程設施;
(七)把教育訓練提到戰略地位,培養在政治、軍事和科學文化素質上適應現代化戰爭要求的人才;
(八)發展國防教育,提高全民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國防意識
(九)建立集中統一、高效的國防動員制度,提高兵員、財力、物力的動員准備程度;
(十)建立完善、健全的國防法規體系。國防現代化建設的基礎是國民經濟。要實現國防現代化,必須首先把國民經濟搞上去。只有經濟建設持續發展,才能加速國防現代化的進程,而現代化的國防又是國民經濟建設的重要保證。因此,要使國防現代化建設的各項內容同國民經濟的發展有機地結合起來。國防現代化建設的重點是武裝力量的現代化建設。武裝力量是國防的主體,是保障國家安全的支柱。國防現代化的關鍵是科學技術的現代化。要牢固樹立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觀念,重視現代科學技術,特別是高新技術,包括原子能、火箭、航空、航天、電子、計算機、紅外、激光、光纖,以及新材料、新工藝等的發展。
9. 國防建設范疇包括哪些
國防建設指的是為國家安全利益需要,提高國防能力而進行的各方面的建設。包括精神和物質兩個方面的建設,是為維護國家安全利益的需要,建立和發展國防力量的措施和行為,是國家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國防建設范疇包括:武裝力量建設;戰場建設,人力物力的多種動員准備;邊防、海防,空防和人防建設,戰略物資的儲備,國防工業建設和國防科學技術研究;對人民群眾和學生進行國防教育和軍事訓練,發展國防體育事業,建立,健全國防法規體系;軍事理論研究,發展軍事科學,制定並完善符合實際的戰略戰術原則;後備力量的建設,以及與國防相關的鐵路、公路、水運、民航、郵電、能源、水利、造林、氣象、衛生、航天等方面的建設。重點是武裝力量建設。
10. 什麼是國防科技工業體系
國防科技工業體系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法》第29條規定:「國家建立和完善國防科技工業體系,發展國防科研生產」。
在我國,國防科技工業是一個相對獨立的,履行雙重功能(軍事功能和經濟功能)、獲取雙重效益(軍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科研生產領域。從廣義上看,我國的國防科技工業由常備軍工、儲備軍工和動員軍工組成。常備軍工是國家核準保留的軍工科研、生產能力的集合,儲備軍工是國家核准封存的軍工動員規劃、計劃和預案的生產線(生產能力)的集合。具體來講,國防科技工業領域由下述部分組成:
一是各軍工部或總公司所屬的全部科研、生產、試驗單位;
二是有保留、封存軍工生產能力的民品廠或生產線。
國防科技工業作為一個獨立完整的科研生產領域已有數十年的歷史。從國防科技工業的生產流程看,它基本上由三個層次構成:
核心層:包括武器裝備的總體設計部門和生產總裝部門,以及專用主機、輔機製造部門。這是國防科技工業的骨幹企業和部門,也是國防科研生產的常備、核心力量。
基礎層:包括通用主機、輔機、元器件、零部件的科研與生產部門。這是武器裝備科研與生產的基礎,軍民結合程度比較高,是國防科技工業的主要依託。
外圍層:包括原材料、能源、交通、通信等有關基礎設施。這些部門的主要設備與設施都是軍民通用的。
當前,我國的國防科技工業系統,主要由兵器、核能、航空、航天、電子、艦船、軍需等軍事科研與生產部門構成,它們有著特殊的經營規則,是一個相對獨立的開放系統。建立和完善國防科技工業體系,發展國防科研生產,也主要應從這幾個方面入手。
1、兵器工業
兵器工業,是以研製和生產常規武器裝備為主的工業。是國防科研生產的重要部門。現代兵器工業的主要產品有:各種槍械、彈葯、火炮、坦克、車輛、戰術導彈、防化學器材、觀測器材等。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世界各國的兵器工業將不斷應用新技術,其產品的種類越來越多樣化,質量和性能越來越先進。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改造已有軍工廠的基礎上,開始建設中國的現代兵器工業。抗美援朝戰爭中,在十分困難的條件下,生產前線急需武器彈葯,有力地支援了戰爭。50年代中期,兵器工業企業根據建設現代化國防的需要,按專業分工的原則和制式武器的技術要求,進行了全面的技術改造,並在蘇聯的援助下興建了20多個大型兵器企業。這期間,先後生產了門類比較齊全的現代化武器裝備,包括各種大炮、槍械、坦克、車輛、彈葯和火控系統等,全軍的武器裝備實現了國產化和制式化。60年代初期,根據當時國際形勢的變化,中共中央作出了建立穩固的後方基地的戰略決策,兵器工業按照區域配套的原則,進行了「三線」建設;同時還在部分民用工廠內建成了軍工動員生產線。80年代以來,兵器工業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制定規劃,調整結構,進行體制改革,加強科研力量,研製和生產了新型自行火炮、反坦克導彈、主戰坦克等一批性能先進的武器裝備,從而更加適應國防和經濟建設的需要。
2、核工業
核工業是從事核燃料研究、生產、加工,核能開發利用,核武器研製生產的工業。主要產品有:核原料、核燃料、核動力裝置、核武器(包括原子彈、氛彈和中子彈),核電力和放射性同位素等。核工業在國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核武器比常規武器有更大的殺傷力和破壞力,能在戰爭中起到一般武器所不能起到的作用,且造成放射性污染,對環境生態有長期、嚴重的後果。所以,核武器已成為某些國家現代軍事戰略的基礎。同時,在國民經濟發展中,核工業也具有極為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中國的核工業建設是在新中國成立後創建和發展起來的。1955年7月,國務院決定,在國家建設委員會設立建築技術局,負責蘇聯援助的實驗性重水反應堆和迴旋加速器的籌建工作。1956年11月成立第三機械工業部(1958年改為第二機械工業部,1982年改為核工業部),統一管理我國原子能事業,並在蘇聯援助下建設我國的核工業。1960年8月,蘇聯單方面撕毀合同,撤走專家,停供設備。此後,我國堅持自力更生的方針,依靠自己的力量,繼續發展科學技術與核工業。1964年10月16日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顆原子彈,1967年6月17日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顆氫彈,1971年9月第一艘核潛艇試航成功。經過幾十年的努力,我國已建成了比較完整的核科學研究與核工業生產的體系。70年代末,中國核工業由主要為軍用服務,轉向軍民結合、以核為主,多種經營,除繼續研製新的核武器外,主要從事核能、核技術的和平利用。1988年4月,核工業部撤銷,其政府職能劃入新建的能源部;同時組建了中國核工業總公司,負責對核工業企事業單位的經營管理。
3、航空工業
航空工業是研製,生產和修理航空器的工業。通常包括航空飛行器、動力裝置、機載設備、機載武器等多種產品製造和修理行業,以及獨立的或隸屬於企業的研究設計單位、試驗基地和管理機構等。主要產品有:各種飛機及地面效應飛行器、飛艇、氣球、飛機發動機、機載設備、機載武器、地面設備等。航空工業既是國防科研生產的重要部門,也是國民經濟發展的支柱工業。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航空工業作為國防工業的重點之一優先發展。現在已具有一定規模,初步形成了門類比較齊全的科研生產教育體系。科研試驗條件逐步建立並日臻完善,自行製造的新型飛機日益增多。已經生產了殲擊機、轟炸機、強擊機、直升機、運輸機、偵察機、教練機、多用途飛機、無人駕駛飛機和超輕型飛機,以及多種戰術導彈,裝備了我軍並支援了友好國家。不過,同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航空工業在技術、工藝和生產效率方面都還比較落後。當前,世界新技術革命不斷推動著航空工業的進步,許多新技術、新材料、新產品的研製不斷取得突破,我國的航空工業正在急起直追,爭取躍上新的台階。
4、航天工業
航天工業是研製和生產外層空間飛行器、空間設備、武器系統以及地面保障設備的工業。主要包括戰略導彈、運載火箭、空間飛行器、推進系統、機載設備和地面各種保障設備等產品和製造行業。航天工業是技術密集的工業部門之一,是人類向宇宙空間發展的新興工業部門,具有軍民兩方面的用途。隨著航天技術的發展,航天工業將進入大規模開發和利用外層空間的新階段。
我國的航天工業於50年代初期開始籌建,1956年10月,成立了第一個導彈研究機構——國防部第五研究院。經過將近40年的建設與發展,逐步形成了中國航天工業的科研、生產、試驗和協作配套體系,自行研製生產了不同類型的人造衛星、運載火箭、戰略和戰術導彈。其中,我國的衛星返回系統、低溫推進系統、地面測控系統等已經接近或達到世界先進水平。我國航天工業還將尖端技術運用於民用工業,為國民經濟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5、電子工業
電子工業是研製和生產電子設備及各種電子元件、器件、儀器、儀表的工業。由廣播電視、通信導航、雷達設備、電子計算機、電子元器件、電子儀器儀表和其他電子專用設備等產品和生產行業組成。近年來,電子工業發展很快,由於生產技術的提高和加工工藝的改進,集成電路差不多每3年就更新一代。大規模集成電路和計算機的大量生產和使用,光纖通信、數字化通信、衛星通信技術的興起,使電子工業成為一個迅速崛起的高技術產業。在國防活動中,電子工業的發展及其產品的廣泛應用,已經產生了深刻的影響。第一,改進了作戰指揮系統。傳統的通信、偵察和情報處理手段,已不能滿足現代作戰指揮要求。只有利用電子技術、由通信、雷達、計算機等電子設備組成自動化的電子指揮系統,才能適應現代戰爭要求。第二,改進了武器裝備系統,大大提高了現代武器的威力和命中精度。第三,發展成為獨立的作戰手段。電子偵察、電子干攏等形式的對抗,在現代戰爭中具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我國的電子工業出現於20世紀20年代。新中國成立後,在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成立電訊總局,接管了官僚資本遺留下來的11個無線電企業,並與原革命根據地的無線電器材修配廠合並,在此基礎上不斷發展。到90年代初,我國電子工業已具有門類齊全的軍用電子元器件科研開發與配套能力,具有一定水平的系統工程科技攻關能力,能夠主要依靠國產電子元器件,生產20多類、二千多個品種、數千種型號的電子設備,基本上能夠滿足戰略武器、航天技術、飛機與艦船、火炮控制和各種電子化指揮系統的需要。其中有些精密復雜的產品已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6、艦船工業
艦船工業是承擔艦船及其他浮動工具的設計、建造、維修和試驗及其配套設備生產的工業。亦稱船舶工業。艦船工業企業可分為造船企業、修船企業和修造企業。當前,世界艦船工業發展很快,主要表現為:艦船建造能力擴大化,艦船種類系列化,推進動力多樣化,武器系統導彈化,造船技術模式化。
我國的造船事業有著悠久的歷史。但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艦船工業才獲得迅速發展,逐步形成了科研、設計、生產和協作配套比較完整的具有相當規模的體系,為我國海軍提供了核動力潛艇、導彈驅逐艦、導彈護衛艦、水翼魚雷艇、反潛護衛艇等較為先進的艦船。這些艦船在保衛海疆、護漁護航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在民用船舶方面,生產了萬噸級遠洋貨輪、油輪、客貨輪、石油鑽探船和海洋調查船等。
7、軍需工業
軍需工業是從事給養、被服、裝具等軍需物資生產的工業。其任務在於提供數量充足、質量合格、品種齊全的軍需物資,以適應軍隊生活和軍事活動的要求。在國防科研生產領域,軍需工業也是一個重要部門。
我軍的軍需工業始建於土地革命戰爭期間,全國解放前已有軍需工廠101個,職工7萬人。新中國成立後,軍需工業在生產規模和技術水平等方面獲得了較大發展。現已形成被服、皮革、紡織、印染、裝具、機械、化工等行業。軍隊一部分給養物資由民用工業部門生產,國家統購統供。軍隊所屬的軍需工業主要從事被裝、特種給養物資的生產,屬於專門的軍需工業。1954年以前,軍需工廠隸屬於各大軍區的後勤部門,之後歸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統一管理,逐步形成了統一的軍需工業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