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秦都區的經濟概況
經濟總量不斷擴張,發展速度依然較快。2012年,秦都區生產總值達到330.04億元,生產總值增速13.7%。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14.31億元,比上年增長6.2%,占生產總值的比重為4.33%;第二產業增加值218.54億元,增長17.5%,佔66.22%;第三產業增加值97.18億元,增長8.4%,佔29.45%。 建國前,私營及合股經營工廠均為自負盈虧,其中合股企業盈利後按股分紅。建國後,合作社、組、街道工業仍實行自負盈虧,稅後利潤的30%上繳主管聯社或主管部門,70%留企業。留企業部分按5∶3∶2比例分別用於企業擴大再生產、興辦集體福利事業和社員勞動分紅。合作工廠由主管聯社統負盈虧;地方國營企業由國家統負盈虧;公私合營企業的稅後留利實行「四馬分肥」:25%上繳財政部門,25%作為私方股金分紅,25%用於企業擴大再生產,25%舉辦集體福利事業。轉為地方國營後,由國家統負盈虧,每年仍付給資方定息。1958年,大量手工業合作廠、社,盲目升級,地方國營企業由14戶增加到39戶。1961年,貫徹中央「調整、鞏固、充實、提高」八字方針,進行手工業歸隊,有21戶恢復集體性質。
1958年至1978年,由於受到「左」的錯誤思想和舊的經濟體制束縛,咸陽市工業生產只講速度,不講效益,幾項主要經濟指標一直很低,資金積累也不多。1978年後,改變了國營企業由財政包干、集體企業統負盈虧的舊體制,工業企業逐步由生產型轉為生產經營型,全面提高經濟效益成為工業企業的中心目標。特別是一整套職工收入與企業效益直接掛鉤的措施實行後,進一步增強了企業活力,調動了職工積極性。虧損戶逐步減少,經濟效益明顯提高。1976年,預算內地方國營工業企業有19家,盈利12家,利潤總額120.1萬元;虧損7家,虧損額160.5萬元。盈虧相抵後,凈虧40.4萬元,稅金僅94.7萬元。 1986年,預算內地方國營工業企業16家,盈利14家,利潤總額510.7萬元;虧損2家,虧損額25.8萬元。盈虧相抵後,實盈484.9萬元,稅金猛增到237.3萬元。1987年分區後,秦都區有獨立核算工業企業78家,總利潤150.2萬元,總虧損額72.1萬元;盈虧相抵後,實盈72.1萬元,稅金175.9萬元。1988年,區屬全民企業虧損戶減至1戶,但盈虧相抵後虧損余額升到55萬元;集體獨立核算企業虧損戶減至6戶,盈虧相抵後利潤余額升至1305萬元。工業整體效益提高。1990年,區屬全民企業無一虧損,實現利潤318萬元。集體企業虧損戶由9%降至7.8%,利潤余額上升為2544萬元,比上年增長94.9%。其中,全區80家獨立核算的工業企業總利潤394.8萬元,總虧損108.6萬元,盈虧相抵後,實盈286.2萬元,稅金531.6萬元。
2001年,全區工業總產值的10.7%。該區工業基礎雄厚、門類齊全、產品多樣,並且技術含量不斷提高,佔全區工業總產值1/3強。電子、醫葯、紡織工業規模位居全市前列。其它發展看好的業態有紡織針織業,年產值約6億元,產品70%銷往西北五省和西南各省並部分出口。
2012年,秦都區規模以上工業產值完成570.31億元,同比增長38.7%。分登記注冊類型看,國有企業累計完成5.4億元,增長99.21%;集體企業累計完成5.3億元,增長88.9%,股份合作企業累計完成10.11億元,增長175.71%,股份制企業累計完成328.68億元,增長54.99%;外商及港澳台投資企業累計完成13.89億元,增長41.90%;其他經濟類型企業累計完成32.25億元,增長49.34%。分輕重工業看,重工業累計完成289.33億元,增長54.78%;輕工業累計完成106.29億元,增長61.79%。分行業看,七大支柱產業實現產值534.61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的94%。其中,裝備製造工業產值149.89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26.28%,增長34.9%;電子工業產值40.48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7.09%,增長56.4%;醫葯工業產值66.89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11.72%,增長42.6%;食品工業產值24.92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4.36%,增長42.6%;紡織工業產值17.15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3%,增長17.2%;能化工業產值186.84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32.76%,增長36.9%;建材工業產值48.40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8.48%,增長56.8%。
固定資產投資任務全面完成。2012年,秦都區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完成406.04億元,同比增長28.04%。完成全年市計劃的100.06%。在投資總量中:基本建設投資258.34億元,增長30.74%;房地產開發投資124.46億元,增長30.2%。全年新開工項目192個,比上年增加27個。其中億元以上新開工項目61個,比上年增加12個。投資項目共331個,包括續建項目139個和新建項目192個,截止12月底已完成166個項目。
消費拉動經濟平穩增長。2012年,秦都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80億元,同比增長18.9%,完成全年市計劃的106.72%,總量居各縣區之首,完成率和增速在全市均排第一位。按消費形態分,批發實現零售額7.65億元,增長7%,占消費品零售總額的,9.56%;零售業實現零售額61.93億元,同比增長22.2%,占消費品零售總額的77.41%;住宿實現零售額1.78億元,增長38.5%,占秦都區消費品零售總額的2.22%;餐飲業實現零售額8.64億元,增長22.9%,占消費品零售總額的10.8%。
「雙收入」穩定增長。在經濟形勢趨穩的保障下,城市居民收入、農村居民收入渠道進一步拓展,收入結構呈現多元化,收入明顯增加。數據顯示:2012年,秦都區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8798元,完成市計劃101.21%,同比增長17.4%。絕對值和增速均居全市第一。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達到9355元,完成市計劃的101.46%,同比增長17.7%。主要原因在於農民從非企業組織、本鄉區域內及外出從業所得到的收入增加,另外來至於財產性收入也有較多增加。
財政收支增勢強勁。據統計,2012年秦都區地方財政收入完成71604萬元,增加17758萬元,增長33%,順利突破7億元大關。財政支出接近15億元大關,達到149010萬元,增長26%,比上年同期增加30825萬元。 歷史上秦都區一直是糧、棉產區。
1951年,基本結束了土地改革,原咸陽縣委在群眾基礎較好的鄉開展互助合作,幫助農民組織臨時性的農忙換工互助組。至1953年,全縣境內基本建起了臨時、長年互助組,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
1987年以前,本區以糧食作物為主的種植業在農村經濟中始終佔主體。1952年種植業與牧業、副業的結構比例為87.1∶9.9∶3。1965年,種植業比重進一步增大,與林、牧、副、漁業的結構比例為91.81∶0.03∶5.71∶2.02∶0.13。70年代後期,農村工業比重逐漸增大,到1978年,種植業、牧、林、副、漁五業的比例為70.21∶27.81∶0.74∶0.91∶0.03。
1985年,農村經濟結構開始發生顯著變化,一是過去的副業變為農民家庭工業。二是鄉鎮工業逐步發展壯大,並形成了第三產業。當年在農村經濟總收入中農、工、第三產業的比重為42.15∶25.98∶14.4;農業中種植業、林業、牧業、副業與漁業的比重為85.84∶0.61∶13.32∶0.02∶0.20。1987年,農、工、第三產業的比重中,第三產業與工業有較大提高,其比重為36.42∶28.30∶35.28;農業中五業結構比重為86.14∶0.68∶12.45∶0.45∶0.28。到1990年工業及第三產業進一步發展,農村經濟總體結構比重為33.25∶36.55∶30.2,呈「三足鼎立」之勢,農業的結構比例為86.54∶0.68∶11.46∶0.06∶1.26。在種植業中,糧食作物與經濟作物的比例逐步趨向合理。
1987年,播種面積比例為2∶1左右,總產值比例為8.5∶1,1987年為7.7∶1,1990年為4∶1,多種經營得到迅速發展。全區農村社會總產值4.4億元,約占當年全市農村社會總產值的10%。
農業在結構調整中穩步發展。該區緊緊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穩定三大目標,積極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穩步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有效地促進了全市農業和農村經濟持續健康的發展。2001年全區農業總產值4.08億元,增長7.7%,肉、蛋、奶產量穩步增長,全區肉、蛋、水產品總產量14500噸。特別是蔬菜生產發展迅猛,2001年總產量達到40.8萬噸,品種發展到95種,產值達2.4億元,產量產值居全省之首,除滿足咸陽、西安市區居民消費外,還遠銷西北五省。
⑵ 國家問什麼要弄西咸新區,乾脆把咸陽給西安得了,現在搞的全國都以為咸陽是西安的。
就是的,咸陽的機場,偏要說成是 西安-咸陽國際機場,怎麼不顛倒過來呢,現在咸陽的電話都是029開頭了,以前是0910.。。。哎
⑶ 咸陽北杜村啥時搬遷
1984年。
漢代屬咸陽。1962年,設北杜公社。1984年,改為北杜鄉。
1998年,撤鄉設為北杜鎮。行政區劃截至2011年末,北杜街道轄北杜、成任、南杜、靳里、邊方、鄧村、南朱劉、北朱、西劉、楊家寨、齊村、龍岩、北里13個行政村。
截至2020年6月,北杜街道下轄6個社區,7個行政村。2011年,北杜街道總人口20335人,農業總產值達到1.2841億元,工業總產值達到1.23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1.8億元。
⑷ 魅力咸陽的資料
走進中國大地原點,也就是走進了歷史咸陽,文化咸陽,中華第一帝都咸陽。地處陝西關中平原腹地的咸陽,有著2350多年的建城史,是中國甲級對外開放城市、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首批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全國精神文明創建工作先進市。2004年,又被評為首屆中國魅力城市。
政治魅力。作為中國第一個封建王朝秦的建都之處和13個朝代的京畿重地咸陽,是中國古代的政治中心之一。在漫長的歷史歲月里,一代代帝王豪傑在這里演繹了一幕幕歷史劇。周文王於此封邦建國,揮師東進,奠定了大周基業;「千古一帝」秦始皇橫掃六合,一統中華,在這里定都建制,君臨天下,漢高祖劉邦破關入咸定漢室,漢武帝劉徹甘泉決策拓疆土;一代英主唐太宗李世民縱橫捭闔,幾多征戰,入主長安,開創貞觀盛世……咸陽是古絲綢之路西出陽關的第一驛站,是民族大融合的前沿,是開放型城市的先驅。
文化魅力。咸陽不但出現過「文景之治」和「開元盛世」,還誕生過《詩經·豳風》和《史記》絕唱。咸陽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詩經》記載,姜嫄生下後稷,在這里繁衍生息,逐漸形成了周文化,此後先民們在此開創了號稱「涇渭文明」的遠古文明。農業始祖後稷在這里播種百穀,教民稼穡,傳播農耕文化,開創了中國農業文明的先河。漢唐時期,從全國各地遷來咸陽的精英人物不勝枚舉,文學家司馬相如、哲學家董仲舒、史學家司馬遷、經學家孔安國等,對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作出了重大貢獻。特別是哲學家董仲舒倡導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建立和形成了統治中國封建社會2000餘年的道德倫理體系。此外,宋代經濟改革家范祥,清代教育家劉古愚,近代國民黨元老、愛國人士於右任,焦易堂和水利專家李儀祉,東西文化比較研究大師吳宓等,都在中國歷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咸陽有「秦漢古都,文物寶庫」之稱。地處咸陽原上的五陵原,東西長約40公里,南北寬約20公里,總面積800平方公里,秦公陵,漢高祖長陵、惠帝安陵、景帝陽陵、武帝茂陵、昭帝平陵等皇帝的陵墓;聞名中外的昭陵、乾陵等唐代帝王陵墓;以及近千座王公將相、皇族貴胄陵墓分布於此,星羅棋布,綿延百里,蔚為壯觀,世所罕見,被譽為中國「金字塔」群。全市現有文物景點4951處,其中國家和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85處。
咸陽科技教育發達,在西部中等城市中名列前茅。現有陝西科技大學、陝西中醫學院、西藏民族學院、解放軍空軍工程大學導彈學院等高等院校12所;有中等專業技術學校11所;有西北橡膠研究所、陶瓷研究院、解放軍二0二和二0三研究所等國家和省部級科研院所16所,國家級、省級技術中心23個,博士工作站3個。全市共有各類專業技術人才8萬餘人,萬人擁有大學生115名,在全國同等城市中名列第3位。
經濟魅力。咸陽不僅是一座古老厚重的歷史名城,而且是一座生機勃發的現代魅力城市。經過多年的建設和發展,特別是黨的十六大以來,全市經濟社會保持了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良好勢頭,經濟總量穩居全省第二位,在西北地區名列西安、蘭州、烏魯木齊之後,居第四位。
農業糧果畜菜四大主導產業不斷壯大,建成了西北地區國家大型商品糧基地市,陝西最大的畜牧大市、奶源基地和無公害精細蔬菜生產基地。工業形成了能化、電子、醫葯、食品、紡織、建材、煤炭七大支柱產業,有「電子城」和「紡織城」的盛譽,是西北地區加工製造業中心。其中能化工業現有規模以上企業28戶,年產值95億元,電子製造企業現有60多戶,年產值130億元,占陝西省的三分之二。紡織工業現有規模以上企業18戶,各類紡織企業90多家,年產各類紗9萬多噸,各類坯布2.6億米,總產值占陝西省紡織工業總產值的45%,是香港、上海許多著名服裝企業的坯布供應地,也是新疆、內蒙古等地棉絨、毛絨的集中加工地。醫葯保健產業現有規模以上醫葯生產企業21戶,年產值12億元,擁有步長集團、505集團、奧星制葯、 白鹿制葯等一批 GMP達標企業。
厚重的歷史文化,無窮的城市魅力,幾千年來演繹出的名帝、名相、名將和影響歷史進程的事件,塑造成咸陽典型的都市風格。周秦雄風,漢唐氣韻,以及咸陽人民的熱情豪爽、勤勞勇敢、明禮誠信和一言九鼎,形成了咸陽的王者風范。咸陽,這座千年古都,正秉承歷史底蘊,革故鼎新,一招四化,與時俱進,向著現代化的西部強市邁進。
⑸ 陝西省咸陽市薛錄鎮的經濟怎麼樣
好。陝西省咸陽市薛錄鎮,在2021年年底總結時總產值達到4100萬元,工業總產值達到5800萬元,社會商品銷售總額達9200萬元,比2020年經濟提高了8.5%,截止到2022年9月26日,與周圍其他鄉鎮相比,是擁有較好的經濟發展的鄉鎮。陝西省咸陽市薛錄鎮,地處縣境東南部,東鄰禮泉縣史德鎮,南連馬連鎮,西接姜村鎮,北靠大楊鎮。
⑹ 拜求誰知道咸陽近期有哪些工廠在建
咸陽西郊
咸陽市新興紡織工業園。
地址:西吳馬村
咸陽紡織工業園位於咸陽主城區以西,北至咸興大道,南至新建的西寶高速,東接咸陽高新區,西至衛青路和漢武大道,與西吳國家重點示範鎮接壤。 東西長2.5公里,南北長4公里,規劃用地面積10平方公里。園區距咸陽城中心7公里,距西安市中心25公里,距咸陽機場20公里,距西寶高速路咸陽西出口2公里,距西安貨運專線編組站1.5公里,距隴海鐵路客運站3公里。
園區工業總產值達350億元,實現利稅30億元,園區紡織工業生產紗錠規模達到100萬枚,無梭織機達到5000台,從業人員達6萬人,全員勞動生產率年增長8%。園區企業平均研發投入比重佔到2.5%—4%,建成3-5個省級企業技術中心,形成紡紗、織布、染整、服裝家紡、產業用紡織品、新型紡織服裝、商貿物流等較為完整的產業鏈。主要產業有:棉紡織,針織,染整,產業用紡織品,服裝和家紡,新興紡織裝備製造和配件。
西瑞集團興平基地項目
地 址:
咸陽西郊,興平馬村西吳馬村附近
興平西瑞糧油加工項目總投資3億元,新建15萬噸糧食儲備設施、500噸/天專用粉生產線、200噸/天大米生產線、150噸/天油脂罐裝生產線、36203平方米物流區,項目佔地360畝。目前一期16棟平房倉全部竣工,部分倉庫已開始進糧。二期工程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和麵粉加工生產線已開工建設。
⑺ 咸陽市十個翻番指的是什麼
「十個翻番」,即:
⑴生產總值突破2000億元,年均增長13.5%以上,人均生產總值突破40000元;
⑵縣域經濟平均規模達到120億元,年均增長15%;
⑶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達到3000億元,年均增長18%;
⑷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達到100億元,年均增長18%;
⑸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達到3000億元,年均增長25%;
⑹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670億元,年均增長18%;
⑺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38000元,年均增長15%;
⑻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0500元,年均增長16%;
⑼外貿進出口總額達到5.7億美元,年均增長18%;
⑽主城區人均綠地面積達到20平方米,年均增長15%,全市城鎮化率達到55%。
⑻ 西咸新區屬於哪個區
西咸新區本身就是一個區,不屬於其他區。
西咸新區是陝西省唯一一個國家級新區,也是中國的第七個國家級新區,劃分為西咸新區直管區和西安(西咸新區)—咸陽共管區。西咸新區直管區由西安市全面管理,負責轄區內的行政、經濟和社會管理事務。
西咸新區位於陝西省西安市和咸陽市建成區之間,區域范圍涉及西安、咸陽兩市所轄7縣(區)23個鄉鎮和街道辦事處,規劃控制面積88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30.46萬人(2020年),2020年地區生產總值612.50億元。
工業
2020年,西咸新區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2.4%。
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380.25億元,同比增長1.3%;其中,產值佔比前三位的行業分別為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同比增長8.7%;非金屬礦物製品業,同比增長7.6%;鐵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運輸設備製造業,同比增長5.6%;分別佔新區產值比重為15.9%、19.5%、13.1%。
⑼ 西咸一體化,咸陽市是不是就成西安的一個區了
西咸一體化或成泡影--關-天經濟區「核裂變」20公里區隔西安咸陽
剛剛看到篇文章,寫的是最近這段時間炒的比較火的西咸新區,本來是件令人振奮的好事,但是看完後,心裡一下哇;涼哇涼的,西咸兩市的官員為了各自利益,土地出讓金分成,稅收分成等因素置國家政策於不顧,損害兩市老百姓利益,讓人心寒!~
已經公開一年有餘的《關中-天水經濟區規劃》,在推進過程中,正面臨核心區域一體化建設貌合神離的尷尬。
西安是關中-天水經濟區 (以下簡稱關-天經濟區)內經濟總量最大的城市,按照關-天經濟區所提出的要求,西安和臨近的古都城市咸陽將承擔推進經濟一體化,建設西安 (咸陽)國際化大都市的重任。之後,陝西省 政府在去年年底作出了設立兩市共建區——西咸新區,來實現這一目標的決定.這一決定的核心內容是模糊兩市交界處的行政區劃邊界,由一個開發管理機構來實現統一開發管理。但這一決定正面臨變數,最近公開的西安灃渭新區託管和管理體制方案顯示,原本計劃由西安市成立的該機構託管的咸陽市70平方公里的土地,並未如計劃被託管。
權威人士向本報確認,今年以來,西安、咸陽兩市曾就該處土地的開發權多次協商,目前已基本確認仍由咸陽市自主開發,由於事關稅收、土地出讓等巨大的收益問題,之前由西安市統管的思路在短期內仍無法協調實現。而面對行政利益區隔帶來的一體化阻礙,當地學界甚至已有由西安、楊凌、銅川三地「三分咸陽」、在「十二五」中更改行政區劃的呼聲。
「核變」
在關-天經濟區規劃發布之前,西安、咸陽一體化的動議在當地由來已久。這個概念的提出,始於西安作為西北部地區的中心城市,相對於重慶、成都等西部中心城市,城市規模仍然偏小,經濟總量偏低。
陝西省在2002年提出這一構想,在歷史上曾經是同一個城市的西咸二市,當年簽署了 《西咸經濟一體化協議書》,自此標志西咸經濟一體化進程開始。
直到2009年,國務院批復 《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提出「實現西(安)咸(陽)經濟一體化,形成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城鎮群集聚發展」,標志著這項工作得到了中央層面的認可和支持。
此後,陝西省認為,應當通過設立兩市共建西咸新區,來實現經濟一體化和建設「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目標。
但在推行層面,仍然面臨大量的協調問題,一位不願具名的咸陽市官員說:「中央的提法明明是將西(安)咸(陽),建設為國際大都市,但對於西安而言,很多提法往往理所當然的把中央的政策解讀為建設『大西安』,把對等的合作的關系當做兼並。」
按照陝西省最初的構想,西咸新區將由灃渭新區和涇渭新區兩個開發區實體組成,在模糊行政區劃邊界的情況下,分別由西安和咸陽成立的兩個管理委員會進行開發管理。
以灃渭新區為例,該區規劃面積195平方公里,其中西安市125平方公里,咸陽市70平方公里,整個區域交由西安市成立的管理委員會來開發。而計劃由咸陽開發管理的涇渭新區,則全部為咸陽市用地。
2009年12月31日,由陝西省人民政府批復下發的 《西咸新區規劃建設方案》提出,「灃渭新區管委會受西咸新區建設工作委員會和西安市政府雙重領導,管理以西安市政府為主,西安市政府為建設責任主體」、「灃渭新區渭河以南咸陽所屬地塊交由灃渭新區管委會統一開發建設,灃渭新區管委會與咸陽按比例利益分成。」
「灃渭新區渭河以南咸陽所屬地塊」的開發權歸屬,此後一直被當地視為該計劃推行順利與否的焦點。但權威人士向本報確認,該處土地目前仍確定為由咸陽市自主開發建設,亦組建有相應的管理委員會,這一思路已獲得當地最高決策層的認可,短期內並不會改變。
而西安市最新公開的灃渭新區鄉鎮託管和管理體制方案亦印證了這一說法,該方案明確,灃渭新區將整建制託管西安轄區內5個鄉鎮,但並未涉及咸陽轄區的3個鄉鎮。
利益
西咸新區實質上已成為一個擁有3套管委會班子的特殊新區——涇渭新區管委會、西安灃渭新區管委會和咸陽灃渭新區管委會。
知情人士透露,造成這種局面的,遠非西安和咸陽兩地在協調時「態度是否平等」、「是合作還是兼並」那麼簡單。
今年年初,西安市高調掛牌成立了西安灃渭新區管委會,自此,兩市開始尋求協調咸陽轄區內3個鄉鎮的託管事宜。而在此前,咸陽市已先於西安市成立有咸陽灃渭新區管委會,負責該處土地的開發管理。
西安方面有輿論認為,過去多年來西咸一體化推進不力的原因在於,一直以來咸陽市方面缺乏足夠的胸懷,不願意放棄自己的「地盤」,他們認為,如果由西安市方面來主導整個灃渭新區的開發建設將更有利於區域的發展。
但在咸陽市官員看來,這種說法對咸陽相當不公平,這70平方公里的土地對於咸陽市意義重大,「過去幾年間,咸陽幾乎是舉全市之力發展灃渭新區,大量資金投入和落地項目都放在了這里」,上述咸陽市官員說,不能抹煞咸陽多年的建設成果。
況且,這部分咸陽轄區內地塊無論是地段還是區位優勢,都要遠好於西安轄區,「我們發展的比較早,基礎設施建設、對產業的招商引資等基礎工作都更好一些。」他說。
統計顯示,2009年咸陽灃渭新區固定資產投入81億元,完成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10億元,財政收入3億多元,初步形成以先進裝備製造為龍頭,高新技術、生物醫葯、文化教育、房地產持續穩步發展的產業格局,目前區內有產業項目51個,總投資151億元,全部建成將實現工業產值570億元。
「這部分已建成工業項目的稅收、包括有意向、將來要落地的項目稅收,怎樣分成?除了存量,未來的增量又怎麼算?這都是問題」,一位接近陝西省決策層的當地人士說。
他說,除了工業稅收,還有建設用地的拆遷和土地出讓所得,誰出錢?怎樣分?「這種跨市的利益分配都沒有先例可循,也沒有明確的法律和政策指引。這不是小數字,一畝地按100萬,6平方公里就是100個億,咸陽轄區70平方公里的土地,未來的建設開發用地指標當然遠遠不止6平方公里。」
在他看來,在這部分土地對於咸陽意義如此重大的情況下,如果西安方面無法提出缺乏足夠的誠意和充分考慮到雙方利益的方案,託管合作的無法達成是難免的。
分歧
除了稅收、土地出讓所得等利益分歧,兩市對該區域的產業發展模式實際上也並不一致。
10月21日,咸陽市委黨報《咸陽日報》在頭版頭條高調刊發了標題為《咸陽灃渭新區著力打造國際大都市核心區》的文章,對咸陽灃渭新區的建設開發進展進行了總結和展望,在一些當地官員看來,這無疑是咸陽市對這部分地塊主導開發權的一次強調。
除了基礎設施建設,這篇文章還特地列舉了風潤新能源、同力礦用車、西電工業園、湯姆森電器、力之泉汽車配件、延長石油子午線輪胎等一大批工業項目的建設進展,並進行了展望。
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西安灃渭新區目前大多數工作仍然停留在規劃層面,率先啟動的工作則是地產項目。今年8月,他們啟動了首個重大項目三橋街區綜合改造項目,對街道兩側相關區域實施大規模的拆遷改造,該項目是與中國建築股份公司合作的。
據稱,中國建築股份公司及其控股的中海地產、中建地產也將按照市場化的手段在灃渭新區進行大規模投資建設。
目前,西安灃渭新區管委會的管理團隊主要由西安市高新區方面抽調組建,西安市經開區亦有一部分團隊參與。
在尚未有工業項目簽約入駐的同時,西安市高新區管委會所控股的天地源、紫薇地產等地產商,亦已經開始介入灃河兩岸的地產項目。9月6日,天地源公告稱,將與實際控制人西安高科(集團)公司及公司控股股東西安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房地產開發公司等共同投資設立西安高科國際社區發展有限公司,新公司具體負責位於灃河沿岸的良家灘西安國際社區項目的土地開發。
此前,西安灃渭新區管委會高層曾在多個場合公開表述,灃渭新區並不是一個工業園區或者簡單的開發區的概念,而是一個城市新區。言外之意,房地產業將成為其重要的支柱產業。
形成對比的還有,在咸陽市這些工業項目「快速發展」的同時,西安灃渭新區管理團隊所來自的西安市高新區,卻在近年來屢屢受挫,不僅英特爾、戴爾等一大批重大項目與其失之交臂,已經達成意向的華為擴建、比亞迪二期等項目也因為各種原因遲遲無法落地,甚至因比亞迪二期項目土地問題被國土資源部公開通報。
這些分歧都令雙方進一步合作難以推進,「如果僅僅是賣地,搞房地產,誰又不會賣呢?」上述咸陽市官員反問到,他對於託管是否會對咸陽灃渭新區帶來幫助不願過多置評。
在當地學者看來,西線一體化落此局面,原因在於缺乏更高一級政府強有力的領導和推動,「如果陝西省政府直接來管理西咸新區,就不存在眼下這些難以協調的問題了,但現在,省政府層面成立的西咸新區管委會只是個協調機構,可以說,陝西省政府是主動放棄了這次機會」,陝西省社會科學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陝西省決策咨詢委員會咨詢委員張寶通說。
張寶通是陝西當地最早提出西咸一體化的學者,他說,從目前來看,西咸新區所形成的局面令人遺憾,從歷史上說,西安和咸陽實質上是同一個城市,而這兩座目前相隔僅20餘公里的城市,其一體化推進遭此困局,令人扼腕。
他認為,在行政利益區隔造成的阻礙中,如果不進行行政區劃調整,這個問題仍將長期存在,既然西安和咸陽在歷史上是同一個城市,最好的辦法是 「三分咸陽」——將興平以東、三原以南劃歸西安,組建大西安;將彬縣、長武、旬邑、淳化等資源縣劃歸銅川,實現銅川老資源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將其餘縣劃歸楊凌,設立楊凌市。
⑽ 咸陽西北二棉的歷史
西北二棉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集團公司)前身為國營西北第二棉紡織廠。始建於1952年,1996年5月改制為西北二棉有限責任公司,2002年6月組建西北二棉集團,西北二棉有限責任公司更名為西北二棉集團有限公司。集團公司所轄有陝西歐亞紡織有限公司、陝西現代紡織有限公司、陝西西北二棉進出口有限公司、陝西二棉有限責任公司、陝西大興染織實業有限公司、深圳瑞恆貿易有限公司等6個子公司。是集生產經營、資本經營、服務業經營及進出口貿易為一體的國有大型企業。是全國棉紡織排頭兵企業,全國紡織行業質量管理優質企業。連續13年被省政府評為重合同守信譽單位。銀行信譽等級AA級。公司通過ISO9001:2000國際質量管理體系和ISO14000環境管理體系認證。隸屬於陝西省紡織工業總公司。集團公司總資產78418.8萬元,負債28791.7萬元,資產負債率?36.72%?。公司注冊資本11566萬元,從業人員6164人。擁有紗錠101200枚,各類織機1301台,其中無梭織機455台。擁有國際先進的日本津田駒190型、360型噴氣織機等各類進口設備及其與之配套的紡紗設備和各類檢測儀器,主要設備80%為進口設備。可生產7支~120支各類制號紗、線及?38.4厘米~?360厘米各種幅寬、門類齊全的純棉、滌棉、特寬幅、仿羽絨、英文邊、竹節平紋呢、提花、色織等產品。年產紗線13000噸、各類坯布5500萬米,產品100%為無結頭紗,精梳比例產量占總產量的?41.9%?,無梭機布產量占總產量49%。公司生產的「雅迪絲」牌和「翠華山」牌為省著名品牌。其中「雅迪絲」牌精梳純棉系列細布和特寬幅系列細布被省政府評為省名牌產品;竹節平紋呢被國家經貿委評為國家級新產品。公司年工業總產值3.5億元,銷售收入3.8億元,出口創匯2500萬美元,實現利稅340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