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太和縣13個鎮哪個鎮的經濟最發達呢
首先你要考上的哦,按你說的話,五星鎮和原牆不錯,不遠,三堂和墳台也不錯,離太和有點遠,但是三堂有一班火車可以去阜陽、合肥,也比較方便
㈡ 太和縣八個鎮哪個鎮的經濟最發達呢
綜合倪邱鎮最好,其次稅鎮、五星交通方便,其他蔡廟鎮、三塔鎮經濟一般,離太和不遠不近,墳台鎮最大鎮就是離太和遠,雙廟、二郎離太和太遠了經濟也不行。
㈢ 阜陽市的太和和穎上哪個跟繁華
太和更繁華,來了太和感覺就是富裕建設規劃好
㈣ 阜陽太和好嗎.
我是太和人,太和經濟發展在整個阜陽地區相對是不錯的,主要是醫葯市場做得很好。所以很多人靠這個賺不少錢,路上名車挺多的。但是也是有貧富差距的~民風也比較淳樸,比較豪爽,少了那些精明的算計。人口還挺多的,除了縣城下面還有很多附屬的鄉鎮。但是環境和綠化做得真的很差,整個縣城缺少統一規劃設計~天氣乾燥時空氣里沙塵多,臟臟的。教育做得不錯,在皖北已經很好了,像我就讀的太和一中、太和中學每年都考得很好呢。總之,就是一個普通的小縣城,但是因為習慣了這里的生活所以覺得比較親切吧。大家可以親自來看看哦,太和歡迎你們!還有,我們的板面真的是好吃,每次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吃板面,哈哈。
㈤ 界首哪個鎮最富
界首田營鎮最富。
田營鎮位於界首市城區東南方,地理位置優越,靠近潁南新區、高鐵站,距界首市區約8公里。北靠沙潁河,西與潁南辦事處相鄰,南與陶廟鎮接壤,東與太和縣肖口鎮相連。
鎮域內縣道羅肖路東西橫穿全鎮,華鑫大道是園區對外主要通道;市外環路南北通過;鎮道有田邱路。全鎮道路兩橫兩縱布局。
2017年被授予安徽省地名文化遺產「千年古鎮」、2018年被授予安徽省首批「智慧集群試點鎮」、2016年被授予省級「森林鄉鎮」和「生態鄉鎮」稱號、2018-2020年度安徽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工業實力強勁:
2019年全鎮(含園區)累計實現工業產值319.74億元,工業經濟以蓄電池回收、再生鉛冶煉和新電池加工為主,是全國「城市礦產」示範基地,園區年回收加工廢舊蓄電池170萬噸,生產蓄電池極板8500萬套、電池6000萬只,分別約佔全國的1/3、1/4和1/5,是全國最大的動力電池循環利用專業園區。
2019年安徽省產業集群專業鎮收入超百億元達17個,界首市田營鎮位居全省第一;2020年安徽產業集群專業鎮營收超百億元的達14個,界首市田營鎮位居全省第二。
㈥ 太和縣在阜陽或皖西北中處於什麼地位 誰評價一下 主要是經濟方面
人口大縣。太和縣葯材大市場影響力較大,民間實力雄厚。外出務工者較多。房價均價3000+ 。
㈦ 安徽哪裡工業比較發達
銅陵是安徽工業化水平最高的城市,馬鞍山位居其次。這兩個城市第二產業所佔比重都超過60%,已進入工業化發展後期。銅陵有色,馬鞍山鋼鐵,都是安徽工業發展的中堅力量,蕪湖合肥工業水平也較高,但是第一,三產業比重比上述兩城市大。
㈧ 安徽省的界首和太和兩個縣哪個富裕啊
說界首比太和富的,可能是無知,以前劃縣級市的時候,估計也是覺得界首更好,可是沒想到這么些年的發展,我們反超了。。有錢人確實多,貧富差距大。
㈨ 安徽太和縣好不好
太和縣概述
[編輯本段]
太和縣位於安徽省西北部,地處黃淮平原腹地,位於阜陽、亳州兩市之間,面積1822平方公里,人口162.7萬。
太和歷史悠久。屬古《禹貢》豫之域。春秋時為鹿上,戰國時為新郪。自秦始為縣,其後縣治幾移,縣名幾易,先後為新陽、細陽、穎陽、萬壽、泰和等。元大德八年(公元1304年),縣治移至今地,改"泰"為"太",取《易·乾·象辭》"保合太和,利乃貞"之義。這里人傑地靈,賢才輩出,東漢清沼使范滂,聲播海內,名列八顧,清乾隆年間白蓮教首劉之協,道光年間兩廣總督徐廣縉等人,如群星璀璨,名留青史。名勝古跡,遍布境內,倪邱孤堆,七處故城遺址,元代建造的文廟建築群,都記載著太和古老的文明。
"滄桑何處問真情,一日重新訂萬年"。在這片充滿生機和希望的大地上,勤勞、智慧的太和人民正在以嶄新的精神風貌,憑著對家鄉最真摯的感情,在新的世紀里,抒寫太和更加絢麗的畫卷。
社會事業
[編輯本段]
太和縣歷史悠久,文化淵源流長,素有「椿櫻之鄉」之美譽。而今,科技、文化、體育、教育、衛生事業引人矚目,多次榮獲「田徑之鄉」、「 「書畫之鄉」等光榮稱號。全市有各類專業科技人員 萬多人,現有普通中學和職業中學 所,小學 所,教學設施、師資水平和學生素質等在省內外享有聲譽,每年為大中專院校輸送新生5000多名。其中省重點中學——太和中學、太和一中為清華、北大等國家級重點院校培養的優秀人才不計其數。
基礎設施
[編輯本段]
太和交通便利,基礎設施完善。京九鐵路、漯阜鐵路穿境而過,境內建有7個車站;105國道、308省道和南洛高速公路在縣內縱橫交織,潁河黃金大道經過太和40多公里,縣城距阜陽4C級機場和京九鐵路阜陽編組站僅37公里,形成了立體交通網路。城市建設日新月異,城市功能不斷完善,"六縱六橫"的道路框架使城區面積擴展到1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增加到15萬。供電、通信網路覆蓋全縣,設施先進完備,為經濟發展提供了強勁的動力和有力的保障。
服務設施
[編輯本段]
太和縣社會安定,政策穩定,法制日益健全,可為客商提供各種配套服務。生產資料、信息、技術和勞務市場逐步完善。銀行和保險機構健全,服務網點遍布城鄉。市內有三星級的鏡湖賓館等中高檔賓館10多家。
經濟發展
[編輯本段]
太和土地肥沃,物產豐富。農業種植呈糧、經、飼三元結構,糧食作物以小麥、大豆、玉米、高梁、紅芋等為主,經濟作物以芝麻、油菜、棉花、煙葉、薄荷、中葯材等見長,尤其是薄荷,年種植面積穩定在25萬畝左右,薄荷油年產量佔全國總產量三分之一以上,油質特佳,素有"亞洲薄荷在中國,中國薄荷在太和"的美譽。中葯材主要品種有桔梗、板蘭根、白術、白芍、黨參、牡丹、葯菊等,均以產量高、質量好而聞名中外,其中桔梗更是遠銷韓國、日本和東南亞各國,成為全國桔梗生產加工三大集散地之一。太和又是椿城櫻鄉,太和椿芽、櫻桃清時即為貢品,在國外也久負盛名。地下蘊藏的石油、煤炭、高碘礦泉水等礦產資源非常豐富,經地礦部、衛生部鑒定,均具有較高的開采價值。
太和工業城鄉並舉,門類齊全。醫葯、化工、紡織、食品、塑料、建材、機械、造紙、香料、木材加工等是全縣工業中的支柱行業。以加工、出口薄荷油、木線條、撕膜繩、中葯材、篩網、人畜毛發等產品的一批鄉鎮企業正在蓬勃發展。
太和商貿活躍,市場繁榮。尼龍繩、木裝飾條、薄荷油、中葯材、紅芋三粉、毛發、篩網等眾多的專業市場日益壯大,輻射全國。醫葯商業與新興的醫葯工業相互促進,形成了發展勢頭強勁的醫葯經濟,成為帶動個體私營經濟和第三產業發展的"龍頭"。
歷史沿革
[編輯本段]
太和古為豫州之域。春秋屬宋,為鹿上。宋襄公十二年(公元前639年),宋與齊楚為鹿上之盟。戰國屬魏,蘇秦說魏襄王「南有新妻」,即指本地。後歸楚,楚考烈王十年(公元前753年),由陳遷都巨陽。
秦統一後,置新陽縣,屬潁川郡。
漢置細陽、樂昌、新妻宋,並屬汝南郡。高祖二年(公元205年),益封汝陰侯夏侯嬰細陽千戶。高後二年(公元前182年),封趙王張敖子壽為樂昌侯。宣帝地節四年(公元前66年),封外戚王武為樂昌侯。東漢光武建武十一年(公元35年),封陳彭子陳遵為細陽侯。建武十七年(41年),以軍功封郭亮為新妻侯。章帝建初四年(79年),徒封殷後宋公於新妻。
三國時屬魏,廢宋公國為宋縣,景初二年(238年),隸屬譙郡。
晉廢細陽。武帝泰始二年(266年),將宋縣改屬汝陰郡。宋、齊屬西汝陰郡。北魏太和間(477~499年),廢宋縣。梁置陳留縣。
隋改陳留為潁陽縣。
唐貞觀元年(627年)廢潁陽,並入汝陰(今阜陽),境內置百尺鎮(今原牆)。
宋開寶六年(973年)於汝陰縣百尺鎮置萬壽縣,屬潁州。宣和元年(1119年),更各泰和縣,移縣治於沙河北岸(今舊縣鎮)。紹興末陷於金。金亡,復歸宋。
元至元二年(1265年),省泰和入潁州。大德八處(1304年),復置縣,改「泰」為「太」,縣治遷於今地,屬潁州,後屬汝寧府。
明屬鳳陽府潁州。
清雍正二年,改屬毫州。十三年,復改屬潁州府。民國元年(1912年)廢潁州府,屬安徽省。
民國3年,屬淮泗道,後改安徽省第七行政督察區。1964年,解放戰爭開始,縣境北部屬鹿毫太縣,東北部屬阜北縣。1948年全境解放。成立太和縣。1949屬皖北行署阜陽專區。1951年屬安徽省阜陽專區。1959年1月與界首合為首太縣。同年4月恢復太和縣。
區 劃
[編輯本段]
民國初年實行區保制,全縣分區(順號取積名)、97保。
民國27年(1938年),實行區、鄉、保、甲制,全縣設3個區。34鄉(鎮)。478堡。
民國34年(1945年),調整區劃,並34鄉(鎮)為30鄉(鎮),計有:細陽鎮、趙寺鄉、望高鄉、關集鄉、三塔鄉、竹園湖鄉、龍李鄉、光蘆鄉、龍台鄉、胡集鄉、黑虎鄉、齊橋鄉、大黃鄉、高廟鄉、舊縣鄉、陳李鄉、磚橋鄉、亮集鄉、稅鋪鎮、界首鎮。
1949年10月新中國成立,改用區、鄉、行政村制,設10區。139鄉。10區是:城關、茨谷、李興、稅黃、板黃、趙廟、洪山、光武、大新、原牆。
1950年3月增設雙浮鄉,5月增設關集區,8月31日由阜陽劃入宮集區及長春區的趙李、王營、草李、長春4鄉。
1952年7月撤稅黃區,增設稅鎮、大黃、長春、三塔、清淺、倪邱、舊縣等區,至此全縣設19區。
1953年8月,將光武、蘆村、大黃、亮集等區、鄉劃入界首縣。
1956年,全縣並為9區1鎮(城關鎮)。64鄉。1957年3月撤區並鄉,將全縣64鄉並為45鄉。1958年元月,被撤區全部恢復。
1958年9月,改全縣9區1鎮45鄉為11個人民公社。1960年12月增設洪山公社。全縣設李興、原牆、大新、倪邱、雙浮、關集、宮集、墳台、趙廟、舊縣、城關、洪山12個公社。
1961年8月,縮小農村人民公社規模,將全縣12個公社改為12區,成立71個公社。
1969年3月撤區並社,全縣成立20個公社。至此全縣設33個公社。計為:關集、城郊、大新、肖口、舊縣、雙浮、清淺、趙廟、倪邱、洪山、原牆、三塔、宮集、三堂、苗集、阮橋、稅鎮、李興、蔡廟、宋集、趙廟、墳台、水上、高廟、許寨、桑營、城關、馬集、雙廟、郭廟、長春、胡總、大廟。
1979年8月,撤人民公社恢復區制,全縣設13區(鎮)。同年12月增設宮集區、蔡廟區。
1983年5月,改人民公社為鄉人民政府,生產大隊改為村民委員會。
1985年,全縣為15區(鎮)。75鄉,5個鄉級鎮。
太和名酒
[編輯本段]
鏡湖秘釀、太和殿等。
主要景點
[編輯本段]
太和公園,位於人民中路,公園風景秀麗,有亭台樓閣和娛樂設施。
太和文廟,與公園相鄰,文廟正門懸掛「太和元氣」四個大字的牌匾,門前的廣場就是文廟廣場,有高大的牌坊。院內有廟宇設施。
太和溫泉度假村,位於太和縣城北郊,是休閑娛樂的好地方,吸引著眾我省內外遊客。
櫻桃園,位於鏡湖西路,每至櫻花盛開和櫻桃成熟季節,前來觀光的絡繹不絕。
每個地方有每個地方的特點 和好與壞 在阜陽地區這點上 太和應該算是一個滿不錯的城市了, 因為投資放比較多 而且又是書香城市 理論上說不錯
參考資料:http://ke..com/view/354465.html?wtp=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