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國在全球獨一無二的工業體系是如何建立的
前三十年,依靠蘇聯援助的146個工業項目,建立了完整的重工業體系;
1972年開始的四三工程,建立了完整的重化工體系;
後三十年,改革開放融入美國主導的全球化,建立了完整的輕工業體系,2005年東莞成為世界製造中心的稱號。21世界第一個十年,除了輕工業成為世界第一,還有醫葯行業,中國原料葯供應了世界的超過40%比例。
2015年至今,正在開啟整個完整工業體系的內部融合,供給側改革相互促進,要逐步形成科研、技術、產業化、區域分工等高質量發展格局。近些年推出的大灣區、長江經濟帶、京津冀經濟圈,都是圍繞著高質量發展進行布局的。
B. 世界上一共有幾種行業
行業的發展必然遵循由低級的自然資源掠奪性開采利用和低級的人工勞務輸出,逐步向規模經濟、科技密集型、金融密集型、人才密集型、知識經濟型,從輸出自然資源,逐步轉向輸出工業產品、知識產權、高科技人才等。
分類
保險業、采礦、能源、餐飲、賓館、電訊業、房地產、服務、服裝業、公益組織、廣告業、航空航天、化學、健康、保健、建築業、教育、培訓、計算機、金屬冶煉、警察、消防、軍人、會計、美容、媒體、出版、木材、造紙、零售、批發、農業、旅遊業、司法、律師、司機、體育運動、學術研究、演藝、醫療服務、藝術、設計、銀行、金融、網際網路、音樂舞蹈、郵政快遞、運輸業、政府機關、機械製造、咨詢。
通俗的講,行業分類就是有規則的按照一定的科學依據,對從事國民經濟生產和經營的單位或者個體的組織結構體系的詳細劃分,如林業,汽車業,銀行業等。
我國的國民經濟行業分類與代碼(GB/4754-2011),國民經濟行業分類。 A 農、林、牧、漁業; B 采礦業; C 製造業; D 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 E 建築業; F 批發和零售業; G 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 H 住宿和餐飲業; I 信息傳輸、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 J 金融業; K 房地產業; L 租賃和商務服務業; M 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 N 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 O 居民服務、修理和其他服務業; P 教育; Q 衛生和社會工作; R 文化、體育和娛樂業; S 公共管理、社會保障和社會組織; T 國際組織
C. 工業項目有哪些
工業項目
可行性研究:對新建工業項目的技術先進性和經濟合理性進行綜合分析和論證,以期達到最佳經濟效果的一種方法。20世紀30年代,美國對開發田納西流域進行可行性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得到廣泛發展,並成為西方各國企業家對新建項目投資前必不可少的研究手段。其工作性質與作用類似中國的編制建設項目計劃任務書,但其在投資效果估算預測等方面更為細致深入。該研究一般分為3個階段:①投資機會鑒定階段。包括:進行粗略的市場調查和預測,尋求在某一地區或某一部門范圍內的投資機會,估算投資費用;②初步可行性研究階段。在經濟上對市場作進一步考察分析,在技術上進行實驗室實驗或中間試驗,以判斷新建項目是否具有生命力;③技術經濟可行性研究階段。主要對項目進行深入的技術經濟論證。包括:擬定實施綱要,對項目的所有關鍵性問題作出明確結論;了解項目的設想、建設理由及是否適合本國國民經濟的基本結構和工業發展規劃;通過分析某種產品的需求和市場研究確定銷售規劃,作出詳細的生產規劃,並考慮所選擇的各種生產水平、投資支出和銷售收入,以確定工廠的生產能力;列出材料投入,包括原材料、燃料、輔助材料的投入及運輸和供應情況;確定建廠地區和地區內不同的廠址,並研究其可能對環境的影響;進行工程設計,包括項目布置和范圍、工藝流程及設備、土建工程估算等;制定工廠組織和管理費用;提出工人和職員配備計劃;擬定項目建設進度,包括從決定投資到開始生產的各階段;進行財務和經濟估價,包括總投資支出、項目資金等措施和償還辦法、生產成本、商務盈利率、國民經濟估價等。技術經濟可行性研究階段,一般需提出若干個條件不同的方案,以供決策者選擇。
企業的有化工,經批准可以生產軍工
政府有自己軍工企業
D. 目前世界上有哪些國家完成了工業化我國完成工業化的地方有哪幾個
發達國家通常指經濟發展水平較高、技術較為先進、生活水準比較高的國家,又稱工業化國家。發達國家大多具有較高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 但並非所有具有高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的國家都被稱為發達國家。中東國家因為社會發展程度較低,所以被排除在發達國家行列之外。 在聯合國的運作中,目前並沒有建立起一套發達國家的標准。根據各種國際組織的資料來看,公認的發達國家共24個,分別是: 盧森堡、挪威、瑞士、愛爾蘭、丹麥、冰島、瑞典、英國、奧地利、荷蘭、芬蘭、比利時、法國、德國、義大利、西班牙、希臘、葡萄牙、美國、加拿大、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亞和紐西蘭。新增的發達國家共8個,分別是塞普勒斯、巴哈馬、斯洛維尼亞、以色列、韓國、馬爾他、匈牙利和捷克
E. 蘇聯援助中國的156個項目是什麼
蘇聯援建的156個項目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一五計劃期間蘇聯對新中國工業領域的156個援助項目。這一系列的項目曾幫助了中國的工業經濟發展,奠定了新中國的工業基礎。
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中國政府把蘇聯援建的156項工程和其他限額以上項目中的相當大的一部分擺在了工業基礎相對薄弱的內地。考慮到資源等因素,將鋼鐵企業、有色金屬冶煉企業、化工企業等,選在礦產資源豐富及能源供應充足的中西部地區;
將機械加工企業,設置在原材料生產基地附近。在最後投入施工的150個項目中,包括民用企業106個,國防企業44個。在106個民用企業中,除50個布置在東北地區外,其餘絕大多數布置在中西部地區,其中中部地區29個,西部地區21個;
44個國防企業,除有些造船廠必須擺在海邊外、布置在中部地區和西部地區的有35個。150個項目實際完成投資196.1億元,其中東北投資87億元,占實際投資領的44.3%,其餘絕大多數資金都投到了中西部地區,即中部地區64.6億元,佔32,9%;西部地區39,2億元,佔20%。
援建項目的大部分設計工作和設備製造由蘇聯完成,其餘部分由蘇聯專家幫助中國企業完成。大批蘇聯科學家、工程師、技術人員參與到這些工業項目的建設中,有些項目甚至從蘇聯搬來整個工廠的圖紙和設備。而且,在蘇聯專家的悉心指導下,為中國培養了一大批有經驗的工程師和熟練的技術工人。
到1957年,中國的工業總產值比1952年增長了128.6%,年平均增長率達到19%。其中鋼產量達到535萬噸,比1953年的135萬噸幾乎增長了4倍。煤炭產量為1.31億噸,比1952年增加了98%。
在蘇聯的大力幫助下,中國的第一個五年計劃是非常成功的,建成了數千個工廠和礦山,為日後重工業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在一些關鍵領域,比如鋼鐵、煤炭、水泥、發電和機械製造,實現了跨越式的發展。
在蘇聯的大力幫助下,中國的第一個五年計劃是非常成功的,建成了數千個工廠和礦山,為日後重工業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在一些關鍵領域,比如鋼鐵、煤炭、水泥、發電和機械製造,實現了跨越式的發展。
一五期間蘇聯援華建設的156個工業項目,以及相關的配套項目,門類齊全,自成體系。幾乎是在中國完整的復制了一套蘇聯自己的工業體系,使中國迅速的從一個落後的農業國進入了工業國行列,其價值是不可估量的,在世界歷史上也可以說是空前絕後。
F. 當今世界有多少個真正的工業化國家各國完成工業化所用的大致時間是多少
與國家的人口,管理方法都有關系,比如英國,第一次工業革命5年就實現了工業化,基本各國都是都是10年左右。
真正的工業化國家是中日韓德國,英美雖然產業空心化了,但能力尚在。如果英美動員出舉國體制,到今天肯定還有救,所以英美還是算工業化國家,這些都是。
真正的工業化國家,評判的標准還是自主工業能力,注意,是自主!像越南孟加拉這樣只能代工,雖然能紡織,但縫紉機都沒法自主研發的國家,顯然不是工業化國家。
但紐西蘭這種放羊的,以及那些中東產油國,和一些賣資源的,礦山機械都要從外面進口,沒有一整套自主工業技術的,靠著資源,旅遊業或農業躺著吃飯的,人均gdp再高,也不是工業化國家。
工業化本質上並不難,唯一的問題是,你怎麼找到實現工業化的錢。
前幾年,我曾經參加過一個國內最先進某類型電機企業的收購談判,當時我跟著老闆去了他的廠房,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乃是一台台進口的極為昂貴生產設備。
我當時問老闆,這些設備國內可以不可以做?他說先進工業設備技術門檻很高,目前做不了,這類設備只能從少數幾個國家進口,不僅僅要掏培訓費,而且維護機器的費用也非常高。
更重要的是,西方出口的這些工業設備,乃是高利潤的商品,相比之下,中國做出的電機,則利潤相對有限——更壞的是,諸多中國廠商都購買了西方高價設備,相互惡性競爭,追逐稀薄的收益,以至於西方大賺特賺的同時,開工廠的中國老闆和工人們卻都活得非常非常辛苦。
這些親身經歷,讓我理解了很多東西。那就是工業化是非常非常昂貴的,而且先進工業化的發展離不開對英美西方的依賴,以及為什麼西方和中國企業roe差距這么大。
即:
後發國家的工業化,本質上都是大量購買西方工業設備,建立先進生產線,當然有的可能實現仿製,但產品無法與對手競爭——如蘇俄。
從滿清的洋務運動,到埃及阿里,再到明治維新,再到斯大林,以及當代中國,都是這樣實現工業化的。
而實現這種工業化最重要的基礎,就是離不開大量外匯的積累,只有能夠通過比較優勢賺取外匯,才能買入工業化時代更為剛需的西方工業設備和技術——而這就是西方貨幣為什麼更加硬通貨的另一個原因。
成功的後發國家工業化,最重要的基礎就是外匯賺取能力。
G. 蘇聯援建中國156個項目,蘇聯援建過印度156個項目嗎
蘇聯對印度的援建項目一共是102個
主要集中在鋼鐵和軍工領域。從投入總額上,超過中國
比如鋼鐵,156工程主要是以生產線為主,而援助印度的時候,是整個鋼鐵廠。從規模上說,那個廠和寶鋼一期有一拼
不過印度人的效率,你是知道的,那個廠是78年動工的,85年完成一期,但產能只有設計的60%,質量還差
H. 一般工業項目是指什麼
完整工業投資項目是指以新增工業生產能力為主的投資項目,其投資內容不僅包括固定資產投資,而且還包括流動資金投資的建設項目。
在估算現金流量時,為防止多算或漏算有關內容,需要注意:必須考慮現金流量的增量;盡量利用現有的會計利潤數據;不能考慮沉沒成本因素;充分關注機會成本;考慮項目對企業其他部門的影響。
1、現金流入量——營業收入、補貼收入、回收固定資產余值和回收流動資金。現金流入量的估算:
1)營業收入是運營期最主要的現金流入量,應按項目在經營期內有關產品的各年預計單價和預測銷售量(假定經營期每期均可以自動實現產銷平衡)進行估算。
2)補貼收入是與運營期收益有關的政府補貼,可根據按政策退還的增值稅、按銷量或工作量分期計算的定額補貼和財政補貼等予以估算。
3)在終結點上一次回收的流動資金等於各年墊支的流動資金投資額的合計數。回收流動資金和回收固定資產余值統稱為回收額,假定新建項目的回收額都發生在終結點。
2、現金流出量——建設投資、流動資金投資、經營成本、營業稅金及附加、維持運營投資和調整所得稅。現金流出量的估算:
1)建設投資的估算
固定資產投資是所有類型的項目投資在建設期必然會發生的現金流出量,應按項目規模和投資計劃所確定的各項建築工程費用、設備購置費用、安裝工程費用和其他費用來估算。
在估算構成固定資產原值的資本化利息時,可根據長期借款本金、建設期年數和借款利息率按復利計算,且假定建設期資本化利息只計入固定資產的原值。
2)流動資金投資的估算
在項目投資決策中,流動資金是指在運營期內長期佔用並周轉使用的營運資金。估算可按下式進行:
預收賬款。
為簡化計算,我國有關建設項目評估制度假定流動資金投資可從投產第一年開始安排。因此,投產第一年所需的流動資金應在項目投產前安排。
3)經營成本的估算
經營成本又稱付現的營運成本(或簡稱付現成本),是指在經營期內為滿足正常生產經營而動用現實貨幣資金支付的成本費用。經營成本是所有類型的項目投資在運營期都要發生的主要現金流出量,它與融資方案無關。其估算公式如下:
某年經營成本=該年外購原材料、燃料和動力費十該年工資及福利費+該年修理費+該年其他費用
上式中,其他費用是指從製造費用、管理費用和營業費用中扣除了折舊費、攤銷費、修理費、工資及福利費以後的剩餘部分。
4)營業稅金及附加的估算
在項目投資決策中,應按在運營期內應交納的營業稅、消費稅、土地增值稅、資源稅、城市維護建設稅和教育費附加等估算。
5)維持運營投資的估算
本項投資是指礦山、油田等行業為維持正常運營而需要在運營期投入的固定資產投資,應根據特定行業的實際需要估算。
6)調整所得稅的估算
為了簡化計算,調整所得稅等於息稅前利潤與適用的企業所得稅稅率的乘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