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蘇聯森林工業的發展歷史是怎樣的
蘇聯(1922~1991)森林面積為81090萬公頃,森林覆蓋率36.2%,林木總蓄積量859億立方米。針葉樹以落葉松、歐洲雲杉、紅松和冷杉分布最廣,闊葉樹常見的有樺、山楊、橡和山毛櫸。大部分森林分布在人煙稀少、交通不便的西伯利亞和遠東地區,僅1/5的森林分布在人口稠密、工業發達的歐洲部分。全國已開發利用的森林還不到一半。
蘇聯是木材及林產品主要生產國和出口國之一。政府設有森林工業部主管全國的森林工業。1985年全國共有5500個獨立核算的森工企業,職工總數約240萬人。森林工業產值248億盧布,佔全國工業總產值的4.1%。林產品年凈出口值15.3億美元。
木材采運工業
年產木材3.8億立方米左右,僅次於美國,居世界第二位。採伐方式以伐區式皆伐為主。生產工藝以原條作業方式為主。採伐、集材、運材生產均已實現機械化,正在向全盤機械化過渡。1985年主要生產工序(伐木、集材、打枝、造材)的全盤機械化比重為24~30%,貯木場全盤機械化比重為33%。木材采運的綜合勞動生產率為每人每年613立方米,落後於歐美國家。林道網(見林道)密度較低,森工部所屬林工綜合性企業平均每公頃有林道4.7米,一般企業尚未達到這個水平。
制材工業
1987年產鋸材10200萬立方米,僅次於美國,居世界第二位。每年消耗鋸材原木1.7億立方米。森林工業部所屬企業的鋸材出材率為61.7%,勞動生產率為每人每年280立方米。整個制材過程已實現機械化,部分工序實現了自動化。多數制材企業以排鋸作主鋸機,少數企業採用帶鋸和制材—削片聯合機。制材廠的規模趨向大型化。
膠合板工業
1987年產膠合板230萬立方米,列世界第四位。膠合板的單位原料消耗量為2.76立方米,勞動生產率為每人每年100立方米。自50年代中期膠合板生產發展較快,但其設備的生產效率和自動化程度,以及生產工藝的連續化程度均不如歐美一些國家。
纖維板工業
1987年產纖維板359萬立方米,僅次於美國,居世界第二位。重點生產硬質纖維板。每千平方米硬質纖維板(厚3.2毫米)的單位原料消耗量為8~10立方米,勞動生產率為每人每年197立方米。生產工藝以濕法為主,設備除自行研製外,還從國外引進。產品以國內消費為主,出口一部分。
刨花板工業
從50年代中期起步,發展速度較快。1987年刨花板產量已達760萬立方米,躍居世界第二位。所用原料為薪炭材和木材加工剩餘物,單位原料消耗量為1.76立方米,單位樹脂消耗量為83千克。勞動生產率為每人每年268立方米。生產工藝以平壓法為主,設備以自行研製為主。產品以內銷為主。1981~1985年對老廠進行了技術改造,使刨花板廠的年均生產能力提高到7.5萬立方米。
林化工業
蘇聯的林化工業包括松香和栲膠生產、木材熱解和水解(見植物原料水解),以及制漿造紙等。1985年生產松香約26萬噸,其中脂松香約佔65%。在松香、松節油的改性與再加工方面,主要產品有合成樟腦、各種酯類、樹脂酸鹽、歧化松香、變性樹脂和氧化萜烯樹脂等。年產木炭約9萬噸。水解工業的主要產品為酒精和酵母,1985年生產酒精13萬噸、酵母50萬噸。制漿造紙工業發展迅速,1985年生產紙漿980萬噸、紙和紙板1002萬噸。
Ⅱ 蘇聯的工業產值世界第一當過嗎
網上找來的數據,前蘇聯還是沒有拼過美國
人口:蘇聯26450萬人美國22260萬
國民總收入:7054 億美圓,美國:10528億美圓,是美國的67%
人均國民收入:蘇聯2667美元;美國4730美元,是美國的56%
鋼產量:蘇聯14800萬噸,美國10380萬噸,是美國的143%
發電量:蘇聯12950億度;美國24750億度,是美國的52%
石油產量:蘇聯60300萬噸;美國43000萬噸 ,是美國的140%
天然氣產量:蘇聯4060億立方米;美國6000億立方米,是美國的 67.7%
商品煤: 蘇聯65300萬噸;美國78400萬噸,是美國的83.3%
家用轎車產量: 蘇聯133萬輛;美國658萬輛;是美國的20.2%
塑料:蘇聯360萬噸,美國1386萬噸,蘇聯是美國的26%
化學纖維:蘇聯117.6萬噸,美國390萬噸,是美國的30%
化肥:蘇聯2480萬噸,美國2240萬噸,蘇聯是美國的111%
水泥:蘇聯12500萬噸 美國7700萬噸,蘇聯是美國的162%
紡織品: 蘇聯71億平米,美國40億平米,蘇聯是美國的178%
聯合收割機:蘇聯11.3萬台,美國3.18萬台 蘇聯是美國的355%
拖拉機:蘇聯55.7萬台,美國27萬台,蘇聯是美國206%
糧食產量:蘇聯18910萬噸,美國26370萬噸,蘇聯是美國的71.7%
肉製品產量: 蘇聯1500萬噸,美國2670萬噸,蘇聯是美國的56.2%
奶製品產量: 蘇聯9060萬噸,美國5830萬噸, 蘇聯是美國155.4%
棉花產量:蘇聯332萬噸,美國238萬噸,蘇聯是美國139.5%
捕魚量:蘇聯920萬噸, 美國350萬噸,蘇聯是美國的262.9%
商船噸位(注冊噸位數):蘇聯2226.2萬噸,美國1618.8萬噸,蘇聯是美國的137.5%
財政收入:蘇聯4572億美元;美國4659.4億美元,蘇聯是美國的 98.1%
對外貿易額:蘇聯1225.4億美元;美國3962.4億美元,蘇聯是美國的30.9%
Ⅲ 蘇聯解體前的經濟規模排世界第幾
到蘇聯解體前的1990年,蘇聯的經濟規模只為美國的40% 也就是在23213億美金左右.世界排名第三.僅次於美國和日本.
雖然蘇聯在戰後國力增強很快,但自始至終也沒有超過美國.只是在軍事上維持了大體的平衡.
蘇聯最好時,只有美國的70%,世界排名第二 ,大概在70年代
2006年俄羅斯國內生產總值已超過1萬億美元,俄重新回到世界前十大經濟體行列。
莫斯科居民生活的變化與俄羅斯經濟近年來的強勁發展是分不開的。據俄聯邦國家統計局日前公布的數據,2006年俄羅斯居民實際可支配現金收入比2005年增加了10%,人均月收入達到了9911盧布(約合375美元)。2006年俄羅斯工薪人員的平均月工資額為10736盧布(約合405美元),與2005年相比實際增加了13.5%。
俄羅斯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為7000美元,暫居獨聯體國家之首.
Ⅳ 蘇聯經濟實力最強的時候國內生產總值(GDP)是美國的百分之多少
蘇聯,由於拒絕採用sna,採用的是mps,所以蘇聯的GDP沒有官方數據,只有估算,一種個人認為合理的觀點是1975年是蘇聯和美國差距最小的一年,該年蘇聯經濟規模達到了美國的一半多一點,如果考慮蘇聯的話,那麼西德從來都不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日本也要等到80年代後期才算第二大經濟體。當然關於蘇聯的經濟規模目前爭議很大,有的人認為蘇聯最高峰時達到了美國的三分之二,但貶低者認為蘇聯最好時期經濟規模也只有美國的六分之一,從來就沒有超越過西德。但有一點無論各方都同意,那就是蘇聯經濟的頂點,與美國差距最小的一年應該是在1975年。
根據1975年的公開資料顯示,蘇聯在當年的GDP總量達到了6859億美元,位居全世界第二。但是跟第一名美國相比,差距依舊非常明顯。
美國在1975年的GDP總量高達16889億美元,足足比蘇聯多了約60%,因而可以以此為根據,得出20世紀中後期的美蘇爭霸戰爭中,在經濟這個項目上蘇聯是極其不佔優勢。
我們可以理解為什麼蘇聯的經濟最初增長很快,而以後卻明顯下降了。在開始階段,資本稀缺:並非所有的工人都可以配備機器。將機器提供給原來沒有機器的工人將會產生很高的效益;只要還有工人沒有配備上機器,這種效益會始終保持很高 。然而,當所有的工人都將配備上機器,新增機器的收益率最終將會下降到幾乎為零 。我們在蘇聯工業部門中看到的正是這樣一種格局,我們估計了這個部門自1950年以來的資本收益率。資本收益率在50年代經濟高速增長時期很高並持續了一段時間。但是,隨著資本與勞動力供給的飽和,1960年以後,資本收益率急劇下降;到70年代中期,蘇聯工業部門新投資的收益率實際上為零。蘇聯其他經濟部門的情況同樣如此。
需要說明的是,蘇聯國民經濟核算從來沒有採用過SAN體系,是一直採用物質平衡表體系(MPS)。在這個體系中,認為只有工農業產值才能算得上是 社會 財富,服務業壓根就不算。所以蘇聯終其一生都沒有統計過GDP這個數據,只有工農業總產值這個數據。今天我們看到的前蘇聯GDP數據都是後來的學者推導出來的。
年經濟發展最好的年代應該是上世紀70年代。就是因為在這個年代,蘇聯經濟實力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因此在美蘇爭霸中,蘇聯處於攻勢,美國處於守勢。下表是1975年世界幾大國GDP數據。
美國GDP總量接近1.7萬億美元,總量高居全球第一。排名第二的就是蘇聯接近7000億美元。但是和排名第一的美國相差1萬億,其GDP佔美國的比重只有40%。但蘇聯的GDP比第三名日本高出了37.2%,更是接近英國的3倍,也算是非常強大了!
因此,1975年是被認為蘇聯經濟實力最接近美國的年份,但說實話,經濟實力還是極為懸殊。居民生活水平上差距更是十分大,已經坐到了家家戶戶有轎車,但是蘇聯有教師的家庭恐怕不到1/10。
但是從70年代末期開始,蘇聯的經濟就開始走了下坡路,經濟增長速度連年下滑,到80年代初期,蘇聯的經濟增長率已經在3%以下了。經濟形勢在惡化的同時,蘇聯和美國的軍事競賽卻在不斷加強。為了保持軍事上的優勢,蘇聯將大量的資金投在了軍事工業領域。因此導致蘇聯的國民經濟極為失衡,重工業發達,輕工業落後。蘇聯的坦克、飛機、軍艦不斷涌現出來的同時,商店的貨架擺不滿商品,老百姓購買日常用品也需要排很長的隊。
前蘇聯解體已經接近30年了,作為其最大繼承國的俄羅斯,連GDP大概只有1.4萬億美元。再加上其他14個加盟共和國,不過只有2萬多億美元,看來只有美國的1/10多一些。站在這個角度上說,前蘇聯的解體,不但是一場政治災難,也是一場經濟災難。
蘇聯經濟最強的時候GDP達到了美國的一半,但是當時蘇聯的綜合國力卻超過了美國。
20世紀對於人類發展史來說是一個重要的百年!因為在20世紀人類 社會 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科學和技術以及在科學理論的引導下工業技術和工業生產能力、武器製造和軍事裝備研發方面取得了眾多的創新和進步。更為重要的一點是世界劃分成了以美國和蘇聯為首的兩大陣營,進行了長達半個世紀的冷戰。這是人類 歷史 上唯一一次全球性意識形態引導下的大國博弈。
美國在資本主義世界領導地位的確定是通過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憑借著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優勢得以遠離戰場前線。使得美國的本土和國內的民眾、工業基礎和 社會 秩序都沒有因為戰爭而受到破壞。
而且美國憑借著在兩次工業革命過程中所發展和建立健全的工業體系和培養的專業技術生產人才。再加上全球性戰爭對於各類補給物資和軍事武器裝備的巨大消耗。美國一方面不直接參加戰爭,另外一方面大發戰爭財,美國為參加世界大戰的兩方陣營提供戰略物資和軍事武器裝備。從而換取參戰雙方的黃金儲備和贏得全球影響力。
因此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也就是1945年,傳統的歐洲強國如英國、法國、德國、義大利、西班牙包括亞洲的日本都因為戰爭而被摧殘破壞!美國憑借著巨大的黃金儲備,建立了美元與黃金之間等價交換的布雷森體系!進而確定了美國在資本主義世界霸主的地位。
而蘇聯則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蘇聯稱衛國戰爭期間,蘇聯方面為了打贏這場戰爭付出了巨大的代價。無論是人員傷亡還是財產損失都是世界反法西斯陣營中最大的成員國之一。但是蘇聯方面在斯大林的領導下,也憑借著戰爭團結了蘇聯國內的凝聚力和發揮了 社會 主義陣營集中力量做大事的優勢。蘇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已經擁有了強大的工業能力,尤其是重工業方面。
而且蘇聯憑借著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精彩的表現和英勇的作戰風格以及馬列主義在全球范圍內的傳播和影響力。全球范圍內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成立了一大批 社會 主義國家。並且這些國家紛紛倒向了蘇聯組建的 社會 主義陣營。
這就是冷戰的開端和時代背景!盡管我們知道美國憑借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獲得了意想不到的回報。而蘇聯方面盡管因為戰爭而受到了重創和損失,但同時也憑借著戰爭而浴火重生。在蘇聯鼎盛時期,蘇聯國內的GDP達到了美國的一半。西方 社會 認為達到了46%!
但是對於蘇聯這樣一個計劃經濟下的 社會 體系,統計其GDP很難完整地呈現出蘇聯的真實面貌。實際上蘇聯當時的綜合國力是超過美國的!當時的蘇聯無論是公民的生活、福利保障還是教育醫療水平亦或者是居民的幸福指數以及最為重要的軍事武器裝備實力方面,都超過了同一時期的美國。
就以教育舉例,當時的蘇聯實行免費義務教育。使得蘇聯國內很少有文盲!而且蘇聯當時的高等教育院校數量和教育水平都達到了世界領先水平。蘇聯方面有著大量的專業技術人員和專家教授。同樣也擁有著大量的科學家和教育家。
另外一個事情可以很好地佐證蘇聯當時的實力,從蘇聯解體距今已經近30年。作為蘇聯解體之後的主要繼承國——俄羅斯聯邦,憑借著吃蘇聯留下來的老本兒,依然能夠保持世界第二大軍事強國的地位而且絲毫不畏懼世界頭號強國。這使得我們不得不承認當年的蘇聯有多麼的強大和令世人恐怖。
二戰結束後,世界經濟經歷了美蘇爭雄、日美爭雄和中日爭雄,蘇聯因為解體已成為 歷史 ,日本因為房地產泡沫破裂,經歷了失去的20年,還未趕上自己頂峰期,更不要提超過美國了,而我國的GDP現在已經是美國的71%,我國的經濟增速遠超美國,再過若干年,我國的GDP肯定能過超過美國成為坐上第一把交椅,美國自1894年登頂世界第一大經濟體也應該下來了。
美國自1894年登頂世界第一大經濟體後,一直占據是世界第一大寶座,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蘇聯和美國成為世界唯一的兩個超級大國,但是蘇聯的GDP最高峰時也沒有追上美國的GDP,1975年蘇聯的GDP和美國GDP最接近,但是也只有美國GDP的40.6%,1975年美國GDP為16889億美元,蘇聯GDP為6859億美元,蘇聯GDP和美國比相差太多,為什麼蘇聯能和美國並稱為超級大國,因為蘇聯的重工業和軍事工業和美國相當,甚至比美國強,冷戰時期,最看重的是軍事工業和重工業。
1995年日本的GDP達到頂峰,從此經歷了失去的20年,2018年日本的GDP為4.97萬億美元,還未到1995年頂峰的5.45萬億美元,1995年美國的GDP為7.64萬億美元,1995年日本的GDP是美國GDP的71.3%,2018年日本GDP只有美國的24.2%。
我國GDP最強年份當時是2018年,因為我國的GDP每年都在增長,2018年我國內地GDP為13.61萬億美元,香港GDP為3629.93億美元,澳門GDP為545.45億美元,台灣省GDP為5846.00億美元,2018年我國總的GDP為14.61萬億美元,2018年美國GDP為20.49萬億美元,我國GDP佔美國GDP的比例為71.30%,明年我國將成為自1950年後世界上和美國GDP最接近的國家,不久的將來,我國GDP將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經濟體。
這個問題也就是現代 社會 把GDP這個概念看得太重而來的。
在美蘇爭霸的時候,美國的 社會 構成很大程度上說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整個 社會 處於一種蓬勃發展的狀態,經濟環境與秩序都處於合理狀態。其突出的現象就是實體經濟與國家政治環境吻合度高,而現在的情況已經不是那個時期了,資本主義經濟學已經帶領美國經濟走上了一條不歸路,實體經濟畢竟是 社會 的根本,依賴金融技術實現對實體經濟的控制終歸是不現實的,當自己的經濟只剩下資本的時候,就變成了對實體經濟的依賴,當一個國家對經濟的依賴變成了對自己國家以外的無條件依賴,這個國家就已經失去了發展的根本條件,而這就是美國的現狀。
當時的蘇聯則是舉國計劃經濟,一切以符合自己需要為原則。在這種思路下,蘇聯的實體經濟始終以我為本,根本不考慮對外經濟。即便是有對外經濟,也不是站在資本擴張的立場上,而是以符合自身國際關系的需要為原則。似乎與三國時期蜀國的舉國政策沒什麼兩樣。這樣的經濟模式更接近於按實際需要進行消費生產,計劃性極強。
這兩種經濟模式不太好進行比較,即便是強行比較,由於很難把政治因素也作為考量成分,所以只能按國民實際消費來進行相對量化分析,至於奢侈品或民用技術超計劃發展恐怕是很難在蘇聯出現,但是在美國實現跨越性發展則是必然。這也是後來蘇聯經濟逐漸被世界淘汰的原因。
至於說經濟比率,我個人認為不容易比較。
20世紀70年代中期,蘇聯統計數據顯示,其國民收入水平達到美國的2/3(按照聯合國1970年報告,美、蘇分別占當年全球GDP總量的31.2%和13.2%,列前兩位),工業產值達到美國的80%。1991年俄羅斯GDP總量佔全球2.4%,位列全球第9。
2018年俄羅斯實現GDP1.658萬億美元,排名世界第11位。人口1.44478億,貧困率13.2%,預期壽命72.1歲。
蘇聯經濟實力最強的時候GDP和美國比較,怎麼樣,這是很多人都關心的話題。
但其實蘇聯並沒有公布過GDP數據。冷戰時期蘇聯實行的是計劃經濟,而GDP是西方實行的一種用來衡量經濟總量的數據,蘇聯當時和我國都不用GDP核算,而是用工業產值來衡量經濟實力的。
所以蘇聯的GDP數據,主要是由世界銀行後來估算出來的。
蘇聯GDP最高時應該是在1983年,這一年估算GDP為9930億美元,只比美國、日本少,是世界第三。1983年美國GDP為36381億美元,蘇聯相當於美國的27.3%。
而蘇聯GDP佔美國GDP比重最高點應該是1973年。這一年蘇聯GDP6177.77億美元,美國GDP 14285.49億美元,蘇聯GDP達到美國的43.25%。
蘇聯由於一直是重工業發展優先,輕視輕工業發展,經濟結構失衡,帶來很嚴重的問題,並最終導致國家解體。
從國力上來說,蘇聯和美國曾經作為世界兩大超級強國,實力確實是超群的,但按GDP這種核算方式則陷入西方的比較邏輯,自然是無法和美國相比的。
按蘇聯的核算邏輯,只看工業總產值的話,蘇聯工業總產值與美國相比,所佔比例最高是在1975年的80%。
我是老威,我來回答。
在 歷史 上,蘇聯的國民經濟和美國的國民經濟計算體系並不相同,蘇聯一直認為第三產業算不上 社會 財富,而美國則把第三產業納入了 社會 財富當中,兩者的差異導致了對經濟發展的理解以及產業政策上的巨大差異,也就造成了到後來的美蘇爭霸當中,蘇聯越來越力不從心的狀況。
蘇聯發展的最好時期應該是在上個世紀70年代,當時的美蘇爭霸格局當中是蘇聯處於攻勢,美國處於守勢的階段。
要說蘇聯與美國GDP最為接近的年份,還是在1975年,當年美國GDP為16889億美元,蘇聯為6859億美元,蘇聯當時的GDP是美國的40%左右,雖然差距很大,但是比第三名的日本的4999億美元還是多出了1660億美元,多出了三分之一還要多。
但是就人們的生活水平來說,蘇聯與這些西方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的差距非常大,當時蘇聯國內基本上買啥都要排長隊,商店裡的品種種類非常少,而且人民所需的日常生活用品普遍短缺。
但是在那些資本主義發達國家,基本上人人都有 汽車 ,而且從未擔心過日常生活用品的短缺問題,就是生活質量來說,蘇聯並不是一個超級大國。
因為在經濟發展理念上的差異,蘇聯當時把主要的精力都放在了重工業上,當然,認識到糧食問題的重要性,在赫魯曉夫時代也曾經大力發展過農業,但由於當時蘇聯的體制問題,也是收效甚微。
而美國也在那個時候與蘇聯玩起了軍備競賽,為了不在軍備競賽當中落下風,蘇聯也是拼了老命發展軍工產業,大量的財政都投入了軍工,導致蘇聯當時擁有全世界頂尖的軍隊和武器裝備,經濟卻越來越遭,在進入了80年代之後,蘇聯的經濟發展基本是低於3%的年增長速度的,經濟發展也逐步陷於了停滯。
實際上第三產業對經濟發展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在統計局上班,所以對國民經濟的計算還是有一些了解。第一產業實際上就是農業上的糧食生產,哪怕是農產品的貿易,都不算第一產業,而是第三產業。第二產業就是工業和建築業,除了糧食生產、工業和建築業,其他的都是第三產業。
如第三產業的貿易,放在農業生產領域,實際上可以增加農業生產效率,貿易會告訴一個地方的農民,種什麼作物會更符合 社會 需求。再如美國在90年代後就發起了互聯網革命,到如今我們都知道互聯網對世界的發展帶來了多大的影響,而互聯網本身就是第三產業。相對於蘇聯來說,美國的產業當中,第三產業在90年代以後就逐漸站到了國民生產總值的8成以上,足以見第三產業對經濟發展的重要性。
因為忽視了第三產業,這也是蘇聯後來經濟發展停滯的重要原因。
至於到了1991年,蘇聯解體之後,繼承蘇聯的俄羅斯經濟一度崩潰,直到蘇聯解體30年後的今天,俄羅斯的GDP也只有1.66萬億美元,與美國的20.49萬億美元的GDP總量來說,就遠遠不是一個水平線上的了。
蘇聯和美國是二十世紀並立的兩個超級大國,綜合實力非常的強大。其中美國是一個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自19世紀末以來,美國一直是世界第一經濟強國,如今已經百年有餘;而蘇聯也是一個經濟強國,但與美國差距較大。
蘇聯經濟實力最強的時候GDP佔美國的比重如何?首先需要指出的是,冷戰時期蘇聯實行的是計劃經濟,對西方主導的世界經濟秩序基本絕緣,而GDP是西方實行的一種用來衡量經濟總量的數據,蘇聯是不用這一套統計方法的,它更多是用工業產值來衡量經濟實力,所以關於蘇聯的GDP數據,主要是由世界銀行估算出來的。
蘇聯GDP最高時是在1983年,當時它的GDP為9930億美元,僅次於美國、日本,位居世界第三。1983年美國GDP則高達36381億美元,蘇聯GDP僅相當於美國的27.3%。但在上世紀80年代,蘇聯經濟已經陷入停滯,出現了商品短缺情況,經濟體制僵化,而戈爾巴喬夫上台後進行的改革,進一步惡化了蘇聯的經濟,最後結果如何想必大家也知道。
其實蘇聯GDP佔美國比重最高的時候出現在1973年,當時蘇聯的GDP為6177.77億美元,位居世界第二;而美國GDP則為14285.49億美元,蘇聯GDP相當於美國的43.25%。
上世紀90年代初,東歐劇變,蘇聯解體,冷戰結束,世界格局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美國成為了當今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而蘇聯的主要繼承者俄羅斯,實力大不如前,已經沒有了往日的雄風。
蘇聯長期實行的是計劃經濟體制!
蘇聯工業產值曾一度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工業大國!
蘇聯不管工人農民勤奮程度還是產值都要比美國強,可為何還給人印象,蘇聯不如美國富裕不如美國人過的好?
這就是有效生產和無效生產的區別!
蘇聯實行的是計劃經濟體制,一切工農業生產都是人為計劃的,美國實行的是市場經濟體制,一切工農業生產是以市場需求來自我安排的!
這就是為何蘇聯人更勤奮更貧苦,反倒沒有美國人富裕生活的好的原因和奧秘所在!
市場種類五花八門,行業千百萬種,人們的需求也各不相同,所謂眾口難調,光靠人為的來計劃來分配,顯然是不可能讓每個人都滿意的都符合實際的!
所以,雖然蘇聯產值很大,工農很勤奮很辛苦,但是生活卻並沒有過的更好,因為太多的無效生產耗費了太多人力物力資源!
就好比一個人喜歡吃蘋果,可你卻給了他一堆香蕉,就算你給他再多香蕉,他還是不滿意不開心的,因為他只想吃個蘋果!
蘇聯計劃經濟也是這個道理,市場本來需要奶油和麵包,可蘇聯卻生產了太多的坦克和飛機!雖然生產的很多工農很辛苦勤奮,天天累個半死,可生活卻並沒改善,生活還是不開心不快樂!
就像人們一提起蘇聯,想到的都是恐怖的軍力,五百多萬正規軍,十幾萬輛坦克,幾萬枚核彈頭,能把地球毀滅一千次等等,僅此而已,其他方面很少有人提及,因為壓根也沒啥可提的!幾億蘇聯人民這幾十年啥也沒干,就只生產根本沒需求的核武器和坦克了!到了蘇聯解體後,那麼多的飛機坦克大炮只能做廢鐵,要麼當廢鐵賣了,要麼直接拋棄野外風吹日曬報廢,要不俄羅斯到處都是坦克墳場,這些可是蘇聯幾億老百姓幾十年勒緊褲腰帶省吃儉用的血汗啊,如今一文不值連廢鐵都不如,蘇聯人能不貧困嗎,累的半死卻只是生產出一堆沒用沒需求的廢鐵,生產越多,蘇聯人就越窮!
而美國實行的是市場經濟,市場需求什麼就生產什麼,不需求的絕不生產,人們喜歡吃蘋果,那就只生產蘋果,絕對不生產香蕉,這樣能避免浪費人力物力資源,人們不用那麼辛苦可卻生活的很好很快樂,所謂的有好處的事一定要積極,沒好處的事絕不積極!
有用功和無用功區別!無用功做的再多在怎麼累的半死也照樣完蛋鳥!就像有的人,勞苦一生,到頭來還是一貧如洗,有的人卻沒那麼辛苦沒那麼累卻很富裕!方向要比行動更有意義,沒有方向的行動,就像無頭蒼蠅到處亂撞!選擇對了方向,才能平步青雲,一帆風順!
Ⅳ 最巔峰時蘇聯的經濟有多強
蘇聯在最巔峰時期,經濟也沒有太強,只佔到美國經濟總量的40%左右。蘇聯的強項在軍事實力與政治影響力,經濟一直是蘇聯的短板。蘇聯之所以會解體,很大原因就是由於阿富汗戰爭的消耗與國際油價下滑,導致的經濟陷入困境。蘇聯經濟在最巔峰時期,達到了美國體量的40%。不過,蘇聯經濟以重工業為主,民生工業薄弱,發展非常不均衡。更重要的是,蘇聯國防投入最多時,佔到了GDP總量的20%以上。事實上,蘇聯與其說是被戈爾巴喬夫與葉利欽聯手搞垮,不如說沒有把經濟建設搞好。第一家麥當勞開業,蘇聯人排起了長隊
第三,歷史上經濟總量最接近美國的是1995年的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只有日本GDP總量佔比美國達到過最高峰。1995年,日本GDP總量達到了53340億美元,美國為76640億美元,佔比高達69%。不過,日本隨後進入了經濟衰退期,目前的GDP總量僅為5萬億美元,而美國已經超過了21萬億美元。
蘇聯的強大主要在於軍事的強大,而不在於經濟的強大。也正是因為軍事佔用了太多的資源,才會導致蘇聯經濟逐漸衰落,並最終解體。
Ⅵ 蘇聯經濟實力最強的時候國內生產總值(GDP)是美國的百分之多少
01.總述蘇聯經濟實力最強的時候國內生產總值(GDP)是美國的百分之多少?說實話,小編並沒有看到蘇聯方面當年公布的數據。倒是在高中歷史教科書中提到了這個數據。書中說,從1922年蘇聯成立(在這之前叫蘇俄),到1991年蘇聯解體,蘇聯共存在了69年(蘇俄不算在內)。
到了80年代中期,戈爾巴喬夫上台後,雖然承認了市場的作用,但又由於他的一系列失誤,最終導致蘇聯解體。再看美國,從二戰以後開始,加大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力度,迎來了黃金十年。90年代,又出現了一種一知識經濟為基礎,信息技術為主導的新的經濟增長模式——新經濟。兩國的差距就此拉開。
Ⅶ 二戰爆發前,蘇聯的綜合國力在世界的排名怎麼樣
二戰前的蘇聯的綜合國力在世界排名第二,僅次於美國。
蘇聯是當時世界上國土(本土)面積最大的國家,國土面積高達2240萬平方公里,足足佔了世界陸地總面積的六分之一;蘇聯人口將近2億,約為中國的一半,排名世界第三;蘇聯綜合國力僅次於美國,和德國、英國不相上下。
戰爭結束後,美國陸軍的實力,大致與蘇聯相當,即使有差距,也不會太大,加之美國海空部隊的優勢,因此,1945年二戰結束的時候,美國的軍事力量,應該是超越了蘇聯。
然而,維持上千萬人的軍隊,花費是極高的,既然戰爭結束,美國人也不想再花這個錢,所以搞了大裁軍,美國陸軍的實力迅速萎縮,很快被蘇聯反超。幾年後,蘇聯有了核武器,美蘇之間的軍事實力,逐漸趨向於平衡,但常規力量整體上講,美國強於蘇聯。
Ⅷ 1950年蘇聯比英國強大幾倍
摘要 從經濟實力來看,1940年蘇聯的GDP總量約為433億美元,英國的經濟總量約為380億美元。
Ⅸ 蘇聯經過兩個五年的建設,到1937年工業總值躍居歐洲第幾位
1933年至1937年蘇聯人民在以斯大林為領導核心的聯共(布)的領導下進行了大規模工業化建設的歷程,1937年蘇聯的的工業總產值超過法、英、德、躍居歐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直到1987年蘇聯一直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蘇聯從1928年開始實行第一個五年計劃,到二戰前已經完成兩個五年計劃,使蘇聯由一個落後的農業國變成世界第二的工業國。
第三個五年計劃尚未完成,蘇德戰爭爆發。雖然蘇聯在開戰之初,損失巨大,但最終頂住了德國的進攻,把德國打的大敗,最終德國戰敗。
擴展資料
蘇聯取得成功的優勢
1、實行計劃經濟,集中全國之力
五年計劃其實很簡單,就是國家集全國之力建設重工業,包括鋼鐵、發電、機械製造、水泥、采礦等工業。說白了,就是建設各種工廠,很多技術和設備是從西方國家購買。我們知道在市場經濟下,經濟發展都是先發展輕工業,獲得資本積累,然後逐步轉移到重工業。
蘇聯顯然等不及了,戰爭迫在眉睫,不盡快發展重工業後果很嚴重。所以,蘇聯實行計劃經濟,集中全國之力發展重工業,企業不需要考慮市場銷路的問題,一切由國家包辦。
2、由農業為工業化提供資金
蘇聯發展重工業需要購買設備,聘請外國技術人員,這都需要資金。資金從哪裡來,只能從農民那裡獲取資金。於是,蘇聯農民過得很苦,為國家做了貢獻。
3、蘇聯地大物博
除了資金發展重工業還需要大量的煤炭、鐵礦石、石油等礦產,蘇聯國土廣大,任何資源都不缺,只要發展采礦業把他們從地下和礦山裡挖出來即可。
4、規模優勢
蘇聯的國土面積和人口遠遠超過歐洲各國,即使工業化的水平只達到英法的七八成,蘇聯的總體工業產值就會遠超歐洲。
所以,二戰中,即使德國的工業化水平更高,武器更精良,但是蘇聯工業擁有巨大的規模優勢,造出的武器雖然不如德國的質量好,但是巨大的數量優勢彌補了質量差距,依然可以打敗德國。
5、技術成熟
鋼鐵、發電、機械製造、采礦等工業在英國法國已經發現了幾百年,技術高度成熟,蘇聯只要買(或其他方式獲得)來用就可以了,買來技術和設備,然後迅速擴大規模,形成規模優勢和數量優勢。
蘇聯發展重工業實際上是發揮了落後國家發展工業的後發優勢,不需要研發直接應用成熟技術,一躍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6、蘇聯的經濟基礎
近代以來,俄國經濟雖然落後於英法等國,但是俄國並非一個像中國一樣的純農業國。俄國工業、農業仍然取得了一定的發展,工業、農業水平超過廣大的落後國家,在世界上的排名依然靠前,俄國也是世界列強之一。
有了這份工業基礎和人才儲備,教育也並不落後,所以蘇聯只需要建設各種工廠即可,這位蘇聯的工業化提供了很大幫助,蘇聯的工業化其實比其他純農業國跨度要小很多。
Ⅹ 蘇聯的第一個五年計劃投入了多少資金
第一個五年計劃,蘇聯工業投資248億盧布,新建工礦企業150D多個,其中大部分為大型現代化企業。結果,工業固定資產增加1.2倍。工業總產值比1928年增長102%,年均達19.2%。到1932年,工業在工農業總產值中的比重已上升到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