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工業生產 > 北海工業發展帶動人口就業多少

北海工業發展帶動人口就業多少

發布時間:2022-10-03 14:22:41

A. 請問北海市目前的經濟發展怎樣

2005年,該市積極貫徹中央宏觀調控政策和措施,圍繞「三個階段」發展目標,堅持「工業立市」和「旅遊興市」戰略,深入開展「城市建設與投資發展年」活動,努力克服經濟運行中的不利因素,國民經濟繼續保持平穩快速發展,各項社會事業全面進步,城鄉居民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 國民經濟在較高的平台上快速運行。2005年,我市克服乾旱、煤電油運短缺等不利因素的影響,國民經濟呈現出平穩快速運行的勢頭,運行的穩定性和可持續性均明顯增強。初步核算,全年全市生產總值183.45億元,同比增長14.2%。其中第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分別為46.37億元、66.68億元、70.40億元,同比分別增長5.6%、23.6%、12.2%。第一、二、三產業的比重為25.3:36.3:38.4。與去年同期相比,第二產業的比重提高了2.9個百分點,第一、三產業的比重分別下降了2.2和0.7個百分點,三次產業的結構進一步向工業化方面調整。分季度看,一季度生產總值增長13.0%,二季度增長12.5%,三季度增長13.4%,四季度增長14.2%,說明我市經濟步入了快速增長時期。與全區相比,GDP增幅比全區高1.5個百分點,人均GDP比全區高3587元達到12349元。從三次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看,一、二、三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10.9%、55.9%、33.2%,分別拉動經濟增長1.6個百分點、7.9個百分點、4.7個百分點。其中工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53%,拉動經濟增長7.5個百分點。 市場價格總水平漲幅趨緩,全年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上漲1.6%,低於全區平均水平0.8個百分點。八大類消費品呈「四升四降」:食品類、煙酒及用品類、衣著類、居住類分別上漲4.2%、1.2%、0.1%、7.3%,家庭設備用品及維修服務、醫療保健和個人用品、交通和通訊、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分別下降0.1%、0.1%、2.6%、4.6%。 財政收入大幅增長,總量進一步增大。全年完成財政收入19.27億元,比去年凈增3.96億元,同比增長25.83%。人均財政收入達到1297元。地方財政收入10.86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31.56%。其中稅收收入5.43億元,增長26.78%,非稅收入5.43億元,增長36.71%。財政支出17.77億元,增長33.24%。 就業和再就業工作取得新成效。全年新增城鎮就業人數1.6萬人,幫助下崗失業人員2970人實現再就業;年末城鎮登記失業人員 7150人,登記失業率為3.2%。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綜合經濟實力還沒有得到明顯提高;財政收支矛盾還比較突出,可用財力仍然不足;縣區發展不平衡;農業產業化程度不高;工業創新能力不足,土地、能源等生產要素供求緊張,社會保障壓力較大,社會事業發展有待加強。 農業 農業生產形勢較好。全年完成農林牧漁業總產值85.15億元,同比增長6.88%。其中,農業完成產值20.66億元,同比增長5.0%;林業完成0.64億元,增長10.51%;牧業完成17.24億元,增長6.1%;漁業完成46.41億元,增長6.91%。 植業生產穩中有升。2005年,我市克服了洪澇災害和多年少見的冬春旱等自然災害的影響,充分利用我市的自然資源,擴大以馬鈴薯、玉米、紅薯為主的冬種糧食的種植,增加糧食復種指數,確保糧食總產穩定。同時積極保護基本農田,改善農田基礎設施,提高抗逆能力,加大低產田改造力度,提高農田糧食產出能力。2005年全市糧食作物播種面積9.29萬公頃,產量42.83萬噸,同比分別增長0.29%、2.13%;油料播種面積1.59萬公頃,產量3.98萬噸,同比分別增長2.55%、4.08%;糖蔗種植面積2.47萬公頃,產量165.82萬噸,同比分別增長1.57%、6.36%;蔬菜播種面積3.03萬公頃,產量52.36萬噸,同比分別下降1.67%、增2.47%;水果產量6.88萬噸,同比增長8.33%。 畜牧業生產持續發展。2005年是禽流感多發期,我市對規模豬場、禽場、大專業戶採用常年免疫,零散農戶採用春季突擊防疫等有效措施,確保了畜牧業持續增長。全市肉類總產量12.57萬噸,同比增長6.79%;出欄肉豬77.27萬頭,出欄肉牛2.57萬頭、出欄肉羊0.89萬頭,同比分別增長7.92%、6.20%、17.10%。出欄家禽3203.39萬只,蛋產量2.19萬噸,同比分別增長6.79%、減1.03%。 水產業繼續穩定增長。2005年北海市海洋水產業在嚴格遵守國家指令下,水產品生產繼續增長,水產品總產量達到94.18萬噸,同比增長2.0%。其中:海水產品產量為88.54萬噸,同比增長1.63%,海水捕撈同比下降0.68%,海水養殖同比增長5.43%;淡水產品產量為5.64萬噸,同比增長7.97%。淡水捕撈同比下降16.57%,淡水養殖同比增長10.48%。 農村基礎設施和生產條件繼續改善。2005年末,全市擁有農業機械總動力 87.83萬千瓦,比上年增長9.33%,其中大中型拖拉機2726台,增長3.89%;大中型拖拉機配套農具889部,增長11.4%;小型拖拉機1.26萬台,下降1.91%;小型拖拉機配套農具1.05萬部,下降3.96%;農用排灌電動機1627台,農用排灌柴油機8576台,比上年增長1.54%;農用水泵2.06萬台,比上年增長38.92%;農用運輸車(含載重汽車)1723輛,與上年持平;漁用機動船5148艘,比上年下降5.16%。全年農村用電量 11038萬千瓦時,比上年下降1.58%。化肥使用量(折純)5.86萬噸,增長2.36%。有效灌溉面積4.66萬公頃,旱澇保收面積3.10萬公頃,機電井1963眼,增長61.17%。農村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2005年末,全市通汽車村達341個,占村總數的99.42%;通電話的村342個,佔99.71%;自來水受益村達58個,佔16.91%。 工業 工業是經濟快速增長的主要動力。全年完成工業總產值191.39億元,同比增長33.25%,完成工業增加值58.51億元,增長25.6%。工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53%,拉動經濟增長7.5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完成總產值102.01億元,同比增長40.8%;實現工業增加值29.32億元,同比增長32.8%,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33.3%,拉動經濟增長4.7個百分點。工業運行的主要特點:一是輕、重工業快速增長,重工業優勢凸現。規模以上輕、重工業實現增加值分別為11.02億元、18.30億元,同比分別增長30.71%、37.18%,對工業增長貢獻率分別為33.03%、66.97%,分別拉動規模以上工業增長10.84個百分點和21.96個百分點。二是電力生產供應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農副食品加工業、醫葯製造業等五大行業增勢強勁。這五大行業完成工業增加值分別為: 6.04億元、1.48億元、2.54億元、3.37億元、2.83億元,分別比去年同期增長18.8倍、41.26%、66.94%、5.87%、25.44%。三是產銷銜接良好,出口增勢迅猛。全年實現銷售產值100.3億元,同比增長36.31%,產銷率達到98.37%,同比提高了1.83個百分點。出口交貨值12.35億元,同比增長98.94%。四是縣域工業持續發展。合浦縣、鐵山港區、海城區、銀海區分別完成工業增加值:6.57億元、4.08億元、2.19億元、0.90億元;同比分別增長:38.85%、1073.84%、4.15%、5.21%。五是經濟效益稍有回落,企業虧損面下降,虧損企業虧損額加大。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利稅9.92億元,同比增長10.23%,實現利潤2.93億元,同比下降7.32%,虧損企業面32.06%,比去年同比下降了11.27個百分點,虧損企業虧損額1.24億元,同比增長30.18%。工業綜合經濟效益指數為150.18,高於去年同期11.83個百分點。 建築業 全年建築業完成增加值8.17億元,增長9.7%。具有資質等級的建築企業53個,完成產值6.86億元,同比增長3.1%,房屋建築施工面積162.61萬平方米,同比增長3.62%,實現利潤總額923萬元,同比增長37.15%。 固定資產投資 固定資產投資增長加快。在大項目投資額大幅增長和新開工項目大幅增加的拉動下,我市固定資產投資增速明顯加快。全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67.24億元,同比增長30.8%。其中城鎮投資61.77億元,增長29.5%,在城鎮投資中,基本建設完成投資37.45億元,同比增長33.7%,更新改造投資完成9.48億元,同比增長28.8%,房地產開發投資完成10.79億元,同比增長21.7%。大項目的帶動明顯,全年投資完成額超千萬元的項目128個,完成投資42.18億元,佔全社會投資總額的62.73%,成為拉動投資增長的重要因素。新開工項目大幅增加是拉動我市投資快速增長的另一個重要的因素。全年新開工項目309項,完成投資31億元。從投資的行業分布看,投資總量最大的是水利環境公共設施管理業、電力煤氣水的生產供應業、交通郵電業和製造業,四個行業的投資分別完成9.44億元、6.93億元、4.74億元、4.73億元,占基本建設投資的69%。從三次產業的投資看,第一產業投資完成5.07億元,同比增長234.5%;第二產業投資完成19.86億元,同比下降9.9%,其中工業投資19.84億元,下降10.01%;第三產業投資完成36.84億元,同比增長52.7%。 全年房地產開發投資完成10.79億元,比上年增長21.67%。其中住宅投資完成7.31億元,占開發投資額的67.7%。房地產施工面積208.56萬平房米,增長5.6%,其中住宅施工面積為15.73萬平方米,增長3.1%;商品房銷售面積為38.09萬平方米,增長8.3%,其中銷售住宅面積為33.49萬平方米,增長27.3%。房地產新開工面積為58.45萬平方米,與上年基本持平。 電信業 電信業務平穩增長,通訊能力進一步增強。全年完成郵電業務總量14.01億元,比上年增長5.21%,其中電信業務總量13.57億元,增長5.43%;郵政業務總量0.44億元,下降1.15%。年末市話交換機總容量57.68萬門;年末固定電話用戶(含小靈通)40.05萬戶,其中住宅電話用戶26.97萬戶;行動電話用戶39.08萬戶。城市電話普及率32部/百人。 旅遊業 全年接待國內外遊客443.38萬人次,比上年增長10.47%,其中境外遊客3.02萬人次,增長19.32%。旅遊總收入20.05億元,增長12.26%,旅遊創匯642萬美元,增長16.09%。全市有星級飯店36家,三星以上19家,涉外星級飯店36家。 北海市的旅遊資源十分豐富,海洋旅遊資源綜合優勢更為突出。海水、海灘、海島、海鮮、海洋珍品、海上森林、海底珊瑚、海洋文化、海灘海洋運動、海上航線,構成了一個「十全十美」的海洋旅遊體系。1984年以來旅遊業發展迅速,1988年列為中國重點旅遊城市,現已成為中國南方重要的濱海旅遊城市。 國內貿易 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6.24億元,同比增長13.58%。其中:市區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8.12億元,比上年增長13.69%,合浦縣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8.12億元,比上年增長13.41%。 分銷售地域看,城市消費品零售額28.12億元,比上年增長13.69%;縣的零售額9.29億元,增長13.69%,縣以下零售額8.82億元,增長13.12%。 分銷售行業看,批發零售業零售額36.97億元,比上年增長13.78%;餐飲業零售額5.59億元,增長13.04%;其他行業零售額3.67億元,增長12.41%。 對外經濟 外貿出口和利用外資形勢良好。全年外貿進出口總額18468萬美元,同比增長35.7%,其中進口5924萬美元,增長44.18%,出口12543萬美元,增長32.03%。全年審批利用外資項目32項,同比增加10項。實際利用外資2387萬美元,同比增長20.98%。 邊境小額貿易(石頭埠碼頭)出口80.84萬元,同比增長13.86%,進口額為3893.82萬元,同比增長41.56%。 金融 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為161.80億元,比年初增長8.76%,其中企業存款余額23.74億元,比年初下降6.38%;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為111.72億元,比年初增長11.18%。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為127.26億元,比年初增長9.92%,其中工業貸款19.94億元,比年初增長20.37%,農業貸款17.20億元,比年初增長21.57%。全年銀行現金收入539.86億元,現金支出537.11億元,收支相抵回籠現金2.75億元。 全年保費收入2.25億元,同比增長14.83%。

B. 誰能告訴我廣西北海地區的人口及流動人口情況,收入和消費情況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市住房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但當前住房仍存在許多突出問題。今年以來,各地繼續貫徹落實兩個「國八條」和「國六條」,正確運用政府調控和市場機制兩個手段,保持房地產投資合理規模,優化商品房供應結構,加強房價監管和調控,抑制房地產價格過快上漲。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當前的房價問題,一定程度上是經濟社會發展中深層次矛盾的綜合反映。

中國住房改革的5大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市住房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但當前住房仍存在許多突出問題:主要是住房保障覆蓋面小、措施不到位、制度設計不合理。
1、政府的作用逐步弱化,職能不明確。過分強調效率優先,忽略了住房的公平性、保障性。結果公共財政、資源配置,公共住房政策措施等弱化,城鎮廉租住房制度覆蓋面低,經濟適用住房政策措施調整不到位,租賃市場不健全。目前全國有145個市沒有建立廉租住房制度;全國400萬戶中人均10平方米以下的低保家庭住房困難戶僅解決了26.8萬戶,占低保家庭住房困難戶的6.7%。廉租住房制度尚未覆蓋到其他低收入家庭住房消費需求被邊緣化。據調查測算,除低保家庭外,其他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戶還有588萬戶。經濟適用住房制度的供應對象逐步縮小。缺乏適應低收入家庭需求的住房租賃市場,新參加工作職工和部分特殊群體住房成為夾心層。住房公積金制度覆蓋面低,政策性住房金融發育滯後。從世界各國和地區的經驗來看,住房作為特殊商品,僅靠市場機制難以有效解決低收入家庭住房問題,需要政府提供保障和支持。
2、住房改革成果惠及低收入和最低收入家庭較少。主要是,中等以下收入群眾住房支付能力下降。據對35個大中城市分析,1998年以來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9.1%,高於商品房銷售價格增速(8.18%)。但收入增長分化,中等偏下、低收入和最低收入家庭收入增長(7.1%、6.0%、4.6%)低於房價增速,其中困難戶收入增長僅3.6%。特別是北京、廣州、深圳等中心城市和福州等省會城市,外來人口購房比例高,房價漲幅繼續保持高位,當地普通居民改善自住住房的壓力持續增加。
3、引導合理住房建設和消費政策措施存在誤區。經濟政策手段引導方面過多強調購房,強調超前消費,沒有隨著市場消費情況變化而變化。新建住房套型偏大,建設模式粗放,資源消耗高。住宅消費方面存在追求面積增加、忽視功能完善,重擁有產權、輕租賃使用的消費觀念,以及超前消費、過度消費的傾向。
4、城鎮化過程中流動人口住房的政策缺失。住房政策固守於戶籍政策,對外來務工人員、人才流動,人口向中心城鎮集聚帶來的住房需求變化應對措施弱。導致部分城市供求矛盾突出,房價上漲壓力加劇。目前在城鎮的流動人口約有8880萬人,占城市人口總數的30%。2010年城鎮化率預期為47%;預計每年有1000~1300萬農村人口向城鎮轉移。這類群體的住房需求在房改政策中沒有或考慮很少,增加了住房問題的復雜性。
5、財稅、土地、金融及規劃等調控政策導向目標不明確,社會和群眾消費預期不穩定。如房地產稅收集中在流通環節,保有環節稅負低,對住房消費的調控作用有限;租賃環節名義稅負高,相當部分租賃行為未納入管理,影響租賃市場的規范發展。房地產開發資金渠道單一,住房資金過度依賴銀行,缺乏分散風險的產品和機制。房地產統計指標設置不盡科學,指標體系不完善,信息發布不充分。
今年以來,各地繼續貫徹落實兩個「國八條」和「國六條」,正確運用政府調控和市場機制兩個手段,保持房地產投資合理規模,優化商品房供應結構,加強房價監管和調控,抑制房地產價格過快上漲。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但近期房價漲幅呈現出持續上升態勢。今年4月份以來,全國70個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各月價格指數同比分別上漲6.2%、6.2%、7.4%、8.1%,漲幅均高於2006年底的5.5%,且呈現出小幅攀升趨勢。北京、深圳等重點監測城市房價持續高位增長,連續多月房價漲幅在10%以上;長三角地區的上海、南京、寧波、杭州等主要城市出現回升態勢;長春、石家莊、南昌、成都、烏魯木齊、蚌埠、北海、徐州等城市房價也開始走高。7月份70個大中城市中,房價漲幅超過10%的有5個,超過9%的有8個,超過8%的有12個,拉動了70個城市整體房價的上漲幅度。

是什麼促使房價快速上漲?
當前的房價問題,一定程度上是經濟社會發展中深層次矛盾的綜合反映。主要表現在:城鎮化發展及城鎮人口自然增長對住房產生了新的較大需求;國際性和國內資本流動性過剩,除股市、房市以外,適合居民投資的渠道狹窄;購買了公房的家庭隨著收入的提高,改善住房條件的願望越來越強烈;居民收入差距拉大,低收入家庭收入增長趕不上高收入家庭收入增長;市場中住房供應套型過大、價格上漲過快,中等及中等以下收入家庭的住房支付能力相對下降等等。
當前部分地區房價上漲較快的主要原因是供應關系偏緊。房價上漲都與當地市場供求關系偏緊甚至階段性失衡有高度關聯性。其基本特徵,就是商品住房批准預售面積、套數總體上呈下降趨勢,小於同期實際銷售面積和套數。全國40個重點城市商品住房批准預售面積(12114萬平方米)、套數(113.7萬套)遠小於實際銷售面積(13985萬平方米)、套數(125.9萬套)。供求關系進一步趨緊,加大了房價上漲的壓力。
從住房供應方面看:一是土地有效供應不足。一些城市住房建設用地已連續幾年完不成供應計劃,對住房後期供應產生較大影響。同時,很多開發商對已取得的土地普遍採取分期開發模式,或有意延緩開發進度,導致相當一部分土地也沒有進入實質性開發。而受產權責任糾紛、債權債務不清等眾多歷史遺留問題等因素影響,處置盤活閑置土地往往難度很大。
二是新開工面積總體下降。一些重點城市商品住房新開工面積已經連續多年出現較大比例的下降。去年6月1日起實施新建住房結構比例政策後,出於規避政策和觀望的目的,不少地方新開工項目的審批及項目施工許可證的核發數量又明顯下降,直接影響了新開工項目的數量。三是,住房供應結構性矛盾突出。盡管結構調整出現了好的開端,但由於效果的顯現客觀上還有個過程,從當前住房市場供應情況看,結構矛盾仍很突出,大戶型、高價位住房供應比例偏高,與居民自住需求相適應的中低價位、中小戶型住房供應明顯不足。另外,保障性住房供應不足,住房二級市場和租賃市場發育滯後,也加大了商品住房市場的供應壓力。
住房需求方面:一是住房剛性需求持續旺盛。職工工資和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持續增加,相應提高了居民的住房消費能力。據統計,全國35個重點城市自1998年以來,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9.1%,高於同期商品房銷售價格增速(8.18%)。我國城鎮化、工業化的快速發展,還帶來了外地(含境外)機構和個人的購房需求持續增加,這在一些中心城市表現得尤為明顯。一些城市銷售的商品住房中有1/3以上為外地投資者購買。
二是股市與樓市相互影響,投資性購房需求依然強勁。盡管通過禁止期房轉讓等措施,基本遏制了短期炒房現象,但由於缺乏其他投資渠道,社會投資基本集中在房地產和股票市場。在流動性過剩及人民幣升值預期的整體金融環境下,樓市與股市出現一些新的變化。據搜狐網對2800多位投資者網上調查:近期選擇買房作投資的佔30.91%,略低於選擇買股票作投資的37.73%,其中21%的人選擇既買房子又買股票作投資;65.14%認為房價將持續上漲,高於股市的30.09%;面對再次加息,股市振盪,有32.24%的投資者表示要投資樓市。一些老股民追求落袋為安,開始將股市獲利的資金轉投到樓市,股市財富的外溢效應初步顯現。
三是信貸、稅收政策對住房需求調節作用不夠明顯。從人民銀行的統計數據,2007年以來,個人購房貸款增長逐月加速,到6月末,個人購房貸款余額高達2.6萬億元,同比增長23.9%,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了8個百分點。而在住房保有環節缺乏必要的稅收調節,住房使用成本過低,難以從根本上抑制大套型、高檔住房的消費需求,也難以有效控制投資性需求。
四是社會預期刺激需求提前釋放。社會上大多數預期房價將繼續上漲,特別是高檔住房、別墅稀缺性的社會預期,也促使部分住房需求提前釋放。
此外,土地成本、建材成本、住房品質的提高,以及小區配套設施、環境的不斷改善,也在客觀上增加了開發成本。尤其是地價的不斷攀升,在帶動高檔住房開發的同時,拉動了新建商品住房價格上漲。

C. 北海市2020總人口是多少

截止2021年4月,北海市政府還未發布2020年北海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只有2019年北海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的數據。

2019年年末全市戶籍人口180.21萬人,比上年末增加2.03萬人,其中城鎮戶籍人口58.94萬人,占總人口比重(戶籍人口城鎮化率)為32.7%,與上年末持平。

2019年全市常住人口170.07萬人,比上年末增加2.07萬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101.19萬人,占常住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鎮化率)59.4%,比上年末提高0.8個百分點。全年人口出生率為13.13‰;人口死亡率為4.68‰,自然增長率為8.45‰。

(3)北海工業發展帶動人口就業多少擴展閱讀:

2019年全年全市完成地區生產總值(下簡稱GDP)1300.80億元,按可比價計算,較上年增長8.1%。其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211.70億元,增長4.1%;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557.82億元,增長9.2%;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531.28億元,增長8.6%。

2019年年末全市城鎮就業人員13.83萬人,新增就業0.27萬人。2019年全年全市居民消費價格比上年上漲3.1%,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下降0.7%,固定資產投資價格上漲2.4%。

D. 北海最大工廠有多少人

北海最大工廠鐵山港工業區截至2021年10月底,工人已達1.66萬人。
鐵山港(臨海)工業區是廣西最大的臨海工業區,是帶動廣西和大西南經濟發展的重要基地,是海內外投資的熱點。

E. 北海的經濟概況

1950年,北海市國內生產總值0.31億元。1985年全市國內生產總值6.83億元。
2000年,全市完成國內生產總值113.7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6.2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31.8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45.7億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8048元。
2006年,北海市實現生產總值215.8億元,比2005年增長14.3%,人均生產總值14325元。
2012年北海市完成地區生產總值630.8億元,按可比價計算,較上年增長21.8%。其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128.07億元,增長4.4%;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310億元,增長39.9%;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192.73億元,增長6.9%。三次產業占經濟總量的比重分別為20.3%、49.1%和30.6%,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3.82%、85.42%和10.76%。按平均常住人口156.07萬人計算,人均地區生產總值40418元。
2013年北海地區生產總值(GDP)734.66億元,增長13.2%;人均GDP達到46000元以上,財政收入113.6億元,增長13.5%;固定資產投資674.91億元,增長23.8%;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300.9億元,增長27.1%。
在連續5年GDP保持年均增長17.1%、財政收入年均增長33.2%的高速增長基礎上,2014年北海地區生產總值(GDP)856億元,增長12.5%,人均GDP超過53000元;財政收入127.4億元,增長12.1%;固定資產投資780億元,增長16%;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597.9億元,增長22.7%。
2014年北海市地區生產總值達到856億元、增長12.5%。財政收入達到127.4億元、增長12.1%。固定資產投資達到786.2億元、增長16.5%。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達到1597.9億元、增長22.7%,增加值388.4億元、增長21.5%。
種植業
北海種植業以糧食作物為主,其餘是油料作物、經濟作物、水果蔬菜等。
1949年,糧食作物種植面積4866.67公頃,總產量3729.3噸。其中,稻穀播種面積2666.7公頃,總產量2000噸;花生播種面積800公頃,總產量540噸;甘蔗種植面積40公頃,總產量528噸。
1965年,糧食作物播種面積10280公頃,總產量11873噸;花生播種面積1780公頃,總產量1482噸;甘蔗種植面積280公頃,總產量3924噸。1982年後,全市農村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多種經濟得到發展。
1985年,全市(含合浦、下同)耕地面積82606.7公頃,糧食播種面積9.32萬公頃,糧食產量23.57萬噸,全市農業總產值3.1億元。
2002年,農業總產值73.18億元。蔬菜、蠶桑、花卉等經濟作物面積擴大2666.67公頃,優質谷率、甘蔗良種率、水果優質率分別達75%、95%和75%。形成了香山雞嘴荔、金品優質果菜等農業品牌。
2006年,耕地總資源80879公頃,實有耕地面積76078公頃,其中水田41508公頃,旱地34570公頃,全市人均耕地0.07公頃。全市農作物總播種面積18.57萬公頃,其中糧食作物播種面積9.32萬公頃,經濟作物播種面積5.75萬公頃(其中油料作物播種面積1.63萬公頃,甘蔗播種面積2.82萬公頃,木薯播種面積1.16萬公頃);其他農作物播種面積3.50萬公頃(其中蔬菜播種面積3.10萬公頃,西瓜0.39萬公頃)。年末果園面積1.66萬公頃。全市主要農產品總產量:糧食43.7萬噸,油料4.25萬噸、甘蔗191.63萬噸、蔬菜55.77萬噸、水果6.88萬噸。
2012年農作物總播種面積為183271公頃,比上年增加1273公頃。其中,糧食種植面積80417公頃,比上年增加45公頃;油料種植面積15297公頃,減少157公頃;甘蔗種植面積32861公頃,增加977公頃;蔬菜種植面積35268公頃,增加613公頃;木薯種植面積14375公頃,增加23公頃。2012年糧食產量38.02萬噸,同比增長6.27%;油料產量3.81萬噸,增長1.15 %;甘蔗產量238.11萬噸,增長3.19%;蔬菜產量72.46萬噸,增長4.13%;園林水果產量9.69萬噸,增長6.07%。
林業
1949年底,北海僅有馬尾松幼林264.13公頃。1952年建立木材公司。1953~1959年,龍潭、曲灣、軍屯、東星建立集體林場,造林1117.4公頃。1960年5月建立國營大江林場。1964年,國營林業苗圃7個,農村集體林場9個,全市造林3600公頃。1979年進行海防林調查,全市森林面積為4600公頃,活立木蓄積19.74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16.7%。1990年,北海市森林面積2972公頃,森林覆蓋率11.54%,活立木蓄積11.02萬立方米,造林面積7423公頃,林業用地面積5734公頃,人工林撫育面積173.33公頃。2000年,北海市有林業用地11.58萬公頃,森林面積8.22萬公頃,森林覆蓋率28.6%,活立木蓄積195.57萬立方米。全市宜林海岸線長440.14公里。營造沿海防護林1145.13公頃、紅樹林133.33公頃、速生豐產林1640公頃。森林監測面積6.55萬公頃。全市總產值2759萬元。2006年,全市完成植樹造林4537公頃,速生豐產林4201.33公頃,營造防沙治沙林266.67公頃,經濟林總面積達1.95萬公頃。全市總產值2.6億元。水產
水產業是北海重要行業。早在秦漢以前,北海先民利用地緣優勢,從事海洋捕撈業——潛水採珠。東漢時期禁止民間採珠貿易,採珠者轉以捕魚。明、清年間,北海海洋漁業已初具規模。1949年北海水產品產量5518噸。解放後,北海捕撈業快速發展。1990年,北海市出海從事海洋捕撈人數9592人,水產品產量11.01萬噸。主要海產品有魚類、蝦類、貝類、蟹類及其他種類。除海洋捕撈外,在20世紀50年代後期,北海開始海水養殖,80年代後開始淡水養殖,90年代後,海水、淡水養殖有了長足發展。基本形成對蝦、文蛤、牡蠣、珍珠四大龍頭品種的養殖基地。淡水養殖以養殖、鱅魚、鰱魚、鯉魚、羅非魚等為主。2000年,四大水產專業市場建成。全市水產品總產量85.5萬噸,總產值53.5億元。其中海洋捕撈54.5萬噸,產值33.2億元;養殖產量30.11萬噸,產值23.73億元,養殖面積3.24萬公頃。全市人均水產品佔有量600公斤,漁業人口平均純收入6053元。
2006年,全市擁有漁業鄉鎮(辦事處)24個,漁業勞動力人口約18萬人。全市水產品總產量96.54萬噸,比上年增長7.5%;水產品總產值49.87億元,比上年增長13.2%。其中,海洋捕撈產量53萬噸,產值31.46億元;水產養殖產量43.5萬噸,產值18.41億元。捕撈作業有拖、圍、刺、釣、繒和張網等10餘種,以拖網為主。畜牧
北海市畜牧業養殖品種主要有豬、牛、羊、雞、鴨、鵝、鴿等常見畜禽品種。1981年,北海興起養鵪鶉。1990年末耕牛存欄量20255頭。年內出欄肉牛2150頭,山羊存欄840頭,年產奶量167.31噸。生豬年末存欄量為43500頭。1991年以後,出現專業化養豬、雞、鴨場,養殖量在萬頭以上。
2000年,全市生豬飼養量110.41萬頭,牛飼養量19.27萬頭,家禽飼養量4625.34萬羽。年內生豬出欄54.96萬頭,牛出欄1.98萬頭,羊出欄0.57萬頭,家禽出欄2688.32萬羽;肉類總產量9.92萬噸,禽蛋產量1.92萬噸,奶類產量0.04萬噸。全市肉類、禽蛋和奶類人均佔有量分別為69.34公斤、13.42公斤和0.28公斤。全市畜牧業總產值10.92億元,農民人均畜牧業生產值1054.62元。
2006年,全市生豬飼養量148.77萬頭,牛飼養量19.82萬頭,家禽飼養量5196.45萬羽。全市生豬出欄83.15萬頭,牛出欄2.64萬頭,羊出欄1.01萬頭,家禽出欄3353.04萬羽,全市肉類總產量13.45萬噸,奶類產量0.11萬噸,禽蛋產量2.31萬噸。全市肉類、禽蛋和奶類人均年佔有量分別為88.45公斤、15.19公斤、0.72公斤。全市畜牧業總產值18.10億元。
2012年,北海生豬出欄97.37萬頭,增長3.84%;年末生豬存欄91.9萬頭,同比增長15.06%。全年豬、牛、羊、禽肉類總產量12.83萬噸,同比增長3.44%。其中,豬肉產量7.5萬噸,增長4.08%;牛肉產量0.31萬噸,增長3.62%;羊肉產量252噸,增長4.56%;禽肉產量4.9萬噸,增長2.42%。牛奶產量1517噸,增長2.29%。蠶繭產量632噸,下降4.38%。水產品產量98萬噸,增長2.94%,其中海水產品產量89.4萬噸,增長2.61%。 20世紀20~40年代,北海成規模的生產廠僅有陶器廠、電力廠、廣成興電機織染廠、印刷廠,其餘多是手工業作坊。截至1949年,全市工業企業及手工業712家,其中私營工業企業17家,個體手工業695家。
解放後,經過4個五年計劃,北海已基本形成小型機電、建材、海洋化工、加工等產業,至1978年,全市共有全民企業47家,集體57家,工業總產值12237萬元。1996年,北海市工業總產值90.4億元。其中,鄉及鄉以上工業企業及生產單位512個,鄉及鄉以上工業總產值41.68億元。獨立核算工業企業職工50532人。2000年,北海工業經濟在改革調整中持續發展。全市工業總產值93.4億元,鄉及鄉以上工業企業及生產單位141個,鄉及鄉以上工業總產值43.88億元。獨立核算工業企業職工31885人,當年獨立核算工業企業實現利稅款36797萬元。主要行業有機械電子、輕工建材、煙花爆竹、水產品加工、造紙製糖、石油化工、電力生產等。2001年成立了北海工業園區。2002年,北海市園區經濟和高新技術產業齊頭並進,成為工業經濟的新亮點。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產值51.3億元,增長16.3%,增加值16.2億元,增長22%。2003年3月10日,北海出口加工區設立,這是廣西唯一的國家級出口加工區。2004年,以銀河、北生、恆基偉業、北海國發等為龍頭的高新技術企業的崛起,促進工業發展。至2006年,北海市已擁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49家,全市實現工業總產值215.8億元。產值億元以上企業24家,其中產值達10億元以上2家。
2012年全部工業累計完成產值1096.97億元,增長62.6%;實現增加值274.02億元,增長50.9%;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累計完成產值1020.9億元,增長69.5%,實現增加值245.36億元,增長59.5%。
2012年,國有企業增長25.43%,集體企業回落18.48%,股份制企業增長99.3%,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資企業增長19.23%,其他經濟類型企業增長1.33%;輕工業增長39.62%,重工業增長77.43%。
2012年,石油加工、煉焦和核燃料加工業增長1349.2%;通用設備製造業增長160.4%;化學原料和化學製品製造業增長99.3%;金屬製品業增長70.9%;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增長46.6%;農副食品加工業增長30.5%;電氣機械和器材製造業增長21.3%。
2013年,北海已形成了以石油化工、電子信息、臨港新材料三大千億元產業為核心、輕重兼備的產業發展體系。2013年,僅9月當月的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產值就達131.85億元,環比8月提高了41.08%,增速高於全國、廣西平均水平。 旅遊業
1984年以來旅遊業發展迅速,1988年列為中國重點旅遊城市。1984~1993年,共接待來自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代表團和入境旅遊者(包括港、澳、台同胞)3.22萬人次。1996年,全市共接待國內遊客131萬人次,國內旅遊收入3.3億元;接待海外遊客7600人次,創匯288萬美元。1998年,北海被評為「中國優秀旅遊城市」。2006年,有旅行社6家,持證導遊人員1070人,同年北海市共接待國內外遊客475.21萬人次,旅遊業總收入24.53億元,旅遊創匯969.63萬美元。
2012年入境旅遊人數9.9萬人次,同比增長18.9%;國際旅遊(外匯)收入3429萬美元,增長33.2%。接待國內旅客1311.2萬人次,增長19.1%,國內旅遊收入110.2億元,增長28.01%。
金融
清光緒二年(1876年),北海被辟為通商口岸,設立了北海關銀號,代收外商稅款。民國時期,北海設有4家銀行的匯兌所和辦事處,還有北海太平洋保險公司等官辦和官商合辦的金融機構。解放後至1990年,北海先後建立中國人民銀行北海分行、中國農業銀行北海市分行、中國工商銀行北海市分行、中國銀行北海分行、中國建設銀行北海中心支行等國家專業銀行機構。同時還設有非銀行金融機構和地方金融機構等。
1990年末,全市共有金融機構、網點129個。1996年,北海市擁有金融機構185家,其中國家銀行6家,保險公司3家,城市信用社13家,農村信用社158家,信託投資公司2家,證券交易所3家。全市金融機構網點445個,其中銀行機構網點238家,非銀行機構網點207個,金融從業人員5170人。各項存款余額76.36億元,貸款余額85.28億元。各類保險承保總額102.9億元,保險業務總收入0.8億元。
2000年,全市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103.9億元,各項貸款余額109.1億元。全市保險業務收入1.3億元。2005年,全市擁有銀行業金融機構31家,其中政策性銀行1家,國有商業銀行4家,股份制銀行1家,農村信用社25家。從業人員2694人。各項存款余額161.8億元,各項貸款余額127.26億元。2006年,共有銀行金融機構31家,其中:政策性銀行1家、商業銀行5家、農村信用社25家。共設網點122個。年底,全市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存款余額187.28億元,同比多增12.44億元。各項貸款余額138.28億元,同比多增1.24億元。
2012年金融業增加值9.05億元,同比增長17.7%。
2012年末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存款余額568.45億元,比上年增加67.7億元。年末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貸款余額302.5億元,比上年增加30.8億元。
對外貿易
清光緒二年(1876年),北海口岸開埠通商,次年進口額7900關平兩,出口額2400關平兩。民國元年至民國21年(1912~1932年),北海口岸進口額為4215.64萬關平兩,年均200.74萬關平兩;出口額為3300.95萬關平兩,年均157.19萬關平兩。解放後,50~70年代,北海口岸只是代理中央進口業務,1980年後始有自營進口業務;1950~1983年,北海出口額為3.80億美元,年均1118.49萬美元。1999~2004年,出口貿易總值每年約1億美元。2005年,出口貿易總值1.33億美元。2006年,進口總額0.96億美元,出口總額1.94億美元,市場覆蓋80多個國家和地區。
2012年外貿進出口總額20.78億美元,同比增長21.3%。其中,貨物出口11.83億美元,同比增長4.6%;貨物進口8.94億美元,增長53.9 %。進出口差額(出口減進口)2.89億美元。全年批准項目合同外資額9.12億美元,比上年下降11.6%;外商直接投資額7.49億美元,下降26.2%。

F. 北海市的支柱產業是什麼

北海市現在大力發展工業,出口加工區和高德工業園,銀灘工業園在2006年後新進了很多企業,帶動人口的轉移,廣東的很多工業也戰略轉移到了北部灣工業區,打造北部灣工業區一條帶.

G. 老師你好,廣西北海的經濟靠什麼來帶動的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06-03

H. 北海市的支柱產業是什麼

北海市的支柱產業是房地產,滿大街都在炒房,建了大把房子,基本上沒人住的,現碰到疫情,房地產涼涼了。。

I. 北海人口2021總人數口是多少

2021年北海總人口為141178萬人,2010年的133972萬人相比,增加7206萬人,增長5.38%,年平均增長率為0.53%,比2000年到2010年的年平均增長率0.57%下降0.04個百分點。數據表明,我國人口10年來繼續保持低速增長態勢。

北海,是廣西壯族自治區地級市,地處廣西壯族自治區南端,北部灣東北岸。西北距首府南寧206公里,東距廣東湛江198公里,東南距海南海口市147海里。

人口普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人口普查是摸清我國人口家底的重要手段:及時開展人口普查,全面查清我國人口數量、結構、分布等方面的最新情況。

既是制定和完善未來收入、消費、教育、就業、養老、醫療、社會保障等政策措施的基礎,也為教育和醫療機構布局、兒童和老年人服務設施建設、工商業服務網點分布、城鄉道路建設等提供決策依據。

人口普查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及時查清人口總量、結構和分布這一基本國情,摸清人力資源結構信息,才能夠更加准確地把握需求結構、城鄉結構、區域結構、產業結構等狀況,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提供強有力的支持。

人口普查是完善人口發展戰略和政策體系: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的迫切需要。開展人口普查,了解人口增長、勞動力供給、流動人口變化情況,摸清老年人口規模,有助於准確分析判斷未來我國人口形勢。

准確把握人口發展變化的新情況、新特徵和新趨勢,深刻認識這些變化對人口安全和經濟社會發展帶來的挑戰和機遇,對於調整完善人口政策,推動人口結構優化,促進人口素質提升具有重要意義。

J. 北海靠甚麼成為全球發展最快城市

得益於北海港和當地旅遊業。

北海是廣西港口城市,搶了北京和上海的風頭。北海目前有將近130萬人口,城市增長規模有望達到年均10.58%,這都得益於北海港和當地旅遊業的支撐。

中國北海位居世界發展最快城市的榜首。這座港口城市曾經是古「絲綢之路」的一站。但是今天的北海更有名氣的當屬其24公里長的銀灘。它靠近越南、香港和澳門,旅遊業近年來獲得快速發展。

2006-2020年人口平均增長速度為10.58%。

(10)北海工業發展帶動人口就業多少擴展閱讀

城市榮譽

2010年11月9日,北海經國務院批復為歷史文化名城。

2017年12月24日,北海入圍2017中國特色魅力城市200強。

2017年12月26日,北海入選「2017年度中國最具投資潛力城市50強」。

2018年12月,全國校足辦、教育部辦公廳印發《關於同意設立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改革試驗區的函》,北海入選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改革試驗區。

閱讀全文

與北海工業發展帶動人口就業多少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低壓工業用戶指哪些 瀏覽:748
工業污水超濾余氯高了怎麼降低 瀏覽:287
廣州到潮陽汽車多久 瀏覽:606
汽車正負電源什麼意思 瀏覽:462
一弋陽縣國道口工業區有什麼廠 瀏覽:89
奧迪a614款25多少錢 瀏覽:493
上海汽車南站到水產路多少公里 瀏覽:510
賓士b200冷卻液怎麼排空 瀏覽:50
寶馬x5改裝360環影多少錢 瀏覽:268
賓士e怎麼升高 瀏覽:414
吉利汽車模塊有哪些平台 瀏覽:934
汽車多久需要大保養 瀏覽:330
汽車機油缺什麼原因 瀏覽:712
汽車內如何消除電火花 瀏覽:553
買賓士的要收入多少 瀏覽:363
賓士怎麼樣改裝 瀏覽:380
比賓士好的車有哪些 瀏覽:648
賓士lx首付多少 瀏覽:442
汽車吊70噸以上都干什麼活 瀏覽:387
汽車airplay在哪裡打開 瀏覽: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