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工業生產 > 沈陽工業基地是哪個國家的

沈陽工業基地是哪個國家的

發布時間:2022-09-01 03:13:47

『壹』 工業城市沈陽所在的工業基地是()A.京津唐地區B.遼中南地區C.滬寧杭地區D.珠江三角洲地

遼中南地區是我國著名的重工業基地,主要的工業城市有:沈陽、鞍山、撫順、本溪、遼陽和大連等.故選項B符合題意;選項A、C、D不符合題意.
故選:B.

『貳』 沈陽是重工業基地嗎

沈陽是建國初期國家重點建設起來的以裝備製造業為主的全國重工業基地之一。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沈陽的工業門類已達到142個,現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3033家,地區生產總值2240多億元。近年來,沈陽市委、市政府以振興沈陽老工業基地為主線,堅持改革開放和工業立市方略,國有經濟戰略性調整步伐加快,外資和民營經濟迅速成長壯大;城市發展空間和產業布局得到拓展優化;汽車及零部件裝備製造、電子信息、化工醫葯等產業初具規模,已成為全市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支撐;科技創新能力和企業研發能力不斷提高,形成了一批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產品和企業;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明顯加快,軟環境建設得到了進一步改善。沈陽經濟和社會長足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升,沈陽經濟和社會步入了快速發展的新時期。在此同時,沈陽先後獲得「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國家森林城市」的稱號,連續兩年進入全國百強城市前十名,並躋身國內十大最具競爭力城市行列。

『叄』 我國四大工業基地的特點

四大工業基地指的是中國遼中南工業基地、京津唐工業基地、滬寧杭工業基地(長江三角洲工業基地)和珠江三角洲工業基地。
特點:
1、遼中南工業基地(含沈陽、撫順、鞍山、本溪、大連、遼陽、營口等一系列工業城市),該地以鋼鐵、機械、石油化工等重工業為主。
2、京津唐工業基地(以北京、天津、唐山為頂點的三角地帶),有鋼鐵、機械、化工、電子、紡織等工業,它是我國第二大綜合性工業基地;也是北方最大的綜合性工業基地。
3、滬寧杭工業基地又叫長江三角洲(以上海、南京、杭州為頂點的三角地帶,也稱長江三角洲),它是我國第一大綜合性工業基地,輕重工業都很發達;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大、結構最完整、技術水平和經濟效益最高的綜合性工業基地。
4、珠江三角洲工業基地(含廣州、深圳、珠海、惠州、東莞、佛山、中山、江門等一系列工業城市),該地以服裝、電子、玩具、食品等輕工業為主。
(3)沈陽工業基地是哪個國家的擴展閱讀
基本信息:
京津唐工業基地
1.工業中心:北京、天津、唐山。
2.地位:輕重工業都較發達的綜合性工業基地,中國北方綜合性工業基地。
3.發展方向:今後重點可放在鋼鐵、石油化工、海洋化工、電子、高檔輕紡和精細化工方面。
遼中南重工業基地
1.工業中心:沈陽和大連為中心,包括鞍山、本溪、撫順、遼陽等工業城市。
2.地位:是我國重要的老工業基地,全國最大的重工業基地。
3.發展方向:今後仍應發揮其作為重工業基地的優勢,要更新設備,提高先進裝備製造業產品質量,升級產業結構,適當限制某些耗能大,當地又缺乏原料資源工業的發展。
①優化產業機構,引進先進技術,運用南水北調工程,發展節水型農業調整產業結構,大力發展新興產業和第三產業。
②加強交通、通信等基礎設施的建設。
③大力發展科技,提高勞動者的素質
④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
⑤加大改革開放的力度,積極引進外資;治理環境污染。
⑥珠江三角洲輕工業基地
1.工業中心:廣州、深圳、珠海為中心,佛山、惠州為副一級中心,包括珠江三角洲經濟開放區各城鎮。
2.地位:以輕工業為主的綜合工業基地。
3.發展方向:發展以出口為主的多種加工工業、汽車製造、核電、旅遊、石化、文化、電子和製造業等。
滬寧杭工業基地
1.工業中心:上海、南京、杭州等。
2.地位:輕重工業都非常發達,全國最強的綜合性工業基地。
3.發展方向:以輕工、紡織、機械、電子、冶金和化工為主體

『肆』 沈陽所在的工業基地是()A.遼中南工業基地B.京津唐工業基地C.滬寧杭工業基地D.珠三角工業基

遼中南工業基地主要的工業城市有:沈陽、鞍山、撫順、本溪、遼陽和大連等.故選項A符合題意;選項B、C、D不符合題意.
故選:A.

『伍』 關於沈陽工業的具體介紹

跳躍式發展中的沈陽工業(一)
遼寧日報
勇擔重任工業基石築峰巒

幾乎是一路跳躍著,沈陽的工業踩著科學發展的節拍步入了又好又快發展的快車道。

在沈陽工業發展史上,這樣的跳躍前所未有。來自沈陽市政府的數字報告:去年,沈陽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4052戶,是2000年的4倍;實現規模以上工業產值3295億元,增長41.5%,是2000年的5倍;實現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929億元,增長32.5%,是2000年的4.7倍,在全國副省級城市中的排位已由原來的第13位躍升到第7位,今年還將有望上升到第5位。

特別是今年一季度,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完成產值905億元,增長42%;完成工業增加值258億元,增長30%。

讓人振奮的數字真實地說明:重新崛起的沈陽工業已經持續進入了一個又好又快發展的高速增長期,正在迎來一個可持續發展的黃金時代。

數字的背後更折射出這樣深遠的意義:作為全省乃至全國的工業龍頭城市,作為裝備製造業佔全省近4成份額的工業強市,沈陽工業的跳躍發展對遼寧以及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有著重要的帶動和示範作用。而對遼寧中部城市群工業發展不容置疑的支撐、輻射、帶動將迅速提升遼寧中部城市群的整體實力。

振興沈陽的關鍵是振興工業;沈陽工業的飛躍發展,為老工業基地振興創造了先決條件

作為國家「一五」、「二五」期間建設起來的重工業城市,工業從一開始就成了沈陽的根基和命脈,沈陽在為國家作出巨大貢獻的同時,也塑造著自身的輝煌。然而,步入市場經濟後,沈陽這座長期以來在計劃經濟體制內運行的城市,表現出了諸多的不適應:一大批國有大中型工業企業逐年衰竭,導致工業在全市經濟總量中比重連年下降,沈陽工業在全國的位次退居到15個副省級城市倒數第3位,沈陽工業總量也由全國第4位降至第20多位。

根基的動搖和落後,使沈陽的經濟減緩了速度。老工業基地在衰退,沈陽的發展困難重重。

沈陽到底怎麼辦?老工業基地的出路究竟在哪裡

輾轉探索中,沈陽新一屆市委、市政府領導集體悟出,老工業基地改造振興的關鍵首先在於思想的全面解放,以思想觀念的更新掃清阻礙發展的障礙,解決老工業基地改造的出路問題。在這一思想指導下,沈陽開始重新審視城市發展定位,並確立這樣的振興理念:

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根,沈陽的根是工業,沈陽的靈魂是工業。抓住了工業就等於抓住了根本,振興沈陽的關鍵是振興工業。工業興則沈陽興,必須把發展工業放在整個經濟發展的突出位置,工業上不去,工業不大發展,就談不上振興老工業基地。於是,「工業立市」的戰略思想成為沈陽城市發展的主基調,工業也成為老工業基地振興的基礎和實現沈陽經濟騰飛的引擎。

沈陽抓住國際、國內產業轉移的重大機遇,以中央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重大決策為旗幟,對沈陽工業進行脫胎換骨的全新構造,把工業經濟鎖定在東北地區速度上領跑、總量上領先這個目標,實施趕超戰略,謀求跨越發展。沈陽工業開始踏上破冰之旅。

沈陽是用搬遷重組的戰略調整為沈陽工業揚帆首航的。由於歷史原因,沈陽的體制性、結構性矛盾一直十分突出,深深地阻礙著沈陽發展的腳步。

對此,沈陽的辦法是跳出就企業抓企業、就工業抓工業的體制和思路限制,運用超常思維破解現實難題。

2002年6月,沈陽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將鐵西區和沈陽經濟技術開發區合署辦公組成鐵西新區的重大戰略決策。從盤活存量資產入手,加大老工業基地中心城區土地置換力度,將老工業企業全部搬出中心城區,到地價較便宜的開發區重新買地建廠房,讓兩個區域的資源實現優化配置,從而利用土地差價為企業解決改造發展的資金瓶頸。

沈陽市為這一大規模的搬遷改造作了這樣具有深刻意義的注釋:企業的搬遷改造不是簡單的位移和復制,而是要通過搬遷改造解決企業存在的結構、技術、管理等問題。於是以搬遷為手段,一大批企業在搬遷中重組,在搬遷中升級,在搬遷中「涅?」,在搬遷中進行了脫胎換骨的改造。

現在,206戶搬遷企業已經在鐵西新區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工業群,這些企業利用土地置換籌集了120億元資金,其中的80%都用於解決企業的遺留問題,20%用於城市建設。目前,鐵西工業企業的數量已經比合署前翻了一番,地價由每平方米1300元上漲到3500元,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實際利用外資、財政收入等分別是合署前的3.3倍、2.6倍、3.5倍,鐵西老工業區發生了脫胎換骨的變化。

以搬遷重組改造為轉折點,沈陽市開始大刀闊斧全面調整國有經濟布局,大幅度提高市場化程度,陸續對1000多戶國有中小企業實施了轉制,對87戶扭虧無望的企業實施關閉破產。現在,全市中小企業改革任務已經基本完成。從2005年開始,沈陽市著手推進24戶重點國有企業股份制改革,目前已有22戶基本完成重組改制任務。為此,沈陽市積極籌措資金支持工業發展與結構調整,市財政設立10億元工業發展資金專項用於支持工業發展,其中4億元列為重大專項,用於重大裝備產業化;同時分階段將科技三項經費提高到每年4億元,集中支持重大科技攻關;此外,還將國有股權收益全部用於企業改革過程中的職工身份轉換、歷史債務償還、企業辦社會移交、返還企業社會保障欠賬等,近幾年沈陽累計投入了67億元。

『陸』 沈陽佔地面積有多大

沈陽現轄十區一市三縣,總面積13308平方公里,市區面積3830平方公里。
沈陽是遼寧省省會,是東北地區最大的中心城市和我國重要的重化工業基地,素有「東方魯爾」的美譽。沈陽市政治、軍事、金融、外交機構林立,駐有沈陽軍區、中國人民銀行沈陽分行、民航東北管理局、東北電監會、沈陽鐵路局、東北電網有限公司等中央直屬機構,以及美、俄、朝、日、韓、法等六國總領事館。
沈陽現轄十區一市三縣,總面積13308平方公里,市區面積383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762萬人(2007年),市區人口506.6萬人。2007年國內生產總值為3073.9億元人民幣。
沈陽是聞名遐邇的歷史文化名城。因地處古瀋水(渾河支流)之北而得名。沈陽地區孕育了遼河流域的早期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據對新樂遺址考證,在72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此繁衍生息。從公元前229年設立侯城起,沈陽的建城史已近2300年。沈陽素有「一朝發祥地,兩代帝王宮」之稱。1625年,清太祖建立的後金遷都於此,更名盛京。1636年,皇太極在此改國號為「清」,建立清王朝。1644年,清軍入關定都北京後,以盛京為陪都。清初皇宮所在地:沈陽故宮,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僅存的兩個完整皇宮建築群之一。
沈陽市是全國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和首批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旅遊資源豐富多彩。名勝古跡有福陵、昭陵、新樂遺址博物館、鄭家窪子青銅短劍大墓、葉茂台遼墓、永安石橋等。沈陽故宮是除北京故宮外我國僅存的一座皇宮建築群,具有較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是清太祖努爾哈赤和清太宗皇太極營造和使用的宮殿。福陵和昭陵是聞名遐邇的「關外三陵」中的兩個,是具有中國古代建築特色和濃郁民族風格的帝王陵寢,福陵是清太祖努爾哈赤和孝慈高皇後的陵墓;昭陵是清太宗皇太極和孝瑞文皇後的陵墓,而且是清入關前留下的三個陵寢中規模最大的一個。新樂遺址是我國北方新石器時代較早的一處母系氏族公社聚居部落遺址,距今已有7200多年。鄭家窪子青銅短劍大墓位於沈陽市於洪區,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古墓群。葉茂台遼墓群位於法庫縣,是遼悉相蕭義及其家族的墓群。永安橋位於於洪區,是沈陽市境內保存較為完整的清初石築拱橋。
沈陽是建國初期國家重點建設起來的以裝備製造業為主的全國重工業基地之一。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沈陽的工業門類已達到142個,現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3033家,地區生產總值2240多億元。近年來,沈陽市委、市政府以振興沈陽老工業基地為主線,堅持改革開放和工業立市方略,國有經濟戰略性調整步伐加快,外資和民營經濟迅速成長壯大;城市發展空間和產業布局得到拓展優化;汽車及零部件裝備製造、電子信息、化工醫葯等產業初具規模,已成為全市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支撐;科技創新能力和企業研發能力不斷提高,形成了一批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產品和企業;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明顯加快,軟環境建設得到了進一步改善。沈陽經濟和社會長足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升,沈陽經濟和社會步入了快速發展的新時期。在此同時,沈陽先後獲得「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國家森林城市」的稱號,連續兩年進入全國百強城市前十名,並躋身國內十大最具競爭力城市行列。
在經濟全球化迅猛發展的今天,面對全面實施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重要戰略機遇,沈陽市政府正式確定,到2010年把沈陽建成全國裝備製造、東北地區商貿物流和金融三大中心,成為遼寧乃至東北地區全面振興的重要增長極。沈陽以其優越的地理位置,雄厚的工業基礎及科技實力,完善的市場體系和發達的交通網路必將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最具吸引力的投資地區之一。

『柒』 北方第三城在哪個城市

北方第三城在沈陽城市。沈陽,簡稱沈,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遼寧省省會及最大城市,別稱盛京、奉天。沈陽位於中國東北地區南部,是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地區通往關東地區的綜合樞紐城市。

沈陽城市的特點

沈陽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有2300年建城史,素有「一朝發祥地,兩代帝王都」之稱。沈陽是中國最重要的以裝備製造業為主的重工業基地,有著「共和國長子」和「東方魯爾」的美譽,躋身國內最具競爭力城市行列,成為東北地區最具吸引力的投資地區之一。

沈陽先後獲得「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國家森林城市」、「國家園林城市」稱號。2017年12月,當選中國十佳冰雪旅遊城市。是國家新型工業化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工業化、信息化兩化融合示範區,目前正在加快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先進裝備製造業基地、生態宜居之都,全力推進老工業基地全面振興。

『捌』 東北三省五大工業基地是什麼

是遼中南工業基地
四大工業基地
一、遼中南工業基地(含沈陽、撫順、鞍山、本溪、大連等一系列工業城市),該地以鋼鐵、機械、石油化工等重工業為主。
二、京津唐工業基地(以北京、天津、唐山為頂點的三角地帶,唐山的「唐」,不是塘沽的「塘」),有鋼鐵、機械、化工、電子、紡織等工業,它是我國第二大綜合性工業基地;我國北方最大的綜合性工業基地。
三、滬寧杭工業基地(以上海、南京、杭州為頂點的三角地帶,還包括蘇州、無錫、常州、熹興、寧波等城市,也稱長江三角洲),它是我國第一大綜合性工業基地,輕重工業都很發達;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大、結構最完整、技術水平和經濟效益最高的綜合性工業基地。位於亞熱帶地區;瀕臨長江、東海,地理位置優越。亞熱帶季風氣候,熱量充足,降水豐富,雨熱同期;三角洲地形,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河網密布,水源充足。工業基礎雄厚;科技力量強;水陸交通便利;勞動力豐富,素質高;市場廣闊;經濟腹地寬廣;工業聯系好;政策扶持;浦東開發提供新的發展機遇;豐富的農副產品等。
不足:能源、資源缺乏;人多地少,土地緊張;污染嚴重。
發展:高、精、尖方向發展;結構輕型化。
四、珠江三角洲工業基地(含廣州、深圳、珠海、東莞、佛山、中山等一系列工業城市),該地以服裝、電子、玩具、食品等輕工業為主。

『玖』 沈陽簡介

【沈陽概況】

地理資源
沈陽位於中國東北地區的南部,遼寧省的中部,在東經122度25分9秒—123度48分24秒、北緯41度11分51秒—43度2分13秒之間。東西長115公里,南北長205公里。沈陽市國土總面積為12980平方公里,其中城區面積185平方公里。沈陽地區以平原為主,地勢平坦,平均海拔50米左右,山地丘陵集中在東北、東南部,屬遼東丘陵的延伸部分。西部是遼河、渾河沖積平原,地勢由東向西緩緩傾斜。全市最高海拔高度為447.2米,在法庫縣境內;最低海拔高度為5.3米,在遼中縣於家房鎮。
沈陽地處東北地區的南部,遼寧省的中心。她背倚長白山麓,面向渤海之濱,是遼東半島的腹地。在以沈陽為中心的150公里的半徑內,有中國著名的鋼都鞍山、煤都撫順、煤鐵之城本溪、煤電之城阜新、石油之城盤錦、輕紡之城丹東、化纖之城遼陽和糧食煤炭基地鐵嶺,這些資源豐富、實力雄厚的遼寧中部工業城市形成了世界上罕見的城市群。溝通世界各大港口的大連港,正在開發的營口新港和錦州港,距沈陽也不超過400公里。

氣候特徵
沈陽屬於北溫帶受季風影響的半濕潤大陸性氣候。全年氣溫、降水分布由南向東北和由東南向西北方向遞減。一年四季分明,1999年極端最高氣溫達35.2℃,極端最低氣溫為零下24.9℃。各縣區1999年平均氣溫在7.8-9.0℃之間,康平縣最低,東陵區最高。全年平均8.6℃,比1998年低0.63℃。沈陽的冬季漫長;春季回暖快,日照充足;夏季熱而多雨,空氣濕潤,秋季短促,天高雲談,涼爽宜人。近年由於世界性氣候的變化,沈陽平均氣溫亦有上升。對於旅遊者來說,每年4月至10月是黃金季節。在沈陽居住或外地來沈旅遊者,穿著通常是冬棉夏單,在春秋兩季可穿毛線衣、羊毛衫,夏季著單衣即可。
市轄九區一市三縣:有和平、瀋河、大東、皇姑、鐵西5個城區;東陵、於洪、蘇家屯、新城子4個郊區;新民1個縣級市和遼中、康平、法庫3個縣。全市總面積近1.3萬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3495平方公里。沈陽是多民族的聚居地,除漢族外,還有滿、朝鮮、回、錫伯、蒙古等32個少數民族生活在這里。1998年末,全市人口總數674.9萬人,其中市區480萬人。沈陽地區以平原為主,山地、丘陵集中在東南部,遼河、渾河、秀水河等流經境內。這里屬溫帶半濕潤的大陸性氣候,受季風影響,降水集中,溫差較大,四季分明。

歷史淵源
沈陽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因地處渾河(古稱瀋水)之北而得名。據對新樂遺址考證,早在72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此繁衍生息。戰國時期,這里屬燕國遼東郡境內;西漢年間,在此設立侯城、高顯、遼陽、望平等郡;遼金時代設置瀋州;元朝改稱沈陽路;明朝設置沈陽衛。沈陽素有「一朝發祥地,兩代帝王城」之稱。1625年,清太祖努爾哈赤建立的後金遷都於此,更名盛京。1636年,皇太極在此改國號為「清」,建立清王朝。1644年,清軍入關定都北京後,以盛京為陪都。清初皇宮所在地——沈陽故宮,是中國僅存的兩個完整皇宮建築群之一。1657年設奉天府。抗日戰爭勝利後,復稱沈陽市。

經濟發展
新中國成立後,沈陽作為重工業基地,為國家做出了重大貢獻。「八五」以來,沈陽堅持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經濟和社會全面發展,取得了更加令人矚目的成就。1998年,全市實現國內生產總值941億元,比上年增長10.6%。其中,第一、二、三產業分別增加65億元、410億元、466億元,比上年增長11.8%、11%和9.8%。完成地區性財政收入55.81億元,按可比口徑比上年增長8.85%;全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性收入4931.6元,比上年增長4.6%;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2892元,比上年增長20.6%。目前,沈陽經濟出現了4個明顯變化:一是經濟結構得到優化。農村經濟總量、民營經濟和第三產業增加值在國內生產總值中所佔的比重越來越大,改變了沈陽單一的重工業結構。二是經濟質量明顯提高。高新技術產業實現產值263億元,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取得良好效果。三是外向型經濟快速發展。固定資產投資的1/3、技術改造投入的2/3、出口創匯的45%,均來自外商投資企業。四是國有大中型企業加快改革和脫困步伐。全市完成工業總值1310億元,國有大中型企業通過轉換機制、利用外資嫁接改造正朝著好的方向邁進。1998年末,世界銀行評選出41座全球最具競爭力的城市,中國的北京、上海和沈陽位列其中。

發展優勢
經過長期積累和發展,沈陽這個老工業基地和東北區域中心城市,形成了不可多得的三大優勢。一是地理和區位優勢。溝通世界各大港口的大連港、正在開發建設的營口新港和錦州港,距沈陽均不過400公里,決定了沈陽在環渤海經濟圈中的重要地位;在以沈陽為中心、半徑150公里的范圍內,集中了以基礎工業和加工工業為主的8大城市,構成了資源豐富、結構互補性強、技術關聯度高、馳名世界的遼寧中部工業城市群;沈陽有東北地區最大的民用航空港、最大的鐵路樞紐和全國最高等級的公路網路,是東北地區不可替代的交通樞紐;作為區域性中心大市場,沈陽對周邊城市乃至全國具有較強的吸納力、輻射力和帶動力。優越的地理位置,完備的鐵路、公路網路及眾多的國家級和區域性市場,使沈陽成為人流、物流和資金流的集散地,並正逐步成為區域性的商貿、科技、交通、旅遊、信息和金融中心。二是存量和規模優勢。沈陽擁有雄厚的資產存量,形成了較大的城市規模。目前,擁有的資產存量已達到1000億元。據國家統計局認定,沈陽的城市綜合實力居全國第5位。作為工業大市,沈陽不僅形成了門類齊全、成配套能力強、技術水平較高的工業體系,而且有一批在全國舉足輕重的大企業,如東北輸變電集團、東葯集團、機床集團和沈陽化工股份公司等都是國家重點扶持的企業。巨大的資產存量、較完整的工業門類和城市規模是沈陽振興的基礎條件。三是科技和人才優勢。沈陽科研機構和大專院校數量較多、層次較高,人才濟濟,實力雄厚,並初步形成了以電子信息、自動化、生物技術、新材料、節能與環保為主導的高新技術產業群體,涌現出和光集團、東軟集團等一批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和人才優勢為沈陽的振興提供了關鍵性條件。

發展目標
從這些基本市情出發,沈陽市委、市政府帶領全市人民放眼21世紀,對城市發展精心構劃,提出了「一三五」(一年起好步、三年樹形象、五年上台階)的發展目標。即,1998年,實現經濟適度快速增長,調整和完善所有制結構和產業結構,加快科技進步,塑造中心城市功能,大力改善人民生活,為下一步的發展奠定牢固基礎;經過三年的努力,到2000年,全面實現「九五」計劃,市場經濟體制框架基本形成,與國際經濟和高新技術接軌的程度明顯提高,經濟結構的適應性進一步增強,各項社會事業取得長足進步,國內生產總值平均每年增長10%,財政收入平均每年增長8%,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增長率分別達到10%和15%。在關系沈陽振興的主要方面樹立起嶄新的形象,農業樹立新形象,以產業化和現代化為目標,加快推進「一帶四區」建設,糧食總產量保持在325萬噸左右,進一步提高農業和農村經濟綜合水平。工業樹新形象,以國有企業三年改革與脫困為目標,優勢行業、骨幹企業基本形成,產值、利潤佔全市的60%以上;現代企業制度基本建立,覆蓋面達到80%;科技含量進一步增加,高新技術產值佔全市工業總產值的25%;絕大多數國有大中型企業基本走出困境,虧損面控制在15%以下。第三產業樹立新形象,以拓展城市功能、完善區域中心為目標,調整結構,擴大規模,使其增加值在全市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達到51%,區域性的商貿、金融、旅遊和信息中心等得到進一步確立。城市建設樹立新形象,以提高城市的現代化、國際化程度為目標,實行高起點規劃、高標准建設、高水平管理,使中心城市的功能作用得到進一步發揮。城鄉文明風貌樹立新形象,以提高市民文明素質、城市文明程度為目標,形成有利於改革、發展、穩定的精神力量、輿論氛圍、道德規范和法制環境,跨入國家環保模範城市和衛生城市的行列,成為環境優美、管理有序、服務優良、文化繁榮和風氣良好的全國文明城市。黨政機關和幹部隊伍建設樹立新形象,以廉潔、高效、精幹為目標,全面加強黨政機關建設,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提高幹部隊伍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政治素質、業務素質,使其在全市兩個文明建設中展現出較高的組織領導水平和良好的人民公僕形象,到20002年,實現全市經濟實力、科學技術、城鄉建設、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都上一個大的台階。在這個基礎上,再繼續向建設現代化、國際化中心城市的目標邁進。

發展戰略
1999年是實現沈陽「一三五」發展目標的關鍵年,市委、市政府決定抓好八項工作:一是堅持優化結構、提高效益,努力保持全市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二是堅持以改革總纜全局,加快建立市場經濟體制的步伐。三是堅持「一開四促」(以開放促改革、促改組、促改造、促發展)方針,更加突出地抓好對外開放。四是堅持科教興市戰略,大力推進科技第一生產力的發展和人才智力開發。五是堅持城市建設與管理並重,進一步拓展中心城市功能。六是堅持穩定壓倒一切的思想,為改革和發展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七是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方針,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和民主法制建設。八是堅持以領導班子建設為重點,進一步提高領導水平。著力在十個方面取得重大進展:(1)「一帶四區」規劃建設的園區和市場初具形象,形成完整的貿工農相結合、種養加一條龍的農業產業化體系。(2)培育和發展一大批名牌產品,提高設備成套和產品配套水平。(3)突出抓好10個大型市場的建設工作,加快發展信息業、旅遊業和房地產二級市場,爭取更多的國內外金融企業來沈陽設立分支機構。(4)重點企業集團加快資產重組和低成本擴張,實現與國際優良企業特別是世界500強企業的對接。(5)鼓勵民營經濟以多種形式參與國有企業的改組和改制。(6)推進與國際跨國公司的合資合作,主導產品合資合作面達到70%;積極引導外資重點投向農業、國有企業、高新技術產業、大型基礎設施和國家逐步放寬限制的一些服務領域。確保實際利用外資10億美元,出口創匯7.35億美元。(7)推進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搞好科技與經濟對接的組織協調工作,推進科研院所、大專院校與企業的聯合,優化配置教育資源。(8)加快實施50個重點建設項目,搞好大型基礎設施建設工程。(9)大力實施再就業工程,完善社會保障體系。(10)辦好精神文明建設10件實事,提高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的總體水平,實現首批進入全國文明城市。
憧憬未來
沈陽,曾擁有歷史文化名城的燦爛和悠久,也曾擁有中國工業重鎮的輝煌和驕傲。今天,改革開放的旗幟為前進中的沈陽增添了更加絢麗的色彩,現代化大都市的美好前景正激勵670萬人民奮發進取,走向世界,開拓未來!

『拾』 沈陽是怎麼來的

沈陽是歷史文化名城。是一座歷史悠久的特大城市。因地處古瀋水(今渾河)之北而大美沈陽
得名(南面有渾河,山南水北為陽)。
沈陽地區蘊育了遼河流域的早期文化。
3萬年前,沈陽地區已有人類活動。早在72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有上古人類先民在此繁衍生息。
從春秋戰國時期燕國設立方城(侯城前身)起,沈陽的建城史已2600餘年。
沈陽素有「一朝發祥地,兩代帝王都」之稱。
1625年,清太祖努爾哈赤建立的後金遷都於此,更名盛京。
1636年,皇太極在此改國號為「清」,建立滿清國。
1644年清世祖福臨,率滿清軍隊攻入關內定都北京後,以盛京為陪都。清初皇宮所在地——沈陽故宮,是中國現今僅存最完整的兩座皇宮建築群之一。

沈陽作為老牌的中心城市,共和國的總裝備部,東北的核心。雖經歷過國有體制改革的痛,但二十一世紀上升勢頭尤其強勁,經仲量聯行的預測,沈陽和成都未來將佔到中國城市辦公樓增長總量的一半以上,同時沈陽已崛起為首屈一指的零售物業市場。環境方面也一改傳統重工業城市的弊病,其最大的進步就是在2009年6月11日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將沈陽市列為聯合國生態示範城,這也是中國惟一入選該項目的城市。
沈陽是建國初期國家重點建設起來的以裝備製造業為主的全國重工業基地之一。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沈陽的工業門類已達到142個,到2013年為止規模以上工業企業4000多家,地區生產總值7000多億元。

閱讀全文

與沈陽工業基地是哪個國家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工業制氧氣是什麼行業 瀏覽:385
浙江工商與浙江工業哪個好 瀏覽:821
往上開門的賓士多少錢 瀏覽:421
賓士哪個e系最好 瀏覽:638
芷江羅舊工業園在哪裡 瀏覽:564
賓士s300輪胎怎麼卸 瀏覽:928
老式汽車打蠟多久一次合適 瀏覽:960
工業企業如何分配生產費用 瀏覽:935
什麼是汽車生產平台 瀏覽:413
魏橋工業園幾個廠區做什麼的 瀏覽:775
賓士e3004萬公里做哪些保養 瀏覽:308
賓士車主都用哪個模式開車 瀏覽:489
21款寶馬五系後視鏡怎麼加熱 瀏覽:430
工業豉油是怎麼做出來的 瀏覽:431
汽車去污劑有哪些 瀏覽:139
汽車停放多久啟動電瓶沒電了 瀏覽:752
蔚來如何設計汽車 瀏覽:385
哪些寶馬使用了中規主機 瀏覽:227
汽車被雨淋如何曬 瀏覽:818
奧迪a3國6的機艙里加的是什麼 瀏覽: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