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亞五國文明,經濟發展特徵
1、決定中亞五國與俄羅斯關系的客觀因素與中亞國家對俄關系的基本政策在中亞五國對外關系中,俄羅斯被置於最優先考慮的地位,哈、土等國認為與俄發展關系是「最重要的」、「戰略性」的關系。烏認為,「不與俄羅斯保持友好合作關系,烏茲別克就不會有未來的前途」。中亞五國所以作出這種決斷主要基於以下原因:第一,歷史原因。中亞五國長期與俄羅斯生活在一起,經濟、政治、軍事人文各方面存在千絲萬縷的聯系,這是其他國家無法與俄羅斯倫比的。第二,經濟原因。由於原蘇聯長期推行「勞動分工」政策,中亞各國只作為原料生產國,經濟結構單一,對俄羅斯存在嚴重的依附性。這種經濟聯系是短時間無法改變的。為了國家的生存和發展,中亞各國不得不現實地對待與俄羅斯的關系。第三,軍事原因。中亞各國獨立後雖然建立了自己的軍隊,但人數少,武器供應也依靠俄羅斯。各國的獨立和領土完整要靠俄羅斯的軍事庇護。第四,中亞各國生活著大批俄羅斯人,尤其是在哈、吉兩國。因此,它們在發展對外關系時不能不考慮這一重要的人文因素。1994年3月,烏茲別克總統卡里莫夫列舉烏重視發展與俄關系的三個原因:一是靠俄羅斯的經濟實力和智力實力,同時依靠俄羅斯的軍事實力來保障烏國內穩定、國內生活和國家前景;二是由於烏「沒有一個大型工業企業與俄羅斯沒有關系」,因此必須加強與俄羅斯的經濟合作;三是由於100多年來,俄始終是烏的近鄰,兩國之間建立起不可分割的經濟和文化關系。卡里莫夫這番話具有代表性,較明確地說明了中亞各國重視發展與俄關系的原因。基於以上原因,中亞五國制定了各自的對俄政策,總的來看,五國對俄政策大同小異。現將其主要內容歸納為以下幾點:第一,明確俄在其對外關系中的特殊地位,即視俄為「第一合作夥伴」,將彼此關系稱作是「最重要的」、「最優秀的」、「戰略性的」。第二,努力尋求與俄羅斯的經濟一體化,但以不損害國家獨立和主權,保持領土完整為前提。哈、吉兩國通過條約關系與俄共建「一體化」,而土、烏則主張通過雙邊關系與俄加強經濟聯系。第三,哈、烏、塔三國與俄通過簽署《集體安全條約》方式與俄在軍事上搞共同防禦,實際上是尋求軍事庇護,土雖然宣布實行永久積極中立政策,但在軍事上仍離不開俄羅斯的支持和保護。吉的情況亦然。第四,在國際事務和獨聯體事務上努力與俄協調立場。第五,對俄有損於本國利益的言行,既批駁又斗爭。各國處理與俄關系問題堅持從維護本國國家和民族利益出發,並不唯俄馬首是瞻。2、中亞五國與俄羅斯的政治關系中亞五國與俄羅斯的政治關系總的來說相當密切,其中哈薩克和吉爾吉斯斯坦更為突出。這主要表現在:①中亞五國與俄羅斯皆為獨聯體成員國。在獨聯體的許多重大問題上,除土庫曼有較大保留外,其餘四國基本上與俄羅斯一致或接近。例如,1992年5月,除土庫曼和吉爾吉斯斯坦外,其餘三國皆加入了以俄羅斯為主組成的《集體安全條約》。1993年1月,哈、吉、烏、土四國一道簽署了獨聯體章程。1993年9月,哈、吉、烏、土四國加入了「經濟聯盟」。1995年1月,哈與俄、白俄簽署了「關稅同盟」。1996年3月,哈、吉與俄、白俄一道簽署了《關於加深經濟和人文領域一體化條約》。②高層互訪頻繁,其中尤其以哈俄關系最為密切。據不完全統計,從1992年到1996年6月,僅哈俄總統雙邊會晤即達11次以上,正副總理級會晤還要多些。這還不包括哈總統、總理等高層領導參加獨聯體會議或其他多邊會晤時與俄羅斯領導人的會見。烏茲別克總統於1992年5月和1994年3月正式訪問俄羅斯。俄代總理蓋達爾、現任總理切爾諾梅爾金也訪問過烏茲別克。中亞五國還與俄羅斯簽署了大量協議和協定。1994年3月,納扎爾巴耶夫首次以哈總統身份正式訪俄期間,雙方簽署了23個文件。1995年1月,納扎爾巴耶夫與葉利欽在莫斯科就雙邊關系又簽署了17個文件。1995年5月,土庫曼總統尼亞佐夫訪問莫斯科,土俄兩國就加強雙邊合作問題簽署了23個文件。吉爾吉斯斯坦從1992年以來,與俄簽署了75個條約、協議和協定。這些文件既包括經濟、人文內容,也包括軍事內容,它們既解決了各國獨立以來彼此關系中產生的一些新的問題,也將雙邊關系提高到一個新的高度。③除塔吉克外,其餘四國均與俄羅斯簽署了《友好合作互助條約》(哈、吉)或《友好合作條約》(土)、《友好合作原則條約》(烏茲別克)。這些條約使雙邊關系具有同盟的性質,尤其是哈、吉與俄簽署的條約。3、中亞各國與俄羅斯的經濟關系由於歷史原因,中亞各國與俄羅斯的經濟關系相當密切,特別是對俄的依附性很大。例如,獨立之前哈使用的67%的石油、29%的石油製品、2/3的木材及其製品、90%的機器製品和60%的日用消費品來自俄羅斯。哈國內最終產品生產只佔27%,而這27%產品中靠俄羅斯予以配套的又佔42.5%。如果哈俄經濟聯系中斷,哈幾乎沒有最終產品可以生產。盛產天然氣的土庫曼,向境外輸氣的唯一管道是通過俄羅斯輸往歐洲。假如俄關閉輸氣管道,土庫曼則立即會喪失創匯的來源。中亞各國獨立後,都力圖改變這種依附狀態。然而,由於各國建國伊始,經濟處在危機狀態,與其他國家的關系剛剛建立,因此,不可能很快改變這種格局。它們與俄羅斯的關系仍然非常密切。1994年,俄羅斯在中亞各國出口中所佔的比重分別為:哈-76%,烏-62.1%,吉-48.3%,塔-28.5%,土-17.6%,在哈、烏、吉三國均占第一位。俄羅斯在中亞五國出口中所佔的比重分別為:哈-77.2%,烏-43.7%,吉-27.8%,塔-50%,土-3.4%,在哈、烏、塔三國中均占第一位,在吉占第二位。上述數據表明,如果中亞五國中斷,那怕是惡化與俄羅斯的經濟關系,都會對自己經濟造成重大影響。這就是為什麼中亞國家特別是哈、吉、烏等國努力尋求與俄經濟一體化的原因。中亞五國在力圖使本國經濟融入世界經濟一體化和推行經濟聯系多元化和同時,目前仍在加強與俄羅斯的經濟關系。特別是努力吸引俄的資本和技術,加強雙邊經濟技術合作。例如,1995年8月,哈俄兩國企業家在阿拉木圖簽署了組建「庫姆科爾—魯科伊爾」聯合公司協議,這是俄方投資開采哈石油的一個大型項目。1995年11月,納扎爾巴耶夫出訪路經莫斯科時與葉利欽進行了會談,雙方討論了共同開發石油資源以及組建財政工業集團問題。1995年7月,俄總理切爾諾梅爾金訪烏期間,烏茲別克與俄羅斯除簽訂了1996-1997年兩國政府間經濟合作基本原則和方針的協議外,還簽訂了建立「伊柳辛」跨國聯合金融工業集團協議、烏俄紡織控股公司協議等。1995年5月土庫曼總統尼亞佐夫訪俄期間,土俄簽署了2000年以前兩國經濟合作基本原則和方針的協議。這在獨聯體國家中還是史無前例的。土俄還簽訂了石油天然氣領域合作協議等。上述事實表明,中亞各國與俄羅斯的經濟合作已逐漸從貿易合作擴大到財政金融和技術的合作。4、中亞各國與俄羅斯的軍事關系中亞各國獨立初期都沒有自己的軍隊。不久各國以駐在本國的原蘇軍為基礎組建了本國軍隊,但數量都不大。哈擁有16萬人,吉大約1.5萬人,烏大約為萬人。這點軍隊尚不能確保邊疆的安全。因此,各國邊防軍除烏茲別克外基本上由俄羅斯軍隊擔任。各國軍事裝備和軍官培養也主要依靠俄羅斯。1992年5月,哈、烏、塔三國加入了以俄羅斯為主組成的《集體安全條約》,該條約規定了締約國對彼此安全應承擔的義務。實際上,加入該條約的國家把自身的安全託付給俄羅斯。納扎爾巴耶夫認為,既然簽訂了《集體安全條約》,哈俄領土應視為統一的防禦空間,軍隊應該進一步接近,甚至建立聯合集群。土庫曼雖然沒有加入《集體安全條約》,但它與俄羅斯之間簽訂了包括《關於在防空領域合作的政府間協定》等一系列涉及軍事合作的協議。目前,土邊境基本上由俄軍駐守,土還規定了俄軍官可以在土軍隊中任職。至於塔吉克目前的安全與穩定基本上依靠俄軍的保護。中亞五國與俄羅斯的軍事方面合作還表現在俄為中亞各國培訓軍官、協調軍工生產和訂貨、保證服役軍官以及退役後的安置待遇協調一致等問題。中亞五國在無核化的情況下尋求俄羅斯的「核保護」。在對外軍事領域,中亞各國盡量與俄協調立場。例如,在對待「北約」東擴問題上基本上與俄的觀點一致。5、中亞五國在人文領域與俄羅斯的關系中亞五國境內的俄羅斯人問題是影響中亞各國與俄發展關系的重要問題之一。目前,在哈約有600萬俄羅斯人,在烏約有100多萬人,在吉約有90多萬人。在土約有30多萬人。自從蘇聯解體後,生活在中亞地區的俄羅斯人的地位發生很大的變化。這里的俄羅斯人在原蘇聯時期大部分生活在城鎮,從事行政、科學、技術、文教衛生工作。哈薩克70%的俄羅斯人生活在城市,烏茲別克境內俄羅斯雖然只佔8%,但首都塔什干市俄羅斯人卻佔半數以上。1991年,俄羅斯人口占吉人口總數的21.5%,然而卻占城市人口的半數。當時生活在中亞的俄羅斯人與生活在俄羅斯沒有多大區別。蘇聯解體後,由於中亞各國執政者強化主體民族意識,例如,主要行政官員多任用當地主體民族人士,定主體民族語言為「國語」,等等,俄羅斯人的地位遠不如獨立前優越。中亞各國把生活在這里的俄羅斯人視為本國公民的一部分,而俄羅斯當局雖然並未正式宣布這些人是俄羅斯公民,但都把他們看作是特殊的「人口集團」,稱他們是「境外俄羅斯人」,並把捍衛這些人的利益和權利看作是俄羅斯的重要「切身利益」。中亞國家與俄羅斯在對待這些人的立場上的差異使彼此常常出現摩擦和對立。所謂「境外俄羅斯人」問題是影響中亞各國與俄羅斯關系的重大問題之一。如何解決這個問題是各國面臨的難題之一。俄羅斯提出採用「雙重國籍」的法,這一主張只有土庫曼接受了。中亞其餘四國皆未接受。1995年,哈俄兩國簽署了《哈俄關於哈常住俄羅斯的公民和俄常住哈的公民的法律地位的條約》、《哈俄關於簡化申請到對方常住的手續》兩個文件,使哈俄公民簡化了遷徙和改變國籍的手續,使尖銳的在哈俄羅斯人的地位問題得到了解決。1996年3月,哈、吉、俄、白俄四國一體化條約的簽署,有助於進一步解決這個問題。中亞各國與俄羅斯在文化教育方面也有廣泛的合作。例如,俄為中亞各國培訓外交官和其他方面留學生。俄羅斯還在吉爾吉斯斯坦開設了俄羅斯大學,以便為在吉生活的俄羅斯人提供高等教育。俄羅斯的報刊、電視在中亞各國仍在發行和播放,對中亞各國施加廣泛的影響。
② 中亞修建鐵路有利於發展什麼產業
毫無疑問是能源產業,如石油、天然氣、煤炭。烏石油天然氣資源比較豐富,其儲量在原蘇聯15個加盟共和國中占第3位。特別是天然氣儲量尤為豐富,與荷蘭和印度尼西亞的天然氣儲量相差無幾,屬於世界上15個擁有豐富天然氣資源的國家之一。烏煤炭儲量較豐富,煤炭預測儲量70億噸,已經探明的工業儲量為19,20億噸,其中褐煤18.53億噸,年開采量為270多萬噸。由此帶動的電力、冶金產業也很有勢頭。望採納,謝謝。
③ 中亞國家獨立之初的經濟變革
(一)經濟改革採取穩定前進的方針,不搞「休克療法」。總的來看,中亞5國獨立一
年歲來,由於經濟困難、基礎設施落後、交通不便、思想准備不足等不利因素,改革開放起
色不大,還處於起步階段。特別是塔吉克,由於國內長年戰亂,改革無從談起。其他4
國以哈薩克和吉爾吉斯斯坦的改革步伐邁得比較大。它們的共同特點是,經濟政策比較
穩妥,不採取俄羅斯實行的「休克療法」,主張有限度和分階段地實施私有化,既發展市插
關系,又保留國家必要的宏觀調控,在改革同時實行一定的社會保障制度,從而減輕了城鄉
居民在改革過程中遇到的生活困難,保證社會安定。中亞獨立後都比較重視對外開放,吸收外
來投資並為此通過了一系列法律文件。哈薩克直屬總統的戰略研究所副所長阿雷諾夫在
今年8月由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所主辦的《中國與中亞:發展與合作》國際研討會上發言
說,哈今後的改革重點是如何走向世界市場,哈准備用10-15年時間達到這一目標。為此,
哈政府制定了今後實施的主要改革舉措:
①改革經濟結構。一是發展石油開采業,主要開采黑海大陸架、曼格斯圖和阿克久賓油
田以及西哈薩克天然氣,二是發展冶金和機器製造業,使它們有機地結合起來,三是發展
農業機械及其加工業,四是發展交通運輸業,修建大陸橋。
②改革金融財政及投資政策:按國際標准提高匯率,把工資與企業效益及投資額掛鉤,
以刺激微觀經濟:成立經濟改革基金會,審議各類投資項目,向重點改革項目提供中長期貸
款;利用黃金、白銀和寶石等資源潛力,准備發行本國貨幣,力爭掌握經濟發展的自主權。
③加快私有化進程。為此,政府確立了私有化的3個目標:一是經濟目標,即促使企業
發展生產,二是社會目標,使人民擁有私人財產,把國有經濟成份由目前的96%減少到30%
左右,三是政治目標,建立中產階級階層,使其成為支持改革、推動經濟發展的基本保證。
④調整對外經濟戰略。決定:加快出口商品生產的發展,改變原料占出口產品90%的現
狀,學習外國經驗,成立經濟特區,制定《外國投資法》等法律文件。
⑤保證經濟安全,建立本國的能源生產和供應體系,以擺脫對俄羅斯的依賴。
⑥建立區域性經濟,把未來經濟發展的重點放在西部地區,大力發展那裡的石油和天然
氣。
⑦發展經濟的民族因素,爭取到2029年使哈薩克族在國內占絕對主導地位。為此,除提高
哈族人口自然增長率外,還歡迎其他國家的哈族人歸國定居。
(二)推行穩妥和適度的政治改革。中亞各國在獨立之初都表示要推行「民族改革」,
以期得到四方國家的同情和援助。吉爾吉斯斯坦在這方面邁出了較大步伐,被西方譽為「民
主的楷模」。它早在獨立之前,就劃分了黨政權力,在內閣和州的政權機構中吸收了其它政
黨的代表,它還為各種政黨產生和活動創造了條件。中亞第一次「民主黨和運動代表大會」
就是在該國首都比什凱克召開的。哈薩克領導也表示要推行政治改革,多黨制正在該國
形成。烏茲別克總統卡里莫夫表示, 「烏茲別克准備建立一種開放的社會,在這個
社會中,將不存在單一政黨的統治」, 「烏茲別克將堅決走民主改革之路」。不過,從
總體上看,中亞大多數前共產黨領導人還未「放棄舊思維方法」,正處在「抱住舊制度和向
前飛躍一步」的位置上,因此推行「民主改革」還是審慎的。中亞各國對前共產黨一般都未
採取過激行動,一些共產黨更名後仍然是政治生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吉爾吉斯共產黨被
取締,但阿卡耶夫總統表示不允許對共產黨員採取「恣意妄為」的行動。中亞有些國家對
社會政治組織的活動實行監督。如土庫曼當局禁止出版「民主派」創辦的《獨立報》,
不允許發行莫斯科「民主派」辦的《莫斯科新聞》等報紙。去年2月5日,哈薩克拒絕為
《阿拉什報》等報紙注冊登記,理由是它們「煽動民族主義情緒,挑起民族糾紛,呼籲改變共
和國領土邊界」。烏茲別克和塔吉克官方還拒絕承認「別爾利克」和「拉斯托克茲」這
樣的民族主義政黨。中亞5國對宗教勢力作了一定程度的妥協、退讓,但對其活動也採取了
某些限制性措施,如對宗教報刊進行檢查,規定不準阿訇當議員等。中亞領導人都表示堅決
「反對宗教狂想」。吉爾吉斯斯坦總統阿卡耶夫表示, 「不允許宗教干預國家事務」,要使
吉爾吉斯人免遭「伊斯蘭原教旨主義的危害」,烏茲別克總理穆塔洛夫聲明, 「原教旨
主義不符合烏茲別克的國情,政府將盡一切努力來抵制這一潮流」,土庫曼總統尼亞
佐夫表示,他們對伊斯蘭原教旨主義「不信任」,要採取措施給予抵制,哈薩克總統納
扎爾巴耶夫說,哈等同在「引導中亞諸國不受伊斯蘭原教旨主義和伊朗的影響方面負有特殊
的責任」。
(三)積極拓展對外關系。中亞各國獨立後,積極開展外交活動,爭取國際承認,謀求
外援和開展互利合作。到目前為止,除塔吉克外,其餘4國都已得到100多個國家的承
認,並加入了聯合國和其他國際組織。
中亞5國絕大多數居民信奉伊斯蘭教,與鄰國有千絲萬縷的聯系,它們的豐富自然資源
和重要的戰略地位使人刮目相看。伊斯蘭鄰國土耳其和伊朗利用自己在種族、宗教、語言及
文化傳統方面同中亞人接近的有利條件捷足先登。土耳其希里通過與中亞進行貿易推銷自己
的多餘產品,同時還希望通過經貿合作推行西方「民主思想」,以此抗衡伊斯蘭原教主義,
擴大其在本地區的影響。土耳其為此與中亞5國進行了頻繁交往,雙方互設大使館,簽訂
了商業和文化交流協議,並在政治上和經濟上支持中亞5國,如將它們拉入1989年土耳其總
統厄扎爾倡導的黑海經濟合作圈,使亞塞拜然、土庫曼、烏茲別克、塔吉克和
吉爾吉斯斯坦加入土耳其、伊朗和巴基斯坦組成的經濟合作組織。伊朗也不甘落後。目前正在
開展中亞外交,與它們簽訂經濟合作協議,向中亞提供貸款,開辦合資企業,許諾在石油、
天然氣的開采和外運方面予以大力支持和合作。與此同時,中亞5國領導人和官員也相繼訪
問了土耳其,伊朗、巴基斯坦、沙特、埃及等國,有的還簽訂了建立外交關系、開設使領館
以及溝通商業和文化聯系等協議。
美國等西方國家為遏制伊斯蘭原教主義勢力擴張,進一步增強其在波斯灣和南亞地區的
地位也加強了對中亞5國的外交活動。西方的實業界人士也紛紛前往考察投資建廠的可能
性。中亞國家為爭取西方援助和投資開發也十分重視發展與西方國家的關系。一年多來,哈
總統納扎爾巴耶火已先後訪問過美國、英國、法國、德國等西方大國,簽訂了一系列經貿協
議,吸引西方資金開辦了一些合資企業。
中亞5國與俄羅斯在政治、經濟、軍事、民族、文化等方面都有著難以分割的聯系。獨
立後,它們為維護自己獨立和主權都各自自謀出路,與俄羅斯開始拉開距離。但一年多實踐證
明,西方「口惠而實不至」的援助以及鄰國的幫助難以使它們擺脫困境,它們依賴俄羅斯的
格局一下子難以改變,例如過去中亞地區80%的原料產品需運往俄羅斯加工,而所需5O一
70%的工業產品和原料需要從俄羅斯進口。納扎爾巴耶夫承認,中亞目前的經濟危機,80%的
原因是由於同獨聯體國家,特別是同俄羅斯的經濟聯系遭到破壞所致。一年多來的情況表明,
中亞同獨聯體,特別是同俄羅斯在各方面的聯系都有所加強,最近在獨聯體內成立的經濟聯
盟就是一例。
中亞與中國是近鄰,有三個中亞國家同中國接壤,山水相連,民族跨界。中亞獨立後與
中國的關系開始了新階段。互相正式建交,一些中亞領導人相繼來中國訪問,並與我國在許
多領域簽署了進行交往和合作的文件。中亞與中國都希望保持和平與穩定的國內、 國際環
境;在經濟上,雙方互補性很大,有著遠沒有發揮出來的潛力,在國際事務中,中亞與中國
也有許多共同點。加之,相互地理接近,縱貫東西的「歐亞大陸橋」是中亞各國東出太平洋
的要道。可以預料,中亞與中國的合作前景是十分廣闊的。
綜上所述,中亞各國與國際社會積極開展外交活動,謀求提供經濟援助和吸引外資和技
術,這將為中亞的發展提供良好的條件。
④ 中亞有幾個國家與我國相臨中亞有哪些重要資源
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烏茲別克、土庫曼、塔吉克等中亞國家
經濟互補性強
中國與中亞五國有著非常明確的互補關系。從資源稟賦看,中亞五國能源貯量豐富,哈薩克石化能源貯量達269億噸油當量;土庫曼和烏茲別克石化能源貯量分別達3.3億噸油當量和44.1億噸油當量;吉爾吉斯斯坦和塔吉克石化能源貯量分別為5.9億和5.1億噸油當量。其水電潛力也十分巨大,年發電量相當於1400萬噸和2730萬噸油當量。中國煤炭貯量豐富,高達4500億噸油當量,但石油貯量極為有限,只有17.2億噸。2003年,中國原油進口高達9500萬噸,僅次於美國。由於汽車工業的高速擴張,中國需要大量的液體燃料,以保障交通運輸業的正常發展。據國際能源署牗IEA牘分析,2010年中國石油需求將有一半依賴進口,2020年將有80%依賴進口。中國和中亞五國在能源資源上的差異,展示了兩者經濟合作的巨大潛力。
從市場上看,中亞五國計劃經濟時代的經濟鏈條依附於前蘇聯,蘇聯解體後其經濟全面衰退。這一方面使中亞五國的豐富能源和農產品失去市場,另一方面,中亞五國所需的資本和消費品出現嚴重短缺。1992年哈薩克的能源生產達8000萬噸油當量,在2001年只有4030萬噸,減少了一半;塔吉克從1992年的910萬噸減少到2001年的300萬噸,生產量減少了2/3。1992年,中國還是凈石油出口國,自1993年以來,已成為石油凈進口國。由於地緣上的優勢,中國顯然需要中亞地區的石油和天然氣。中國的家電和日用消費品,也是中亞五國所要的產品,中亞五國在蘇聯解體後的市場鏈條,可以有機地同中國連接起來。
從經濟發展水平看,中國目前與哈薩克和土庫曼較為接近。按照世界銀行的標准,其他中亞三國均屬於最不發達國家,人均GDP不及中國的一半甚至只及1/5。動態地看,中亞五國在獨立後,經濟多處於衰退狀態。最大的經濟體哈薩克的經濟總量從1990年的325億美元(1995年不變價,下同),下降到2001年的255億美元,縮減了21.4%,塔吉克的經濟總量同期更是下降了58%。從總量上看,中國的GDP增長速度舉世矚目。從總量和發展態勢看,中國可以在資金與技術上作為中亞各國的輸出國。中亞國家經濟的恢復與發展,為發展中國新疆與中亞國家雙方互惠互利的經貿合作關系奠定了有利的經濟基礎。
被稱為「世紀合同」的中哈石油管道於2004年8月份正式開工,將於2005年年底建成。2004年6月4日,哈政府專門討論了在哈中邊界霍爾果斯口岸建立國際邊貿合作中心的構想。目前中哈間的鐵路和公路承載著中國與中亞各國的大部分貿易往來。2003年,中哈兩國貿易額已達到了33億美元,其中70%以上是中國新疆與哈薩克之間的貿易往來。烏茲別克駐中國大使尤蘇波夫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表示,2003年烏中兩國貿易額達到了3.47億美元,同比增長了一倍多。吉爾吉斯斯坦駐中國大使阿勃德爾達耶夫也表示,中國在吉對外貿易中佔有重要位置,有數字為證:2001年兩國貿易額為1.18億美元,2002年為2.04億美元,2003年為3.14億美元,而今年第一季度就達到1.24億美元,同比增長了220%。為了加大兩國的經貿關系,兩國將修建喀什-吐爾尕特-奧什的鐵路。
中亞還是一個沒被充分開發的消費市場。中亞五國總面積達399萬平方公里,最小為塔吉克,面積為14萬平方公里;最大為哈薩克,面積達272萬平方公里。總人口相當於我國一個中等省份,烏茲別克人口2500多萬,哈薩克1550萬,其他三個國家各有500萬左右。中國新疆作為歐亞大陸中心的商品集散地和民族特色市場,為中亞國家提供了不斷吸納其產品的巨大潛力。
地緣優勢和經濟強勢的互補關系,使中亞國家的經濟合作對中國新疆有很強的依賴性,他們也強烈地感受到中國新疆與中亞國家雙方經貿合作的潛力遠未開發出來,也迫切希望雙方的區域經濟合作能邁上一個新台階。
http://www.kashi.gov.cn/wwwroot/Kashi-News/2005/06/20050617A1.htm
⑤ 中亞地區與世界的經濟關系和油氣安全戰略
一、中亞國家與世界的經濟聯系
在原蘇聯時期,中亞國家的對外經濟合作基本上是與其他共和國,特別是俄羅斯進行的。獨立後,盡管中亞五國提出了同時面向西方和東方,減少對俄羅斯的依賴,加強經濟獨立的目標,但實際上俄羅斯仍是多數中亞國家主要的經濟夥伴和經濟一體化的首選國家。目前中亞國家的對外經濟合作,主要包括參與獨聯體國家和臨近地區的經濟一體化,加入國際經濟循環,發展與西方國家以及其他有經濟前景的國家的經濟關系。
二戰後,世界經濟發展的突出特點之一就是出現世界經濟一體化加強的趨勢。中亞五國獨立後的首要任務之一是使本國經濟與世界接軌,為本國經濟發展創造必要條件。
近幾年來,世界經濟發生很大變化,一方面,國際貿易的快速增長,多邊貿易體系取得重大突破,中亞國家加入國際貿易的機會增多;國際資本流動達到空前規模,缺少資金的中亞國家可以比較容易得到國外資金;國際分工和跨國公司空前發展,全球約有四萬多家跨國公司,為中亞國家開展對外經濟技術合作創造了條件。但中亞五國作為新獨立的國家,經濟體系尚未成型,如何把本國經濟的健康發展與國際經濟貿易結合起來,是一項非常艱巨的任務。另一方面,金融動盪易造成更大范圍的沖擊,中亞國家缺少資金,但又急於發展經濟,其金融體制非常脆弱,很容易受到國外經濟危機的影響;國際壟斷大幅度擴展會威脅到發展中國家的利益。中亞國家所面臨的這些新的國際經濟格局,已經完全突破了傳統的發展模式和思維方式,這需要中亞國家在新的國際分工中尋找自己的有利位置。
面對新的形勢,中亞五國克服各種困難,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主要是積極調整和改革國內的經濟體制和經濟結構,採取靈活的經濟政策,大力引進外資,擴大與其他國家、國際組織經濟合作的領域和規模。但中亞五國的經濟總量在世界經濟中所佔的比重很小。為提高自己的經濟實力,適應國際競爭需要,積極採取以下措施:
1)立足於引進市場經濟,採取以市場經濟為取向的宏觀經濟和微觀經濟政策措施。
2)調整產業結構,加快產業結構升級的政策和措施。中亞五國的產業結構非常不合理,調整工農業生產的結構是經濟政策的核心內容之一。
3)加快科技進步,加快科技成果向生產力轉化的政策措施,中亞各國政府都努力鼓勵企業提高生產工藝和增加科技含量較高的製成品投資和出口。
4)強調地緣政治和地緣經濟的重要性,即加強區域經濟合作的政策措施。中亞五國積極促進和參加地區內的經濟一體化進程,擺脫傳統上對俄羅斯的依賴。
中亞五國制訂的經濟戰略,都是立足於擺脫危機,引進市場機制,提高產值,借鑒東亞和東南亞國家出口導向型經濟的成功經驗,大力引進和利用外資。
中亞五國對參加世界上主要的經濟貿易組織表現出莫大的興趣,積極參與國際經濟循環,爭取盡可能多的對外貿易機會。首先中亞五國希望盡快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但是他們也考慮到了本國的經濟利益,在加入的進程中採取了不同的方式,烏茲別克和哈薩克雖希望盡早加入世貿組織,但也不希望本國經濟受到破壞。而吉爾吉斯斯坦則在接受世界貿易組織的條件上沒有更多的考慮。加入世貿組織不能使沒有完全擺脫經濟危機的中亞國家馬上獲得巨大的貿易利潤,他們還是把俄羅斯作為它的主要貿易夥伴,與俄羅斯組成的關稅聯盟以及同俄羅斯的經貿關系仍會起主要作用。
二、中亞國家的油氣安全戰略
中亞五國工業十分落後,製成品和深加工產品的出口份額少,缺乏發展本國經濟所必需的資金,而目前唯一可以為本國帶來外匯收入的就是本地豐富的油氣資源。
中亞國家不僅把開發資源作為發展經濟的支柱,而且認為資源甚至可以成為維護獨立與安全的可靠基礎,是與大國發展關系的重要保障。中亞五國在原料和能源生產和出口方面都制定了雄心勃勃的計劃。也吸引了大量的外國投資,組成一個個資金雄厚的國際財團。
中亞的石油資源吸引了大量外國投資。到2000年開發中亞石油和其他資源的外國投資協議金額達數百億美元,到1999年初,實際投入已超過50億美元(孫壯志,2001)。
中亞地區蘊藏的資源被稱為「冷戰時代封存下來的寶貴財富」。中亞國家准備利用這筆「財富」富民強國,還要經受幾個方面的嚴峻考驗:一是資金和技術問題,最保守的估算也需要數十億、上百億美元的投資;二是外部干預問題,各種國外勢力在中亞爭奪戰略資源使中亞國家無法實施一種「最經濟的」方案,國際合作經常受到干擾;三是能否穩定國內經濟政治形勢問題,即保證已簽署的各項協議順利實施和給投資、合作者以必要的信心;四是周邊「熱點」能否消失的問題,阿富汗、外高加索、塔吉克等地至今仍危機四伏。獨立多年來,多數中亞國家的能源、原料生產逐年下滑,相應的設施、工藝越來越落後,處於艱難的維持狀態。
為了充分利用本國的資源優勢,在國際經貿和外交關系中處於有利的位置,中亞國家的油氣安全戰略主要有:
1.繼續加強與俄羅斯在能源運輸領域的合作
中亞五國和俄羅斯都是原蘇聯加盟共和國,在原蘇聯時期,由於國民經濟過分專業化,結構畸形,經濟上對俄羅斯的依附性很強。蘇聯解體後,原中亞五國在經濟上對俄羅斯的傳統依附關系很難改變,特別是中亞五國的油氣出口管道大都需經過俄羅斯境內,油氣出口很容易受到俄羅斯的控制。為此,繼續改善和加強同俄羅斯的經濟關系,對於中亞五國的油氣出口是很有裨益的!
2.同時面向西方和東方,減少對俄羅斯的依賴,加強經濟獨立
為了減少在能源運輸和經濟上對俄羅斯的過分依賴,中亞各國四面「出擊」,與周邊國家、歐美發達國家、國際金融組織簽訂了一系列協議,草擬、實施了各種方案,劃出一條條能源出口新線路。
3.制定優惠政策,吸引國際資本投向本國的油氣產業,加大油氣勘探開發力度
中亞的資源使世界許多有經濟實力和有地利之便的國家紛紛「擠入」該地區,中亞國家成為不同經濟集團的爭奪對象,這些地區性的經濟集團彼此間相互競爭、相互妥協,產生諸多矛盾。參與中亞資源競爭的國家主要是美國、歐洲國家、俄羅斯、中國,還有日本、土耳其、韓國。這些國家之間的關系錯綜復雜,中亞國家在「夾縫」中面臨著壓力與選擇。只要中亞國家發揮資源優勢,處理好同這些國家的外交關系,參加周邊的經濟圈,就可以利用大批的國際資本,加大在油氣勘探開發上的投資,擴大產儲量和出口,從而帶動本國經濟向前發展。
⑥ 中亞五國的工業狀況
中亞是指裏海以東,西西伯利亞以南,阿富汗以北及我國新疆以西的亞洲中部地區,包括哈薩克,烏茲別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和土庫曼五個國家,總面積近400萬平方公里,人口5000多萬,是當今世界上地廣人稀的地區之一。中亞五國在地理位置上連成一片,自然地理環境有著明顯的一致性,而且資源都較為豐富,主要包括能源資源、金屬資源、非金屬資源和用於工業加工原料的農產品資源。五國由於以前都在原蘇聯的管轄區內,所以在政治、經濟、文化和歷史發展階段上也都有較多的一致性。
哈薩克
哈薩克的總面積約270多萬平方千米,是中亞五國中面積最大的國家。哈薩克是多民族國家,全國共有l30多個民族,哈薩克族人數最多,主要信奉伊斯蘭教。首都阿斯塔那是哈薩克的政治中心,是哈國主要的工農業生產基地, 是全國鐵路交通樞紐。
哈國具有豐富的石油、天然氣資源,大都集中在裏海沿岸及其附近,石油儲量約100億噸 裏海尤為豐富 ,遠景儲量130億噸,天然氣儲量為11 700萬億立方米,在中亞國家中居第一位;煤炭地質儲量為1700億噸,主要分布在卡拉甘達州和東哈州等地,是世界10大產煤國之一。金屬礦藏也豐富,已探明的礦藏有90多種,其中鎢的儲量居世界第一,鉻和磷礦石居世界第二。銅、銅、鋅、鉬的儲量占亞洲第一位,因而享有「能源和原材料基地」之譽。
從國內生產總值和國力來看,哈一直居於中亞五國首位,哈薩克已成為獨聯體經濟發展最快的國家之一。
中哈於1992年1月3日正式建交,哈是我國在中亞的第一大貿易夥伴,據有關數據統計,2004年中哈貿易額達到45億美元,基本佔中國與中亞貿易總額的76.9%,到2010估計會達到100億美元。中哈兩國合資修建的中哈石油管道一期工程,即將於今年底完工,這將給中哈經貿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烏茲別克
烏茲別克總面積為44萬多平方公里。地理位置優越,處於連結東西方和南北方的中歐中亞交通要沖的十字路口,古代曾是重要的商隊之路的匯合點,著名的「絲綢之路」就從這里通過。烏國有人口2511多萬,是中亞人口最多的國家,也是一個多民族國家,有129個民族,烏茲別克族佔一半以上,居民大多信奉伊斯蘭教,官方語言為烏茲別克語,俄語為通用語。首都塔什干是是一座新型的歐洲化的城市,是中亞地區第一大城市和重要的經濟和文化中心。
烏茲別克的能源資源主要有石油、天然氣、煤炭,三者目前探明儲量分別為53億噸、5萬多億立方米、20億噸,其中天然氣被列為世界十大開采國,年產氣量在300億立方米以上,在中亞僅次於土庫曼,居獨聯體第三位。油氣資源總估價超過1萬億美元,有160多處石油產地,可以分為5個主要的石油天然氣區域。
1992年1月2日,烏茲別克同中國建立大使級外交關系,並在塔什干簽署建交聯合公報。中烏貿易額逐連年增長,從1997年的2.03億美元到2004年的5.7億多美元,是我國在中亞的第三大貿易夥伴。我向烏主要出口包括機械設備、運輸工具、計算機於通訊技術在內的機電產品、茶葉、紡織品、服裝等;從烏進口的主要是有色金屬、蠶繭、原棉、棉機織物、皮革、化工品等。
吉爾吉斯斯坦
吉的總面積為19.85萬平方公里,500多萬人,80多個民族,吉爾吉斯族佔一半以上。居民主要信奉伊斯蘭教,首都比什凱克。
吉國的能源中有煤炭、油頁岩、泥炭、天然氣、石油,其中煤炭在中亞居重要位置,地質儲量為296億噸,有些煤不僅儲量豐富、質量好,是優質燃料,還是煤化工的重要原料,煤田主要分布在南北天山地區,部分煤田可露天開采,被稱為「中亞煤斗」。主要礦產為有色金屬和稀有金屬,其中貢和銻的儲量和產量均居原蘇聯第一位,錫產量和汞產量占獨聯體第二位,銻產量佔世界第三位、獨聯體第一位;黃金儲量豐富,僅庫姆多爾金礦的預計儲量已超1000噸;鈾礦儲量居獨聯體國家首位,同時是世界主要的產鈾國;塔銻礦儲量居獨聯體首位,在亞洲也僅次於中國和泰國而居第三。吉國擁有豐富的水力資源,在它境內有十多個水力發電站,向鄰近的幾個原蘇聯共和國提供電力,我國新疆也將與吉在電力發面進行合作。
中吉1992年1月5日建交,據官方統計,中吉貿易額從1992年的3000多萬美元發展到2004年6億美元左右,占我國對中亞貿易額的10.3%。我國向吉主要出口服裝、機電產品、烤煙、穀物、計算機和通訊技術產品等;進口主要有能源、畜牧業和一些綠色食品等。
土庫曼
土庫曼面積49萬多平方公里,是位於中亞西南部的內陸國。80%的領土被卡拉庫姆大沙漠覆蓋。是世界上最乾旱的地區之一。土國人口有500多萬,全國有100多個民族,其中土庫曼族佔70%以上,主要信奉伊斯蘭教。首都阿什哈巴德。
該國地下蘊藏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石油儲量120億噸;天然氣儲量為22萬多億立方米,佔中亞地區天然氣儲量的56%,人均儲量可與沙烏地阿拉伯相比,開采量年均達600-800億立方米,約佔世界總儲量的四分之一,居中亞國家第一位,世界第四位;石油探明儲量約有11億噸,居哈國之後,佔中亞國家第二位;除南部山區外,土國幾乎全境都有油氣分布。
從1992年1月我國與土建立外交關系以來,雙邊貿易不斷發展,合作質量不斷提升,2004年我國與土的貿易額為9874萬美元,比上年增長19.1%。我國對土出口的商品主要是機械及配件、金屬製品、運輸工具、茶葉、石油天然氣設備等;我國從土進口的商品主要為原棉、蠶繭、牲畜毛等。
塔吉克
塔的總面積為14.31萬平方公里,是位於中亞東南部的內陸國。地處山區,境內山地和高原佔90%,其中約一半在海拔3000米以上,有「高山國」之稱。塔國人口約為六百多萬,主要民族為塔吉克族佔70.5%,居民大多信奉伊斯蘭教,國語為塔吉克語,俄語為族際交流語言。杜尚別是塔吉克共和國的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
塔吉克的能源主要是煤炭,目前探明總儲量在30億噸左右,礦床35個,石油和天然氣方面,據初步探測結果顯示,石油儲量為1.2億噸,天然氣8800億立方米,其中瓦赫什油氣區的原油是重油,蠟和硫的含量高,主要用來生產瀝青和作鍋爐燃料。鈾儲量居獨聯體首位,鉛、鋅礦佔中亞第一位。塔境內江河湖泊的水利資源極為豐富,總蘊藏量在6 400萬千瓦以上,其中有經濟利用價值的達1 250億千瓦時,水力資源在獨聯體國家中占第二位;人均電力資源蘊藏量居世界前列,除供應本國外,還可供應周邊的中亞國家。
中塔兩國與1992年1月4日建交,2004年我國與塔的貿易額為6893萬美元,我國向塔出口主要的商品有日用品、糧油、輕紡、化工產品和機電產品等,從塔國進口的商品主要有化肥、有色金屬、鋁錠、棉花等。
⑦ 中亞五國獨立後,它們為何更「窮」了
中亞五國獨立後更窮了,主要是歷史原因,那時候蘇聯的計劃經濟體制、大力發展重工業。
中亞就是亞洲中部地區,中亞五國包括哈薩克、吉爾吉斯坦、烏茲別克、土庫曼五個國家,這個地區大多數為突厥語民族,蘇聯解體後,中亞五國獲得了獨立。
所以中亞五國獨立後,它們更窮了。
⑧ 中亞的工業以什麼最發達
中亞地區礦產資源豐富。煤、礦、石油、天然氣、有色金屬的探明儲量在世界上佔有主要地位,本區的采礦、冶金、軍事工業發達(前蘇聯工業的重要基地)
⑨ 中亞工業生產的特點
一、中亞五國的農業生產條件
農業是中亞五國的傳統主導產業。這一特徵一方面與其自然資源條件適宜農業生產有關,另一方面,在前蘇聯時期的地區分工中,中亞國家主要以農業、礦產和石油資源開采加工業為主,形成了較為簡單的產業結構。從中亞五國的農業生產條件來看,具有以下特點:
1.光熱資源豐富。中亞五國與我國新疆一樣,位於遠離海洋的內陸區域,是典型的大陸性乾旱氣候區。冬夏分明,冷熱懸殊。夏季白天氣溫一般都在27度以上,日溫差大。光照充足,年均日照時間為2000—3000小時,光熱同季,十分有利於農作物生長和養分積累,尤其有利於優質糧棉、果品、花卉等的生長。在灌溉條件下農作物基本保收。
2.土地資源豐富。中亞五國面積合計400萬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3241萬公頃,相當於我國耕地面積總量的1/4,草地面積2.5億公頃,相當於我國的62.54%。人口密度14.7人/平方公里,僅為我國的1/10。中亞五國有不少可耕地未被利用,如土地較多的哈薩克近年來農業用地在1500—1800萬公頃,不到其耕地面積的80% 。
3.水資源較為短缺。中亞五國的年降水量在160—700毫米,其中哈薩克和吉爾吉斯斯坦的降水較多,五國的降水多集中在冬春兩季,而且多在山區。中亞五國的人均水資源量均低於8000立方米,雖高於我國人均2200立方米的水平,但從整體上看屬於缺水國家,對種植業形成一定的制約。中亞地區地表水分布極不平衡,地處錫爾河、阿姆河上游的吉爾吉斯斯坦和塔吉克兩國擁有地表水資源分別佔43.4%和25.1%,超過整個中亞地區的2/3。處於下游的烏茲別克、哈薩克和土庫曼三國農牧業在其國民收人中佔有相當大的比重,灌溉用水量較大,而這三國的地表水資源的總和才接近1/3。中亞五國水資源在各國間的協調問題是關系中亞五國農業發展的重要問題。
4.農業勞動力比重較大。五國人口合計近6000萬,農村人口約佔40% ,農業人口約佔1/4。每一農業勞動力平均擁有5公頃耕地和39公頃草場,土地富餘的哈薩克每一農業勞動力平均擁有18公頃耕地和149公頃草場。
5.農業資金投入不足。雖然中亞各國重視農業的程度在逐漸提高,但受經濟轉型即農業私有化改革和各國重點發展石油天然氣工業、化學工業和礦產資源開采等重工業以及第三產業等經濟發展戰略的影響,造成了農業投入體制的不完善和農業信貸體制的不健全,中亞五國普遍存在農業投入嚴重不足。1999-2001年,中亞各國農業得到農業外部支持的資金總額相當於各國2003年的GDP比例分別為:哈薩克0.4%,吉爾吉斯斯坦8.2% ,塔吉克5.2% ,土庫曼0.004%,烏茲別克0.58%。其中,吉爾吉斯斯坦和塔吉克的農業外部支持主要來源於FAO等國際組織的救濟援助。
6.農業生產技術相對落後。中亞五國的農業生產經營粗放,生產的現代化水平低。以農業的機械化程度為例,中亞五國2002年的農業不動產資產構成中,農機所佔的比重分別為:哈薩克3% ,吉爾吉斯斯坦8% ,塔吉克3% ,土庫曼3%,烏茲別克4%。
二、中亞五國農業生產及貿易現狀
(一)中亞五國農業生產現狀
農業以種植業和畜牧業為主。種植業方面,主要以糧食(小麥、玉米和水稻)、油料和棉花這三類土地密集型產品為主,其他較重要的作物是甜菜及蔬菜瓜果。中亞五國都普遍重視糧食生產,強調糧食自給。目前,哈薩克能夠大規模出口穀物,2003年出口小麥占農產品出口的71.3%;烏茲別克和土庫曼糧食基本自給;吉爾吉斯斯坦需要進口約5% 的穀物;塔吉克一直是缺糧的貧困國家,被聯合國列為救援國家。中亞五國的小麥產量佔全球的3.2% ,其中哈薩克和烏茲別克列全球小麥生產國第15位和24位。
中亞五國是世界重要的棉花產區之一,2004年棉花播種面積佔世界總播種面積的7.21% ,佔世界棉花產量的7.5% 。棉花是烏茲別克、土庫曼和塔吉克農業的支柱產業,佔大田作物面積的1/4以上,分別列世界產棉量第6、11和14位。烏茲別克的棉花種植面積自1992年至今平均保持在150萬公頃左右,播種面積占同期世界棉花播種總面積的5% ;棉花質量上乘,以中絨陸地棉和長絨棉為主;2004年皮棉出口量居世界第3位,是世界上唯一生產棉花而無現代化紡織工業的國家。塔吉克的棉花產業與鋁產業並列為國內兩大支柱產業。棉花也是吉爾吉斯斯坦和土庫曼的主要農產品和出口商品。
2000-2002年,中亞各國蔬菜瓜果生產量不能滿足國內需求,依賴進口。但近幾年蔬菜瓜果產量增長較快,至2004年,除土庫曼外,其他四國的果蔬產品已由進口轉為出口。
中亞五國畜牧業歷史悠久,畜牧業以養羊、養牛、養馬為主,養蠶和養禽也佔一定的比例,是前蘇聯時期的主要畜產品生產區域。例如在前蘇聯,烏茲別克的羊羔皮產量佔2/3,生絲和蠶繭的產量均佔到1/2。土庫曼的羊毛及其地毯製造業和蠶繭產量較高,佔有重要地位。獨立以來,以前的大型專業化國營農場、集體農庄和其他農業企業基本都進行了私有化改革。近幾年,中亞各國畜牧業呈上升趨勢,主要的畜產品有雞蛋、肉類、牛奶、羊毛和蠶絲等。其中,羊毛和蠶絲是土庫曼、烏茲別克、哈薩克和吉爾吉斯斯坦的主要出口商品。
中亞各國居民食品消費結構中,穀物產品消費佔50% ,動物性產品消費佔20%。居民對肉、奶等畜產品加工品有特殊的消費偏好。可中亞五國食品加工業發展嚴重滯後,畜產品主要以未加工產品為主,加工產品少,畜產品加工品主要依賴進口。
(二)中亞五國農產品貿易現狀
中亞五國的農產品貿易佔世界市場的比重很小,2004年進口額和出口額分別僅佔0.22% 和0.32% 。農產品出口種類比較單一,紡織纖維(棉花、羊毛、蠶絲)是其主要的具有世界影響的出口農產品。
2004年烏茲別克、塔吉克和哈薩克三國的皮棉出口量分別位居世界棉花出口的第3、11、16位,這三國的皮棉出口量佔世界皮棉出口前20位國家皮棉出口總量的的9.2%。紡織纖維在土庫曼、塔吉克、烏茲別克和吉爾吉斯斯坦的農業出口額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2004年分別占其農產品出口額的87% 、80% 、69%和45%。水果和蔬菜出口對4個中亞國家(土庫曼除外)具有重要意義,特別在烏茲別克,占其農產品出口額的23% ,在哈薩克、塔吉克和吉爾吉斯斯坦也分別佔到12%左右。哈薩克最重要的出口農產品是穀物,2004年凈出口穀物280萬噸,占其生產量的22.7%,占其農產品出口額的62% ,也是中亞五國中唯一能大規模出口穀物的國家。吉爾吉斯斯坦是中亞五國中唯一能大規模出口食糖和蜂蜜的國家,占其農產品出口額的18% 。除上述幾種主要農產品外,中亞五國就缺乏其他重要的農產品出口了。
中亞五國的農產品進口主要是食品,2004年主要有食糖和蜂蜜(占農產品總進口額的20%)、咖啡-茶葉-可可(15%)、飲料和煙葉(12%)、肉奶蛋(12%)和穀物(12%)。畜產品已由原來的出口品轉變為進口品。塔吉克和吉爾吉斯斯坦依然需要進口一些穀物。
中亞五國的主要貿易夥伴是歐洲和亞洲,其中獨聯體國家(尤其俄羅斯)是最重要的貿易夥伴。同俄羅斯的進出口額一般都各佔中亞五國的進口和出口的30%左右。中亞五國間的貿易在其對外貿易中也佔有一定的地位且呈上升趨勢。2004年,哈薩克是烏茲別克的第四大貿易夥伴。在吉爾吉斯斯期坦的進口貿易中哈薩克佔16.4% ,烏茲別克佔7%;出口貿易中哈薩克佔13.6% 。塔吉克的出口貿易中烏茲別克佔7.2% ,進口貿易中哈薩克佔15.2% ,烏茲別克佔12.3%。中亞五國在歐洲的其他重要貿易國是瑞士、英國、德國、義大利和法國,在亞洲的主要貿易夥伴是中國、土耳其、伊朗、韓國等。
我國與中亞各國的雙邊貿易增長較快。2005年我國與中亞五國的貿易額為87.31億美元,是2004年的1.5倍。目前,哈薩克是我國在獨聯體內的第二大貿易夥伴,吉爾吉斯斯坦和烏茲別克是我國在獨聯體內的第四、第五大貿易夥伴。2005年,與我國的貿易占哈薩克貿易總額的9% ,占吉爾吉斯斯坦的13% 。
近年來,我國與中亞五國的雙邊農產品貿易額增長雖然很快,但農產品貿易規模依然很小,約占我國外貿總額的1%,佔中亞五國外貿總額的6% 。以棉花為例,中亞是世界主要棉花生產和出口地區,而我國是紡織業大國,對棉花需求較大。可2002年我國從中亞進口的棉花只佔我國棉花進口總量的12.2% 。2004年我國從烏茲別克進口皮棉19.7萬噸,占總進口量的10.3% ,核3.26億美元;從塔吉克進口1.2萬噸,0.6% ,0.2億美元。我國與中亞五國的貿易農產品除棉花(12%)、茶葉(1.2%)、羊毛(0.5%)外,其他農產品的貿易額占我國同類商品進出口總額的比重均不到0.2% ,這在一定程度上意味著雙邊農產品貿易的發展空間很大。
2005年我國向中亞五國出口的主要農產品是糧食、蔬菜、茶葉、紡織品和棉布。進口的主要產品是原木、棉花、羊毛、紡織品、紙製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