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工業生產 > 哪些不能工業化

哪些不能工業化

發布時間:2022-07-18 08:54:55

❶ 為什麼有人會看不起工業化

工業化(instrialization)通常被定義為工業(特別是其中的製造業)或第二產業產值(或收入)在國民生產總值(或國民收入)中比重不斷上升的過程,以及工業就業人數在總就業人數中比重不斷上升的過程。
工業發展是工業化的顯著特徵之一,但工業化並不能狹隘地僅僅理解為工業發展。因為工業化是現代化的核心內容,是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轉變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工業發展絕不是孤立進行的,而總是與農業城市化和服務業發展相輔相成。
雖然在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中沒有出現「工業化」這個術語,但這個概念還是顯然存在的。馬克思把「現代工業」、「工廠制度」或「機器體系」跟工場手工業作了區分。現代工業其所以區別於工場手工業,是由於機器起了主要的作用。「只是在工具由人的機體的工具變為機械裝置即工具機的工具以後,發動機才取得了獨立的、完全擺脫人力限制的形式。於是,……單個的工具機,就降為機器生產的一個簡單要素了」(《資本論》第1卷,第415頁)
在跟工場手工業進行對比之下,馬克思把機器體系的發展劃分為兩個階段。
在第一個階段里,是「簡單協作」,即僅僅是「同種並同時共同發生作用的工作機」在工廠中的「集結」,它們使用著一個單一的動力來源。
在第二個階段里,是一種「有組織的機器體系」,這時候通過各局部機器之間不斷地交接工作,產品便從一個生產階段傳送到另一個生產階段。當這種有組織的體系臻於完善,並且只需要工人從旁照看就能夠進行整個生產過程的時候,它就成為「自動的機器體系」(同上,第416、418頁。)


工業化
工業化
人手操縱的工具變為機器工具,這就把工人降為「只是」一種動力的來源,而隨著生產的擴大和人的體力的局限性,便需要用一種機械的動力來取代人的肌肉。在工廠的制度下,所有的機器都是由一個單一的「動力」即蒸氣機來發動。
然而,馬克思強調指出,蒸氣機在現代工業出現之前就早已存在,但它「並沒有引起工業革命。
相反地,正是由於創造了工具機,才使蒸氣機的革命成為必要」(同上,第412頁)。改進蒸氣機的一個重要的推動力,是現代工業對新的交通運輸工具的需求。遠洋和內河輪船、鐵路和電報系統,這一切都需要「龐大的機器」來建造,而像蒸氣錘、鑽孔機、機械旋床這樣的機器,則又需要一種能夠完全受人控制的大型機器。

❷ 結合史實分析洋務運動不能實現工業化的原因

洋務運動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場強軍運動,那麼洋務運動涉及到軍事、政治、經濟、教育、外交,而以自強為名興辦軍事工業,建立新式武器裝備的路、海軍是主要內容。李鴻章認為,中國文武制度,事事遠出西人之上,獨火器萬不能及。但是我們知道,只有武器裝備的更新,沒有制度和軍事思想的更新,不可能建成強大軍隊。結果花費重金打造的北洋水師,在甲午海戰中全軍覆滅,清政府被迫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賠償白銀2億兩,這相當於清政府2年多的財政收入,相當於日本政府4年的財政收入。

❸ 民國時期中國為何不能搞工業化呢

當時有了一些輕工業,如卷煙、麵粉廠、紡織廠等等。由於當時軍閥混戰,國家不能安心的發展生產。

❹ 斯大林模式農業集體化原因什麼不能滿足工業化的需要

斯大林模式農業集體化為蘇聯農業機械化、現代化開辟了廣闊道路,為工業化的實現提供了條件。但畢竟違背了農民自願加入的意願,且與當時農村生產力水平低下的狀況不相適應,從而破壞了農業生產力,使農業生產長期停滯落後。農業集體化原本是支持工業的,現在農業停滯,工業生產的原料無法保證,嚴重阻礙了蘇聯經濟的發展。

❺ 世界上許多國家已經很發達,為何非洲許多國家卻還沒有走上工業化道路

因為非洲雖然在努力的往工業化這條路上發展,卻沒有很大的成效,很多方法不恰當甚至不適合,不能很好的融入國際,也不能很好的發展當地經濟,處於一個兩難的地步,不過在非洲的大力改革下,工業化對於非洲來說應該不是很困難。

還有就是,現在國際上的氛圍並不適合非洲國家的發展。這是因為很多國家對於不同的產品收的進口稅是不同的,而不同國家對於相同的產品收的稅也是不同的,這對於非洲是非常不利的,所以很多工業上發展的產品就不如農產品的進口,因為負擔不起稅,這樣工業的發現更加舉步艱難。

❻ 據說印度不能完成工業化,是因為英國給它們埋下了兩個雷,究竟是何

確實是這樣的。由於以前印度是英國的殖民地,而且英國還把印度社會發展的很好。所以後來印度強大了把英國的殖民者打跑後他們不甘心,就暗中使壞的來破壞印度的發展。雖然近些年來印度發展的勢頭不錯,但是印度想完成工業化確實難度太大了。這里的難度不僅有印度國內的矛盾,還有一些外界的問題。英國埋的這兩顆雷可謂是影響太大了。

當然了,印度不能完成工業化不僅與英國埋下的兩顆雷有關系,印度本身也有很多的問題沒有解決。比如印度的宗教問題、民族問題、種族問題、種姓問題等,還有就是印度的義務教育也是非常落後的,印度社會上還有著大批的文盲、半文盲人員。所以,印度要想快速的實現工業化不僅要處理掉英國留下的那兩顆雷,還要把自身的矛盾給解決了才行。

❼ 新經濟政策為什麼不能適應工業化

你的問題沒有具象化,所謂的新經濟政策是什麼
試著答一下吧,我們的經濟政策實際上從前也不太適應工業化,本質上工業化就是標准化下的機器生產。經濟政策不適應工業化的主要部分是不能適應工業化的標准化,因為只有市場經濟的自主產生的標准才是適應市場的標准,經濟政策需要做的是管理市場底限,比如安全性環保,但是我們很多的標準是干擾市場運行。
所以,不能適應工業化的原因是超越了管理底限。

❽ 印度為什麼無法工業化

中國工業化遠勝印度一大截, 中國走的道路是傳統的工業化之路,工業體系健全,然後在工業化基礎之上發展第三產業,也就是服務業,金融之類的,歐美日發達國家都是這么走過來的,包括亞洲四小龍,必須先過製造業這一關,有了基礎後再順勢發展第三產業。
印度正是相反的,先發展服務業,如軟體產業,不可否認,發展的不錯,現在印度也認識到了沒有工業化基礎是不行的,那種服務業比起實實在在的工業化畢竟是『虛』的,真正的發展經濟沒有發達的工業是不行的。
總的來說印度發展勢頭也蠻快的,工業化之路還很漫長,中印兩個人口大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❾ 為什麼我們不能走資本主義工業化道路

新中國的成立,標志著中國近代以來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歷史任務已經實現。進行現代化建設,使滿目瘡痍、百業凋零的中國振興起來,實現國家的繁榮富強,開始作為突出的歷史任務擺在了全黨和全國人民面前。
振興中華的首要目標,是把中國從一個落後的農業國變成一個先進的工業國,即實現國家的工業化。是走資本主義工業化的道路,還是走社會主義工業化的道路,這是當時擺在中國人民面前的兩種選擇。近代以來,中國人向西方學習,企圖走資本主義道路,但一直沒有走通。太平天國的領袖洪仁玕在《資政新篇》中就提出了發展資本主義僱傭勞動的主張,但太平天國革命被中外反動派聯合絞殺了。戊戌維新的領袖康有為則把向西方的學習,從經濟領域擴展到了政治領域,主張在中國實行君主立憲制,但也是曇花一現,僅一百天的時間,戊戌變法就失敗了。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雖然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掛出了民國的招牌,卻沒有改變中國仍然是帝國主義列強宰割下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的事實。中國沒有經過一個獨立的資本主義發展充分階段,資本主義的經濟關系本來就很脆弱,更沒有一個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走資本主義的回頭路,不僅不可能擺脫對外國資本的依附,而且有可能喪失已經實現的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成果,成為資本主義大國的附庸。而當時的新中國遭到西方帝國主義的敵視和孤立,特別是朝鮮戰爭爆發後,整個資本主義世界對中國實行禁運、封鎖,國際形勢也不允許中國走資本主義道路。
另一方面,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則為中國向社會主義過渡創造了條件。接管帝國主義在華企業和沒收官僚資本,就消滅了80%的中國資本主義經濟,控制了國家經濟命脈,為新民主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過渡創造了物質條件。1952年,資本主義經濟只佔國民經濟的6.9%,大約是新中國國營經濟的1/3。新中國的成立,進一步鞏固和發展了工農聯盟,工人階級及其政黨掌握了國家領導權,不僅為社會主義的革命轉變准備了階級力量,而且為這種轉變創造了政治前提,工人階級可以運用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作為杠桿,實行社會主義改造。中國走社會主義工業化的道路,已經是一種客觀趨勢。
解放後,我們黨依靠廣大人民群眾由於獲得解放而空前煥發出來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迅速醫治戰爭創傷,鞏固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新生政權。在完成民主革命的遺留任務和恢復國民經濟的基礎上,於1952年底1953年初,中共中央提出了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開始領導全國人民進行大規模的經濟建設和有系統的社會主義改造了。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堅持從中國實際出發,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同具體實際相結合,再一次創造性地完成了由新民主主義革命向社會主義革命的轉變,實現了對個體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消滅了剝削制度和剝削階級,在中國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使佔世界人口近1/4的東方大國進入了人類歷史上嶄新的社會主義社會。這是中國歷史上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為實現近代以來先進的中國人「振興中華」的偉大夙願創造了政治前提,開辟了中國走向國家富強和民族振興的光輝道路。
從此,中國開始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新時期。從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到「文化大革命」結束,我們黨在領導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中,盡管在一段時間,指導思想上犯了「左」的錯誤,經歷了嚴重挫折,但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是中國以往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都無法比擬的。在短短的20多年裡,我們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獨立自主,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建立了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的戰略決策,實現了我們黨和國家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轉折,「走出一條中國式的現代化建設道路」,成為新時期中國共產黨人的自覺實踐。以鄧小平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總結歷史經驗的基礎上,逐步形成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開辟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這是一條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生產力,高度重視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促進社會全面進步的全面發展的道路;是一條堅持全面改革和開放的道路;是一條現代化建設分「三步走」,歷時70年,跨越兩個百年、兩個千年,到21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現代化,全面振興中華的道路。沿著這條道路,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已經創造、並將繼續創造舉世矚目的成就。
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現代化道路,是中國共產黨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領導中國人民進行長期探索的結晶,凝聚了幾代共產黨人對現代化理想的追求。這條道路,已經初步振興了當代中國,未來中國的全面振興,只能由社會主義的現代化道路實現。這是中國近代以來的歷史結論。

❿ 工業化是什麼意思

工業化是工業或第二產業產值。

工業化通常被定義為工業或第二產業產值在國民生產總中比重不斷上升的過程,以及工業就業人數在總就業人數中比重不斷上升的過程。

工業發展是工業化的顯著特徵之一,但工業化並不能狹隘地僅僅理解為工業發展。因為工業化是現代化的核心內容,是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轉變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工業發展絕不是孤立進行的,而總是與農業城市化和服務業發展相輔相成。

(10)哪些不能工業化擴展閱讀:

中國最早的工業化思想可以追溯到1840年鴉片戰爭失敗之後以洋務運動為代表的近代工業思想,洋務運動標志著中國工業化的開端。雖然辛亥革命後中國也逐步形成了一些現代工業的基礎,但幾經戰爭破壞。

到1949年幾乎沒有留給新中國多少經濟遺產,當時中國的經濟基礎甚至落後於同期的印度。我國真正意義上的大規模工業化進程是在新中國成立以後開啟的。

新中國成立以後,中國開始了偉大的社會主義工業化進程,這一進程可以劃分為改革開放前和改革開放後兩大歷史時期,分別是計劃經濟體制下的社會主義工業化道路時期以及市場經濟體制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工業化道路時期。

閱讀全文

與哪些不能工業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18款奧迪a8多少錢 瀏覽:849
賓士水在哪裡加 瀏覽:718
買什麼工業機械能賺錢 瀏覽:952
寶馬x1油濾網在哪裡 瀏覽:482
榮威汽車屏幕太亮如何調節亮度 瀏覽:588
佛山的工業區分布的位置如何 瀏覽:374
賓士大g音響怎麼調節 瀏覽:179
賓士amg怎麼開省油 瀏覽:900
寶馬5系後排座椅頭枕怎麼調 瀏覽:464
海南省海口市有什麼工業 瀏覽:242
奧迪a6換油水分離閥多少錢 瀏覽:884
馬雲開的大眾汽車是什麼車 瀏覽:64
一汽奧迪24多少錢 瀏覽:532
寶馬x1屏幕怎麼 瀏覽:512
家用小排量汽車保險是多少 瀏覽:135
汽車過戶錢多久到賬 瀏覽:829
賓士s級有哪些顏值 瀏覽:100
汽車防護膜用什麼膠 瀏覽:628
太原工業學院和河南科技學院哪個好 瀏覽:846
小鵬汽車哪個生產車間比較輕松 瀏覽: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