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工業生產 > 中國工業之路有哪些

中國工業之路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07-07 15:32:06

⑴ 中國後工業化之路怎麼走

十六大提出的「走新型工業化道路」,這個「新」,是相對於傳統工業化來講的。要全面把握新型工業化道路的意義,必須了解傳統工業化道路的特點及其弊端。 新中國建立後,由於歷史的原因和當時的國際環境,從「一五」時期到改革開放前夕

⑵ 社會主義的中國在工業化該如何做

中國的工業基礎,是在前蘇聯的支援下建立的。
但是獨立自主的初級工業體系的建立,卻是在文革時期艱難完成的。因為同時期進行的三線國防建設。
但是新中國明顯沒有將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不僅是前蘇聯的,還有引進美日德的,總之就是一鍋大雜儈。
真正的完整的獨立自主的工業體系的建立,是改革開放後發展起來的,依託龐大的廉價勞動力、龐大的消費市場,以及老一輩人的艱苦奮斗,還有全民義務教育的實行等等,一系列配套的體制機制改革、創新,思想解放等條件加成
即便如此,中國新型工業化之路依然任重而道遠。

⑶ 中國近現代工業發展的歷史與成就

1、鴉片戰爭以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利用侵略特權,瘋狂地向中國傾銷商品和掠奪原料,逐漸把中國市場捲入世界市場,中國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逐步解體。

2、原料和勞動力,使中國難以抵擋資本主義經濟侵略的沖擊。

3、甲午中日戰爭後隨著帝國主義侵略的加劇,中國社會的自然經濟進一步遭到破壞。

4、近代軍事工業的創辦。19世紀60年代起,洋務派以「自強」為旗號,採用西方先進生產技術,創辦了一批近代軍事工業。

比較重要的有曾國藩創設的安慶內軍械所、李鴻章成立的江南製造總局、左宗棠開辦的福州船政局和崇厚經營的天津機器製造局。

5、近代民用工業的創辦。洋務運動後期,為解決軍事工業資金、燃料、運輸等方面的困難,洋務派打出「求富」的旗號,興辦了一批近代民用工業。

規模較大的有李鴻章在上海開辦的輪船招商局和在天津設立的開平煤礦、張之洞在湖北設立的漢陽鐵廠和湖北織布局等。

6、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的起步。建國初,沒收官僚資本,使官僚資本企業較完整地轉變為社會主義國營企業,奠定了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基礎。

1953年,過渡時期的總路線提出:要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國家「一五」計劃的基本任務中規定:集中主要力量優先發展重工業,建立國家工業化的初步基礎。

7、「一五」計劃工業建設成就;建成了飛機、汽車、重型機器、精密儀器等近600個重要項目。

鞍山鋼鐵公司三大廠、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沈陽機床廠、飛機製造廠等建成投產;我國開始改變工業落後的面貌,為社會主義工業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礎。

8、十年工業建設成就:建成武漢、包頭兩大鋼鐵基地和大慶油田、勝利油田、大港油田,石油工業發展迅速,石油全部自給。

電力工業增長很快,農村用電量十年增長70倍;建成蘭新、包蘭等鐵路「文革」時期,工業生產遭受重大挫折。

這一時期的主要成就有:南京長江大橋、湖北第二汽車製造廠、成昆鐵路和湘黔鐵路等。

9、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經濟建設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工業方面,基本建設和技術改革取得重大發展,建成一批接近或達到世界先進技術水平的工程項目。

這批項目的代表有:寶山鋼鐵公司、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大亞灣核電站和京九鐵路等。

中國近代工業

1840年鴉片戰爭後,西方資本主義入侵中國,在中國設立工廠,是中國近代工業之始。這時期的外資工業主要是為外商對華貿易服務的。

從1843~1894年,外國在華一共設立了191個工業企業,其中116個屬於船舶修造業和絲茶等出口商品加工工業。

外國在華工業投資,據估計到1894年止約近2000萬元,而投放到船舶修造和出口加工兩項的便達1500萬元,占總投資額的75%。

其餘75家工廠分別屬於印刷、食品加工、水、電、煤氣、火柴、服皂、制葯、造紙、木材、玻璃、水泥等行業,共擁有資本約500萬元,大多規模狹小。

外國在華創辦工業後20餘年,清政府開始創建用機器生產的工業。從1861~1894年,清政府一共經營了21家軍用工廠(包括一家船廠),所費資金從低估算在5000萬兩左右。

其中江南製造總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機器製造局和湖北槍炮廠,規模較大,設備比較齊全,是中國近代工業創建時期的大型工廠。

軍用工業是非商品生產企業,與社會經濟發展的聯系不甚密切,但它促進了19世紀70年代民用工業的興起。

到1894年甲午戰爭前夕,由中國人自辦的工業企業大抵有船舶機器修造廠27家,機器繅絲廠約113家,機器綿紡織廠8家,其他輕工業工廠47家,共約195家。其中多數規模很小,資本額不詳,有不少甚至在籌建期中或投產後不久便告歇業。

設備比較完備的企業大多為官辦、官商合辦或官督商辦企業,如上海機器織布局、武昌織布官局和蘭州織呢局等。

商辦工廠如陳啟源經營的繼昌隆絲偈為華南繅絲業的發展起了引導作用;商辦船舶修造廠大多是從原來手工作坊基礎上添置一二部車床發展起來的,而到80年代逐步發展到修理和製造繅絲車和軋花機。

以上近代工業的創辦,也標志著中國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逐步確立。

(3)中國工業之路有哪些擴展閱讀

中國現代機械工業初步基礎

1949年以前的中國機械工業屬於修配性工業,基礎薄弱,除軍火工業和造船業製造過一些比較復雜的產品外,其他部門以修配為主,只能製造簡單的產品。

經過1950~1952年的3年經濟恢復時期,中國對原有企業進行了一系列改組、改建工作,著手籌建重大項目。

如太原的中國第一座重型機器廠於1953年8月部分建成投產。哈爾濱的中國第一個大型電機廠也是這個時期開始興建的。

這幾年,中國的機械工業對恢復國民經濟和支援抗美援朝戰爭起了重要的作用。

機械工業為國民經濟各部門提供了 1000米地質鑽機、300馬力柴油機、3000千瓦水輪發電組、 3噸蒸汽錘、直徑1米和2米的立式車床等較大和精密的設備,以及許多關鍵配件。

如為小豐滿水電站兩台7.25萬千瓦水輪發電機的修復製造了萬伏級高壓定子線圈;為吉林石硯造幣廠的大型造幣機製造了16件直徑1600×4000毫米重7~8噸的乾燥筒配件等。

3年中試制了上千種新產品。

⑷ 十六大提出的走新型工業化之路的基本內涵是什麼

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從而達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能充分發揮。是從我國實際出發,汲取世界各國工業化的經驗和教訓,立足於當今時代經濟科技發展的新水平,充分發揮自己比較優勢和後發優勢的新型工業化道路。



內容要求

1、科技含量高,就是要充分發揮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的作用,促進科技成果更好地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提高產品的質量和競爭力。

2、經濟效益好,就是要實現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即從主要依靠增加投入、鋪新攤子、追求數量,轉到以經濟效益為中心的軌道上來,通過技術進步、加強科學管理、降低成本,提高勞動生產率。

3、資源消耗低,就是要充分考慮我國人均資源相對短缺的實際,實施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堅持資源開發和節約並舉,把節約放在首位,努力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積極推進資源利用方式從粗放向節約的轉變,轉變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

4、環境污染少,就是要高度重視生態環境問題,從宏觀管理入手,注重從源頭上防止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避免走舊工業化過程中的先污染後治理的老路。

5、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就是要從我國人口多、勞動力資源豐富的實際出發,制定推進工業化的具體政策,處理好發展資金技術密集型產業與勞動密集型產業的關系,堅持走中國特色的城鎮化道路,通過教育和培訓加強勞動力資源的能力。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新型工業化道路

⑸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工業化取得的主要成就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工業化取得的主要成就
(一)工業生產綜合能力顯著提升
1.工業經濟快速增長。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工業經濟快速發展,工業生產能力穩步提升。經過70年的發展,主要產品的生產能力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實現了由短缺到豐富充裕的巨大轉變,很多產品產量從小到大。主要經濟指標迅速提升,工業增加值由1952年的11
9.8億元上升至2018年的305160.2億元,年均增長1
2.61%,高於同期國民收入增長率
1.1%;工業利潤總額由1952年的2
8.3億元上升至2017年的74916億元,增長2647倍;工業企業單位數由1952年的1
6.95萬個上升至2017年的3
7.27萬個,增長約
2.2倍;工業企業資產由1978年的4525億元上升至2017年的112288
1.5億元,增長約248倍。
2.工業生產體系完備。目前,我國工業有41個大類、207個中類、666個小類。空調、冰箱、彩電、洗衣機、微型計算機、平板電腦、智能手機等一大批家電通信產品產量均居世界首位;原煤、發電量等能源產品產量2017年比1978年分別增長
4.7倍和2
4.3倍;乙烯、粗鋼、水泥等原材料產品產量分別增長4
6.9倍、2
5.2倍和3
4.8倍;汽車產量已達2900多萬輛,連續9年蟬聯世界第一。
3.製造業連續多年穩居世界前列。1990年我國製造業佔全球的比重為
2.7%,居世界第九位;2000年上升到
6.0%,位居世界第四;2007年達到1
3.2%,居世界第二;2010年佔比進一步提高到1
9.8%,躍居世界第一,自此連續多年穩居世界第一。世界經濟論壇《2015—2016年全球競爭力報告》顯示,2015年,中國的國際競爭力在140_國家和地區中排名第28位,比2012年提高1位,在發展中國家名列前茅。這其中,工業領域的國際競爭力表現尤其突出。據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工業競爭力指數最新結果顯示,中國與德國、日本、韓國、美國等國家一並成為全球5個最具工業競爭力的國家。2016年,中國、美國和德國被列為世界最具製造業競爭力的前3個國家。
(二)工業生產結構優化,轉型升級成效明顯 建國以來,我國產業政策經歷了改革開放前重工業優先發展,到改革開放後優先發展輕紡工業、重點加強基礎產業、大力振興支柱產業、積極發展高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等,產業結構不斷得到調整優化。
1.淘汰落後產能。不斷加大鋼鐵、煤炭、石化、建材等傳統行業的過剩產能減量調整,破除無效供給,工業經濟效益明顯好轉。2013—2015年,全國共計淘汰落後煉鐵產能4800萬噸、煉鋼5700萬噸、電解鋁110萬噸、水泥(熟料和粉磨能力)
2.4億噸、平板玻璃8000萬重量箱。在此基礎上,2016年、2017年兩年又化解鋼鐵產能
1.2億噸、煤炭產能5億噸,全面取締
1.4億噸「地條鋼」,淘汰、停建、緩建煤電產能6500萬千瓦以上。
2.新興產業快速崛起。據測算,2015年至2017年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較上年分別增長
10.0%、
10.5%和1
1.0%,增速分別高於規模以上工業
3.
9、
4.5和
4.4個百分點。部分新興產業已經形成了一定的規模集聚效應。據統計,在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所包含的七大產業中,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規模居於首位,2016年其增加值占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比重超過1/4;節能環保產業、生物產業和新材料產業增加值占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的比重均在18%左右。
3.「兩化」融合日益深化。堅持走中國特色的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兩化融合」的新型工業化道路。製造業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重點行業數字化、網路化、智能化取得了明顯進展。據工信部統計,2017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關鍵工序數控化率、生產設備數字化率、數字化設備聯網率已分別達到6
3.3%、4
6.4%、4
4.8%和39%,培育了一批工業互聯網平台,製造業智能主導的特徵日趨明顯。
4.發展方式轉變明顯。加快傳統產業改造提升步伐,大力提升傳統動能,工業發展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技術改造投資成為促進製造業轉型升級的主要力量。2013-2016年,製造業技術改造投資年均增長1
4.3%,2017年技改投資依然保持較高增長水平,增長1
6.3%,增速比製造業投資高1
1.2個百分點,佔全部製造業投資比重達4
8.5%,比上年提高
4.6個百分點。
5.單位產品能耗明顯降低。2017年與2012年相比,在統計的年耗能1萬噸標准煤及以上的重點耗能工業企業中,噸鋼綜合能耗下降
5.3%、機制紙及紙板綜合能耗下降1
1.0%、燒鹼綜合能耗下降1
2.6%、電石綜合能耗下降
2.4%、合成氨綜合能耗下降
5.7%、水泥綜合能耗下降
4.5%、平板玻璃綜合能耗下降
9.1%、電廠火力發電標准煤耗下降
3.9%。按照統計的25個重點耗能產品、108項單耗指標測算,五年累計形成直接節能約
1.0億噸標准煤,佔全社會節能量的近10%。
(三)製造業競爭力逐步提升,深度參與全球產業鏈分工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工業產品進出口貿易持續增長,工業產品生產與製造融入全球產業鏈分工。工業產品進口金額由1999年的165699萬美元上升至2018年的213563
7.29萬美元,年均增長1
4.40%。其中初級產品進口金額由1999年的26846萬美元上升至2018年的213563
7.29萬美元,年均增長1
8.74%;初級產品進口佔比由1999年的1
6.20%上升至2018年的3
2.85%。初級產品進口集中在非食用原料、礦物燃料、潤滑油及有關原料。工業製成品進口額由1999年的138853萬美元上升至2018年的143402
4.78萬美元,年均增長1
3.07%;工業製成品進口佔比由1999年的8
3.80%下降至2018年的6
7.15%。工業製成品進口集中在機械及運輸設備。 工業產品出口金額由1999年的194931萬美元上升至2018年的2487400.74萬美元,年均增長1
4.34%。其中初級產品出口金額由1999年的19941萬美元上升至2018年的13508
5.83萬美元,年均增長
10.59%,初級產品出口佔比由1999年的
10.23%下降至2018年的
5.43%。初級產品出口集中在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動物、礦物燃料、潤滑油及有關原料。工業製成品出口額由1999年的174990萬美元上升至2018年的235202
1.25萬美元,年均增長1
4.65%。
來源:中國樂山市委黨校學報

⑹ 中國電影工業化之路在什麼地方

近年來,電影工業化作為中國電影發展的一大趨勢被屢屢提及,然而何為電影的工業化,業界並沒有達成明確的共識。6月17日下午,第21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開幕第二天,多位電影業界名人齊聚金爵電影論壇,圍繞「中國電影工業化之路」進行了豐富而精彩的交流。

李捷認為,電影工業化最大的挑戰在於人才的專業化上,「製片和導演的專業化,在未來整個中國的工業化之路會成為非常大的話題。」身為導演的韓延則用自己的親身經歷說明,電影人正是在電影製作的種種細節中體會到工業化的重要性,並受益於此的。說到這里,韓延舉了一個拍戲中演員站位的例子:「我剛畢業的時候帶著同學拍電影,經常拿一塊磚或者樹枝樹葉來標記站位。有時風一吹樹葉沒了,這條就作廢了。後來我發現,香港人都是拿馬克筆和大力膠標記站位的,我學到了這一招。這就是一個工業化的體現。」韓延感慨說,他這一代電影人一直都在享受前輩電影工作者留下的財富,而作為中國電影的新生代,他也需要多做探索,為新新生代鋪路。


前輩在電影製作上積累的經驗,要如何分享和傳遞給新生代,也是一大難題。對此,阿里巴巴影業副總裁吳倩提出,信息的溝通分享和沉澱,是一種工作機制的傳承,這也是工業化的重點所在。而在現今社會,互聯網為這種傳承提供了優越的條件。吳倩認為,工業化最重要的關鍵詞是協同和分工,以及信息分享和經驗傳承,因此她希望韓延等導演能夠利用互聯網技術等方式,幫助到更多的劇組,將他們探索出來的新的方式方法,傳承給更多需要幫助的人。


談及中國電影工業化的障礙,郭帆主張,文化上的差異和隔閡是中國電影人學習西方先進經驗的最大阻礙。他認為,美國的電影工業流程無法直接拿到中國使用,因為中國是人情社會,而美國是契約社會,所以很多好萊塢的工業流程,中國人無法在心理上接受;同時作為一名拍攝科幻片的導演,郭帆指出,科幻等類型電影的拍攝核心在於管理,而不是創作。所以他提出,中國電影業的當務之急是要找到符合中國的管理方式。

來源:澎湃新聞網

⑺ 中國工業的演變,背景,影響

演變:
近代化是指中國人民向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學習,尋求新的出路的過程。史學界普遍認為,中國近代化歷程是從經濟的工業化到政治的法制化、民主化,再到思想的人性化、科學化三個層面全面啟動,並逐步深入展開的。而工業化是近代化的核心內容之一,通常是指機器大生產在國民經濟中發展並取得優勢地位,由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轉變的過程。近代中國各種政治力量追求近代化的腳步急促而悲壯,追求近代化的進程一刻也未曾停留。

公元1500年前後的地理大發現,使世界各地的相對孤立和相互隔絕狀態,被廣闊的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和血腥的殖民擴張所打破,伴隨著工業革命的深入,世界經濟市場逐漸形成。兩次鴉片戰爭以後,列強也用武力打開了中國的大門,迫切要求掠奪中國的工業原料,向中國傾銷工業品,世界在走向中國,中國也被迫捲入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在中西新舊折沖的多重困境里,中國原有的封建經濟結構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商品經濟和資本主義經濟有了一定的發展,在世界大背景下,中國開始了步履蹣跚的近代工業化歷程。

19世紀60-90年代,在外商企業的刺激、示範和洋務派軍用工業尤其是民用工業的誘導下,洋務派掀起了一場「師夷長技以自強」的洋務運動,一些官僚、地主、商人開始投資於新式工業,拉開了民族工業發展的大幕,標志著中國近代工業化的開始。到甲午戰爭前,實存的商辦近代企業260家,大部分是輕工業,主要分布在上海、廣東、天津等沿海地區。這時的民族資本主義企業對外國資本主義和本國封建勢力存在一定的依賴關系並受其雙重壓迫和束縛,資金少、規模小、技術力量薄弱。

甲午中日戰爭以後,帝國主義對中國進行資本輸出,進一步破壞了中國社會的自然經濟。清政府為擴大稅源,解決財政危機,放寬了對民間設廠的限制。辛亥革命前後,群眾性的反帝愛國斗爭,沖擊了封建制度。在多種歷史因素的作用下,在「實業救國」的浪潮下,民族資產階級一度受到鼓舞,海外華僑也競相投資國內近代工業,各種實業團體如雨後春筍紛紛出現, 1895—1913年以工業化為主體的中國民族工業有了長足發展,民族資產階級作為新的、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歷史舞台。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帝國主義忙於廝殺,無暇東顧,使處於夾縫中的中國民族工業得到一次發展的「黃金時期」,一直持續到1923年前後。在此期間,中國新建廠礦有600多家,其中發展最快的是紡織業和麵粉業,此外還有繅絲、卷煙、榨油、火柴、食品加工等輕工業都有很大幅度的發展。採煤、冶金、水泥等重工業方面也出現了比較大的民族企業,但是基礎極為薄弱,沒有形成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

南京國民政府統治前期,進行了國民經濟建設運動,從外國人手中奪回了「關稅主權」,設立了國家銀行,統一貨幣發行權,鼓勵發展工農業、交通運輸業;廣大群眾抵制洋貨、提倡國貨的行動,為民族工業提供了發展的機會。國民政府建立以後,從金融和重工業兩個方面入手逐步建立起官僚資本對國民經濟的全面統制,民營企業受官僚資本的摧殘、壓迫越來越嚴重,發展的空間日漸狹窄,不可避免地走上了蕭條之路。

日本在侵華時期掠奪中國資源,統治中國經濟,佔領區的所有的工業都受到嚴重摧殘。抗戰結束後,美國商品大量湧入中國市場,排擠了國貨,加緊對中國經濟的侵略;民族資本又受到四大家族官僚資本的壓制,加上內戰的爆發,民營企業發展的生機又遭到扼殺,工業產值大幅度下降,工商業大量倒閉破產,1948年8月實行金圓券改革,更使民營企業陷入了山窮水盡的絕境。

1949年中國人民在共產黨的領導下,推翻了三座大山的壓迫,建立了新中國,實現了民族的獨立。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首先沒收了官僚資本,建立了國營經濟,1953~1956年,又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了社會主義改造,實行了贖買政策,實現了生產資料從私有制到公有制的和平過渡。從此,我國的民族工業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

為了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實現現代化,1953年黨中央在過渡時期總路線中提出 「一化、三改造」的方針,從1953年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工業化進程正式啟動。我國以蘇聯的援助下興建的156個項目為中心,先後施工的工業項目有一萬多個,以鞍山鋼鐵公司為中心的東北工業基地形成了,沿海地區原有的工業基地得到加強,華北和西北也建立了一批新的工業基地。從此,我國開始改變了工業落後的面貌,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

背景
(1)辛亥革命的推動,南京臨時政府的支持
(2)北洋政府的鼓勵
(3)「實業救國」熱浪的推動和群眾性抵制日貨運動
(4)一戰提供了發展的契機
(5)傳統權力結構的松解

近代民族工業的出現和發展對中國產生了什麼影響
從經濟上看,民族資本主義工業是一種新的經濟因素,其產生發展有利於社會進步。
從政治上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為維新變法運動和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提供了階級基礎,(資產階級產生)也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到來和黨的建立准備了階級條件。(無產階級產生)
從思想上看,為西方資本主義思想文化的傳播提供了社會基礎。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不斷沖擊封建正統思想的統治並最終動搖了封建正統思想的統治地位。

閱讀全文

與中國工業之路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綿陽哪裡有鋁型材工業平台 瀏覽:528
汽車減配在哪裡看 瀏覽:974
賓士的esq在哪裡 瀏覽:773
工業園區准入節能規劃公司有哪些 瀏覽:515
煙台昌隆汽車配件有限公司在哪裡 瀏覽:128
奧迪q5後面怎麼吹暖風 瀏覽:773
工業互聯網跨界農業怎麼樣 瀏覽:799
奧迪哪個系列有天窗 瀏覽:41
寶馬車從沈陽運蘇州要多久 瀏覽:707
汽車噴漆砂眼是什麼原因 瀏覽:623
汽車加氣站歸什麼部門監督 瀏覽:197
成熟工業園如何實現工業40 瀏覽:93
寶馬車門裡面拉手怎麼蓋上 瀏覽:768
如何製作簡易汽車限速器 瀏覽:804
汽車空調泵管道如何清洗 瀏覽:742
汽車大燈黑膜哪裡有賣的 瀏覽:568
12年福建賓士製冷劑加多少 瀏覽:570
奧迪a5首付30萬月供需要多少 瀏覽:634
電動汽車如何擴裝續航鋰電池 瀏覽:743
奧迪s4怎麼刷馬力機 瀏覽: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