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5輛堪稱「救世主」的車,沒有它們,賓士寶馬大眾可能走不到今天
我相信很多人都記得馬雲的一句話:「阿里巴巴要成為一家101年的公司。」為什麼是101年?百年基業,異常艱辛,一招不慎,破產隕落。在國人最熟悉的賓士、寶馬、大眾、本田、別克這5個汽車品牌里,只有大眾和本田的創立時間不足百年,即便如此,它們也都經歷過「生死時刻」。多虧了5輛扮演「救世主」角色的汽車,沒有它們,賓士、寶馬、大眾、本田、別克這些品牌可能早就倒了。
賓士 300SL
由於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被擊敗,賓士幾乎無法繼續經營,它的工廠被毀,戰前的模型也已經過時,無法與競爭對手抗衡。不過,首席工程師魯道夫·烏倫豪特在1952年為賓士帶來了意想不到的希望,它構思了W194賽車,以輕巧的設計和出色的工廠技術贏得了許多比賽。隨後,型號為W198的賓士300SL在1954年紐約車展上亮相,並於1955年投產。此後2年,賓士售出了3000多輛300SL,這款跑車真正意義上讓賓士完成了復興。
寶馬 700
與賓士一樣,寶馬在二戰時出現了嚴重的危機,不僅其工廠遭到猛烈襲擊,而且還被禁止生產汽車。你可能不知道,在此期間寶馬不得不通過製造鍋具和自行車生存,直到1948年被允許製造摩托車。
雖然從1952年開始恢復了汽車生產,但不僅未達預期目標,而且高昂的成本還增加了難以承受的負擔。此時的寶馬幾乎接受了賓士的收購,然而,戲劇性的一幕是,賓士收購寶馬最終談判前僅幾個月,寶馬700問世了,這是一款小型的後置發動機轎車,操控出色、易於維護,迅速受到追捧,使寶馬重新回到了正軌。
本田 思域
在60年代,本田是最大的摩托車製造商之一,但汽車陣容卻從未成功。到60年代末期,極低的汽車銷量使得本田考慮關閉汽車部門,它的最後一次嘗試是在1970年,用思域取代N600。也許是巧合,也許是命運之神的眷顧,思域憑借更大的尺寸、更好的品質、更現代化的功能以及更低的油耗,使得本田汽車聲名鵲起。思域不僅拯救了本田的汽車業務,而且還成為了最具代表性的本田轎車。
大眾 高爾夫
甲殼蟲使大眾獲得了幾十年的成功,但是在60年代期間,微型汽車在世界范圍內的興起,稍顯過時的甲殼蟲沒有強大的競爭力,使得大眾陷入了困境,幾近破產。隨後,大眾與奧迪合作開發了帕薩特,同時,合作也催生了高爾夫,它是比帕薩特小得多的車型,便宜、好開、易於維護。從1974年誕生開始,高爾夫立即受到追捧,就像思域之於本田,高爾夫的出現也挽救了大眾。
別克 君威
2008年金融危機對通用汽車造成了致命一擊,以至於不得不申請破產,因此,通用不得不將別克品牌帶入中國市場尋求新的機會。2009年,君威正式推出,從本質上來說,它只是一輛換標的歐寶,但在中國市場上極受歡迎,並幫助別克創造了自80年代以來最好的銷售數據。這種立竿見影的效果,使得別克獲得了復甦。
毫無疑問,這5輛車對於各自品牌來說無異於「救世主」,都出現在最艱難的時候,也幫助它們順利完成逆襲。這是運氣嗎?顯然不是,我認為這是一種厚積薄發、一種堅持與不服輸的精神,造車之路如此,人生之路也當如此。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㈡ 世界500強企業:印度7家,德國27家,法國31家,中國和美國呢
世界500強榜單常被稱之為世界經濟的晴雨表。在筆者看來,雖然世界500強不能夠反映一個國家或者地區經濟的全貌,但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一個國家或者地區經濟發展的一些典型特點。在今年早些時候,財富雜志發布了最新的世界500強榜單, 當然這也是其連續第26年發布這份全球大公司排行榜。那麼,入駐這份榜單的企業主要來自哪些國家呢?
在最新的世界500強榜單中,我國共有133家企業上榜。而在2000年,我國僅有10家世界500強企業。也就是說,在過去的20年裡,我國的世界500強企業數量增加了123家。其實,這與我國經濟近些年來取得的喜人增長是分不開的。
在2000年,我國以1.21萬億美元左右的GDP排在全球第6位。而到2020年,據媒體預測,我國全年的GDP有望達到103萬億元人民幣,穩居全球第二大經濟體。
2020年,受到疫情的影響,經濟下滑成為全球主要經濟體的典型特點。但是,隨著國內對疫情的有效控制,我國的經濟在逐步復甦的同時,正在逐漸騰飛。在今年第一季度,我國GDP下滑了6.8%,第二季度GDP增長了3.2%,三季度增長4.9%,而第四季度GDP增速有望接近或達到6%。GDP增速的「前低後高」,形象地凸顯出了我國經濟增長的強大韌性。
時代在發展,經濟在進步。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在世界500強榜單中,一定可以出現越來越多中國企業的身影。你說呢?
㈢ 全球汽車廠商市值榜:特斯拉遠超豐田,比亞迪超賓士,蔚來排第七
新能源汽車版塊今年以來確實長得很快,在資本市場相比傳統車企已經出現了重新排名,但如果回歸理性,無論是銷量還是收入,豐田、大眾也好,通用、福特也罷,依然是世界汽車的巨頭。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