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村的最大的工业区当然就系“东沙开发区”了,只不过“东沙”那里现在已经不叫开发区,而改了叫不知什么区。
除了东沙之外,白鹤洞当然就系全芳村最重要的工业区,广州钢铁厂和广州造船厂都在白鹤洞,白鹤洞基本上是荔湾区的重工业基地。
以上答案由芳村原居民提供。
㈡ 芳村区的经济
清代,花地一带的手工业比较发达,主要行业有粮油加工和小型造船。20世纪初,现代工业逐步兴起,兴办了有一定规模的造船、机器制造工厂。日军侵占广州后,工业粗历郑备受破坏,生产萎缩不振,部分工厂停业。
建国初期,区管辖工业多是手工业社(组),基础薄弱。50年代中期,街道、人民公社虽陆续开办了一些小厂,工业总产值很低,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不足5%。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期,按照中共广州市委、广州市人民政府的要求,对协同和机器厂、源裕隆化工厂等老厂进行技术改造,扩大了生产规模;将一些小厂组合成大厂,如广州钢琴厂;兴建了一批大中型工厂,如广州钢铁厂、广州造船厂、广州百花香料厂、广东制药厂等。经过近10年的努力,芳村地区发展为广州市的工业基地之一。同时也带动了芳村地区一、二、三产业的发展。1978年以后,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街道工业、乡镇工业和村办工业蓬勃兴起。1990年,区辖工业企业发展到303家,工业总产值已达1.707亿元(1980年不变价),占工农业总产值的84.9%。是年驻芳村区的中央烂指、省、市主要工厂有近70家,共有职工4.6万余人,工业总产值达24.3亿元。 芳村地区历以“农桑为本,网罟为业”。清代已是蔬菜、水果产区,西塱丝瓜、坑口西洋菜等已名闻广州城,茶滘生榄、花地杨桃久负盛名。清代至民国时期,以捕鱼、养鱼为业者约占农户总数的五分之一。
抗日战争期间,农业生产受到极大破坏,直到建国前,农业生产一直萎缩不振。
建国后,农村先后实行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大力兴修水利,农业生产得以发展。1958~1960年的“大跃进”、“浮夸风”使农业生产受到影响。“文化大革命”限制了农副业的发展,农业生产徘徊不前。1980年后,在农村稳步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并针对地处城郊这一特点,对农业生产结构进行了调整,使蔬菜、花卉和塘鱼、禽畜养殖业发展成为芳村区农业的三大支柱。
随着城区的不断扩展,耕地日益减少,1990年末全区尚有耕地面积1 420.6公顷,比1959年减少546.7公顷,平均每个农业人口占有耕地面积从1959年的1.2亩下降到1990年的0.55亩。由于发展了“三高”(高产值、高效益、高质量)农业,1990年,全区农业总产值达到3 027万元(1980年不变价),从1985年起,平均每年递增3.6%。
建国前,芳村地区无专职农业管理的机构。建国之初,区政府始设农业生产科,1961年设农林水利局,1985年11月设农业管理岩颂委员会,分别主管不同时期的农业生产与水利建设。